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1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2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3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4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牧羊哀话郭沫若

我到了朝鲜之后,住在村南尽头一位姓尹的妈妈家。每日里,无论落雨天晴,从早起来,我便去游山探胜,抵暮始归。

有一天,我独坐九仙峰顶,仙人井畔,西望那夕阳里的金刚,色相庄严,云烟浮动。忽然阵阵清风,从前山脚下,吹来一片歌声。哀婉凄凉,分明是女儿声息。侧耳听时,只听到:

太阳迎我上山来,

太阳送我下山去。

太阳下山有上时,

牧羊郎去无归时。

羊儿啼,

声甚悲。

羊儿望郎,郎可知

…………

女郎的歌声,早随落日西沉。女郎的影儿,也被前山遮去了。

“客人,那是我们闵家佩荑小姐呢。”

我同尹妈二人,坐在堂檐边上,谈说日间所见。尹妈把那牧羊女郎的姓名告了我。

“既是位名门小姐,为何在此亲自牧羊呢”

我这一问,似乎打动了尹妈无限心事。她紧紧地望着空中皓月,半晌不曾回答我。我从月光之下,偷看得尹妈的眼儿,早成两个泪湖。我失悔我不该盘根究底,这样地苦了她。我正屏息悬心,搔摩不着,尹妈渐渐拭了眼泪,重新转向于我。

“佩荑小姐本不是这里的人,十年以前,家住京城大汉门外。小姐的父亲闵崇华,本是李朝的子爵。只因当时朝里,出了一派奸臣,勾引外人结了什么合邦条约。闵子爵一连奏了几本,请朝廷除佞安邦,本本都不见批示。子爵见大势已去,不可挽回,便弃了官职携带一门上下,从京城里迁徙而来。

“子爵原配夫人金氏,十六年前早已病亡,继配夫人李氏别无生育。金夫人死时,佩荑小姐才五岁,子爵怜爱异常,命我一人贴身侍奉小姐。我们尹氏门中,先祖代代,都是闵府家人。我的丈夫尹石虎,也是闵府中司事。我从前本有个小儿……”

说着说着,尹妈的声音便咽哽了起来。

“我的儿子名叫尹子英,是闵子爵替他取的名字。子爵十分爱他,常叫他作‘英儿英儿’。英儿比佩夷小姐长得一岁,小姐常叫他作英哥,英儿也僭分着叫小姐荑妹。他们两人儿你怜我爱的,倒真正是如同同胞骨肉一般。

“闵子爵迁到这儿来后,便住在那高城静安寺中,摒去一切浮华,不干世务。那时候我那英儿已经长到十二岁上了。白日里每逢天晴,他便赶着二三十匹羊儿在山前山后去放。有时佩荑小姐也同他一路而去。他们两人不知迷了多少回路途,惹得我们受了多少回数的虚惊呢!

“我记得他们有一次到了半夜里还不见回寺。我们大家惊惶起来,忙分头去四处寻找。找到海金刚,远见得一群羊儿睡在海岸上。英儿靠着一个岩壁,佩荑小姐靠着英儿的肩头,他们俩早都睡熟了。那天晚上,也是有这样的月儿。月光儿照着,海潮儿摇着,他们就好像睡在个大摇篮儿里面一样。他们那时候儿的光景,我是再也不会忘记的呢。

“每逢落雨不能放羊的时候,英儿便在寺中随着住持僧众们操拳学武。晚来便同小姐两人在子爵面前读书写字。无风无浪地过了四年,我那英儿已经长到一十六岁,佩夷小姐也长到一十五岁上了。谁知天不从人,我那英儿,他就在那年……”

尹妈很伤心地哭了起来。我也觉得有种大不幸的先兆儿来逼迫我,我只一阵阵地不寒而栗。恰巧那天上的月儿,也被一朵鹊黑的乌云遮了去,愈觉得令人凄楚不堪。我又不敢往下问,只得等尹妈哭住了,才听她含泪说道:“他——他就在那年,被他的父——父亲——杀了!”

说着又哭了起来。我也心酸透鼻。

“——我那英儿,他便在那年六月十一日的晚上死的。那天午饭过后,来了一位静安寺的沙弥,面交石虎书信一封。石虎随即出门去了。我只以为是子爵有事叫他,等到半夜过后,他才踉踉跄跄跑了回来。不多一刻,又听得有人叫门。我出去打开看时,两个寺僧向我叫道:‘尹妈妈!不好了!令郎被人杀了!’我听了这最后一声,便如晴天里一个霹雳。石虎他也像听见了,从房里跳了出来,叫着:‘杀错了!杀错了!’飞也似的跑出了门去。我也一直跑到静安寺去了。我看见英儿房间桌上有一封信,我把来抄入怀中;忙朝人声嘈杂处跑去。待我找到英儿的时候,只见他满脸都是血;他的心窝早已冰冷。我立即昏倒了去,简直不省人事。

“我醒来的时候,已是青天白日。小姐见我苏醒了转来,忙俯身来安慰我。我越发伤起心来,小姐也哭倒在我的身旁。

“不多一刻,子爵夫妇进得房来。子爵说道:‘英儿不能不就殓了。石虎总不见个影儿。’

“我忽然才记起英儿的遗书来;请小姐从我怀中取出,递上子爵。子爵拆开看时,另外还有一封落出——便是那李夫人的告密书了。李夫人随即走了出去。子爵把英儿的遗书读完了之后,气得不得了:原来石虎与李夫人密谋,约好拿着子爵的‘反诗’去告密,告密书被英儿拾得,英儿为了救子爵和小姐,独自去阻止他们,结果……子爵闷了好半天,叫了几声英儿哭道:‘我只望你早早成人,好替国家出力,谁知你才替我父女而死。唉!我还有什么心肠,再……’后来,李夫人自杀了!”

灯芯将尽,惨淡不明。尹妈抽簪挑灯,息了一会,再说道:

“石虎自从那晚去后,便永无消息,不知他到底是疯了,还是死了。子爵已经落发为僧。倒亏得佩夷小姐立意留在寺中,一面侍奉晨昏,一面又把英儿生前所看管的羊群,一手领承看管。客人!这便是我那佩荑小姐亲自牧羊的缘故了。

“小姐常对我说,自从英儿死后,大小羊儿,总是不肯十分进食。几年之内,早已死了一多半了,。羊儿每死一匹,小姐总要伤心一场,还要在英儿的墓旁,替它做座羊冢。我想我那英儿,他在九泉之下,定会不十分寂寞呢。”

听了尹妈一席话,翻来覆去的,再也不能睡熟。只可恨天尚未明。我盼不得早到天明,好拜辞了尹妈而去。似这样断肠的地方,伤心国土,谁有那铁石心肠,再能够多住片时半刻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随落日西沉”“也被前山遮去了”表明“我”被歌声吸引,驻足了很久。

B.“半晌不曾回答我”“早成两个泪湖”暗示佩荑小姐有一段悲惨的往事。

C.子爵是一个正直爱国的人,但无力改变黑暗的现实,所以弃官归隐。

D.英儿和佩荑小姐被找到时,尹妈不会忘记那光景,因为她受到很大虚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倾听者的身份,借他人之口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悲情故事。

