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河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1页
高河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2页
高河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3页
高河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4页
高河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河中学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怀宁月考)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有韵,萧绎则强调“文"之抒情且注重语言形式美,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C.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D.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而这些对中国文学又产生了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呈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

B.“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的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借此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C.魏晋时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但并未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

D.建安、曹魏时代的作家关注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而汉赋难见个人情性。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学自觉的一项是()

A.《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并列。

B.蔡邕《独断》等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C.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

D.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5.曹操的《短歌行》体现了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关论述加以分析。

【答案】1.B

2.D

3.C

4.①论证采用总分结构,清晰严谨。文章开篇引出“文学的自觉"这个话题,并总述“有三个标志”,然后以“首先"“其次”“再次"为段首语,分别从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体裁有比较细致的区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②论证多用引用论证,增强说服力,增加文学色彩。如:引用《史记》、《文心雕龙》、《汉书·艺文志》《典论·论文》、《文赋》、《文选》等典籍中的相关内容;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比较"等词句。

5.①从体裁特征分析,《短歌行》继承了《诗经》写实的特点,以乐府旧题进行创作;

②从审美特性角度分析,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和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③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抒写了诗人人生苦短的无限感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统一天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论证特点;社科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先讲论点还是论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分析属于什么论证结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语言有什么特点,进而小结文本论证特点。

(5)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1.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理解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为“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C项“曹丕《典论·论文》……是文体辨析开始……”分析错误。原文为“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由此可知,曹丕《典论·论文》不是文体辨析的开始。选项张冠李戴。

D项“导致”分析错误,“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与前文并不存在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答案为:B。

2.D项“汉赋难见个人情性”说法错误,原文为“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由此可见,是“汉代大赋”,不是“汉赋",范围失当。

故答案为:D。

3.C项“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不是由道产生,是自然如此”不能体现文学自觉,郭象的观点属于魏晋玄学的范畴,不在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之列。

故答案为:C。

4.本题作答注意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展开分析:

①从论证结构看,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二、三、四段以并列的关系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文学自觉的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

②从论证方法看,文章论证方法多样。“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为例证法;“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为引证法。论证有力。

③从论证语言看,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接近”“已"“还不能算是”等词句,表述严谨明晰。

故答案为:

①论证采用总分结构,清晰严谨。文章开篇引出“文学的自觉"这个话题,并总述“有三个标志”,然后以“首先"“其次”“再次"为段首语,分别从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体裁有比较细致的区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②论证多用引用论证,增强说服力,增加文学色彩。如:引用《史记》、《文心雕龙》、《汉书·艺文志》《典论·论文》、《文赋》、《文选》等典籍中的相关内容;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比较"等词句。

5.本题作答注意结合文本相关信息,从《短歌行》体裁、手法、思想主旨等角度展开分析:

首先把握文学自觉的特征:作品具有文学性,文体特征鲜明,思想活跃,重视人的价值,呈现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自觉的追求;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等。作品是文学自觉漫长过程中的一环。按照这些特征分析作品即可。结合《短歌行》

①从体裁特征及审美角度看,《短歌行》继承了《诗经》写实的特点,以乐府旧题进行创作,《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

②从审美特性角度分析,作者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等,寓理于情,以情感人。

③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等内容通过对宴会的歌唱,抒了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是曹操独特的生命体验的体现。通过对自己心情的描述和对贤才的渴望表达自己的理想,但情感内涵更能体现个人追求,在诗歌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故答案为:

①从体裁特征分析,《短歌行》继承了《诗经》写实的特点,以乐府旧题进行创作;

②从审美特性角度分析,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和用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③从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角度分析,抒写了诗人人生苦短的无限感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统一天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

(2023高三上·怀宁月考)现代文阅读II

江边夜话

李广田

山渐渐低,水渐渐阔,眼界逐渐扩大,心情也就更觉得舒畅些了。下午三点钟,我们就到达了高鼻梁。为什么叫高鼻梁呢?是因为本地人生的鼻梁特别高吗?还是这里有一个山头像人的鼻梁骨呢?向本地人打听,才知道原名是高北阳,讹为高鼻梁了。早早地到达,是行路人的愉快,不但觉得诸事从容,而且觉得可以做出些有趣的事来。但要做些什么呢?也不知道。除非等我们的小船,船来了,就搬行李,然后到江边打水盥漱,脱鞋濯足。等到队员们分配妥当晚餐后,已是暮色苍茫,江风也凛冽了。

