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述魏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宋元(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经济魏晋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思想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元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宋元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1.三省体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九品中正制(1)含义: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2)途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3)衰落:隋朝时,隋文帝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废除九品中正制。二、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1)分工①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②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③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3)特点①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②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③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4)评价①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科举制度(1)背景:隋唐统一以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2)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3)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4)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5)影响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②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3.藩镇割据唐玄宗后期,设军事边镇,长官称为节度使,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2.元朝的政治制度(1)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①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②作用: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体制形式上都有权力分散、权力制衡的性质,但本质上完全不同。三省六部制是通过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立法、司法、行政大权全由皇帝掌握;西方三权分立的目的即在于防范专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全球视野看科举制的影响(1)对中国①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②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家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③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也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2)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仿中国实行科举制。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3.唐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比较相同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不同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了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最高行政机构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短板1对比论证问题的能力不足例1(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查短史料看似考查比较,但重心却是考查对宋代“糊名考校”的认识,公平、公正是其最明显的特点,故A项正确。补短善于紧扣史料的重心与立意,快速判明史料论证的中心是抢分的必备素养。析选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亦贵进士科”说明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针对练1]对中央权力部门进行改革,让权力相互制约在阳光下运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中国中央政治机构改革“中国梦”的内涵之一。下列我国历史上的政治现象与上述文明发展主流趋势不一致的是()A.秦代三公九卿明确了权力部门的分工B.唐代三省六部使相权被分散削弱C.宋代“二府三司”使各权力部门相互制约D.元代行省制度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中央机构改革”是材料论述的中心,而行省是地方行政区划方面的内容,与材料信息存在冲突,故选D项。短板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意识欠缺例2(2015·江苏单科·21,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查短答案主要来源于对史料信息的准确概括归纳,并非教材所学,不结合材料信息,得分不会太高。补短凡是“依据材料”“结合材料”“概括材料”等设问要求,均需准确、全面提炼史料信息,而非机械套搬所学知识。答案(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针对练2]据《大唐语林》记载,某人请求玄宗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玄宗答应。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的情况报告宰相。宰相说:“科举是国家抡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送给不合格的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这则记载表明()A.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B.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C.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D.科考不受皇权的干预答案B解析“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的情况报告宰相”表明礼部负责科举,并非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A项错误;“宰相说:‘……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送给不合格的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表明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B项正确;此记载只是个案,难以表明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C项错误;在君主专制下,科举制度就是为皇权服务的,D项错误。一、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领先世界;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3.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二、隋唐时期1.农业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2.手工业丝织技术高,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1)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2)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3)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4)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5)广州设立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三、宋元时期1.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2.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出现青花瓷器。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商业及贸易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1.隋唐与宋元时期城市化进程的比较时间特征影响隋唐时期(1)市坊分置,商业活动受到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3)商业都市有所发展(1)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2)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3)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宋元时期(1)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从而打破了空间限制。(2)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草市”发展。(3)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1)从西周至唐商业发展的特征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的规模不大。