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探析10000字(论文)】_第1页
【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探析10000字(论文)】_第2页
【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探析10000字(论文)】_第3页
【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探析10000字(论文)】_第4页
【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探析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前言 1一、 温庭筠之前的词中的女性形象 3二、 温庭筠词作中的女性形象 5(一) 歌妓舞女 5(二) 商人妇 6(三) 宫女 6(四) 征妇 7(五) 采莲女 7(六) 女冠 8三、 温庭筠词中女性形象产生的原因 9(一) 写作歌舞妓女的原因 91. 科举制度的没落 92. 唐朝商业 93. 个人原因 10(二) 写作商人妇的原因 10(三) 写作宫女形象的原因 10(四) 写作征妇形象的原因 11(五) 写作采莲女形象的原因 12(六) 写作女冠的原因 121. 唐代道教兴盛 122. 温庭筠与鱼玄机的纠葛 13四、 结语 14前言本论文首先对温庭筠以前的词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概括,温庭筠之前的词在数量上是很少的。主要从民间词和文人词两大类来梳理。民间词作中的女性形象以敦煌曲子词为主,而文人词作中的女性形象则比较少,仅有李白、白居易和刘禹锡等人的词作。其次写了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温词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明艳动人的歌舞妓女的形象,有哀怨忧愁的商人妇的形象,有苦苦等待的征妇的形象,有深锁庭院的宫女的形象,有欢快鲜活的采莲女的形象以及女冠的形象。最后着重分析了温庭筠创作这些女性形象的原因。分析这些女性形象的成因是从具体的每一个形象出发,针对每一个形象简要分析温庭筠创作的原因。温庭筠写作歌舞妓女主要有三个原因,分别是晚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开始腐朽没落,文人们入仕无门,为了生计和抒发心中的苦闷开始流连青楼为歌舞妓女创作歌曲;以及唐朝商业的空前发展,妓女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由于社会繁荣,国家富庶,使得帝王、贵族开始纵情于声色享乐,以至于全社会都开始流行这股纵情享乐的颓靡之风。歌舞妓女开始大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在文人的笔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温庭筠其性情浪漫,行为放纵,性喜讥刺权贵,恃才傲物的个人原因。而温庭筠写作商人妇的原因我认为就是唐朝商业空前发展,商人的数量变多了,商人离家经商,商人妇这一形象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商人妇这一形象也开始出现在文人们的笔下,流传在人们口中。创作宫女这一作者的原因就比较离奇,神秘。这是源于温庭筠做枪手的经历,据史料可知他曾帮令狐绚写过一首词,宰相令狐绚需要向唐宣宗进献佳作,温庭筠替他写作了《菩萨蛮》。进献给皇帝的词作不能随便写,每个词句都需要经过得酌。必然要贴合皇帝的生活,所以他去了解皇帝的喜好,着力要熟悉宫中女性的穿着样式。这就是温庭筠创作出宫女形象的契机。而温庭筠创作征妇这一形象根据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时战乱比较频繁,很多士兵离家参军,留下妻子在家中苦苦等候;另一方面是因为温庭筠早年有过出塞的经历,对于家中妻子的思念使他对征妇这一形象理解得更为透彻,创作起来更是得心应手。创作采莲女这一形象的原因就比较简单了,主要是因为温庭筠早年在江南生活过,看过江南的小桥流水和温柔婉约的江南水乡女子,是温庭筠创作出采莲女这一形象的主要原因。女冠这一形象的写作原因一方面与当时唐朝重视道教的历史原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温庭筠和女冠词人鱼玄机的爱恨纠葛有关,温庭筠女冠这一形象的创作很大程度上都是以鱼玄机为原型。文章着重阐释了温庭筠创作女性形象的原因,是论文写作的核心部分。温庭筠之前的词中的女性形象在温庭筠之前的词中就已经出现了女性形象,既有民间词中的女性形象,也有文人词中的女性形象。