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加工工具运用工具石锤加工工具运用工具石锤石砧刮割器类砍砸器类尖状器类锥(钻)雕刻器球形器细石器(间接打击法)人工石制品的鉴别。(1),人工石制品的特征:人工石制品的石质要求有确定的硬度,韧性和脆性;石片上一般有台面,打击点,半锥体,同心水纹,辐射线等体征;有确定的加工方式;石器上的加工修整疤痕有确定规律性;有确定的形态。(2),自然营力所造成的碎片的特征:河流或泥石流推动石块相撞造成的碎片,有时也能产生半锥体,但较散漫而不清;标本上往往有因多次撞击而造成的“遍体鳞伤”,疤痕有新有旧,无规律性,其周身还有明显的流水冲磨的痕迹。山坡上岩石滚动造成的碎片,岩石的种类单纯,往往同山坡的基岩相同,虽然有时出现“打击点”,但往往无台面。地壳运动挤压造成的碎片,多没有半锥体和台面,有时碎片的边缘可产生一些挤压,摩擦的疤痕,但无规律性,且碎片表面也常有擦痕。啮齿类动物啃咬而造成的假石器,岩石往往较软,并留有啮齿类动物门齿的弧形啃痕。二,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分类。遗址和地点。遗址——原地埋藏。旧石器时代遗址一般规模较小,遗迹的种类较少,多以居址为中心。因此,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一般理解为人类居住或活动过的地方。地点——搬运埋藏。那些由于流水等自然力的作用离开遗址被搬运到其他地方的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散布地或包含点。遗址的分类:(1),洞窟遗址:利用自然洞窟作为长期居所而形成的居住,生活遗址。洞窟应为便于出入,背风向阳并有确定居住空间的水平洞。洞窟四周应有丰富的动植物等生活资源。洞窟应靠近水源,但又可避开水害。(2),岩棚遗址:岩棚是岩石经过长期的自然作用(风化,侵蚀等)而形成的屋檐状结构。由于可遮日避雨,故往往被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作为居所。由于岩棚的一侧,两侧甚至三面暴露于外透风性强而保暖性差,故并非人类居住的志向之地,一般作为临时性,季节性的居所。岩棚类居址内的文化积累一般较薄,化石及文化遗物较少,且易受各种因素的破坏而保存状况较差。(3),旷野遗址。人类在露天旷野之地自己动手建立的简易房屋。三,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初期:200~~100万年前;早期:100~~20万年前;中期:20~~5万年前;晚期:5~~1.2万年前。第四纪地质,人类发展阶段及旧石器考古分期对比表第四纪划分人类发展阶段划分文化分期距今时间(万年)更新世晚期后段晚期智人旧石器时代晚期5~1.2前段早期智人中期20~5中期晚期直立人早期100~20早期早期直立人初期200~100中国发觉的古人类化石什么是化石。经过自然的石化作用后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1.化石形成的条件:生物体本身必需有诸如硬壳,骨骼,牙齿,角,树干等不易遭遇氧化腐烂的硬体部分。生物体死亡后,尸体必需很快被沉积物所掩埋,以免遭遇其他生物的破坏或受到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影响而消逝。掩埋后尸体必需经过长期(一般须一万年以上)的自然石化作用,才能形成化石。2.石化作用。(1),填充作用。即生物体的硬体部分空隙,如骨髓腔,颅腔等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主要是碳酸钙)填充,化石保存了原有的组织结构,但物质成分增多,重量增加了。(2),置换作用。即生物体的硬体部分被地下水中的氧化硅,碳酸钙,黄铁矿等置换,化石保存了原有的形态和微小结构,但成分改变了,如硅化木等。3.化石的类型(1),实体化石。即生物遗体本身(多为硬体部分)经过石化作用而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如骨化石,牙齿化石等,是最常见的一类化石。(2),印模化石。即生物体表面或内面在岩层中印下的痕迹而行的化石,可分为外模(生物体表面形态印下的痕迹)和内模(生物体内表面形态印下的痕迹)两种。(3),遗迹化石。即生物在其生活活动中遗留下的痕迹而形成的化石,如踪迹,爬迹,粪便等形成的化石等。二,中国发觉的古猿类化石人类起源于古猿类。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就在《自然系统》一书中创立了科学的生物分类系统,并提出了人猿相近的理论。1809,法国学者拉马克在《动物学哲学》一书中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并第一次试图论证人类起源于猿类。1859,英国学者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对进化论作了广泛的论述,总结了生物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进化的规律,说明白不同物种的起源。1863,英国学者赫胥黎在《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一书中提出了“人猿同祖论”。1871,达尔文在《人类的起源》一书中说明白从猿到人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变化,并指出人及现生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旧大陆的某种已灭绝的古猿类。1876,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进一步回答了古猿怎样变成人的问题: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动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不得不说:劳动创建了人本身。”化石证据:埃及法尤姆渐新世地层发觉的古猿化石。1930发觉的腊玛古猿化石。1924发觉的南方古猿化石。中国发觉的古猿类化石。化石地点发觉时间化石材料属种生存年代(万年)开远龙潭1955~1057牙齿10枚森林古猿中新世1980~1982牙齿,上颌骨腊玛古猿开远种早中新世1400~1500禄丰石灰坝1975下颌骨腊玛古猿禄丰种上新世早期1980~1988头骨,下颌骨,肩胛骨,牙齿禄丰西瓦古猿禄丰古猿——同名种晚中新世800元谋竹棚豹子洞菁1986牙齿1枚早期直立人?人猿超科早更新世2001986~1987牙齿10枚东方人?人猿超科上新世或更早250元谋小河蝴蝶梁子1986~1987牙齿10枚蝴蝶腊玛古猿,人猿超科上新世300~400三,中国发觉的古人类化石人类发展阶段的划分。距今约300万年前后,开始出现了会制造并运用工具进行劳动的真正人类。从最早的古人类到现代人,还经验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学家将古人类的发展划分为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人类进化及分期表:地质年代距今年龄(万年)人类进化过程人类文化分期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0.4+-现代人历史时期1-+新石器时代史前时期更新世晚期5+-智人晚期智人晚期旧石器时代20+-早期智人中期中期100+-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早期300或200早期直立人初期第三纪上新世500南方古猿人类的祖先中新世2500腊玛古猿埃及猿人类的远祖渐新世4000始新世6000古猴类古新世7000(1),早期直立人(300~100万年)。早期直立人发觉较少,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如60年代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觉的“能人”和1972年在肯尼亚卡纳胡东岸库彼富勒发觉的“KNMER1470号人”,1965早中国云南发觉的“元谋直立人”等,早期直立人刚刚从其动物祖先分别出来,体质特征上仍带有很多猿的性状。如头骨较低平,脑量仅约700毫升左右,下肢股的特征表明已能直立行走,但远不如现代人完善,牙齿较粗大等。总的形态间于现代人和猿类之间。(2),晚期直立人(100~20万年)。晚期直立人化石在亚洲,欧洲的很多地方均有发觉。如1907年在德国发觉的“海德堡人”,1980在非洲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觉的“利基直立人”,1891在亚洲印尼发觉的“爪哇直立人”,1921在中国发觉的“北京直立人”等。晚期直立人的主要体质特征为:头骨低平且向后倾斜,眶伤圆枕粗硕且左右相连成屋檐状,吻部明显突出,脑量多在800~1000毫升之间,牙齿仍较粗大,上,下肢骨的形态和现代人很相像。(3),早期智人(20~5万年)早期智人化石广泛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广袤地区。早在1856就曾在德国发觉了“尼安德特人”化石,1908又在法国发觉“莫斯特人”,1921在非洲赞比亚发觉“布罗啃山人”,1931在印尼发觉“昂栋人”,50年代以来,在中国先后发觉了“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大荔人”等。早期智人脑量有了显著增长,已达到了现代人水平,(1350~1400毫升),上,下肢骨除稍粗短外,几乎同现代人无区分。(4),晚期智人(5~1万年)晚期智人比早期智人分布更为广泛,不仅广布于亚,非,欧三大洲,且在美洲和澳大利亚也有发觉。