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2)宋元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①坊市界限被打破,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草市”发展。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③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①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②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③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3.宋代“商业革命”VS近代西方“商业革命”宋代近代西方表现手工业生产技术及生产率提高;商品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人口剧增,独立的商业中心崛起,坊市界限被打破;“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兴盛,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模式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实质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迈进原因(1)政治上,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展(2)经济上,传统自然经济阻碍新生产关系萌发(3)文化上,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1)中世纪封建王权较弱(2)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人文精神的产生,推动人的思想解放短板3对史料论述主题判断不准确例3(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查短紧扣“变化”二字思考,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耕环境、农作物品种发生巨变,引起巨变的根源是水利出现问题,以上是史料的大意,也是得分必须重视利用的信息。补短解读史料注意史料与选项在逻辑关系上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紧扣史料论述主题辨析选项。析选项史料中的“变化”现象多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绝对。答案B[针对练3]有学者这样描述:“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作者这一描述旨在说明()A.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B.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欧洲C.中国的先进工具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D.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答案D解析西方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进步,而中国生产力水平却在原地停滞不前是材料隐含的中心论点,比较备选项,只有D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一致。短板4独立得出史论的能力不足例4(2014·江苏单科·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查短州县之所以外的人口密集区,交通要道由不允许设市变为允许设市是史料的中心论点,表明唐代对“市”的控制放松,更说明对市的管理政策有所调整,故选A。补短立足史料信息,打破教材、课堂的思维定势,是新高考的考查方向。析选项材料“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等说明允许设市,只是不满三千户的不设官员管理,故B项错误。依据“要路须置”(交通要道设置市)可知D项错误。“市令”等的设置表明市的交易仍受官府监管,故C项错误。答案A[针对练4](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坊市制度瓦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是指农业生产重心的转移,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加剧是南北共同存在的现象,故不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B项错误。海外贸易拓展虽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但相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即生产力的进步而言不是主要的,因此D项错误。一、魏晋南北朝时期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二、隋唐时期1.思想佛、道盛行,三教合一,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发展。2.科技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3.文学(1)诗歌: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期,诗体完备,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2)出现唐传奇。4.艺术(1)绘画:进入繁盛阶段,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善画人物。(2)书法: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等。三、宋元时期1.思想: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程朱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3)理学在宋元时期是官方哲学。2.科技(1)火药:古代的炼丹家发明;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为西方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2)指南针:战国时期出现“司南”,北宋的罗盘针用于航海。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3)印刷术:隋唐出现雕版印刷,北宋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期,同时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准备条件。(4)中国四大发明先后流传到西方,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3.艺术(1)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2)绘画: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3)戏曲成熟: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戏曲形式,被称为南戏;到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4.文学(1)宋朝时,出现了更适应市井生活的词,婉约派的代表是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代表有苏轼、辛弃疾。(2)散曲出现于宋代民间,到元代,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关汉卿、马致远的创作成就最高。1.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1)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理学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而出现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2)科技: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3)文学①宋词成为宋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②元曲成为元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元曲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的呐喊控诉等。(4)书画艺术①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风俗画盛行。②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反映在绘画方面,如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2.宋元时期社会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国家的分裂和统一两宋时期,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和绘画艺术的发展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科技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短板5史料信息解读出现失误例5(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查短“帝王偶有失误”→“史官记录”→“有利政务严谨”是材料的大意主旨,这是解题的立足所在,由此可知A项与此最相近。补短对史料解读说法过于绝对的、片面的、与大意主旨无关的均可排除。析选项B项“全部真实可信”,C项“矛盾尖锐”说法过于绝对片面,可排除,D项并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排除,答案为A。答案A[针对练5]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这表明“理”是()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表明“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C项正确。精神实体、万物的总根源、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A、B、D三项排除。短板6打破思维误区的能力欠缺例6(2014·江苏单科·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查短一看是宋代书坊遍及各地,立刻凭经验断定是活字印刷术,这种经验主义是失分的主要因素。补短立足材料信息,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也是重要的应考能力。