民间词作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是以敦煌曲子词为例,敦煌曲子词作为女性词作的开端,这些词中关于女性书写的部分,不论是表现方式,内容还是题材,都对词学的发展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虽然创作敦煌曲子词的那些民间词人文学水平不高,但是却也更加真实纯粹的展现出了词在最开始的阶段,那拙朴自然的风格,又因为词作者众多且来自各种各样的阶层,更便于从这些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从而能比较客观和真实的反映出当时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感受以及内心的情感。敦煌曲子词(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为准)数量上大约有一千二百四十一首,其中有一百八十六首是以描写妇女为主的,约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十五,数量还是比较多。从研究这些词作从而透视出当时的女性形象,进步研究总结出温词之前民间词中的女性形象。民间词中的女性形象有:征妇怨别思夫的形象,在民间词中征妇思夫形象是一大常见的题材,刻画的多为勤劳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们在家中思念着自己的丈夫;有少女思春的形象,如《破阵子》,《凤归云》等;有写妓女苦恨的形象,如《抛球乐》,《望江南》等;有面对男子的离家不归、薄情负心时怨女的形象,如《渔歌子》;有可爱少女大胆形象,少女这一形象似乎在各种题材中都不会被忽略,在民间词中也有这些女孩子的身影,如《菩萨蛮》。如今可考察的最早的文人词,是《忆秦娘》(箫声咽)和《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这两首。据证实,中国最早的文人词在唐初开始出现,而其中的关于女性的词作品更是少之又少。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词,都是向当时的民歌学习和借鉴的结果。所以从词作来看,这些词虽叫做文人词,但依然保持着民歌天然风韵、通俗易懂的特征。从初唐、盛唐再到中唐,相对而言,“曲子词”的创作局面依然没有打开。到了中唐白居易和刘禹锡等人的“依曲拍为句”,也没有多少人响应。一方面,这时候唐诗的创作正走向鼎盛,在文坛上独领风骚;另方面,从初唐、盛唐以来盛行的文人士大夫积极入仕之志,与“曲子词”柔婉低靡的格调还不太协调,一种适宜“曲子词”生长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出现。根据研究发现文人词中的女性形象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有:宫廷女子形象时文人词中一大常见的形象,这些女子是宫廷女子形象的一个缩影,主要表现生活在宫廷中的女子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装扮。如《调笑令》;有商人妇的形象,唐朝商业空前发达,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人这一行业开始进一步发展壮大,随着商人的发展,商人妇这一形象也开始越发明朗。如《调笑令》;神女形象也是文人们喜欢写作的一个形象,神女这一形象比较神秘,其形象似乎也比较高雅。如:《潇湘神》;而少女思妇这一形象是比较常见的,在上文中也提到过,在文人词中有《长相思》。前期的民间词和文人词对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都有一定的影响。温庭筠词作中的女性形象歌妓舞女歌妓舞女的女性形象在温庭筠七十余首女性题材的词作品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大约有四十首是以风尘女子为题材的,温庭筠笔下这些女子很多都有明艳俏丽的形象,他在词作中给我们刻画了一帧帧色彩鲜艳、明艳动人的美人图,这些美丽的女子有着“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般浓密秀美的头发,还有着“人似玉,柳如眉”般优美的容颜,还有着“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般苗条的身姿。他笔下的这些美丽的女性,虽已经有着另人生羡的容颜,但她们还不满足,还特别执着于装饰自己,打扮自己。温庭筠在词作中通常用形象化的言语来描绘这些女性的不同寻常的美。例如在《菩萨蛮》这首词里,温庭筠用“水精帘”、“鸳鸯锦”、“藕丝”、“玉钗”这些精美的意象来描述女孩子的闺房,以及她的衣着和装扮。虽然在他的词中并没有确切明说这些女性具体的身份,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词中,感受的出来这些女主人公的身份。