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一、本文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流行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以期能为预防、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更为全面和科学的依据。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该病的致病因素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对于理解其发病规律、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以及优化诊疗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首先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临床表现及其对患者的影响,阐述研究该疾病致病因素的必要性。接着,我们将对国内外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生物学因素、生活习惯、职业特点、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介绍本次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过程,以及所得出的主要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和公共卫生工作者提供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因素的深入认识,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最终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二、文献综述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kHerniation,LDH)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其致病因素复杂且多样。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LDH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对LDH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在遗传因素方面,众多研究表明,家族中有LDH病史的人群罹患该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这可能与基因多态性、基因表达差异以及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有关。然而,目前关于LDH遗传机制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在环境因素方面,职业性质、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等因素均与LDH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由于腰椎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容易导致腰椎间盘损伤和突出。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缺乏运动等,也可能增加LDH的风险。在生物力学因素方面,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脊柱结构异常以及腰椎稳定性下降等因素均可导致LDH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的水分和弹性逐渐丧失,使得腰椎间盘容易受到损伤和突出。脊柱结构异常如脊柱侧弯、脊柱裂等也可能导致腰椎间盘受力不均,从而增加LDH的风险。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LDH致病因素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了LDH的发病机制,还为LDH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然而,由于LDH的致病因素众多且复杂,目前仍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LDH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以期为LDH的防治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策略。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临床数据收集、实验室检测以及统计分析等多种手段,深入探讨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致病因素。我们设计了一份详细的问卷调查表,内容涵盖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生活习惯、工作环境、运动情况、家族病史等多个方面。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健康人群,旨在比较两者的生活习惯、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从而找出可能的致病因素。我们从合作医院收集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情况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发展趋势以及治疗效果,为进一步研究致病因素提供依据。我们还采用了实验室检测的方法,对部分患者进行了血液生化指标、免疫指标以及基因多态性等方面的检测。这些检测有助于我们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免疫功能以及遗传因素,从而探讨它们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关系。我们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t检验、Logistic回归等多种统计方法,我们对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进行了筛选和评估,找出了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密切相关的因素。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全面探讨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致病因素。