B.小说以直摹现实为己任,借故事来折射现实生活,主要表现出冷峻的现实主义特色,极富艺术魅力。

C.英儿和佩荑小姐都具有勇敢善良、有担当、重情义的美好品质,是小说着力刻画和赞美的形象。

D.小说将尹妈叙述的事件与“我”对事件的强烈感触联结起来,并以“我”眼中的景物来烘托氛围。

8.小说是如何体现“牧羊哀话”中的“哀”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4分)

9.文学评论家钱杏邨在论到郭沫若的小说时说道:郭沫若的小说“具有浓厚的诗的气息”。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二个太阳(节选)

刘白羽

解放大军一到武汉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武汉从慌乱与惊恐中苏醒过来,它睁大两眼,迎接亲人。

顷刻之间,路面上已经拥挤得水泄不通了,万人夹道,振臂欢呼。大街两旁的楼窗上也万头攒动,招手鼓掌。楼上垂下一挂挂鞭炮,爆竹声震天惊地响起来。人们的热情比长江的浪涛还要汹涌,歌声喊声

夜晚,秦震一个人悄没声地走下楼梯,走出大门。他要做一件重要的事,不愿意让旁人知道。

天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变阴了,从江汉一路拐向洞庭街,这块地方离长江很近,黄色的雾,像大团大团云烟,大雾如同棉絮塞满天地之间,阴凄凄的。路灯只留下一圈淡淡黄影,像挂上了蜘蛛网,又像是从大江上吹来的不知是雨还是水星。

当他从法国梧桐下走过,才发现,雾是那样大,一滴滴地落在地面上,把整个地面弄得一片精湿。

他沿马路走下去。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他一阵心疼,一阵喜悦。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没一个人躲在人家的门洞里——这就是我们的队伍呀!他们保护了广厦千万间

他仔细察看:战士们连背包也没打开,就枕在头下,合衣抱枪而睡。他们睡得那样香甜舒适,有的嚅动嘴巴,有的脸上牵出一丝笑意,他们头发都太长了,身上穿的还是东北战场上发的老棉衣,没有一个人的衣服再是完整的了;他再看他们的脚,露出血淋淋的脚底……他不觉之间一阵心酸,兀自站了下来。

而后他低着头慢慢走——他们,都有父母,都有兄弟姊妹,总有块暖乎炕头呀!可是他们走,走,走到这里来

他盘算着补给的数字,运输的时间,……他下定决心:“无论怎样艰难也要给战士换装,否则就对不起大家!”

但,他的眉毛皱了一下,眼光凌厉地一转:我们面前还有很遥远、很艰难、很困苦的路,水深火热,嗷嗷待哺……是的

一个战士梦中翻了个身,把棉衣撩在旁边。秦震小心地把棉衣给他压好,棉衣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他怔怔站了一小会。

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

这时,他看见一个黑人影向他这边移动过来,哦,是一个战士,抱着冲锋枪,在值班放哨。秦震朝他走去,仔细端详了一阵,敬礼

“你认识我是谁?”

“老司令!夏季攻势,进公主岭,你甩着一根马鞭子,骑马飞跑,我挡了你的路,就一阵风一样朝街里跑去。”

秦震笑了笑,一个指挥员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在战士脑子里留下这么个印象。

“老战友,这么说我得向你道个歉了。”

“咳,都是执行任务嘛!”

牟春光这几句话唤起老熟人的亲切感,两人伸出手握住。秦震终于吐露出他沉重的心情:“你们太苦了!”

牟春光明白秦司令员指的是什么,他开怀一笑说:“这有什么?就拿我说吧,当了十几年劳工,在鹤岗煤矿里挖炭,吃橡子面,就怕前思后想。将今比昔,兴旺多啦!再说,受苦,窝囊!现在是给穷人统一天下,痛快!”

牟春光的话在秦震心里激起一阵阵波澜,战士的心就是这样豁亮,浓雾遮不住,江风吹不透。他暗暗觉得有点羞愧,为什么他刚才只想战士们的苦难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

牟春光压低声音说:“首长,我有个要求!”

“你说吧!”

“解放全国的战斗正在节骨眼上,你可别忘记我们六连,咱可是出了名的尖刀连!”

秦震扑哧笑出声来:“老班长,别老说‘我们六连’。我该向你报个到,我就是这个连队里出身的战士。”

“你?”

“一九二七年。”

是的,二十二前,大革命失败,多少人血洒武汉街头。自己就是在这里接上组织,从汉江上坐船逃出武汉

江风拂面,吹散了浓雾,也卷走了耻辱、沉疴、巨痛。

历史好像是从这儿开始,又回到这儿歇一下脚,好迈上新的途程。

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从解放战争中的武汉战争起笔,以战争进程为经线,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广阔背景下,用小说人物的个人生命体验与情感,折射中国革命的伟大与神圣。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放大军到达武汉时受到武汉人民的热烈欢迎,正面表现了秦震带领的解放军部队的所向披靡。

B.小说开头交代秦震要亲自去做一件重要的事,却又没有明说是什么事,这样设置了悬念

C.战士们生存条件如此艰苦,如何给予他们更好的物质保障,这是作为将领的秦震必须要有的责任与担当。

D.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表明秦震从被战士们的刚毅不屈感动,到被他们坚定乐观和崇高追求震撼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描绘艰难紧张的军事场景的同时,也涂抹着旖旎多姿的人情伦理、信念情操等精神形态的画图,构成更加逼近战争生活真实的整体风貌。

B.小说通过牟春光讲述“夏季攻势,进公主岭”的情节,表现了秦震作为指挥员性格中霸道蛮横的特点

C.小说后半部分采用对话描写,不仅表现了牟春光快人快语、豪爽勇毅的性格特点,也使叙述前后富有变化。

D.这篇小说将叙述与抒情有机结合,不仅激荡着革命的豪情和温情,也使小说具有了散文化的特点。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的作用。

(4)有人认为,该小说的主人公是秦震,有人认为是以牟春光为代表的解放军战士。请结合文本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劈破玉(有删节)

张一弓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我家住进了紧靠寨门的一个农家小院。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劈破玉,劈破玉……”

父亲着魔了,定要寻到劈破玉。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露宿。

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

父亲说,一天傍晚,他路过一座山神庙。庙门里跳出几个“刀客”,刀客瞅着他的长衫说:“你这件大褂上插着钢笔,想必是那个大学堂里的人了,你来这荒山野岭上窜啥?”父亲说:“我去找宝!”刀客问:“啥宝?”父亲说:“是古人留下的‘劈破玉’。”刀客们说:“‘破玉’是个啥东西?”父亲说:“不能吃,不能用,是明朝留下的!”刀客嗤笑道:“你们大学堂里的人都有神经病,看在孔圣人的面上,去找你明朝的玉吧!”

父亲对母亲说:“可见,刀客也是有良知的!”母亲问:“‘劈破玉’呢?”

