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语文三轮考前练习 文言文阅读练习 吉林省(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2023中考语文三轮考前练习 文言文阅读练习 吉林省(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2023中考语文三轮考前练习 文言文阅读练习 吉林省(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2023中考语文三轮考前练习 文言文阅读练习 吉林省(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2023中考语文三轮考前练习 文言文阅读练习 吉林省(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考2023】中考语文三轮考前专练文言文阅读练习

吉林省(原卷版+解析版)

文言文阅读练习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

哪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

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

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

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

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

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

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B.野芳发而幽香发:开放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离开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

快乐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山写到泉,从泉写到亭,如镜头逐次拉近,给人身

临其境的感觉。

B.第②③④段是按照写景、写乐、写人的顺序来写的,层次分

明,引人入胜。

C.醉翁与太守,名号与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衬,揭示了人

物形象的多面性。

D.文章回环咏叹的节奏,舒缓的语气,悠扬的韵致,与虚词“也”

的使用有关。

3.如果你和家人来到久负盛名的醉翁亭,你将向家人介绍太守

欧阳修的哪些事情?请依据上文分条作答。

【答案】1.D2.B3.①醉翁亭是智仙借人修建的,亭

子的名字是欧阳修根据自己的名号命名的。②欧阳修经常在醉翁亭内

宴请宾客,并经常喝醉酒。③欧阳修能够和百姓同醉同乐,并能够把

这些事情记录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著名的《醉翁亭记》。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D.句意: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第一个“乐”,

以...为乐。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由第②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者……”,第③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者……”,第④段“游

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

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

写乐的顺序来写的,层次分明,引人入胜。

故选B。

3.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结合第①段"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可知,醉翁亭是智仙借人

修建的,亭子的名字是欧阳修根据自己的名号命名的。结合第③段“酿

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

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欧阳修经常在醉翁

亭内宴请宾客,并经常喝醉酒。结合第④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

谁?庐陵欧阳修也”可知,欧阳修能够和百姓同醉同乐,并能够把这

些事情记录下来。据此组织语言即可。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

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

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

曰:“可矣J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J下视其辙,登轼

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肉食者谋之不谋而合B.衣食所安居安思危

C.公问其故一见如故D.一鼓作气旗鼓相当

5.文章详写的内容是,略写的内容是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案】4.A5.曹刿的言论作战过程6.①

曹刿能预见到“肉食者鄙”,主动请见。②曹刿能认识到取信于民是

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③曹刿在作战中能把握战机,后发制人。

【分析】4.A.谋:都是“谋划”的意思;

B.安身/平安;

C.原因,缘故/原来的,从前的;

D.动词,击鼓/名词,打击乐器的一种;

鼓选A。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题空一:文题为“曹刿论战”,“论战”是重点,文中写曹刿与鲁

庄公的对话,战前作战条件的分析,战后取胜原因的解释,是详写的

内容。概括为:曹刿的言论。

题空二:二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

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文中只用四个短句

直接写战斗场面,“战于长勺”交代战斗地点,“齐人三鼓”“齐师败

绩”“遂逐齐师”,概括了鲁军防御、反击、追击三个阶段,为略写。

概括为:作战过程。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曹刿的远谋,要结合作战的三个阶

段。

战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预见到当权者目光短浅,主

动请见,可见他有远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认

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决定条件,告诫鲁庄公要亲民爱民,要公正

待人。

战时:战争开始时先按兵不动,待敌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时发动进攻取胜,把握战机。

战后:敌方战败后,先下车察看车辙痕迹,再确定追击,表现出

深谋远虑。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①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

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

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

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

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

自谋,以咨邀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

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出师表》)

7.本文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表”是

的一种文体。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的意思是语言、行为恶劣,不

道德。

B.由“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演变而成的成语是“三顾茅庐”。

C.作者认为出师北伐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今南方已定,兵甲

已足。

D.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

远佞。

9.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

什么?

