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答题技巧三 图表数据类选择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答题技巧三 图表数据类选择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答题技巧三 图表数据类选择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答题技巧三 图表数据类选择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答题技巧三 图表数据类选择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题技巧03图表数据类选择题

【类型解读】

以数字表格或者图像(线)变化的情境而创设的题型。其表现形式有柱状图、

坐标图、数字表格等等,信息量大、阅读量小、用数据表格、曲线变化等手段承

载信息,使历史事物的数量特征、内在联系、变化规律以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出

来,巧妙地将抽象思维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数字或数字的变化来反映历史史实

和历史现象。

【答题技巧】

1.表格类:横向、纵向看表格,注意横驰骋看变化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数量的

变化,进而通过其相互关系判断表格所反映历史事物的变化原因、表现特征及其

影响等,获取历史信息。

2.饼状图:通过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变化来分析变化情况。

3.柱状图:读图判别数、线变化,即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

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

4.曲线图:注意从不同时间段内曲线的升降变化去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再结

合所学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

【典题50提分练】

1.2021年10月,中国考古学会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表1为人选该名单的38项

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情况。

表1"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表

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

遗址数3679922

依据上表,可以推知()

A.早期中华文明各自独立发展B.南方与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C.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D.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

【答案】D

【解析】据表格信息,在38项石器时代遗址地域分布表中,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说明

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故选D项;早期中华文明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

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域联系,排除A项;受到生产力水平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早期中华

文明的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并不密切,排除B项;早期中华文明的分布以黄河流域为中

心,排除C项。

2.据下图可知,春秋时期()

世锦会联势力的双度

020406080100120140

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该国贵族势力强度的关系

A.诸侯国封建化程度存在差异B.世卿贵族强力推进社会变革

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D.社会流动冲击传统政治秩序

【答案】D

【解析】据图表信息可知,世卿贵族势力越强,国君非正常死亡率越高,表明世卿贵族

势力的发展威胁国君地位,表明当时传统的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反映了社会流动对传

统秩序的冲击,故选D项;封建化是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过程,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各

国生产方式差异,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世卿贵族势力发展对国君的威胁,没有体

现其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确

立,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排除C项。

3.下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时代背景,对该图的历史解释最正确的是

()

(

Y

A

S

D

-

卬S

S

Y

A.政局的不断变动会导致粮食的总需求量上升

B.隋唐新物种的引进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增

C.宋代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有赖于新技术的使用

D.明清人口的频繁流动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

【答案】C

【解析】据图表信息可知,从秦至清粮食总产量和总需求量呈上身趋势,宋代粮食总产

量大于总需求量,且两者差距较大,体现了当时粮食总产量的增长,结合所学可知,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专门除草用的弯锄,安装在髅车上的铁锌等,

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表明当时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有赖于新技术的使用,故选

C项;政局变动一般社会动荡,人口减少,粮食总需求量应该处于下降趋势,排除A

项: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引入了高产作物,且隋唐粮食总产量并未大增,排除B

项;人口流动与粮食总需求量上升没有必然关系,人口增长才会直接导致其上升,排

除D项。

4.下表为唐朝前期浙江人口变化情况。引起这一时期浙江人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占全国人口比重

(%)

640年(贞观十四年)7922077.783.84

713年(开元元年)226631922.264.94

1752年(天宝十一452931544.497.54

年)

A.安史之乱的影响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江南经济的开发D.北方人口的南迁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前,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浙江人口总量、密

度及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提升,故选择C项;752年安史之乱尚未发生,且唐朝时期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故排除A.D两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代,

故排除B项。

5.下图是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分配表。根据此图,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

A.地方分权的趋势日益明显B.税收种类逐渐侧重于人头税

C.地方藩镇已完全失去控制D.两税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A

【解析】由数据图表可以看出,两税法实施之后,钱税和粮税的分配都表现出中央留成

额少、地方留成额大的特点,且二者差距较大,所以据此可以推论出地方分权趋势日

益明显,故选A项;由数据图表看不出税收的标准,且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以人口为

主的收税标准,而是以资产或者土地为主,B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图表中可以显

示出地方分权趋势明显,但是地方藩镇完全失去控制的说法则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题干中的数据并没有与两税法实施之前的数据对比,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两税法有

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D项。

6.图1是唐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图,据此可知,该图()

