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谏逐客书》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谏逐客书》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逐客书》中,开头“,”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3)《谏逐客书》中,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与别人的句子是:,。(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所带来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选自《谏逐客书》,有删减)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A逐客B以资C敌国D损民E以益仇F内自虚G而外树怨H于诸侯I求国无危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延续”之意,与《孔雀东南飞》中“留待作遗施”的“施”意思不同。B.内,同“纳”,接纳,与史传文《鸿门宴》中“毋内诸侯”的“内”意思相同。C.髀,即“大腿”,与清代小说《促织》中“已股落腹裂”的“股”意思不同。D.适,适于、适合,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不同。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句,观点鲜明,虽用“窃以为”表示谦卑客气,但直率地否定了秦王驱逐客卿的行为。B.文章以缪公、孝公、惠王、昭王为例证明秦王逐客的错误,是因为作者认为这四位君主都是由于任用客卿而取得显著成就的。C.文章列举了秦王搜罗秦国之外各地色乐珠玉的行为,意在揭露秦王一味贪求视听享乐而轻视人民、不顾天下大众疾苦的本质。D.文章称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是他们能做到土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国别,这为秦王树立了不分地域、广纳人才的榜样。6.将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7.作者多次通过对比来阐明观点,请从文中找出三处,简要概括。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节选自《谏逐客书》)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举地千里/举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B.河海不择细流/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C.王者不却众庶/李牧连却之(《六国论》)D.疏士而不用/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屈原列传》)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事例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说服力。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色、乐、珠玉方面,所轻视的却是百姓客卿的话,那么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C.作者对秦王辞退一切客卿、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结怨的做法很不理解。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是在帮助敌国,是在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强敌国的实力,会使秦国变弱,使国家陷于危地。10.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禹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武王。B.“丹青”中的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因此丹青也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用来指代史册、史籍。C.“解官”,指辞去官职;“请老”,指古代官员请求退休;“下车”,指官吏因犯事被贬。D.西戎,中国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称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选自《老子》)材料二:是故君子之求胜也,以推让为利锐,以自修为棚橹;静则闭嘿泯之玄门,动则由恭顺之通路。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彼显争者,必自以为贤人,而人以为险被者。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险而与之讼,是柙兕而撄虎,其可乎?怒而害人,亦必矣。《易》曰:“险而违者,讼,讼必有众起。”《老子》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是以越俗乘高,独行于三等之上。何谓三等?大无功而自矜,一等;有功而伐之,二等;功大而不伐,三等。愚而好胜,一等;贤而尚人,二等;贤而能让,三等。缓己急人,一等;急己急人,二等;急已宽人,三等。凡此数者,皆道之奇,物之变也。三变而后得之,故人未能远也。夫唯知道通变者,然后能处之。是故孟之反以不伐获圣人之誉,管叔以辞赏受嘉重之赐。夫岂诡遇以求之哉?乃纯德自然之所合也。彼君子知自损之为益,故功一而美二,小人不知自益之为损,故一伐而并失。由此论之,则不伐者伐之也;不争者争之也;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君子诚能啫争途之名险,独乘高于玄路,则光晖焕而日新,德声伦于古人矣。(选自《人物志·释争》)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B.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C.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D.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若然者悔吝不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推让为利锐”与“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兼爱》)两句中的“以”用法相同。B.“是故君子以争途之不可由也”与“为仁由己”(《论语》)两句中的“由”意思不同。C.“贤而能让”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让”意思相同。D.