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18:小说阅读之探究小说的标题(解析)_第1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18:小说阅读之探究小说的标题(解析)_第2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18:小说阅读之探究小说的标题(解析)_第3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18:小说阅读之探究小说的标题(解析)_第4页
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18:小说阅读之探究小说的标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人教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专题18:小说阅读之探究小说的标题(解析)专题18小说阅读之探究小说的标题

备注:标注★的题目考查的是“小说阅读之探究小说的标题”这一考点。

一、(2020·皖江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晴月

天一直雾着,从上往下看,楼下那片树林顶端的叶子,都晶莹莹如泪人的眼,水光水光的。

我用手摸摸房间里的被子,湿漉漉的,不想再躺下去,便走出来,坐电梯下楼,寻那片树林来。

走出宾馆,过一个拐角,就找到了那片树林——它们是一些很大很茂密的榕树,有的长在宾馆楼下,有的长在林荫道的两边。

空气很潮湿,走在树下,虽不见有水滴落下来,地上却湿漉漉的。

林荫道上,有几位老人漫步。我不禁为他们担忧起来:这么湿的地面,他们这么大年纪,一不小心滑倒,就不好了。

不过,我很快就发现,这担忧是多余的。在这里漫步的,都是本地的老人。他们习惯了这雾天,也习惯了湿地,走在上面悠闲自在,一点儿都不担心滑倒。

唉!万事就怕遇到像我这样倒霉的人。当我从一个拄着拐棍的老太太身边路过,准备走向不远处的长条椅时,这老太太却竟然出了状况。“咣当”一声,拐棍滚落地上,老太太则像落叶一样,飘落在了地上——就倒在我左脚的脚尖边。

我想伸手扶一把,意念刚动,许多看到老人摔倒好心扶一扶,反而惹一身麻烦的镜头,便马蜂一样向我涌来。就在几个月前,我的家庭也“摔跤”了。丈夫由于工作出了点问题,不但受到处分,还被冤枉地赔了几十万元。家庭就这样陷入困境。

眼前这位因病倒下的老人,扶了,没事还好;若真遇上碰瓷的,我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何况,儿子正在这个城市的考场中紧张地测试,我怎么能出事呢?可不扶——我低头看向倒下的老人,她脸如纸白,额头浸着虚汗,似乎已不能动弹。没人管的话,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阿姨,你是心脏病犯了,是吗?我想救老人,却不敢去碰她。

老人家勉强点了点头。我便喊起来,快来人啊!这位阿姨犯病了!

这时,前面漫步的几位老人已赶过来。有个人笃定地说,她这是心脏病犯了,得赶紧给弄药吃。

我一听,慌忙地从口袋取出速效救心丸,倒出几粒就朝她嘴里喂去。

速效救心丸对我晕车很有缓解作用。久而久之,每出远门口袋里便总备着它。我刚喂阿姨吃下速效救心丸,就有一位老先生说,她脖子上不是有钥匙和电话号码吗?还是给她家人打个电话好些。

我想也是。打通电话,是个中年男子接的,是阿姨的儿子。他说他这就过来。

大概几分钟的样子,阿姨脸色缓过来了,人也精神些了,看来不再有生命危险。我小心扶她到不远的长条椅上坐下,正要离开,她却一把攥紧我的手嚷起来。

她舌头已不当家,透过含糊不清的声音,我听出她在喊,你不能走,你得等我儿子来!

天哪!我刚救了她的命,她就来讹我?我想,她要非说是我把她碰倒的,还真有口说不清,其他几位老人当时都走在前面。我的头轰地一下就大了。

家庭刚遭困境,如果再被讹一把……情急之下,我用力一拧胳膊,挣脱阿姨,拔腿就逃之夭夭了。

阿姨的儿子打来电话,我赶紧关了手机。

后来,儿子一下考场,我们就赶紧收拾收拾,离开了那个潮湿的城市。

回到家,为了保险起见,我换了个新手机号。

半年后,因我罗锅上树——钱缺,无力出书,一帮文友也不知谁挑的头,就为我搞起了募捐出书的宣传活动。

可宣传海报刚贴出不久,就有个中年男子给我打来电话。

他说,嘿,我还是找到你了吧?

我的心不由咯噔一下。再看看手机号码归属地,我仿佛感觉索命的无常来到了眼前。

我说,你、你是……

中年男子就像终于捉到了要捉的兔子,欣喜地笑着说,你忘了,我母亲摔倒的事?你怎么跑了呢?

我啪嗒挂断电话,愤愤地想,明明我做了好事,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就是不赔钱,也没有钱赔!心口怦怦地跳着正要关机,对方却发来信息。

我已经了解你的全部情况,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就算你再换手机号,我也能找到你。

我一看,紧张得手都发抖,想想还是硬着头皮拨通电话:你、你、你到底想怎样?

他依然欣喜地笑。他说,当初,我妈犯病倒在地上,你能冒着风险给她喂药,扶她到椅子上休息。如今,你出书经济有困难,我为什么不能扶你一把,完成你的心愿呢?

我仰望苍天,不知为什么就流出两行热泪。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天一直雾着”、树叶“水光水光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阴暗沉郁的氛围,表现了“我”当时的心境,也为下文写老太太摔倒做了铺垫。

B.看到老太太摔倒后,“我想伸手扶一把”但又担心遇到碰瓷的,这真实地反映了普通人的心理状态,也折射出某些恶劣风气对人心产生的负面影响。

C.小说善于借助误会来推动情节,制造波澜,如听到老太太喊“你不能走”,“我”以为她要讹“我”;接到中年男子的电话,“我”以为他要“我”赔钱。

D.在与中年男子通话时,“我”的紧张、委屈甚至气愤与他的轻松、欣喜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张力,暗含了对“我”自私狭隘的批评。

2.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我”“为什么就流出两行热泪”。

★3.小说以“扶”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2020·衡水中学·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陆涛声

晚饭后,老作家舒启正与老伴儿散步,走在街上,看到一家古玩店,下意识地摸了摸腰上系的古玉佩,便进店请老板鉴定鉴定。

古玩店老板接过去,先双手合着捻摸,又拿出放大镜,细细观察了一会儿,把玉佩托在手心里,以意外的口气说:“老先生,恭喜你,这是真玉,春秋时的。”老板还请求给玉佩拍照,一再叮嘱说:“这可要好好保管呀!”

其实舒启正也早知道它是古货……

早在十年前,他还在职时,比他小六岁的好友赵自安第一本随笔集出版,是他作的序。赵自安在把新书送给他时,从腰里皮带上解下这块古玉佩递给他:“你看看这东西怎样?”

玉佩是圆形,如月饼大,有近八毫米厚,中褐色,有深浅差异,中间有个直径一厘米的圆孔,一面刻有粗犷的古代装饰图案,一面是光的。舒启正平时对玉并没有兴趣,接过来礼貌性地看了看,不过说不出名堂,只说:“是块古玉。”

赵自安问:“你喜欢不?”

舒启正生性淡泊,对古玩并没有浓厚兴趣;再说,为朋友作个序,岂能接受回报!他把玉佩放到对方手里说:“你家传的,这我可不要。”

“送给你。”赵自安再次把玉佩放到舒启正办公桌上。

舒启正知道,赵自安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万事需经反复琢磨才会决定,送这玉佩是来表示谢意的,可见赵自安对他写的序非常满意,他也感到安慰。面对赵自安的真诚,舒启正觉得却之不恭,便任赵自安把玉佩留下。

之后,舒启正也像赵自安那样常把玉佩系在皮带上,时间一久习惯了当成自己的东西。

古玉佩如今被行家这样肯定,在舒启正心里加重了分量。他觉得挂在腰上委屈了它,就用一个精致的手镯盒装上锁在柜子里。

转眼又过了五年,舒启正年过七十,成了“舒老”。他参加一次活动,遇上了一个三十年前辅导过的业余倪臻。倪臻告诉他,这些年一直从事古玉研究。不久,倪臻又来看望舒启正,他便从柜子里取出玉佩让倪臻再鉴定一次。

倪臻随身带着放大镜,拿着玉佩走到窗前最亮处看了一会儿,也说:“是春秋时的,可值钱呢。”

舒老好奇,便问:“值多少钱?”