父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

寒假,父亲去南阳石桥找玉,在山沟里他遇到一只狼。狼盯着他,他盯着狼。狼霍地跳到他的背后。他急转身,抡着“降魔杖”,倒退着对狼说:“你看见了吗?我是有备而来的!”狼却不买账,脑袋随着手杖画圈,好像要瞅个空子。父亲急忙取出雨伞,不停地一张一合。狼连连打了几个支棱,不知是何种怪物,弹簧般纵身一跳,隐入丛林。

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

H大学剧社要在潭头的小戏台上推出一场戏曲演出,请父亲担任艺术顾问。

汽灯高高挂起时,戏台前广场挤满了人。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

我记得,演旦角的“大腕儿”是外语系的一位男生。他善于打乱时空,大打出手。那一晚演的是《樊梨花征西》。他饰演樊梨花,同一员黑脸战将激战,大刀不幸脱手,只好用西洋拳法,又久战不胜,只得求和。村民们望着戏台发愣,知识阶层却哄然大笑。父亲也欢畅大笑。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

紧接着,出来一位国文系“笑星”。他总是在节目中间穿插上场,头戴尖顶红毡帽,挂白胡子,有点像圣诞老人,穿的却是打满补丁的长衫,腰束草绳,作苦不堪言状,只念不唱:

“初八、十八、二十八,老两口商量种黄瓜。

锅台角上掩个籽儿,案板底下发个芽。

擀面杖上拖个秧,影门墙外结个瓜。

看着是个大西瓜,劈开是个老南瓜。

吃到嘴里泥鳅味儿,吐出来是个癞蛤蟆。”

又是一场哄笑,我又跟着傻笑。

父亲大为赞赏说:“谁说西方才有‘荒诞派’?”

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①的现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

皇天有眼,让父亲在这个小戏台上发现了“劈破玉”的线索。

一个“草台班子”从南阳来潭头演出。一位旦角主演的一出《胡二姐开店》,博得了H大学知识阶层与潭头民众的一致好评。父亲大喜过望说:“这个戏班不得了,一出戏就唱了七八个鼓子曲牌,还保留着明、清古韵呢!”

接下来,我发现,一位盲琴师成了台上台下的主宰。他前俯后仰地拉着板胡。坐在他身后的琴手、鼓手都随着他前俯后仰。盲琴师猛操弓弦,如夜鸟声声啼叫。盲琴师又轻拉弦索,众乐手也随之息声敛气,只剩下板胡声细如游丝。观众意犹未尽,叫好声经久不息。我看见父亲向后台走去。

父亲回来时已是深夜。他兴高采烈对母亲说:“找到线索了!你能想得到吗?一个小戏班盲琴师身怀绝技呀!我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柳二胡琴现在何处。他说,洛阳保安处长请他当家庭琴师。”

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

父亲唯恐再生《广陵散》不可复得之叹,就要奔赴洛阳。这时传来惊人消息:鬼子占领洛阳,正向潭头逼近。

父母正打点逃难行李,忽听一声叫喊:“鬼子进寨了!”父母赶忙领着我逃出潭头,钻进山洼。寨内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顾母亲阻拦,只身掂着打狼的手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

父亲说,他躲在寨外的山包上,望见第一批鬼子劫掠了潭头而后西去,第二批鬼子正向潭头进发。他抓紧短暂的空隙潜入潭头,带出了全部文稿。一个溃逃的国军军官随着父亲逃了出来,喘息稍定,就挖苦父亲说:“你为了这堆字纸,命也不要了啊!”父亲发火说:“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保卫国土是你的职责,保卫这堆字纸就是我的职责了。”军官惊悚无语,急忙换了便衣,惶惶离去。

次日,我们爬上了老界岭,父亲望着脚下的云海,说:“嗨,劈破玉!”

①蒺藜:多生道上及墙上,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古谚有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云:“种蒺藜者得刺。”文中却是:“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父亲寻找劈破玉为主线,其间叙述了父亲担任戏曲演出艺术顾问和冒险找回曲稿等经历,凸显了父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

B.H大学在战乱中推出的戏曲演出,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这表现了戏曲艺术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暗示了父亲寻找劈破玉的意义。

C.溃逃军官与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挖苦父亲,却被父亲怒斥而惊悚,他没有想到一个读书人竟然能如此勇敢无畏,因而不免自惭形秽。

D.父亲出外苦寻劈破玉而不得,后来在小戏班盲琴师身上得到线索,又因鬼子进犯,不得不暂时放弃寻找,情节可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6.关于H大学国文系“笑星”表演的念词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星”接连念出一系列不可能出现的状况,让人发笑,体现出荒诞派的风格。

B.念词折射出人的命运带有不可预料性,父亲寻找“劈破玉”的过程可与之呼应。

C.“笑星”荒诞的念词与滑稽的穿着配合,表述了“笑星”于离乱中生发的感慨。

D.观众听了“笑星”的念词一场哄笑,反映出他们深刻理解到念词所蕴含的哲理。

7.叙述视角是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其艺术效果。

8.假如你将来从事某项研究工作,从文中“父亲”身上得到哪些启示?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林的故事(节选)

废名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不过现在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显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

“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娇恼着:

“到底!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

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三姑娘本不依恃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站起来,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

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我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1924年10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一扫“纸幡残片”的颓丧,是母女俩通过勤劳的双手逐步改善自己生活的写照。

B.“竹林里……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鸟儿的鸣叫以声衬静,烘托了三姑娘母女寂寞的心境。

C.“乡户人家呵,要这样?”体现了妈妈对女儿每天打扫房间的心疼。而女儿出门做客,妈妈硬逼女儿打扮,则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

D.“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三姑娘忖着声音自言自语,说明她内心对热闹场所也十分向往,只不过被“乖巧”抑制住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用华丽而热情的笔调描述了三姑娘几个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各自独立又衔接自然,展现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B.小说多处使用直接引语,加之争吵、卖菜等具体情境,使人物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主观情绪,极大地保留了人物言语的现场感、真实感。

C.小说的语言表现力极强,如“像一阵旋风”“冲到那街”“硬从盒子里拿出”“抓起一把掷”等形象地表现出不同境况下不同的人物心理。

D.小说结尾写“我”与三姑娘重遇时她只是“低头过去”,对其命运与结局没有交代,故事在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8.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著称,《竹林的故事》是其中的代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台儿沟上了列车时刻表,每晚七点种,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这短暂的一分钟,扰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就在这个一分钟里,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

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有时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谁知没等人家回话,车已经开动了。她追着它跑了好远。也许就因为香雪是学生吧,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这一晚,她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香雪挎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的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她挽紧篮子,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这时,车身忽然悸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当她意识到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时,列车已经缓缓地向台儿沟告别了。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

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节选自《铁凝文集》,有删改)

文本二:

意外

铁凝

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镇上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不免热闹几天。

山杏的哥哥来了封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接到哥哥的信,山杏整天催爹妈去县城照相。

从春天到秋天。现在,摘完了核桃,又摘完了柿子。爹对山杏说:“明天咱们就上路。”

山杏一晚上也没睡好。睁开眼看看,妈正弯着腰烙饼;又睁眼看看,妈还弯着腰烙饼;再睁眼看看,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她想,这不就是过年吗?过年家里也没烙过这么多白面饼。

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山杏打整着自己,妈也打整着自己。山杏还从墙上摘下那块落满灰尘的小镜子,前前后后让妈照。直到爹在门口等得不耐烦了,妈才挎起了沉甸甸的篮子。

