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社会学的传播成因研讨_第1页
关于知识社会学的传播成因研讨_第2页
关于知识社会学的传播成因研讨_第3页
关于知识社会学的传播成因研讨_第4页
关于知识社会学的传播成因研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关于知识社会学的传播成因研讨一、知识社会学概述

知识社会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卡尔?曼海姆(KarlMannheim)认为,“知识社会学是社会学最年轻的一支;作为一种理论,它试图分析知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学研究,它试图追溯这种关系在人类思想发展中所具有的表现形式。”[1]1924年,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舍勒(MaxScheler)在《知识社会学的尝试》一书中首次使用“知识社会学”的名称。他是知识社会学的奠基者。其后,社会学家曼海姆对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性着作是1923年出版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他进一步指出:“知识社会学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将社会与知识放在一起考察,它是一种考虑社会结构中知识根源的尝试。”[2]认识论是知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工具。它被看成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在特定历史社会背景下既有知识的定向、认识者所处的地位及社会群体的需要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认识论、认识的主要方式和一个时代的总的社会-思想状况之间,就存在着一种根本的、虽然不很明显的联系。”[3]经验主义就是在社会的个人主义阶段兴起的。随着中世纪社会的瓦解,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创了自由竞争的时代,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十分激进,经验主义成为人们分析问题的框架。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社会[4]的知识分子忽视了社会秩序的关联性,满怀信心地提出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知识和经验。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是现实的片断,这种片断只涉及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并以个人之间的竞争为特征。“潜伏于实证论之中的科学的理性概念,本身是植根于一定的世界观之中的,而且其发展是和一定的政治利益密切联系的。”换句话说,这种经验主义认识论是资产阶级所倡导的个人主义和自由竞争在精神生产领域的体现。[5]随之形成的实证主义[6]研究范式一直与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观点保持着密切关系,而且还发展了它的精神。经验主义认为人们经由观察与归纳,就能够建立知识的大厦。自然科学的解释框架被应用到人类精神和社会领域。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主体的体验和社会背景被排除,外部因果性范畴的使用越来越多。20世纪初,由此产生的功能学派和行为学派在社会研究领域形成一股潮流,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深受其影响。传播学研究就是在经验主义大行其道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

二、传播学的危机

从传播学本身来看,传播学尚未形成整体的、一致的理论架构,它所依赖的理论资源绝大多数都来自其他学科。如果从知识社会学的视野来考察近几年出版的传播学史论的经典着作,就更加可以印证这一点。众所周知,一门学科是否成熟,史论的发展水平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在传播学史方面,埃弗里特?M.罗杰斯(Everettm.Rogers)的《传播学史》广受好评。对传播学这样一个学科边界不清晰、理论线索复杂的学科,要给它写史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是如何界定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如何找到传播学发展的主线。罗杰斯是如何避开这些难题的,答案就在《传播学史》的副标题“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他通过寻找传播学产生的三大源头,描述传播学四大先驱及其创立者施拉姆的生平故事和研究经历,勾勒出了传播学早期发展的轮廓。传记式的手法虽然避开了传播学学科发展脉络不清楚的难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它的不成熟。我们再来分析另一本传播学经典名着斯蒂芬?李特约翰(LittleJohn.S.W.)的《人类传播理论》,自1978年第一版问世,迄今为止已经出到第九版。“对于传播学这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新学科来说,一部理论着作能连续30年高居‘排行榜’,其地位与价值也就可想而知。”[7]本着作梳理了传播理论的八大主题和七大理论传统。以理论传播为经,汲取了符号学、现象学、控制论、社会心理学、社会文化、批判和修辞学这七大传统中的精华;以主题为纬,探讨了传播者、信息、谈话、关系、群体、组织、媒介和文化/社会八大主题。这本书如社会科学理论的展览馆,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但是,我们稍做分析就会发现,八大主题之间,并无逻辑关系。只是将目前关于涉及传播的主题罗列出来。因此,这本着作可以看成是传播学研究的“理论汇编”,而不是学科意义上的理论建构。再来分析传播学的第三本经典着作,斯坦利?巴兰(StanleyJ.Baran)和丹尼斯?戴维斯着(DennisK.Davis)的《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这本着作把研究的范围缩小到大众传播领域。我们知道,人类传播活动千差万别,研究范围的缩小无疑降低了归纳理论的难度。相对而言,传播学领域中关于大众传播研究的最多,发展脉络比较清楚,研究范式比较成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仍采用的是历史的视角,概述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几个阶段,而不是从逻辑层面构建大众传播的理论体系。这本书与其称为大众传播理论,还不如称为大众传播理论史更确切。从这三本传播学史论的经典着作的内在逻辑可以看出,它们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分别巧妙地绕开了传播学本身的不足,剪裁得当,表现出了高超的写作组织技巧。但是,这也从反面折射出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边界不清、理论体系不严密的固有缺陷。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争论很多,并且有专着专门探讨传播学的危机。陶鹤山在《传播学的危机与重构》一文中指出,传播学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不明确,理论体系不严密。他认为传播学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传播学教育、传播学组织和传播学本身。”[8]梅琼林把胡翼青在其着作《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一书中提出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缺乏系统性,没有一个中心的理论;缺乏理论创新和应变性,没有一个“理论场”;研究者本身缺乏危机感,学者们很少反思。[9]实际上,传播学本身的危机才是根本,传播学教育与传播学组织的危机都是传播学自身危机的表现。