“每小队一斤生萝卜,一两盐,每人还分两个馍。"队员们高兴地传语着。他们分住在人家屋里,借了炉灶自己炊食。我们几个在江边一个吴姓家里安顿下来。

这地方人家不多,都是低低的茅屋,没有庭院。有几家卖面食和酒肉的,大概最近才开始。远处,江水两岸的高高山头,有几座碉堡雄踞着,给这地方平添了一种特殊神色。

我们住的这个吴家,只有一大间草房,一大间内又分成几小间。进门一间,似乎是专为居留客人并招待买卖用的,门口挂着肉,门后放着几案。有两张木床,就是睡的地方。我们住在这里,仿佛会给人家不便,颇有些不安,但看到他们诚实而亲切的态度,倒觉得自己的多心是多余了。

“老先生今年多大年纪呀?”大队长问。

“啊,你说我吗?"吴老头惊异的望望我们,笑着回答,“哈哈,六十挂零啦。”

“好哇,你老人家很壮实啊!"

“嘿,穷人不壮实还行吗?”

他给我们张罗点灯,灯影里,看他那含在满脸皱纹和短短胡髭中的微笑,有一种深湛的和平之感。

他的女人,一个稍稍驼背的老妇人,偶尔从灶间出来,她似乎穿着宽博的古装,头上蒙着印花头巾。我们不曾看见他儿媳妇,只听见她在内间里忙活的声音。

“我们原是住在山后的,"老头在菜油灯上燃了烟斗,说道,“从去年,啊,是前年啦,听说外面又打起仗来,这里过路的客人多起来了,便搬到这里来住了。”

从他的叙述里,我们知道他原是船户出身,年轻时因为船上的生意赔了本钱,于是把船卖掉,只耕田度日。现在他做豆腐、馒头以及猪肉等生意,这是他儿子经营的。

“咳,什么都不容易,胡弄着吃口饭罢了!"他笑着说。

真是一个可爱的老人。我们行路人对于这样的老人是愿意把一切都予以信托的,我们将要吃些什么呢?这是当前的问题。“随便给我们弄点吧,老先生。”吴老头听了我们的话,到内间吩咐了一番,回来时两手向两边一分,抱愧地说:“唉,对不起,我们没有盐,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盐了!"

对此,我们并不觉得稀奇,我们沿途屡次经验过盐的恐慌。这些地方因交通不便,时常无盐可卖,大多数贫寒人家几乎永远吃着淡食。我们在一个有盐可买的地方,买了很多盐带着,预备分给队员,我们现在就要分给他一些,我们愿意把更宝贵的东西赠他,这是从河南买来的海盐,我们一直放在手提箱内,偶尔用过,但大部分还留着,我们拿一个沉甸甸的纸包递给老人。

“什么?”他惊异了。

“海盐啊,我们给你老人家。"

“海盐?——唵,海盐是香的,我们这地方是吃不到海盐的,我们这荒山里!”

不多时,就有香气传来,大盘的炒白肉和烙油饼端来了,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自从在白河吃过一次炙油饼后,我们许多日子不知肉味了。

“喝什么呢?请你们喝豆汁吧,现在就推磨子,一开锅就行。"老头指着内间里,我们听到碌碌声,知道在磨豆腐。豆腐磨子声中,我们有片刻寂静,似乎听到江水声。夜已经深了。

丁令丁令,我们猛然一怔。

“跑信的过去了。”老人低声说。

“邮差为什么带着铃铛呢?"我们不明白。

“怕有虎啊狼啊什么的。”老人回答。“它们怕响器,跑信的人夜晚把一个铃铛挂在身上,走起来丁令丁令的。"他说后山那些地方都是深山老峪。

内间里叫了一声,老人进去了,出来时端了豆汁,新鲜纯粹,我们每人都喝了几碗,淡淡的,甜甜的。我们问到了去安康的道里,老人说:“从脚下到安康七十五里,以前每十里一个探子,就和现在跑信的一样。”谈起过去,我们问他:“过去好呢还是现在好哇?"他用手拢了下胡子,“反正打仗,穷人还是穷人……”话未说完,他沉默了。我们把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讲述给他听,他也起劲起来。

吃完豆汁,灯里的油已将尽,屋子里暗起来。忽然外面有橐橐的脚步声,老人机灵地站起来,自言自语,“小回来了",一边说着去开门。门开处闪进一个魁梧的影子,这是他的儿子。这个“小”,可真不小。老人说:“天不早了,先生们休息吧。"

