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_第1页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_第2页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_第3页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_第4页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绒花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历史,呈现着伟大的中国工匠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人走艺失”的困境,几近消失。对于这些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而言,如何传承和保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以更好地融入现代日常生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绒花制作工艺却在濒临消失的情况下,于近几年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并获得广泛关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文章以绒花制作技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绒花的制作工艺与流程、曾经面临的局限与困境,及近年来绒花得以复生的原因,并以此为例来研究探索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发展思路。关键词:绒花;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目录TOC\o"1-3"\h\u12811引言 215063一、绒花制作的工艺与流程 428713二、传承创新的局限与困境 414594(一)工艺复杂繁琐,学习周期漫长 423607(图片来源:淘宝商家)(图片来源:自摄) 54299(二)材料工具昂贵,付出成本较高 54646(图片来源:自摄)(图片来源:自摄) 6959(三)推广渠道单一,市场需求较少 65419(四)工艺创新困难,质量难以统一 76318(五)学习渠道较少,保护政策缺失 726493三、现代绒花的转化与复生 811516(一)绒花工艺得以复生的原因 8196921.传统文化的推广,视频媒体的宣传 8187562.文化自信的力量,汉服簪圈的兴起 10305743.制作工艺的简化,学习渠道的拓展 1172434.现代产品的结合,工艺款式的创新 115330(二)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发展思路 1322103四、结语 1412079参考文献 1512382致谢 17

引言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国潮热”“国风热”“汉服热”等现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步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彰显了民众日益增长的大国自信。年轻群体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与内涵所吸引,“国风”成为新时代青年群体彰显个性、表达观点的新方式。与此同时,“非遗热”也在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汇开始进入大众视野。[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拥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根据绒花,谐音“荣华”,有富贵荣华、吉祥如意的美好含义,是以天然蚕丝为主要原材料的绒质工艺品的统称,又称绒鸟,宫花,多用于旧时民间的喜事佳节之中[2]。其工艺可以分为以北京为首的北方派和以南京、扬州为首的南方派两大流派,北京绒花现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项目,而南京绒花也于2007年列入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产生主要是由于古代传统簪花习俗。然而在古代,各色花草都有其花期,受制于四季节气,又易凋零。于是,古人便采用其他材料和技艺来仿制花草,常见的有绢花,纸花,通草,绒花等[3]。在唐人马缟《中华古今注》中便记载了秦始皇让其妃嫔“插五色通草苏朵子”[4]。而绒花确切的起源时间已无据可循,学者普遍认为绒花起源于唐代,后兴于宋朝而盛于明清[4]。据南京绒花世家6代传承人吴长泉[5]所著的《绒花史料》抄本记载,在清朝的康熙,乾隆时期,南京绒花工艺技术较前几代相比居于鼎盛的地位。据《清史稿后妃传》,乾隆皇帝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平日“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6]。但此时的绒花依旧是宫廷贵族之物,至明末清初才从宫廷流入民间。绒花的传统形式主要有头花、胸花、帽花、礼花、戏剧花等,图案大多是具有美好寓意的凤凰、石榴、双喜及各色花卉等,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题材具有相似性,后几经变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绒花制作技艺几近断绝,近年来又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5]。图1图2(图片源自:故宫博物院)部分学者也关注到这一现象,并加以研究与分析,如2016年李潇云、田海涛的《国内绒花传统手工艺研究综述》、2021年于千涵的《非遗绒花工艺的发展与传承》都对绒花手工艺的历史文化脉络进行梳理,但文章数量不多,且多集中在正统的绒花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本文则加入了民间自发形成的对绒花的学习与创新的研究,来分析近年来绒花的复兴模式,以此为例,思考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方向。一、绒花制作的工艺与流程不论是南方派绒花还是北方派绒花,二者风格有一定的区别,但制作工艺都相对一致。绒花制作的材料主要为蚕丝和铜丝,其中,蚕丝可以分为生丝和熟丝,根据造型的不同而选用不同质地的材料,生丝坚挺,适合做鸟兽虫鱼等绒花制品,而熟丝柔和,适合做花朵造型。在古代无铜丝时多用银丝。其传统的工序可以分为练丝、染色、晾晒、勾条、烫绒、打尖、传花、粘花、包装等近十道工序[6]。二、传承创新的局限与困境(一)工艺复杂繁琐,学习周期漫长绒花制作需要近十道制作工序,其中练丝、染色、晾晒都可直接机械生产,通过线上购买获得,但是勾条、烫绒、打尖、传花等却必须亲手完成。