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练习卷08 辛弃疾(解析版)_第1页
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练习卷08 辛弃疾(解析版)_第2页
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练习卷08 辛弃疾(解析版)_第3页
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练习卷08 辛弃疾(解析版)_第4页
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练习卷08 辛弃疾(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拓展通关训练卷

08辛弃疾

【教材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怀念廉颇,痛感今天再也找不到廉颇那样的名将了。

B.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C.作者怀念廉颇,用赵国不重用廉颇而加速灭亡的事实来影射南宋统治者。

D.作者以廉颇自比,指出朝廷若不重用主战的将领,必将重蹈历史上赵国灭亡的覆辙。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引用了哪两个人物的典故?作者通过这三句诗要表达什么观

点?

【答案】ɪ.B

2.刘义隆(或宋文帝),霍去病。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告诫当今的北伐者应当做好充分

的准备。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本词运用廉颇的典故,显然是对廉颇当年人虽老而心犹壮的敬仰,同时也暗含对他最终未被任用的同情

和感慨,联系词人自己的经历可知,词人渴望北伐,收复失地,但现实情况却是不得重用,壮志难酬。

B.“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的理解是最准

确的。

ACD项的理解都不是很全面。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典故以及作者观点的能力。

“元嘉草草”,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

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表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封狼居胥",公元前“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

山,在今蒙古境内。

所以分别使用了刘义隆(或宋文帝),霍去病的典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

伐”,告诫当今的北伐者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草率行事。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元夕①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②光转,一夜鱼龙③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①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公元1174年或1175年)②玉壶:明月。③鱼龙:泛指戏法等类

杂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夕是指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从唐代起,在元宵夜就有赏灯的风俗。“金

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写的也是元宵节的情形。

B.上阕先以想象写元宵节彩灯缀满街巷、烟火燃放好似陨星雨的热闹盛况;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

辉的人间仙境,艺人歌舞、杂耍百戏等令人目不暇接。

C.下阕写人,作者以古代妇女元宵节时佩戴在头上的饰物“蛾儿雪柳”“黄金缕”代指盛妆的妇女,行走

中不停地说笑,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D.词作使用对比手法,以开始灯火热闹与后来灯火零落对比,以穿戴华丽坐着“宝马雕车”的妇女与孤

高、淡泊、自甘寂寞“那人”对比,凸显作者的追求。

4.梁启超评论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结合词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3.D

4.梁启超评价得好。本词写于南宋偏安江南之后,词人政治失意,尽管壮志难酬,内心伤悲,但仍有有

报国之志,只好借这个女子表达自己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志向。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以穿戴华丽坐着,宝马雕车,的妇女与孤高、淡泊、自甘寂寞‘那人’对比”错,应该是使用了反衬手

法,用穿戴华丽,坐着“宝马雕车”的妇女们来反衬突出了“那人”的孤高、淡泊、自甘寂寞性格。

故选Do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意思是这首诗是在怜惜自己的幽洁和孤独,这个伤心的人,也就是辛弃疾,

那人的形象便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宁可一个人寂寞站于灯火阑珊处,也不肯屈身降志,与当时的黑

暗现实同流合污。

上半阕是景物描写,元宵之夜,五彩缤纷,欢快热闹,“一夜鱼龙舞",做了全面概括。下半阕,笔墨由景

转移到人。不是一般的人,是美人。写了头饰,笑声,体香。接下来的四个小短句,为全词的精华。作

者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走出来,追寻那个美人。可在人山人海中,根本找不到她的影子。她去了哪

里?原来是在稀稀落落的灯火中,一个人默默地在流连徘徊。此人果然不是一般的凡俗之辈。很明显,

这里的“他(她)”是个隐喻,是个象征,是辛弃疾官场上失意后,宁肯隐居赋闲也不同流合污的品格寄

托。

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

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

辛弃疾

郝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②,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鹉坞。

