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高考语文二轮 高中语文 讽喻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解析)_第1页
备考2023高考语文二轮 高中语文 讽喻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解析)_第2页
备考2023高考语文二轮 高中语文 讽喻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解析)_第3页
备考2023高考语文二轮 高中语文 讽喻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解析)_第4页
备考2023高考语文二轮 高中语文 讽喻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备考2023高考语文二轮高中语文讽喻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解析)语文高考复习讽喻类诗歌阅读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狐鼠

洪咨夔

狐鼠擅一窟,虎蛇行九逵①。

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

吏鹜肥如瓠②,民鱼烂欲糜。

交征谁敢问,空想素丝③诗。

①九逵,指都城的大道。②鹜,鸭子;瓠,胡芦。③“素丝”指士大夫正直、节俭、清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狐鼠”本意是指城墙上之狐,土地庙之鼠,诗开篇从狐鼠落笔,又以此二字为题,点明诗的主旨在于讽刺满朝的贪官污吏。

B.首联描绘了一幅虎狼当道的图景。以“狐鼠”对“虎蛇”,不仅对仗工整,且用意深长,引出下文,传达出心中的忧愤。

C.颔联以犀利的笔触揭示官吏尽情搜刮的狰狞面目。“天有眼”“地无皮”都是前人陈语,诗人顺手拈来,属对工整,如同己出。

D.尾联“谁敢问”三字道出了人民愤怒的心声,人民敢怒而不敢言。“空想素丝诗”直指时弊,仅道尽了人民的失望之情。

2.钱锺书《宋诗选注》说:“也许宋代一切讥刺朝政的诗里,要算这一首骂得最淋漓痛快、概括周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讥刺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施咏①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②邻家子,效颦安可希③!

①本诗是王维早期作品,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西施,《吴越春秋》载:越得芒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饰以罗豰,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②持谢:奉告。③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通过设问,从通常世态的角度提出一个很有概括性的问题,寓有深意。

B.诗歌五、六句运用对比手法:贫贱时,世人不会注意她的美;富贵了,世人惊悟她的丽质。

C.“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二句,批评得幸者的恃宠自贵,君王怜爱她不分是非,措辞委婉。

D.王维这首五言古诗虽不及其山水诗意境高远,但借古咏怀,寄慨遥深,特色颇为鲜明。

4.沈德潜评价此诗“不为题缚”“写尽炎凉人眼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蚕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如粉色与饥色对比、贫穷和荣华对比。

B.来诗“晓夕”直述采桑时间之长,“多苦辛”表现出对蚕妇的同情。

C.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了养蚕过程的艰辛与所得劳动报酬的微薄。

D.杜诗和来诗都形象反映了封建时代劳动者难享其劳动成果的黑暗现实。

6.这两首诗结尾的写法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①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②奈乐何③!

①姑苏台:在吴县姑苏山上,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筑。②高:同“皜”,白、明。③奈乐何:一作“奈尔何”。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栖曲》是六朝乐府《清商曲辞》的歌调名,诗人大胆突破旧题偶句收尾的格式,变偶为奇。这陡然收煞的一句,既引人注意,又收束有力。

B.“银箭金壶”,指宫中计时的铜壶滴漏。铜壶漏水越来越多,上面银箭的刻度也随之越来越高,表明漫长的秋夜渐渐消逝。

C.李白的诗歌,大都写得雄奇奔放、直抒胸臆。此诗通过台上栖鸦、青山衔日、秋江坠月等景物具体体现了这一特点。

D.这首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人物自日至暮、自暮至旦的生活过程,而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没有具体描绘渲染。

8.这首诗采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

9.下列对这首诗的正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

B.颈联通过对比,写出因倒春寒,今年的桑叶长势堪忧,暗示了收成可能不好。

C.诗人刻画采桑女,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D.尾联一个“愁”,诗人直抒胸臆,表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10.颔联写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她为何“泪如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作答。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①

陈子昂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黄屋②非尧意,瑶台③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④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注]①武则天当政时期,搜刮民财,大规模地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佛寺。佛寺的规模超过宫阙。崇佛的工程兴起以后,每天要役使上万人,国库耗竭,民不聊生。②黄屋:车名,古帝王所乘,车盖用黄缯作里子。③瑶台:用玉石装饰的台子。④云构:指高耸入云的建筑群。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四句赞美圣人一心为公,以济民救世为心,不贪图个人富贵的高尚品德。