他们走了二百里山路,搭了五十里汽车,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山杏一心想着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听人说,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到时候再亮也不能眨眼,一眨眼就照成瞎子了。”

进了照相馆,一个烫着卷发的姑娘把他们领进一间黑屋。“哗”的一下,一屋子灯都亮了有高楼,有大厦,有鲜花,有木马……山杏的眼都不够用了。忽然间她被人拉住胳膊塞在了爹妈中间,原来照相就要开始了。烫发姑娘躲在一只木匣子后面顶起块黑布,左比划,右比划,这使山杏又想起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她扭头看看妈,妈已瞪起了眼睛顾不得看她。她又扭头看看爹,爹也正大睁着眼睛向前看。山杏转回头,也赶紧把眼睛瞪得圆圆的。木匣子里“咔嚓”了一声,一屋子的灯也跟着灭了。他们又摸黑走出屋子。

半个月后,山杏爹从大队部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山杏赶紧抢着撕开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谁知,上面没有大睁着眼的山杏,也没有睁大了眼的爹妈。照片上就一个人,一个正冲他们全家微笑的姑娘。额前的卷发像云彩,弯弯的眼睛像月牙儿,比照相馆那个卷头发的还好看。

山杏爹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

山杏知道撒谎不好,但又觉着,不管怎么说,从此,她家也可以和那些有照片的人家媲美了。

(节选自《铁凝文集》,有删改)

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化小说《哦,香雪》通过环境或场景描绘来营造氛围,表现情感。文中的败草、荆棘、怪石等灰暗景象,衬托了香雪内心的恐惧不安。

B.两篇小说意象的选用都别具匠心,照片、铁轨、火车、铅笔盒都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借以传达了贫困地区的人们对于改变生活现状的渴求。

C.两篇小说均采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既居高临下俯瞰远观,又探幽入微细品细察,一切景象与故事都自然顺畅而灵巧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D.两篇小说构思独特,以小见大。关注中国农民的命运无疑是重大的主题,文章却通过换铅笔盒和照相的琐碎小事来反映主题。

7.两篇小说都有“意外”情节的设置,请就《意外》中的“意外”情节,从情节、主题两方面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8.有人评论这两篇小说像支“冷峻而唯美的短歌”。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静静的产院

茹志鹃

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杜书记说要组织一个产院,拨给了三间房子。谭婶婶在这房子里,

自己做了一张办公桌,弄来了一张高脚产床,发展了五个床位。这三间房子,再也不是普通的三间房子了,这是一所幽静整洁的产院。

如今村里张大嫂的二丫头荷妹,已在城里培训毕业,刚派到产院里工作。此刻,谭婶婶

正带荷妹参观产院:有橡皮手套,各种针药,补血的,止痛的,止血的,还有几针麻醉针剂,每一样东西,都标明着产院发展的各个阶段。

“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

“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

“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

“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谭婶婶心里有点不高兴。

可是第二天,谭婶婶回到产院,还没跨进屋子,就愣住了。办公室那雪白的墙上,已打

了水桶大的一个洞,荷妹在洞边接竹管,一见谭婶婶回来,她立即欢呼起来:“谭婶婶快来看自来水!”

“自来水?对,自来水……”谭婶婶扶起一张凳子坐下,她觉得向她涌来的东西太多,

她累极了。

荷妹突击了半天,料想婶婶见了一定会又惊又喜。她拭着汗,等了半天,婶婶却一声不响。她迷惘了。

荷妹收敛起笑容,认真地说道,“婶婶,乡下不是永远都是乡下,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有自来水不去做,这可不是光荣,这是落后……”

“是啊!”谭婶婶答应着,心里猛地动了一下,这些话好熟啊!自己曾经说过的,三年

前头,推广新法接生的时候,自己对许多人说过“又卫生,又科学”,对妇女说,对妇女的男人说,对婆婆说,对妈妈说,现在……谭婶婶看看刚做起来的自来水管,荷妹带来的氧气

瓶,白色的护士帽,还有荷妹那对亮晶晶的眼睛……

仿佛有一股风暴席卷而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向前涌。天,骤然间阴

了下来,树枝在空中乱舞。恰好这时竹管已接到井边,荷妹欢呼起来,阿玲她们也拍起了巴掌,谭婶婶竭力想在这时候也找一点事来忙一忙,跑一跑,以证明自己在这里的作用,可是什么也想不起来。真奇怪,平常匆匆而过的时间,今天却拉得那么长,那么长……

“谭婶婶,彩弟要生了!”下午,一个男人气喘喘地扶着一个快临盆的产妇走来。

谭婶婶跳起来,立刻浑身来了力气,手脚也利落了,荷妹也立即丢下那些竹管跑来帮忙。彩弟迅速地被安排上了产床,产院里,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谭婶婶像个身经百战的老战士,有把握地守卫在被保护人的旁边。她像一个正正式式的

特种兵,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守候那喜悦而又紧张的一刻。现在,谭婶婶面对这一切,无论自来水管也好,荷妹那熟练准确的动作也好,心里很安然。彩弟夫妻俩,使她记起了自己

过去的光荣,她在新法接生上做过的种种努力。

忽然,彩弟打了一个呵欠,迷迷糊糊地要睡了。

无论是老法、新法接生,都知道,产妇打呵欠要睡,这是一个十分头痛的现象,婴儿需要很快用钳子钳出来,不然婴儿会闷死,产妇也会有生命的威胁。

风拼命地摇撼着树枝,电灯光一动不动,更耀眼地照着雪白的产床,照着沉沉欲睡的彩

弟。手术是个小手术,只需要十多分钟,可是,谭婶婶不会。她飞似地向队部办公室奔去,风掀着她的衣裳,在她耳畔呜呜地叫。去给医院打电话,这不是第一次,可是今天,谭婶婶

心里刮起了大风。

电灯、电灯下面雪白的产床,床上躺着产妇,一切都如理想中那样,可是她,她只能跑

来打电话,前年是这样,去年也是这样,如今有了电灯,有了汽车,有了拖拉机,可她还是这样跑来打电话,眼看着救护车把产妇从雪亮的灯光下接走,而产妇需要的,只是一次十几分钟的手术,只要拿起剪刀和钳子。谭婶婶第一次感觉到,给医院打电话,竟是一件这样难

受的事。奇怪的是,自己在这以前,打过多少次这样的电话,竟然会那么心安理得。

“荷妹!”谭婶婶站住了脚,清楚地记起来了,当自己跑来打电话的时候,荷妹那张年

轻的脸上,确确实实是十分镇静,并没有跑来打电话。产院有了自己的医生,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荷妹这一个年轻的医生,仿佛是在刚才那一霎间,才来到产院,才进入谭婶婶的心

里。

风用一种巨大的、看不见的力量,在后推着她,拥着她,迫使她好像是脚不沾地地在向前走。

谭婶婶回到产院,荷妹正在穿一件消过毒的隔离衣,神情稍稍有些紧张,但并不慌乱。

“婶婶,我看不能等了。”荷妹急促地说道。

“快吧,孩子!”谭婶婶声音里带着无限的温存。

“荷妹,让我来学学吧!”