【注】①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

作。②行人:1129年西路金兵入侵江西,追击在南渡之初拥立宋高宗的隆祐太后至江西造口,大肆屠杀

劫掠百姓,百姓流离失所。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宋高宗被迫浮舟海上。③长安,代指北宋都

城汴京。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孤台本寓满腔激愤,再把清江水想象成“行人泪”,抒发了悲愤之情。

B.词人借助“望长安”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思而不得的悲怆之情。

C.“青山遮不住”两句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形势如“东流”般江河日下的悲叹。

D.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上阕由眼前景引出历史回忆,下阕借景抒情。

6.请简要赏析“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鹦鸽”两句。

【答案】5.C

6.①江晚山深,暮色苍茫,正是词人沉郁苦闷心情的写照,同时暗暗照应上阕开头郁孤台这一意象,词

人怀着这样的心境看景,景就越发显得沉郁凄迷。

②山中却传来鹤鹃凄凉的哀鸣,鹏鸽这一意象本有家国兴亡之叹的内涵,不由地让人联想起山河破碎、

骨肉分离的悲剧。

③词人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把忧国忧民的拳拳爱国之心借助江畔晚景和鹏鸽悲鸣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形势如,东流,般江河11下的悲叹”错误,"东流去''并非比喻国家形势江河日下,词人

表达的是人民群众抗金意志的不可阻挡。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鹏鸽意思是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鹏鸽悲鸣。以“江晚”这一暮

色苍茫意境,烘托「词人沉郁苦闷的心境,以"愁''呼应上阕"行人泪’’景象,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抒

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抑郁苦闷的情感。“鹏鹃”这一意象鸣声悲婉凄切,略似“行不得也哥哥“,听到鹏鸿的

叫声,就让人联想起山河破碎,骨肉分离,从而升华了鹏捣意象的内涵,拳拳爱国之心可见。从鹏鸽的

悲鸣声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尾句以景结情,本该在最后抒情,

作者以“江晚”“山深闻鹏鹃”景致结束词意,代替抒发情感,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

【拓展训练】

一、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久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鞋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

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鞋

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昵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

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答案】1.D

2.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

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鞋陌上三更月''意境

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婉转,下阕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错误。由原文“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为你到达蜀地

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是想象未来,不是怀念过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准确理解陈廷焯两句评论的意思。“龙吟虎啸”形容声音宏大或叱咤风云的气势。这里指词的声律豪

放峭拔,“和缓”有平和、缓和之意。两者在诗词语言和表达技巧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这句评论是

指,“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整首词中既有虎啸龙吟般激烈悲壮之情,又有涓涓细流般和缓之感旷达豪

放与委婉细腻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结合对本词的理解,典故和建功立业与劝慰的情感是豪放而大气

的,而作者对自己身世及友人的不舍就显得细腻而和缓了。

上阕词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大气典故、“付君侯”意象,表达出作者对友人为国建功立业的祝愿和期

许,也有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自己壮年闲居而无法报国的悲愤之情:情感悲壮激烈,给人以

“虎啸龙吟”之感,体现出稼轩词旷达豪放的风格。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汨'"'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

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

下阕通过“庐江山色”“赤壁千古浪”“铜鞋月''等意象,写出作者希望友人不要伤心流泪,用诗写下一路好景

色,感受美景,委婉细腻表达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情感舒缓。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鸥坞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娓②银胡解③,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锦檐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精锐骑兵。②娓(Chuo):整理。③银胡般:银色箭袋。④金仆

姑:箭名。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慷慨地谈论功名,引发了词人的感慨,于是追昔抚今,写下了此词。

B.上阕前两句追忆壮年时率领义军抗金的经历,写得豪气冲天,慷慨激昂。

C.下阕最后两句与“戏作”相照应,暗含词人因不满现实而消极处世的态度。

D.此词在往昔和如今的对比中抒发了词人满腔的悲愤之情,既慷慨又悲凉。

4.词的下阕第三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3.C

4.①意为春风可以让草木重新变绿,却不能染黑我的满头白发;②以春风暗喻皇恩,表达了词人因不得

朝廷重用而产生的失意落寞之情;③词人将“春风”与“白髭须”相举,感叹自己青春不再,韶华易逝,也表

达了不甘心年老,心底依然有未彻底熄灭的豪情壮志。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暗含词人因不满现实而消极处世的态度”错,“戏作”表面上是嬉戏之作之意,实则是词人借以表达心中