大概刚过半夜,老人一家已经起来操作,给我们预备水和饭,还准备一天的买卖。他们不惊扰我们,都轻手轻脚地活动,也不说什么话。

早晨七点半,我们就向安康出发了。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由“高鼻梁”的地名引发联想,向当地人打听名称的由来,颇具趣味,与人物“舒畅"“愉快”的心情相映衬。

B.文章主要写抗战时期的一个侧面,未正面写打仗却多处交待战争背景,如碉堡、吴家老人搬家、邮差挂铃铛等内容。

C.“我们"住宿的吴家条件简陋,一开始“我们”担心给吴家人添麻烦,后来被他们的亲切感染,一晚上都相处融洽愉快。

D.老人听“我们"讲述胜利的故事以及种种希望时很有兴致,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回答大队长年纪问题时轻松随和,行文中多处写“笑”的细节,与“可爱"“深湛的和平”等词一并传神地刻画出老人的形象。

B.“我们像一群小孩子,贪馋地领受这一次盛馔",用词活泼贴切,表达了“我们”享用美食的喜悦心情,同时流露出多重生活况味。

C.老人在儿子回家时一系列细微的动作和语言,可见他对儿子的关心。“这个‘小’,可真不小。"这句中的两个“小”含义不一样。

D.可口的菜肴、新鲜的豆汁,体现吴家人的款待。老人的妻子和儿媳在内间忙碌,她们的形象仅用侧面描写简单绘出,鲜活真实。

8.本文以时间为序安排内容,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在亲切自然的文字里,让人体味到淳朴人生",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B

7.D

8.①符合生活实际,行文有条不紊。“下午三点钟”“暮色"“点灯”“夜已经深了"“油已将尽”“刚过半夜"“早晨七点半”,真实记录一行人在高鼻梁的留宿经历。

②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面,“我们"与吴家老人交谈逐渐深入,双方形象更加清晰立体;另一方面,对地域环境、风俗民情的认识和感受,愈加清晰深刻完整。

9.①人物对话真挚亲切、充满信任,让人感受到村民的纯朴善良、爽快明朗、热情好客,以及“我们”对村民真切关心与感激的情意。②叙述语言质朴,写出环境的荒凉、物质的贫穷,反映村民自然的生活状态、平和的人生态度。③以第一人称写,真实自然,便于抒情,让人体会到抗战期间“我们"一行人在迁徙跋涉的艰辛中,依然充满希望、保持乐观的朴素美好品质。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对文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赏析小说叙事特点的能力。这类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分析:①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②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③叙述视角:全知全能视角、有限视角。④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采用寓言的形式。

(4)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6.B项“却多处交待战争背景,如……邮差挂铃铛等内容”理解错误。邮差挂铃铛“怕有虎啊狼啊什么的",不是“多处交待战争背景”的一种表现。

故答案为:B。

7.D项“她们的形象仅用侧面描写"赏析错误。“他的女人,一个稍稍驼背的老妇人,偶尔从灶间出来,她似乎穿着宽博的古装,头上蒙着印花头巾”这是正面肖像描写。

故答案为:D。

8.本题注意结合文本按时间先后梳理分析:

①“下午三点钟,我们就到达了高鼻梁",时间充足可以打听“高鼻梁”名字的由来,符合实际;“已是暮色苍茫,江风也凛冽了"需要住宿;“他给我们张罗点灯”初到老人家里,初见老人的和蔼微笑;“夜已经深了"才可听到邮差的“丁令丁令”声;“吃完豆汁,灯里的油已将尽,屋子里暗起来"以油灯将尽表明老人忙碌良久;“大概刚过半夜,老人一家已经起来操作”表明老人一家的辛劳;“早晨七点半,我们就向安康出发了",作者用时间来真实记录一行人在高鼻梁的留宿经历。符合生活实际,且行文有条不紊。

②随着“下午三点钟”“暮色"“点灯”“夜已经深了"“油已将尽”“刚过半夜"等时间的推移,“我们”与吴家老人交谈逐渐深入,“我们"的革命者形象和老人热情善良的形象更加清晰立体;另一方面,通过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夜已经深了”邮差的“丁令丁令"声等地域环境、风俗民情的认识和感受,愈加清晰深刻完整。

故答案为:

