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练习(上海)(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练习(上海)(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练习(上海)(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练习(上海)(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文言文阅读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练习(上海)(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练习(上海)

(原卷版+解析版)

文言文阅读练习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亿传

(北宋)苏舜钦

①韩公,讳亿,字宗魏。以咸平五年登进士第,除大理评事。

②景祐二年,通判陈州。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

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藁,亲为裁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

完坚。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

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

尽束以付吏。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①会公于许。既至,叹曰:“急

欲识公之面颜耳。”

③八年,迁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

②,不以实闻,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

④寻擢侍御史,时淮浙蝗旱,民饥殍流散。命公为安抚,所至赈

縻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合肥有陂可溉田,久为右姓

专其利,公决导以济下户,得以衣食者不可胜数。

⑤岁余,除河北转运使,诏留监定故丞相向公诸子分财。丁崖州

当国,势慑天下,私所亲谕公,欲市向公长安华严别墅,又讽其子从

之。公至其家,面戒曰:"土田衣食之源不可弃。”故余财尽均,而华

严独存,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

⑥景祐中,西夏称藩日久,当遣人至京师货易,出入民间如家。

公深以为不便,请下诏推恩置馆舍,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

者实羁防之也。

⑦公性方严质重,虽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议论,所持坚正,形

于颜色,惟义所在,不恤权忌,一发于言,众莫敢夺。

[注]①走檄:紧急发送文书。②覆:检查。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尽束以付吏()(2)故余财尽均()

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公廉知之()

A.廉洁B.正直C.查访D.辨别

(2)公决导以济下户()

A.救济B.灌溉C.资助D.疏浚

3.把第④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命公为安抚,所至赈糜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

4.第⑥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

识出来。

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

5.具体分析第②段中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的原因。

6.文末评价韩公“坚正”这一品格在第③段、第⑤段中也有体

现,但内涵同中有异,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刘宾遇东坡

刘伟明弃①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

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

互问爵里②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秀。”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

坡。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日:

“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曰:“不意乃见所畏③。”东

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④谈而去。

【注】①刘伟明拿(yon):弃是刘伟明的字。②爵里:爵,爵

位;里,故乡。③不意乃见所畏: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④剧:

痛快。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⑴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⑵自谓名不下人

()

8.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B.(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C.(伟明)于是又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D.(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9.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刘贪"遽对曰:'庐陵刘宾'”的目

的是“”而东坡则回避答爵里只答“罪人东坡”,原因是

,,最终东坡以“"

的举动,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成化丁酉,王端毅公恕来巡抚云南,不挈僮仆,惟行灶一,竹食

梦一,服无纱罗,日给惟猪肉一斤,乳豆二块,菜一束,酱醋水皆取

主家结状,更无所供。其告示云”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是

以不恤衰老,单身自来。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云云。人皆

录辞而焚香礼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更无所供()(2)其告示云

()

11.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未成家就前来。

B.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

C.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独自一人前来。

D.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未成家就前来。

12.从文中看,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文章体现了王恕

"”的品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

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出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

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

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乙】

王丹麓病起畏寒,每当雪夕,闭户谨风。时幼子小能五岁,坐著

膝上,曰:“大人寒,故畏风,抑①知风亦畏寒。”王问故,答曰:“风

不畏寒,何由喜扑人怀?”

王丹麓座客常满。有客谓孔子无须,众诘其说。客曰:“本②《孔

丛子》,子思③告齐君曰:'先君生无须眉,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

故知今像多须,误也。”时丹麓子鼎六岁,在侧应声曰:“然则孔子亦

无眉耶?”客语塞。

【注】①抑:贝U,就。②本:根据。③子思:孔子的孙子。

13.【甲】【乙】两文提到的孔子是学派的创始者。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其日中如探汤()(2)孔子不能决

也()

15.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

B.所以知道现今像孔子一样的人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

C.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受人误导。

D.所以知道现今像孔子一样的人有很多胡须,是受人误导。

16.【甲】文中孔子因“”而“问其故";【乙】

文中王丹麓因幼子小能说“”而“问故

17.【甲】文中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用自己的话

概括);【乙】文中王丹麓的儿子鼎说“然则孔子亦无眉耶”的目的是

18,【甲】【乙】两文中的孩子都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⑴

;(2)。

阅读下面三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

卖油翁(节选)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

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核舟记(节选)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箸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