通过问卷调查、临床数据收集、实验室检测以及统计分析等手段,我们为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四、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对大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流行病学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多种致病因素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之间的关联。以下是我们的主要研究结果:年龄与性别分布: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特别是在中年和老年人群中更为显著。男性患者的比例略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比例较高有关。职业特点: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时间坐姿工作以及需要频繁弯腰或扭转腰部的职业,如建筑工人、司机、办公室职员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较高。这些职业特点可能导致腰椎间盘承受过大的压力或损伤,从而增加患病风险。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长期吸烟、过度饮酒等,也可能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运动不足可能导致腰部肌肉力量减弱,无法有效支撑腰椎;吸烟和饮酒则可能影响腰椎间盘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增加患病风险。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家族中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的人群,其患病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这可能与遗传基因在腰椎间盘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作用有关。外伤史:有腰部外伤史的人群,特别是曾经发生过腰椎骨折或扭伤的人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较高。外伤可能导致腰椎间盘损伤或退行性变,进而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遗传因素以及外伤史等多种因素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为了预防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我们应该关注这些致病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加强锻炼、改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坐姿工作等,以降低患病风险。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五、讨论本研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临床数据,揭示了多种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相关的因素。其中,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都被证实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年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脊柱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退行性变,腰椎间盘的水分减少,弹性降低,容易受到外力损伤,从而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这一发现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年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响。性别也是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发现,男性患者数量明显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比例较高,以及男性脊柱结构的某些特点有关。这一发现对于预防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职业和生活习惯也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密切相关。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坐姿不正确、缺乏运动等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都可能导致腰椎间盘的损伤和突出。因此,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对于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要的意义。遗传因素也是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发现,有家族史的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患者。这可能与基因对脊柱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有关。因此,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该更加关注自身的脊柱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环境因素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气候、地理环境等都可能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运动方式,从而影响腰椎间盘的健康。因此,在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时,应该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各种致病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意识等方式来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也需要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和干预,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以更好地保障人们的脊柱健康。