B.诗歌第五、六句用典,写老子西渡流沙,创立道家,倡导清静为本,为后文做铺垫。

C.“奈何”是诗人喟叹,表述对耗尽资财而以雕刻粉饰为尊贵的不解,含有批评。

D.“云构”“瑶图”两句渲染富贵浮华,暗讽武则天劳民伤财兴建佛像寺的行为。

12.这首诗与杜牧《阿房宫赋》一文相比,都有相近主题,但陈诗影响力明显不如杜文,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作品解释:①南国:南方。屈原《橘颂》:“后皇嘉树,生南国兮。”②江:长江。下文“湘浊”,湘水中的小洲。③薄:鄙薄。朱颜:红颜,美色。下句“发皓齿”,言笑或歌唱。意为佳人不敢展示才华。④俯仰:一俯一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13.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南国佳人”的美貌,如桃李花开灿烂,耀人眼目。

B.三四句写佳人朝游长江之北,夕宿潇湘之滨,通过行踪的对比表现其迁徙不定的行踪。

C.五六句中“薄”的意思是轻视,说世俗之人不看重佳人,佳人会为谁轻启朱唇一展歌喉呢。

D.整首诗构思巧妙,语短情长,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悲慨之中又具有自然之美。

14.本诗表述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

B.颈联通过对比,写出因倒春寒,今年的桑叶长势堪忧,暗示了收成可能不好。

C.诗人刻画采桑女,把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D.尾联一个“愁”,诗人直抒胸臆,表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16.颔联写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诗人想要反映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风①

刘子翚

雁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

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苑来。

紫色蛙声②真倔强,翠华龙衮③暂徘徊。

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莱④。

①此诗约作于南宋建炎末年。②紫色蛙声:典出《汉书·王莽传》:“紫色蛙声,余分闰位。”后多指邪恶势力。诗中指金人于靖康二年所立的张邦昌和建炎四年所立的刘豫两个傀儡皇帝。③衮:古代君王等的礼服。④草莱:田野,喻指草野平民。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角哀”指傍晚时分传来凄婉哀怨的画角声,起句就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淮山”已落入胡寇手中,“汴水”依旧流过宫苑,只是江山依旧而故国不再。

C.颈联对邪恶势力进行了怒斥,对于当局者的逃跑懦弱行为却用“暂徘徊”来讳饰。

D.尾联诗人认为应该相信朝廷的政策,平民百姓对于时局的担忧有时候是杞人忧天。

18.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流露出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说

王建

桃花百叶不成春,鹤寿千年也未神。

秦陇州①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

歌头舞遍回回别,鬓样眉心日日新。

鼓动②六街③骑马出,相逢总是学狂人。

①旧传鹦鹉的产地在陇州之陇山,陇州古属秦地,故又称秦陇州。②鼓动,唐时以街鼓为号令,晨时鼓动,则人可上街。③六街,指唐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大街,代指整个长安。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闲说”,看似漫不经心,实际蕴含了诗人对长安城现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

B.首联的“不成春”“也未神”两个否定能造成拗折不平之势,使起笔突兀、令人惊绝。

C.颔联的“贵”和“贫”形成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鹦鹉昂贵、牡丹却低贱的一种怪象。

D.尾联写出当早晨的街鼓响起、撤销宵禁之时,京城中的达官贵人纷纷骑马而出的景象。

20.有人评价这首诗“笔法曲折隐晦,似褒而实贬,似谀而实讽”。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织妇辞

孟郊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两句直呼“夫”,表明“妾”怨恨自己嫁给他不曾有一天好日子过。

B.诗歌前六句叙述平淡,七、八句转质问,顿生波澜,深沉有力,令人深思。

C.七、八句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同样包含着自己的控诉。

D.全诗借用织妇的口吻,语言直白浅近,感情真实,诉说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22.诗歌最后两句“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田家杂咏(节选)

黄燮清①

嗟彼豪华子,素餐厌膏粱。

安坐废手足,嗜欲毒其肠。

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

园居知风月,野居知星霜。

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

①黄燮清:晚清诗人,少以贫四处充任幕僚,有短暂的从政为官经历。

2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讽刺“豪华子”生活奢侈,感叹他们因吃腻了“膏粱”而选择吃素食。