人类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已基本上完成了体质上的进化过程,达到了现代人的水平,亚,非,欧各地发觉的晚期智人化石已明显地带有地域性人种的特征,说明现代主要人种已基本形成。2.中国主要古代人类化石及其年代表:发展阶段发觉地点发觉时间化石概况年代(B.P,万年)化石探讨者早期直立人重庆巫山龙骨坡1985下颌骨1段,牙齿1枚201~204(M)黄万波1985云南元谋上那蚌1965门齿2枚170(M)50~60(M)胡承志1973陕西蓝田公王岭1964头盖骨1具,牙齿1枚75~80;100;110~115(M)吴汝康1965晚期直立人陕西蓝田陈家窝1963下颌骨1具50;65(M)吴汝康1965北京周口店第1地点1921~1954头盖骨6具,牙齿23~58(A,E,F,U)ZdanskyWeidcnreich吴汝康19271936~19401954安徽和县龙潭洞1980头盖骨,牙齿20~30(A)15~19(U)黄万波等1981湖北郧县学堂梁子1989头骨2具中更新世早期李天元1991南京汤山葫芦洞1993头骨2具30+-(E,U)汤山考古队1994早期智人辽宁营口金牛山1984头骨1具,体骨若干21~30(U)吕遵谔吴汝康19851986陕西大荔甜水沟1978头骨1具18~23(U)吴新智1981湖北长阳龙洞1956上颌骨残块17~22(U)贾兰坡1957山西襄汾丁村1954牙齿3枚,顶骨一块16~21(U)吴汝康1958广东韶关马坝1958残头盖骨一块11.9~14(U)吴汝康1959安徽巢县银山1982上颌骨,枕骨残块16~20(U)许春华1984山西阳高许家窑1976顶骨,枕骨,牙齿10~12(U)贾兰坡1979晚期智人广西柳江通天岩1958头骨1具,体骨若干6.7(U)吴汝康1959黄河河套地区1922额骨顶骨,下颌骨,股骨3.5(C)3.7~5(U)Bouleetal吴汝康黄慰文192819581981四川资阳黄鳝溪1951头骨1具0.7(C)3.6~3.9(C)裴文中等1957北京周口店山顶洞1933头骨3具,下颌骨等1.04(C)1.9(U)Weidcnreich吴新智19391960贵州普定穿洞1982头骨,下颌骨,肢骨0.8~0.86(C)吴茂霖1989注:A:氨基酸法;E:电子自旋共振;F:裂变径迹法;M:古地磁法;U:铀系法;C:碳—14法。(1),直立人化石:巫猿人:1985,在重庆是巫县大庙区龙骨坡发觉一块人类下颌骨和一些牙齿化石,地质时代约属早更新世,距今约700万年左右。元谋人化石:1965,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旁边的早更新世晚期地层中发觉了2枚人类牙齿化石。蓝田直立人:1964,在蓝田县公王岭发觉1具人类头盖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左右。陈家窝直立人:1963,在陕西省蓝田县泄湖相陈家窝旁边发觉了1件下颌骨化石,距今约30万年左右。北京猿人:1921~1966,中外学者先后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发掘出土大量人类化石。特殊是1921裴文中主持发掘,发觉第一具北京猿头盖骨化石,从而确立了北京猿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历年发觉的北京猿人化石代表了约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郧县猿人:1989,1990,先后在湖北郧县青典镇学堂梁子发觉2具人类头骨化石,地质时代约为中更新世早期。1980,安徽和县龙潭洞,1具人类头盖骨。1993,南京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2具人类头盖骨化石。1970,湖北建始县高平龙骨洞早更新世底层出土了3枚牙齿化石。1973,河南淅川县,13枚人类牙齿化石。1975,湖北郧县杜家沟龙骨洞,4枚人类牙齿化石。1976,湖北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3枚人类牙齿化石。1981~1982,山东沂源县骑子安山,人类头盖骨及牙齿化石。(2),早期智人化石大荔人:1978,陕西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甜水沟,发觉一具保存极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化石代表一青年男性个体,主要特征比北京猿人进步,大多是性状都及早期智人相一样,脑量为1120毫升,属早期智人中的古老类型,铀系法测年代为距今约20万年左右。金牛山人:1984,辽宁营口金牛山A地点,发觉人类头骨和脊椎,髋骨,指骨等化石。属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阶段的人类。马坝人:1958,广东韶关县(原典江县)马坝西南约1.5公里的狮子山岩洞中,发觉一件残缺的人类头盖骨化石。铀系法测年代为10~13万年。(3),晚期智人化石:山顶洞人:1933,发觉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计有头骨3具,头骨残片3块,下颌骨4件,下颌骨残片3块,零星牙齿数十枚,脊椎骨及肢骨若干件,代表了8个男女老幼的个体。柳江人:1958年9月,在广西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洞窟中,发觉一具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及部分躯干骨,肢骨。中国旧石器文化区系分布表:分区分期华北区东北区华中区西南区华南区据今年龄(万年)地质年代桑干河流域周口店地区渭水流域晋陕豫交界地区黄河下游旧石器时代晚期阳原虎头梁山顶洞人文化大荔育红河浦县薛关临沂凤凰岭大连古龙洞江陵鸡公山上层兴义猫猫洞柳州白莲洞5~1后段更新世晚期湖县峙峪环县刘家岔沁水下川安阳小南海海城小孤山普定穿洞田东定模洞中期阳高许家窑新洞人文化长武窖头沟襄汾丁村沂源上崖洞喀左鸽子洞枝城九道河水城硝灰洞封开罗沙岩20~5前段大荔甜水沟沂水南洼洞江陵鸡公山下层曲江马坝早期阳原马梁北京猿人文化泾川大岭上三门峡水沟沂源猿人地点营口金牛山大冶龙头山黔西观音洞百色诸地点100~20更新世中期本溪庙后山郧县曲远河口阳原岑家湾蓝田陈家窝芮城合河郧县龙骨洞初期阳原东谷坨蓝田公王岭100~200更新世早期阳原小长梁芮城西侯度远谋上那蚌阳原马圈沟巫山龙骨坡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二,西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自然地理环境。本区东以六盘山,贺兰山为界,包括甘肃省,青海省,新疆和内蒙西部。本区地处内陆地势较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具有气温低,温差大,日照长,降水少,风力强等特点。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较为干冷。天山南北和鄂尔多斯高原以西,河西走廊等地降水稀有,形成荒漠景观,绝大部分地方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南疆广袤地区在50毫米以下,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在10毫米以下,降水量往往不足蒸发量的1%,是全国最干旱的地方。旧石器时代遗存:青藏高严和新疆发觉的旧石器多来自地表,它们的年代尚需进一步证明。从已知的材料看,在制作技术积类型方面,均同华北地区的较为接近,特殊是细石器遗存,同华北地区细石器属同一工艺传统,从而表明两区之间有着亲密的联系。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华北区位于中国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大体包括西起六盘山和陇山,东至渤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达秦岭淮河一线的广袤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和甘肃东部,宁夏和内蒙南部等地方。区内主要的构造地形有陇东和陕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河套平原,晋北的大同盆地,陕西关中盆地,山西汾河系列断裂盆地,河南洛河和颖河谷地,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的山东丘陵等。旧石器文化遗存:桑干河流域。华中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自然环境:本区位于黄河,珠江两流域之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北至秦岭——淮河一线,南达南岭——武夷山地区,西起巫山和雪峰山,东抵东海,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全区绝大部分属亚热带,在东南亚季风环流的影响下,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安排较匀称。气温的主要特色是东温夏热,7月份平均气温28~30度,东季大部分地区气温均在0度以上,无结冰期。区内降水量由北向南增多,淮河流域为800毫米,江南丘陵为1500毫米,降水年内安排是我国大陆最匀称的地方,降水量高于蒸发量,全年温度较大,属温润地区。华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本区位于中国最南部的南岭和武夷山以南,包括两广,海南,福建和台湾五省区,本区大部分在北纬28度以南,北回来线通过广东,广西,台湾的中南部。由于纬度低,是本地区具有热带,亚热带的气候特色。本区特点是夏长冬暖,1有气温多在10度以上,是全国冬季最暖和的地区,7月份气温一般在27~29度之间,地区差异不大。