①符合生活实际,行文有条不紊。“下午三点钟”“暮色"“点灯”“夜已经深了"“油已将尽”“刚过半夜"“早晨七点半”,真实记录一行人在高鼻梁的留宿经历。

②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面,“我们"与吴家老人交谈逐渐深入,双方形象更加清晰立体;另一方面,对地域环境、风俗民情的认识和感受,愈加清晰深刻完整。

9.本题注意扣住“在亲切自然的文字里,让人体味到淳朴人生”这句评论语,筛选相关文本整合分析作答:

①“嘿,穷人不壮实还行吗?"“喝什么呢?请你们喝豆汁吧,现在就推磨子,一开锅就行”,人物对话真挚亲切、充满信任,让人感受到村民的纯朴善良、爽快明朗、热情好客;“海盐啊,我们给你老人家。"“我们”把百姓最渴望获得的生活必需品送给老人,表达了对村民真切的关心与感激的情意。

②“真是一个可爱的老人。我们行路人对于这样的老人是愿意把一切都予以信托的,我们将要吃些什么呢?这是当前的问题",体现了作者的叙述语言质朴;“我们沿途屡次经验过盐的恐慌。这些地方因交通不便,时常无盐可卖,大多数贫寒人家几乎永远吃着淡食”写出环境的荒凉、物质的贫穷;“‘咳,什么都不容易,胡弄着吃口饭罢了!’他笑着说"老人质朴的语言反映村民自然的生活状态、平和的人生态度。

③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体现了作品的真实自然,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让人体会到抗战期间“我们”一行人在迁徙跋涉的艰辛中,依然充满希望,“早早地到达,是行路人的愉快,不但觉得诸事从容,而且觉得可以做出些有趣的事来",可见,保持乐观的朴素美好品质。

故答案为:

①人物对话真挚亲切、充满信任,让人感受到村民的纯朴善良、爽快明朗、热情好客,以及“我们”对村民真切关心与感激的情意。

②叙述语言质朴,写出环境的荒凉、物质的贫穷,反映村民自然的生活状态、平和的人生态度。

③以第一人称写,真实自然,便于抒情,让人体会到抗战期间“我们"一行人在迁徙跋涉的艰辛中,依然充满希望、保持乐观的朴素美好品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怀宁月考)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贾谊《论积贮疏》①)

材料二: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继以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减田租,三十税一,安养天下,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诎辱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十六》,有删改)

【注】①《论积贮疏》为贾谊写给汉文帝的疏,即文中的孝文。该疏被皇帝采纳。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对应字母填入括号内()

汉A兴B接C秦D之E弊F作G业H剧I而J财K匮L自M天N子O不P能Q具R钧S驷

1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根本,与《种树郭橐驼传》“其本欲舒”中的“本"意义相同。

B.淫,过度,与《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中的“淫"意义相同。

C.被,遭受,与《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意义不同。

D.罢,通“疲”,与《垓下之战》中“楚兵罢食尽"中的“罢”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认为君主治理天下,要有丰足的积蓄,如果放弃农业而去从事不重要的商贾,这是本末倒置,是对天下的残害。

B.汉朝自建立政权以来,公私粮食积蓄不足,朝廷卖官鬻爵,百姓卖儿鬻女,贾谊认为这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

C.材料二提到在文景的治理下,城乡的粮仓充满了粮食,发生旱涝灾害也能让百姓自给,国库中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

D.汉文帝时面临粮食储备不足的危机,材料一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积贮粮食的重要性,反映了以农为本的思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②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诎辱焉。

14.班固为什么评价“汉文帝美矣"?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10.B;F;L

11.A

12.C

13.①如果边境上突然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士兵,国家凭借什么救济他们?

②因此人人知道自爱,把犯法看得很重,崇尚行义,而厌弃做耻辱的事。

14.①善于纳谏,发展农业储备粮食;②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③勤勉节俭。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5)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就要请求卖掉自己的爵级和孩子。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边境上突然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士兵,国家凭借什么救济他们?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材料二:

汉朝建国,承接的是秦末的疲困社会,营造繁多而财力匮乏,从天子以下不能配备四匹同样毛色的马匹拉车,将相有的只能坐牛车,平民百姓没有积蓄。天下平定之后,高祖就命令商人不许穿丝织的衣服、不许坐车,并且加重征收他们的租税,用这些办法来控制和羞辱他们。接着是孝文帝、孝景帝先后治理国家,清静廉正,谨慎俭朴,减轻田租,实行“三十税一"的政策,安养天下百姓,七十多年之间,国家无事,如果不发生旱涝灾害,百姓就可以人人自给,家家足用。城乡的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府库中贮存了剩余的物资;京城国库中的钱累积万万,串钱的绳子都已朽烂,无法清点数目;京城粮仓中的陈旧粟米一层盖一层,装满太仓,只好在外面堆积着,以至于腐烂而不能食用。因此人人知道自爱,把犯法看得很重,崇尚行义,而厌弃做耻辱的事。