倪臻想了想,说:“二十万。”

值这么多钱!大出舒老意料。他将信将疑:“值这么多?”

倪臻随口又问:“舒老是否有意出手?如果出手,就让给我。”

舒老觉得这玉得慎重对待,说:“朋友送的,哪能卖钱?”

倪臻做了估价,古玉佩不再是玉,而是金钱,成了一块压在舒老心头的重石:再留着,岂不是占有朋友之财!于是,他决定归还赵自安。

可是,赵自安也退休四五年,去上海靠着儿子生活。他找了好几个人才联系上,便约赵自安再回故地时来他家小聚一次。他还约另一位老同事老金到时作陪,其实是为还玉时在场做个见证。

在等待赵自安期间,一天黄昏时分,舒老看电视,看到央视《鉴宝》节目展示出一块秦代古玉佩,样子、颜色与他这块非常相似,专家鉴定后估价竟高达千万元,他震惊得目瞪口呆。《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现在“君子”竟成天价商品!他更加急切地盼着赵自安早日来,于是又打电话催问。

终于,赵自安和老金同来了。

舒老便把玉佩递给了赵自安,以谐趣的口吻说:“代你保管了十五年,现在完璧归赵,保管的责任就交给你了。”

赵自安愣了愣,没有说话,收下了玉佩。

因为老金在场,舒老没有展开关于玉佩的话题,赵自安也没再提。两人留下吃过饭,便告辞,舒老特意送出小区,直到公交车站。等老金先上了另一路公交车离开后,舒老把古玉两次鉴定过程和二十万出价,以及央视《鉴宝》中所见,全对赵自安说了。回家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

过了些日子,有两个早年被舒老辅导过的来看他。他们也都已从报社记者岗位退休,与他最贴心,几乎每月都相约来陪他喝茶聊天。闲谈时,他把还玉佩的事告诉了他们。

两人都说了敬佩的话。年纪偏小的一个忽然问:“你还给他,他推了没有?”

舒老说:“没有。”

年纪偏大的也问:“他该说些感动话吧?”

赵自安没有说一句与玉佩有关的话。不过舒老没有回答。

偏小的为舒老鸣不平:“对老师这种高尚的举动竟不当回事了。”

偏大的也说:“缺点儿礼貌。”

舒老的心弦也被两人的话拨动,还玉时他也曾觉得赵自安欠点儿礼貌,心里曾隐隐不适,这时这种不适又加重了。

过后舒老冷静下来,又不由反思:古玉本就是他的,何况是好友,怎还在意这些呢?他推与不推,与我要归还的心愿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我在乎的是那点儿客套?

他觉得自己的灵魂还有隐垢,心生惭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承上启下,由现实转入回忆,接下来的几段插叙不仅交代了古玉佩的来历,也使小说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行文摇曳多姿。

B.“回家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的心理描写,生动刻画出舒启正归还古玉后的内心感受。

C.结尾处写到舒启正在两位退休记者挑拨下心里严重不适,这有损于他在读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小说在“人格升华的自豪”处结束会更好。

D.舒启正散步时看到一家古玩店,引出对古玉的初次鉴定;活动时遇到倪臻,引出对古玉的再次鉴定,此情节设置有巧合意味,蕴含了的匠心。

2.小说中的舒启正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古玉”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2020·河南西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军宴

朱胜喜

作家终于登上了南海深处的这座小礁。他头发蓬乱,脸色煞白,嘴角还沾着刚刚呕吐过的秽物,看上去狼狈不堪,完全没有了知识分子的斯文。

他是从北京来驻地采访的。在结束了驻地采访之后,他坚持要到海礁哨所去体验生活。驻地首长拗不过他,只好派一艘小艇把他送上这个礁。

小艇一离开海岸,他就后悔了。完全没有泛舟昆明湖的舒适感觉,在茫茫大海上,小艇时而左摇右晃,时而上下颠簸,他的肚子里一阵阵翻江倒海。不一会儿,作家就彻底“交开了公粮”(水兵把晕船呕吐戏称为“交公粮”),真正领略到了大海的威力。

小艇颠簸了三个小时,作家也交了三个小时的“公粮”。总算是上了礁,但他已是两腿发软,浑身无力。

礁长看到作家遭罪的样子,忙示意炊事员赶紧打点水给作家擦擦脸,漱漱口。炊事员听到礁长的吩咐后,愣了好一会儿才转身进了厨房。

过了一会儿,炊事员端来了小半脸盆清水搁在作家面前,一只手还端着一杯漱口用的水,然后小声地对作家说:“您先洗脸,再漱口,记得把漱口水吐在脸盆里。”

作家望了望炊事员,很是不解,但还是按他的话做了。

洗漱完毕,作家正要将用过的水倒进大海,炊事员慌忙走上前端过了脸盆,说:“我来,我来。”说着端起水走进厨房。

过了好一会儿,作家的身体才恢复过来。在礁长的带领下,开始参观整个哨所,他们先来到战士们的文娱活动室。屋子虽小,但打扫得很干净,小凳子摆得整整齐齐,墙上贴着战士们自己画的画,还挂着吉他、二胡等乐器。一个小黑板上写着《战士第二故乡》的歌词。他们又来到战士们的寝室,一样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一条标语映入作家的眼帘:“枕着涛声入睡,迎着霞光上岗。”作家十分佩服战士们的文采。

礁长又领着作家来到厨房,里面的炊具、餐具也都摆得整整齐齐。两位战士正在忙着准备午饭。礁长对两位战士说:“做好点啊,今天有客人,是军宴。”两位战士高兴地答应着并向礁长、作家敬礼。作家看见他用过的那半盆水,竟放在桌子上。

他们又绕着整个礁转了一圈,才回到哨所。

开饭了,一菜一汤主食馒头。菜是罐头午餐肉,汤是罐头蘑菇汤。盘子里的馒头一个个都咧着嘴,让人想起久旱不雨的大地,又让人觉得是一个人在大笑。作家夹了一块罐头肉放进嘴里,感到味道不对。很想吐出来,但还是忍住了。大概是罐头在高温下放得久了,失去了原有的香味吧,一种说不清楚的怪味让他难以下咽。但看看战士们,一个个吃得有滋有味,尤其喝汤时,一小口一小口地啜着,像是在品尝玉液琼浆似的。于是他鼓起勇气硬生生地咽了下去。

他硬着头皮吃完饭,虽然只吃了半个馒头,喝了一小碗汤,却吃得大汗淋漓,衣服湿透却不好意思再要求洗脸。礁长看出了他的意思,对炊事员说,再打点水给作家洗把脸。炊事员支支吾吾,最后说,已经没水了。

“水呢?”礁长问。

“上次补给船出了故障,只送来了半罐水。”炊事员说。

“不行就让作家用刚才用过的也行啊。”礁长说。

炊事员又支吾了半天,最后说:“那半盆水今天中午做饭已经过滤后用完了。”

礁长看看作家,一脸的尴尬。说:“实在对不起,让您受委屈了。”

作家看看礁长,再看看战士们那一张张黑黑的脸,禁不住热泪盈眶。

哽咽了半天,他终于说:“我真的明白谁是最可爱的人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作家上礁时的狼狈模样,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凸显了作家斯文扫地后的窘态。

B.小说通过对战士们的文娱活动室和寝室环境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着的乐观精神。

C.小说中的不少细节描写颇见匠心,比如那盘干裂的馒头,既能暗示岛上用水匮乏,又能表现战士们的高尚精神。

D.小说从作家、礁长、炊事员、战士等不同角度,展示了礁上交通不便、生活艰苦,表现出南海守礁官兵的平凡和崇高。

2.小说虽然到最后才揭示了“缺水”这一事实,但前文已埋下了不少伏笔。请至少找出三处。

★3.小说标题叫“军宴”,这个标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四、(2020·河北唐山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飞龙烟嘴

聂鑫森

在偏远的响石乡鄢家村,外号叫“烟杆子”的鄢大秋,从花甲年开始,时来运转,扬眉吐气过了十几年好日子。由一个从不被人正眼看的角色,成了众目睽睽的焦点。他真的得意忘形了,做梦都会打哈哈。

不是因为他身怀绝技,不是因为他富甲一方,也不是因为他的独生子在城里开了一家杂货铺,生意红火,而是因为他有一杆人见人羡的“烟枪”!