10.《出师表》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涉及臣子向君主进言,

请你分析诸葛亮和邹忌在进言方式上有何不同。

11.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刘备将重任托付于诸葛亮,有哪三个方

面的原因?

【答案】7.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8.A9.说明出师伐魏

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情感上打动君主刘禅,认同出师伐魏的决策。

10.《出师表》中,诸葛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采用直言劝谏的方

法,对后主直陈心迹,言辞恳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家

庭小事设喻,采用讽谏的方式劝谏齐王,含蓄委婉,易于让人接受。

11.①根据“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分析概括:诸葛

亮才智过人;②根据“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分析概

括:诸葛亮谨慎周全;③根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

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分析概括:诸葛亮勤勉忠贞。

【解析】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说法不正确。“先帝不以臣卑鄙”意思是:先帝不因为我身份

卑微、见识短浅。“卑鄙”的意思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而非“语

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故选A。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①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

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知,历数与先帝结识

渊源,表明关系深厚;

根据②段“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

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可知,

回顾托孤之事,表明自己的忠心;

结合③段“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

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可知,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情

感上打动君主刘禅,说明出师伐魏是为了完成先帝遗诏,认同出师伐

魏的决策。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选文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讯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

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可知,诸葛亮直陈心迹,言

辞恳切,采用的是直言劝谏的方法;

根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

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

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以家庭小事设喻,含蓄委

婉,采用讽谏的方式劝谏齐王。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①段“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分析可知,诸

葛亮熟知“当世之事”,才智过人;

根据②段“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分析可知:诸

葛亮言行慎重小心;

根据②段“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

中原,庶竭鹫钝,镶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分析可知,诸葛亮做事勤勉且忠心耿耿。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鸟雀近人

苏轼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

毂②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

见,而能驯扰③,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恢

④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鸥鸯⑤之忧,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害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

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信哉!

(选自《闲雅小品丛书》有改动)

[注]①武阳君,苏轼母亲程氏,武阳君是封号。②毂(kðu):

初生的小鸟。③驯扰:驯服,驯养。④伎(zhi):加害。⑤鹃莺(Ch

Iyuɑn):鹤鹰和老鹰。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

蛇鼠之类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毂可俯而窥也。

1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想?

【答案】12.由是观之/异时鸟雀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

类也。13.几年间,鸟雀都在低矮的树枝上筑巢,巢中那些刚出

生的小鸟,人一俯身就能看到。14.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②

要有仁爱之心。③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

【分析】12.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在理

解句意的基础上句读。这句话的意思是: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

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啊。故正确的断句为:由

是观之/异时鸟雀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

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重点词语:巢:名词用作动词,筑巢;于低枝:在低矮的树枝上;毅:

初生的小鸟;其毅:那些刚出生的小鸟;窥:看,看到。

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文章通过母亲爱惜鸟儿,使得家里的庭

院鸟儿繁多,与人亲近异常,表明鸟儿躲避蛇、鼠、狐狸等忧患,亲

近人,引出“异时鸟雀不敢近人,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突出主

旨“苛政猛于虎”。谈体会时可从以下角度:

①苏轼母亲的做法。要有仁爱之心,爱惜生命,善待动物,与自

然和谐相处。

②从文章主旨的角度,“苛政猛于虎”是对统治者采取的残暴、

苛刻统治的批判,由此表达出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勤政爱民。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

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

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

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足肤皱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烽然若神人;余

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

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

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

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

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

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鹫,兼

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潘家书》)

1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送东阳马生序》是一

篇书序。

B.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C.古代一般称“有才德的人”为“君子”,“犹幸预君子之列”

中的“君子”则指有官位的人。

D.“缀公卿之后”“四海亦谬称其氏名”中“缀”和“谬称”皆

为谦辞。

16.下而句中加点词语解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B.援疑质理质:询问

C.媵人持汤沃灌汤:菜汤D.右备容臭臭:香气

17.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19.请从描写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任选其一作答)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2)四支僵劲不能动。

20.【甲】【乙】两文作者均意在“劝学”,他们“劝学”的方式

有何不同?