市面上虽然有机器制做的绒条,即扭扭棒,但与传统的手制绒条相比,手制绒条可以根据计划进行排绒,以此来控制绒条的密度,和颜色的渐变,而扭扭棒的绒密度固定且较稀疏,且颜色单一,并且扭扭棒的绒为合成纤维,材质较硬,没有蚕丝的柔顺纤薄质感,也无法进行烫绒,因而扭扭棒制作的成品并无法代替传统手工制作。图3扭扭棒图4手制绒条(图片来源:淘宝商家)(图片来源:自摄)而手制则十分考验制作者的水平,一时不察,瑕疵就会直接展现在成品之上。这也是大多数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多达十几道的工序,需要制作者大量的练习和实践,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且入门较难,练习数年,才能够出师,想要独立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几年时间。而现代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长时间无法盈利的传统手工艺传承者只能被迫转行,面临“人走艺失”的危机[7]。(二)材料工具昂贵,付出成本较高绒花制作主要需要使用天然蚕丝和铜丝,且需要各种剪刀、刷子、镊子、钳子、搓丝板等工具,配以其他辅助材料,虽然相较于其他传统手工艺所需的工具材料,并不算贵,但制作过程中的失误却无法修改补救,一旦失误,只能废弃,尤其是在勾条过程中,失误无法补救。因而其工艺需要大量反复地练习,所以练习成本较高。其他传统手工艺类的制作同样如此,或是材料工具昂贵,如花丝镶嵌工艺,需要使用金银丝、金银片,及各色珍珠宝石,或是无法修补,一旦失误只能废弃,或者二者皆有。图5绒花制作工具图6蚕丝线(图片来源:自摄)(图片来源:自摄)除此之外,传承传统手工艺所付出的时间成本也无法忽略,除前期的学习和练习需要几年时间外,即使出师,制作一件成品也需要一丝不苟地制作几十上百小时,才能完成[8]。金钱成本、时间成本,都是需要传承人在学习和练习中自己付出的,因而传承人压力极大,难以坚持。(三)推广渠道单一,市场需求较少由于非遗的传承人较少,以及一些材料上的局限,如绒花最开始是作为云锦的附属产物,使用云锦制作剩下的蚕丝制作的[9],因而绒花制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其技艺都局限于南京、扬州一带,很多传统手工艺同样如此,其销售多局限于一地一店,且多为高端定制,普通民众难以了解和寻找,又缺少线上的销售渠道,自然推广困难。非遗的推广多依靠国家的重视,依托电视、报纸等,渠道较为单一,且受众小,而社会发展至今,有了更加便捷的科技产品,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传统手工艺品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如今各类产品的知名度大都依靠广告宣传,明星代言,但传统手工艺的宣传较少,没有形成与非遗资源文化内涵相匹配的产品推广、宣传,也没有专业的团队进行策划与运作[10]。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科学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现代化,许多传统工艺制品逐渐变得无用起来,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且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因其耗时长,材料天然,而造价颇高,更加便宜的且实用的工厂批量生产的产品日益压缩手工艺产品的市场空间。绒花大多作为头饰和房间装饰,但却与现代的穿衣风格和房间装饰不相衬。作为头饰,其显露出的古风古韵极具特色,但却不再适合现代流行的服饰与发型,女孩们大多短发与卷发,盘发不再流行,也就没有了簪花的必要;而在簪花习俗下产生的绒花虽有常开不谢的特点,却被更加廉价的塑料花等假花代替,即使真花也不再稀有,而作为房间装饰,绒花造高昂,且有忌油、忌水、忌灰尘等特点,十分娇贵,难以打理。所以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市场较小,盈利困难,传承者自然越来越少。(四)工艺创新困难,质量难以统一现如今,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少,且面临传承断层的局面,创新也就更加困难。这里的创新不单单指的是款式造型的创新,还有工艺的创新。传统的造型款式意蕴丰富,沉淀着历史的韵味和美感,但是大多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而沦为仅供欣赏自珍的小众产品。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保留其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其得到大众认可,成为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关键[11]。且在绒花造型与款式上,同质化严重,又缺乏对原创的保护。市面上可见的绒花大多的对古代文物与图片的复原与改造,创新较少,而一旦有所创新,又会产生被抄袭的困扰,如“扬州绒花”淘宝店铺就曾抄袭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先生的部分作品[12]。传承人设计不易,每一款设计都凝结着设计者的心血,但抄袭成本低,收益高,且风险小,致使手工艺制作中的抄袭现象严重,阻碍了设计者的创作热情。工艺的创新就更加困难,如何在保留其核心内涵与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造,改造又是否会使非遗失去其特色与价值,是目前仍未形成定论。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大多以小作坊生产为主[13],市面上出现的很多手工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没有质量监管和品质要求,且线上销售只能展示视频图片,真实情况容易被遮掩,手工制品又由于其特殊性,多为定制,一般出售后不接受退换,保障制作者的权益的同时,消费者的权益却难以得到保障,使一部分消费者产生一些疑虑。(五)学习渠道较少,保护政策缺失非遗传承老龄化、断层化,传承人找不到下一代传承人,而一部分想要学习传承非遗的爱好者也面临找不到或联系不到传承人的局面,两方相互需求又无法有效连接。学习渠道的局限,造成非遗传承困难。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非遗的政策,但是一些内容却脱离了实际情况而显得不太合理。如对传承人的资助补贴方面,省级非遗传承人每年会有4000元的扶持资金,但是要求传承人必须是年龄在60岁以上且还在从事非遗创作。对于绒花制作技艺而言,大部分传承人在50多岁就因身体原因而无法从事创作了。尽管有政策,但传承人却很难享受到。且非遗传承如今面临没有传承人的局面,学习时间长而无收益是主要的阻碍因素,想要吸引年轻人学习和传承,就需要给这些脱产学习的人一定的补贴。