B.诗中的百姓生活艰辛,劳作辛苦,这与“豪华子”的“安坐废手足”形成了反差。

C.“颗米皆琳琅”用比喻的手法,将颗颗米粒比作美玉,表现了诗人对粮食的珍视。

D.全诗语言质朴清新、不矫饰,与白居易诗歌《观刈麦》相比,两者语言风格相似。

24.有人认为,“君看获稻时”一句中的“君”指的是“豪华子”,也有人认为是“为政者”。你同意哪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某公宅

贯休[注]

宅成天下借图看,始笑平生眼力悭。

地占百湾多是水,楼无一面不当山。

荷深似入苕溪路,石怪疑行雁荡间。

只恐中原方鼎沸,天心未遣主人闲。

:贯休,唐末五代分裂时期前蜀诗僧,在文学史上颇负盛名,讽刺诗备受推崇。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写某公宅邸建成后天下人及自己的表现,衬托某公宅设计精致,景观优美。

B.某公宅山水环绕,远离尘嚣,是隐居修行的好地方,诗人内心渴望能居住于此。

C.诗人借苕溪路和雁荡山石来写某公宅园林景致,可见诗人并非真的“眼力悭”。

D.二三联正面描写某公宅的环境,视野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笔法由总括到细腻。

26.如何理解尾联中的“主人闲”?诗人对此有怎样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获稻

李觏

朝阳过山来,下田犹露湿。

饷妇念儿啼,逢人不敢立。

青黄先后收,断折僵偻拾。

鸟鼠满官仓,于今又租入。

后唐明宗让百姓缴一石米外加二升“雀鼠耗”,后周太祖时,酷吏王章把二升添成二斗,名为“省耗”,宋延此制。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阳过山来”描绘了朝阳爬过大山的情景,点明时间、地点,早晨去山间劳作。

B.“下田犹露湿”既突出山间的气候格外秋凉,又暗示农人下田之早。

C.三、四句写了临近晌午,农妇急于回家做饭,又挂念着家中的孩子而不敢跟人搭话。

D.“断折伛偻拾”,秋收时节,弯腰驼背的老人也到田里帮着捡拾断折的稻穗。

28.试结合最后两句分析诗人创作本诗的用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①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③且直!

①鲍照:南朝宋文学家。②蹀躞(diéxiè):小步行走。③孤:指“孤门细族”,也就是“寒门庶族”。

29.下列对两首诗涉及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路难》为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拟行路难》是模仿乐府《行路难》而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

B.《拟行路难》(其四)选自《鲍参军集注》,“参军”是官职名。同样以官职来命名的作品集还有《王右丞集》《杜工部集》等。

C.《拟行路难》(其四)中的“酌酒以自宽”一句,化用了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都是用酒来宽慰自己,消愁解闷。

D.《拟行路难》(其四)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交错,构建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欲说还休之感。

3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其四)中,开头两句通过泻水于地、水流向四方的日常现象,喻指人在世间,走向各异。

B.《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酌酒自宽、举杯断歌,由此可知此前他借悲怆的《行路难》抒发内心愁绪。

C.《拟行路难》(其六)中,开头通过写诗人难以进食来表现其心绪难平,一个倍受压抑的形象跃然纸上。

D.《拟行路难》(其六)中,诗人看破仕途渺茫,深感生命短促,最后罢官归家,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

31.鲍照的《拟行路难》是咏叹人生的抒情诗。以上两首诗中,引发诗人叹息之情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并且从中任选一首,简要分析其在抒情上的一波三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农词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直陈其事,老农逃避战乱隐居深山,辛苦劳作一年却仍家徒四壁,生计艰难。

B.五六句“呼儿登山”四字暗示农人衰老羸弱,不得不叫儿子一齐出动,收橡实充饥。

C.七八两句将镜头突转至西江之上富商船中,商人有珠宝百斛,所养宠犬竟常年吃肉。

D.全诗围绕一个“食”字展开,突出一个“贫”字,多用白描,不事抒情,不发议论。

33.王安石评张籍诗“看似寻常最奇崛”,试简析此诗“寻常”在何处,又“奇崛”在何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①(节选)

杜甫

叹息当路子,干戈尚纵横。

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

李鼎死岐阳,实以骄贵盈。

来瑱赐自尽,气豪直阻兵②。

皆闻黄金多,坐见悔吝③生。

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贶情。

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

振我粗席尘,愧客茹藜羹。

[注]①史称严武累年在蜀,肆志逞欲,恣行猛政,穷极奢靡,赏赐无度,杜甫在严武幕下,作此讽喻。②阻兵:依仗兵力。③悔吝:犹悔恨。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批判当时的当权者,在战乱未平的背景下,仍自顾自地奢侈无度。