析选项唐代早已发明雕版印刷术,故A项错,材料没涉及任何活字印刷术,故B项错,宋代书坊遍及各地,不可能仅用于官方,故D项错。答案C[针对练6]南宋绍熙年间,四川眉州人程舍人,刻印了王称所著的《东都事略》,在目录页上印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的声明。这说明当时()A.活字印刷得到推广B.书商版权意识明显C.民间文化市场繁荣D.通俗文学作品普及答案B解析题干所要表达的核心信息是“目录页上印有……的声明”所反映的问题,而不是印刷技术的推广问题,A项排除。印刷术发明以后,一件作品可以印制多册出售,作品载体的复制品——图书成为印刷商谋取利润的商品。为了垄断某些作品的印制与销售,印刷商将待印的作品送请官府审查,请求准许其独家经营,B项正确。目录页上的一个版权声明,无法反映出民间文化市场是否繁荣、通俗文学作品是否普及,C、D两项排除。1.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联(1)科技:宋元是三大发明的成熟阶段,更是其西传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2)文学:宋词一方面是表达对国家分裂的悲愤情怀的形式;另一方面也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元曲反映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造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的现实。(3)书画艺术:宋元诸多书画家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盛行的风俗画是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景象的写照。2.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间的关系(1)与政治:小农经济影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封建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所有制。(2)与思想: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3)与科技: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3.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四方面影响(1)三个阶段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四方面影响①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开发过度,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训练1.(2016·浙江文综)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答案B解析东周时期,诸侯国实力增强,在地方上有很大的权力,不听从周天子的指挥,而元代行省隶属于中央,是中央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另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化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凌驾于三省之上,宋代在三省之外,另设“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负责处理政务,二者的地位和职权相当,故B项正确;西汉州刺史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地方的官员,级别不高,而明代的监察御史监察百官,巡视州县,故C项错误;宋代的提点刑狱司负责地方的司法审判事务,明通政司负责传递公文,故D项错误。2.(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原创押题·热点追踪押题1(考向:古代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分期)“整体而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是从两个层面逐渐展开的,即以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和以市镇为核心的农村城市化。”中国历史上“两个层面”的城市化划分最恰当的时期是()A.隋唐时期 B.唐宋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隋唐时期,受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城市是凭借政治强力,确立起社会中心的地位,市镇城市化有限,故A项错误;唐宋时期,商品经济走向繁荣,经济功能增强,政治军事功能弱化,市镇日渐兴起,故B项正确;宋元时期,从发展形态来说是“城乡并举型”城市化,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从发展形态来说是“市镇主导型”城市化,故D项错误。押题2(考向:高考公平性热点的历史解读)分析下面表格中有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的结论是()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地方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A.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B.由地方推荐到考试选拔C.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注重知识才能D.由世袭制到任期制答案D解析察举制“人、门兼美”,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由此可知察举制注重人品和门第,而科举制不再注重家世、门第,故A项不符合题意;察举制由地方长官举荐,科举制自由报考,故B项不符合题意;察举制选拔官员标准为“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多项素质,而科举制“以文取士”,主要以知识才能为标准,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官员的任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押题3(考向:经济发展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关联)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B.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C.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D.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可知这一时期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与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无关,故A项错误;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与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无关,故C项错误;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与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无关,故D项错误。押题4(考向: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与题中的“西汉中后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故B项错误;“忠”“孝”“仁”“贤”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说明了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题中并没有反映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故D项错误。押题5(考向:制度创新中权力制约机制)《元史》记载:“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材料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元朝设立行省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边疆地区B.中统、至元年间,行省正式成为常设机构C.“都省”指中书省,“省官”指地方行省的长官D.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答案D解析行省“统郡县,镇边鄙”不能说明元朝设立行省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边疆地区,A项错误;“因事设官,官不必备”表明行省并不是常设机构,B项错误;元朝“都省”是指行中书省,C项错误;“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表明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D项正确。押题6(考向:隐性热点——“一带一路”热点的隐性考查)在历史上,丝绸之路对中外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丝绸之路分为陆地和海上两条路线。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线与南线。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春秋末期。阅读下列表格——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回答问题。汉朝唐朝两宋路线从今天广东到东南亚和南亚。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管理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货物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根据表格,提取关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答案信息1,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信息2,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说明:汉、唐、宋三朝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宋朝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商业税解决。信息3,管理越来越规范。