悲愤之情的一种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词人“消极处世”,相反,是词人以戏谑方式积极对抗黑暗现实的一

种表现。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含意的能力。

“春风不染白髭须”意思是,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

的春风对照,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渴望春风把须发变黑,暗示出诗人不甘心年老,壮志豪情还

在。

这里的“春风'’又可以理解为比喻修辞,以春风暗喻皇恩,“春风不见白髭须“意味着朝廷不重用自己,表达

出诗人因不得志而产生的失意之情。

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

三、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兰陵王•赋一丘一壑

辛弃疾

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

是、邓禹⑴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⑺。

长歌自深酌。看天阔莺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芳⑶喷薄。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

若。入江海曾约。

遇合。事难托。莫击磬门前,荷菁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古来贤者,进

亦乐,退亦乐。

注释:【1】邓禹:东汉中兴名将,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官拜大司徒。【2】黄阁:借指宰相官署。

【3】芟同“香”。

5.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氐砸的一项是()

A.,,一丘壑,,两句,写词人占尽一丘一壑之景,意态风流。

B.“脉脉”句用一“逗”字,写出了山泉灵动活泼的情态。

C.“西风”一句,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

D.“遇合”一词,意为能遇到知人善任的伯乐,获得重用。

6.本词结尾句说“进亦乐,退亦乐”,请概括说明词中辛弃疾有哪些“乐

【答案】5.C

6.①享受幽居美景,生活潇洒自在;②建功立业,实现政治抱负;③不以穷达为怀,不看重仕进。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分析错误。“西风黄菊'’一句点明作词的时间,也营造出一种近

似于当年陶渊明归隐的生活氛围。作者以“喷薄”写菊花香气,足见豪情。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①依据“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长歌自深酌。看天阔莺飞,渊静

鱼跃。西风黄菊苗喷薄”等内容可知,词人面对眼前的一山一水,有幸占断这里的山水风流。茅屋檐上,

松树和桂树间都有云月相伴,山泉静静的流淌,在山脚间逗留玩耍.面对此景,词人自己饮酒大声放

歌。看天空广阔,莺鹰翱翔,深渊宁静,鱼儿跳跃。西风中黄菊和香草的香味四处飘逸。此时,词人独

自享受这幽居美景,生活潇洒自在。

②依据“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等内容可知,词

人认为功名终须是邓禹之辈的事情,穿着色彩斑斓的锦绣坐在丞相府之上。这里可以看出词人对建功立

业的渴望。日将暮,佳人不知道在何处,令人惆怅。在入江河之前我们曾经有过约定。此处的“佳人”正是

词人理想抱负的化身,足见词人对实现政治抱负的向往。

③依据“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等内容可知,此时词人已经彻悟,仰天大笑冠簪脱落。

说起人生中的困顿与显达,不需要怀疑迷茫,可见此时的词人已经不再以穷达为怀,同时也不看重仕

进。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破阵子①

辛弃疾

掷地刘郎玉斗②,挂帆西子扁舟久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④元出兜婺®。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注释】①该词作于淳熙五年(1178),当时辛弃疾的内兄范如山被征召担任辰州泸溪县令,范如山担忧官

小势微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迟迟不肯赴任,词人在其寿宴上写下此词。②掷地刘郎玉斗:《史记•项羽本

纪》载,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范增劝告,放走刘邦。范增十分生气,将刘邦送给自己的一双玉斗置于

地,用剑击碎而去。③挂帆西子扁舟:此处化用越国大臣范蠡在破吴后携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④貂