10.本题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进行断句,首先看“汉兴”为主谓结构,“兴"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故其后B处应断开;再看“接秦之弊”,“秦之弊"作“接”的宾语,其后F处应断开;最后注意“作业剧而财匮",这里的“作业剧”“财匮",两个主谓结构并列,“匮”后断开。

句意:汉朝建国,承接的是秦末的疲困社会,营造繁多而财力匮乏,从天子以下不能配备四匹同样毛色的马匹拉车。

故答案为:BFL。

11.A项“意义相同"解说错误。第二个“本”不是根本,而是树根。句意:现在人们弃农经商。/它的树根要舒展。

B项词义解说正确。句意:过度奢侈的风气。/《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

C项词义解说正确。第一个为遭受;第二个通“披",穿。意义不同。句意: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将军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D项词义解说正确。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句意:楚军已兵疲粮尽。

故答案为:A。

12.C项“材料二提到在文景的治理下”分析错误。选项忽略了前提条件“非遇水旱之灾"。

故答案为:C。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卒”,通“猝",突然;“数”,几;“胡以",凭什么;“馈”,救济。②“重",重视,把……看得重;“先”,以……为先;“绌",贬斥。

故答案为:①如果边境上突然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士兵,国家凭借什么救济他们?

②因此人人知道自爱,把犯法看得很重,崇尚行义,而厌弃做耻辱的事。

14.本题注意回归文本,筛选相关细节整合作答:

①由“仓廪实而知礼节”“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可知,汉文帝正是采纳了臣子的建议,才发展农业储备粮食,才有了文景之治。

②由“继以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可知,汉文帝能做到勤勉节俭。

③由“减田租,三十税一,安养天下"可知,汉文帝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故答案为:①善于纳谏,发展农业储备粮食;②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③勤勉节俭。

(2023高三上·湖北月考)古代诗歌阅读

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15.下列各项中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问句突起,见到屏风那一瞬间的惊喜之态溢于言外。诗人能一眼断定这是怀素的书法作品,充分说明他十分熟悉怀素作品的风格。

B.颔联正面描写屏风上的整幅墨迹,采用映衬手法,用“尘色染”来反衬“墨痕浓",以此突出怀素作品笔酣墨畅、痛快淋漓的特点。

C.颈联具体描绘了屏风之上的画面,将“怪石”“秋涧"“寒藤”“古松"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寒山秋涧”图,传递出苍劲古朴的意境之美。

D.诗歌起笔点题,进而承“怀素踪"一词,对怀素作品展开由浅转深、由粗转精的描写,最后用独特的方式亮明诗人的情感,收束全诗。整首诗结构谨严,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16.《书论选读》这样评价此诗:“(该诗)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请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就此评价作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颈联使用比喻。用“怪石"“秋涧”“寒藤"“古松”等比喻怀素草书的点与面,形拿表现了其古朴苍劲、灵活飞动、富于变化的特征。②尾联采用虚写。意为如果把屏风放在水边,屏风上的字迹都会化作蛟龙游走,想象奇特,突显草书笔势的迅疾、笔画的盘曲和气韵的生功。③用字精炼,富有表现力。如“怪"字写出草书运笔的狂放不羁,富有个性。“奔”“挂"则写出笔面之间流淌的气韵以及用墨的饱满劲健、酣畅淋漓。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解答此类题,要分析诗句的含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等,还要结合其在整首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来进行赏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BD正确C.“构成一幅‘寒山秋涧’图”错误。本诗题目中有“草书",可知本诗描写的对象为怀素的草书。诗歌的颈联上句从点画来赞美怀素书法的刚劲有力,说怀素草书中的点,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走;下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像枯藤(即“寒藤”)挂在古松上。上下两句通过对怀素书法笔画的描写,展现了狂放、豪纵的书法气度。C错误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炼句的能力。