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司,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理论提升: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也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扩大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解析提取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分析南方海上贸易发展状况,故应该分析图表找出海上贸易的发展变化状况,然后总结规律加以阐述说明,最后要进行总结归纳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意义,结合材料多角度分析,阐述合理,逻辑清晰即可。一、选择题1.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A.痛陈隋室苛法之弊 B.反对君主独断专行C.主张实行分权制衡 D.建议扩大取士范围答案B解析材料“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的大意是:从古至今,没有哪个朝代像隋如此丧乱不堪,难道不是国君独断专行,国法日益混乱造成的吗?假如国君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议,大臣敢于纠正国君的过失,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据此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痛陈隋室苛法之弊”只是材料反映的部分内容,A项排除;C、D两项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南宋时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其规定:官员在非乡贯“州县寄居已及七年,虽未及七年,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差遣”。实行回避制度,主要目的是()A.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 D.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答案C解析材料对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就是防止地方势力庞大造成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故答案选C项。A项不是主要目的,B项与回避制度无关,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涉及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3.元朝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处理当地军民事务,且多参用当地土官任职。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国内各民族的大融合B.行省是元朝管辖地方的唯一机构C.行省长官多为汉人并且掌握实权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各地的官员都是由中央委派的,即使是在偏远地区也设置“宣慰司”这样的机构进行管理,故D项正确;国内各民族的大融合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行省是元朝管辖地方的机构之一,而不是唯一,故B项错误;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实行民族歧视的政策,故C项错误。4.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据材料判断宋朝()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商税总量超过农税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商业发展不受监管答案C解析材料只是宋太宗的诏书,商人社会地位是否得到提高没有对比的信息,A项错误;“州郡财计……全赖商税”不能代表整个宋朝商税总量超过农税,且材料没有体现农税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表明宋朝的商业环境相对宽松,C项正确;“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表明宋朝的商业发展受政府监管,D项错误。5.这个社会阶层“生活中,招徕、竞争、炫耀、斗胜、哄笑、人头攒动、声嘶力竭,无所不有。……他们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而迷茫的诗情……他们所醉心的,是具有容量、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是能够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科举制度的推行C.坊市制度的实行D.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而迷茫的诗情……醉心……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的是市民阶层,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6.宋代婚姻往往以金钱论价:“世俗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商较财,仅同贸易。”这反映了当时()A.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加剧拜金主义B.程朱理学彻底失去精神统治地位C.西学传播干扰中国传统婚嫁观念D.海外贸易发展冲击传统纲常礼教答案A解析材料意思是,当今世上贪图势力眼光鄙陋的人,打算要(为子)娶媳妇,先问一下嫁妆多不多;打算要出嫁女儿,先问问聘礼多不多。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婚姻重财现象,故A项正确;程朱理学在宋代出现,并且在宋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学传播,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海外贸易发展,故D项错误。7.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总面积北方南方秦汉117(全国)5.72魏晋南北朝122(北方),215(南方)3.851.9251.925隋唐124(北方),328(南方)6.423.213.21A.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C.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答案A解析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从粮食亩产水平和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来看,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有明显上升,故A项正确;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北方经济也有发展,但尚不足以说明北方经济盛极而衰,故B项错误;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南北经济有一定的差距,而非趋向平衡,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趋势,但不足以说明已经南移,故D项错误。8.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顺便到“瓦肆”听戏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答案A解析诗句反映了唐朝时期的商业发展。唐朝已经出现草市,故A项正确。“瓦肆”是宋代出现的娱乐场所,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项;明清时期实施“海禁”政策,排除D。9.在南宋临安,街头吆喝,小贩叫卖,勾栏表演,汴京话声声入耳。杭州杂剧,以中原音韵为主,杂以杭州土语。徽州婺源灵祠在杭州有7个行祠。市民喜爱的济公和尚是一名来自天台山的外来和尚。上述现象反映了南宋临安()A.娱乐文化日益商品化与市场化B.本地区的文化日趋式微C.娱乐文化由特权化趋向大众化D.移民特性影响城市文化特色答案D解析材料论述的是市民文化影响,没有体现出商品化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本地区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并没有说本地文化式微,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娱乐文化向大众化转换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在南宋临安”“汴京话声声入耳”“杭州杂剧,以中原音韵为主”“市民喜爱的济公和尚是一名来自天台山的外来和尚”说明外来移民影响本地文化特色,故D项正确。10.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书法艺术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答案D解析秦朝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并且此时书法主要是自发阶段,故A项错误;汉武帝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唐朝时期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故C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宋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宋朝时期火药广泛用于战争,故D项正确。11.“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A.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天工开物》B.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D.《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唐宋时期文化领域成就的理解。A项是在明朝中期;C项是在明清之际;D项是在元朝。故正确选项是B。12.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答案D解析本题难度较大,易误选B项。宋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故B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A项错误;此经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品,而非“最早的印刷品”,C项错误;敦煌莫高窟是唐代佛教兴盛的表现,而材料中的“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等信息则说明了印刷术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