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第三中学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第三中学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第三中学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第三中学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第三中学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

一、单选题

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

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属于韩非的话,其意为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

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由此可知A强调无为不符合题意,B、与题干无关,

C、为儒家思想,所以A、B、C都不正确,材料符合法家的主张,所以选D

2.商鞅变法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的合法性,规定凡民有二子以上不分家者,“倍其

赋这些规定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B.抑制了土地兼并加强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强制分家,建立小家庭的管理模式与男耕女织的小农

经济相适应,D项正确;瓦解宗法制度主要体现在对宗法血缘关系的限制上,排除A

项:导致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古代封建社会难以从根

本上限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将农民束缚与土地上,以适应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体

现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说:“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行命

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警(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了秦朝

A.实行严密的文书制度B.全面推行了郡县制度

C.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D.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行命书及书著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蹙(毕),勿敢留”

体现的是秦朝对文书行政管理进行严格的管理,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秦朝实行严密的

文书制度,与郡县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的文书制度,与“皇帝权力

的至高无上”无关,排除C项;材料涉及文书制度,“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不符合材料

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4.“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

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飞《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

"选拔制''是()

A.先秦的世袭制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D.隋唐的科举制

【答案】D

【解析】“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

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指的是科举制的推行以考试为标准,而不是以血缘、门弟为

标准,故D正确。

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

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可知汉宣帝重视地

方郡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结合后来帝王反复重申,更加突出了地方吏治的重要性,

C项正确;历代帝王只是赞成汉宣帝关于地方吏治的观念,材料中并未体现将汉宣帝作

为治国榜样,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

现后代沿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说

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礼和刑罚相互配合,对政教皆不可缺,这实际上体现了在

治国方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皆有重要作用不可偏废,即“外儒内法”特征,D项正确;

ABC三项表述与材料不相符合。故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复兴儒学运动

7.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设置采访使以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

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时期

试卷第2页,共16页

的采访使制度

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

C.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D.改变了国家行政区划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以监察非法行为”“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等信

息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的设置有利于监察边疆地区的非法行为,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

统治,故选C项;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大量设置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与材料所述时间

“唐玄宗开元21年”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设置

采访使以监察非法行为“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行使监察权,并非“行政权”,排除B项;

根据材料“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设置采访使以监察非法行为”可知,采访使

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地边疆地区的控制,并未“涉及国家行政区划”,排除D项。

8.唐朝的宰相“事无不统”,权力很大。宋赵匡胤反其道而行之,分割宰相权力。下列

属于其分割宰相权力措施的是

A.设枢密院掌管军政B.设三司管理行政

C.完善三省六部制D.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其中中书门下、参知正事分割宰相行政

权,枢密院分割军事权,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故A项正确,B项排除;宋代并未实

行三省体制,排除C项;文官知州为宋代地方制度,与分割相权无关,排除D项。故

选A。

9.“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

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

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

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

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

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

【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①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②根本

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王安石变法的内容:①富国之法:

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

法、均输法等。②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

设军器监。③取士之法: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

太学,惟才用人。本题是从王安石变法中增加财政收入角度考查的,通过材料的解读选

出正确答案不难。

10.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宋与西夏“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寨”,进行互市。嘉祐

二年(1057年),元昊的儿子谅柞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

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这表明宋朝

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

【答案】C

【解析】材料“要以违约则罢和市”体现的是宋朝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C正确;

材料中停止榷场互市的行为,体现的是宋朝政府态度十分强硬,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

民族关系,非对外贸易,B排除;北宋处于一种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并未实现政治统

—,D排除。故选C。

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

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

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外贸易不是为了利

润,而是为「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结合所学选项中C符合题意。

所以选C。

12.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

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A项“断

试卷第4页,共16页

送”说法绝对化,排除。梁启超等维新派不属于保守的知识分子,C项错误。D项属于

无关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

可以看出当时梁启超等请求废除八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B项表述

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概况及认识

【名师点睛】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

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

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

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

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13.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这里的“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是

A.推翻封建专制制度B.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C.建立近代民主国家D.对社会进行新改造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国歌中“揖美追欧,旧邦新造”是指建立近代民主

国家,C项正确;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度都不准确,排除AB项;对社

会进行新改造说法模糊,排除D项。故选C项。

1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

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随内阁更替而变动;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

内阁更替而变动。文官法的颁发

A.为复辟帝制做准备B.规范了官员等级秩序

C.有利于政治近代化D.推动了政党政治发展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可知民国初年

的文官制度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有利于政治近代化,故C符合题意;材料的文官法

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后者不受内阁的变动而变动,未必附和复辟帝制,故A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等级,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与政党政治无关,故D