年降水量一般在1400~2000毫米之间,不少地方超过2000毫米,是全国雨量最丰沛的区域。西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自然环境:本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4省市。本区处于西部青藏高原和东部低山,丘陵,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总的地势向东南倾斜。区内地形起伏较大,高原多,山地多,平原少,可大致分为四川盆地,云南高原,贵州高原和横断山脉几大地形单元。本区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的组成特别困难,既有东,西和南,北的差异,又有垂直变化,植物资源特别丰富。云南向有“植物王国”之称,四川的被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种类之多仅次于云南,居于全国第二,而裸子植物数量则居全国第一。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磨制石器的运用。新石器即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区分于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标记之一。中国的磨制石器,大约是在距今1万年前后出现的。在华南地区,广东阳春独石仔遗址(12000~9000B.P.)曾发觉少量的局部磨制石器,但无陶器共存;在广西桂林甑皮岩和南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均发觉由及陶器共存的局部磨制石器。在华北地区,最早的磨制石器见于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1.选材。新石器时代制作石器的主要原料有:闪长石,玄武岩,片麻岩,石灰岩,石英岩,燧石,辉绿岩,碧玉,玉髓,蛋白石等。石材的来源,一是就地取材,在居址旁边的河滩或旁边山坡上捡拾,开采合用的材料;二是通过交换等方式从其他地方获得。2.打割。选择好材料后,依据须要用锯磨切割或打击法制出毛坯。一般较厚重的石斧,石锛之类的工具,多先把石料截成或打出所需的大体形态;较轻薄者如刀,铲之类,则先打片或从页岩上制片,然后打击或切割成所需的形态。据割的方法,据有关民族学资料,可能是用木片或石片加砂加水往复磨切,以截断石片。3.修琢。即对毛坯通体整形,找平工序。用石锤或由硬尖的石,骨,角质工具,轻轻琢去毛坯表面的棱角,使其平整,修琢成所需的规整器形。经过修琢的标本表面,多遗留有麻点状疤痕。也有些石器是用修琢法制成的,如裴李岗磁山文化中常见的石磨盘,就是修琢而成的。用页岩制作的石刀之类的工具,则多不经修琢这一工序。4.磨光。磨制技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但当时主要用于制作骨器和装饰品。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广泛用于制作个各种工具。其方法是在砺石(即磨石)上加砂加水,以增大摩擦力,并依据须要磨出确定的形态和刃口。5.穿孔。(1),钻孔法。钻孔工具多用石钻或带硬尖的木棍,竹管等。(2),划孔法。即用一较硬的尖状工具,在石器的两面反复的刻划,使之城两端细,中间粗的长沟,沟中部着力处因沟成孔。(3),琢孔法。即用一带有硬尖的工具,由石器两面细琢而成一粗孔。这种方法多用于粗大,厚重的石器。(二),新石器的主要类型1.农业生产工具(1),石铲及石锄(2),石镰及石刀(3),石磨盘及磨棒2.木材加工工具——石斧,石锛,石凿,石楔3.狩猎工具或武器——石矛,石镞,石钺二,陶器的独创。陶器是用陶土加水和其他羼合料,经成形,晾干,烧制而成的器具,主要用于制作日常生活所用的各种容器和炊具,有时也用于制作生产工具或其它用品。据目前的考古发觉,中国的陶器大约是在距今1万年前后出现的。华北地区最早的陶器发觉于河北徐水南头庄遗址;华南地区最早的陶器见于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和广西桂林庙岩等遗址。陶土加工。陶土即制陶用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我国史前时期的陶土主要是一些低钙高铁易熔粘土及少数高铝质粘土。史前时期的各地先民,多依据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就近选择合适的粘土作为陶土。如华北地区的黄土地区,人们常选择红土,再生黄土或黑土等粘土作为原料。但并非自然界的全部粘土都适合于制陶,太细的粘土,制成陶坯后简单干裂,须要加入羼合剂;而含砂较多的土,可塑性较差,作坯时不易成形,应先行淘洗。(1),筛选或淘洗。在制作一般的粗陶时,只要把经过选择的陶土经过适当的筛选即可运用。若要制作精细的陶器,则须要经过淘洗。即把粘土浸入水中,经搅动而使植物细末及杂质上浮,去掉杂质即成很纯净的粘土。(2),加入羼合料。有时,人们依据陶器的用途等,须要在陶土中加入适当的砂粒,蚌壳末,陶片碎末,草木等羼合料。目的:使陶质疏松,水分易于逸出,陶器不致绽裂;减低陶土粘性,不致粘附手指,易于成形;防止干裂,阴干时,不致因不平衡收缩而绽裂,变形;增加熔点,不致因火温过高而部分熔化。2.制坯成形(1),手制:捏塑法:即直接用手制作陶坯的方法;泥条盘筑法:即先将坯泥搓成长条状,然后螺旋形向上盘筑。(2),模制:即用陶模或陶器为模,制作陶坯。(3),轮制:即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提拉成须要的器形。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器形规整,器壁匀称,器表常留有一圈圈平行的轮纹,器底则有线割的偏心纹。3.修饰施纹。(1),表面磨光。在陶坯尚未完全晾干时,用石或骨制的光滑器具,反复打磨陶坯的表面,既可使陶坯收缩而胎质坚实,又可使坯体表面光滑。(2),涂施色衣。色衣又叫“陶衣”,是涂在器表的色层,目的是增加陶器表面的光滑度和美观性。做法是:把很细的泥浆涂敷在陶坯表面,经烧后即成各种颜色的陶衣。常见的陶衣有红,棕,白等色。一般泥浆中若含有较多的铁元素,则烧成后呈红色或棕色;白衣中则可能是含有较多的三氧化二铝或方解石,石膏等。(3),施纹绘彩。拍压;戳刺;刻划;贴附;镂空。常见的拍压花样:绳纹,篮纹,方格纹。4.烧制成器:陶坯阴干后,将陶坯加热至600摄氏度以上,彻底解除了坯体中的水分后,粘土就失去了可塑性而完全硬化。一般烧造时的火候高,陶土细则硬度大,反之火候低,陶土含沙多则硬度小。据测定,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烧成温度一般在600~900摄氏度之间,最高不超过1000摄氏度。红陶——大多数陶土中均含有确定量的铁元素,烧制时如能让空气及之自由接触,铁元素被氧化成为三氧化而铁而使陶器成红色。因此,若陶土中的含铁元素较多,在露天烧造或用敞口陶窑烧制则很简单烧出红陶来。灰陶——在烧制过程中或烧制末期,假如封闭窑顶,在氧气不充分的状况下,陶器被四周炙热的还原焰所包围,坯体中所包含的铁元素就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产品的颜色就会呈现灰或深灰色。黑陶——关于黑陶的制作工艺可能有两种:一是用烟熏法进行短期渗碳,即在烧制将近结束时,用泥封窑顶和窑门,并在窑顶渗水而使窑内顿生浓烟,烟中的碳很快渗入赤热的坯体空隙中而将陶器熏黑。二是由于陶土中羼有较多的植物茎,叶,壳等,在烧制过程中,植物碳化而使陶胎呈黑色,成为所谓的“夹炭陶”,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黑陶胎质较为疏松。陶器的分类。陶器各部位的名称。2.陶器的命名原则。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古代文献中记录的名称:如鼎,鬲,豆之类。二是运用现代形制,功能或相近的器形名称,如碗,盘,杯,瓶,盆,罐,壶,缸,瓮等。3.陶器的分类:(1),依据器形分类:圈足器;三足器;圜底器;尖底器。(2),依用途分类:炊器——多夹砂陶,有罐,鼎,鬲,甑,釜,灶等。饮食器——多泥质陶,有碗,钵,盘,豆,杯等。水器——多泥质陶,有瓶,壶,带流罐,盉等。储物器——泥质陶或夹砂陶,器形较大,有罐,瓮,缸等。乐器——多泥质陶,有陶鼓,陶号,陶埙,陶响珠等。二,农业的发生(一),中国粟作农业的起源。所谓粟作农业,指的是依粟为主要栽培作物的旱作农业。粟,即中国先秦古籍中所记载的“稷”,也就是北方的谷子,也称“小米”。除了粟之外,还有黍等谷物。粟,在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觉最为普遍,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的主要农作物。1.粟遗存的发觉:1931,山西万莱(原万泉)荆村瓦渣斜遗址出土的“黍稷及黍稷之壳”。这是中国最早发觉的史前粟的遗存。1954~1981,西安半坡遗址,在一些陶罐和窖穴中出土了较多的谷类遗存。其中在一见陶罐内存有完好的谷壳,经华北农学院鉴定为粟。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北辛文化,约距今8000~7000年,发觉粟的遗存。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窖穴底部积累。中国粟作农业起源应早于距今8000年,应为10000年前后,黄河流域为其起源地。文明产生的基础。“社稷”成为国家的代名词。粟的野生祖本是狗尾草,古籍称为“莠”,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和北方黄土高原地区。2.稻作农业的起源。秦岭淮河以南。地下水位浅。稻成为此地区最重要的农作物。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距今10000年。