0

唐北宋金及南宋

图1

A.科学揭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准确体现了经济基础的变动

C.客观上反映南方市场的扩大D.合理解读了北民南迁的原因

【答案】C

【解析】据图表可知,自北宋以来北方人口密度连续下降,发展到金及南宋时期,北方

人口密度只有3.6,南方人口密度已经高达17.2,说明南方人口数量持续上涨,已经超

过北方人口4倍多,客观上反映南方市场的扩大,故选C项;据图表可知,人口流动

不分阶层只分南北,科学揭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

知,封建时代经济基础始终是小农经济,唐宋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并未出现

经济基础的变动,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北民南迁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地

区,而不是南方,合理解读了北民南迁的原因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7.下表是学者对唐宋时期家训内容的统计,据此可知,唐至南宋()

唐、北宋、南宋东训内容《单便:篇教)

内容唐北宋南宋总计

1处已(修身、励志)5191842

2勉学、治学3141532

3欢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田姑兄弟)36817

4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6141030

5处世(也括交友、尊卿、尊敬长辈、礼仪)5161031

6从政1111628

7治国406

8女诚5207

9教子原则2428

A.文化心态趋于开拓外向B.理学主导地位确立

C.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D.社会矛盾渐趋缓和

【答案】C

【解析】据表格信息,唐宋时期的家训内容中个人道德修养与家庭、社会的伦理道德秩

序明显强化,反映了儒学的复兴使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故选C项;儒家道德伦理

秩序的强化更加体现了统治意识的强化,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开放心态的形

成,排除A项;南宋以后理学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关于儒家道德伦理

秩序的强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是无法准确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实际情况,

排除D项。

8.下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增长对

照图它反映出()

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公元3世纪,张仲景《伤寒论》问世”、“明末清代产生温病学

说”可知中医理论的创新分别出现在东汉末年和明中后期疫病流行频次增加的时候,

说明疫病高发期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故选C项;“不断上升趋势”表述不符合材料

信息,排除A项;明清时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清以后疫病流行频次显著下降,说明

二者不是正比关系,排除B项;图表信息中无法体现出明清温病学和《伤寒论》之间

的关系,且明清温病学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排除D项。

9.表1内容是清代江南进士的社会成分,由此可知清代江南地区()

表1清代江南进士的社会成分

直系三直系三

直系三代

直系三代出代未出代未出

直系三代仅未出科名来自城市/市镇

人数高级科名或功名且功名且

出低级科名但生活于/农村

相应官职生活于生活于

城市

市镇农村

城市324

(83.5%)

402279(74%)89(22%)8(2%)11市镇50(12.9%)

农村14(3.6%)

(14人不详)

A.科举制促进乡村社会流动的作用减弱

B.科举考试中沿用了明朝的南北卷制度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江南乡村社会转型科名

D.清代乡村教育已走向世俗化和平民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主题是清代江南进士的社会成分,据表格第二列和第三列可知,“直系三

代”出“科名”总共占比96%(74%+22%),据四五六列可知,“直系三代未出科

名”的只有10人(8+1+1)中,且10人中只有1人来自于农村,据材料第七列,清

代江南进士来自“城市"和''市镇”的占比为96.4%,来自农村的只占3.6%,综合以

上材料,通过科举制考上进土的农村人非常少,说明科举制促进乡村社会流动的作用

减弱,故选A项;南北分卷指南方和北方采取不同的科考试卷,材料只涉及江南进士

的社会成分,排除B项;材料中江南进士的社会成分中农村人数和比例很低,排除C

项;材料材料只涉及江南进士的社会成分,没有提及乡村教育,排除D项。

C.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D.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相关信息,17世纪后期中国白银的购买力出现了逐步下降的趋势,主

要是由于中国的手工业品在国际市场比较畅销,导致世界白银不断流入中国,这说明

当时中国的手工业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比较强,故选C项;明朝中后期中国的白

银,主要来自于国际贸易流入,排除A项;宋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

排除B项;宋代商业税成为政府的主要税源之一,排除D项。

11.下图是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效■(单傀,吊万PI)

*♦111*。关税♦彳金

01..................................................................