君山湘妃竹做的烟杆子,一尺来长,上面缀满黑里透红的斑点;红铜打制的烟锅,温润如玉;烟嘴是琥珀的,深烟色,半透明,里面有一条小小的飞龙,龙头、龙身、龙尾、龙鳞、龙爪,活灵活现。更奇巧的是,一旦点着烟锅里的烟丝,狠狠地吸几口后,再看烟嘴,里面便有云来雾往,龙头动,龙爪也动。

这真是个稀世之宝。鄢大秋六十岁时,儿子鄢小宝为他贺寿,除送了个万元红包封外,还送了他这杆“烟枪”。

“爹,你一辈子没什么爱好,就喜欢抽烟,送你一个旱烟袋。”

“旱烟袋,我有。”

“这个不同,你一抽烟,烟嘴里的飞龙就会腾云驾雾,是我托人从外省的一个古玩市场买来的,四乡八邻你是独一份。”

“哦,那我要了!”

这十年呵,鄢大秋只要一有闲工夫,便是抽烟,抽几口后就眯起眼睛看飞龙张牙舞爪;只要有人想看看旱烟袋,想过过烟瘾抽几口烟,他都慷慨应允。

最让鄢大秋高兴的,是和他屋挨屋的远房堂兄鄢大夏,在他面前也变得恭谨起来,说话的声调也低了,满脸都是讨好的笑。

“大秋老弟,让我抽几口,再看看飞龙在天,好吗?”

“这飞龙有什么看头?”

“看了沾沾福气。你天天把龙含在嘴里,福比天大哩。”

“哈哈哈……”

在鄢家村,鄢大夏历来是个受尊敬的角色,他生得武高武大,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田里的功夫样样精通,犁、耙、插、割,又快又好,这样的角色,乡下人称为“田把式”,又称“作家”——作田的行家里手。鄢大夏最看不起的是鄢大秋:人单瘦如烟杆子,力气也不足,田里的功夫做得粗糙,掌犁,垄沟不直;插秧,行距不匀;扮禾,气喘吁吁。还特别爱抽烟,不抽就咳嗽,一抽眼就发亮。

当鄢大秋口叼飞龙烟嘴,在村子里进进出出时,再没人叫他“烟杆子”了。男女老少口里不说心里却在问:这龙怎么会动?又长又大的龙怎么会钻进琥珀里?那是龙的魂吧?

更奇怪的是五年前夏秋大旱,六十天没下雨。闲得无聊的鄢大秋在午饭后,大声对老婆说:“我吃饱了,到田埂上去走走。院里晒了做干菜用的豆角,马上要下雨,要赶快收。”老婆没理他,这不是说梦话吗?

鄢大秋的话,也让隔壁的鄢大夏听见了,不由得冷冷一笑。

鄢大秋在田埂上走走、停停、看看,不停地抽烟,悠闲得像神仙一样。一个小时后,天阴下来,黑云翻滚,接着又是打雷又是下雨。鄢大秋不慌不忙地走回来,一身淋得透湿。

鄢大夏赶忙迎上去,笑着说:“大秋弟,借你烟袋抽口烟,好吗?”

“给!”

……

七十二岁的鄢大秋,因肺癌晚期,很满足地驾鹤西去。正是三九隆冬,漫天皆白。

这天子夜过后,风狂雪猛。鄢小宝和母亲坐在木炭火盆边守灵。

大门忽地被推开,鄢大夏踉踉跄跄走进来,到鄢大秋的遗像前三鞠躬后,号啕痛哭。

鄢小宝赶快上前扶住他。

“大伯,谢谢你。”

“贤侄,我和你爹做兄弟做邻居几十年,情深意长。想不到他先我而去,怎不让我痛断肝肠!你爹用过的旱烟袋给我吧,我想留下个念想……”

“好的。”

鄢小宝走到灵桌边,把摆放在鄢大秋遗像前的旱烟袋拿起来,转身双手交给鄢大夏。

鄢大夏连称“谢谢”,然后离开了灵堂。

送走了鄢大夏,关好大门,鄢小宝又坐回到火盆边。

“这么好的东西,他也敢开口要。”母亲说。

“妈,给他吧,那不过是个高仿的工艺品。爹用它,高兴了这么多年,值。大伯用它,也会让人羡慕的。一个东西被神化了,不由人们不相信。”

母亲听不懂儿子的话,连连叹气。她看了看墙上的挂钟,五点了。

“妈,你去睡一会儿吧。这时候,天最暗也最冷。”

“不。我和你一起守着你爹。”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20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对烟枪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着意体现其精美和神奇,为下文作铺垫。

B.文章插叙了鄢大夏的本领和在鄢家村的地位,对塑造鄢大秋的形象起到衬托作用。

C.鄢大秋预测下雨成功,鄢大夏将其与飞龙烟嘴联系起来,更确信烟枪的神奇性。

D.鄢小宝买飞龙烟嘴仿品让父亲开心,体现了小说倡导农民富裕后恪守孝道的主题。

2.鄢大夏对鄢大秋的态度从鄙视、讨好到死后前去吊唁,其态度转变的原因有哪些?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鄢大秋这一人物形象。

★4.文章以“飞龙烟嘴”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五、(2020·河北冀州中学(衡水市冀州区第一中学)开学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涛声

晚饭后,老作家舒启正与老伴儿散步,看到一家古玩店,下意识地摸了摸腰上系的古玉佩,便进店请老板鉴定鉴定。

古玩店老板接过去,先双手合着捻摸,又拿出放大镜,细细观察了一会儿,把玉佩托在手心里,以意外的口气说:“老先生,恭喜你,这是真玉,春秋时的。”老板还请求给玉佩拍照,一再叮嘱说:“这可要好好保管呀!”

其实舒启正也早知道它是古货……

早在十年前,他还在职时,比他小六岁的好友赵自安第一本随笔集出版,是他作的序。赵自安在把新书递给他时,从腰里皮带上解下这块古玉佩递给他:“你看看这东西怎样”

玉佩是圆形,如月饼大,有近八毫米厚,中褐色,有深浅差异,中间有个直径一厘米的圆孔,一面刻有粗犷的古代装饰图案,一面是光的。舒启正平时对玉并没有兴趣,接过来礼貌性地看了看,不过说不出名堂,只说:“是块古玉。

赵自安问:“你喜欢不”

舒启正生性淡泊,对古玩并没有浓厚兴趣;再说,为朋友作个序,岂能接受回报!他把玉佩放到对方手里说:“你家传的,这我可不要。”

“送给你。”赵自安再次把玉佩放到舒启正办公桌上。

舒启正知道,赵自安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万事需经反复琢磨才会决定,送这玉佩是来表述谢意的,可见赵自安对他写的序非常满意,他也感到安慰。面对赵自安的真诚,舒启正觉得却之不恭,便任赵自安把玉佩留下。

之后,舒启正也像赵自安那样常把玉佩系在皮带上,时间一久就习惯了当成自己的东西。古玉佩如今被行家这样肯定,在舒启正心里加重了分量。他觉得挂在腰上委屈了它,就用一个精致的手锔盒装上锁在柜子里。

转眼又过了五年,舒启正年过七十,成了“舒老”。他参加一次活动,遇上了一个三十年前辅导过的业余倪臻。倪臻告诉他,这些年一直从事古玉研究。不久,倪臻来看望舒启正,他便从柜子里取出玉佩让倪臻再鉴定一次。

倪臻随身帶着放大镜,拿着玉佩走到窗前最亮处看了一会儿,也说:“是春秋时的,可值钱呢。”

舒老好奇,便问:“值多少钱”