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在烧土中发觉一部分稻的压痕和碳化稻。河姆渡遗址,屈家岭文化。仰韶遗址发觉稻遗存。大河村遗址,案板遗址,稻向中原地区扩散。稻有两种:亚洲稻和非洲稻,而亚洲稻更重要。1921,仰韶发觉的稻为中国首次考古稻遗存发觉。到1993年底,全国共发觉稻作农业遗存140多处。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亚洲的起源于演化中心。四,家畜饲养的出现。高级狩猎经济出现,弓箭独创,胜利率提高,可远距离捕获雌兽,一次捕获野兽较多,可放养,待无收获时再吃,从而成为人类肉食的主要来源。六畜大部分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猪出现较早,出现于距今约八,九千年,甑皮岩遗址发觉。狗,可能源于一种小型狼,及人共生,渐被驯化,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确定有家狗出现,老官台遗址,屈家岭文化——陶狗造型。鸡:源于野鸡,陶鸡。牛,羊:牛并非用于耕作,主要用于肉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出现。羊可能驯于西亚,中国最早出现于西部,5000年前后,多在北方。马:史前有无难确定,半坡发觉马齿等,但只能确定到属,不能确定是否家马。商周时已有车马。家马可能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来源于中亚。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可分为初,早,中,晚四期,约距今12000~4000年前分期表:分区分期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距今年代渭泾区陕豫晋交界地区郑洛区冀南豫北地区海岱区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年)泾水上游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桥村类遗存客省庄文化三里桥类遗存王湾三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小河沿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昙石山文化4500~4000早期常山下层文化案板三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大河村五期?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峡文化5000~4500中期晚期仰韶文化西王村期秦王寨文化大司空一期文化大地湾仰韶晚期红山后文化大溪文化崧泽文化金兰寺下层5500~5000中期庙底沟期大河村文化大地湾仰韶中期6000~5500-早期半坡期王湾一期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北辛文化大地湾仰韶早期赵宝沟文化皂市下层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7000~6000早期晚期老官台文化北首岭下层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后李文华师赵村一期兴隆洼文化甑皮岩遗址9000~7000早期白家村遗址大地湾一期彭头山文化初期南庄头遗址仙人洞及吊桶环遗址玉蟾岩遗址大龙潭一期10000+-庙岩遗址初期。距今约12000~9000年前。开始运用磨制石器。在广东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广西柳州白莲洞遗址等,均发觉有局部磨制石器,但大多石器仍为打制石器或细石器,开始制作陶器。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东贵德庙岩,河北徐水南庄头和阳原于家沟遗址等,均发觉距今1万年的少量陶器。仙人洞等还发觉原始农业。二,早期。约距今9000~7000年前。磨制石器的运用已普遍,在华北的磁山,裴李岗,老官台,后李等文化。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长江流域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等,普遍发觉有磨制石器,但仍多为局部磨制。陶器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以红陶为主,陶色多不纯正,陶质较粗梳。出现了有确定规模的定居聚落和氏族公共墓地。原始农业有了确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粟作农业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稻作农业两大文化体系,原始农业处于确立期。三,中期。约距今7~5千年前。磨制石器已有局部磨光向通体磨光过渡。陶器仍以红陶为主,彩陶的大量流行是这一时期制陶业最显明的特征,陶器制作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出现慢轮修整口沿的技术。聚落形态进一步发展,各地遗址发布的密度大大增加,反映出农业生产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多,开始出现里一些较大的中心聚落。黄河流域普遍发觉粟类作物遗存,长江流域普遍发觉稻类作物遗存,原始农业处于发展期。四,晚期。约距今4~5千年前。石器的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多为通体磨光,还出现了较多的玉器。在黄河流域龙山时期的诸遗存中,发觉一些小型铜工具。陶器制作中轮制技术已较普遍应用,陶器以灰陶为主,烧造的火候较高,陶制较硬。聚落进一步分化,防卫设施进一步加强,在黄河中下游龙山代诸文化,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中和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均发觉有原始城堡。粟作农业进一步发展,稻作农业开始向北方传播,原始农业处于兴盛期。第三节,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的分布一,东北地区的新时期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全球性气温的渐渐上升,东北区的气温也相对变暖。生存环境的改变促使这一区的史前文化渐渐繁华起来,成为中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由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及制约,南,北两区文化出现了明显的差异。齐齐哈尔昂昂溪。密山新开流。长海小珠山。沈阳新乐。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兴隆洼文化。小河沿文化。北部地区较寒冷,分布于三江平原新开流,昂昂溪等地居民,主要以渔猎采集为主,细石器,骨矛,鱼镖,鱼叉等发达,为这一地区特征,陶器未得充分发展。南部相对暖和,从早期开始,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新乐文化等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猎。陶器制作,居住形式,安葬习俗形成显明地域特征。红山文化积石冢,“女神庙”和祭坛,说明这一文化在较早时期就已达到极高水平。兴隆洼文化,1983首次发觉及内蒙敖汉旗兴隆洼遗址(7300B.P),石器以打制石器居多,器形有斧,铲,锛,凿等,骨器有锥,匕,镞,鱼镖等,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主要分布于辽河,大凌河流域,有直径约170米的环形聚落,陶器多夹砂陶,火候低,均手制,纹饰有横“之”字形压印纹,网纹,弦纹等,器形为筒形罐,还有钵,两个互抱塑像。红山文化:1935首次发觉于内蒙赤峰红山后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昭乌达盟老哈河流域,辽宁朝阳和锦州地区,河北北部燕山地区。石器有细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三种,器形有石镞,石斧,石锛,石刀等。在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发觉大型石砌祭坛,在牛河梁发觉及真人等身大小的女性塑像,“女神庙”和大型积石冢等,陶器多夹砂红褐陶,器表常饰纵“之”形纹,还有少量彩陶,器形主要有小口双耳罐,筒形罐,碗,盆,彩绘筒状无底器等。二,西北地区。本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和甘肃中部的大夏河,洮河流域以及南部渭水上游,西汉水流域一带。马家窑文化(5100~4650)1924,瑞典安特生首次发觉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分布以甘肃中部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和宁夏南部,南达甘南山地天水地区。可分为马家窑期,半山期(以和政县半山遗址为代表),马厂期(以青海民和县马厂塬遗址为代表)。粟作农业。陶器以红陶为主,彩陶数量多,多用黑彩,也有红彩,有鸟纹,鱼纹,蛙纹,蝌蚪纹等动物纹样,还有垂幛纹,漩涡纹,水水纹,圆圈纹,网纹等几何图样,器形主要有双耳罐,单耳罐,长颈单把壶,双耳壶,敛口平底钵,卷唇曲腹盆,短颈圆肩罐,喇叭口尖底瓶等,彩陶占总数20%~30%以上。