B.“皆闻”二句总结上文,说明财富多了未必是好事,暗合福祸转化之理。

C.“奈何”四句直抒诗人归还张舍人赠送的豪华褥段后,内心的平和安宁。

D.节选部分主要写归还张舍人赠送的褥段及原因,语言清新明丽,通俗易懂。

35.请根据诗歌简要概括“李鼎”“来瑱”两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并简要分析写这两个人物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贾客词

刘驾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歧。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刘驾,晚唐诗人,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其诗敢于抨击统治阶级的腐化昏庸,能够反映民间疾苦。

36.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开篇以同情笔意再现贾客灯下起身赶路,表现出经商艰辛。

B.贾客故事里寇盗可谓凶残,侧面反映出晚唐社会动乱、经济凋敝,以及百姓朝不保夕的命运。

C.“终不疑”语谓贾客未料夜行而会身入死地,一如既往地走捷径,为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D.扬州是唐时繁华都会,也是商贾集散地,诗末点明住地扬州有深意,可使悲剧更具普遍意义。

37.结合全诗,赏析“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场景较为丰富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

李纲(宋)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骑牛曲

陆师(清)

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鞭挞无惊刍牧多。

驯扰:驯服柔顺。

3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

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

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

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所要表述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39.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

1.D2.①取譬设喻。用“狐鼠”比喻仗势作恶之人;用“刮地皮”比喻贪官无止境的索取和敲诈,生动形象,各尽其妙。②对比。如“不论”、“但管”四字呼应紧密,讥刺之意,自然流出;“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以吏与民相比,形象鲜明,描绘出贪官污吏的丑态,一个个象肥鸭一样,蹒跚摇晃。③融化典故成语。“不管天有眼,但管地无皮”“空想素丝诗”“民鱼”等句,以故为新,明讽暗刺,酣畅淋漓,艺术表现力极强。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空想素丝诗’直指时弊,仅道尽了人民的失望之情”错误,“空想素丝诗”含蓄有致,委曲道来,意味无穷。既表明了人民的希望,寄希望于清官,又道尽了人民的失望。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狐鼠擅一窟”,有语说“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因为城墙内的狐狸,掘之恐毁其城,土地庙里的老鼠,熏之恐烧其木。这是用“狐鼠”形象地比喻倚仗权势作恶的官吏。“地皮”也是古已有之的话,前人常以“刮地皮”喻贪官对老百姓无厌的索取和敲诈,生动形象,各尽其妙。

“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描绘贪官污吏无孔不入地搜刮民脂民膏的丑恶嘴脸。他们根本不顾公论,到处搜刮地皮。这里用了对比。用“不论”和“但管”两个虚字连接起来,从而把贪官污吏贪得无厌的行径,刻画得入木三分,讥刺之意,自然流出;“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这些官吏养得矮小肥白如瓠的躯体,活象只鸭子;二百姓就像刀俎上的鱼肉,任从官吏宰割以至于麋烂。官吏上下勾连,鱼肉百姓,民不聊生。以吏与民相比,形象鲜明,描绘出贪官污吏的丑态,一个个象肥鸭一样,蹒跚摇晃。

融化典故成语。“不管天有眼,但管地无皮”,“天有眼”,古人以为天最公道,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说人间作恶者决逃不脱上天的惩罚;

“民鱼”含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意,指官吏上下勾连,鱼肉百姓,民不聊生;

“素丝诗”是指《诗经·召南·羔羊》。据《羔羊·诗序》云:“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百姓想起“素丝”诗是希望有清官出现。可是如今象《诗经》中所赞美的“节俭正直”的官员,实在无法找到,想也只是空想而已。诗人特标出“空想”二字,蕴含着无穷的讥讽意味。这些诗句以故为新,明讽暗刺,酣畅淋漓,艺术表现力极强。