21.在读书求学方面,【甲】【乙】两文带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15.A16.C17.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

矣。18.我多次挖井却没有水可以喝,是没有(做到)专一的过错

(啊)。或“我挖井多次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一的过错J19.(1)

,,大寒”“冰坚”写出天气酷寒,突出抄书之苦。或“通过环境描写,

写出天气酷寒,突出抄书之苦J或“写出抄书之苦。”

(2)“僵劲”“不能动”形象地写出肢体因受冻而僵硬的状态。或

“生动形象地写出受冻之状,突出求学之艰J20.[甲]文现身

说法或“以事实为例”或“运用对比手法”等。[乙]文讲道理或“引

用谚语”或“运用比喻阐述道理”或“举例说理”等。21.酷爱

学习,勤奋刻苦,虚心求教(谦恭求教),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有明

确的目标,有远大的志向。不慕虚荣,意志坚定,专心致志等。

【解析】15.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不是书序。故选

Ao

16.C.句意: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汤,热水。故选C。

17.考查断句。句意为: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

就是要“专一”研究罢了。'‘求业之精”是主语部分,“别无他法”是

谓语部分。“日专而已矣”是“求业之精”的具体方法。故断句为: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18.考查翻译句子。而,表转折,却;专,专心,专一;咎,过

错,过失。

19.考查句子赏析。

(1)“天大寒,砚冰坚”是环境描写,突出了环境的极度寒冷,

表现了作者抄书之苦,从侧面表现了作者读书求学意志的坚定。

(2)“僵劲不能动”的意思是僵硬动弹不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作者“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去异地求师,因为天气寒冷,衣着

单薄,到达旅馆后肢体因受冻而僵硬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与学习的刻苦。

20.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作者主要讲述了自己以幼时、加冠以后刻苦求学的经历,

讲述自己克服了无书无师的困难,最终学有所成的经过。以事实为例,

现身说法,勉励马生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第二段中的“同

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惮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

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又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读书中以让人忘记境

遇的困顿,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借以勉励马生。

乙文:甲文引用谚语“艺多不养身”,运用比喻“吾掘井多而无

泉可饮,不专之咎也”,向诸弟说明了“学习贵专”的道理。“如九弟

志在习字……。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万不可以兼

营并鹫,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则列举了诸弟的实例,举例说理,说

明学习务必专一,不专则“则必一无所能”的道理。

21.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

从甲文中的“余幼时即嗜学”可得:要酷爱学习。

从“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之怠”可得:要勤奋刻苦。

从“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得:要讲求诚信。

从“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

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得:要虚心

求教(谦恭求教)。

从“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问,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

体之奉不若人也”可得:要从学习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不慕虚荣,意

志坚定

从乙文中的“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可得:学习一定要

专心致志。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仆①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

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

而指之不差,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②赋,

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般。

(摘编自白居易《与元九书》)

【材料二】

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

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

(摘编自《宋史•范仲淹列传》)

【材料三】

许衡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③家见《书》

疏④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运难徂徒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请义而后发,家贫

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摘编自《元史•许衡列传》)

【注】①仆:这里是白居易自称,②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

习。③日者:古时占卜的人。④疏:古代注释的一种。⑤揆(ku1):

考察。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

声闻户外如金石/

B.家贫躬耕粟/熟则食/菜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

声闻户外如金石/

C.家贫躬耕粟/熟则食/菜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

声闻户外如金石/

D.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

声闻户外如金石/

24.白居易,范仲淹、许衡三人共有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材料

分析。

【答案】22.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

都能准确地指出来。23.A24.勤奋好学,不怕吃苦。

【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者,……的人;虽,即使;试,试验。

23.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

为: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

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星子外就如音乐

一样优美动听。

故断为:家贫躬耕/栗熟则食/卖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

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故选Ao

24.本题考查对人物品质的分析。

结合材料一“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

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胭”可知,白居易二十岁以来,昼夜刻

苦学习,没有空闲时间睡眠休息。甚至手脚都磨出茧,可见其勤奋刻

苦。

结合材料二“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

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腐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