蝉:待从皇帝的贵臣所着冠上的饰物。⑤兜装:战士戴的头盔。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使用鸿门宴上范增击碎玉斗的典故,表现范如山的才智和胆识有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B.词人用“鸿鹄”喻范如山,“燕雀”喻世俗小人,在对两者的对比中,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C.“貂蝉”句主要写词人告诫范如山要成就大事,必须从普通的事情做起,积累“战功

D.“牛刀”比喻大材,结尾反用典故激励范如山应一试身手,治理泸溪,以此证明自己的才能。

8.同为辛弃疾所作《破阵子》词,该词上片后三句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最后三句在表

达技巧和抒发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7.B

8.该词上片后三句主要使用夸张手法。词人说范如山是历史上千载一遇的人物,大宋万里江山正是他一

展抱负的地方,面对机会,不应轻易舍弃。表达了词人对范如山的劝慰和殷切期望,希望他能以大局为

重,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为国效力,报效国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最后三句主要使用对比

手法。辛弃疾一心想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想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只落得一头白发。在前后

的巨大反差中,辛弃疾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燕雀,喻世俗小人,在对两者的对比中,不平之气溢于言表”分析错误,词中使用陈涉慨叹“燕雀安知

鸿鹄之志哉'’的典故,借以表明词人对范如山远大志向的理解,他不愿赴任是想有更大的作为,而并不是

"以‘燕雀’喻世俗小人“,也没有在对比之中表现词人的“不平之气

故选Bc

8.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理解能力。

(1)该词:

在表达技巧上,该词上片后三句中,“千古”“万里”"三百州''等词使用了夸张的手法。

在抒发情感上,这三句是正面劝勉的话,显得很有力量,很动感情。“千古风流”应在我辈身上,不要轻抛

建功立业(“万里功名”)的时机,要时时想到大宋的万里江山(“三百州”)呵!该词主要表达了词人对范

如山的劝慰和殷切期望。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最后三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

生”。

在表达技巧上,“生前身后名”的宏大志向和眼前"白发生'’的处境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抒发情感上,诗人写到这一切都是为了洗雪国耻,恢复中原,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

立业的名声!但一句“可怜白发生”,从理想的高峰跌入J'现实的深渊。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生前

身后名”的宏大志向和眼前"白发生'’的处境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①

[宋]辛弃疾

莫折荼靡②,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时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

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英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禧拐®!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④者蜂和

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注】①淳熙八年(1181)末,词人自江南西路安抚使任被罢官,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达十年之

久。该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朋友郑厚卿要到衡州去做知州,辛弃疾设宴饯别。②荼施:花的一

种,春末夏初开花。③鹑拐:指杜鹃。④栖栖:忙碌的样子。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虽然是一首送别词,但全词未见离别时的感伤,词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写暮春之景,并因景抒

情,寓意深广,远远超出了送别的范围。

B.上片写看花,以“少时”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让人

觉得这是可恨的。

C.下片写物换星移,“时节换,繁华歇”后“算怎禁风雨,怎禁鹏爆。”表现了对那仅存的“一分春色”的担

忧,与开头遥相呼应。

D.“老冉冉兮花共柳,,两句,是工对,命意新警。“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碌碌,不肯安闲,有

什么用处呢?

10.全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9.A

10.①“莫折荼靠,且留取、-分春色''表达了诗人惜春之情。②“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表达了诗

人空耗岁月的焦虑。③"因离别''表达J'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④“也不因、春去有闲愁”,暗含了诗人

报国无门的苦闷(愤激)之情。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词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分析错误。全词句句惊心动魄,其奥秘在于句句意兼比兴。例如“莫折荼

藤,且留取、一分春色”,写得是如此郑重,如此情深意切,令人想到除它本身的意义外,必另有所指;

其他如“醒眼看风月”、"怎禁风雨,怎禁鹏鸩”以及“是栖栖者蜂和蝶”等等,也都是这样的。由此可知,

作者在本词中并没有“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而是采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写暮春之景,并因景抒情,寓