马厂期多大圆圈纹,三圈纹,多圈纹,菱形纹,漩涡纹等,器形有大口双颈耳彩陶罐,小口圆腹双腹耳罐,长颈单耳壶,单耳筒形杯等。小型铜工具。(马厂期的)。齐家文化(4000+-),因安特生1924首次发觉及甘肃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分布区域及马家窑文化大体相同。重要遗址有甘肃永靖大何庄,秦魏家,武威皇娘娘台,广河阳洼湾,青海贵南尕马台,乐都柳湾等。陶器以红陶为主,多手制,轮制者较少;纹饰有绳纹,篮纹,划纹,附加堆纹等;彩陶数量较少,彩绘以黑彩为主,红彩较少,纹样有宽带纹,三角纹,网纹,菱形纹等;主要器形有单耳,双耳,三耳罐,鬲,甑,盆,碗,豆等。铜器,铜刀,铜针,青海尕马台出土铜镜。三,华北区。新石器时代的本区,是史前粟作农业最主要的分布区。1921,安特生首次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确立了中国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后,中国学者在渭水流域,晋豫陕交界地区,河南中部,冀南豫北,黄河下游的山东一带发觉了一系列的新石器时代初,早,中,晚期文化遗存。基本建立了各文化区的文化发展序列。渭水及其主要支流泾河,洛河流域,是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起,先后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时代诸文化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老官台文化,1956首次发觉于陕西华县老官台村而得名,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8000~7000+-B.P.)。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及甘肃天水一带,在汉水上游及其支流丹江上游也有发觉。代表性遗址有陕西临潼白家村,华县老官台和元君庙(下层),渭南北刘下层,宝鸡北首领(下层),甘肃秦安大地湾等。白家村遗址位于陕西临潼,是一处单纯的老官台文化遗址,遗址积累分为早晚两期,代表了这一文化发展的两个阶段。陶器以夹细砂的红陶或红褐陶为主,陶色不纯,表面常有斑块,并常见外红内黑的现象,多手制,器形有筒形三足罐,平底筒形罐,三足钵,圈足碗,圜足钵,小口鼓腹罐等;纹饰以交织粗绳纹为主,还有少量的简单的彩绘。宝鸡北首领遗址积累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属老官台文化晚期,中层属仰韶文化早期,上层属仰韶文化中,晚期。甘肃秦安大地湾第一期遗存和天水师赵村第一期遗存,分别代表了渭水上游老官台文化的早,晚阶段。渭泾文化区的仰韶文化。1921首次发觉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渭泾流域,汉水上游及丹江上游,晋西南和豫西地区,其中以陕西的关中地区为中心。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最主要的粟作文化之一,故常把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称之为“仰韶时代”或“仰韶时期”。代表性遗址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领,甘肃秦安大地湾,河南渑池仰韶村,山西芮城西王村等。聚落布局多呈凝合式或内向式,四四周绕有环壕,房屋多半地穴式或地面式,平面呈圆形或方形。聚落遗址有临潼姜寨,西安半坡等。陶器多红陶,特殊以大量的细泥红陶和彩陶为突出特点;早期彩陶纹样以各类鱼纹和变体鱼纹为主,中期流行各类植物纹如弧线三角,勾叶,圆点,花瓣纹等,晚期彩陶衰落,仅见个别简单的红或白彩,主要器形有尖底瓶,圜底钵,平底钵,圜底盆等。渭泾文化区的龙山时代早期诸文化,以陕西扶风案板遗址第三期遗存为代表(约距今4900~4500),属龙山时代早期文化,主要分布西安以西,宝鸡以东,北山山地以南和秦岭以北的关中中西部渭河河谷地带。陶器以灰陶为主,器形有喇叭口平底瓶,刻槽盆,筒形罐,单耳罐,双耳罐,鼎,釜灶等,特殊是(jia)的出现是龙山时代早期开始的标记;纹饰以绳纹和篮纹为主。常山下层文化:以甘肃省镇源县常山下层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泾水上游的甘肃庆阳和平凉地区。陶器以橙黄和红褐色为主,有少量彩陶,器形以平底器为主,基本不见三足器,主要器形有:单耳罐,双耳罐,单耳杯,双耳壶,碗,盆,盘等。庙底沟二期文化: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第二期遗存为代表。陶器以灰陶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较为典型,代表性器形有盆形鼎,罐形鼎,圈足碗,圈足豆,圈足杯,还有(jia),罐等。其中带耳罐类很不发达,仅减少量的单耳罐。龙山时代晚期诸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以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遗址第二期遗存为代表。陶器以灰陶为主,器形以喇叭口折肩罐,长口浅腹盆,鬲,(jia),豆等为代表,其中,鬲的出现是这一时期开始的标记。双庵类型文化:以陕西岐山双庵遗址为代表。陶器器形,纹饰均及客省庄二期文化和桥村类型文化相同或相像,但陶色以红褐陶为主。郑洛文化区:以伊,洛流域为中心的河南中部(豫中)郑州至洛阳之间的区域,新石器时代先后发觉裴李岗文化,王湾一期文化,大河村文化,秦王寨文化,大河村五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是华北区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分布区域之一。以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典型遗址有密县莪沟,长葛石固,舞阳贾湖等,约及渭水流域的老官台文化同时或稍早。裴李岗文化石器多为局部磨光或打琢而成,主要有铲,斧,镰磨盘,磨棒等,其中鞋底形磨盘,锯齿刃石镰和长舌形石铲最具代表性。陶器以红陶为主。王湾一期文化,以河南洛阳王湾遗址第一期遗存为代表,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年代及相当于渭泾区仰韶文化早期或稍晚。陶器多红色,手制,一般饰绳纹,有少量的宽带纹彩陶;器形有杯形尖底瓶,圜底钵,侈口鼓腹罐,窄沿盆,锥足圜底罐形鼎等。洛阳王湾遗址一期相当于仰韶文化早期;二期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期;三期相当于龙山时代晚期。大河村文化,以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一,二期)为代表,属新石器时代中期中段文化,其年代约相当于渭泾流域的仰韶文化中期。典型遗址还有王湾遗址二期等。陶器以红陶为主,附加锥纹等,彩绘纹样有宽带纹,三角纹,圆点纹,圆圈纹,新月纹,睫毛纹,网纹等,主要器形有重唇口尖底瓶,圜底釜形鼎,敛口钵,折沿盆,矮颈罐,器座等。在河南伊,洛河流域一带,常发觉一种用于成年人二次葬的大型陶缸,由于这种陶缸最早发觉于伊川土门遗址,故被称为“伊川缸”。在河南汝州洪山庙遗址中,发觉了一座大型瓮棺合葬墓,墓为长方形,东西约6.3米,南北宽3.5米,深0.3~0.36米;墓内排列有序的放置着136件瓮棺,房屋多由单间或套间房组成的排房。秦王寨文化,因发觉于河南(xin)阳秦王寨遗址而得名,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年代约相当于渭泾区仰韶文化晚期。代表性遗址有郑州大河村(三,四期),临汝大张,鲁山邱公城,南召二郎岗等。陶器以红陶为主,彩陶数量较多,多施白色陶衣,彩绘常红,黑,灰色等,纹样有宽带状网纹,三角纹,六角叠纹,同心圆纹等,主要器形有罐形鼎,盆形鼎,敛口曲腹钵,深腹罐,豆,壶,杯,甑等。大河村五期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年代约为庙底沟二期文化,代表性遗址有登峰告城北沟,偃师二里头等。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有少量白陶,制法以轮制为主,也有手制,纹饰以绳纹最多,还有弦纹和附加堆纹等,彩陶很少见,器形主要有凿形足鼎,敛口钵,侈口束颈深腹罐,杯,盆,豆,壶等。王湾三期文化,主要分布在伊,洛水流域及郑州一带,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年代约相当于渭泾区的客省庄二期文化,代表性遗址有洛阳王湾(三期)和锉李,孟津小潘沟,偃师灰嘴,临汝煤山等。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黑陶,制法有轮制,手制等,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等,不见彩陶,主要器形有圜底罐形鼎,(jia),鬶,甑,双耳罐,单耳罐,双腹盆,高柄豆等。冀南豫北文化区,此文化区包括河北南部及河南北部地区。这一区域的新石器时代,先后有南庄头遗址,磁山文化,后岗文化,大司空文化,后岗二期文化等。南庄头遗址:在河北徐水县高林村乡南庄头村,发觉了新石器时代初期遗存(10500~9700 B.P.)最早的含有陶器的新石器遗址之一,发觉有小灰沟一处,出土陶片15片,还有石磨盘,磨棒,骨锥,角锥等遗物。陶片多为夹砂灰陶,也有少量的夹砂红褐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均不能复原,可能有罐和钵类器等,这一遗存的发觉,为探究中国陶器的起源等问题,供应了重要线索。磁山文化,以河北武安磁山遗址(7980~7675),年代约及老官台,裴李岗文化同时。