第”可知,范仲淹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忍饥挨饿地学习,最终

考取进士。

结合材料三“许衡诸学如饥洞,然遣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

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运难祖保山,始得《易》王

辅题说”可知,许衡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甚至亲手抄书来学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白居易、范仲淹、许衡都勤奋好学,不怕吃

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

无问津者。

25.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缘溪行

(2)渔人甚异之

(3)欲穷其林

(4)咸来问讯

2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7.简述本文的写作顺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乙】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

水南有二石困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

仅得还家。或说困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

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

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

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节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

【注】①困(qti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2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异之

B.乃不知有汉乃相谓曰

C.及郡下说困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2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30.作者在【甲】【乙】二文中,通过写刘子骥,要表达怎样的

想法?

【答案】25.沿着,顺着;惊异,诧异;尽;全,都。26.田

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7.以时

间顺序串联起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依次描绘出武陵渔人发现

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情节。(或:发现、进

入、离开、再寻桃花源的顺序。)28.D29.刘子骥想要再次

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30.厌恶现实世界,向

往世外桃源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并不存在。

【解析】25.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

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等现象。

(1)句意为:沿着溪水划船而行。缘:沿着,顺着;

(2)句意为: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异:惊异,

诧异;

(3)句意为: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穷:尽;

(4)句意为:全都来打听消息。咸:全,都。

26.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

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

叫陌;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27.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停数日,辞去”可知,文

章是按照时间顺序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串起全文;结合“武陵人捕鱼

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皆出酒食”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可知,在渔人的行踪中,叙述了渔人

发现一片桃花林(逢桃林),之后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访桃

源)再寻找桃花源(寻桃源)的事情。据此作答。

28.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

A.之:助词,的/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B.乃:连词,于是,就/副词,相互;

C.及:动词,到达/连词,和;

D.为:均为介词,对,向;

故选Do

29.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

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欲,想要;更,再次;寻索,寻找;复,再。

30.考查理解写作目的。

结合甲文《桃花源记》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

写刘子骤“欲更寻索,不复知处”可知,刘子骥是南阳当地的名士,

用一个真实的人物去探寻这美好的地方,增强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结果却“未果”“欲更寻索,不复知处”,分别与《桃花源记》中“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乙文中“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

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困。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

薪人问径,仅得还家”相照应,让世人感受到所要找寻的地方的神秘,

也暗示了这神秘美好的地方(境界)是作者虚构的,实际上并不存在,

这样的安排流露了作者对安宁祥和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黑暗现实

的不满。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黄溪夜泊①

(宋)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②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殊乡③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注释】①此诗作于景佑四年(1037年),作者当时谪居夷陵(今

湖北宜昌),登山临水之际,感慨良多,遂有此诗。②暂到:初到,

乍到。③殊乡:异域,他乡。

【乙】

欧阳修传(节选)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①。修贻

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修坐贬夷陵令。仲

淹使陕西,辟②修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

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J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③仲淹见逐,目

之日“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③以进。其略

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

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

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

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

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

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可谓无

朋矣,而纣用以亡。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可谓大朋矣,而周用以

兴。盖君子之朋,虽多而不厌故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

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黜:降职或罢免。②辟:征召。③直:这里指欧阳修

等人为范仲淹直言上书。④《朋党论》:欧阳修写于新政遭受打击、

范仲淹被贬之时。

3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字词方法及示例解释

(1)皆以直仲淹见逐【查阅词典】见:①看到,听到。②接见,

会面。③拜见,谒见。④知道,懂得。⑤见解,见识。⑥用在动词前,

表被动,译为“被⑦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二

⑧通“现”,出现,显现。⑨使……拜见。见:(填

序号)

