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日坛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教师版)_第1页
2022北京日坛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教师版)_第2页
2022北京日坛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教师版)_第3页
2022北京日坛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教师版)_第4页
2022北京日坛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北京日坛中学高一(下)期中

语文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

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

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侬下僮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

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更

娃奈东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

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

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

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

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法雪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

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

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

钗),是古已有之的“不冷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i。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点)。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D.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

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

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

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

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

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

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

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

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

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

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

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

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

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

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3.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B.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4.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

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

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

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

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

“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

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

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

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

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

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

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

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

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

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

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5.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二、文言文

(-)课内文言文

6.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则于寡妻,至于兄弟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B.我非蒙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吴广素蒙民

C.舆薪之不如百姓之不如保

D.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7.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乃仁术也夫我乃行之B.夫子之谓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C.君子求承己言举斯心加塔彼而已D.以羊易牛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莫之能御也B.何以异C.申之以孝悌之义D.臣未之闻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晴邻/陪:增加B.朝涉而夕设版焉/济:救助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削减D.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盟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晋军函陵C.夜缱而出D.且君尝晋君赐

11.下列句子,"之”用法与"臣之壮也'’的"之”相同的一组是(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日②公从之③寡人之过也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⑤投诸渤海之尾⑥王之不王⑦水陆草木之花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①⑥⑧B.①③⑦C.④⑥⑧D.④⑤⑧

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

C.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D.月出于东山之上

1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以吾一日长乎尔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冷用亡郑以陪邻愿为小相罩

D.子路率尔加对日舍瑟顾作

1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馋者孰与君少馋B.克己复礼为仁能宓终者盖寡

C.君当神器之重料大王卒以当项王乎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轮

(二)课外文言文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

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

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

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

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

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15.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不何医之有

②不黑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蒙其地

③始速祸焉不厚之客

④革灭独尽知己知彼,百战不筠

⑤吸曰:六国互丧,更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理之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D.③④⑤

16.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呵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加亡,诚不得已

C.晅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D.苟以天下之大,顶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7.选出下面译文正确的一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的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18.选出下面译文正确的一项()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彳寻者,其实百倍。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隼之

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0.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孰与君少长

C.则与斗卮酒

D.失其所与,不知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分论点[是____________

分论点2是。

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

22.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谈到“尊严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都需要"尊严关于“尊严”,你有哪

些思考和认识?

请以“浅谈尊严”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23.谁没有旅行过?生活中的一次远足,心灵的一次探寻,梦境的一次追求……都可以看作是一段旅程。

请以“这是一段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

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

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便不僮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

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如

姐蔡东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

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

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

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

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雪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

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

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

钗),是古已有之的“不冷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i。

B.“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点)。

D.“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B.美得适度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D.体现了一些古己有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

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

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

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

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

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

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

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

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

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

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

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

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

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

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3.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B.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4.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

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

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

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

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

“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

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

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

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

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

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

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

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

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

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

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5.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答案】LB2.C3.A4.B5.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识记常用字字音、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J“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错误。"班姑''指班昭,班固妹妹,后来续写了班固《汉书》。《后汉书》由

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

故选Be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原文为“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

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可见不是“都兼具”,而是“有些”女子,是选择

关系,是“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不属于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理由。文中说“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

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由此可

知,这种看法不是胡菊人的看法,而是其他人的看法。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BJ“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二是为人端庄”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

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

毒”,这两个都是“热毒”,紧跟着后面说“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这应该是“冷”

的表现。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材料三原文说“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

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己”,看来“讨好”这一心理不能说一点没有,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D。

二、文言文

(一)课内文言文

6.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出之

B.我非蓼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吴广素裳民

C.舆薪之不如百姓之不如保

D.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刑: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

刑:用刑法处罚。句意: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

B.爱:吝惜。句意:我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

爱:关心,爱护。句意: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

C.见:看见。句意:看不见整车的柴草。

见:被。句意: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

D.明:视力,眼力。句意: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

明:视力,眼力。句意: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

故选D。

7.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乃仁术也夫我乃行之B.夫子之谓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C.君子求雷己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己D.以羊易牛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乃,判断动词,是。

句意:我这样做了。乃,代词,这样。

B.句意: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意: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之,助词,的。

C.句意:具有君子品行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诸,兼词,之于。

句意: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诸,兼词,之于。

D.句意:用羊代替牛。以,介词,用。

句意: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以,连词,表递进。

故选C。

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莫之能御也B.何以异C.申之以孝悌之义D.臣未之闻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莫能御之也”。句意:没有谁能够阻挡。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以何异”。句意:拿什么区别。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孝悌之义申之”。句意: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臣未闻之也句意: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