3.A4.沈德潜的评价是说王维的《西施咏》并未就西施故事本身进行咏叹,而是借题发挥,抒写对世间炎凉的感慨,具体表现为:①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莫得同车归”,人世间浮沉常凭际遇,有些人“一阔脸就变”的现实在这里找到了注脚。②从“朝为越溪女”浣纱不止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奢放纵,活画出社会上逮着机会受到赏识就忘乎所以的小人嘴脸。③“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东施效颦,自取其辱,故不可取,然而其爱美之心可怜可叹,世人一味嘲笑足显世态炎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设问”错误,“西施宁久微”意思是“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这是反问。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题目的要求,理解沈德潜评价语的意思。“不为题缚”说明诗歌真正要表述的内容是诗题之外的东西,虽为“西施咏”,但实际上是以喻为人的诗。“写尽炎凉人眼界”说明诗歌中反映了很多当时的炎凉世态与当世之人的姿态。

然后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从中分析出诗题外的内容。

诗歌开始两句“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就指出生活中像西施这样的人物,会有被尊贵的一天,只是时机之遇的早晚,而三四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点出普通女子一朝之间身价十倍,原因就是遇到了重艳色的人;而“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一同浣纱的同伴不能与之同车,以此讥讽现实中某些人一旦得势就会变脸的情形。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几句则写出得幸者愈宠愈娇,借高权保护,唯己为是,非己为非,以致到了无有是非的程度,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既是感慨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其爱美之心可叹,但其做法却只能自取其辱,只能招来世的嘲笑,展现世态炎凉,以此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5.C6.①杜诗结尾以反问手法,借蚕妇之口进行控诉:都说我年年养蚕辛苦,为什么穿不上漂亮的丝绸衣服,浑身只穿粗糙的苎麻之衣鞭挞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不劳而获;②来诗大胆想象,提出假设:如果蚕妇也像那些贵族妇女喜爱繁华热闹,只怕哪些住在“黄金屋里”的人只好冻死,不平之中表述了对不劳而获者的轻蔑和嘲笑。

5.本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错误。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来诗则以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杜诗尾联的意思是: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苎麻做的衣服?

来诗尾联的意思是: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姐们。

①表述口吻上,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来诗则以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②句式运用上,杜诗用反问句,揭示了蚕妇劳而无获的悲惨境遇,将质问的矛头指向了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来诗用感叹句,揭露了富人生活以穷人劳作的痛苦为代价的事实,表述了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愤慨之情。③修辞手法上,杜诗以蚕妇自身付出与收获的反差作比,形象地展现了蚕妇遭遇之不公;来诗运用假设或夸张的手法,揭露了权贵者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事实。

7.C8.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表现春秋时期吴王沉迷西施、昼夜寻欢的荒唐生活,以此来揭示吴国灭亡的原因,这是写“古”。其目的是给一样贪图享乐的当朝统治者以警醒,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这是讽“今”。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直抒胸臆”错误。这首诗是通过台上栖鸦、青山衔日、秋江坠月等景物来暗示的,没有直抒胸臆,整首诗显得深婉含蓄。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这首诗采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从内容上分析,该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佚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诗人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不作具体描绘渲染,而是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暗示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来揭示吴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淫纵欲者的悲剧结局。这是写“古”。

从目的上分析,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后期荒淫废政,和夫差先发愤图强,振吴败越,后沉湎声色,反致覆亡有相似之处。诗人借吴宫荒淫来托讽唐玄宗的沉湎声色,迷恋杨妃;借吴国灭亡来讽谏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这是讽“今”。

9.D10.原因:①蚕细如蚁,尚未初眠;②倒春寒使得桑树叶生长延迟;③丝茧收成难卜,里胥提前上门催征。通过描写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诗人直抒胸臆”说法有误。尾联中这个“愁”指的是采桑女的愁,不是诗人自己的愁。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在诗的颔联写到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采桑女之所以“泪如雨”的原因在上下文中都有交代。

诗的首联和颈联“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说明因为倒春寒天气较平时寒冷,此时的春蚕还很小,如同蚂蚁般细小,而且还没有初眠;而桑叶也只是青鸦嘴那样刚刚发芽,远没有到采摘喂蚕的时候。但此时“门外催里胥”,税吏已经开始收税,丝茧收成难卜,如此情况,让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感到痛苦,伤心之下就“泪如雨”。

对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感受的痛苦的描写,写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根据解释中“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的内容可知,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真相,表述对农民阶层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谴责。

11.B12.①主题上,杜文立意深远,总结历史规律,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而陈诗提出追逐浮华只是增加物累,危害百姓,立意格局略欠高度。