(2)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勾连课文】此非聘大贤之礼,

但表刘备寸心耳。(《三顾茅庐》)但:

(3)虽多而不厌故也【联系成语】山不厌高厌:

32.下列句中“以”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A.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

使命》)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C.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D.醒能述以文者(《醉翁

亭记》)

3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3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35.【甲】诗是欧阳修为范仲淹直言上书而被贬夷陵的途中所作。

请品读全诗,简析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自我形象。

36.你认为范仲淹与欧阳修之间的关系,是属于【乙】文《朋党

论》里的“小人之伪朋”,还是“君子之真朋”?请结合【乙】文,

联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31.⑥只,仅满足,嫌,排斥32.D

33.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34.我

昔日的举措难道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

时升迁。35.本诗刻画了一个既愁怨却又豁达的谪迁者形象。诗

人无辜被贬异乡,登山临水,感慨良多,正值岁末,满心愁怨,只能

借酒浇愁;转而想到自己若不遭贬,怎能看到如此秀丽风光,于解嘲

中放达,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旷达豪迈之气。36.示例:他们是“君

子之真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苍生

为己任;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但仁政爱民,与民同乐。两人可谓志同

道合,符合【乙】文中提及的“同道而相益”的真朋原则。范仲淹被

贬,欧阳修直言上书力救范仲淹;后范仲淹任陕西副使,聘欧阳修为

掌书记,他们互相扶持,符合【乙】文中所提及的“同心而共济”的

真朋原则。

【解析】31.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

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皆以直仲淹见逐: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对照词典词

义,⑥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逐”是动词,“见”用在

“逐”前,表被动,可译为“被二

故选⑥。

(2)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这不是访问大贤的礼

数,只是表明刘备的心意罢了。但:只,仅。由此推出“故为君但当

退小人之伪朋”的意思是: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只应当摒退小人的伪

朋党。但:只,仅。

(3)山不厌高:山不嫌其高,比喻品行越高越好。厌:满足,

嫌,排斥。由此推出“虽多而不厌故也”的意思是:(这就是君子之

朋党)不嫌多的缘故啊。厌:满足,嫌,排斥。

3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知道这些词语有

几个解释,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例句: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用这些道德来修身,就能志同

道合而相互得益。以:介词,用。

A.徒以有先生也:只因为有先生您啊。以:因为。

B.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以:表修饰,

不译。

C.是亦不可以已乎:这难道不可以停止了吗。以:无实际意义,

可以不译。

D.醒能述以文者: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以:介词,

用。

故选D。

3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

用以下方法:明词性(根据词性找句子结构),找句式(注意判断句、

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

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意思是君子就不

是这样,他们所恪守的是道义,所奉得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节

操。“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结构相同,运用了

排比的修辞。故断句为: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

惜者名节。

3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昔:过去;举:举措;岂:难道;退:被斥退;进:升迁。

35.此题考查人物形象。

诗人刻画了一个谪迁异乡满怀愁怨却又有着一股豁达之情的自

我形象。诗人谪迁他乡,又逢年终岁末,满心愁怨。为了安慰自己孤

独的灵魂,只好开怀痛饮。此时诗人的内心是哀伤凄凉的。闲来信步

漫游,遇见山水佳丽,诗人想到若不贬谪,岂能看到如此风景,于无

奈中又有一股豁达豪迈之情。

36.此题考查谈看法。

范仲淹与欧阳修之间的关系是“君子之真朋”。由乙文中“范仲

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

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仲淹使陕西,辟修掌书记……”可知,欧

阳修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相互帮助,与乙文中“同道而相益”的真朋

原则相符。《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远大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被贬仍心系百姓,

与民同乐。他们志同道合,共同为国效力,可谓“同心而共济”。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

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

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

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①,得休归,常诣学

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

先②,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等。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

《礼记》等。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

乃使高业弟子③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

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2)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

【注释】①啬夫:官名。②第五元先:人名。③高业弟子:高材

生。

3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既加冠

(2)益慕圣贤之道

(3)吾道东矣

3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从致书以观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乃悟前狼假寐(《狼》)