再如进行非遗资源开发的企业,相关部门并没有因为其行业的特殊性,而给予任何税收政策上的扶持[14],这也加大了非遗资源开发企业的生存压力。这些问题不单单只是绒花制作中面临的困境,也是许多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三、现代绒花的转化与复生绒花制作工艺曾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几近消失,近年来又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国潮热”“国风热”“汉服热”流行的当下,人们开始关注和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的推广和重视,民间自发的宣传和追捧下,重新焕发出生机,其中,尤其以绒花制作工艺的发展复生尤为突出醒目。三、现代绒花的转化与复生(一)绒花工艺得以复生的原因绒花工艺得以复生,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1.传统文化的推广,视频媒体的宣传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2021年4月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对做好2021-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提出具体要求[7];2022年2月又印发了《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强调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广泛宣传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进展新成就[8]。与国家政策相配合的是视频媒体的宣传推广,《了不起的匠人》《非遗传承,少年敢当》《寻找手艺》《指尖上的传承》等一系列高质量的以非遗为主题的纪录片,展现了每一位“守艺人”的坚持,赢得了大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关注[15]。电视剧《延禧攻略》《如懿传》的热播,尤其是《延禧攻略》中专门由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老师及他的徒弟亲手制作的19款绒花,是根据故宫里现存清代皇室发饰的馆藏图所设计制作的,每一款饰品中所出现的元素都有其吉祥美好的寓意,在高度还原历史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于其中,使得绒花重新火热起来,受到更多的关注[16]。在此之前,热播剧《甄嬛传》中蒋欣饰演的华妃所佩戴的点翠发冠也曾引起热议。图7《延禧攻略》中的绒花(图片来源:爱奇艺视频)图8绒花“摇钱树”(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而在传统媒体之外,抖音、B站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也加速了非遗的传播。2019年,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正式启动,出现了许多非遗制作的优秀视频,拉近了非遗与人们日常生活间的距离。据统计,到2022年4月,在抖音上绒花的话题播放量已达6.50亿次,而与之相似的花丝镶嵌的话题播放量为1.6亿次,点翠为0.78亿次,通草花为0.26亿次。巨大的流量使更多的人学习绒花制作,发布视频宣传绒花技艺。而由于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被迫隔离在家,时间长达几个月,使得抖音等新媒体得到快速普及,人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去学习非遗技艺。2.文化自信的力量,汉服簪圈的兴起与此同时,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随之提高,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和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参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保护。网红李子柒的爆火、河南省博物馆推出的考古盲盒受到哄抢、河南卫视推出的奇妙游系列频频出圈,都体现当下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关注,为保护非遗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年青一代,他们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成长起来,其审美开始注重文化内涵,并真实地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追寻甚至肩负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如南京绒花制作工艺到2013年只有出生于1954年的赵树宪老师一位传承人,甚至只能登报寻找愿意学习绒花制作的人,而如今,赵树宪老师的工作室已经有十几人,且大多为九零后。以小见大,绒花的复生展现的是当代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17]。除正统的传承方式外,另外一批通过各种方式自学绒花制作工艺的“簪娘”群体也在默默壮大,并且成为传承和宣传绒花的主要力量。簪娘是在汉服热的背景下产生的,为汉服制作配饰的姑娘的总称,男孩则称为簪郎[18]。截止2022年4月,在抖音上“簪娘”话题的播放量已达27亿次。如通过抖音发布视频的95后绒花簪娘“堆樱桃的小丸子”,她通过网络上的视频学习制作绒花,虽然不是正统的传承人,但依旧绒花制作得栩栩如生,十分精美,拥有十几万粉丝。在簪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绒花这项非遗,硬是被一群簪娘玩成了日常”。图9簪娘绒花作品图10簪娘绒花作品(图片来源:抖音用户“堆樱桃的小丸子”)3.制作工艺的简化,学习渠道的拓展相较于其他传统手工艺的制作,绒花制作只需要一张桌子,材料较便宜,工具也简单易得。因此学习成本不算高,且材料容易购买,仅仅只想尝试体验一下的话,一套简单的工具材料价格不会超过一百元。在家就能跟着视频享受非遗制作的乐趣。不论成功与否,都能体会非遗传承的不易。再加上各种新兴媒体的发展,学习渠道拓展,非遗技艺的学习不再必须由以前的线下面对面传授学习,而可以在线上进行,将传承人与学习者直接对接,传授学习非遗技艺变得更加容易。4.