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_第1页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_第2页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_第3页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_第4页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穆晶晶兴城市高级中学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文中有大量篇幅描述一些群居性动物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行为,与人类比较,说明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课文选自美国生物学家、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的著作《细胞生命的礼赞》,属于科普作品,教材编者也把它放在“自然科学小论文”单元,从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的目的出发,体裁还是作为说明文较为妥当。学习它,重在积累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理念和精神。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从文学角度看,本文都是佳作。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读者既可以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以得到科学美感的熏陶。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把握生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认识人类只有尊重生物,借鉴生物社会群体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学生情况分析:高二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全面的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必修三中也学过《动物游戏之谜》等知识小品文。他们对本课知识性、趣味性特点不会陌生。但本课运用了一些专业术语,欧式的翻译语言逻辑性强,作者还在文中运用了讽刺性幽默技巧,这都让学生对课文感到畏难。教学中需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多读中引导学生攻克难关。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的观点;2、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之情,获得人类生存的警示,团结合作,推动社会进步。教学重点: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准确把握作者陈述观点;教学难点: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教学方法:诵读法,分组讨论法,点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一、激情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当你们每天走在路上的时候,你是否注意过脚下的蚂蚁?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地上有食物,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以最快的速度把食物搬回巢穴,他们是如何进行交流的?相信同学们都看过《动物世界》这档栏目,你们有没有注意过狼群、狮群捕食的场面?这些动物群体为何总是能成功捕到猎物?同学们,你们是否觉得神奇?它们与我们是多么的相像!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学习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板书课题)二、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展示)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美国科学院院士,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琳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1974年出版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该书收文29篇,获该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代表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朗读课文,检查预习:点拨字词(多媒体展示)鳟(zūn)鱼木屑(xiè)迄(qì)今蜂窠(kē)毗(pí)邻真菌(jūn)阈(yù)值梗(gěng)节拱券(xuàn)苜蓿(mùxu)霎(shà)时海滨(bīn)蚁冢(zhǒng)家畜(chù)2、文章的思路:(多媒体展示)第一部分(1—2)阐明群居性昆虫是集体社会。第二部分(3—10):阐释生物的个体性集体性。第三部分(11—13):警示人类。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本: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逐个研究。问题一:作为“生物的社会”是怎样的?1、人类社会是怎样的?作为生物,它们的“社会”又是怎样的?(找两名同学朗读1、2段)点拨:人类像蚂蚁群;反过来,蚂蚁也像人类。生物社会行为与人类行为有极大的共性。2、作者第2段说到生物界对这种共性的观点是什么?点拨:“相当糟糕的态度”“绝对是有异于人类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是非生物的”、“更像小机器”“违反科学”。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是毫不相干的,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些人认为人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妄自尊大)3、作者第1段是怎样描绘医学家举行年会的?点拨:他们“急匆匆的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信息”,看起来和蚂蚁没有什么两样,“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4、作者开头将人类比作蚂蚁,这样的比喻具有什么寓意?作者身为人类的一分子,卑以自处,意在反省人类并非至高无上,我们和其他生物一样,有着共同的特征。这种不无讽刺与幽默的比喻,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问题二:作为“生物的社会”有什么特点?1、文中举了几种动物的例子?从哪些方面描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习性?(请同学们快速诵读3—10段,进行小组讨论)点拨;蚂蚁、蜜蜂、黏菌、鲱鱼和海鸟。(板书)蚂蚁:培育真菌;喂养蚜虫;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过着个体与群体的生活;建造蚁丘;寻找食物;群体变大,智慧也随之增加。(白蚁)蜜蜂:既是动物,又是动物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器;单个蜜蜂离窠:仍属于蜂窠,如有细丝系住;工蜂营建蜂窠:像胚细胞在构成一片发育中的组织;老蜂王带着它的一半家口离窠:像蜂窠进行均衡有丝分裂。黏菌、鲱鱼和海鸟:到处游动、彼此疏远、互不接触;聚集一起,排成星状,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协调;巨大生物;成群,在山坡上做窝。2、作者选取这些动物事例,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点拨:详略得当。详写蚂蚁和蜜蜂,略写黏菌、鲱鱼和海鸟。3、作为“生物社会”有什么特点?点拨:生物们过着个体和群体两种生活。个体:是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不会有什么思想了。群体:具有强大的组织性和协调性,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也随之增加;整个群体组成巨大生物,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板书)4、补充其他群体活动的生物例证。点拨:狒狒、大雁、羊群等狒狒群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出等级秩序,首领具有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的权利,可以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同时负起指挥和保卫狒群的义务。大雁在集体行进时会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并通过不同的鸣叫声发出信号。看守羊群时只需看好威猛的羊头,羊队会自动追随首领而不会丢失……小结:以上是我们对文章第二部分的分析,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表明这些生物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凝聚成为一个整体,组成巨大的生物群,就显示出非凡的力量。问题三:作为“生物的社会”,对反思“人类的社会”有何意义?1、第11段作者指出了人类其实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是我们人类却出现什么样的状况?

(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1段)点拨:“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也就是说,我们人类虽然比动物更具社会性,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与才能。(李绍明:在这个世界上,“人其实并不是独立的、自足的实体,人是由具有独立的生命、独自复制繁衍的细胞和细胞器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而宏观地看,人又是社会、城市这些巨大生物的细胞,是无名的组成部分。因而,人的自尊自大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必要的,人与其他生物的同一性比其特殊性更为重要”)2、作为“生物的社会”对反思“人类的社会”有何意义?点拨:批评人类缺乏联合智慧。3、作者在最后一段对科学探索提出了什么希望?点拨:“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但后来,“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寻求合作,对科学发展、科学探索多一点儿交流,发挥联合智慧。(板书)五、探究主旨,品味语言:1、纵观全文,文章探讨生物的社会性,真正目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启示吗?点拨:课文焦点在于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某些人(如传统生物学者)妄自尊大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警示人类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危机,强调人类要有反省意识。我们还可以从动物社会行为中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合力发展科学,共创和谐世界。概括中心: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妄自尊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2、品味文章的语言,指导学生自己归纳课文语言特点。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点拨:多用修辞,幽默风趣。

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1)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点拨: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2)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点拨: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3)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脚的神经节而已。

点拨: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4)

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点拨:讽刺极端保守的心态,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点拨: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6)第四段为什么作者一开始就来了这样两句“最让我们不安的是”“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点拨:作者这样说,是模仿传统生物学家的语气,按他们的逻辑来说的。传统生物学家们不愿意承认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这一事实,作者这样的叙述充满了调侃与讽刺。

小结:科普作品,一般晦涩难懂,语言的专业性很强,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家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运用一些修辞化枯燥乏味为生动形象,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六、结束语同学们,生物界还有很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妄自尊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生存危机,遇到种种困境,我们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走出去,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七、布置作业1、在生活中,你接触到许多动物,静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