②语言上,杜文手法丰富,长于铺陈,极度渲染和夸张,刻画物事更有力度;陈诗限于篇幅,只能点到即止。

③构思上,从历史事件入手,借历史讽当代,运用叙述、议论、抒情、对比更显宏大。陈诗就事说事,简单对比,构思简单。

④体裁上,杜文运用赋体,韵律气势较之陈诗的古体诗,要充沛得多。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歌第五、六句用典,写老子西渡流沙……”错误,“西方”,佛教术语,指西方净土。“化”指佛教教行。这里不是用老子典故。从下边“雕刻以为尊”也可看出与道家无关。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现手法及主题的能力。

从主题上看,《阿房宫赋》前文批判秦国穷奢极欲,结尾深化主题,“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总结历史规律,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因而用意更深。而陈诗结尾“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是警告统治者向“愚民”夸示宗教排场,足以造成无穷的后患;玩弄聪明的结果,徒然劳民伤财,使政治更加昏乱,提出追逐浮华只是增加物累,清静无为才是正道,立意格局逼仄得多。

从语言上看,《阿房宫赋》语言整饬华丽,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这样就从方方面面渲染出秦国的奢侈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使得主题表述落到了实处。而陈诗只是一首古体诗,篇幅有限,只能点到为止,如“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写出大兴土木,用金玉塑像造庙这样的奢侈浪费现象,只能从一个侧面展现问题。

从构思上看,《阿房宫赋》前面主要是叙述和描写,如写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叙述六国被灭亡的惨状,“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而结尾则主要是议论抒情升华主题,“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文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而陈诗三四句“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引出古代著名的贤君与暴君的例子,简单对比,构思相对简单。

从体裁上看,《阿房宫赋》是赋,运用了想像、比喻、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议论等方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文章语言精练,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而陈诗只是古体诗,无论内容丰富还是其实充沛方面都无法与赋相比。

13.B14.①写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表述对自己杰出才能的肯定、欣赏;②写佳人行踪不定、美貌不为时人所赏,表述自己境遇不佳、怀才不遇的苦闷;③写佳人容华难以久持,表述人生短暂、容颜易老的无奈以及自己盛年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通过行踪的对比”错误,颔联的意思是“早晨她来到江的北岸游玩,夜晚她到萧湘的小岛中休憩”,没有“对比”的手法。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以佳人自比:

首联的意思是“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如桃花般娇艳,又如李花般清丽”,佳人的容貌艳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

“时俗”二句的意思是“当时的人并不欣赏美丽的容颜,她还能为谁开口歌唱,为谁展示容颜呢?”,说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为时人所赏识,比喻自己怀才不遇;

“俯仰”二句的意思是“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人的青春盛颜是难以永远存在的”,说时光流驶,佳人的容华难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

15.B16.社会问题:通过描写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首联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说法错误,“细如蚁”“青鸦嘴”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C.“把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说法错误,“手挽长条”是动作,“愁听门外”是动作与心理,并无语言描写。

D.“诗人直抒胸臆”说法有误。尾联中这个“愁”指的是采桑女的愁,不是诗人自己的愁。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的首联和颈联“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说明因为倒春寒天气较平时寒冷,此时的春蚕还很小,如同蚂蚁般细小,而且还没有初眠;而桑叶也只是青鸦嘴那样刚刚发芽,远没有到采摘喂蚕的时候。但此时“门外催里胥”,税吏已经开始收税,丝茧收成难卜,如此情况,让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感到痛苦,伤心之下“泪如雨”。

颔联对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感受的痛苦的描写,写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根据解释中“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的内容可知,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真相,表述对农民阶层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谴责。

17.D18.①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表述了诗人国土沦丧的悲伤。②颈联通过对比,表述了对朝廷的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不满和痛恨。③尾联用反语,表述了对国家前途、人民疾苦的忧虑。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认为应该相信朝廷的政策,平民百姓对于时局的担忧有时候是杞人忧天”理解错误。“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菜”,这两句的意思是,朝廷的政策并没有失算,也许只有我独自一人为朝廷忧伤吧。结合颔联的意思及“紫色蛙声”所代表的傀儡皇帝来理解,当时朝廷对金人采取的是投降不抵抗政策,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诗人对此表示痛恨,对国家的未来,对老百姓的处境表示担忧。因此尾联说朝廷并无失策之处,只是百姓徒自忧虑罢了,是反讽之意。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的首联,“雁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中,“晚角哀”指傍晚时分传来凄婉哀怨的画角声,“恨难裁”则是表现了北风发出的声音犹如余恨未息的声音,此句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而颔联“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苑来”中,点明“淮山”已落入胡寇手中,“汴水”依旧流过宫苑,只是江山依旧而故国不再,此两联寓情于景,表述了诗人国土沦丧的悲伤。