六、结论本研究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揭示了多个影响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都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年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逐渐加剧,使得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增加。性别也是影响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男性由于在工作和生活中承担更多的重体力劳动,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职业和生活习惯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产生了影响。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坐姿不正确、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导致腰椎间盘的损伤和突出。同时,遗传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家族中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的人,其患病风险相对较高。环境因素也是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重要因素。长期生活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或者长期暴露在振动、噪音等不良环境因素下,都可能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致病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改善生活习惯、调整工作环境、加强锻炼等。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参考资料: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肌肉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本文对近5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进行了详细介绍。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病规律、疾病管理。近5年来,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该疾病的发病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和人群特征。多数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特定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并借助医学影像学手段进行诊断。虽然这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地域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例如,某些北方地区的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寒冷气候、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不同职业人群的发病风险也存在差异,如办公室工作人员、服务业工作者等长时间坐姿或站立的人群更容易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现有研究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呈现出上升趋势,且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现代生活中的工作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相关。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群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通过对近5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成果进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针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针对发病的高危因素,如长期坐姿或站立等职业因素,相关职业卫生法规和健康指导已逐渐受到重视。改变了人们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推动了患者早诊断、早治疗的态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暴露出腰椎间盘突出症防治中的一些问题。例如,虽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仍有很多患者对这种疾病缺乏了解,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目前的治疗方法虽然多样化,但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可能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或过度治疗。近5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该疾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提供了宝贵资料。虽然相关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未来的研究应继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加强相关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以期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需要加强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和最佳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生腰、腿痛,疼痛剧烈,在相应脊椎棘突旁有深压痛。并沿患侧的大腿后侧向下放射至小腿外侧、足跟部或足背外侧,多为单侧下肢痛,少数可双双侧疼痛。步行、弯腰、咳嗽、喷嚏、用力排便时,均可使疼痛加重。