三、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探讨

传播学危机的成因传播学是在美国经验主义研究的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虽然欧洲社会科学的奠基人马克思、涂尔干(EmileDurkhe)、马克斯?韦伯(MaxWeber)无一忽视传媒问题,但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干扰和欧洲学界的悲观主义等原因,“欧洲社会学奠基人的直觉努力无人立即继承,未能被马上写入社会学研究的传统。”[10]传播学研究无意中落入了美国经验主义的窠臼。曼海姆对经验主义研究的阐释同样适用于传播学研究。我们以此为参照,梳理传播学研究的三个阶段,探寻传播学危机的根源。

(一)一致性的打破经验主义研究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假设之上,根据这些假设去寻找事实、验证结论。事实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没有人能够否认经验研究的可能性。但是,经验研究是为了证实的目的求助于事实,这种求助本身带有目的性和功利性,包括一定的价值判断,以特定的概念体系作为背景。卡尔?曼海姆指出:“对头脑而言,这些事实总是存在于思想的和社会的背景之中。它们能够被理解和界定,就已经暗示着某种概念体系的存在。”[11]这种概念体系被告研究群体的成员认为是具有真理性的、不可动摇的。但这只是一种“梦幻般的肯定”。[12]在传播学研究的中,有两个转折点,打破了其一致性。一次是强大效果论向有限效果论的转折。在20世纪40年代,当强大效果论喧嚣尘上之时,拉扎斯菲尔德开始了着名的“选民研究”,发现媒介对选民态度的改变微乎其微。经验主义研究的结果越来越多,几乎所有的结果都支持有限效果观。媒介的有限效果观在学术圈获得越来越多的承认,形成新的概念体系。强大效果论的一致性被打破。另一次是有限效果论向适度效果论的转折。从20世纪70年代起,为了打破传播学研究的困境,弥补经验主义研究的不足,不得不再次从社会学传统中汲取营养,文化研究与社会研究兴起。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经验研究整体观缺乏的问题,把传播活动放到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拓宽了传播学研究的视野。但是这仍然未能解决传播学缺乏理论基础和整体建构的问题。

(二)观点的多样化“一致性一旦被打破,用来给予经验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的固定范畴便会经历不可避免的解体。由此产生各种相互分歧和冲突的思想方式(思维的主体所不知的),它们将同样的经验事实整理为不同的思想体系,而且使这些思想体系通过不同的逻辑范畴得到理解。”[13]每次转型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和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前一种思想体系的逻辑范畴已不能解释经验事实,就会产生与之竞争的思想体系,由此带来的是观点的多样化。即使是对同一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因为研究者采用的概念体系不同,得出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如传媒与暴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传媒研究的早期就受到关注,后来一直是传播研究者众说纷纭的话题,不同的时期得出的研究结果有很大的差异。在传播学研究的两次转折中这个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传播学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发现了影响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把更多的变量纳入了传播效果研究的考察范围。特别是第二次转型,不再是在经验主义内部的变量的调整,而是吸收了社会和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使传播学研究更加多元化。“先前显得仅仅是不可理解的边缘的东西,无法列入某一特定概念之下的东西,现在已引起了一个补充物并且有时是相反的概念,人们通过它能获得一种关于实体的范围更广泛的知识。”