倪臻想了想,说:“二十万。”

值这么多钱!大出舒老意料。他将信将疑:“值这么多”

倪臻随口又问:“舒老是否有意出手如果出手,就让给我。”

舒老觉得这玉得慎重对待,说:“朋友送的,哪能卖钱”

倪臻做了估价,古玉佩不再是玉,而是金钱,成了一块压在舒老心头的重石:再留着,岂不是占有朋友之财!于是,他决定归还赵自安。

可是,赵自安也退休四五年,去上海靠着儿子生活。他找了好几个人才联系上,便约赵自安再回故地时来他家小聚一次。他还约另一位老同事老金到时作陪,其实是为还玉时在场做个见证。

在等待赵自安期间,一天黄昏时分,舒老看电视,看到央视《鉴宝》节目展示出一块秦代古玉佩,样子、颜色与他这块非常相似,专家鉴定后估价竟高达千万元,他震惊得目瞪口呆。《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现在“君子”竟成天价商品!他更加急切地盼着赵自安早日来,于是又打电话催问。

终于,赵自安和老金一同来了。

舒老便把玉佩递给了赵自安,以谐趣的口吻说:“代你保管了十五年,现在完璧归赵,保管的责任就交给你了。”

赵自安愣了愣,没有说话,收下了玉佩。

因为老金在场,舒老没有展开关于玉佩的话题,赵自安也没再提。两人留下吃过饭,便告辞,舒老特意送出小区,直到公交车站。等老金先上了另一路公交车后,舒老把古玉两次鉴定过程和二十万出价,以及央视《鉴宝》中所见,全对赵自安说了。回家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

过了些日子,有两个早年被舒老辅导过的来看他。他们也都已从报社记者岗位退休,与他最贴心,几乎每月都相约来陪他喝茶聊天。闲谈时,他把还玉佩的事告诉了他们。

两人都说了敬佩的话。年纪偏小的一个忽然问:“你还给他,他推了没有”

舒老说:“没有。”

年纪偏大的也问:“他该说些感动话吧”

赵自安没有说一句与玉佩有关的话。不过舒老没有回答。

偏小的为舒老鸣不平:“对老师这种高尚的举动竟不当回事了。”

偏大的也说:“缺点儿礼貌。”

舒老的心弦也被两人的话拨动,还玉时他也曾觉得赵自安欠点儿礼貌,心里曾隐隐不适,这时这种不适又加重了。

过后舒老冷静下来,又不由反思:古玉本就是他的,何况是好友,怎还在意这些呢?他推与不推,与我要归还的心愿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我在乎的是那点几客套?

他觉得自己的灵魂还有隐垢,心生惭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承上启下,由现实转入回忆,接下来的几段插叙不仅交代了古玉佩的来历,也使小说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行文摇曳多姿。

B.“回家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的心理描写,生动刻画出舒启正归还古玉后的内心感受。

C.结尾处写到舒启正在两位退休记者挑拨下心里严重不适,这有损于他在读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小说在“人格升华的自豪”处结束会更好。

D.舒启正散步时看到一家古玩店,引出对古玉的初次鉴定;活动时遇到倪臻,引出对古玉的再次鉴定,此情节设置有巧合意味,蕴含了的匠心。

2.小说中的舒启正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古玉”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专题18小说阅读之探究小说的标题解析

备注:标注★的题目考查的是“小说阅读之探究小说的标题”这一考点。

一、(2020·皖江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晴月

天一直雾着,从上往下看,楼下那片树林顶端的叶子,都晶莹莹如泪人的眼,水光水光的。

我用手摸摸房间里的被子,湿漉漉的,不想再躺下去,便走出来,坐电梯下楼,寻那片树林来。

走出宾馆,过一个拐角,就找到了那片树林——它们是一些很大很茂密的榕树,有的长在宾馆楼下,有的长在林荫道的两边。

空气很潮湿,走在树下,虽不见有水滴落下来,地上却湿漉漉的。

林荫道上,有几位老人漫步。我不禁为他们担忧起来:这么湿的地面,他们这么大年纪,一不小心滑倒,就不好了。

不过,我很快就发现,这担忧是多余的。在这里漫步的,都是本地的老人。他们习惯了这雾天,也习惯了湿地,走在上面悠闲自在,一点儿都不担心滑倒。

唉!万事就怕遇到像我这样倒霉的人。当我从一个拄着拐棍的老太太身边路过,准备走向不远处的长条椅时,这老太太却竟然出了状况。“咣当”一声,拐棍滚落地上,老太太则像落叶一样,飘落在了地上——就倒在我左脚的脚尖边。

我想伸手扶一把,意念刚动,许多看到老人摔倒好心扶一扶,反而惹一身麻烦的镜头,便马蜂一样向我涌来。就在几个月前,我的家庭也“摔跤”了。丈夫由于工作出了点问题,不但受到处分,还被冤枉地赔了几十万元。家庭就这样陷入困境。

眼前这位因病倒下的老人,扶了,没事还好;若真遇上碰瓷的,我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何况,儿子正在这个城市的考场中紧张地测试,我怎么能出事呢?可不扶——我低头看向倒下的老人,她脸如纸白,额头浸着虚汗,似乎已不能动弹。没人管的话,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阿姨,你是心脏病犯了,是吗?我想救老人,却不敢去碰她。

老人家勉强点了点头。我便喊起来,快来人啊!这位阿姨犯病了!

这时,前面漫步的几位老人已赶过来。有个人笃定地说,她这是心脏病犯了,得赶紧给弄药吃。

我一听,慌忙地从口袋取出速效救心丸,倒出几粒就朝她嘴里喂去。

速效救心丸对我晕车很有缓解作用。久而久之,每出远门口袋里便总备着它。我刚喂阿姨吃下速效救心丸,就有一位老先生说,她脖子上不是有钥匙和电话号码吗?还是给她家人打个电话好些。

我想也是。打通电话,是个中年男子接的,是阿姨的儿子。他说他这就过来。

大概几分钟的样子,阿姨脸色缓过来了,人也精神些了,看来不再有生命危险。我小心扶她到不远的长条椅上坐下,正要离开,她却一把攥紧我的手嚷起来。

她舌头已不当家,透过含糊不清的声音,我听出她在喊,你不能走,你得等我儿子来!

天哪!我刚救了她的命,她就来讹我?我想,她要非说是我把她碰倒的,还真有口说不清,其他几位老人当时都走在前面。我的头轰地一下就大了。

家庭刚遭困境,如果再被讹一把……情急之下,我用力一拧胳膊,挣脱阿姨,拔腿就逃之夭夭了。

阿姨的儿子打来电话,我赶紧关了手机。

后来,儿子一下考场,我们就赶紧收拾收拾,离开了那个潮湿的城市。

回到家,为了保险起见,我换了个新手机号。

半年后,因我罗锅上树——钱缺,无力出书,一帮文友也不知谁挑的头,就为我搞起了募捐出书的宣传活动。

可宣传海报刚贴出不久,就有个中年男子给我打来电话。

他说,嘿,我还是找到你了吧?

我的心不由咯噔一下。再看看手机号码归属地,我仿佛感觉索命的无常来到了眼前。

我说,你、你是……

中年男子就像终于捉到了要捉的兔子,欣喜地笑着说,你忘了,我母亲摔倒的事?你怎么跑了呢?

我啪嗒挂断电话,愤愤地想,明明我做了好事,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就是不赔钱,也没有钱赔!心口怦怦地跳着正要关机,对方却发来信息。

我已经了解你的全部情况,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就算你再换手机号,我也能找到你。

我一看,紧张得手都发抖,想想还是硬着头皮拨通电话:你、你、你到底想怎样?

他依然欣喜地笑。他说,当初,我妈犯病倒在地上,你能冒着风险给她喂药,扶她到椅子上休息。如今,你出书经济有困难,我为什么不能扶你一把,完成你的心愿呢?