意深广。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上片开头以劝阻的口气写道:“莫折茶窿!"好像有谁要折。而且一折就会立刻产生严重的后果似

的,起笔惊人,发出“开到荼施花事了'’的慨叹,作者一开口便劝人“莫折荼靠”,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后

“一分春色”,企图以“莫折荼靡'’留住"春色”,自然是痴心妄想,荼原是在春末开的花,由此可知,该句表

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其次,作者又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共伊同摘”的往事。“青梅如豆”乃是“春半”之时的景物。

再写“看花”,以“少日”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让人

可“恨”,作者所“恨'’的是时间的流逝,由此可知,该句表达了作者对空耗岁月的焦虑。

接着,文章结尾着以“因离别”来收束全文,意在前文的种种,只“因离别”,因为离别,才让作者有了前文

的种种感想,从中足见作者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最后,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似海深愁,分明是由''春去”引起的,却偏偏说与“春去”无关:都只是“因离别”,

却乂偏偏在“愁”前着一“闲”字,显得无关紧要。这就不能不发人深省。联系作者生平,他生于乱世,力主

抗金,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遭到百般打击。这首词把“春去”与"离别”结合起来,触景生情,比兴并用,

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闲愁”云云,实际是说此“愁”无人理解,尽管“愁”

也是徒然,作者的愤激之情,报国无门之恨溢于言表。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作者:辛弃疾(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警。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

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妒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

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棍英雄泪?

1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水龙吟》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登建康赏心亭》是本词的题目,与词的内容相关。

B.词开篇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起笔有气势,写出了天水无际的壮观景象。

C.“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写作者看到的远山,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将山写得生动形象。

D.全词上阕写登高望远所见之景,下阕运用“茄妒之思”、"求田问舍'’和“红巾翠袖”三个典故表达情感。

12.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情感。

【答案】11.D

12.①“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表现国土沦丧的愁恨。②“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表现思乡漂泊之

苦。③“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表达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愿望。④“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表现壮志难酬的苦闷。⑤“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表现时光流逝的遗憾。

【解析】

II.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手法的能力。

D.“下阕运用…部妒之思,、’求田间舍,和,红巾翠袖,三个典故表达情感”分析错误,“红巾翠袖”不是用

典,是借代的修辞手法,“红巾”是少女的装束,这里是少女的代名词。“树犹如此”才是第三个典故。据

《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

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意思说,放眼望去,远山千姿百态,有的很像美

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这些都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

恨。写远山“献愁供恨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看见沦陷区的山,想到沦陷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

(2)“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两句,“断鸿”,是失群的孤雁。辛弃疾用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

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是辛弃疾直指自己。

(3)“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句,"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

指有大志之人。这是用了一个典故,不学求出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

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

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建功立业之时。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直抒胸臆。“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

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也烘托出来了。

(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

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抒发了时光流逝,

年岁渐增,北伐无期的遗憾之情。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作

辛弃疾

一气同生天她人,不知何者是吾身。

欲依佛老心难住,却对渔樵语益真。

静处时呼酒贤圣,病来稍识药君臣医

由来不乐金朱②事,且喜长同垄亩民。

【注释】①药君臣,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②金朱,指古代王侯佩系的金印朱绶。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天、地、人的角度对自我进行追问,体现了“天地人同源”的思想。

B.颔联写诗人内心并不想皈依佛老,认为与渔樵为伍的农耕隐居生活更真实。

C.颈联写诗人在独处时喝酒、生病时吃药的场景,表现诗人隐居生活的惬意。

D.尾联为诗人直抒胸臆,以“乐”“喜”等感情词明确地表达诗人的人生追求。

14.尾联中“且”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分析其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答案】13.C

14.①诗人立于天地之间的迷茫与困惑。②诗人一方面渴望脱离世俗束缚,欲依佛老,但又不甘心放弃

济世的情怀。③不愿为官、喜欢田园生活并非诗人的追求,而是在现实面前的无奈。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表现诗人隐居生活的惬意”错误。独自一人的时候能够辨出酒的清浊,因为生病而能辨识药的主与