故选Co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助

C.若不般秦,将焉取之/阙:侵损、削减D.又欲替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济:渡河。句意:早上渡过黄河,傍晚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

故选Bo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眼

A.既本封郑,又欲肆其西封B.晋军函陵C.夜缱而出D.且君尝为晋君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例句,“盟”,名词作动词,结盟。句意:和郑国结盟。

A.“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句意:(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B.“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

C.“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在夜里,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

D.“赐”,动词作名词,恩惠。句意: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故选Bo

11.下列句子,"之”用法与"臣之壮也''的“之’'相同的一组是()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公从之③寡人之过也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⑤投诸渤海之尾⑥王之不王⑦水陆草木之花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①⑥⑧B.①③⑦C.④⑥⑧D.④⑤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臣之壮也”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我在壮年的时候。

①之,音节助词。句意:佚之狐对郑伯说。

②之,代词,他,句意:郑伯同意了。

③之,助词,的,句意:这是我的过错。

④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

⑤之,助词,的,句意: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

⑥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王之所以不称王。

⑦之,助词,的,句意: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

⑧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故选C。

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

C.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D.月出于东山之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虽以严刑董之句意: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桑树之”。句意: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孝悌之义申之句意: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C.被动句,语意被动。句意: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句意: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故选Co

1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以吾一日长乎尔其闻道也固先于吾

C.星用亡郑以陪邻愿为小相争

D.子路率尔晅对曰舍瑟画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以,同“已”,止。

句意: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以,连词,表承接。

B.句意: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些。乎,介词,比。

句意:他们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乎,介词,比。

C.句意:(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焉,为什么。

句意:我愿意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焉,句末语气词。

D.句意: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而,连词,表修饰。

句意:把瑟放下,站起来。而,连词,表承接。

故选B»

1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垮者孰与君少本B.享己复礼为仁能卑终者盖寡

C.君出神器之重料大王卒以当项王乎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长,动词,生长。

句意:与您相比,谁更年长?长,形容词,年长。

B.句意: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克,动词,约束。

句意: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克,动词,能够。

C.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当,动词,主持、掌握。

句意:估计大王的军队足够用来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当,动词,抵挡。

D.句意: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把这作为限度。以,介词,把。

句意:用火烘烤木头把它弯曲成车轮。以,介词,把。

故选D。

(二)课外文言文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

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

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

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

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

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15.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医何医之有

②不蒙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蒙其地

③始季祸焉不厚之客

④革灭阳尽知己知彼,百战不阳

⑤吸曰:六国互丧,更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理之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

16.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呵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加亡,诚不得已

c.血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D.苟以天下之大,地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7.选出下面译文正确的一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的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D.治理国家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18.选出下面译文正确的一项()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彳寻之

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一夕安寝

C.战败而亡,诚不隼己

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0.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孰与君少长

C.则与斗卮酒

D.失其所与,不知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分论点]是____________

分论点2是。

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

【答案】15.C16.B17.C18.C19.B20.D

21.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③.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

援,不能独完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句意: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厌:通"橇”,满足。

句意:有什么满足呢?厌:通"倭”,满足。

②句意: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爱:吝惜。

句意: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爱:爱惜。

③句意:才招致了祸患。速:招致。

句意:未经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招致。

④句意: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殆:几乎。

句意: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多少次仗都不会危险。殆:危险。

⑤句意: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或:有人。

句意: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或:或许。

⑥句意:把匈奴向北驱赶了七百多里去使……退却。

句意:李牧接连打退了他们。去|1:使……退却。

①③⑥意思完全相同。

故选C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表转折,去限句意: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B.表顺承。句意: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C.表转折,去心句意: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D.表转折,去以句意: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为”这里是"治理”;"积威”是“积久而成的威势

故选Co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食”这里指“吃饭”;“下咽”,下,名词做状语,向下;“咽”,吞咽。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句意: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得:得到。

A.句意:“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这话说的很正确。得:恰当、正确。

B.句意: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得:得到。

C.句意: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得:与“已”连用,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表示无可奈何。

D.句意: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得:能够。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与:结交、亲附。

A.句意:和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与:和、跟、同。

B.句意:他和您相比,谁更年长一些?与:和、跟、同。

C.句意:于是给了他一大杯酒。与:给。

D.句意: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论点、写作意图的能力。

文章第一段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

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这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赂秦''就是贿赂秦国。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

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所以作者接着申述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然而事实上又并不

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何在?苏洵给出了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

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

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苏洵最后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

倒。这就是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

参考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

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

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

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

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

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

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

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

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

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

国。五国已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