她们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女性,为生活亦或是因为种种不得已的缘由,她们从家世清白的女孩子沦为娼妓,她们虽为歌妓舞女,但是她们大多都长相美丽而且有比较高的艺术造诣,她们能歌善舞,能言善辩,甚至还精通琴棋书画因而能够与文人交谈甚欢,这些文人可谓是“饱赏声色之美,尽领宴饮之欢”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粒,2007年版,第58页,但是在温庭筠笔下,我们可以看出来,尽管这些歌妓舞女表面上光鲜靓丽,别人以为其风头无两,但是她们内心充满了忧愁与无奈。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粒,2007年版,第58页温庭筠后期日常流连于青楼妓馆,与很多歌妓舞女都有比较亲密的接触。这些在他的词中就有反映出来,例如:“自恨青楼无近信,不将心事许卿卿。”是在说他的忧愁烦恼,旧情难忘。因为日常在青楼厮混,温庭筠总是给人一种放浪轻薄的印象。其实唐代妓女已经常见了,无论是家妓、私妓、官妓都比较常见。温庭筠常厮混于这些地方,比较了解这些妓女的思想情感,内心的想法以及她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他才能在词中创作出青楼女子的形象,例如在《南歌子》中:“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这些女子有自己的情感,她们表面上风光无限,有着精美的服饰、姣好的容颜,但她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充满了忧愁与辛酸。而温庭筠也并非很多人所说的轻薄之徒,他对这些女子们更多的是理解,同情、尊重、爱怜。他时常把自己的悲惨的遭遇同她们的心酸联系起来,视为同类,引为知己,他的词更是反映歌妓舞女强颜欢笑背后所潜藏的辛酸与苦楚。“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菩萨蛮》)充分抒写了歌妓的寂寞相思之情,“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菩萨蛮》)表现女子伤心无奈,无精打采心灰意懒的心绪。商人妇“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是说男子外出为了生存,经商或者为功名与女方分隔两地,这对女孩子来说是最痛心的的事情。因此,‘望归’就成为词作中最为常见的主题。”汤显祖<<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出版,175页,在温词中也出现过这类的女性形象,例如《梦江南》中就曾刻画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位女子清晨起来盛装打扮,独自一人孤零零坐在江楼中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但是日落西山,千帆过尽,但都不是心上人的归船。正是与“‘朝朝江上望,认错几回船’同一结想”中,妇人每日精心打扮,日日一泪洗面,只为盼望远方的丈夫归来。都说“女为悦己者容”,这个晨起梳妆打扮的女子满心期盼的丈夫却迟迟未见,她最终只能是“肠断白频洲”。“汤显祖<<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出版,175页宫女俗语曾说道:“伴君如伴虎”,又说“一入宫门深似海”,这两句俗语说明了宫廷女子的艰难处境,这些女子大多下场凄凉,她们一辈子生活在深深的宫墙之内,一辈子渴望一睹圣颜,唐陈鸿称她们“与上行同辇,止同室,宴专席,寝专房。虽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暨后宫才人、乐府妓女,使天子无顾盼意。自是六宫无复进幸者”。陈鸿《长恨歌传》,见《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本,第139页她们希望将来有一天可以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但是有时候一辈子都不能如愿。温庭筠的词中也出现过这类女性形象。例如《菩萨蛮》其十四中就有这样的宫女:她们盛装打扮,但是却因为无人欣赏而只能百无聊赖地依靠于枕头之上,“愁黛”、“春恨”、黯然神伤。宫女满心忧愁,愁的是满心期待君王却没有出现,白花功夫装扮。还有《杨柳枝》词中:“金缕毵毵碧瓦沟,六宫眉黛惹香愁。晚来更带龙池雨,半扶栏杆半入楼。”这些宫廷女子感叹自己时运不济,深宫寂寞,一辈子都难睹圣颜,连那四处飘荡玉柳都不如,至少那些青柳还能得到君王的照拂。还有一种不同的情况,就是温庭筠在其词《清平乐》中刻画了一种同于以往的女性形象,虽然都是宫中的女子,最终的结局尽管可能也一样,但“竞把黄金买赋,为妾将上明君”,说明这些宫女对她们的未来还是抱有希望的,她们认为来日方长,终有一天还是能获得君王的宠爱,温庭筠对宫廷女子们有着深厚的同情。