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

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丙】

口技(节选)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9.《卖油翁》作者是代的(人名)。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1.[甲]文形象地表达出____的道理;[乙]文细致地说明了核

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丙]文则生动地表现出宾客深信“火

起”而的样子。我们可以用[乙]文中的一句话

“”来赞叹卖油翁、核舟雕刻者、口技艺人的高

超技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

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仲淹)服除①,至京师,上宰相书,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

凡万馀言,王曾②见而伟之。时晏殊亦在京师,荐一人为馆职,曾谓

殊曰:“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已为公置不行,宜更荐

仲淹也J殊从之,遂除馆职。顷之,冬至立仗③,礼官定议欲媚章

献太后④,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

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日:“仲淹受明公⑤误知,常

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断无以应。

(选自《流水记闻》,有删改)

注释:①服除:指服丧期满,②王曾:北宋名相、诗人。③立仗:

设立仪仗。④章献太后:即章献明肃太后。仁宗即位,曾垂帘听政。

⑤明公:此处是对曼殊的尊称。

22.【甲】文节选自范仲淹所写的(篇名)。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舍不荐()

(2)殊丛之()

24.解释【甲】文中的画线句。

微斯人,吾谁与归?

25.【甲】文中范仲淹提出了“,”的政治抱

负,这一政治抱负在【乙】文中的具体表现是(1);宁肯

得罪权贵,也要上书直言,不献媚于章献太后;(2)o

26.【乙】文中晏殊“大惧”“怒责之”这些表现背后的想法是否

符合【甲】文所阐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请

作简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甲】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丙】

勾践卧薪尝胆①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于坐,坐卧即仰

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③邪?”身自耕作,夫人自

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

姓同其劳。

【注释】①选自《史记》,由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②苦身

焦思: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③会稽之耻:指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

兵围会稽,勾践屈膝称臣求和之耻辱。

27.【甲】【乙】【丙】三部作品按创作年代先后排序,下列正确

的一项是()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乙】【甲】【丙】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身自耕作

()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0.三篇作品中的人物都面临了人生中的“难”:

(1)【甲】诗中,诗人最初面对“难”时的行为表现是“”

(2)【乙】文中,作者列举的历史人物在经历了“难”之后的结

果是,主要是因为这些“难”对于他们具有

""的作用;

(3)【丙】文中,勾践面对“难”的行为表现可以用

这一成语来概括。

31.三篇作品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各有侧重。

【甲】诗启发我们:

乙】文启发我们

丙文启发我们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琼环,心乐之。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纸,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

恕己,日奉壹。

[乙]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

韩愈

(子厚)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

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滨①,

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

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②,州人顺赖。……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

悉有法度可观。

[注]①唉:水边。②教禁:官方发布的劝谕条文和禁令。

32.[甲]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也就是[乙]文中的“子

厚”。他和[乙]文作者韩愈以及另六位宋代文学家被合称为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3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4.解释[乙]文中加点词。

(1)益自刻苦(2)是岂不足为政邪

35.下列对[乙]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致力记录所见的景物并写成文章,作品深广似江河泛滥、湖

海蓄积。

B.致力记录所见的景物并写成文章,尤其爱描写江河泛滥、湖

海蓄积。

C.务必记得展览自己所写成的文章,作品深广似江河泛滥、湖

海蓄积。

D.务必记得展览自己所写成的文章,尤其爱描写江河泛溢、湖

海蓄积。

36.读两文可知,子厚曾先后被贬谪到永州和柳州。在永州,子

厚虽“自肆于山水间”,却感受到“,

”的冷清气氛,创作出《小石潭记》等佳作。在柳

州,子厚用心政务,",”,获得

当地百姓们的信任;同时他还热心指导青年学者,使他们的文词达到

“"的水平。

37.从两文可以看出,子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3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

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

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

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

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

别。

【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

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

兼有才干。为崔道固成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

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②,唯傅修期耳J

(节选自《北史傅永列传》)

【注释】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用“/”给文中划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往事耳(了解)

B.及鲁肃过寻阳(等到)

C.寻复南奔(寻找)

D.涉猎经史(广泛地阅读)

(3)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及用法与示例相同的一项是()

示例:结友而别

A.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B.睨之久而不去

C.切问而近思

D.释担而立

(4)下列句子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翻译: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有才学的人离别三日,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了,长兄你为

什么看见事情这么晚啊!