我仰望苍天,不知为什么就流出两行热泪。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天一直雾着”、树叶“水光水光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阴暗沉郁的氛围,表现了“我”当时的心境,也为下文写老太太摔倒做了铺垫。

B.看到老太太摔倒后,“我想伸手扶一把”但又担心遇到碰瓷的,这真实地反映了普通人的心理状态,也折射出某些恶劣风气对人心产生的负面影响。

C.小说善于借助误会来推动情节,制造波澜,如听到老太太喊“你不能走”,“我”以为她要讹“我”;接到中年男子的电话,“我”以为他要“我”赔钱。

D.在与中年男子通话时,“我”的紧张、委屈甚至气愤与他的轻松、欣喜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张力,暗含了对“我”自私狭隘的批评。

D

D项,“暗含了对‘我’自私狭隘的批评”不正确。并无此意;对“我”的评价也有失公允,“我”救了老太太,只是担心被讹诈所以才离开,不能用“自私狭隘”来评价“我”。故选D。

2.请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我”“为什么就流出两行热泪”。

①为老太太儿子帮助自己出书,实现自己的心愿而感动;②为自己一直误会老太太及其儿子而愧疚;③为半年多来的担心与焦虑终于消除而感到欣慰;④为人与人之间的互信没有丧失而感到喜悦。

直接原因在于前一段“如今,你出书经济有困难,我为什么不能扶你一把,完成你的心愿呢”,男子为了报答“我”曾经救他母亲的恩情,愿意帮助自己出书,自己一为能完成出书心愿而喜悦,二为对方知恩图报而深受感动;间接原因则需要结合前文来看,一直以来,“我”因为害怕老太太讹诈自己而提前离开,害怕老太太的儿子敲诈自己而离开这座城市并换手机号,接到男子电话的时候“我”“啪嗒挂断电话,愤愤地想,明明我做了好事,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就是不赔钱,也没有钱赔”,文章末尾的这通电话彻底消除了前文“我”害怕老人家人来讹诈自己的疑虑,感到原来世间并非只有冷漠与猜忌,帮助他人仍旧能受到信赖,也难免为自己先前对老人和男子的猜忌而感到惭愧;自己长久以来的担心原来并不存在,这让“我”感到轻松的同时,又为社会良好风气仍存,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险恶而欣慰。

★3.小说以“扶”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从情节方面来看,点明了小说的情节核心,小说围绕着“扶”展开故事。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扶”既指“我”好心地“扶”犯病老太太,又指老太太儿子“扶我一把”,帮助“我”完成出书的心愿;“扶”字表现了人物美好的心灵。③从主题上来看,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扶”,弘扬了善良友爱、知恩图报的美德,彰显了小说的主旨。

文章主要围绕着“我”扶起一位老人及后续故事来安排情节,“扶”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事件;文中的“我”担心“扶”了老人会被讹诈,但仍旧好心地扶了老人,给她儿子打电话,体现了“我”的善良;而文章的结尾,老人的儿子一直不忘寻找扶自己母亲的“恩人”,并表示“我妈犯病倒在地上,你能冒着风险给她喂药,扶她到椅子上休息。如今,你出书经济有困难,我为什么不能扶你一把,完成你的心愿呢”,这个“扶”字也指老人的儿子愿意“扶”“我”一把,帮“我”完成出书的心愿,体现他的知恩图报;文章主要塑造了“我”和老人儿子这两个人物,都体现出美好善良的性格特点;从主题上来说,文章针对社会中“扶老人”容易被讹诈的冷漠、互不信赖的社会风气,开出了一剂良方:人与人之间要互相“扶助”,用友爱善良的美德化解冷漠,从而彰显了文章主旨。

二、[2020·衡水中学·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陆涛声

晚饭后,老作家舒启正与老伴儿散步,走在街上,看到一家古玩店,下意识地摸了摸腰上系的古玉佩,便进店请老板鉴定鉴定。

古玩店老板接过去,先双手合着捻摸,又拿出放大镜,细细观察了一会儿,把玉佩托在手心里,以意外的口气说:“老先生,恭喜你,这是真玉,春秋时的。”老板还请求给玉佩拍照,一再叮嘱说:“这可要好好保管呀!”

其实舒启正也早知道它是古货……

早在十年前,他还在职时,比他小六岁的好友赵自安第一本随笔集出版,是他作的序。赵自安在把新书送给他时,从腰里皮带上解下这块古玉佩递给他:“你看看这东西怎样?”

玉佩是圆形,如月饼大,有近八毫米厚,中褐色,有深浅差异,中间有个直径一厘米的圆孔,一面刻有粗犷的古代装饰图案,一面是光的。舒启正平时对玉并没有兴趣,接过来礼貌性地看了看,不过说不出名堂,只说:“是块古玉。”

赵自安问:“你喜欢不?”

舒启正生性淡泊,对古玩并没有浓厚兴趣;再说,为朋友作个序,岂能接受回报!他把玉佩放到对方手里说:“你家传的,这我可不要。”

“送给你。”赵自安再次把玉佩放到舒启正办公桌上。

舒启正知道,赵自安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万事需经反复琢磨才会决定,送这玉佩是来表示谢意的,可见赵自安对他写的序非常满意,他也感到安慰。面对赵自安的真诚,舒启正觉得却之不恭,便任赵自安把玉佩留下。

之后,舒启正也像赵自安那样常把玉佩系在皮带上,时间一久习惯了当成自己的东西。

古玉佩如今被行家这样肯定,在舒启正心里加重了分量。他觉得挂在腰上委屈了它,就用一个精致的手镯盒装上锁在柜子里。

转眼又过了五年,舒启正年过七十,成了“舒老”。他参加一次活动,遇上了一个三十年前辅导过的业余倪臻。倪臻告诉他,这些年一直从事古玉研究。不久,倪臻又来看望舒启正,他便从柜子里取出玉佩让倪臻再鉴定一次。

倪臻随身带着放大镜,拿着玉佩走到窗前最亮处看了一会儿,也说:“是春秋时的,可值钱呢。”

舒老好奇,便问:“值多少钱?”

倪臻想了想,说:“二十万。”

值这么多钱!大出舒老意料。他将信将疑:“值这么多?”

倪臻随口又问:“舒老是否有意出手?如果出手,就让给我。”

舒老觉得这玉得慎重对待,说:“朋友送的,哪能卖钱?”

倪臻做了估价,古玉佩不再是玉,而是金钱,成了一块压在舒老心头的重石:再留着,岂不是占有朋友之财!于是,他决定归还赵自安。

可是,赵自安也退休四五年,去上海靠着儿子生活。他找了好几个人才联系上,便约赵自安再回故地时来他家小聚一次。他还约另一位老同事老金到时作陪,其实是为还玉时在场做个见证。

在等待赵自安期间,一天黄昏时分,舒老看电视,看到央视《鉴宝》节目展示出一块秦代古玉佩,样子、颜色与他这块非常相似,专家鉴定后估价竟高达千万元,他震惊得目瞪口呆。《诗经》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现在“君子”竟成天价商品!他更加急切地盼着赵自安早日来,于是又打电话催问。

终于,赵自安和老金同来了。

舒老便把玉佩递给了赵自安,以谐趣的口吻说:“代你保管了十五年,现在完璧归赵,保管的责任就交给你了。”

赵自安愣了愣,没有说话,收下了玉佩。

因为老金在场,舒老没有展开关于玉佩的话题,赵自安也没再提。两人留下吃过饭,便告辞,舒老特意送出小区,直到公交车站。等老金先上了另一路公交车离开后,舒老把古玉两次鉴定过程和二十万出价,以及央视《鉴宝》中所见,全对赵自安说了。回家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

过了些日子,有两个早年被舒老辅导过的来看他。他们也都已从报社记者岗位退休,与他最贴心,几乎每月都相约来陪他喝茶聊天。闲谈时,他把还玉佩的事告诉了他们。

两人都说了敬佩的话。年纪偏小的一个忽然问:“你还给他,他推了没有?”

舒老说:“没有。”

年纪偏大的也问:“他该说些感动话吧?”