检查时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多数突向患侧;腰部僵直,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腰部活动多为不对称性受限;腰5和骶1棘突旁可能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提示中央型突出的可能性;肌肉萎缩,肌力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受累神经根支配区的感觉,运动和反射的改变,有助于判断突出所在的部位,如腰4~5椎间盘突出者,则有胫骨后的皮肤感觉障碍;线摄片检查,可见脊柱侧凸和生理前凸改变,椎间隙变窄或左右不等宽,前窄后宽等,脊髓腔造影阳性有确诊和定位意义,肌电图检查对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本症常需同急性腰扭伤、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结核、腰椎滑脱症、马尾部肿瘤等疾病相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骶核组织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同时可伴有腰部活动受限,受累神经根支配区的感觉、运动和反射的改变。临床常采用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绝对卧床,骨盆牵引,推拿按摩,理疗,硬膜外封闭;手术治疗方法:开窗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主要是指腰椎,尤其是L4~L5~SL3~4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和双侧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L4~L5~S1突出占90%以上,年龄以20~50岁多发,随年龄增大,L3~L2~3发生突出的危险性增加。诱发因素有退行性变、职业、吸烟、心理因素、医原性损伤、体育活动以及寒冷、肥胖等。腰椎是脊柱运动的枢纽,腰椎间盘和后方的小关节组成三关节复合体,对腰椎骨性结构的稳定性起决定作用。一般认为,在三关节复合体中腰椎间盘的退变最早,在腰椎退行性变中起主导作用。椎间盘的生理退变从20岁即开始,退变最早始于软骨终板,表现为软骨终板变薄且不完整,纤维环失去附着点而变薄,促进了纤维环和髓核的变性和退变。纤维环虽坚固,但过度承载可引起邻层纤维环交叉处相互摩擦,导致纤维环变性和透明变性,纤维环由内向外发生环状和放射状裂隙,纤维环松弛,弹性降低,当椎体受外力冲击时,变性的纤维环可部分地呈环形或放射形断裂,髓核内容物可由裂缝突出。如表浅纤维仍保持完整,髓核由裂缝中突出,顶着未断裂的纤维板层而呈一丘状突起;如后侧纤维环板层完全断裂,髓核可突入椎管;如纤维环部分撕裂,脱落的碎片也进入椎管,这都可挤压或刺激脊神经产生症状。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突出的位置、程度、方向、退变程度与神经根的关系及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有多种分型方法。②膨出型:髓核内压增高,内层纤维环破裂中层和外层纤维环膨隆,在CT图像上出现典型的“满月形”;③突出型:纤维环的内侧和中层破裂,外层也有部分破裂,髓核从破裂口突出,顶起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形成凸起形结节;④脱出后纵韧带下型:全层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口脱出,顶起后纵韧带,形成凸起形结节,CT图像上的块影比突出型要大。⑤脱出后纵韧带后型:纤维环全层破裂,髓核从纤维环破裂口脱出,穿破后纵韧带至硬膜外腔;⑥游离型:大块髓核或软骨终板脱出,穿破后纵韧带,在硬膜外腔患椎间隙以下游离和脱垂。前三型为未破裂型,占73%,后三型为破裂型,约占27%。根据以上分型法,前四型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后二型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掌握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对于选择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非手术治疗中,正确应用分型,能提高治疗效果,防止发生意外损伤。病史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于中青年,20~5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多有搬重物或扭伤史。症状临床表现为腰背痛、下肢放射性神经痛、下肢麻木感、腰椎活动受限。咳嗽、打喷嚏或腹部用力时症状加重,卧床休息症状减轻,站立时症状较轻,坐位症状较重。腰椎间盘突出较重者,常伴有患下肢的肌萎缩,以拇趾背屈肌力减弱多见。中央型巨大椎间盘突出时可发生大小便异常或失禁、鞍区麻木、足下垂。部分患者有下肢发凉的症状。整个病程可反复发作,间歇期间可无任何症状。体征腰椎前凸减小,腰部平坦,可有侧凸畸形。腰椎活动度明显受限,且活动时症状明显加重,尤以前屈受限为多见。病变部位棘突、棘突间隙及棘旁压痛,慢性患者棘上韧带可有指下滚动感,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价值。压痛点也可出现在受累神经分支或神经干上,如臀部、坐骨切迹、腘窝正中、小腿后侧等。可出现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疼痛较重者步态为跛行,又称减痛步态,其特点是尽量缩短患肢支撑期,重心迅速从患下肢移向健下肢,并且患腿常以足尖着地,避免足跟着地震动疼痛,坐骨神经被拉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多见。L3~4椎间盘突出时,股神经牵拉试验可能阳性。根据受累神经支配范围可出现相应部位的感觉改变和腱反射的降低或消失(见图1)。(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片征象有:①脊柱腰段外形的改变,正位片上可见腰椎侧弯、椎体偏歪、旋转、小关节对合不良。侧位片腰椎生理前凸明显减小、消失,甚至反常后凸,腰骶角小。②椎体外形的改变,椎体下缘后半部浅弧形压迹。③椎间隙的改变,正位片可见椎间隙左右不等宽,侧位片椎间隙前后等宽甚至前窄后宽。(2)腰椎间盘突出的CT征象:①突出物征象:突出的椎间盘超出椎体边缘,与椎间盘密度相同或稍低于椎间盘的密度,结节或不规则块,当碎块较小而外面有后缘韧带包裹时,软组织块影与椎间盘影相连续。当突出块较大时,在椎间盘平面以外的层面上也可显示软组织密度影,当碎块已穿破后纵韧带时,与椎间盘失去连续性,除了在一个层面移动外,还可上下迁移。②压迫征象: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变形、移位、消失。③伴发征象: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赘、小关节突增生、中央椎管及侧隐窝狭窄。(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I征象:①椎间盘突出物与原髓核在几个相邻矢状层面上都能显示分离影像。