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

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

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准确推理的能力,题干中“凝结了

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是解题的关键,突出

了社会各阶层,且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由此分析备选项可以得出应

该是

《共同纲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制定的历史文献,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这一次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双重性质

既行使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又具有统一战线性质,体现了代表的广泛性,能够得到全国

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C符合题意;《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

的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排除A;《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

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既不能说凝结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也

不能说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排除B;《论卜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

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

中概括出来的,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并不密切,另外《论十大关系》涉及

的利益关系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矛盾,不能说“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排

除D»故选C。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共同纲领》

16.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

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

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A.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

【答案】B

【解析】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A;建国初期,我国

主要任务是建政立制,巩固政权,所以当时的法制建设就是为上述任务服务;1952年

底,我国政权建设和巩固任务基本试完卷成第,6其页主,要共任1务6页是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所以法制建设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以适应上述的需要,

故选B;依法治国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时间不符,排除C;社会主义改造是

1953年才开始,而我国的法治完善在当时不可能实现,排除D。

17.1978年,当时有2.5亿人吃不饱肚子。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2020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宣布66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832个贫

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

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由此可知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具有优越性B.中国共产党已经实现了共同富裕目标

C.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迸发出了活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2020年11月,如

期完成了新时代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结合所学可知,这得益于1978年底我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

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有利于实现脱贫致富,故C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把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更具有优越性''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我国由部分人吃不饱

饭到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再到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并没有说''中国共产党已经实现了共

同富裕目标”,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发出了活力”与材料信息无关,

故D项错误。

18.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

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

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参加万隆会议

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20世纪50年代”、“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

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

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准则,符合题意,故A项正

确;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

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与“亚洲及世界各地“不符,故B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涉及的印度

支那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涉及的是中国与苏

联签订的条约,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

19.关于当代中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表述,下列正确的是

①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③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④公务员制度的实行,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

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且公务员制度的实行,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因此①②③④正确,D

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D。

2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

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

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①天人合一

②与民休息

③兼爱尚贤

④道法自然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B

【解析】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观点,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道法自然即道

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道就是对自然欲

求的顺应,故①④正确。与民休息是指让百姓休养生息,即轻敛薄赋作为主要手段,并

且奖励生产,减轻刑法,提倡节俭等,来减轻对百姓的压迫,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

展,排除②;兼爱尚贤是墨家观点,和生态文明无关,排除③。故答案选B。

21.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范围不断扩大,认真参与联

合国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维护广大发展中闰家的权益以及国际法的公正。这表

明我国

A.已经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最重要一极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坚持以不结盟方式发展与各国友好关系D.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案】D

试卷第8页,共16页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故选D;多极化还是

一种趋势,中国还没有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参加联合国

的活动,而不是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活动,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不结盟的特点。C错误。

22.公民大会是古希腊罗马政治中非常重要的政治机构,下列所示的哪个国家或地区的

公民大会在本国政治制度中权力最大

A.雅典地区B.斯巴达地区C.罗马共和国D.罗马帝国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古代雅典实行民主制度,全体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掌握实际权

力,在本国政治制度中权力最大,A项正确;斯巴达掌握最大实际权力的是由贵族组成

的长老院,排除B项;罗马共和国掌握最大实际权力的是元老院,排除C项;罗马帝

国实行元首制度,元首掌握国家实权,排除D项。故选A项。

23.马克思、恩格斯谈及罗马法时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

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当工业和

商业—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

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君主们开始照

顾它的利益,以便借助资产阶级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始真正

地发展起来了。”其所阐述的是

①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

②罗马法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规则不够完善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

④罗马法积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是,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

并伴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罗马法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真正发展起来。由此可知I,

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产生了影响,

故①③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罗马私法规则不够完善,故②错误;材料和罗马法积

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无关,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24."尽管宗教改革是基于宗教的一场运动,但是,这个过程仍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君主们利用宗教问题不断加强国家的实力和他们自己的权力,新教在很多地方建立了教

会,它们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圣经》纷纷被翻译成新教传播地区的当地文字。“据此

判断,欧洲宗教改革()

①加强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②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否定欧洲封建等级制度

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君主们利用宗教问题不断加强国家的实力和他们自己的权力”“《圣

经》纷纷被翻译成新教传播地区的当地文字'’可以看出,宗教改革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

成,而民族国家的形成也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②④正确;从“新教……不再

听命于罗马教廷,,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冲击了罗马教会的权威,故①错误;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否定欧洲封建等级制度的是启蒙运动,而不是宗教改革,故③错误。选择D

符合题意;A、B和C排除。故选D。

25.“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

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答案】D

【解析】由材料“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可知,英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尚

需完善,故选D。光荣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法律的颁布,英国

的最高权力归属于议会,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普选权

是选举权的延伸,就是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无论他的性别、年龄、种族、信仰、社会状