谭婶婶扭开自来水,又仔细地洗了手消过毒,走到产床边。

一切都如理想中一样。狂风开始畏缩退却了,夜,又恢复了她恬静的常态。马蹄钟上的

时针已指向午夜十二点,这个静悄悄的产院,正走向明天——明天啊,将是一个多么灿烂、从古未有的明天!

(选自茹志娟《静静的产院》,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荷妹在洞边接竹管,一见谭婶婶回来,“立即欢呼起来:‘谭婶婶快来看自来水!’”这两句表现了荷妹喜悦的心情。

B.“仿佛有一股风暴席卷而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写出了天气真实的

变化,渲染了人物的心理。

C.“谭婶婶扭开自来水,又仔细地洗了手消过毒,走到产床边”这个举动表明谭婶婶的心里已经对新事物开始接受。

D.“正走向明天——明天啊,将是一个多么灿烂、从古未有的明天!”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荷妹是年轻一代的产科医生,致力改变;谭婶婶却满足现状:通过对比,表现了对谭婶婶的批判。

B.小说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天一夜中,人物的言谈、动作、心理等描写详略得当,重点写

了谭婶婶的心理变化。

C.出色的细节描写是小说的显著特色,谭婶婶的心理变化与荷妹的思想作风都是通过一连串的细节描写来表现的。

D.小说在构思上没有设置激烈的矛盾,而是通过日常生活来表现时代潮流对人思想的影响。

8.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风”有何作用?(6分)

9.小说标题“静静的产院”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牧羊哀话郭沫若

我到了朝鲜之后,住在村南尽头一位姓尹的妈妈家。每日里,无论落雨天晴,从早起来,我便去游山探胜,抵暮始归。

有一天,我独坐九仙峰顶,仙人井畔,西望那夕阳里的金刚,色相庄严,云烟浮动。忽然阵阵清风,从前山脚下,吹来一片歌声。哀婉凄凉,分明是女儿声息。侧耳听时,只听到:

太阳迎我上山来,

太阳送我下山去。

太阳下山有上时,

牧羊郎去无归时。

羊儿啼,

声甚悲。

羊儿望郎,郎可知

…………

女郎的歌声,早随落日西沉。女郎的影儿,也被前山遮去了。

“客人,那是我们闵家佩荑小姐呢。”

我同尹妈二人,坐在堂檐边上,谈说日间所见。尹妈把那牧羊女郎的姓名告了我。

“既是位名门小姐,为何在此亲自牧羊呢”

我这一问,似乎打动了尹妈无限心事。她紧紧地望着空中皓月,半晌不曾回答我。我从月光之下,偷看得尹妈的眼儿,早成两个泪湖。我失悔我不该盘根究底,这样地苦了她。我正屏息悬心,搔摩不着,尹妈渐渐拭了眼泪,重新转向于我。

“佩荑小姐本不是这里的人,十年以前,家住京城大汉门外。小姐的父亲闵崇华,本是李朝的子爵。只因当时朝里,出了一派奸臣,勾引外人结了什么合邦条约。闵子爵一连奏了几本,请朝廷除佞安邦,本本都不见批示。子爵见大势已去,不可挽回,便弃了官职携带一门上下,从京城里迁徙而来。

“子爵原配夫人金氏,十六年前早已病亡,继配夫人李氏别无生育。金夫人死时,佩荑小姐才五岁,子爵怜爱异常,命我一人贴身侍奉小姐。我们尹氏门中,先祖代代,都是闵府家人。我的丈夫尹石虎,也是闵府中司事。我从前本有个小儿……”

说着说着,尹妈的声音便咽哽了起来。

“我的儿子名叫尹子英,是闵子爵替他取的名字。子爵十分爱他,常叫他作‘英儿英儿’。英儿比佩夷小姐长得一岁,小姐常叫他作英哥,英儿也僭分着叫小姐荑妹。他们两人儿你怜我爱的,倒真正是如同同胞骨肉一般。

“闵子爵迁到这儿来后,便住在那高城静安寺中,摒去一切浮华,不干世务。那时候我那英儿已经长到十二岁上了。白日里每逢天晴,他便赶着二三十匹羊儿在山前山后去放。有时佩荑小姐也同他一路而去。他们两人不知迷了多少回路途,惹得我们受了多少回数的虚惊呢!

“我记得他们有一次到了半夜里还不见回寺。我们大家惊惶起来,忙分头去四处寻找。找到海金刚,远见得一群羊儿睡在海岸上。英儿靠着一个岩壁,佩荑小姐靠着英儿的肩头,他们俩早都睡熟了。那天晚上,也是有这样的月儿。月光儿照着,海潮儿摇着,他们就好像睡在个大摇篮儿里面一样。他们那时候儿的光景,我是再也不会忘记的呢。

“每逢落雨不能放羊的时候,英儿便在寺中随着住持僧众们操拳学武。晚来便同小姐两人在子爵面前读书写字。无风无浪地过了四年,我那英儿已经长到一十六岁,佩夷小姐也长到一十五岁上了。谁知天不从人,我那英儿,他就在那年……”

尹妈很伤心地哭了起来。我也觉得有种大不幸的先兆儿来逼迫我,我只一阵阵地不寒而栗。恰巧那天上的月儿,也被一朵鹊黑的乌云遮了去,愈觉得令人凄楚不堪。我又不敢往下问,只得等尹妈哭住了,才听她含泪说道:“他——他就在那年,被他的父——父亲——杀了!”

说着又哭了起来。我也心酸透鼻。

“——我那英儿,他便在那年六月十一日的晚上死的。那天午饭过后,来了一位静安寺的沙弥,面交石虎书信一封。石虎随即出门去了。我只以为是子爵有事叫他,等到半夜过后,他才踉踉跄跄跑了回来。不多一刻,又听得有人叫门。我出去打开看时,两个寺僧向我叫道:‘尹妈妈!不好了!令郎被人杀了!’我听了这最后一声,便如晴天里一个霹雳。石虎他也像听见了,从房里跳了出来,叫着:‘杀错了!杀错了!’飞也似的跑出了门去。我也一直跑到静安寺去了。我看见英儿房间桌上有一封信,我把来抄入怀中;忙朝人声嘈杂处跑去。待我找到英儿的时候,只见他满脸都是血;他的心窝早已冰冷。我立即昏倒了去,简直不省人事。

“我醒来的时候,已是青天白日。小姐见我苏醒了转来,忙俯身来安慰我。我越发伤起心来,小姐也哭倒在我的身旁。

“不多一刻,子爵夫妇进得房来。子爵说道:‘英儿不能不就殓了。石虎总不见个影儿。’

“我忽然才记起英儿的遗书来;请小姐从我怀中取出,递上子爵。子爵拆开看时,另外还有一封落出——便是那李夫人的告密书了。李夫人随即走了出去。子爵把英儿的遗书读完了之后,气得不得了:原来石虎与李夫人密谋,约好拿着子爵的‘反诗’去告密,告密书被英儿拾得,英儿为了救子爵和小姐,独自去阻止他们,结果……子爵闷了好半天,叫了几声英儿哭道:‘我只望你早早成人,好替国家出力,谁知你才替我父女而死。唉!我还有什么心肠,再……’后来,李夫人自杀了!”