陈鸿《长恨歌传》,见《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本,第139页征妇征妇这一形象在温庭筠笔下也是很常见的,常见的有用《定西番》、《遐方怨》、《诉衷情》、《蕃女怨》等曲调来表现征妇这一形象,列如以《蕃女怨》为例: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幅女子在画楼中怀念征人的图景。女子看着征人留下的东西睹物思人,脑海中想象着边塞环境的恶劣与艰苦,“渍南沙上惊雁起,飞雪千里”,时时刻刻的为在外征战的人担心和焦虑。虽然身处艳阳高照的春天,但是因为自己孤独一人在画楼之中,即使面对姹紫嫣红百花盛开的春景,也没有兴趣,仿佛身处严寒。“锦屏空”而离恨重重,埋怨战争,正是由于“年年征战”而使得征人不能归来。更是埋怨战争,痛恨战争。而温庭筠早年也曾经从军出塞,因此他对征妇的这种复杂的心情也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正是因为他有如此的经历,才能够创作出比较客观的反映征妇忧愁的词作。他的《蕃女怨》其二中写道:漠南秋尽黄叶卷。塞草归雁。锦韉尘,银甲汗。暮笳吹断。鸳鸯楼上数归期。柳花稀。碛南沙上惊雁起,飞雪千里。玉连环,金镞箭,年年征战。画楼离恨锦屏空,杏花红。这一首也是写征人思妇的词。采莲女采莲女是温庭筠创作的女性形象中比较活泼的一类形象,但是这一类词屈指可数,数量特别少。其中比较欢快鲜活的是《河传》这一首词。《河传》中云:江畔,相唤,晓妆鲜。仙景个女采莲。请君莫向那岸边。少年,好花新满舡。红袖摇曳逐风暖,垂玉腕,肠向柳丝断。浦南归,浦北归,莫知。晚来人已稀。用短短五十多个字,描绘了一幅江边采莲图,在江河边上,一个个娇媚动人的女子,相互呼喊着相约一起去采莲,还对同行的伙伴说的,不要往岸边去,岸上边有一位少年在娶亲,载了满船的好花,女子的红袖随风摇曳,明艳美丽,肤如凝脂,岸上青柳丝随风飘荡,少年使她忧愁,使她断肠,日落之后,少年归家后,女子辗转反侧,他是从哪里回去的呢?只是可惜傍晚人烟稀少,无从查起。天真浪漫的可爱少女形象栩栩如生。虽然温庭筠的词以浓艳香艳的词风为主,但是也不乏像《河传》这样清新淡雅之作。女冠在温庭筠的词中,女冠这一形象是比较特殊和神秘的一类存在。她们虽为女冠,本应朴素淡雅,但是她们大多都有着比较出众的相貌,优美的身姿,甚至还可能像歌妓舞女那样,有着让人神魂颠倒的本事。可是她们还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心态就是想要成仙。女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女道士,在词人的词作中,有时候这些女道士一般身着穿素服,甚至还有点不解风情,有时候词中的她们也有着华美的的服饰,娇美的容颜。比如《女冠子》其一中,先不说首词所刻画的女子状态是什么样的,就单从词中最后一句“寄语青娥伴,早求仙”可以得出,虽然这些女道士过着优越的生活,生活并不困难,但是她们内心还是不知道满足,她们甚至想要追求得更高,还想要成仙。而且因为她们所处的时代的特殊性,也因为种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她们已经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单纯的女道士那么简单了,这些女道士的生活实际上已经和歌妓舞女差不了多少,更有甚者可能也已经沦落为了歌妓舞女,只不过她们大多都在背地里,也不敢明目张胆,且温庭筠词中女冠这一形象主要以女冠词人鱼玄机为原型。温庭筠词中女性形象产生的原因温庭筠的性格和词的风格来源于他的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在的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作为处于那个时代的文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毕生的人生追求,当时的文化主要是以伦理道德为准则的一种文化,特别是当时的文化人,他们更是要遵循三纲五常。在当时,大多数人都是卑微的,他们的能力和地位都是有限的。如果想要实现所谓的抱负和人生理想以及获得自己想要拥有的利益。就必须要融入国家,融入社会。而我们也知道温庭筠的远祖是初唐宰相温彦博,祖先的荣耀影响了他的人生理念,因为家族历史的原因他一直热衷于仕途。而因为当时复杂的情况,他一直未能如愿。写作歌舞妓女的原因科举制度的没落晚唐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大不如以前了,科举制度逐渐腐朽,科举考试也更加不健全,决定科举考试结果的不是依据才能,不是看诗词歌赋写的有多好,而是权贵决定的,又因为当时的时局混乱,政治不清明,导致科举制度的不公,温庭筠又没有权贵靠山,以至于无法通过正常或不正常的途径入仕,最终无奈流落青楼,与歌妓舞女为伍。