赵自安没有说一句与玉佩有关的话。不过舒老没有回答。

偏小的为舒老鸣不平:“对老师这种高尚的举动竟不当回事了。”

偏大的也说:“缺点儿礼貌。”

舒老的心弦也被两人的话拨动,还玉时他也曾觉得赵自安欠点儿礼貌,心里曾隐隐不适,这时这种不适又加重了。

过后舒老冷静下来,又不由反思:古玉本就是他的,何况是好友,怎还在意这些呢?他推与不推,与我要归还的心愿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我在乎的是那点儿客套?

他觉得自己的灵魂还有隐垢,心生惭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承上启下,由现实转入回忆,接下来的几段插叙不仅交代了古玉佩的来历,也使小说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行文摇曳多姿。

B.“回家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的心理描写,生动刻画出舒启正归还古玉后的内心感受。

C.结尾处写到舒启正在两位退休记者挑拨下心里严重不适,这有损于他在读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小说在“人格升华的自豪”处结束会更好。

D.舒启正散步时看到一家古玩店,引出对古玉的初次鉴定;活动时遇到倪臻,引出对古玉的再次鉴定,此情节设置有巧合意味,蕴含了的匠心。

C

C项,“在两位退休记者挑拨下心里严重不适”错误,首先,记者并非“挑拨”,小说中只是说“舒老的心弦也被两人的话拨动”;“心里严重不适”也不恰当,小说中说“心里曾隐隐不适,这时这种不适又加重了”,“小说在‘人格升华的自豪’处结束会更好”没有道理。故选C。

2.小说中的舒启正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平易随和:他先是不愿意接受赵自安赠送的家传玉佩,但面对他的真诚又觉得却之不恭,便任其留下。②淡泊坦荡:他知道古玉价值高昂后,设法联系赵自安归还古玉,并把事情经过全对他说了。③勇于自省:他因对赵自安欠点儿礼貌感到不适,遂“觉得自己的灵魂还有隐垢,心生惭愧”。

文章中,他从不愿意接受赵自安赠送的家传玉佩到却之不恭,体现了他的随和;他设法联系赵自安归还古玉,说明他坦荡的特点;他认为赵自安欠点儿礼貌感到不适后“觉得自己的灵魂还有隐垢,心生惭愧”,说明他敢于反省的特点。分条整理即可。

★3.小说以“古玉”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作为线索,串联全文:小说以古玉为线索,通过叙述受玉——鉴玉——还玉的故事,逐步展开情节。②一语双关,耐人寻味:既指那块春秋时的古玉佩,又象征着舒启正“温其如玉”的君子之风。③展现形象,揭示主题:小说在对古玉故事的叙述中逐步展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凸显其美好品质,从而揭示小说主题。

从情节上看,通过叙述受玉——鉴玉——还玉的故事,古玉是文章的线索;从人物形象角度考虑,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是在对古玉故事的叙述中逐步展现的;从主旨角度考虑,揭示并突出了小说主题;从古玉的内涵特征考虑,古玉既指那块春秋时的古玉佩,又象征着舒启正“温其如玉”的君子之风;整理分条作答即可。

三、(2020·河南西华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军宴

朱胜喜

作家终于登上了南海深处的这座小礁。他头发蓬乱,脸色煞白,嘴角还沾着刚刚呕吐过的秽物,看上去狼狈不堪,完全没有了知识分子的斯文。

他是从北京来驻地采访的。在结束了驻地采访之后,他坚持要到海礁哨所去体验生活。驻地首长拗不过他,只好派一艘小艇把他送上这个礁。

小艇一离开海岸,他就后悔了。完全没有泛舟昆明湖的舒适感觉,在茫茫大海上,小艇时而左摇右晃,时而上下颠簸,他的肚子里一阵阵翻江倒海。不一会儿,作家就彻底“交开了公粮”(水兵把晕船呕吐戏称为“交公粮”),真正领略到了大海的威力。

小艇颠簸了三个小时,作家也交了三个小时的“公粮”。总算是上了礁,但他已是两腿发软,浑身无力。

礁长看到作家遭罪的样子,忙示意炊事员赶紧打点水给作家擦擦脸,漱漱口。炊事员听到礁长的吩咐后,愣了好一会儿才转身进了厨房。

过了一会儿,炊事员端来了小半脸盆清水搁在作家面前,一只手还端着一杯漱口用的水,然后小声地对作家说:“您先洗脸,再漱口,记得把漱口水吐在脸盆里。”

作家望了望炊事员,很是不解,但还是按他的话做了。

洗漱完毕,作家正要将用过的水倒进大海,炊事员慌忙走上前端过了脸盆,说:“我来,我来。”说着端起水走进厨房。

过了好一会儿,作家的身体才恢复过来。在礁长的带领下,开始参观整个哨所,他们先来到战士们的文娱活动室。屋子虽小,但打扫得很干净,小凳子摆得整整齐齐,墙上贴着战士们自己画的画,还挂着吉他、二胡等乐器。一个小黑板上写着《战士第二故乡》的歌词。他们又来到战士们的寝室,一样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一条标语映入作家的眼帘:“枕着涛声入睡,迎着霞光上岗。”作家十分佩服战士们的文采。

礁长又领着作家来到厨房,里面的炊具、餐具也都摆得整整齐齐。两位战士正在忙着准备午饭。礁长对两位战士说:“做好点啊,今天有客人,是军宴。”两位战士高兴地答应着并向礁长、作家敬礼。作家看见他用过的那半盆水,竟放在桌子上。

他们又绕着整个礁转了一圈,才回到哨所。

开饭了,一菜一汤主食馒头。菜是罐头午餐肉,汤是罐头蘑菇汤。盘子里的馒头一个个都咧着嘴,让人想起久旱不雨的大地,又让人觉得是一个人在大笑。作家夹了一块罐头肉放进嘴里,感到味道不对。很想吐出来,但还是忍住了。大概是罐头在高温下放得久了,失去了原有的香味吧,一种说不清楚的怪味让他难以下咽。但看看战士们,一个个吃得有滋有味,尤其喝汤时,一小口一小口地啜着,像是在品尝玉液琼浆似的。于是他鼓起勇气硬生生地咽了下去。

他硬着头皮吃完饭,虽然只吃了半个馒头,喝了一小碗汤,却吃得大汗淋漓,衣服湿透却不好意思再要求洗脸。礁长看出了他的意思,对炊事员说,再打点水给作家洗把脸。炊事员支支吾吾,最后说,已经没水了。

“水呢?”礁长问。

“上次补给船出了故障,只送来了半罐水。”炊事员说。

“不行就让作家用刚才用过的也行啊。”礁长说。

炊事员又支吾了半天,最后说:“那半盆水今天中午做饭已经过滤后用完了。”

礁长看看作家,一脸的尴尬。说:“实在对不起,让您受委屈了。”

作家看看礁长,再看看战士们那一张张黑黑的脸,禁不住热泪盈眶。

哽咽了半天,他终于说:“我真的明白谁是最可爱的人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作家上礁时的狼狈模样,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凸显了作家斯文扫地后的窘态。

B.小说通过对战士们的文娱活动室和寝室环境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着的乐观精神。

C.小说中的不少细节描写颇见匠心,比如那盘干裂的馒头,既能暗示岛上用水匮乏,又能表现战士们的高尚精神。

D.小说从作家、礁长、炊事员、战士等不同角度,展示了礁上交通不便、生活艰苦,表现出南海守礁官兵的平凡和崇高。

A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A项,“凸显了作家斯文扫地后的窘态”不当。作家上礁时的狼狈样子是他晕船造成的,而他晕船这一情节可以反映出海上风大浪急,上礁过程的艰难。以此凸显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故选A。