灯芯将尽,惨淡不明。尹妈抽簪挑灯,息了一会,再说道:

“石虎自从那晚去后,便永无消息,不知他到底是疯了,还是死了。子爵已经落发为僧。倒亏得佩夷小姐立意留在寺中,一面侍奉晨昏,一面又把英儿生前所看管的羊群,一手领承看管。客人!这便是我那佩荑小姐亲自牧羊的缘故了。

“小姐常对我说,自从英儿死后,大小羊儿,总是不肯十分进食。几年之内,早已死了一多半了,。羊儿每死一匹,小姐总要伤心一场,还要在英儿的墓旁,替它做座羊冢。我想我那英儿,他在九泉之下,定会不十分寂寞呢。”

听了尹妈一席话,翻来覆去的,再也不能睡熟。只可恨天尚未明。我盼不得早到天明,好拜辞了尹妈而去。似这样断肠的地方,伤心国土,谁有那铁石心肠,再能够多住片时半刻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随落日西沉”“也被前山遮去了”表明“我”被歌声吸引,驻足了很久。

B.“半晌不曾回答我”“早成两个泪湖”暗示佩荑小姐有一段悲惨的往事。

C.子爵是一个正直爱国的人,但无力改变黑暗的现实,所以弃官归隐。

D.英儿和佩荑小姐被找到时,尹妈不会忘记那光景,因为她受到很大虚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倾听者的身份,借他人之口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悲情故事。

B.小说以直摹现实为己任,借故事来折射现实生活,主要表现出冷峻的现实主义特色,极富艺术魅力。

C.英儿和佩荑小姐都具有勇敢善良、有担当、重情义的美好品质,是小说着力刻画和赞美的形象。

D.小说将尹妈叙述的事件与“我”对事件的强烈感触联结起来,并以“我”眼中的景物来烘托氛围。

8.小说是如何体现“牧羊哀话”中的“哀”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4分)

9.文学评论家钱杏邨在论到郭沫若的小说时说道:郭沫若的小说“具有浓厚的诗的气息”。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6.D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因为她受到很大虚惊”错误,因为那光景宁谧、和谐、美好,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人之间友善,这些是尹妈记忆中美好的部分,难以忘记。

7.B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小说以直摹现实为己任”“主要表现出冷峻的现实主义特色”错误,小说并不以直摹现实为已任,而是侧重抒发感情;小说也不是主要表现出冷峻的现实主义特色,而是倾向于表现浪漫主义特色。

8.①歌声哀婉。小说以牧羊女的歌声导入故事,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也为整个小说奠定了悲伤的基调。②人物命运让人哀伤。子爵热爱祖国,却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归隐。子英勇敢、善良、有担当、重情义却被亲人误杀。佩黄幼小失去母亲,长大失去挚友,父亲也落发为僧。③主题表述上让人哀伤。文章揭示了至真至纯的情感、鲜活的生命被毁灭,一心为国的理想在黑暗的社会无法实现。(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的也可得分)

本题考查领悟小说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小说“哀”的特点,从情节、人物、环境等角度分点概括即可。

9.①牧羊女的歌声哀婉动人,极具感染力,歌词有诗的节奏,错落有致,具有浓厚的诗的气息。

②景物描写如诗如画,具有浓厚的诗的气息。如描写英儿和佩黄小姐在海边熟睡的画面,可谓诗画交融。③小说诗歌般的抒情句式,具有浓厚的诗的气息。如“女郎的歌声,早随落日西沉。女郎的影儿,也被前山遮去了”。(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的也可得分)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分析小说“具有浓厚的诗的气息”,可以从小说语言、景物描写等角度简要概括。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二个太阳(节选)

刘白羽

解放大军一到武汉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武汉从慌乱与惊恐中苏醒过来,它睁大两眼,迎接亲人。

顷刻之间,路面上已经拥挤得水泄不通了,万人夹道,振臂欢呼。大街两旁的楼窗上也万头攒动,招手鼓掌。楼上垂下一挂挂鞭炮,爆竹声震天惊地响起来。人们的热情比长江的浪涛还要汹涌,歌声喊声

夜晚,秦震一个人悄没声地走下楼梯,走出大门。他要做一件重要的事,不愿意让旁人知道。

天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变阴了,从江汉一路拐向洞庭街,这块地方离长江很近,黄色的雾,像大团大团云烟,大雾如同棉絮塞满天地之间,阴凄凄的。路灯只留下一圈淡淡黄影,像挂上了蜘蛛网,又像是从大江上吹来的不知是雨还是水星。

当他从法国梧桐下走过,才发现,雾是那样大,一滴滴地落在地面上,把整个地面弄得一片精湿。

他沿马路走下去。战士就一个挨一个蜷曲在人行道上睡觉。他一阵心疼,一阵喜悦。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没一个人躲在人家的门洞里——这就是我们的队伍呀!他们保护了广厦千万间

他仔细察看:战士们连背包也没打开,就枕在头下,合衣抱枪而睡。他们睡得那样香甜舒适,有的嚅动嘴巴,有的脸上牵出一丝笑意,他们头发都太长了,身上穿的还是东北战场上发的老棉衣,没有一个人的衣服再是完整的了;他再看他们的脚,露出血淋淋的脚底……他不觉之间一阵心酸,兀自站了下来。

而后他低着头慢慢走——他们,都有父母,都有兄弟姊妹,总有块暖乎炕头呀!可是他们走,走,走到这里来

他盘算着补给的数字,运输的时间,……他下定决心:“无论怎样艰难也要给战士换装,否则就对不起大家!”

但,他的眉毛皱了一下,眼光凌厉地一转:我们面前还有很遥远、很艰难、很困苦的路,水深火热,嗷嗷待哺……是的

一个战士梦中翻了个身,把棉衣撩在旁边。秦震小心地把棉衣给他压好,棉衣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他怔怔站了一小会。

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

这时,他看见一个黑人影向他这边移动过来,哦,是一个战士,抱着冲锋枪,在值班放哨。秦震朝他走去,仔细端详了一阵,敬礼

“你认识我是谁?”

“老司令!夏季攻势,进公主岭,你甩着一根马鞭子,骑马飞跑,我挡了你的路,就一阵风一样朝街里跑去。”

秦震笑了笑,一个指挥员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在战士脑子里留下这么个印象。

“老战友,这么说我得向你道个歉了。”

“咳,都是执行任务嘛!”

牟春光这几句话唤起老熟人的亲切感,两人伸出手握住。秦震终于吐露出他沉重的心情:“你们太苦了!”

牟春光明白秦司令员指的是什么,他开怀一笑说:“这有什么?就拿我说吧,当了十几年劳工,在鹤岗煤矿里挖炭,吃橡子面,就怕前思后想。将今比昔,兴旺多啦!再说,受苦,窝囊!现在是给穷人统一天下,痛快!”

牟春光的话在秦震心里激起一阵阵波澜,战士的心就是这样豁亮,浓雾遮不住,江风吹不透。他暗暗觉得有点羞愧,为什么他刚才只想战士们的苦难是的,这不只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思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将军在士兵面前的觉醒!

牟春光压低声音说:“首长,我有个要求!”

“你说吧!”