唐朝商业在唐代,商业空前发展,妓业的发展也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繁荣发展,国家富足,使得贵族阶级也开始纵情声色,沉迷于享乐。贵族淫乐坏风气逐渐影响了整个社会,比如说在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设教坊、置梨园、统四万宫妓作乐用于享乐,以及他和杨贵妃的风流韵事传遍大街小巷后,更是影响了文人士子们,他们对这种颓靡的生活方式多是羡慕甚至想要追随,后来也开始旁若无人地走进秦楼妓馆,拜倒在歌妓舞女的石榴裙下,沉醉于她们的温柔乡中。况且唐代民风开放,对于官吏宿娼,不仅没有法律约束和舆论非议,还会被视为才子追求佳人的风流佳话。影响甚广,以致于民间也开始上行下效,此风日盛。后来到了唐朝后期,社会经济开始逐渐衰败,又加之五代时期的战乱,使一些人产生了消极悲观的心理,认为人生白驹过隙,他们高呼及时行乐,青楼中几度醉生梦死,以声色犬马,醉酒买笑来逃避现实,这一切导致唐代乐妓行业的发展空前的盛大。而又因为妓业的发展,反过来致使妓女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和满足当时商业发展的要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主动和流连花丛的词人索词。个人原因温庭筠是一位才能出众的文人,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也是因为其性情浪漫,行为放纵,又因为其性喜讥刺权贵,导致他多触忌讳。恃才傲物,得罪了当时的权贵,最终,终身沉沦,且他不愿意巴结当时的当政者,不会世故故而屡试不第,无法在政治上大展抱负,最终流落青楼,与妓女为舞,以为妓女写词为生。圆滑,以及由于“文人的阶级局限和阶级趣味,加上教坊词题材的局限,温庭筠‘以文为货’的需要,为歌妓们量体裁衣创作歌词,由此决定了温庭筠秾丽靡艳的词风”杨艺:《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杨艺:《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出版,37页写作商人妇的原因唐朝商业空前发达,大唐王朝的商业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是一个极其开放而繁荣的王朝,这盛世的背后就是商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就出现了大批的商人,这也就使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一群特殊人的存在—那就是商人的妻子(商人妇),商人离家经商,与妻子分隔两地,这时候我们就能注意到商人妇的孤独寂寞。妻子独自一人在家,常常满心忧愁与苦楚,温庭筠观察入微,捕捉到了这一角色,并把它创作出来。写作宫女形象的原因关于温庭筠的经历,有这样一件奇异之事。《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是温庭筠代令狐绚所做。身为唐朝宰相的令狐绚需要向唐宣宗进献佳作,而他自己苦于作词。他的儿子令狐高与温庭筠交好,温庭筠常出入相府,所以令狐绚托温庭筠代做宣宗喜爱的《菩萨蛮》。但可以看出温庭筠作词,并不完全是主动的。而当时的温庭筠自己生活并不丰裕,并且可以通过身为丞相的令狐绚,将自己的名声打出去,同意帮令狐绚创作,也是有可能的,同时,这样的创作会受到限制,进献给皇帝的词作可不能随便写,每个词句都需要经过仔细斟酌。而温庭筠是个聪明人,他不能完全将市井之风放入词中,词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也就不能全靠妓女们的形象来支撑。其中必然要贴合皇帝的生活,而这对于仕途并不顺畅的温庭筠来说,是需要实际与想象相结合的。他一方面要了解皇帝的喜好,另一方面要熟悉宫中女性的穿着样式。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现如今其流传于世的《菩萨蛮》共有十四首,其中“鬓云欲度香腮雪”“翠钗作金股,钗上蝶双舞"“宝函钿雀金瀏鶇”等佳句频出。当然,温庭筠真正进入官场的经历并不多,更多的是作为幕僚,先不说其是否能够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宫廷,接触到后宫女性的机会有多少。至少其在与上层阶级名士的交往中,可以了解到当时上层贵族们的喜好审美。结合温庭筠的官场经历以及他所结交的朝臣贵族的品级,如他曾与太子李永交游,而太子出行必定有宫人随行。而温庭筠是跟随太子出游,温庭筠是可以在这个时候看到皇家出行时的仪仗以及当时皇家的衣着妆饰的。而温庭筠不只和太子有过交集,还于当时的宰相、节度使等朝中重臣结交或是归于其幕下。跟随他们的所见所闻,皆为上层阶级生活中的点滴,以此接触到上层阶级的女性是存在可能性的。