2.小说虽然到最后才揭示了“缺水”这一事实,但前文已埋下了不少伏笔。请至少找出三处。

①炊事班长听到礁长的吩咐后,楞了好一会儿才转身进了厨房。②“您先洗脸,再漱口,记得把漱口水吐在脸盆里。”③炊事班长抢先一步端过了脸盆。④作家发现他用过的水竟然放在桌子上。⑤喝汤时,战士们都小口啜着。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及情节安排的能力。结合“礁长看到作家遭罪的样子,忙示意炊事员赶紧打点水给作家擦擦脸,漱漱口。炊事员听到礁长的吩咐后,愣了好一会儿才转身进了厨房”分析,礁长看到作家遭罪的样子,示意炊事员赶紧打点水给作家擦擦脸后,炊事员的反应是“愣了好一会”,说明这个要求可能很难做到。结合“然后小声地对作家说:‘您先洗脸,再漱口,记得把漱口水吐在脸盆里’”“洗漱完毕,作家正要将用过的水倒进大海,炊事员慌忙走上前端过了脸盆,说:‘我来,我来。’说着端起水走进厨房”等分析,炊事员嘱咐作家的话“您先洗脸,再漱口,记得把漱口水吐在脸盆里”,作家洗过脸后炊事员把洗过脸的水端进厨房等,都暗示了“水”很宝贵。结合“尤其喝汤时,一小口一小口地啜着,像是在品尝玉液琼浆似的”“作家看见他用过的那半盆水,竟放在桌子上”等分析,都是为揭示“缺水”这一事实埋下的伏笔等。

★3.小说标题叫“军宴”,这个标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①情节上,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很强的阅读兴趣。②人物刻画上,如此简单、粗陋的饭食士兵们还吃得津津有味,显示了他们的淳朴和乐观。③主题上,军宴才是如此,平时生活恐怕更艰苦,歌颂了军人的伟大。④读者角度,能够促进读者进行深层思考。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鉴赏文本标题的能力。本文标题是“军宴”,表层含义就是军中宴席,这个标题会让读者想到丰盛豪华等字眼,设置了悬念,成功吸引读者。结合“一菜一汤主食馒头。菜是罐头午餐肉,汤是罐头蘑菇汤。盘子里的馒头一个个都咧着嘴”“作家夹了一块罐头肉放进嘴里,感到味道不对”“大概是罐头在高温下放得久了,失去了原有的香味吧,一种说不清楚的怪味让他难以下咽”等分析,实际上,所谓的“军宴”却是一顿非常简陋甚至是高温下变了质的饭菜,二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引人深思。这么简陋的饭菜被称为“宴”,反映出战士们的乐观精神和淳朴个性。简陋的饭菜战士们却“一个个吃得有滋有味,尤其喝汤时,一小口一小口地啜着,像是在品尝玉液琼浆似的”,可见战士们不怕苦反映出战士生活的艰苦,突出了军人的伟大形象。能够促进读者进行深层思考。

四、(2020·河北唐山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飞龙烟嘴

聂鑫森

在偏远的响石乡鄢家村,外号叫“烟杆子”的鄢大秋,从花甲年开始,时来运转,扬眉吐气过了十几年好日子。由一个从不被人正眼看的角色,成了众目睽睽的焦点。他真的得意忘形了,做梦都会打哈哈。

不是因为他身怀绝技,不是因为他富甲一方,也不是因为他的独生子在城里开了一家杂货铺,生意红火,而是因为他有一杆人见人羡的“烟枪”!

君山湘妃竹做的烟杆子,一尺来长,上面缀满黑里透红的斑点;红铜打制的烟锅,温润如玉;烟嘴是琥珀的,深烟色,半透明,里面有一条小小的飞龙,龙头、龙身、龙尾、龙鳞、龙爪,活灵活现。更奇巧的是,一旦点着烟锅里的烟丝,狠狠地吸几口后,再看烟嘴,里面便有云来雾往,龙头动,龙爪也动。

这真是个稀世之宝。鄢大秋六十岁时,儿子鄢小宝为他贺寿,除送了个万元红包封外,还送了他这杆“烟枪”。

“爹,你一辈子没什么爱好,就喜欢抽烟,送你一个旱烟袋。”

“旱烟袋,我有。”

“这个不同,你一抽烟,烟嘴里的飞龙就会腾云驾雾,是我托人从外省的一个古玩市场买来的,四乡八邻你是独一份。”

“哦,那我要了!”

这十年呵,鄢大秋只要一有闲工夫,便是抽烟,抽几口后就眯起眼睛看飞龙张牙舞爪;只要有人想看看旱烟袋,想过过烟瘾抽几口烟,他都慷慨应允。

最让鄢大秋高兴的,是和他屋挨屋的远房堂兄鄢大夏,在他面前也变得恭谨起来,说话的声调也低了,满脸都是讨好的笑。

“大秋老弟,让我抽几口,再看看飞龙在天,好吗?”

“这飞龙有什么看头?”

“看了沾沾福气。你天天把龙含在嘴里,福比天大哩。”

“哈哈哈……”

在鄢家村,鄢大夏历来是个受尊敬的角色,他生得武高武大,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田里的功夫样样精通,犁、耙、插、割,又快又好,这样的角色,乡下人称为“田把式”,又称“作家”——作田的行家里手。鄢大夏最看不起的是鄢大秋:人单瘦如烟杆子,力气也不足,田里的功夫做得粗糙,掌犁,垄沟不直;插秧,行距不匀;扮禾,气喘吁吁。还特别爱抽烟,不抽就咳嗽,一抽眼就发亮。

当鄢大秋口叼飞龙烟嘴,在村子里进进出出时,再没人叫他“烟杆子”了。男女老少口里不说心里却在问:这龙怎么会动?又长又大的龙怎么会钻进琥珀里?那是龙的魂吧?

更奇怪的是五年前夏秋大旱,六十天没下雨。闲得无聊的鄢大秋在午饭后,大声对老婆说:“我吃饱了,到田埂上去走走。院里晒了做干菜用的豆角,马上要下雨,要赶快收。”老婆没理他,这不是说梦话吗?

鄢大秋的话,也让隔壁的鄢大夏听见了,不由得冷冷一笑。

鄢大秋在田埂上走走、停停、看看,不停地抽烟,悠闲得像神仙一样。一个小时后,天阴下来,黑云翻滚,接着又是打雷又是下雨。鄢大秋不慌不忙地走回来,一身淋得透湿。

鄢大夏赶忙迎上去,笑着说:“大秋弟,借你烟袋抽口烟,好吗?”

“给!”

……

七十二岁的鄢大秋,因肺癌晚期,很满足地驾鹤西去。正是三九隆冬,漫天皆白。

这天子夜过后,风狂雪猛。鄢小宝和母亲坐在木炭火盆边守灵。

大门忽地被推开,鄢大夏踉踉跄跄走进来,到鄢大秋的遗像前三鞠躬后,号啕痛哭。

鄢小宝赶快上前扶住他。

“大伯,谢谢你。”

“贤侄,我和你爹做兄弟做邻居几十年,情深意长。想不到他先我而去,怎不让我痛断肝肠!你爹用过的旱烟袋给我吧,我想留下个念想……”

“好的。”

鄢小宝走到灵桌边,把摆放在鄢大秋遗像前的旱烟袋拿起来,转身双手交给鄢大夏。

鄢大夏连称“谢谢”,然后离开了灵堂。

送走了鄢大夏,关好大门,鄢小宝又坐回到火盆边。

“这么好的东西,他也敢开口要。”母亲说。

“妈,给他吧,那不过是个高仿的工艺品。爹用它,高兴了这么多年,值。大伯用它,也会让人羡慕的。一个东西被神化了,不由人们不相信。”

母亲听不懂儿子的话,连连叹气。她看了看墙上的挂钟,五点了。

“妈,你去睡一会儿吧。这时候,天最暗也最冷。”

“不。我和你一起守着你爹。”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20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对烟枪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着意体现其精美和神奇,为下文作铺垫。

B.文章插叙了鄢大夏的本领和在鄢家村的地位,对塑造鄢大秋的形象起到衬托作用。

C.鄢大秋预测下雨成功,鄢大夏将其与飞龙烟嘴联系起来,更确信烟枪的神奇性。

D.鄢小宝买飞龙烟嘴仿品让父亲开心,体现了小说倡导农民富裕后恪守孝道的主题。

D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及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D项,“体现了小说倡导农民富裕后恪守孝道的主题”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妈,给他吧,那不过是个高仿的工艺品。爹用它,高兴了这么多年,值”分析,鄢小宝买飞龙烟嘴仿品让父亲开心,但并不能表现“恪守孝道”,“恪守孝道”理解错误。故选D。

2.鄢大夏对鄢大秋的态度从鄙视、讨好到死后前去吊唁,其态度转变的原因有哪些?