C.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翻译: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报告。

D.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翻译:在马上能击退盗贼,在马下能作公开的文告,只有傅修期

To

(5)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甲】

城东①早春

诗家②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③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城:指唐代京城长安。②诗家:诗人。③上林:即上

林苑,皇上的御花园。

【乙】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

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

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出自清•李渔《闲情偶寄》)

【丙】

柳陌

[明]祁彪佳

出寓园,由南堤达幽圃①,其北堤则丰庄所从入也。介于两堤之

间,有若列屏者,得张灵墟书曰“柳陌堤旁间植桃柳,每至春日,

落英缤纷②,微飓偶过,红雨满游人衣裾,予以为不若数株垂柳,绿

影依依,许渔父停梯③碧阴,听黄鹏弄舌,更不失彭泽家风④耳。此

主人⑤不字桃而字柳意也。若夫一堤之外,苻藻交横⑥,竟川含绿,

涛云耸忽,烟雨霏微,拨棹临流,无不率尔休畅矣。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幽圃:与文中的“寓园”“丰庄”均为地点名称。②

落英缤纷:语出《桃花源记》,意在表现桃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景象。

③楮:与下文的“棹”都指船桨。④彭泽家风:指像陶渊明归隐后那

样的生活风貌。⑤主人:作者自称。⑥存藻交横:O

39.请你根据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文言字词方法解释

徒垂无益也成语推断法:家徒四壁①

红雨满游人衣裾词类活用法:联系上下文,变换其词性。②

不若数株垂柳课内迁移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③

竟川含绿查字典法:①完毕;结束。②终;整;全。③终究;

终于。④竟然;居然④(选序号)

40.“柳”在中国诗词文化中,是很重要的意象。中国传统诗词

中,“柳”有哪些不同的意义呢?请结合(甲)、(乙)两诗文,完成

下表。

中国传统诗词中的“柳”含有“柳”的诗词摘录“柳”的象征

意义概括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①

借以表达之情。

②,o(杨巨源《城东早春》)表现

早春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象。

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李渔

《闲情偶寄》)③象征______的君子之风。

41.文中多处借用前人佳句。请参照丙文注释②,完成注释⑥。

存藻交横:

42.丙文中作者为什么将种着桃柳的那条路取名“柳陌”?结合

全文,加以分析。

43.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送别”环节,一首“送别歌”,一捧

柳枝,一组舞蹈,用中国式的浪漫,表达东道主对所有客人独有的送

别方式。请结合链接材料,思考冬奥会闭幕式“折柳送别”的文化内

涵。

【链接材料】在传统诗词的谐音文化中,柳与“留”同音,故而

古人将旅行之前旅人与家人、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寄托在娇柔细

柳之上。折柳送别的具体仪式,一般是将从柳树上折下的柳枝分为两

段,一段送给即将出行的旅人,另外一段自行保存。柳树是一种十分

容易成活的植物,因此旅人们往往在到达目的地之后,亲手插上自己

从家乡带来的柳枝。

(选自《作文素材品读经典初中版2022年第四辑》有删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文言文阅读练习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亿传

(北宋)苏舜钦

①韩公,讳亿,字宗魏。以咸平五年登进士第,除大理评事。

②景祐二年,通判陈州。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

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藁,亲为裁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

完坚。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

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

尽束以付吏。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①会公于许。既至,叹曰:“急

欲识公之面颜耳。”