C.父数怒之数有功(《陈涉世家》)

D.融喟然谓门人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39.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B.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C.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D.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4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1.甲文中的宋濂和乙文中的郑玄在学习态度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案】37.(1)已经(2)更加(3)学说,学问38.C

39.B40.(1)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

问的前辈请教。

(2)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

41.喜爱读书,虚心求学,执着(坚持),勤奋。

【解析】37.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先理解词语所在

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

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

现象。

(1)句意为:已经成年之后。既:已经。

(2)句意为: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益:更加。

(3)句意为: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道:学说,学问。

3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得到/达到;

B.借/假装;

C.都是“多次”的意思;

D.对……说/说;

故选C。

39.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断句。

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理解句

子大意,然后根据基本的古文语法规则进行句读,同时善于利用虚词

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语气词,句中的助词等。句意:马融平素

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

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本句主语有两个,一是马融,二是郑玄,找到

对应的描述人物的句子断句即可。

故断句为: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

于玄。

故选B。

40.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

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

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因:趁着。诸:许多。毕:完。辞:告别。

4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宋濂家境贫寒,但执着于读书,并想办法借书、抄书来读“无从

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跑到百里外求师学习,刻苦学习,获得成就;

郑玄抓紧闲暇时间读书,“父数怒之,不能禁”,父亲虽阻止,但

自己执着求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

马融”,四处拜师,终有所成。可见二人都具有喜爱读书、执着求学、

勤奋刻苦的美德。

文言文阅读练习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

那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

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

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

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

而酒洌;山肴野蕨,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

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

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B.野芳发而幽香发:开放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离开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

快乐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山写到泉,从泉写到亭,如镜头逐次拉近,给人身

临其境的感觉。

B.第②③④段是按照写景、写乐、写人的顺序来写的,层次分

明,引人入胜。

C.醉翁与太守,名号与官职,互为表里,互相映衬,揭示了人

物形象的多面性。

D.文章回环咏叹的节奏,舒缓的语气,悠扬的韵致,与虚词“也”

的使用有关。

3.如果你和家人来到久负盛名的醉翁亭,你将向家人介绍太守

欧阳修的哪些事情?请依据上文分条作答。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

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

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

曰:“可矣J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J下视其辙,登轼

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J

4.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肉食者谋之不谋而合B.衣食所安居安思危

C.公问其故一见如故D.一鼓作气旗鼓相当

5.文章详写的内容是,略写的内容是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①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

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

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

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

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

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

自谋,以咨艰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

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出师表》)

7.本文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表”是

的一种文体。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的意思是语言、行为恶劣,不

道德。

B.由“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演变而成的成语是“三顾茅庐”。

C.作者认为出师北伐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今南方已定,兵甲

已足。

D.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

远佞。

9.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

什么?

10.《出师表》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涉及臣子向君主进言,

请你分析诸葛亮和邹忌在进言方式上有何不同。

11.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刘备将重任托付于诸葛亮,有哪三个方

面的原因?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鸟雀近人

苏轼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

毅②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

见,而能驯扰③,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快

④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鸥莺⑤之忧,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害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

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信哉!

(选自《闲雅小品丛书》有改动)

[注]①武阳君,苏轼母亲程氏,武阳君是封号。②毂(kðu):

初生的小鸟。③驯扰:驯服,驯养。④伎(zhi):加害。⑤鸥鸯(Ch

Iyuɑn):鹑鹰和老鹰。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

蛇鼠之类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毂可俯而窥也。

1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想?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

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

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

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足肤软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烽然若神人;余

则编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

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

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

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

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

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鹫,兼

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潘家书》)

1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送东阳马生序》是一

篇书序。

B.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C.古代一般称“有才德的人”为“君子”,“犹幸预君子之列”

中的“君子”则指有官位的人。

D.“缀公卿之后”“四海亦谬称其氏名”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