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19课辛亥革命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19课辛亥革命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19课辛亥革命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19课辛亥革命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19课辛亥革命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9课辛亥革命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1910年5月,有读者向汉口的《东方时报》投书批评“新政”:“现在什么东西都得上税,棉花、谷物、食油、燃料、牛,不管什么——并不光是一个田赋的问题。”《东方杂志》也发表文章称:“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由此可知()A.“新政”没有实际成效B.“新政”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C.清政府假改革真独裁的真实面目被揭穿D.“新政”措施缺乏时代性及民众支持答案:B解析:清末新政有一定的效果,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要求,A、D两项错误;由材料“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可见“新政”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B项正确;“假改革真独裁”是指预备立宪,C项错误。2.孙中山认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省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A.成立中国同盟会 B.成立兴中会C.发动黄花岗起义 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答案:A解析:由材料“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等信息可知,革命党人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是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事迹,与题意不符,排除。3.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系统阐述为三民主义。其中反映民生主义的是()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答案:D解析: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产重新分配问题,故D项正确。4.下图是广州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也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纪念公园。兴建该公园是为了纪念()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C.广西起义 D.黄花岗起义答案:D解析:符合题干限制条件“广州”的只有黄花岗起义,故D项正确。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及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通过一部法律文件对新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设计,这部法律文件是()A.《中华民国约法》 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12年”“孙中山”“法律文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D项符合题意。6.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A.推翻了封建制度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答案:C解析:“量变”是指由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到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通过改革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项正确。7.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共同历史功绩是()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D.实现了民族独立答案:C解析:戊戌维新运动要求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从二者的影响来看,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是二者最主要的共同历史功绩,故C项正确。8.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它”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它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故D项正确。9.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A.辛亥革命的爆发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的成立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答案:C解析: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无数次革命,有很多封建王朝被推翻,所以A、B两项都不符合“有史以来所未有”“破天荒之创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符合“变局”。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0.一百多年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民国”为中国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2)材料一、材料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参考答案:(1)变化:政治上,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2)不同: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3)理解: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或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等级考素养提升一、选择题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首先要明确现代化的含义。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制化。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制度的民主化。洋务运动在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促进了晚清时期的现代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促进了中国政治上的现代化,故B项符合题意。2.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谘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答案:B解析:全国宣布独立的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担任最高军政长官的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较多,这体现出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故选B项。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3.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视事(上任)后,即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新知事)由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出身,非新派一流人,可望其布泽于民也。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答案:B解析:材料“诣各庙拈香行跪礼拜礼,仍是旧官僚之行为也”“(新知事)由庚子、辛丑并科举人出身,非新派一流人”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选B项。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故排除D项。日记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排除C项。4.辛亥革命之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帝制的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该变化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B.真正的民主制度已经建立C.革命党人的属性发生变化D.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从反对革命党人推翻清王朝到反对复辟帝制的变化,可知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评论》连载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文中对辛亥革命作了生动地描述并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人们应该有话敢说,有事敢做。同时又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义”,是为一般民众所赞成的,但革命行动本身,却缺乏广大民众的参与,没有建立起“民众的大联合”。——摘编自鲁振祥《孙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毛泽东半个世纪论说述要》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辛亥革命的社会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