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考古发现,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出现铜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祭坛和玉礼器,北方草原的新石器文化则以细小的打制、压制石器为主要特点。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程度 B.不同文化之间缺乏联系C.中华文明具有多源特点 D.中原地区长期居于领先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出现铜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祭坛和玉礼器,北方草原的新石器文化则以细小的打制、压制石器为主要特点”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多个源头,反映了其多源性的特点,C项正确;自然环境对文明发展程度产生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排除A项;材料侧重于中华文明的源头多样,而非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的出“中原地区长期居于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商朝的存在曾经被一些学者质疑。确切证实了商朝存在的是()A.民间故事 B.神话传说 C.殷墟甲骨 D.史书记载【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因此“殷墟甲骨”属于第一手史料,是研究商朝历史最可信的证据,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史书记载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能作为研究商朝历史的直接证据,排除ABD项。故选C项。3.商鞅变法规定,贵族无军功者要降低待遇,平民可因军功拜爵,并因而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隶。该规定()A.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B.打击了地主阶级C.废除了旧的土地制度 D.革除了落后的社会风俗【答案】A【解析】根据“商鞅变法规定,贵族无军功者要降低待遇,平民可因军功拜爵,并因而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隶”可得出军功爵制调动了军队的积极性与战斗力,A项正确;B项是废除井田制的影响,排除B项;CD项与军功爵制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4.秦朝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这一措施()A.避免了分封的再度出现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C.树立起皇帝的独尊地位 D.确保了秦朝的长治久安【答案】B【解析】秦朝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改变了分封制下以血缘关系选官的做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分封制后来在汉初又曾出现过,排除A项;树立起皇帝的独尊地位体现的是君主专制,这主要体现在对宰相权力的限制上,排除C项;仅郡县制难以确保秦朝的长治久安,事实上秦朝因为暴政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排除D项。故选B项。5.如图为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示意图。其中对应秦代的是()A. B.C. D.【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B图秦代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B项正确;A图是战国时期长城,排除A项;C图有河西四郡,表明是汉武帝时期的长城,排除C项;D图是明朝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排除D项。故选B项。6.汉武帝时,以皇帝身边的尚书令为主,结合亲信侍从,组成中朝作为决策机构。其目的是()A.打击诸侯 B.惩治豪强 C.削弱相权 D.整顿吏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时,以皇帝身边的尚书令为主,结合亲信侍从,组成中朝作为决策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组成中朝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不涉及中央集权,“打击诸侯”、“惩治豪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朝制不属于监察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7.汉末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人才选拔。为改变这一状况,曹魏时期实行了()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高低作为选官的标准,导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C项正确;A项是在先秦时期,排除A项;察举制是西汉推行的选官制度,科举制隋朝创立,排除BD项。故选C项。8.下图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趋势示意图。以下符合该趋势的历史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示意图及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动荡,中原人民南迁至江南地区,形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C项正确;材料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不属于秦汉时期,排除B项;材料不属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这些成果包括()A.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 B.李春建造赵州桥C.僧一行测算子午线长度 D.郭守敬编定《授时历》【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A项正确;隋朝工匠李春建造了赵州桥,排除B项;唐朝僧一行测算子午线长度,排除C项;元朝郭守敬编定《授时历》,排除D项。故选A项。10.唐玄宗在位时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武周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D【解析】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辅佐下实施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使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项正确;A项是汉代,BC项是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排除BC项。故选D项。11.三省六部制下,宰相有专门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A.提高了工作效率 B.强化了相权分割C.导致了机构重叠 D.削弱了专制皇权【答案】A【解析】朝实行了三省制度之后,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争权夺利,唐朝对中枢进行了调整,设置政事堂作为三省共同的议政机构,遇有意见分歧,由皇帝裁定,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项正确;政事堂设立后,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排除B项;政事堂是三省议事的场所,不能体现“机构重叠”,排除C项;政事堂的设立,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D项。故选A项。12.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提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征收)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这一说法旨在揭示两税法()A.扩大了征税对象 B.改变了征税标准C.加重了人民负担 D.增加了国家收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征收)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地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依照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但却出现了许多莫名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加重了百姓负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表达对“科率”的不满,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扩大了征税对象”,排除A项;材料所强调的并非征税标准的改变,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中的说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并非“增加了国家收入”(强调的是“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13.唐朝中央政权在少数民族地区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主要是基于加强()A.对西域的管理 B.对吐蕃的控制 C.对东北的统治 D.对西南的治理【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唐朝中央政权在少数民族地区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都是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A项正确;对吐蕃采用的是和亲,会盟的政策,排除B项;加强对东北的统治的是安东都护府,排除C项;安南都护府的设置加强了对西南的治理,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是()A.军政监察财政 B.财政监察军政C.监察军政财政 D.财政军政监察【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统治者为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三司专掌财政,枢密院专掌军政,与宰相分权。台谏掌管监察,与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并行,故①为财政、②为军政、③为监察,D项正确,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15.宋太祖说:“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这反映出宋初的一个基本国策是()A崇文抑武 B.选贤任能 C.宽严相济 D.戒奢从简【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可以看出宋太祖重视文人的作用,抑制武将的权力,体现出崇文抑武的基本政策,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崇文抑武,未涉及选贤任能,宽严相济以及戒奢从简,排除BCD项。故选A项。16.