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自道》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_第1页
《夫子自道》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_第2页
《夫子自道》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夫子自道》教学设计启东市汇龙中学施红梅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2.初步了解孔孟的言行、思想和高尚的人格。3.理解孔子的人生境界及其原因。教学重难点1.理解孔子的人生境界及其原因。2.探究孔孟的“义利观”教学方法:讲解、诵读、讨论资料链接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福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2、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思想和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预习指导利用书下的注解翻译课文,特别注意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初步感知:通过夫子自道,表现他们各自的为人与境界。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有“四书”“五经”,而“四书”中的《论语》和《孟子》,又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论语》和《孟子》记载了孔孟的言行、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充满了人生的智慧,是中国人的道德必修课本。这门课并没有提供多少科技知识,但向我们提供了人生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夫子自道》,希望能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预习检查给下面的加点字解释吾十有五(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2.心所欲不逾矩(越过规矩)盍各言尔志(何不)4.敝之而无憾(坏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使信、使怀)6.愿无伐善,无施劳(夸耀)(表白)7.饭疏食(吃)8.曲肱而枕之(弯曲着胳膊)9.子路不对(回答)10.女奚不曰(汝,你)(何)11.知者不惑(通“智”聪明)1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获得)13.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逃避,躲避)14.嘑尔而与之(同“呼”轻蔑或粗暴地呼喝)15.死亦我所恶(憎恶)16.蹴尔而与之(用脚踩,踏)17.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何益处)18.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同“德”,感激)翻译下面的句子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译: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夫子自道也译:这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圈划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补充:总角(垂髫):指童年。束发:指青少年。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弱冠:指男子20岁。而立:指30岁。

不惑:40岁。知天命:50岁。花甲(耳顺之年):60岁。古稀:指70岁。耄耋:指八十、九十岁。期颐:指百岁。4.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1)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2)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3)孔子坦言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而是非常好学。(4)孔子安贫乐道,不求不义之富贵。(5)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6)孔子以君子之道自省。(7)孟子自道,君子应“舍生取义”。5.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孔子孟子的“义利观”(即孔子孟子如何看待和取舍义和利)教师归纳补充: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其政治目标是德政、仁政。它表现在义利观中最有历史价值的精髓是在基本治国方略上重视百姓的利益,明确提出“养民”、“富民”、“教民”的政策思想,主张统治者应给百姓以利益。在富民养民谋民利这一点上,孟子说的比孔子还深刻。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德政”的继承和发展,其核心是制民产、保民利、养民生,教民善。这比孔子的“爱人”大大前进了一步,已经触及到产权这一维系利益的根本制度层面的问题了。其次,孔孟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义高于利,义主利从,但并不排斥谋取正当利益。孔子提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明确以义作为谋利的准则;倘不符合此准则,则“君子固穷”,宁肯饿饭也不取。孔子因此对饿死首阳的伯夷叔齐评价很高;对安贫乐道的大弟子颜回称赞有加;他自己在陈绝粮,处于困境,仍“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是言行一致的。孔子认为,义字当头还是利字当头,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利字当头,争权夺利,必然激化矛盾,积仇积怨;不利于解决全局问题和大局问题。在坚持义主利从原则的同时,孔子和孟子也很务实,对于获取正当利益持积极的态度。儒家的特点就是积极入世、积极争取参政机会。终孔子孟子一生,凄凄惶惶,周游列国,希望得到各国君主的赏识和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里自然的也包括实现个人合理的正当利益的最大化。但他们都坚定地固守自己的义利观和从政原则,合则留,不合则去。孔子的态度很实在也很坦率:我岂能像匏瓜那样,挂在那里喝西北风?孔子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但是,必须“以其道得之”,“以其道去之”(《论语·里仁》)。孟子更坚定更明确地提出,不义之利“不苟得”;大义面前连死都不怕,更不会贪利避祸。(《孟子·告子上》)我们应如何看待义主利从呢?教师归纳补充:孔子孟子所倡导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无数志士仁人、民族英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