阴④,④④年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

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

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A.晚清小农经济逐渐解体B.晚清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的特征

C.清政府强化对关税控制D.商品经济发展和通商口岸增加

【答案】D

【解析】据图表信息,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厘金和关税所占

比重逐渐上升,其中厘金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田税逐渐下降,居于次要地位,这说明

商品经济发展和通商口岸的增加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改变了国家的税收结构,故

选D项;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只能解释田税比重逐渐下降的原因,无法分析关税和厘

金增加的原因,排除A项:晚清经济的半殖民地特征主要体现在列强对中国经济命脉

的控制,材料中厘金和关税的增加有利于延缓清政府的衰落,主要呈现的是晚清经济

半封建的特点,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逐渐落入列强手中,排除C

项。

12.表1反映了()

表1清代前期主要财政岁入一览表单位:万两(银)

年代地丁

总额%盐课%关税%杂赋%

1685年(康

熙二十四3424282382.438811.31223.6912.7

年)

1724年(雍

3649302883.038710.61353.7992.7

正二年)

1753年(乾

4266296469.570116.445910.81423.3

隆十八年)

1766年(乾

隆三十一4254299170.357413.554012.71493.5

年)

A.繁荣背后潜藏危利B.近代前夜发展停滞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答案】A

【解析】题干提及从1685年到1753年,清朝财政收入总额增长,而在1766年却下

滑,地丁银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关税有增长但比重不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康雍乾时

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增长乏力,未抓住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连为一个整体的时

机,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A项;“发展停滞”不合史实,与关税收入不断增长

相悖,排除B项;“出现”不合时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后期,排除C项;“土

地兼并”不合题意,题干未见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信息,排除D项。

13.图2为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示意图。该图表明()

A.洋务企业走出了发展困境B.清政府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缺陷

C.洋务派的强国梦初步实现D.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在1861年至1895年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不断增

加,据所学知识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都采用机器生产,军用和民用企业的发展推动了

中国的经济近代化,故选D项;材料中军用和民用工业数量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并未

体现洋务企业发展的困境,排除A项;中体西用指的是在不改变中国传统伦理纲常的

基础上学习西方的科技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由于其阶级

局限性,不可能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缺陷,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其富

国强兵的梦想并未实现,排除C项。

14.在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但当时的士大夫更喜

欢用“民政”,因为“民主”看起来和中国君主制更对立。后来“民主”逐渐成了标准

翻译。下图为主要文献中民主、民政的使用次数统计(1864—1914年)这说明

()

A.民主思想得到社会普遍认同B.君主立宪成为主要政治追求

C.甲午战后救亡路径发生转变D.民主路径由改良渐转向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数据可知,在1894年以后,民主一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民

政,因此表明甲午战后民众和清政府君主专制的对立更加深刻,在此之前社会倾向于

自强、自救或者改良,而在1894甲午战后社会更倾向于推翻清政府的君主专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妥协退让引起社会不满,

人民纷纷要求变革社会制度,救亡图存,说明甲午战后民众的救亡路径发生转变,故

选C项;“普遍”认同的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后成功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使得民主

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都还未到“普遍”的程度,逐渐普遍应当是在新文化运动

之后,排除A项;君主立宪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革命派则主张彻底推翻君

主专制,材料数据不能说明立宪才是主要的政治追求,排除B项;材料只能反映民众

思想观念转变的大趋势,不能反映出具体的由改良转向革命,材料中民主使用频率的

高峰是在1904,当时清政府在实施新政,并不是正在革命,D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排除D项。

15.表1所示为1894〜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与外资的投资种类差异(%)据表可得出的结

论是,这一时期中国()

表1

1894年1914年1920年

外资民资外资民资外资民资

工业资本25.302.2855.3211.6455.6514.84

商业资本43.4474.8936.8267.3036.4058.87

金融业资本31.2622.837.8621.067.9526.29

A.民族工业形成完整体系B.民族企业规模扩大

C.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D.民族工业基础薄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

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同外资投资相比,中国民族资本的投资

主要集中于商业资本,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竞争力,故选D项;由

材料可知,民资投资工业的比例在增加,但并不能表明民族工业形成完整体系,故排

除A项;民族工业有所发展不能表明中国民族企业规模扩大,也有可能企业数量增

多,故排除B项:从表格信息来看,这一时期中国民资工业的比重上升,但投资商业

和金融业的比重却下降,由此不能得出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的结论,故排除C项。

16.天津曾是近代中国租界数量最多的城市,下表从根本上反映出()

天津各国租界面积统计表

国别数据年份总面积折合面

(年)(亩)积(平

方公

里)

英租界(含美租界)190361004.07

法租界190028001.87

俄租界190154743.65

德租界190542001.80

日租界189821501.43

意租界19027710.51

奥租界190210300.69

比租界19027400.49

A.天津民族工业更为发达B.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深重

C.天津社会风气比较开放D.清政府腐败领土主权沦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天津曾是近代中国租界数量最多的城市”可知,天津跟其他地区相