王安石变法是“庆历新政”的继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却以“理财”“整军”为中心。这表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模仿庆历新政 B.实现富国强兵 C.加强经济控制 D.贯彻守内政策【答案】B【解析】据材料“以‘理财’‘整军’为中心”结合所学可知,“理财”是为了富国,“整军”是为了强兵,B项正确;据所学,模仿庆历新政并非其目的,排除A项;据材料“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可知,其目的是两方面,而非单方面的加强经济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守内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7.下图为某一历史时期政权并立图。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政权分别是()A.辽、西夏、金 B.西夏、北宋、辽C.金、辽、北宋 D.金、西夏、南宋【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北宋的都城是开封,即东京;上京是辽最大的陪都;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8.“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此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B.程朱理学的出现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商品经济的繁荣【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在宋朝,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更加的完善,更加注重公平公正,阶层流动性增强,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科举制的作用,未涉及程朱理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而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科举制的作用,未涉及商品经济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19.《金史兵制》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说明猛安谋克A.推动金朝的建立与发展 B.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C.是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 D.加强与汉族间的交往交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因此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制度创新,B排除。故选C。20.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C宣慰司、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宣政院对西藏进行管理,台湾地区则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进行管辖,D项正确;伊犁将军是在新疆区地区设置的,排除A项;中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关,管辖河北、山东、山西等中央直辖地,排除B项;宣慰司是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民之事,是地方机构,元朝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排除C项。故选D项。21.明初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此后,六部()A.直接向皇帝负责 B.受命于殿阁大学士C.隶属于军机大臣 D.掌握朝廷决策大权【答案】A【解析】明朝丞相废除后,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A项正确;殿阁大学士只是顾问官职,不直接统辖六部,排除B项;军机大臣是清朝雍正皇帝时期始设的,排除C项;六部并没有决策大权,最终决策权属于皇帝,排除D项。故选A项。22.下图为某同学课堂笔记。该笔记内容反映的主题是()A.唐朝的金融 B.宋代的农业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甘薯、玉米”“雇佣”“白银”可知,这是明朝经济发展的特征,D项正确;唐、宋、元时期都不符合材料中的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23.明朝后期,黄宗羲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这反映出他()A.倡导为政以德 B.主张隆礼重法C.提倡工商皆本 D.反对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黄宗羲的思想中有一定反对君主专制的色彩,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统治者的德政要求,排除A项;隆礼重法是先秦荀子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方面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24.明清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该思想家是()A.王守仁 B.李贽 C.顾炎武 D.王夫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可知,这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主张,A项正确;李贽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不以孔子只是非为是非,排除B项;顾炎武主张工商皆本,排除C项;王夫之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者,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25.明清时期出现大量描写追求个性解放的作品,如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发展 B.君主专制强化C.社会流动加快 D.近代化的启动【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明清时期出现大量描写追求个性解放的作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作品更能迎合市民阶层的需要,A项正确;经济的发展是根本原因,君主专制强化是政治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流动的状况,排除C项;近代化的启动应是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图是某一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目录第二讲及第一条子目。根据所学知识,仿照第一条子目,为该讲补充两条子目。【答案】示例二、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货币流通广泛/工商业繁荣(任答三点即可,其他内容言之成理亦可给分)三、思想的活跃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任答三点即可,其他内容言之成理亦可给分)(也可以从列国纷争、贵族等级秩序的瓦解、各国的支法运动、华夏认同观念增强等角度补充子目)【解析】根据所学,第一子目所涉及的是春秋时期的制度变革,因此结合所学可从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概括这一时期的特征,即二、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货币流通广泛/工商业繁荣;三、思想的活跃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的恢复措施,大都以对秦政的反思、否定作为出发点。陆贾为汉高祖著《新语》,将秦亡原因归结为暴政和过度压榨,指出在用暴力手段夺取天下后,必须改用宽缓的手段治理天下。——据张帆《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多数诸侯王蔑视国法,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有的还觊觎皇位。文帝时,商人由于买得高爵而社会政治地位日高,再加上他们的经济力量,开始勾结官府,为非作歹,投资于土地,成为豪强。汉武帝即位时,政治与社会已到了必须大力变革的时候。——据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的治国政策。(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即位时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并列举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政治措施。【答案】(1)与民休息(或答“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均可)。(2)问题:诸侯威胁中央集权;豪强地主势力影响社会稳定,措施:颁布“推恩令”;实行察举制;设制史监察地方;任用酷吏打击豪强。(6分,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将秦亡原因归结为暴政和过度压榨,指出在用暴力手段夺取天下后,必须改用宽缓的手段治理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出汉初的治国政策是与民休息(或答“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均可)。(2)问题:根据材料“多数诸侯王蔑视国法,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有的还觊觎皇位。”可分析出诸侯威胁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文帝时,商人由于买得高爵而社会政治地位日高,再加上他们的经济力量,开始勾结官府,为非作歹,投资于土地,成为豪强。”可分析出豪强地主势力影响社会稳定,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实行察举制;设制史监察地方;任用酷吏打击豪强。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时间赋税总额商业税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约3559万贯1238万贯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约5698万贯2936万贯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约7070万贯4911万贯—据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材料二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税收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变化的因素。(2)分别从科技、文学艺术角度列举能够佐证材料二观点的史实。【答案】(1)变化:赋税总额不断增加;商业税收大幅度增加。因素: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2)科技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大发明宋朝基本成熟;文学艺术上宋词进入鼎盛时期。(4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得分)【解析】【小问1详解】变化: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