②突出物超过椎体后缘重者呈游离状。③突出物的顶端缺乏纤维环形成的线条状信号区,与硬膜及其外方脂肪的界限不清。④突出物脱离原间盘移位到椎体后缘上或下方。如有钙化,其信号强度明显减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绝大多数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临床症状减轻或消除;仅有10%-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病史超过半年,经过严格保守治疗至少6周无效;或保守治疗虽有效,但症状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者;首次发作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剧烈,尤以下肢症状者,患者因疼痛难以行动及睡眠,被迫处于屈髋屈膝侧卧位,甚至跪位;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受压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或出现直肠、膀胱症状;病史虽不典型,经脊髓造影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显示硬脊膜明显充盈缺损或神经根压迫征象,或示巨大突出;腰椎的运动范围较大,运动形式多样,表现为屈曲、伸展、侧弯、旋转等多方向的运动形式。L4-L5和L5-S1节段是腰椎动度最大的节段。评定主动运动时,患者取站立位,观察患者腰椎各向动度是否受限,并观察主动活动是否自如,是否伴有疼痛、痉挛或僵硬。若患者主动运动不受限,可在主动运动达最大动度时施加外力。如患者做某个动作时出现了症状,应该让患者在该诱发症状的体位停留10s-20s,观察症状是否加重。(1)前屈:腰椎最大屈曲活动度为40°-60°。腰椎的前屈与人们俗称的弯腰动作有一定的区别。一般认为,弯腰的活动范围较大,但是弯腰并非为单独的腰椎前屈活动,而是腰椎和髋关节共同运动的结果。(2)后伸:腰椎后伸的最大活动度为20°-35°。当完成这个动作的时候患者应该用双手支撑腰部以稳定腰背部。(3)侧屈:腰椎侧屈的最大活动度为15°-20°。嘱患者以一侧手放于下肢的侧面尽力向下,测量双侧指尖距离地面的距离。脊柱侧屈常为伴随旋转的复合动作。(4)旋转:腰椎旋转的最大活动度为20°。检查时患者取坐位以排除髋关节和骨盆运动的影响。如果站立位测量时需固定骨盆。(5)复合动作检查:腰背部的损伤很少由单一的动作引起,因此检查时需要让患者进行复合动作,如前屈时侧屈、后伸时侧屈、前屈和旋转、后伸和旋转等。如小关节突综合征的患者,作后伸和旋转复合动作会引起症状的加重。(1)躯干屈肌肌力评定:患者仰卧,屈髋屈膝位,双手抱头能坐起为5级肌力;双手平伸于体侧,能坐起为4级肌力;仅能抬起头和肩胛为3级肌力;仅能抬起头部为2级肌力;仅能扪及腹部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2)躯干伸肌肌力评定:患者俯卧位,胸以上在床缘以外,固定下肢,能对抗较大的阻力抬起上身为5级肌力;对抗中等阻力抬起上身为4级肌力;仅能抬起上身不能对抗阻力为3级肌力;仅能抬起头为2级肌力;仅能扪及腰背部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3)腹内和腹外斜肌肌力评定:用以测定一侧的腹内斜肌和对侧的腹外斜肌的共同肌力。患者仰卧位,嘱患者尽力抬起头和一侧的肩部,双手抱头能屈曲旋转腰椎为5级,双臂胸前交叉能屈曲旋转腰椎为4级,双臂前伸能旋转屈曲腰椎为3级,仅能抬起头部为2级,仅能扪及肌肉收缩为1级。(4)躯干屈肌耐力评定: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并拢抬高45°,测量能维持该体位的时间,正常值为60秒。(5)躯干伸肌耐力评定:患者俯卧位,双手抱头,脐以上在床缘以外,固定下肢,测量能保持躯干水平位的时间,正常值为60秒。(1)直腿抬高试验:又称Lasegue试验(图1),检查时患者双下肢伸直仰卧,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使其膝关节伸直,另一手握住踝部并徐徐将之抬高,直至患者产生下肢放射痛为止,记录此时下肢与床面的角度,即为直腿抬高角度。正常人一般可达80度左右,且无放射痛。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图2),即检查者将患者下肢抬高到引起放射痛的高度后,慢慢放下腿至患者主诉症状消失,然后让患者尽量屈曲颈部或将足背屈,或二者同时进行,如能引起下肢放射痛即为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在较为严重的患者中,不仅患侧的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连健侧的直腿抬高试验也可以为阳性,称为间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图3)。这是由于健侧下肢抬高时可使神经根牵动硬膜囊,从而相应改变了对侧神经根与突出物的相对位置,而诱发了疼痛。(2)股神经牵拉试验:是腰腿痛检查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在俯位、仰卧位或侧卧位进行。在保持髋关节适度的过伸时,将患侧膝关节最大限度屈曲,腹股沟或大腿前侧疼痛视为阳性,交叉股神经牵拉试验则为健侧屈膝时患侧出现症状。股神经牵拉试验有两种做法:一是病人俯卧位,患侧膝关节伸直,检查者将患侧的小腿上提,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出现大腿前方痛者为阳性;二是患者俯卧位,两下肢伸直,检查者站于患者侧旁,以手握住患者检查侧踝部,屈曲膝关节,使足跟尽量贴近臀部,出现被检测大腿前方牵拉痛,大腿前方或后方放射痛,或骨盆抬离床面为阳性。此试验原理是牵拉了腰大肌及股四头肌中的股神经而使上位腰神经根紧张,产生疼痛。(3)“弓弦”试验:患者行直腿抬高试验至产生疼痛,此时保持大腿位置不变,检查者轻度屈曲患者膝关节,症状减轻。然后用拇指在患者腘部加压,如再次出现放射性疼痛,则弓弦试验阳性,说明坐骨神经在其走行区受到压迫(图4)。(4)屈颈试验(Lindertest):患者仰卧位,四肢平放,检查者一手按其胸前,一手置其枕后,缓慢屈其颈部,若出现腰部及患肢后侧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提示坐骨神经受压。此试验原理是:患者屈颈时,可使脊髓上升25px~50px,同时向上牵拉神经根及硬膜,在腰骶神经有病变时,可因牵拉神经根而产生大腿后放射痛,严重者可引起患侧下肢屈起,此即为阳性。(5)屈膝试验:如果患者主诉站立时有坐骨神经痛,让患者向前弯腰伸手去触摸自己的脚尖。如果患者弯腰时受影响,患侧的膝关节屈曲,则认为屈膝试验阳性,坐骨神经根受到压迫。(6)腰部过伸试验:患者俯卧位,双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将患者双下肢向后上方抬高,离开床面,另一手用力向下按压患者腰部,出现疼痛者为阳性。多见于腰椎峡部裂。(7)拾物试验:将一物品放在地上,令患者拾起。脊椎正常者可两膝伸直,腰部自然弯曲,俯身将物品拾起;如患者先以一手扶膝、蹲下、腰部挺直地用手接近物品,屈膝屈髋而不弯腰的将物拾起,此即为拾物试验阳性,表示患者脊柱有功能障碍,多见于脊椎病变如脊椎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脱出,腰肌外伤及炎症等。