颈联“紫色蛙声真倔强,翠华龙衮暂徘徊”中,运用典故,将“紫色蛙声”与“翠华龙衮”,“真倔强”与“暂徘徊”进行了对比,指出靖康之变之后傀儡政权统治中原的事实,而当时的朝廷则是苟且偷安、四处躲藏,表述了对朝廷的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不满和痛恨。

尾联“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莱”则是运用反语,表面上是赞美朝廷算无遗策,平民百姓对于时局的担忧有时候是杞人忧天,而真正表述的是对朝廷不知抗金只知道合议政策的讽刺,表述了对国家前途、人民疾苦的忧虑。

19.C20.①首联表面体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实则写出了这种追求过于极度的畸形心理,暗含了诗人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刺;②颈联表面是对歌舞花样翻新和妇女装扮日新月异的赞赏,实际上是对富贵人家一掷千金、猎奇逐新的疯狂行为的批判;③尾联表面写出了当时京城撤销宵禁时的狂欢热闹,实际折射出豪门贵族的狂躁浮靡,暗含了诗人对这种反常的社会风气的鞭挞。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C.“‘贵’和‘贫’形成对比”错误,唐代社会达官贵人崇尚喂养鹦鹉,一些名贵的鹦鹉价值连城,使得鹦鹉的产地秦陇州似乎也因之而“贵”,成了宝地;当时钟鸣鼎食的王侯之家,为耽玩牡丹,竟至于贫,略带夸张。这里的“贵”与“贫”所指不是同一事物,不构成对比。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写百重花瓣的桃花盛开,意味着春天已经降临大地,正是春意盎然之时,但诗人却笔锋一折,说“不成春”。次句承接首句,“鹤寿千年”自是神异之事,但却又说“也未神”。这样写笔法曲折,含义隐晦,表面上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实则写出了这种追求过于极度的畸形心理,暗含对违背常理的社会现象的讽刺;

颈联上句写欣赏歌舞,下句写女子的装扮。诗人写歌舞的花样翻新,目的是批判富贵人家一掷千金、追欢买笑、猎奇逐新的不正常的心态和风气;写女子装扮日新月异,实际上鞭挞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奢侈和浮躁。因而,表面上对歌舞花样翻新和妇女装扮日新月异的赞赏,实际上是对富贵人家一掷千金、猎奇逐新的疯狂行为的批判,似褒实贬;

尾联上句“六街骑马出”写六街人骑马而出狂欢不已,下句“总是学狂人”写人人均以狂为美。表面写出了当时京城撤销宵禁时的狂欢热闹,实际折射出豪门贵族的狂躁浮靡,暗含了对统治阶级逸乐成风的反常社会风气的鞭挞。

21.A22.表层意思是官家在村头的路边张榜告示,又命令百姓栽种桑树。深层含意是官家要压榨老百姓更多的血汗。老百姓多栽桑就能多养蚕,多养蚕,官家就会有更多的丝绢,统治者就可以尽情享用。诗人借此控诉官家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等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怨恨自己嫁给他不曾有一天好日子过”错,诗的首两句直呼“夫”,只是平淡的叙述,并没有怨恨的意味。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炼句以及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意思是官府在村中的道路上张贴告示,要农民广栽桑树养蚕缫丝,表层意思是官家命令百姓栽种桑树,实际上官家贴出告示要农民植桑养蚕的目的是任其挥霍,他们要压榨老百姓更多的血汗。老百姓多栽桑就能多养蚕,多养蚕,官家就会有更多的丝绢,统治者就可以尽情享用。至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官家”就是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真正根源。诗人在这里含而不露地批判了敲骨吸髓的统治阶级,控诉了官家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丑恶嘴脸。

23.A24.观点一:“君”指代的是“豪华子”。①诗歌的开头是对“豪华子”发出感叹,将“豪华子”与农民做对比,最后两句承接上文对“豪华子”提出告诫。②通过对丰收场景的描写,告诫“豪华子”不能奢侈浪费,要珍惜农民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观点二:“君”指代的是“为政者”。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提醒“为政者”要关心民生,尊重劳动者,珍惜百姓劳动成果,间接提醒“为政者”要抑制奢侈浪费行为。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感叹他们因吃腻了‘膏粱’而选择吃素食”错误。“素餐”的意思是无功受禄,不劳而食。讽刺的应该是不劳而获的“豪华子”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知稼穑之艰难。