主要分布在河北武安县境内的洛河流域,此外在河北三河县孟各庄,客城坡上遗址等也有发觉。时期以三足尖头磨盘最具特色。房屋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窖穴多为长方形,很多窖穴内发觉有大量的朽粟积累。陶器以红褐陶为主,多手制,质粗疏;流行细绳纹等,器形主要有盂,深腹罐,小口双耳壶,三足钵,圜底钵,圈足碗,支架等,其中盂,小口长颈壶,支架等最具特色。后岗一期文化,以1931年梁思永发掘安阳后岗遗址为代表,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文化,年代约相当于仰韶早期。典型遗址有安阳高井台子和同乐寨,濮阳西水坡,河北武安赵窑和西万年村,磁县下潘王和界段营,正定南杨庄,平山田兴村等。由磁山文化发展而来。陶器以红陶为主,纹饰有线纹,弦纹,划纹,锥刺纹,附加堆纹等,彩陶数量少而纹样简单,常见用红彩绘制的宽带纹,平行竖线纹,菱形网纹,波形纹等;主要器形有红顶碗,圜底钵,长颈瓶,双耳壶,大口小底罐,罐形鼎等。大司空一期文化,以河南安阳大司空村遗址为代表,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年代约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晚期,典型遗址有安阳大正集老磨冈,大寨南冈和鲍家堂,河北柴庄,邯郸百家村等。陶器多为灰陶,红陶次之;制法有手制,模制等,纹饰以篮纹为主,还有绳纹,方格纹,划纹,附加堆纹等;彩陶较少,彩绘多用红色,纹样有弧线三角,同心圆,蝶须纹,睫毛纹,S 纹等;主要器形有平底钵,假圈足碗,折腹罐,鼓腹盆等。后刚二期文化,以后岗遗址第二期为代表,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约相当于客省庄二期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典型遗址有河南安阳大寨南冈和八里庄,汤阴白营,河北邯郸涧汤和龟台,磁县下潘王,永年台口等。房屋多为圆形“灰白面”建筑,墙有木骨泥墙,土坯墙等,并已出现筑台基和挖墙基槽技术。还发觉有水井和多人乱葬坑等。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黑陶和红陶;制法有手制,轮制和模制;纹饰多绳纹,篮纹,方格纹等;器形以平底器为主,还有三足器和圈足器,主要有小口双耳罐,罐形鼎,鬶,(yin),甑,盆,碗,豆,杯,盘等。海岱文化区。以泰山为中心,包括山东,河北东南部,豫东,皖北和苏北广袤地区。这一地区先后有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后李文化,首次发觉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后李遗址,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地北缘的山前平原上,目前共发觉遗址10余处。重要遗址有章丘市龙山镇西河(8400~7700)和刁镇茄庄小荆山等。房屋为圆角方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等。陶器有红褐和灰褐陶两种,多手制,纹饰简单,有指甲纹,刻划纹等,主要器形有圜底釜,鼓腹罐,盆,碗,壶,钵,杯,盘,支脚等。北辛文化,首次发觉于山东省藤县北辛村,距今约7300~6400年。其早期相当于磁山,裴李岗文化晚期,大体及仰韶文化早期同时。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及苏北地区,重要遗址有山东兖州王因(下层)和西桑园,江苏邳县大墩子(下层),连云港二涧村(下层)和大村等。陶器以夹砂黄褐陶为主,均手制,纹饰有贴附纹,压印纹,剔刺纹,乳钉纹等;器形有深腹圜底或尖底鼎,圜底釜,圜底钵,双耳壶,盆,支架等。大汶口文化,首次发觉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可分为三期,早期(6300~5500),中期(5500~4800),晚期(4800~4500)。已发觉大汶口文化遗址约200余处,墓葬约2000余座。重要遗址有山东兖州王因,滕县岗上村,邹县野店,胶县三里河,照东海浴,江苏邳县大墩子和刘村,新沂花庐等。陶器以红陶为主,还有灰,黑陶和极少量的白陶,制法有手制,轮制等;纹饰有刻划,镂孔,附加堆纹,篮纹和少量简单红色调绘;器形以三足器,圈足器较为发达。也有平底器,圈底器和袋足器,典型器物有釜形鼎,钵形鼎,罐形鼎等。龙山文化,1928首次发觉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约相当于黄河流域的客省庄二期,王湾三期,后岗二期文化等。由于这些文化不仅属于同一时代,具有相像的发展水平,存在着确定共性,所以往往把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称之为“龙山时代”或“龙山时期”。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南可达江苏北部,北到辽东半岛。重要遗址有山东日照西城镇和东海峪,潍坊姚官庄和鲁家口,胶县三里河,诸城呈子等。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平面近长方形,东,西,南三面城垣比较规整,北垣外凸而弯曲,城垣拐角呈弧形。城墙残宽8~13米,大部挖有基槽。城南东西宽430米,南北长53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陶器制作中的轮制技术特别突出,黑陶特殊发达,特殊是蛋壳黑陶,器壁仅厚0.5~1毫米;器表多磨光,纹饰有弦纹,竹节纹,划纹,镂孔和附加堆纹等;器形以三足器,圈足器为主,平底器次之,主要有盆形鼎,罐形鼎,三足器,高圈足豆,蛋壳陶高柄杯及鬶,(yan)等。四,华中区。包括重庆市东部,江汉平原,鄂西北,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北岸,豫西南等地区。本区的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文化最主要的分布区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和演化中心。在长江中游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及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觉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稻的遗存和陶器。江西万年仙人洞,陶器多夹砂陶,火候很低,质地粗疏,捏之即碎。湖南道县玉蟾岩。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1984首次发觉于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1988正是发掘并命名,属新石器时代早期(8500~7800),约及黄河中游的裴李岗等文化同时。主要分布于澧水北岸,已发觉遗址二十余处。在陶胎和一些红烧土中,发觉人工栽培稻的遗痕。1993~1997,对澧县八十垱遗址彭头山文化连续进行了6次发掘,在遗址西北古河道中的黑色淤泥中拣选和浮选出近1.5万粒稻谷和稻米,其特征区分于现代的籼稻。陶器多红色或红褐色,色斑驳,胎多夹碳(稻壳,叶之碎末碳化而成)而胎心乌黑,也有少量夹砂陶;纹饰有交织粗绳纹,戳刺纹,划纹等;器形多为圜底器,主要有罐钵两大类。皂市下层文化,1978~1981发掘并发觉于湖南石门县皂市遗址下层,属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7210~6960)约相当于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文化晚期。主要分布于澧水,皖水下游,已发觉遗址20余处。石器多打制,有少量磨制的斧,凿,锛等。陶器多为夹砂红褐陶,也有夹碳陶;纹饰多为绳纹,还有划纹,镂孔和少量彩陶,器形仍以圜底器(罐,钵,斧)为主,也有平底器(钵,盘等)和圈足器(碗等),一般认为皂市下层文化是大溪文化前身。大溪文化,1925在四川巫山县调查时发觉,1959正式发掘,后提出文化命名。属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约及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同时或稍晚(6400~5300),主要分布于西至三峡地区,东抵汉水,北达湖北北部的广袤范围内,其中以湖北宜昌和荆州地区较密集。位于湖南澧县东溪乡城头山城址,始建于大溪文化早期,后至屈家岭文化中期又经三次修筑,城址保存较好,平面略呈圆形,直径约310余米,面积为7.6万平方米左右。城垣系地面堆筑而成。陶器以红陶为主,纹饰以圆形,长方形,新月形,戳印纹为主,也有少量的彩陶;器形以圆形器(杯,碗,盘)为主,次为平底器(壶,罐,瓶)还有釜和鼎等。屈家岭文化,1965首次发觉于湖北京山县屈家岭遗址,是主要继承大溪文化并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文化,约及黄河流域的龙山时代早期诸文化同时(5000~4000),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波及山东,豫南,鄂东和陕西的丹江上游等地。陶器以泥制黑,灰陶为主,也有少量桔红色蛋壳陶,纹饰常见弦纹和镂孔,还有少量彩陶;器形中圈足器较为发达(豆,杯,盘,壶),还有罐,鼎,盆,甑等。石家河文化,1955首次发觉于湖北天门石家河镇旁边,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文化,约及黄河流域龙山时代晚期后一阶段诸文化同时。石家河是一处包括有20多个遗址的遗址群。石家河城址位于天门市石家河镇北,始建于屈家岭文化晚期,繁盛及石家河文化早期。