③八年,迁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

②,不以实闻,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

④寻擢侍御史,时淮浙蝗旱,民饥殍流散。命公为安抚,所至赈

縻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合肥有陂可溉田,久为右姓

专其利,公决导以济下户,得以衣食者不可胜数。

⑤岁余,除河北转运使,诏留监定故丞相向公诸子分财。丁崖州

当国,势慑天下,私所亲谕公,欲市向公长安华严别墅,又讽其子从

之。公至其家,面戒曰:"土田衣食之源不可弃。”故余财尽均,而华

严独存,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

⑥景祐中,西夏称藩日久,当遣人至京师货易,出入民间如家。

公深以为不便,请下诏推恩置馆舍,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

者实羁防之也。

⑦公性方严质重,虽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议论,所持坚正,形

于颜色,惟义所在,不恤权忌,一发于言,众莫敢夺。

[注]①走檄:紧急发送文书。②覆:检查。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尽束以付吏()(2)故余财尽均()

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公廉知之()

A.廉洁B.正直C.查访D.辨别

(2)公决导以济下户()

A.救济B.灌溉C.资助D.疏浚

3.把第④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命公为安抚,所至赈糜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

4.第⑥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

识出来。

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

5.具体分析第②段中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的原因。

6.文末评价韩公“坚正”这一品格在第③段、第⑤段中也有体

现,但内涵同中有异,请加以分析。

【答案】1.捆绑平分2.CB3.朝

廷命令韩公做百姓的工作,所到之处开仓救济贫困受灾百姓,免除各

种工役劳作,选拔优秀的官吏来管理百姓。4.遣使接引官/为监

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5.郑文宝听说韩公不耗民资,

用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以巧计成功平定寇乱,惊叹于韩公高度的责

任感、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所以郑文宝急于结识韩公。

6.两段都写了韩公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但第3段侧重写韩公爱民、

实事求是,第5段侧重写韩公仗义、主持公道。

【解析】L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

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

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全部捆绑以后交给有关官吏。束:捆绑;

(2)句意为:因此,所有向家的财产全部平分给向家的儿子。

均:平分。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

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

等现象。

(1)句意为:韩公访查后知道了这件事。廉:查访。故选C。

(2)句意为:韩公掘开来灌溉下游的农田。济:灌溉。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

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为:做。安抚:安抚使。至:至U。赈:赈济。M:粮

仓。罢:罢免:役作:徭役。举:选拔。以:来。牧羊:管理。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

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

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句意为:,派

遣使者担任接引官,监视西夏人的交易,表面上好像是西夏人信服,

实际上是约数防范西夏人。”遣使接引官”动宾结构,应在“官”后

停顿;“为监其货易”动宾结构,应在“易”后停顿;“若伏远人者”

动宾结构,应在“者”后停顿;因此断句为: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

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②段”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

濒河丁壮,就伐薪藁,亲为裁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又去郡

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

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

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会公于许”可知,郑文宝听说韩公不耗民资,

用较低的成本治理河患,又用计谋成功平定寇乱,惊叹于韩公高度的

责任感、出色的治理能力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所以郑文宝急于结识韩

公。

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根据③段”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不以实闻,诸郡畏莫

敢言,公力抗章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可知,韩公实事求是、为

民请命;

根据⑤段“丁崖州当国,势慑天下,……由是忤崖州意”可知,

韩公主持公道,不怕忤逆权贵。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刘拿遇东坡

刘伟明拿①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

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

互问爵里②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拿J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

坡。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

“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曰:“不意乃见所畏③。”东

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④谈而去。

【注】①刘伟明贪(yαn):拿是刘伟明的字。②爵里:爵,爵

位;里,故乡。③不意乃见所畏: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④剧:

痛快。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⑴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⑵自谓名不下人

()

8.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B.(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C.(伟明)于是又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D.(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9.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刘弃"遽对曰:‘庐陵刘贪'”的目

的是“”而东坡则回避答爵里只答“罪人东坡”,原因是

,,最终东坡以“"

的举动,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

【答案】7.(1)是(2)名声、名望8.A

9.欲以折服之当时被贬岭南,以此抑制刘靠的傲气

嘉其才气

【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实词的解释。⑴“盖伟明初不知其为

东坡”翻译为:大概是刘伟明当初不知道他是苏东坡。“为"解释为

“是”的意思;(2)“自谓名不下人”翻译为:自认为名声不落于人,

“名”解释为“名声

8.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乃复问东坡所从来”,“乃”是“于是”