(8)背伸试验:患者站立位,嘱患者腰部尽量背伸,如有后背疼痛为阳性。表明患者腰肌、关节突关节或棘上、棘间韧带等有病变,或有腰椎管狭窄症。(1)急性发作期:此期神经根水肿和无菌性炎症明显,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卧床时间不应超过1周;活动时可借助腰围固定;理疗时禁用温热疗法;牵引距离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手法治疗以肌松类手法为主;应避免腰背部的等张运动训练。(2)恢复期:可用温热物理治疗,改善血液循环;手法治疗以松动手法为主,如推拿的旋扳手法;进行腰背肌和腹肌的肌力训练,改善腰椎稳定性;鼓励适度活动;避免可能加重症状的体位和姿势;减少腰背受力,改善工作环境,预防疾病复发。根据不同时期,可选择卧床、腰椎牵引、物理因子治疗、手法治疗、运动疗法等治疗方法。(1)采取适宜的体位姿势在椎间盘突出的急性期,患者应避免屈髋、屈膝或躯体前倾的坐姿。如必须坐起时,躯干应置于后倾位(约120°),并且有靠垫支撑腰椎。当屈髋、屈膝坐姿时,椎间盘内压增加50%,如果躯干再前倾的话则椎间盘内压是原先的两倍。椅背后倾120°,且以125px厚的衬垫支持腰椎的半卧位姿势,对椎间盘的压力是最小的。(2)卧床休息和适度运动急性期卧床休息可缓解疼痛,且有利于损伤组织的愈合,但是应该经常起床,做短暂的站立、行走和适度的运动。不宜采取绝对的完全卧床方法。(3)腰椎牵引腰椎牵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根据牵引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将牵引分为慢速牵引和快速牵引。①慢速牵引即小重量持续牵引,是沿用很久的方法,疗效肯定。慢速牵引是持续性牵引,对缓解腰背部肌肉痉挛有明显效果;持续牵引时腰椎间隙增宽,可使突出物部分还纳,减轻对神经根的机械刺激,松解神经根粘连。慢速牵引包括很多方法,如自体牵引(重力牵引)、骨盆牵引、双下肢皮牵引等。这些牵引的共同特点是作用时间长,而施加的重量小,大多数病人在牵引时比较舒适,在牵引中还可根据病人的感觉对牵引重量进行增加或减小。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30%-60%,牵引时间急性期不超过10分钟;慢性期一般20-30分钟,1-2次/天,10-15天为一疗程。慢速牵引适应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变引起的腰腿痛;急性腰扭伤;腰椎小关节疾患。禁忌症:因牵引时间长,对呼吸运动有限制,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应慎用。②快速牵引即三维多功能牵引,由计算机控制,在治疗时可完成三个基本动作:水平牵引、腰椎屈曲或伸展、腰椎旋转。快速牵引重量大,为患者体重的5~2倍,作用时间短,5~2s,多在牵引的同时加中医的正骨手法。多方位快速牵引包括三个基本参数:牵引距离45-60mm,倾角10度-15度,左右旋转10度-18度。每次治疗重复牵引2-4次,多数一次治疗即可,若需第二次牵引,需间隔5-7天,两次治疗无效者,改用其他治疗。不良反应:牵引后6小时-2天内有部分患者腰及患下肢疼痛加重,还有的表现腹胀、腹痛,另有操作不当造成肋骨骨折、下肢不完全瘫痪、马尾损伤的报道。快速牵引适应症:轻中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功能紊乱;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退行性变引起的慢性下背痛。禁忌症:重度腰椎间盘突出;腰脊柱结核和肿瘤;骶髂关节结核;马尾肿瘤;急性化脓性脊柱炎;重度骨质疏松症;孕妇;腰脊柱畸形;较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另外,对于后纵韧带骨化和突出椎间盘的骨化以及髓核摘除术后的患者都应慎用。(4)物理因子治疗物理因子治疗有镇痛、消炎、缓解肌紧张和松解粘连等作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临床应用证明,对减轻因神经根压迫而引起的疼痛、改善患部微循环,消除神经根水肿,减轻因神经刺激而引起的痉挛,促进腰部及患肢功能的恢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用超短波、电脑中频、红外线、石蜡、温水浴等疗法。(5)运动疗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积极配合运动治疗,以提高腰背肌肉和腹肌张力,改变和纠正异常力线,增强韧带弹性,活动椎间关节,维持脊柱稳定性。急性期常用腰背肌和腹肌等长收缩练习;恢复期可应用等张运动,如采用Williams体操和脊柱伸展体操等,增强腰背肌和腹肌肌力,增强脊柱稳定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积极配合运动疗法,以提高腰背肌肉张力,改变和纠正异常力线,增强韧带弹性,活动椎间关节,维持脊柱正常形态。腰背肌练习:五点支撑法,仰卧位,用头、双肘及双足跟着床,使臂部离床,腹部前凸如拱桥,稍倾放下,重复进行。三点支撑法,在前法锻炼的基础上,待腰背稍有力量后改为三点支撑法:仰卧位,双手抱头,用头和双足跟支撑身体抬起臀部。飞燕式,俯卧位,双手后伸置臀部,以腹部为支撑点,胸部和双下肢同时抬起离床,如飞燕,然后放松。(1)体前屈练习:身体直立双腿分开,两足同肩宽,以髋关节为轴,上体尽量前倾,双手可扶于腰两侧,也可自然下垂,使手向地面接近。做1~2分钟,还原。重复3~5次。(2)体后伸练习:身体直立双腿分开,两足同肩宽。双手托扶于臂部或腰间,上体尽量伸展后倾,并可轻轻震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通辽 耕地合同
- 天车工续签合同述职报告
- 2025年山东货运从业资格考试技巧和方法
- 2025年东营货运上岗证考试题库
- 《欣赏高山流水》课件
- 《高血压的诊治进展》课件
- 商业中心泳池翻新协议
- 合同执行监控工具
- 信息安全协议样本
- 污水处理厂扩建临时围墙施工协议
- 2024年小区居民活动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 工地柴油供油三方合同范本
- (工作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
- 艺术概论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海南师范大学
- 中国蚕丝绸文化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 2024年贵州事业单位真题
- 困难或解决坚持不懈的作文800字
- 人教版《劳动教育》五上 劳动项目五《设计制作海报》教学设计
- 七年级道法上册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卷(人教版 2024年秋)
-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L21G404)
- DL-T5024-2020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