城址平面近长方形,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最宽处约1100米,仅城垣所围面积即达120万平方米。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黑陶和桔红色陶;多表面无纹,有少量纹饰有篮纹和方格纹;器形诸有鬶,豆,圈足盘,高颈罐,杯等。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1973首次发掘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以遗址积累的第3~4等为代表(7000~6000),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文化,大约及仰韶文化早期同时。陶器多为夹有稻叶,茎,壳的夹碳黑陶;纹饰有绳纹和刻划的植物纹样;主要器形有釜,盆,盂,罐,器座等。在第四层曾发觉大量的稻叶,杆,壳和稻谷积累,最厚处可达1米以上;出土有大量的木质建筑构件,表明当时的建筑是一种高架于地面之上的“干栏”式建筑。马家浜文化,1959首次发掘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文化,大体及河姆渡文化同时,代表性遗址有浙江桐乡罗家角,江苏天县草鞋山等。分布于南达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的太湖地区。陶器以红陶为主,多为外红内黑或表红胎黑的素面,器形多腰檐釜,圈足豆,锥足鼎和罐等。房屋有“干栏”式建筑。崧泽文化,以1960首次发掘的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中层(下层为马家浜文化)为代表,由马家浜文化发展而来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文化(5900~5300),约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晚期。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也有灰陶和羼合稻壳的夹碳陶;纹饰多弦纹,划纹和镂孔,也有少量彩陶;器形有鼎,豆,釜,罐等,以镂孔刻划纹高圈足豆最具特色。墓葬流行平地覆土掩埋单人仰身直肢葬。良渚文化,1936浙江余杭县发觉良渚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5100~4100),约相当于黄河流域龙山时代。遗址多分布在高6米以上的,人工堆筑的土墩上。1987在浙江余行海溪乡瑶山发觉的祭坛较为典型。瑶山的祭坛平面呈长方形,由里外三部分组成:最里面是一座平面略呈长方形的红土台;第二部分是经土台四周的围沟;第三部分是位于围沟外的黄褐色斑土筑成的土台。陶器多泥质黑皮陶和夹碳黑灰陶,多轮制;纹饰有弦纹,竹节纹,刻划纹,镂孔等;器形以圈足器和三足器为主,有豆,鼎,壶,盘,杯等。五,华南区。本区新石器文化的某些因素如磨制石器和陶器等出现较早,但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足够的食物资源,限制了文化发展的速度。故采集,渔捞经济持续时间较长,谷物种植经济出现较晚,贝丘遗址多,洞窟遗址多,是本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特征。两广区:庙岩遗址,是一处洞窟遗址,出土有少量陶片和磨制石器,还有打制石器等。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桂林市郊。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磨制石器多为斧,锛。陶器多夹砂陶,火候很低,质地粗疏,捏之即碎,纹饰以绳纹为主,也有少量划纹等;器形以圜底器为主(罐,碗,钵),有少量平底器。不见圈足器和三足器。遗址中发觉大量动物骨骼和骨鱼镖,骨镞等渔猎工具,反映出以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碳14测定约距今9000年。石峡文化遗址,1973首次发掘的广东曲江县狮子山石峡遗址为代表(4900~4700),主要分布于广东北部地区。陶器多为灰褐陶,有轮制和模制两种,多素面陶,纹饰有绳纹,弦纹等;器形有鼎,釜,三足盘,豆,壶,缸,瓮等。闽台区:大(fen)坑文化,以台湾台北县八里乡大(fen)坑贝丘遗址下层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该遗址上层为距今2000年前后的圆山文化,下层年代约距今5480+-55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较晚阶段。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流行绳纹,有少量彩陶。以圆底器和平底器为主,缺乏三足器,有罐,瓮,碗等。昙石山文化,1954首次发掘的福建闽侯县昙石山遗址(3300),主要分布于闽江下游地区。石器有铲,镰和有段石锛等。葬俗中成人和儿童均用竖穴土坑单人仰身直肢葬。陶器多夹碳红陶或灰陶,纹饰有绳纹,篮纹,镂孔和几何形印纹,还有少量彩陶;器形有釜,鼎,罐,碗,盆,钵,豆,壶,杯等。六,西南区。本区包括西藏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在西藏昌都卡若村发觉卡若文化。在云南宾川县白羊村遗址,发觉有稻的遗存。近年来,随着三峡地区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新发觉一些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卡若文化,位于澜沧江上游,西藏昌都卡若村,距今5300~4100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石器有打制石器,细石器和磨制石器三种。陶器以灰,黄色为主,主要有罐,钵,盆,碗等器形。房址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种。白羊村遗址,位于云南冥川白羊村。石器有半月形弧刃石刀。陶器均夹砂陶,纹饰有划纹,绳纹等。器形以圜底器和平底器为主,有圜底釜,罐,壶,钵等。发觉有贮存粮食的窖穴和稻的遗存,距今约3700年前后。成都平原。20世纪90十年代以来,在成都平原发觉了一系列新石器时代的古城遗址,其中新津县宝墩村古城(龙马古城)的规模最大,被命名为宝墩文化,距今4800~2000年。宝墩古城位于新津县龙马乡旁边铁溪河东北的台地边缘,也称龙马古城。平面形态近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表面积达60万平方米。城垣系夯土建筑,城外尚未发觉壕沟。据探讨,城址的始建年代不早于距今4500年前。(bei)县古城,位于该县古城乡梓路村和梓桐村一带。城址平面呈长方形,长600米,宽500米,面积约32.5万平方米。城垣基宽30米,残存最高处约3米。城内南部发觉有长50米,进深11米的大型建筑基址。第四章,夏商周考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11年)特点: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已进入历史时期。出现了发达的青铜文化,大部分时间属青铜时代(夏,商,西周),并完成了由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出现了大型都城,标记着社会形态和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已进入国家时期。夏商周考古分期。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在三代考古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原委夏商周三代纪年问题。目前流行的三代纪年都是推算出来的,放射性碳素年代数据也难以消退误差,尚不能在推定探究对象方面有效的起到时间标尺作用。由于三代纪年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三代考古的重要性,1996年5月16日,国家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由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天文学,现代测年代技术等多学科协作,预期达到的目标是:提出夏代的基本年代框架;提出商代前期比较具体的年代框架;确定商后期(武丁到帝辛)比较精确的年代;确定西周共和元年(前841)以前各王(武王到厉王)比较精确的年代。1996~2000年,200多位专家将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结合起来,设立了9个课题,44个专题,集中力气联合攻关,完成了预定的任务。2000.11.9,发布了《夏商周年表》,标记着这一工程的基本完成。二,夏文化探究。夏文化指夏王朝时期夏人活动区域内遗留的物质文化遗存。夏代是历史记载的最早的王朝,据《史记.夏本纪》和《竹书纪年》记载,夏代自禹至桀历14世17王,据《夏商周年表》,夏代约从前2070时,至前1600结束,前后历时400余年。年表:禹少康不降发启予扃癸太康槐(厂)字头,下一堇,读jin仲康芒孔甲相泄皋考古学探究夏文化的工作,是从50年代开始的,主要是在传闻的夏人活动区域内进行。依据文献记载,夏人的活动及以下两个地区关系亲密:1,河南西部的颖水上游和洛阳旁边的伊,洛河下游地区;2,晋南的汾水下游,涑水一带。豫西二里头文化。1959,徐旭生在豫西调查“夏墟”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南发觉了早于二里岗早商文化的二里头遗址,从而揭开了在豫西地区探究夏文化的序幕。