的意思,"复"是''又"“再”的意思,根据前文,刘伟明自以为才名

不落于人,想要以此折服苏轼,就又问东坡从何处来。故选A。

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根据“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

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可以看出“刘伟明自以为才名不落于人,想要以

此折服苏轼”所以第一个空填“欲以折服之“;“时东坡谪岭南”可以

看出苏轼当时被贬岭南,当时的苏轼名气很高,但是他只回答“罪人

苏轼”可以看出他在抑制刘奔的傲气,最后“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

剧谈而去”可以看出苏轼的大气洒脱。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成化丁酉,王端毅公恕来巡抚云南,不挈僮仆,惟行灶一,竹食

梦一,服无纱罗,日给惟猪肉一斤,乳豆二块,菜一束,酱醋水皆取

主家结状,更无所供。其告示云”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是

以不恤衰老,单身自来。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云云。人皆

录辞而焚香礼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更无所供()(2)其告示云

()

11.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未成家就前来。

B.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

C.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独自一人前来。

D.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未成家就前来。

12.从文中看,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文章体现了王恕

“”的品质。

【答案】10.另,另外说11.B12.担

心引起百姓抱怨洁己奉公

【分析】10.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时先理解整句话

的意思,再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另外没有什么供给的东西。更:另,另外。

(2)他的告示上说。云:说。

1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理解。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

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

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是以:因此。恤:顾及。单身:独身一

人。自:自己。

A.“单身”的理解错误,单身不是未成家。

B.理解正确。

C.“恤”“衰老”的理解错误,“恤”顾及的意思,“衰老”指自

己的年老体衰。

D.“恤”“单身”理解错误。

故选B。

12.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概括人物形象。抓住关键句子回答。根据

“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可知,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

担心引起百姓抱怨;根据“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可知,文

章体现了王恕洁己奉公的品德。

【点睛】译文:

明宪宗朱见深生化丁酉年间,王恕到云南做巡抚,不带一个书童

与仆人,只带领一个可移动的炉灶,一个盛事物的竹筐,穿的没有罗

纱衣服,每天吃的只有一斤猪肉,两块乳豆腐,一捆菜,酱、醋、水

等生活用品都是自己从主人家获取,另外没有其他供给的东西了。他

发布告示说:(自己)想携带家眷仆人随他同行,恐怕招致百姓的怨

愤,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打算保持自身廉洁,

一心奉行公事,哪里肯放纵别人坏了大事”等等。人人都记录他的话

语,点燃香火表示恭敬,以礼相待。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

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出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

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

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乙】

王丹麓病起畏寒,每当雪夕,闭户谨风。时幼子小能五岁,坐著

膝上,曰:“大人寒,故畏风,抑①知风亦畏寒。”王问故,答曰:“风

不畏寒,何由喜扑人怀?”

王丹麓座客常满。有客谓孔子无须,众诘其说。客曰:“本②《孔

丛子》,子思③告齐君曰:'先君生无须眉,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

故知今像多须,误也。”时丹麓子鼎六岁,在侧应声曰:“然则孔子亦

无眉耶?”客语塞。

【注】①抑:贝U,就。②本:根据。③子思:孔子的孙子。

13.【甲】【乙】两文提到的孔子是学派的创始者。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其日中如探汤()(2)孔子不能决

也()

15.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

B.所以知道现今像孔子一样的人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

C.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受人误导。

D.所以知道现今像孔子一样的人有很多胡须,是受人误导。

16.【甲】文中孔子因“”而“问其故";【乙】

文中王丹麓因幼子小能说“”而“问故

17.【甲】文中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用自己的话

概括);【乙】文中王丹麓的儿子鼎说“然则孔子亦无眉耶”的目的是

18,【甲】【乙】两文中的孩子都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⑴

;(2)。

【答案】13.儒家14.热水判断15.A

16.见两小儿辩斗抑知风亦畏寒17.太阳早晨

和中午距离人的远近驳斥客人仅凭书中语句就判断孔子没有胡

须的观点18.不能一味听信权威,要自己亲身验证;要

多角度看待事物。

【解析】13.本小题考查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

前479年),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瞰邑(今山东省曲

阜市)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

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14.本小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