本题题干中的评价“(该诗)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是答题的重要方向,答题前要能够认真分析该句。其中的关键信息有“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和“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是形式,即作者采用了哪些特殊的手法来写,要从诗歌的表现手法入手答题。“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是目的,即作者重点描写了怀素书法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要以此作为答题的落点。同时,注意题干中的另一个重要提示,“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要注意答题对应的区间,不要选错分析的诗句。

诗歌颈联“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是说怀素草书中的点画,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走;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像枯藤挂在古松上。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点画比作正在向秋涧奔走的怪石,把竖和弧钩比作挂在古松上的枯藤,形象生动,体现其狂放、豪纵的气度,无一字不飞动,无一字不活泼,体现了生动活泼的气韵。

诗歌颈联“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其中的“奔”“挂"两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奔”字,充分表现了草书中点画那种迅疾有力的动势,十分形象生动。“挂"字,充分展现了怀素草书中笔画之间蕴藏的生动气韵。形容词“怪”,也独具特色,“怪"字突出怀素草书书写运笔的与众不同,极富个性魅力。

尾联“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是说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里去了。由此可见怀素草书是何等的笔势飞矫,生动活泼。这两句诗歌作者没有再直接对书法作品进行描写,而是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神奇的想象结尾,突出书法作品笔走龙蛇的草书特点,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

17.(2023高三上·怀宁月考)名篇名句默写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两句概括了作者与友人寒冬登泰山途中的困难与艰辛。

(3)“鹧鸪”是一个在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渲染闺阁愁怨,或寄托羁旅相思,或抒发兴亡之叹,“,"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答案】(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3)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跬、至、磴、帖、襦。

故答案为:(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3)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或“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三上·怀宁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Ⅰ

戏剧节期间,一场大雪在乌镇翩然洒落。背着帆布袋的文艺青年们从桥头匆匆走过,摇橹的乌篷船自桥下画出一圈圈涟漪,街头定胜糕、东坡肉粽的热腾腾香气在雨雪中弥散。作为创作者、评论者或者观众的人们一起谈论着戏剧与人生的多重可能性,而在那些或现代或古老的剧院里,一幕幕悲欢离合依旧在不停地上演。

人们又一次因为戏剧相遇或重逢。今年的乌镇戏剧节人流量依然很大,剧院里__①_______________,在街头与水边数上粉墨浓妆,引吭高歌进行表演的演员热情地与游客互动,将气氛引向狂欢的高潮。在这里,你很难界定表演者、观众和游客的身份,或者说,他们在不同场合或时间内也在转换着不同身份。而各种即时上传的短视频及自媒体也在模糊着媒介与受众间原本②的身份。在乌镇,我们可以看到戏剧艺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蓬勃地生长。

同时,乌镇也展现出历史、文学与戏剧交织而成的别样风景。时尚的大剧院里,人们再次走进“樱桃园"的文学世界;而在回廊掩映、花木扶疏的中国古典木质建筑国乐戏院和秀水廊剧院里,戏剧作品《李叔同》和《桃花扇》也让观众在历史深处,遥望着那些悲欣交集的故人身影,吟唱一曲“天涯零落、知己不再”的送别挽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桥头匆匆走过的是背着帆布袋的文艺青年们,摇橹的乌篷船自桥下荡出一圈圈涟漪,雨雪中弥散着街头定胜糕、东坡肉粽的热腾腾香气",与原句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18.座无虚席;泾渭分明

19.①全句运用排比,将文艺青年的匆匆行色、乌篷船的圈圈涟漪和市井食物的腾腾热气依次展开,凸显乌镇富有活力的生活场景。②乌篷船“画出”圈圈涟漪运用拟人手法,写景精细,既表现出江南水乡独有的风物之美,也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画面感。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句表达效果的对比、鉴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原句与改句对比,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语序是否调整,有什么精妙的用词等等,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18.①处,这里指剧院里观众很多,可填“座无虚席"。座无虚席: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②处,这里指媒介与受众的身份原本界限很清楚,可填“泾渭分明”。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故答案为:①座无虚席;②泾渭分明

19.本题作答注意比较原句与改句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特点的区别:

原句:①“背着帆布袋的文艺青年们从桥头匆匆走过"“摇橹的乌篷船自桥下画出一圈圈涟漪”“街头定胜糕、东坡肉粽的热腾腾香气在雨雪中弥散"三个句子都采用了主谓结构形式,构成排比,分别表现了三个画面,一个是文艺青年的匆匆行色,一个是乌篷船的圈圈涟漪,一个是市井食物的腾腾热气依次展开,三个画面依次展开,凸显乌镇富有活力的生活场景。