比,受侵略的程度较深,结合表格时间“1898—190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

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程度加深,故材料以天津的租界数

量为例,以说明中国民族危机的深重,故选B项;民族工业发达可通过贸易状况、城

市化进程等方面体现出来,而材料呈现的是“租界”数量,租界是列强对中国侵略的

表现,而不能作为衡量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排除A项;租界数量增多,一定程度上

可以推动西方思想文化与物质习俗在天津的传播,促进新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但这是

客观上带来的影响,而租界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对华侵略,故租界数量增多的本质

是西方对华侵略不断加深,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界地的领土名义上仍是

中国的,故其丧失的是管辖权,而非领土主权,排除D项。

17.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1895—1911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部分)

1895—190041901—1904年1905—1911年

类别创办企资本额(万创办企资本额(万创办企资本额(万

业数元)业数元)业数元)

轻工

1111524.8621515.84085198.1

重矿

18376.720486.0772322.7

交通

5362.2433459.91043926.9

——据《中国现代化历程》资料整理订定

A.重矿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B.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

C.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历史舞台

D.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895—1911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可知,1895—1911年

各阶段的商办工业企业中,轻工业的创办企业数和资本额始终增长较快,说明甲午战

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故选B

项:重矿业的发展始终落后于轻工业,除了1901—1904年,交通业资本额超过轻工业

外,其余均落后轻工业,“领先”表述错误,排除A项;在中国近代,传统的小农经

济形式一直存在,直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才淡出历史舞台,排除C项:

1895—1911年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D项。

18.观察下图,结合所学,下列项中,对中国近代工业在一战期间的发展,解读正确的是

()

1895—1919年中国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统计图(部分)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E1□

口资本(千元)1895—1913

■厂数1895—1913。厂数1914—1919日资本(千元)1914—1919

①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②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

③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④新建厂矿企业的速度和规模空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895—1919年中国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统计图”可知,轻工业如纺

织工业、食品工业在1914—1919年的工厂数与资本数比1895—1913年增长较快,表

明其在一战期间有了显著发展,故①正确:重工业如机械五金工业、化学工业、冶炼

工业在1914—1919年的工厂数与资本数比1895—1913年有了一定的增长,故②正

确;重工业虽然有了一定增长,但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故

③错误;据材料“1895—1919年中国近代工业厂数和资本统计图”可知,一战期间的

短短几年,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超过了过去18年,速度和规模空前,故④正确;

选择B项符合题意。

19.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

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13—1921年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列强忙

于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所以从国际局势的影响角度看,1914—1918年的

一战期间海关税收额总体下降,一战之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所以海关税收额

大幅提高,这与A图相似,故选A项;由于一战之后列强继续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

略,所以B图中1918年之后的图示与实际不符,排除B项:1914—1918年间由于列

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C图中

最低点在1913年,排除C项:1914—1918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

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D图中与之不符,排除D项。

20.表3中的报道最能佐证()

表3《晋察冀画报》关于抗战的摄影报道统计表(部分)

期刊报道主题报道图片数量

第一期坚持抗战,保卫晋察粪边区的八路军30

第二期血战在大平原上英勇顽强的冀中军民28

第三期突破伪满国防线转战古长城内外:冀东区子弟兵35

第四期晋察粪八路军的战斗与胜利14

A.侵华日军的罪行B.正面战场的战况

C.敌后战场的作用D.抗日战争的胜利

【答案】C

【解析】据题干“晋察冀"''八路军”并结合纲要上册第24课所学可知,敌后抗日根据

地不仅在军事上打击日伪军,而且利用《晋察冀画报》等载体向人民宣传抗战,号召

人民支持抗战,故选C项;“侵华日军的罪行”不合题意,题干未见日军在晋察粪抗

日根据地的烧杀掳掠等信息,排除A项:“正面战场”不合逻辑,与“八路军”“冀东

区子弟兵”相悖,排除B项;1942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并出版了第一期,

第四期出版于1943年9月,排除D项。

21.表1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农村各阶层户数及其所占土地比例调查表(单

位:%)()

阶层

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其他

抗战

3.67.228.454.05.01.8

户前

数减租

2.46.738.047.02.53.4

抗战

29.521.029.519.00.80.2

土前

地减租

13.517.542.522.50.63.4

表1表明当时

A.中华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B.革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

C.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消亡D.农村阶级关系趋向缓和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时期,地主户数所占比例下降,土地占

有率也降低,贫雇农户数所占比例下降,中农贫农土地占有率提高,可见该政策削弱

了封建剥削,也团结了地主,农村阶级关系趋向缓和,故选D项;1937年中国共产党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需要,取消了苏维埃政权,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