“解放全国的战斗正在节骨眼上,你可别忘记我们六连,咱可是出了名的尖刀连!”

秦震扑哧笑出声来:“老班长,别老说‘我们六连’。我该向你报个到,我就是这个连队里出身的战士。”

“你?”

“一九二七年。”

是的,二十二前,大革命失败,多少人血洒武汉街头。自己就是在这里接上组织,从汉江上坐船逃出武汉

江风拂面,吹散了浓雾,也卷走了耻辱、沉疴、巨痛。

历史好像是从这儿开始,又回到这儿歇一下脚,好迈上新的途程。

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从解放战争中的武汉战争起笔,以战争进程为经线,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广阔背景下,用小说人物的个人生命体验与情感,折射中国革命的伟大与神圣。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放大军到达武汉时受到武汉人民的热烈欢迎,正面表现了秦震带领的解放军部队的所向披靡。

B.小说开头交代秦震要亲自去做一件重要的事,却又没有明说是什么事,这样设置了悬念

C.战士们生存条件如此艰苦,如何给予他们更好的物质保障,这是作为将领的秦震必须要有的责任与担当。

D.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表明秦震从被战士们的刚毅不屈感动,到被他们坚定乐观和崇高追求震撼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描绘艰难紧张的军事场景的同时,也涂抹着旖旎多姿的人情伦理、信念情操等精神形态的画图,构成更加逼近战争生活真实的整体风貌。

B.小说通过牟春光讲述“夏季攻势,进公主岭”的情节,表现了秦震作为指挥员性格中霸道蛮横的特点

C.小说后半部分采用对话描写,不仅表现了牟春光快人快语、豪爽勇毅的性格特点,也使叙述前后富有变化。

D.这篇小说将叙述与抒情有机结合,不仅激荡着革命的豪情和温情,也使小说具有了散文化的特点。

(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的作用。

(4)有人认为,该小说的主人公是秦震,有人认为是以牟春光为代表的解放军战士。请结合文本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语境从内容、手法、表述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探究主次关系能力。首先通读全文,梳理主要情节,理解分析人物的形象;然后分析不同人物形象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

(1)A.“正面表现”错误,写武汉人民的热烈欢迎,深得人心。

故选:A。

(2)B.“霸道蛮横的特点”概括错误,牟春光讲述“夏季攻势,“老司令,进公主岭,瞪着两颗大眼睛,我挡了你的路!’你带着一群马队,表现了老司令冲锋在前。

故选:B。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天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变阴了,从江汉一路拐向洞庭街,可以听见江涛怒潮澎湃,黄色的雾,给风吹得向市街上飞扬弥漫,大雾如同棉絮塞满天地之间。路灯只留下一圈淡淡黄影、喑哑了,像挂上了蜘蛛网,是环境描写,阴凄凄的,江涛声似乎也变得低沉,烘托了阴暗、紧张的气氛;“阴凄凄的……淡淡黄影、喑哑了”,凸显他爱兵如子的光辉形象,也侧面凸显了解放军战士们的刚毅不屈,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凄冷的景物描写为下文写战士们克服物资匮乏;从主体思想上看,战士们却没有抱怨和责怪,凸显了解放军战士的刚毅不屈。

(4)本体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能够条理清楚,自圆其说即可。

示例一:小说主人公是以牟春光为代表的解放军战士。①从题目上看:题目“第二个太阳”是指解放军战士在恶劣的环境中,以此为题使文章主题内容的体现,歌颂了解放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却露宿街头”“战士们连背包也没打开,合衣抱枪而睡,有的打鼾,有的脸上牵出一丝笑意,他们头发都太长了,经过烟熏火燎,没有一个人的衣服再是完整的了,有的胶皮鞋底都磨光了,具体展示了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是一个战士,抱着冲锋枪,详细刻画了战士代表牟春光的形象,但是他只是小说的视角(线索)人物。

示例二:小说主人公是秦震。①从内容上看:小说前半部分第二至九段都是以秦震为主人公,所见所闻所感,路面上已经拥挤得水泄不通了,男女老少。大街两旁的楼窗上也万头攒动。楼上垂下一挂挂鞭炮,爆竹声震天惊地响起来,歌声喊声,“夜晚,走出大门,不过他要亲自去做,才发现,在梧桐叶上凝聚起来变成雨,把整个地面弄得一片精湿”“他沿马路走下去。他一阵心疼。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保护了广厦千万间,主要写秦震夜晚巡察战士休息时的所见所感:江边雾气的浓重,都在表现将士们的精神状态。

后半部分重点写了他和牟春光的对话,“‘你认识我是谁!夏季攻势,你甩着一根马鞭子,骑马飞跑,你大喝一声:‘闪开,就一阵风一样朝街里跑去,一个指挥员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在战士脑子里留下这么个印象,这么说我得向你道个歉了,都是执行任务嘛,两人伸出手握住!’”;

②从主题上看:小说表述了对秦震关心战士,在战争中不断反思;如“他一阵心疼。他们没一个人去敲人家的门窗!他们保护了广厦千万间,兀自站了下来”。

③从情节上看:小说是通过描写秦震的行为、心理展开叙述;如“而后他低着头慢慢走——他们,都有兄弟姊妹,总有块暖乎炕头呀,走,走到这里来,运输的时间,这是第一件大事!”“但,眼光凌厉地一转:我们面前还有很遥远、很困苦的路,水深火热,我们还要忍辱负重呀!”

④从题目上看:“第二个太阳”指秦震心中被战士们点燃的希望和信念。如“牟春光的话在秦震心里激起一阵阵波澜,浓雾遮不住,江风吹不透,为什么他刚才只想战士们的苦难?”

解析:

(1)A

(2)B

(3)①营造了凄冷紧张的氛围:本段通过“黄色的雾”“淡淡的黄影”等描写,烘托了阴暗、紧张的气氛;②烘托了人物心情,也侧面凸显了解放军战士们的刚毅不屈,心存必胜信念做了铺垫,战士们却没有抱怨和责怪,凸显了解放军战士的刚毅不屈。

(4)示例一:小说主人公是以牟春光为代表的解放军战士。①题目“第二个太阳”是指解放军战士在恶劣的环境中;②小说主要通过对战士修整场面的描写;③小说对战士休息时的细节描写丰富细腻;④然小说大部分篇幅在写秦震的所见所感,而不是主要人物。

示例二:小说主人公是秦震。①小说前半部分写秦震夜晚巡察战士休息时的所见所感;②小说表述了对秦震关心战士,提升革命认知的赞美、心理展开叙述;④从“第二个太阳”指秦震心中被战士们点燃的希望和信念。

文学作品鉴赏人物形象,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根据人物描写分析(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二是联系情节背景(即将某段人物描写放到情节背景中去考察),三是联系人生经验(只有调动自己已有生活储备才能从人物描写中抽象出人物形象特征)。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劈破玉(有删节)

张一弓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我家住进了紧靠寨门的一个农家小院。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劈破玉,劈破玉……”

父亲着魔了,定要寻到劈破玉。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露宿。

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

父亲说,一天傍晚,他路过一座山神庙。庙门里跳出几个“刀客”,刀客瞅着他的长衫说:“你这件大褂上插着钢笔,想必是那个大学堂里的人了,你来这荒山野岭上窜啥?”父亲说:“我去找宝!”刀客问:“啥宝?”父亲说:“是古人留下的‘劈破玉’。”刀客们说:“‘破玉’是个啥东西?”父亲说:“不能吃,不能用,是明朝留下的!”刀客嗤笑道:“你们大学堂里的人都有神经病,看在孔圣人的面上,去找你明朝的玉吧!”