次。只是写独居生活无奈、无聊,并没有表现出生活的惬意。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的首联“一气同生天地人,不知何者是吾身”,天地之下生长着那么多人,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呢?作

者在此处忽然发问,表现了诗人对于自己立于天地之间的迷茫与困惑。

颔联“欲依佛老心难住,却对渔樵语益真”,本想皈依佛道之中,让自己脱离世俗束缚,可对现实生活是在

是割舍不下,能够和世人交往是自己的乐趣,所以遁入空门只能是一种理想了。

尾联”由来不乐金朱事,且喜长同垄亩民”是说自己不愿为官,而是喜欢乡间的生活,哪怕作为一个田亩的

农民。作者此处是正话反说,说自己不愿为官而甘愿为农民,其实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不满,也表达了

自己在现实面前的无奈。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辛弃疾

将迁新居不成①,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

我亦卜居者②,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

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③。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

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注]①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夏,当时辛弃疾带湖居所被焚,而迁居瓢泉未果。②《卜

居》相传为屈原被放逐后所作。③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

15.下列对这首宋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

B.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作一匹器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逐流的野鸭。

C.词人感慨幸好还携带一束书籍,塑造了火灾后虽家徒四壁但心境乐观的形象。

D.结尾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表明词人决意在此结庐,享受村居生活。

16.小序中称此词为“戏作”,请结合全词内容简析“戏”体现在哪里?

【答案】15.D

16.①以家具少于车的夸张语气调侃自己家中的寒窘。②以与虚拟人物歌舞纵饮的热闹来反嘲自己因病

止酒、遣散歌者、故交疏离的冷清。③以白鹤K来又忽去戏谑自己渴盼知音而不得的失落。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决意在此结庐,享受村居生活”说法错误,由注释“当时辛弃疾带湖居所被焚,而迁居瓢泉未果“可知,

辛弃疾乔迁新居未能实现,因此“决意在此结庐,享受村居生活”错误。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

此处的“戏作”有戏谑、调侃、自嘲之意,结合诗歌手法、内容分析这一特点的体现。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写诗人乔迁新居,借了别人的车来拉家具,却发现家具比车还少,运用夸张的

修辞手法,来写自己“家徒四壁‘’的寒窘;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用典,结合注释可知,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

人物,写诗人与虚拟人物歌舞纵饮的热闹来反嘲现实中没有歌、没有舞、没有酒、“故人疏”的冷清之感;

“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写诗人想要与他人畅叙幽情,却发现只能与飞来的白鹤交

流,结果白鹤乂飞走了,用戏谑的语言表达诗人渴盼知音而不得的失落。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汉宫春•立春日①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久浑

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④?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南渡闲居京口(今镇江)时。②春幡:旧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

小幡,戴之头鬓。③西园: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称西园。④青韭堆盘:立春日,以葱蒜、

韭、蓼蒿等鲜嫩之菜装盘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并以“袅袅”描摹春幡摇曳,既可见春风吹来,又显女子之美态。

B.“浑未办”三句,写作者立春时未曾备办酒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生活贫困。

C∙“问何人会解连环”看似寻找解连环之人,实则是以比喻极言其愁难以消除。

D.末尾两句,既含惜春之意,又寓故国之思,还有对南宋统治者不思北伐之怨。

18.俞陛云曾评价本词下阕:“向东风调笑,己属妙语。更云人盼春来,我愁春至,语尤隽妙。''请谈谈其

"妙''在何处。

【答案】17.B

18.①运用拟人、反衬手法,以东风吹梅染柳,一刻不得闲之“忙”,反衬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闲”,可

称妙笔。

②以故作轻松之态调笑东风这一典型细节,来体现落寞闲居的苦涩悲哀,亦是妙笔。

③美好春光带来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愁怀,这种乐景生悲的反差,将大好年华虚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