(三)拒绝或调和虽然观点的多样化所带来的问题可以通过各个定义特有的局限性而得到清楚简单的陈述。但是研究者如何对待观点自身的局限性和含糊性。就传播效果而言,从“魔弹论”、“两级传播”到使用与满足理论,传播效果真的是微不足道的吗?是可以忽视的吗?虽然日常生活的经历直觉上会否定这些观点,但实证研究的数据确实证明大众传媒的直接效果非常微弱。拉扎斯菲尔德的困境是经验研究者通常会遇到的困境。如何应对这种困境?一是如拉扎斯菲尔德失去对传播学研究的兴趣,从此不再涉足传播学研究。[15]20世纪70年代以后,传播学的社会和文化研究视角打破了经验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并没有放弃这种方法,仍然是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如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介及其效果的考察,对受众行为的分析,这对探寻新的事实是必要的。面对危机的另一种办法是调和。调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曼海姆提出的把研究领域划分为两个互不相干的领域。明安香提出把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划分为偏重哲学理论层次的基础传播学与偏向应用性的专业传播学两个层次就是这种思路的体现。[16]“前者为特定的直接的问题提供了无异议的、明确的回答;而‘整体体’一般性的疑问和问题则求助于‘更高级的’哲学思辨”。[17]曼海姆并不赞同这种学科发展方向,将之戏称为“国王统而不治”。传播哲学虽有荣誉,但只是被看成是知识的高级的工具,它们不参与经验调查。这样,无异于宣告传播学的整体化建构的失败。传播哲学本来应该负有在整体情况中澄清观察者自己思维的任务,可是它却与作为整体的传播学接触,而局限在一个“更高级”的领域。同时,经验主义研究不可能具有全局的视野,而实证研究的现状又使这一视野成为必要。对传播学的整体化建构而言,既要把握每一历史状况,需要全局眼光和思维结构,既能满足现实问题的要求,又能把各种冲突观点之中相互关联之外结合起来。更有必要发现一个起点,以便宜弄清哪一个位置可以对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调和的另一种方式是将社会学和文化研究引入传播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传播活动放到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为传播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新的视角,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使传播学研究指植根于文化与社会的深厚土壤,获得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更大的问题。多种方法多种理论的引入使传播学成为一个琳琅满目的社会科学理论展览馆。但是,研究领域的扩大、理论话语的丰富使传播学整体的理论构建更加困难。

四、传播学危机的根源及思考

通过对传播学的知识社会学考察,就会发现传播学的危机可以看作是20世纪科学思想危机的集中体现,是经验主义方法的固有缺陷造成的。经验主义是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精神的研究方法,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它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终于暴露了其不足,没有整体的全局的概念体系。经验研究的结果与常识处于相同地位。正如曼海姆所言:“它的理论基础的可疑性和不连贯性仍然被遮盖着。因为人们从未看到全局。”[18]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经历过或正在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然而,传播学是伴随人类进入信息社会而产生的新兴学科,由于过度依靠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历史上其自身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沉淀。所以,学科危机就表出得更为突出。那么,如何看待传播学的学科危机呢?

(一)意识到危机本身就是一种对危机的补救。曼海姆说“正是研究者认识到不客观才能纠偏,尽可能带来客观。”[19]意识到危机可以帮助研究者不断反省,不断调整,有助于传播学的发展。甚至可以说,传播学能发展到今天,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危机的重压下,不断探索并且汲取新的理论与方法资源的结果。

(二)传播学在理论体系的不严谨反映了它的开放性、包容性,体现了交叉学科的特征。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在传播学发展演进的历史中,从研究方法到理论资源都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自我修复的过程。传播活动无处不在,因此它不得不借鉴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资源,很难形成统一的理论建构。与其说这是一种危机,不如说这正是传播学的特色之所在。英国着名文化研究学者戴维?莫利(DavidMorley)在回应学界对文化研究的攻击时说:“文化研究最大的用处在于它坚持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态度’。……没有一个单独的学科可以完全揭示真相。”[20]理论的概括是必要的,但这是学科自身积累的结果,而不能以急躁的心态苛求传播学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