况,都有参政选举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英国并未推行普选权,排除B;议会是

民主政治的立法机构,尽管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但不能将其等同于专制独裁,排除C。

26.“闲职的存在是对经济和效率的阻碍,也变成了一种政治手段,政党间回馈其支持

者的方式,这成为闲职虽然冗赘但是无法飞出的原因,(英国)公职规模也在1821年达

到27000人。”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A.国王赐官制B.两官分离制C.政党分肥制D.常任文官制

【答案】C

【解析】政党政治中,将闲职作为一种回馈方式来回报其支持者,但是闲职本身不利于

经济和效率的提升,其实政党政治下,政党分肥的一种弊端,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

政党政治而非国王赐官,排除A项;两官分离制指的是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分离,而事

务官本身不参与政党政治,排除B项;常任文官制保持政治中立,排除D项。故选C

试卷第10页,共16页

项。

27.19世纪50年代,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之后,欧美其他国家也先后建立了文

官制度,文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不受党派进退影响。这些变革

A.发展完善了西方政党政治B.阻碍了西方民主政治发展

C.充分体现分权制衡的特征D.保证了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答案】D

【解析】依据“文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不受党派进退影响“可知有利于文官队伍

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施政措施的连续性,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

而非政党政治,排除A项;文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排除B

项:题干反映了文官不受党派进退的影响,并没有充分体现分权制衡,排除C项。故选

D项。

28.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3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

役,合众国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国公民,各州不得剥夺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

利。这些修正案

A.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权力B.赋予了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

C.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D.反映出《1787年宪法》存在缺陷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用“批准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本国的宪法进行修

改或补充,甚至是对原有条款的否定。这反映出1787年宪法并不完善,存在缺陷,因

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修正案并未取消各州的立法权;B选项错误,结合所

学可知,根据宪法规定,美国国会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美国2/3以上的州可以联合提

出修改宪法的议案。这些修正案并未赋予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C选项错误,这些

修正案是对各州的限制,与联邦政府实行的三权分立原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9.某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

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

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理!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

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物,把

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该

文旨在

A.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

B.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

C.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当保镖,可是做梦”,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这说明该学者希望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应该主动有所作为,力争国权,故

B选项正确;列强环伺的隐患,属于中国力争国权的背景,不是材料主旨,故A选项错

误;材料“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说明学者也肯定了国联的积极作用,故

C选项错误;当时国联受到英法控制,对中国争取外交平等的不利性更大,故D选项错

误。故选Bo

3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在其所订立的盟约中规定了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

的《巴黎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权具有重要的意义;1945年缔结的《联合国宪章》则

全面禁止使用武力。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

A.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已实现B.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

C.集体安全机制的完全确立D.国际安全机制的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在其所订立的盟约中规定了部分禁止

战争;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权具有重要的意义;1945年缔结的《联

合国宪章》则全面禁止使用武力。”可知,一战后,规定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的废弃

战争权,1945年的全面禁止使用武力,说明对于战争的爆发的遏制,国际社会越来越

重视,国际安全机制不断强化,D项正确;国际关系民主化已实现,说法过于绝对,排

除A项;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在材料中说明的信息不足,排除B项;集体安全

机制的完全确立,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

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

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

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

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

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作用。

试卷第12页,共16页

材料二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

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

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

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

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

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

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的不同。

材料三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20世

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法令。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

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法制建设的意义和突出代表性成果。

材料四“到2035年,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

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中共十九大报告

(4)跟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自中共十九大以来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

【答案】⑴特点:源远流长;重视"例”的作用(律例结合);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

礼法结合。

作用: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

定的国际意义。

(2)不同:欧洲法律体系特别强调法律至上,中华法系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

色彩强烈;欧洲近代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华法系则有一定的连续性;欧洲司法实

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中华法系则突出教化作用。

(3)意义: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成果: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成就:2018年十三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2020年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法典》。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

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可知源远流长:根据材料“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可知律

例结合;根据材料“礼法立教,出礼入刑“,可知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礼法结合;

根据材料“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可知重视“例”的作用。

作用:从政治、经济、外部影响几个角度作答。例如政治上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

调节社会关系,经济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外部影响上为周边国家所借鉴、具有一

定的国际意义等。

(2)根据材料“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并结合所学

可得出“欧洲法律体系特别强调法律至上,中华法系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

色彩强烈根据材料中欧洲近代形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欧

洲近代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华法系则有一定的连续性“;根据材料“法律由代表人

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

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欧洲司法实践

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中华法系则突出教化作用''等

(3)意义:根据材料”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

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即可总结出意义。

成果:根据所学可知,建国初期最突出的法制成果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成就:根据所学可知,2018年十三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2020年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32.我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北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