故选A。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诗开头先写“素餐”的“豪华子”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知稼穑之艰难。“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两句写出了农民种田非常辛苦,对他们来说,“豪华子”们厌弃的“膏粱”是像宝石一样珍贵的东西。不劳而获的“豪华子”与终年辛勤劳作的农家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流露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同情。

认为“君”是“豪华子”的,“君”字刚好承接一二句“嗟彼豪华子,素餐厌膏粱”形成首尾呼应,通过后文“岂知民力艰,颗米皆琳琅。园居知风月,野居知星霜”等句子的论述,论证了粮食的丰收是农民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告诫“豪华子”不能奢侈浪费,要珍惜粮食。

认为“君”是“为政者”的,文章通过前八句,描写了农民丰收的不易,以及“豪华子”们不仅不知劳动之苦,还浪费粮食,厌弃膏粱。由此表现出了社会不平等的现实,这是在提醒统治者们要关心社会民生,尊重劳动者,杜绝浪费行为。同时也能起到升华主旨,总结全文的作用。

25.B26.①“主人闲”指的是某公追求的生活安逸与清闲;②中原正在战乱,而某公这个时候建宅享清闲,不顾国计民生;③诗人对此是批评讽刺的。

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人内心渴望能居住于此”是牵强附会,于文无据。从诗的尾联“只恐中原方鼎沸,天心未遣主人闲”看,对某公候建宅的行为是不赞同的,诗人当然也没想能居住于此。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的尾联“只恐中原方鼎沸,天心未遣主人闲”,写出此时中原正值战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皇帝可没有让您有这份安逸与悠闲啊。由此可知,“主人闲”指的是某公追求的生活安逸与清闲。

从诗句“中原方鼎沸”可得写出了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与后文的“主人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清楚地表明了对某公这个时候建宅享清闲,不顾国计民生行为的讽刺之情。

27.C28.①对辛苦又爱惜粮食的农人的同情;②对管理不善、任由鸟鼠糟蹋粮食的腐败吏治的批判;③对统治者残酷剥削百姓的揭露。

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急于回家做饭”错误,“饷”是送饭。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创作诗歌意图的能力。

诗的尾联“鸟鼠满官仓,于今又租入”表面写官府的粮仓里满是老鼠和鸟雀,暗喻当时管理腐败贪污,而“于今又租入”则是对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盘剥的控诉可批判,揭露此时税费的高昂,百姓负担的沉重,突显出的是统治者的极端腐败,突出百姓的生活艰辛,进而表现出对农民生活的无限同情。因此诗人为表述对百姓的同情与对朝廷的批判写下此诗。

29.C30.D31.⑴出身寒门,地位低微;有才难施,仕途坎坷。⑵(任选一首)①(其四)先以水流各向喻贵贱穷达不同,寄哀叹于其中;又言人生有命、不必哀叹,似自宽之语;最后以反问来强化自己心非木石,从而来表述“吞声不敢言”的“有感”,在无声处更见深切的悲愤。②(其六)先于拔剑击柱中直抒哀叹——人生苦短,有志难展;又于悲情中强作欢乐,在无奈中回归家庭平静生活;最后表面自嘲,实则将个人失意升华到控诉时世不公的高度,迸发出满腔愁怨与愤懑。

2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化用了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错误,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李白是唐朝,鲍照不可能化用李白的诗句。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错误,最后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人生真意是企求伸展抱负。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结构的能力。共同原因: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拟行路难(其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可见,出身寒门,地位低微;“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一波三折:拟行路难(其四)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哀叹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诗的结尾,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其六)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控诉时世不公的高度。

32.B33.寻常:诗人用叙述的方式,以白描手法展现了老农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贫苦生活场景。

奇崛:最后一联,镜头转向商贾,以商贾家的狗尚且长年吃肉的场景,与老农形成鲜明的对照,展现出人不如狗的悲惨命运。

诗人不发议论,而将两类图景自然呈现在读者面前,对比鲜明深刻,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饥苦,反映了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呼儿登山’四字暗示农人衰老羸弱,不得不叫儿子一齐出动”错误,从“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来看,老农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拾橡子充饥。此处的“呼儿”不是叫儿子一起出动,而是老农已经年迈,再加上辛苦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