现代产品的结合,工艺款式的创新2012年65届戛纳电影节上,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许建树亲自参与设计的“绒花若雪”定制礼服由女星姚星彤穿着,礼服将传统东方绒花与典雅西方礼服进行巧妙结合,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是绒花与现代服饰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2016年,赵树宪老师将南京绒花做成了仿点翠的样式,将非遗绒花与非遗点翠相结合,丰富点翠的原料种类,并使其更加生态环保的同时,绒花与铜制底托相配合,一定程度上中和了绒花柔软易坏的特点。2017年,奢侈品公司LVMH集团旗下的顶级生活方式品牌AcquadiParma——“优雅牡丹”香水南京绒花限量版礼盒在南京发布,以绒花为底座,又可独立取出作为胸针,集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智慧。2022年冬奥会颁奖广场“唐花飞雪”系列礼服的帽子上,一前一后镶嵌的两朵宝相花,由北京绒花代表性传承人蔡志伟带领团队制作,彰显东方美学独特魅力,为冬奥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非遗绒花与现代的多样化产品相结合,不仅抵消了工业化产品的冰冷感和过度的科技感,也大大拓展了绒花仅作为单纯装饰品的使用范围,精美并且更加实用[19]。图11“绒花若雪”礼服图122022北京冬奥会颁奖服图13“优雅牡丹”香水图14绒花仿点翠作品(图片来源:网络)除此之外,“簪娘”群体,也为这一古老的手艺注入新的活力,她们大都是喜欢传统文化,并切实体验,对绒花的制作也加入了一些现代的改良,如加入定型喷雾,让“娇贵”的绒花也结实起来,不易倒毛。有人则在绒花的染料中加入光变颜料,让绒花在不同光线下变换色彩,更加符合当代青年的审美。还有人把绒花与童话故事结合起来,将安徒生笔下的小美人鱼用绒花制作出来。绒花的复兴,是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共同作用,传承人努力与民间的自发推动下,合力产生的。(二)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发展思路近年来绒花的复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也有其普遍性,对于其他手工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具有借鉴意义。首先,要完善推广促销的策略与渠道。现代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人的历史变迁不断发展延续,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道德伦理,体现的是中国人血脉中的文明典雅、生态绿色[20],这一内涵即使在现代也从未过时。对于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宣传也应突出这一理念。并构建完善的传播体系,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高度感知和认同,提高青年一代对非遗保护的认同感和参与感,营造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鼓励和支持设立非遗传播中心以及专题网站、专题栏目,建设专门的传播队伍。并且围绕重国家地区的大活动、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形成品牌传播。支持开展优秀记录作品、传播作品的评选和展映活动,促进非遗内部的良性竞争。同时也要重视非遗的隐性宣传,在相关电视电影等节目中加入非遗元素,既可以提高国民认识,让非遗潜移默化地在观众心中留下记忆,慢慢从特定的圈子中突破出来,也可以使视频内容更加还原历史,相辅相成。其次,要融入现代时尚的设计与创新。在保留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产品核心特色的同时,对其产品形态进行创新,关注当下的设计特点和审美趋势,制作一些更加符合当代人审美的现代生活中也可以使用的产品[21]。“向前看”的同时也要“不忘本”,结合现存博物馆馆藏资源,根据其藏品的形制、纹样、配色等进行设计与创新,将非遗与文物联系起来,创作一批更加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创新产品。最后,要推进扶持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对于绝大部分的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资源而言,政府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是其传承创新的重要保障。在比照其他国家的相关保护与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建议可以增大资金扶持的力度,同时细化资金分类,如传承活动补贴和生活补贴应区分;修订政策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硬性要求;并且通过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以此来鼓励非遗资源开发企业的发展。[22]四、结语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9]。这为中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中国的传统工艺是五代先民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生产实践,逐步形成的一种生活智慧,体现了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审美意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传承与创新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1]章莉莉、朱艺芸.国潮背景下的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J].装饰,2021,(10):30-35.[2]董静.绒[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3]廖晨晨.传统簪花习俗视阈下的南京绒花传承与创新研究[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报,2021,(04):06-09.[4]董静.南京绒花的历史与传承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05.13[5]郁周凌平.南京绒花艺术传承推介和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8.07[6]于千涵.非遗绒花工艺的发展与传承[J].美术教育研究,2021,(1):49-50.[7]]申静.南京绒花制作工艺研究[J].大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