父亲对母亲说:“可见,刀客也是有良知的!”母亲问:“‘劈破玉’呢?”

父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

寒假,父亲去南阳石桥找玉,在山沟里他遇到一只狼。狼盯着他,他盯着狼。狼霍地跳到他的背后。他急转身,抡着“降魔杖”,倒退着对狼说:“你看见了吗?我是有备而来的!”狼却不买账,脑袋随着手杖画圈,好像要瞅个空子。父亲急忙取出雨伞,不停地一张一合。狼连连打了几个支棱,不知是何种怪物,弹簧般纵身一跳,隐入丛林。

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

H大学剧社要在潭头的小戏台上推出一场戏曲演出,请父亲担任艺术顾问。

汽灯高高挂起时,戏台前广场挤满了人。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

我记得,演旦角的“大腕儿”是外语系的一位男生。他善于打乱时空,大打出手。那一晚演的是《樊梨花征西》。他饰演樊梨花,同一员黑脸战将激战,大刀不幸脱手,只好用西洋拳法,又久战不胜,只得求和。村民们望着戏台发愣,知识阶层却哄然大笑。父亲也欢畅大笑。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

紧接着,出来一位国文系“笑星”。他总是在节目中间穿插上场,头戴尖顶红毡帽,挂白胡子,有点像圣诞老人,穿的却是打满补丁的长衫,腰束草绳,作苦不堪言状,只念不唱:

“初八、十八、二十八,老两口商量种黄瓜。

锅台角上掩个籽儿,案板底下发个芽。

擀面杖上拖个秧,影门墙外结个瓜。

看着是个大西瓜,劈开是个老南瓜。

吃到嘴里泥鳅味儿,吐出来是个癞蛤蟆。”

又是一场哄笑,我又跟着傻笑。

父亲大为赞赏说:“谁说西方才有‘荒诞派’?”

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①的现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

皇天有眼,让父亲在这个小戏台上发现了“劈破玉”的线索。

一个“草台班子”从南阳来潭头演出。一位旦角主演的一出《胡二姐开店》,博得了H大学知识阶层与潭头民众的一致好评。父亲大喜过望说:“这个戏班不得了,一出戏就唱了七八个鼓子曲牌,还保留着明、清古韵呢!”

接下来,我发现,一位盲琴师成了台上台下的主宰。他前俯后仰地拉着板胡。坐在他身后的琴手、鼓手都随着他前俯后仰。盲琴师猛操弓弦,如夜鸟声声啼叫。盲琴师又轻拉弦索,众乐手也随之息声敛气,只剩下板胡声细如游丝。观众意犹未尽,叫好声经久不息。我看见父亲向后台走去。

父亲回来时已是深夜。他兴高采烈对母亲说:“找到线索了!你能想得到吗?一个小戏班盲琴师身怀绝技呀!我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柳二胡琴现在何处。他说,洛阳保安处长请他当家庭琴师。”

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

父亲唯恐再生《广陵散》不可复得之叹,就要奔赴洛阳。这时传来惊人消息:鬼子占领洛阳,正向潭头逼近。

父母正打点逃难行李,忽听一声叫喊:“鬼子进寨了!”父母赶忙领着我逃出潭头,钻进山洼。寨内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顾母亲阻拦,只身掂着打狼的手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

父亲说,他躲在寨外的山包上,望见第一批鬼子劫掠了潭头而后西去,第二批鬼子正向潭头进发。他抓紧短暂的空隙潜入潭头,带出了全部文稿。一个溃逃的国军军官随着父亲逃了出来,喘息稍定,就挖苦父亲说:“你为了这堆字纸,命也不要了啊!”父亲发火说:“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保卫国土是你的职责,保卫这堆字纸就是我的职责了。”军官惊悚无语,急忙换了便衣,惶惶离去。

次日,我们爬上了老界岭,父亲望着脚下的云海,说:“嗨,劈破玉!”

①蒺藜:多生道上及墙上,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古谚有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云:“种蒺藜者得刺。”文中却是:“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父亲寻找劈破玉为主线,其间叙述了父亲担任戏曲演出艺术顾问和冒险找回曲稿等经历,凸显了父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

B.H大学在战乱中推出的戏曲演出,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这表现了戏曲艺术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暗示了父亲寻找劈破玉的意义。

C.溃逃军官与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挖苦父亲,却被父亲怒斥而惊悚,他没有想到一个读书人竟然能如此勇敢无畏,因而不免自惭形秽。

D.父亲出外苦寻劈破玉而不得,后来在小戏班盲琴师身上得到线索,又因鬼子进犯,不得不暂时放弃寻找,情节可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6.关于H大学国文系“笑星”表演的念词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星”接连念出一系列不可能出现的状况,让人发笑,体现出荒诞派的风格。

B.念词折射出人的命运带有不可预料性,父亲寻找“劈破玉”的过程可与之呼应。

C.“笑星”荒诞的念词与滑稽的穿着配合,表述了“笑星”于离乱中生发的感慨。

D.观众听了“笑星”的念词一场哄笑,反映出他们深刻理解到念词所蕴含的哲理。

7.叙述视角是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其艺术效果。

8.假如你将来从事某项研究工作,从文中“父亲”身上得到哪些启示?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B6.D

7.①以“我”的视角讲述父亲寻找“劈破玉”曲折故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和代入感;②以儿童视角叙写故事,不仅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而且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8.①拓宽研究途径。为寻“劈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古籍,研究方法多样。②耐住寂寞,坚定信念。父亲一次次独自走在寻找“劈破玉”的路上,风餐露宿,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③要有献身精神。父亲在找寻过程中多次遇到危险,为保护搜集的鼓子曲稿不惜生命。④要有家国情怀。父亲寻“劈破玉”,把守护曲稿视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说法有误。村民在看《樊梨花征西》演出时发愣,表现对外语系一位男生表演的不理解和不认可,说明并非是“一致好评”。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D.“反映出他们深刻理解到念词所蕴含的哲理”说法有误。村民的哄笑只是他们感到“笑星”表演的滑稽可笑,并没有真正理解念词蕴藏的哲理。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叙述视角的能力。

根据原文“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等内容可知,本文里是以“我”这个儿童作为叙述视角展开描写的。传统文化的搜集保护本是一个较为高深的话题,但却以“我”这样一个年幼孩童的视角展开描写。正因如此,才有可能去描写“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从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和代入感。

根据原文“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的现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可知,采用儿童视角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并且,不仅仅是“笑星”所言的内容,还有父亲在“我”年幼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用儿童视角也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小说的内涵。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根据原文“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我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柳二胡琴现在何处”“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可看出,为寻“劈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古籍,研究方法多样,由此可知我们要拓宽研究途径。

根据原文“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父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父亲又说:‘不要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