②“摇橹的乌篷船自桥下画出一圈圈涟漪”,用“画出"描写乌篷船荡起的圈圈涟漪,这是运用拟人手法,“画”表现一种美感,比“荡起"更能体现江南水乡之美,这个词写景精细,既表现出江南水乡独有的风物之美,也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画面感。

改句:改写后的句子句式上没有运用排比的手法,并且改写后的句子将“画出”改为“荡出",没有运用拟人的手法,所以不具有原句的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①全句运用排比,将文艺青年的匆匆行色、乌篷船的圈圈涟漪和市井食物的腾腾热气依次展开,凸显乌镇富有活力的生活场景。

②乌篷船“画出”圈圈涟漪运用拟人手法,写景精细,既表现出江南水乡独有的风物之美,也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画面感。

(2023高三上·怀宁月考)语言文字运用Ⅱ

中国是茶的故乡,①。中国人利用并发现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至少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品茶之风仍然盛行。汉族还有以茶代礼、以茶会友的习俗。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中国的茶文化尤为注重泡茶和敬茶的礼仪。当客人来访,可在征求客人意见后选用合适的茶叶和最佳的茶具待客,泡茶前要认真清洗茶具。以茶敬客时,要注意茶叶的适当拼配。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要注意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随喝随添,使茶水水温适宜,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一杯茶水,凝聚了②。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并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因而,中国人热衷于茶艺,不仅是喜爱茶的味道,③。

20.下列句子中的“风"与文中画横线处的“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魏王用李悝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B.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一书具有独特的乡土风。

C.中央号召向杜富国同志学习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

D.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A

21.①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国茶文化的待客之道③更是享受饮茶过程中的乐趣

22.①“利用并发现"改为“发现并利用”;②“至少也有4700多年了"改为“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或“至少说也有4700年了"。

【知识点】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这个“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3)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见语病辨析及修改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首先注意分析文中画线句的“风”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风气、习惯等。再比对四个选项:

A.“风"意思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风气、习惯等。

B.“风”是指与作家作品的风格。

C.“风"是指消息,传闻。

D.“风”是自然现象。

故答案为:A。

21.①处,由后文语境“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可知前文是茶文化历史悠久的意思,故可填写“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②处,根据结构安排可知首尾句属于观点或总结句,首尾照应,是总分总的关系,结尾空处应该与首句“中国的茶文化尤为注重泡茶和敬茶的礼仪"内容相近,再结合分说部分,强调要征求客人意见、认真准备茶叶和茶具,以及注意事项,可知结尾应该总结,“泡茶与敬茶的礼仪文化”或“待客之道",故可填写“中国茶文化的待客之道”。

③处,由前文语境“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以及后文关于饮茶过程乐趣的具体展开可知,不仅喜爱茶,更是把饮茶的过程当作文化和乐趣来对待,故可填写“更是享受饮茶过程中的乐趣"。

故答案为:①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国茶文化的待客之道③更是享受饮茶过程中的乐趣

22.本题作答首先注意划线句子的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造成表达不合逻辑,“利用”“发现"之间有承接、递进关系,应该先“发现”后“利用";②不合逻辑,“至少也有4700多年了”中“至少"和“多”重复,去掉一个。

故答案为:①“利用并发现"改为“发现并利用”;②“至少也有4700多年了"改为“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或“至少说也有4700年了"。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三下·茂名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下雨了,没带雨具,你暂且可以躲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避雨。与伞比较起来,屋檐大,伞小,屋檐能更好地为你遮风挡雨。

但屋檐毕竟是别人家的,是固定的,你无法带走,倘若有一把自己的伞,虽然小,但灵巧,方便随身携带,什么时候有雨了,可以随时打开伞为自己遮挡风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求助诚可贵,自强价更高》

周国平曾言:“会自救的人总是比会求救的人更好命。”诚然,与其求助他人,在别人的屋檐下躲风避雨,不如学会自强,用自己的伞遮风挡雨。我们新时代青年,更应做到自强为主,求助为辅,方可在真如铁的雄关漫道上走得稳健而坚定。