同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探讨所对二里头遗址开始进行发掘,并持续至今。二里头遗址面积约3平方公里,遗址积累自上而下有汉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和仰韶文化等,其中二里头文化积累是遗址主体。这类遗存主要分布在豫西伊,洛水流域和晋西南一带,碳14年代测定约为1900~1600+-B.P.,及夏纪年基本相合。二里头文化的时空分布,当在夏王朝范围内。分四期,第三期发觉2座大型宫殿基址,发觉青铜爵等礼器和玉器等。二里头文化是一种有明显特征的古文化,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它的四期遗存既有一样性,又有差异性。从分布地域和存续时间看,该文化就是夏文化,该遗址可能是夏早期都城遗址。晋西南的东下冯类型。晋西南向有“夏墟”之称,故也是考古学探究夏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从70年代起,发觉了夏县东下冯遗址。该遗存及二里头遗存相比既有一样性,亦有差异。一般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同一种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可命名为二里头文化的“东下冯类型”。东下冯类型的发觉使得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晋西南的陶寺文化。1978春始,对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进行连续14个季度的大规模发掘。陶寺遗址包括居址和墓地,面积大约300万平方米,文化遗存可分为早,中,晚三期。碳14年代范围约在前2500~1900之间。其中,晚期阶段已进入夏纪年范围之内。已发觉的70余处陶寺遗址类型文化遗址分布在汾河下游及其支流浍河流域。陶寺墓地的大,中型墓出土有琮,钺,彩绘陶龙盘,鼓,磬等礼器,而小型墓则少有随葬品,表明阶级分化及对立已很明显,或已是国家雏形。因此,陶寺类型文化是探究夏文化的重要探讨对象之一。三,商文化的分期及分布。商共历17代30王,据《夏商周年表》,商始于前1600,灭于前1046,持续近600年。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前,后二期,前期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后期以殷墟为代表。前期(前1600~前1300),这一时期的商文化以河南郑州商城及二里岗遗址,偃师尸乡沟商城,河北藁城台城西村遗址,河北黄陂盘龙坡等为代表,青铜时代文化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其中,郑州二里岗文化遗址具有典型性,故早商文化一般也叫“二里岗期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岗遗址位于河南郑州。在郑州人民公园发觉二里岗遗存被压在殷墟文化之下,证明该文化早于殷墟文化,年代约为前1500左右。积累可分为上,夏两层,其性质均属商早期文化,分别代表了这一时期商文化发展的前,后两阶段。年表:汤沃丁中丁沃甲太丁太康外壬祖丁外丙小甲河亶甲南庚中壬雍己祖乙阳甲太甲太戊祖辛盘庚(迁殷前)后期。以殷墟文化为代表。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的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商后期8代12王均以此为都。殷墟遗址。1899,王懿荣发觉甲骨文,后罗振玉等通过调查搞清了甲骨文出于安阳小屯村,并在甲骨文中发觉了商王朝先王公的名字,后经王国维考证,不仅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商王世系是可信的,且证明白《史记.项羽本纪》有关“洹水之南为殷墟”是正确的,于是殷墟被发觉。分四期:1,盘庚,小辛,小乙;2,武丁,祖庚,祖甲;3,禀辛,康丁,武乙,文丁;4,帝乙,帝辛。年表:王年代(前)年数盘庚(迁殷后)小辛小乙1300~125150武丁1250~119259祖庚祖甲禀辛康丁1191~114844武乙1147~111335文丁1112~107626帝乙1101~107626帝辛(纣)1075~104630四,西周。周族起源于陕西中,西部及甘肃东部一带的渭,泾水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1046灭商建立周王朝。分期:早:武,成,康,昭,穆(前1046~922);中:恭,懿,孝,夷(前922~878);晚:厉,共和,宣,幽(前878~771)。年表:王年代(前)年数武王1046~10434成王1042~102122康王1020~99625昭王995~97719穆王976~92255(共和当年改元)共王922~90023懿王899~8928孝王891~8866夷王885~8788厉王877~84137(共和当年改元)共和841~82814宣王827~78246幽王781~77111五,东周(迁770~221)。以平王东迁始,至秦统一,共549。分春秋,战国。1,春秋(前770~前476),平王东迁至敬王44年,共295年,因《春秋》得名,分早,中,晚三期,各100年左右。2,战国(前475~前221),因诸侯纷争而得名,从周元王元年至秦统一,255年,分早,中,晚三期,每期85年左右。特点:在文化传统上。西,东周文化一脉传承,周天子仍在名义上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地文化有较强一样性,特殊是在宗法制度,政治制度和礼制方面,仍基本沿袭旧制。另外,春秋以来,周王室限制诸侯的力气日渐减弱。到了战国,周王室几乎完全失去了天下大宗和共主的作用,旧制度渐渐被破坏和改变,导致“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在这种局面下,列国文化在确定程度上得以自由发展,出现“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状况。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第二节,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铜器的出现。三代大部分时间属于中国的铜器时代,但中国铜器及冶金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可能出现了。目前已发觉,史前铜器或及制作铜器有关的遗迹,遗物,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龙山时代诸文化中。史前黄河流域发觉的青铜器,有自然的红铜,也有人工冶炼的青铜;多工具,容器极少;有锻造,也有单范铸造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虽然出现了铜器,但数量和品种都很少;虽然已有人工冶炼的合金青铜,但并非有意识配制,而是由共生矿冶炼而得。二,三代的青铜器。由铜,锡,铅合金制作的器物,因铜锈呈青绿色,称青铜。青铜的优点:1,熔点低,红铜熔点为1083摄氏度,若加锡15%,熔点便降为960度,加锡25%,熔点为800度,此温度当时可做到;2,硬度大,红铜硬度是布林氏(Brinell)硬度计的35度,加锡5%,硬度增至65度,加锡10%,硬度为165度,可视器类要求加锡。铜矿的采掘及冶炼。《管子.地数》:“出铜之山476山,出铁之山3609山。”《山海经》:出金之山139处,银20处,铜30处,锡5处,说明当时有不少矿产。考古发觉商周时期古铜矿采冶遗址主要有:内蒙林西大井,湖北大冶铜绿山和阳新港下,湖南麻阳九曲湾,江西瑞昌铜岭,安徽铜岭和南陵等。湖北大冶铜绿山范围达2平方公里左右,主要为东周时期,为矿井式地下开采遗址,开拓了成组竖井和平巷,架设了相当完整的木质框架支护,共发觉了10座炼铜竖炉遗址,四周散布大量木炭,孔雀石(一种氧化铜),碎矿石用石锤,石砧等,地表覆有厚厚的炉渣,估计总量超过40万吨,炉渣含量仅0.7%。铸造工艺。三代青铜器绝大部分示范铸而成。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陕西丰西张家坡及东周列国都邑几乎都发觉铸铜作坊,出土有坩埚残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短视频平台运营绩效评估与合作合同2篇
- 架子工单项承包合同
- 化工设计-ASPEN软件:第七章反应器模拟
- 二零二四年度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商业用地使用权交易协议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2溶解度课时3溶解度曲线混合物的分离分层作业课件
- 幼儿园环境布置二零二四年度合作协议
- 八下英语课件4单元
- 银行老员工年度总结
- 人力资源团队规划
- 《selenium安装教程》课件
- 大学生创业英语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广西师范大学
- S7-1500 PLC应用技术 习题及答案
-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语文园地八 人教 部编版
- 2022年2022年普通话语流音变训练
- 钳工教学中钻孔方法的改进探究
- 水轮机结构介绍(经典)
- 高处作业基本知识高处不胜寒安全不能忘
- 管道支架载荷计算
- 防火门安装施工方案
- 无损检测射线常见缺陷图集及分析
- 最新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精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