(1)句意:等到中午候就像在热水中一样。汤:热水,注意这

里是古今异义;

(2)句意:孔子也不能够判断。决:判断。

1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在对语句进行翻译时,要注意具

体字词的含义,尤其是古今异义的字词,不要混淆。

注意“故”是“所以”的意思,“像”在画线句中指的是孔子的

画像,“误”表示错误,不正确。整个画线句的意思为“所以知道现

在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不正确的”;

故选Ao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炼。

第①空:由甲文当中“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可知,

孔子在东游过程中,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所以上前询问原因,故填

“见两小儿辩斗”;

第②空:由乙文“大人寒,故畏风,抑知风亦畏寒。”可知,王

丹麓询问原因是因为幼子小能说了让人觉得新奇的话“大概可以知道

风也是怕冷的“,故填“抑知风亦畏寒”。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①空:由甲文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

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可知,孔子遇到的两个小孩争论的关键

词是“日始”“日初”“日中”“远”“近”,可以知道他们在围绕太阳

在一天当中距离人的“远”和“近”进行争论,故可以填写“太阳在

一天中距离人的远近”;

第②空:由乙文“有客谓孔子无须”“先君生无须眉,天下王侯

不以此损其敬。故知今像多须,误也”可知,有客人根据子思的话得

出''故知今像多须,误也”的结论,是对子思话的断章取义。王丹麓

的儿子鼎说“然则孔子亦无眉耶”,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反驳客人的结

论,强调客人的话没有道理。

18.本文考察文章主旨内涵的理解。

第①空:由甲文”孰为汝多知乎?”可知,两个小孩在各自说完

自己的看法理由后去询问孔子,孔子也不能够为他们解答,然后质疑

孔子的智慧。两个小孩不迷信孔子的知识经验,而是根据自己的观察

和见解,各自陈述了自己的道理,可以知道启示是“不能一味听信权

威,要自己去亲身体验,用自己的观察来论证”;

第②空:由乙文“大人寒,故畏风,抑知风亦畏寒”“然则孔子

亦无眉耶?客语塞”可知,王丹麓的儿子王能、王鼎看待事物的角度

与父亲、客人都不一样。王能认为风专门往人怀里钻,是因为风也怕

冷。这样的见解显得格外新奇。王鼎诘问客人“难道孔子连眉毛也没

有吗?”这样的见解比起客人断章取义的见解更有道理。因而可以填

写“多角度地看待事物”的启示。

阅读下面三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

卖油翁(节选)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

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核舟记(节选)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箸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

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

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丙】

口技(节选)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9.《卖油翁》作者是代的(人名)。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1.[甲]文形象地表达出的道理;[乙]文细致地说明了核

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丙]文则生动地表现出宾客深信“火

起“而的样子。我们可以用[乙]文中的一句话

“”来赞叹卖油翁、核舟雕刻者、口技艺人的高

超技艺。

【答案】19.宋欧阳修20.可是计算核舟的长度,

还不满一寸。21.熟能生巧惊慌失措技亦灵怪

矣哉

【分析】1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卖油翁》是北宋欧阳修所著

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2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重点词语:而:可是。其:代词,指核舟。曾:竟然。盈:满。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甲文“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可知,

道理是熟能生巧;从丙文“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可知,宾客的样子是惊慌失措;从乙文“嘻,技亦灵怪矣

哉!”可知,是赞叹艺人的高超技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

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仲淹)服除①,至京师,上宰相书,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

凡万馀言,王曾②见而伟之。时晏殊亦在京师,荐一人为馆职,曾谓

殊曰:“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已为公置不行,宜更荐

仲淹也。”殊从之,遂除馆职。顷之,冬至立仗③,礼官定议欲媚章

献太后④,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

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日:“仲淹受明公⑤误知,常

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断无以应。

(选自《谏水记闻》,有删改)

注释:①服除:指服丧期满,②王曾:北宋名相、诗人。③立仗:

设立仪仗。④章献太后:即章献明肃太后。仁宗即位,曾垂帘听政。

⑤明公:此处是对曼殊的尊称。

22.【甲】文节选自范仲淹所写的(篇名)。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舍不荐()

(2)殊丛之()

24.解释【甲】文中的画线句。

微斯人,吾谁与归?