撑自己的伞,学会自强,价更高。价高在能将自己的命运攥在自己的手中,让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啊,无论是身处太平盛世,还是流落于风雨飘摇之际,唯有强者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人杰”,不仅是我辈青年充实、提高自我的目标,更是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该有的使命和担当。忆往昔,五四青年们为捍卫国家主权而奔走呼号,即使枪口指胸、同辈受戮,也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与担当。看今朝,“90后"青年们在新冠疫情中不惧困难、吃苦耐劳的卓越表现,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青年的自强力量。试想,倘若这些青年都奉行“躺平”之风而不锐意进取,那我们的社会将几近停滞,又何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由此看来,“自强"于国于己,都大有裨益。

自强价更高。争做“自强”之人,还需我辈青年不断充实、提升自我,锤炼吃苦耐劳、永不言弃的品行。

泰戈尔有言:“唯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人世间的绝唱。"我辈青年,要想成为“自强”之人,空喊口号必然无用,唯有将这一目标贯彻落实在生活和学习中,才能真正做到“自强"。回首自强的榜样,张海迪在轮椅上学会26门外国语言;霍金在病重的情况下写出《时间简史》;史铁生在轮椅上书写自己的人生。他们的生命犹如夕阳般短暂,却散发出旭日的光辉,成为了令人钦佩的“自强”之人。然而,随着“躺平"“摆烂”之风蔓延,不少青年自暴自弃、妄自菲薄,或停在原地等待他人屋檐的救助,却不知为自己营造一把可以遮风挡雨的“自救之伞"。这样的做法不但于提升自我无益,更甚者会沦为家庭、社会、国家的“寄生虫”。我辈青年切莫甘做如此颓废无用、随波逐流的弱者,而应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争当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强人。

求助诚可贵,自强价更高。我们需要有自己的“自强之伞",但也应善于抓住时机,学会利用他人的“屋檐之助”,使自己摆脱逆境。

自强为主,求助为辅,并不意味着自强的人不需要求助。善于在逆境中寻求他人的力量,以实现逆风翻盘,同样也是一种智慧与能力。如若只是盲目自信,只求自强而完全割裂与社会、他人的联系,就会变成“高处不胜寒"的人,一旦跌落山顶,便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当今中国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在自强的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应对风险与挑战,将自强与求助更好地结合,方能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愿我辈青年,将自强与求助有机结合,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争当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强者!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哲理类材料作文,首先把握材料中有两个关键词,即“屋檐"和“雨伞”。它们之间存在二元思辨关系。“屋檐"的特点:大,更好地为你遮风挡雨,但是暂时的,固定的,别人家的,无法带走的。“伞”的特点:虽小,但灵巧,方便,自己的,随身携带,随时打开为你遮风挡雨。从辩证的角度思考,“屋檐"和“雨伞”这两种事物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屋檐"侧重外因,“雨伞”侧重内因。做事成功需要内外因联动,两者结合起来。因为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联系,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本题审题立意最关键的就是挖掘“屋檐"和“伞”的象征意义,以小见大,化实为虚。然后拓展到个人、社会、家国等方方面面,化虚为实,探究它带给我们启示,引领学生成长。应当理解:借助屋檐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一种理性;依靠自身是一种心态,一种观念,一种意志。要不要借助,借助什么,怎样借助,是考查考生对对“外物"和“自身”的内涵理解和辨识,对人生的反思和选择,甚至是对社会的关照和思考。

具体写作时,可以从个人层面思考:靠人与靠己。借屋檐遮风挡雨,可以引申为借助别人的力量和帮助。依靠别人,固然也可以成事,但这极大的束缚了自己的双脚,限制了自己灵动的发挥,在别人屋檐下,还得看别人的脸色,自己没有主动权。不是每一个雨天你都能遇到一个专门为你设置的屋檐。而随身携带一把伞就不同了。伞灵巧,便于携带,而且为我所有,随时随地,收放自由,不惧风雨,不靠别人,特别的省事、省心、舒坦。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可以适时借助别人的帮助,但更要有自己的遮风挡雨的利器,主要还得依靠自己。

也可以从家国层面思考:适当借鉴与自主创造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既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也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两条腿走路,才有今日之辉煌。

参考立意:

①借人只得一时安,凭己方得常日宁。

②携伞上路轻胜马,任它风雨袭平生。

③他人屋檐暂避雨,自身设伞终更宜。

④借他人好风,谋己身自强。

⑤别人屋檐再大,不如自己有伞。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怀宁月考)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鲁迅论“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怡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文”与“笔"的区分,刘勰强调“文”有韵,萧绎则强调“文"之抒情且注重语言形式美,这里的“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是文学性明确与丰富的表现。

C.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D.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