而其词中所描述的“金雀钗”裙上金缕风”等对于女性装束的描述也符合当时的贵族女性着装特点。可以推测温庭筠极有可能是根据与其交往的上层官员或宫中人士身边的女性装扮或是他们对于女性装扮的喜好所写。而我认为这是温庭筠能写出宫女这一形象的原因。写作征妇形象的原因晚唐社会动荡,政局混乱,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开始走向衰落,到了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骄横,朋党倾轧,危机四伏,由于这些社会情况,很多文人入仕无门。整个唐代,战乱频繁,边塞战争连绵不断和长期实行府兵制,不论是士人还是平民,除了参加科举考试谋求出身外,多数都走上了从军的道路。男子在外满怀豪情的镇守边关,希望建功立业,显身扬名,相对的,被抛下的妻子,却只能深闺遥望,聊寄相思幽怨之情。这里征夫为了封候壮志,另寻出头之路,抛家别妻,主动镇守边关。委屈的妻子忍泪吞声,更多的女子对征人则是充满关切与思念的。这就是征妇形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温庭筠少年时期有出赛的经历,军中生活的经历,离家数载,他思念家中妻儿,使得他对征妇们更具有同情之心,对她们也更加了解,所以他的词中也有较多的思妇的形象。写作采莲女形象的原因温庭筠的家族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尤其温庭筠父亲去世,温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随母亲生活。生活困难拮据。但是温庭筠父亲生前好友段文昌由云南征拜刑部尚书,对温家施以援手,带温庭筠到了杜陵,与其子段成式结伴共读。后段文昌出镇淮南,温庭筠与段成式随之到江淮吴中一带。两个少年郎策马轻裘,醉卧烟雨,携手畅游春烟暖江淮,笙歌醉扬州。淮南的烟雨像多情的女子,依偎在游人身旁,饱含一腔情愫,让人迷醉。而江南的歌声与美酒,是比烟雨更令人着迷的美梦,化作安逸世道中最后的缠绵。醉在江南梦里,小桥流水。我认为这经历与他写出采莲女这一形象的重要原因。写作女冠的原因唐代道教兴盛道教在唐代的兴盛得益于皇室的尊重和支持。在那个时候,服用炼金术成为将军、学者和官僚以及普通人的普遍做法。妇女冠的出现及其多方面的影响,成为唐代道教兴盛的一大特点。当时,中国寺庙总数为1687座,其中有550座女冠庙。当时很多公主都入了道教。以致于民间妇女纷纷效仿,要求出家的人数难以统计。但唐代政府对出家问题控制严格,下最后通牒并不容易。公主入道也对提高道教的政治地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入道的公主们通常会拜一位道士为师,以便亲近皇帝和权贵。在唐代的女性皇冠中,最大的群体是宫女。这是封建制度与统治者对道教崇拜相结合的产物。

毕竟,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相对开放的时代,所以女道士们在社会交往中享有更大的自由,这在唐代的作品中经常有体现出来。而且唐代的女冠很大一部分是宫中的女子,她们没有回归世俗生活的自由。因为被迫入道,她们自然渴望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唐代女冠的排列可以说是历代最为壮观的。如此多的公主成为女冠,这在其他朝代是从未有过的现象。这与唐代自始至终崇尚道教的政策密不可分。这也是女冠这一形象出现在词作中的原因。温庭筠与鱼玄机的纠葛在温庭筠的一生中,与其交集最为密切的女性可谓是晚唐才女鱼玄机。温庭筠与词人鱼玄机结识,与其成为忘年交,唱和甚多。从鱼玄机的一生可以看出温庭筠与之交集紧密。从鱼玄机的婚姻到其出家成为道士,此中无一不有温庭筠的存在。而上节曾提到温庭筠所写的《女冠子》,其中描写的女性为道士,而衣着妆饰却与当时的花街女性相似。而结合鱼玄机自身经历,以及各类文献对于其的描述。温庭筠的《女冠子》所描写的女性或许是以鱼玄机本人为参考的。首先从温庭筠的人生经历来看,二人成为了忘年交,且根据其与鱼玄机的交流,温庭筠对鱼玄机的婚姻不幸是知情的。其次她的不幸经历与温庭筠自身入仕不顺的经历类似。加之当时文人会将自己的精神寄托投射在女性身上并将其写入词中。可以推测温庭筠《女冠子》中所描述“宿翠残红窈窕”、“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霞帔云发”“画愁眉”的人物原型应该为鱼玄机本人。温庭筠以鱼玄机本身的道士装扮为基础,结合自身想象以及不幸的人生经历,勾画出自己内心中女道士的形象。看似不食人间烟火,却也离不开世俗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温庭筠创作出女冠这一形象的原因之一。结语本文通过对温词以前的词作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主要是温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