方政府,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指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统一战线,排除B

项:为团结开明地主,巩固抗日统一战线,减租减息政策中并没有消灭封建地主土地

私有制,排除C项。

22.图1所示为1937—1945年甘宁边区的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

粮食产量及粮食征收量/担

1800000

1600000

1400000

1200000

1000000

800000

600000

400000

200000

0

I1937L1939I1.941I19.43I1945年份

■粮食产量■粮食征收量

(注:1担=50千克)

据图1可以推知陕甘宁边区()

A.农民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B.有效地应对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C.土地改革调动生产积极性D.彻底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1937—1945年粮食产量和粮食征收量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

说明农民通过贡献粮食积极参战,成为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故选A项:百团大战是

共产党应对日军“囚笼政策”的有效回应,排除B项;全面抗战时期实行双交双减的

土地政策,排除C项;全面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之间的阶级矛盾

居于次要地位,排除D项。

23.表1为1927〜1938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占比的变化情况(表中数据表示百分比,

“一”表示无数据)这些变化说明()

表1

年份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中小商人地主其他

192718.753.819.1——8.4

1933761311———

19384814161012—

A.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出现转移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得以推广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已建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7〜1938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出现了中小商人和地主,这

是因为随着日本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出现转移,需要

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抗日,故选A项;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阐述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排除B项;此时没有建立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排除C

项;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

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刚建立,D项说法不符

合材料,排除D项。

24.以下是《1933年全国制造业区域分布基本情况表》,由此可见()

地区县市数量(个)工厂数量(家)产值(亿元)

长三南制造区31215411.10

胶济铁路沿线制造区92052.45

辽东半岛制造区104182.39

珠三角制造区63060.77

其他地区32610363.50

A.国家工业化空间布局失衡B.胶济铁路沿线工厂】泰集中

C.重工业是制造业发展主体D.官僚资本聚敛了巨额财富

【答案】A

【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1933年长三角工厂数量远超其他地区,产值也远高于其他

地区,反映了当时我国国家工业化布局失衡,故选A项;据表格信息可知,胶济铁路

沿线工厂每个县市平均分布20多家工厂,远低于长三角地区,并非工厂分布最集中地

区,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工厂数量和产值,不能体现工厂主要工业品,且结合所

学可知,近代中国以轻工业为主,排除C项;材料信息只有企业数量和地区分布没有

企业性质,无法得出是官僚资本,排除D项。

2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化建设。图2可反映出

这一()

其他4%

图2156项工程分布情况

A.忽略农业和轻工业同步发展B.工业建设考虑地域平衡

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不利于工业的良性循环

【答案】B

【解析】据“156项工程分布情况”可知,一五计划期间,156项核心工程的整体分布

较为平衡,其中西部地区占到32%,东北地区占到37%,中东部地区占到31%,说明

此时的工业建设考虑到了地域平衡问题,故选B项;据材料“新中国进行以156项工

程为核心的工业化建设”可知,题中信息没有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状况,不能比较分

析得出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同步发展,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

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处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中,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

化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近代以来我国工业存在着地区分布不平衡、

重工业严重滞后的弊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有利于平衡工业布局和产

业结构,不利于工业的良性循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6.下图为1950—1956年《人民日报》中“新中国”“台湾”“蒋介石”与“朝鲜”词汇的

使用频率统计。其中①是()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建国初时代背景可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同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

美援朝,因此1950—1953年“朝鲜”一词使用频率较高,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

上签字,“朝鲜”一词使用频率大幅度降低,因此①对应是“朝鲜”,故选C项;据所

学建国初期人民政权的巩固相关知识可知,1949年至1952年左右,是新中国人民政

权巩固时段,“新中国”一词使用的频率比较高,1953年,我国推行第一个五年计

划,“新中国”一词使用频率下降,之后呈现一个平稳的态势,③对应的是“新中

国”,排除A项;据所学台海危机可知,1954—1955年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出现,

导致在1954—1955年“台湾”一词使用频率明显上升,②对应的是“台湾”,排除B

项;新中国建立,蒋介石败退台湾,“蒋介石”一词使用频率与台湾一词变化趋势基本

一致,但在大陆和台湾关系上,“台湾”用的更多,④对应的是“蒋介石”,排除D

项。

27.下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周转量的变化情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货物周转量/(亿吨/千米)

100000r―"铁路--公路t-水运—•民航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年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