25.【甲】文中范仲淹提出了“,”的政治抱

负,这一政治抱负在【乙】文中的具体表现是(1);宁肯

得罪权贵,也要上书直言,不献媚于章献太后;(2)o

26.【乙】文中晏殊“大惧”“怒责之”这些表现背后的想法是否

符合【甲】文所阐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请

作简析,

【答案】22.《岳阳楼记》23.舍弃听从24.如

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5.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服丧期满,立即就朝廷政令的得失与民间利弊

上书谏言。面对有举荐之恩的晏殊的怒责,坚持自己的进言是

正确合理的。26.不符合,晏殊“大惧”“怒责”的行为显然是

害怕受到范仲淹的牵连,得罪章献太后,影响自己的仕途,而“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强调的是不受外物影响/指的是不

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解析】2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岳阳楼记》,此文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

月十五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

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

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

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舍弃他不举荐。舍:舍弃;

(2)句意:晏殊听从了他。丛:听从。

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

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微,如果

没有;斯,这。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联系原文“登斯楼

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可知,作

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

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

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与

作者自己,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不为个人得

失或悲或喜,“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设问句,将文章推向高潮,从

而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点明主旨,抒

发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根据乙文“(仲淹)服除,至京师,上宰相书,言朝政得失及民

间利病”可知,范仲淹服丧期满,立即就朝廷政令的得失与民间利弊

上书谏言;范仲淹将国家与百姓放在心上,提出自己的建议,体现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根据乙文''冬至立仗,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请天子帅百官献

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

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误知,常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

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断无以应”可知,礼官商议决定想要讨

好章献太后,请求皇上率领百官在大殿上向太后献礼祝寿,但是范仲

淹却上奏,认为不合礼法,面对晏殊的斥责,范仲淹坚持自己的进言

是正确合理的,体现范仲淹的坚守,可将事件概括为:面对曾举荐自

己的怒责自己的晏殊,范仲淹坚持自己的进言是正确合理的。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明确观点:不符合。原因:根据乙文“顷之,冬至立仗,礼官定

议欲媚章献太后,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

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可知,礼官商议决定想要讨好章献太

后,请求皇上率领百官在大殿上向太后献礼祝寿,但是范仲淹却上奏,

认为不合礼法,晏殊担心范仲淹被问责而牵连自己(晏殊),得罪章

献太后,影响自己的政途,所以晏殊“大惧”“怒责”。而“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则是不因外物和自己的处境而或喜或悲,

晏殊显然未做到。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甲】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丙】

勾践卧薪尝胆①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于坐,坐卧即仰

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③邪?”身自耕作,夫人自

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

姓同其劳。

【注释】①选自《史记》,由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②苦身

焦思: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③会稽之耻:指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

兵围会稽,勾践屈膝称臣求和之耻辱。

27.【甲】【乙】【丙】三部作品按创作年代先后排序,下列正确

的一项是()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乙】【甲】【丙】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身自耕作

()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0.三篇作品中的人物都面临了人生中的“难”:

(1)【甲】诗中,诗人最初面对“难”时的行为表现是“”

(2)【乙】文中,作者列举的历史人物在经历了“难”之后的结

果是,主要是因为这些“难”对于他们具有

””的作用;

(3)【丙】文中,勾践面对“难”的行为表现可以用

这一成语来概括。

31.三篇作品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各有侧重。

[甲1诗启发我们

______________9

[乙1文启发我们

______________9

[丙]文启发我们

【答案】27.B28.(被)选拔、(被)任用劳作、

劳动2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30.停

杯投箸(拔剑四顾);最终获得了成功(有所成就)动心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卧薪尝胆31.面对困境,要有坚

定信念和乐观态度;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忧患可以磨炼人

的意志)“知耻而后勇”才能有成功的机会。(忍辱负重、刻苦

奋发,才有机会一雪前耻。)

【解析】27.本题考查作品创作年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