①鄢大秋以前没本事,力气不足,农活干不好,但是他的儿子生意成功,送他飞龙烟嘴,神乎其神,成为全村焦点。②鄢大秋成功预测了降雨,让鄢大夏更加确信飞龙烟嘴的神奇性,对鄢大秋敬意倍增。③大夏一心想得到飞龙烟嘴,得到别人的羡慕和尊敬。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人单瘦如烟杆子,力气也不足,田里的功夫做得粗糙,掌犁,垄沟不直;插秧,行距不匀;扮禾,气喘吁吁。还特别爱抽烟,不抽就咳嗽,一抽眼就发亮”“因为他有一杆人见人羡的‘烟枪’”“君山湘妃竹做的烟杆子,一尺来长,上面缀满黑里透红的斑点;红铜打制的烟锅,温润如玉;烟嘴是琥珀的,深烟色,半透明,里面有一条小小的飞龙,龙头、龙身、龙尾、龙鳞、龙爪,活灵活现。更奇巧的是,一旦点着烟锅里的烟丝,狠狠地吸几口后,再看烟嘴,里面便有云来雾往,龙头动,龙爪也动”“男女老少口里不说心里却在问:这龙怎么会动?又长又大的龙怎么会钻进琥珀里?那是龙的魂吧”等分析,鄢大秋以前没本事,力气不足,农活干不好,但是他的儿子生意成功,送他飞龙烟嘴,神乎其神,成为全村焦点。结合“更奇怪的是五年前夏秋大旱,六十天没下雨。闲得无聊的鄢大秋在午饭后,大声对老婆说:‘我吃饱了,到田埂上去走走。院里晒了做干菜用的豆角,马上要下雨,要赶快收’”“鄢大秋的话,也让隔壁的鄢大夏听见了,不由得冷冷一笑”“鄢大秋在田埂上走走、停停、看看,不停地抽烟,悠闲得像神仙一样。一个小时后,天阴下来,黑云翻滚,接着又是打雷又是下雨。鄢大秋不慌不忙地走回来,一身淋得透湿”等分析,鄢大秋成功预测了降雨,让鄢大夏更加确信飞龙烟嘴的神奇性,对鄢大秋敬意倍增。结合“你爹用过的旱烟袋给我吧,我想留下个念想……”“大伯用它,也会让人羡慕的。一个东西被神化了,不由人们不相信”分析,大夏一心想得到飞龙烟嘴,得到别人的羡慕和尊敬。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鄢大秋这一人物形象。

①其貌不扬,没什么本事。他身材瘦弱,农活干不好,却嗜好抽烟。②有虚荣心。自从儿子送他飞龙烟嘴,喜欢在村民面前抽烟显摆,很享受烟嘴给他带来的“荣耀”。③慷慨大方,不小气。每当有村民跟他借飞龙烟嘴时,他都慷慨应允。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结合“人单瘦如烟杆子,力气也不足,田里的功夫做得粗糙,掌犁,垄沟不直;插秧,行距不匀;扮禾,气喘吁吁。还特别爱抽烟,不抽就咳嗽,一抽眼就发亮”分析,鄢大秋其貌不扬,没什么本事。结合“这个不同,你一抽烟,烟嘴里的飞龙就会腾云驾雾,是我托人从外省的一个古玩市场买来的,四乡八邻你是独一份”“哦,那我要了”“这十年呵,鄢大秋只要一有闲工夫,便是抽烟,抽几口后就眯起眼睛看飞龙张牙舞爪;只要有人想看看旱烟袋,想过过烟瘾抽几口烟,他都慷慨应允”“最让鄢大秋高兴的,是和他屋挨屋的远房堂兄鄢大夏,在他面前也变得恭谨起来,说话的声调也低了,满脸都是讨好的笑”等分析,鄢大秋有虚荣心。结合“鄢大夏赶忙迎上去,笑着说:“大秋弟,借你烟袋抽口烟,好吗”“给”“只要有人想看看旱烟袋,想过过烟瘾抽几口烟,他都慷慨应允”等分析,鄢大秋慷慨大方,不小气。

★4.文章以“飞龙烟嘴”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②鄢大秋,鄢大夏,鄢小宝等人物都因“飞龙烟嘴”而个性更加鲜明。③“飞龙烟嘴”带来了人物间关系的变化,揭示主旨,展现世态人情。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飞龙烟嘴”,文章先是写鄢大秋有一杆人见人羡的“烟枪”,然后介绍“飞龙烟嘴”,村民们关于“飞龙烟嘴”的各种猜测,以及鄢大夏对鄢大秋态度的转变,直到鄢大秋去世后,鄢大夏求得“飞龙烟嘴”,最后揭示“飞龙烟嘴”是高仿的工艺品。全文主要围绕“飞龙烟嘴”展开,是文章的线索,是文章结构紧凑。其貌不扬,没什么本事的鄢大秋,自从儿子送他飞龙烟嘴,喜欢在村民面前抽烟显摆,很享受烟嘴给他带来的“荣耀”。鄢大夏,因为“飞龙烟嘴”,对鄢大秋的态度从鄙视、讨好到死后前去吊唁。鄢小宝,送父亲四乡八邻独一份的“飞龙烟嘴”,表现自己的孝心,最后揭示这是“高仿的工艺品”,文中的人物都因“飞龙烟嘴”而个性更加鲜明。结合“最让鄢大秋高兴的,是和他屋挨屋的远房堂兄鄢大夏,在他面前也变得恭谨起来,说话的声调也低了,满脸都是讨好的笑”“当鄢大秋口叼飞龙烟嘴,在村子里进进出出时,再没人叫他‘烟杆子’了。男女老少口里不说心里却在问:这龙怎么会动?又长又大的龙怎么会钻进琥珀里?那是龙的魂吧”“贤侄,我和你爹做兄弟做邻居几十年,情深意长。想不到他先我而去,怎不让我痛断肝肠!你爹用过的旱烟袋给我吧,我想留下个念想……”等分析,“飞龙烟嘴”带来了人物间关系的变化,揭示主旨,展现世态人情。

五、(2020·河北冀州中学(衡水市冀州区第一中学)开学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涛声

晚饭后,老作家舒启正与老伴儿散步,看到一家古玩店,下意识地摸了摸腰上系的古玉佩,便进店请老板鉴定鉴定。

古玩店老板接过去,先双手合着捻摸,又拿出放大镜,细细观察了一会儿,把玉佩托在手心里,以意外的口气说:“老先生,恭喜你,这是真玉,春秋时的。”老板还请求给玉佩拍照,一再叮嘱说:“这可要好好保管呀!”

其实舒启正也早知道它是古货……

早在十年前,他还在职时,比他小六岁的好友赵自安第一本随笔集出版,是他作的序。赵自安在把新书递给他时,从腰里皮带上解下这块古玉佩递给他:“你看看这东西怎样”

玉佩是圆形,如月饼大,有近八毫米厚,中褐色,有深浅差异,中间有个直径一厘米的圆孔,一面刻有粗犷的古代装饰图案,一面是光的。舒启正平时对玉并没有兴趣,接过来礼貌性地看了看,不过说不出名堂,只说:“是块古玉。

赵自安问:“你喜欢不”

舒启正生性淡泊,对古玩并没有浓厚兴趣;再说,为朋友作个序,岂能接受回报!他把玉佩放到对方手里说:“你家传的,这我可不要。”

“送给你。”赵自安再次把玉佩放到舒启正办公桌上。

舒启正知道,赵自安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万事需经反复琢磨才会决定,送这玉佩是来表述谢意的,可见赵自安对他写的序非常满意,他也感到安慰。面对赵自安的真诚,舒启正觉得却之不恭,便任赵自安把玉佩留下。

之后,舒启正也像赵自安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