“凡此数者”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意思不同。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弯曲与保全,委屈与伸直,低洼与盈满,破旧与更新,少取与多得等之间都具有辩证关系。B.君子追求胜利时,坚持推让的原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安静时坚守寂然不语,行动时遵从恭敬顺从。C.君子如果能够做到“功大而不伐”“急己宽人”,便能够超越世俗登至高处,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D.材料二举孟之反受圣人称赞与管叔受嘉重的例子,说明了君子懂得自我贬损能够获得益处的道理。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实无险德,则无可毁之义。若信有险德,又何可与讼乎!16.君子不争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赵简子乘敝车瘦马,衣羖羊裘。其宰进谏曰:“车新则安,马肥则往来疾,狐白之裘温且轻。”简子曰:“吾非不知也。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鲁筑郎圃,季平子欲速成,叔孙昭子曰:“安用其速成也?以虐其民,其可乎?无囿尚可乎,恶闻嬉戏之游,罢其所治之民乎?”卫叔孙文子问于王孙夏曰:“吾先君之庙小!吾欲更之,可乎?”对曰:“古之君子,以俭为礼;今之君子,以汰易之。夫卫国虽贫,岂无文履一奇,以易十稷之绣哉?以为非礼也。”文子乃止。晋文公合诸侯而盟曰:“吾闻国之昏,不由声色,必由奸利。好乐声色者,淫也。贪奸者,惑也。夫淫惑之国,不亡必残。自今以来,无以美妾爱疑妻,无以声乐妨政,无以奸情害公,无以货利示下。其有之者,是谓伐其根素,流于华叶。若此者,有患无忧,有寇勿弭。不如言者,盟示之。”于是君子闻之曰:“文公知道乎!其不王者,无佐也。”晏子病,将死,断楹内书焉,谓其妻曰:“楹也语,子壮而视之。”及壮发书,书之言曰:“布帛不穷,穷不可饰。牛马不穷,穷不可服。士不可穷,穷不可任。穷乎?穷乎?穷也!”仲尼问老聃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委质以当世之君,而不我受也。道之于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于辩,听者乱于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委矣。”子贡问子石:“子不学《诗》乎?”子石曰:“吾暇乎哉?父母求吾孝,兄弟求吾悌,朋友求吾信。吾眠乎哉?”子贡曰:“请投吾《诗》,以学于子。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鲁人曰:“何也?曰:“屡为履,缟为冠也,而越人徒跣剪发,游不用之国,欲无穷,可得乎?”(节选自《说苑·反质》,有删改)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B.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C.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D.吾闻之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我/以自备/恐有细人之心也/传曰/周公位尊愈卑/胜敌愈惧/家富愈俭/故周氏八百余年/此之谓也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简”与《谏逐客书》“惠王用张仪之计”中的“惠”,字一样,都是君王的庙号。B.易,与《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易”意思不一样,文中是“交换”的意思。C.内,与《鸿门宴》“毋内诸侯”中的“内”都是通假字,同“纳”,文中是“放进去”的意思。D.发,“打开”,与清代蒲松龄的《促织》中“窥父不在,窃发盆”中的“发”字意思一样。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认为,一个国家的昏乱,不是出于声乐女色,就是由于奸邪贪利。他的这番看法得到了君子的认可。B.老子认为,那游说的人往往流于逞口辩,接受游说的人又往往为浮辞所惑乱,像这样两种情况,道就不可以托付他们了。C.子石虽然没有空闲读《诗经》,但他孝悌、友爱、诚信的德行让子贡深受感动子贡于是决定向子石学习。D.鲁人想去越国,有人断言他将来一定会穷困,因为到一个不会重用自己的国家去,想要不穷困是很难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商辂,字弘载,淳安人。举乡试第一。正统十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终明之世,三试第一者,辂一人而已。成化三年二月召至京,首陈勤学、纳谏等凡八事,帝嘉纳之。其言纳谏也,请召复元年以后建言被斥者。明年,彗星见,给事中董曼等劾不职大臣,并及辂。辂因求罢。帝怒,命廷鞫诸言者,欲加重谴。辂曰:“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贵之,如公论何?”帝悦,寻进兵部尚书。辂为人,宽厚有容,至临大事,毅然莫能夺。悼恭太子薨,帝以继嗣为忧。纪妃生皇子,六岁矣,左右畏万贵妃,莫敢言。久之,乃闻于帝。帝大喜,欲宣示外廷,遣中官至内阁谕意。辂请敕礼部拟上皇子名,于是廷臣相率称贺。越数日,帝复御文华殿,皇子侍,召见辂及诸阁臣。辂顿首曰:“陛下践祚十年,储副未立,天下引领望久矣。当即立为皇太子,安中外心。”帝颔之。中官汪直之督西厂也,数兴大狱。辂率同官条直十一罪,言:“陛下委听断于直,直又寄耳目于群小。自直用事,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若不亟去,天下安危未可知也。”帝曰:“用一内竖,何遽危天下?”辂正色曰:“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引义慷慨。万贵妃重辂名,出父像,属为赞,遗金帛甚厚。辂力辞,使者告以妃意。辂曰:“非上命,不敢承也。”贵妃不悦,辂终不顾。及谢政,刘吉过之,见其子孙林立,叹曰:“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辂曰:“止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居十年卒,年七十三。赠太傅,谥文毅。(选自《明史·商辂传》,有删改)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B.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C.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D.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逮问直/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诸近侍在帝左右/直辄易置/直不去/天下安得无危?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试,这里指乡试、会试、殿试。我们现在常说的“连中三元”即指三试均为第一。B.中官,古代掌天文历法的官员之一,以春、夏、中、秋、冬官分称,这里指朝中官员。C.西厂,明朝由宦官把持的侦办百姓和官员言行的特务机关,成立时间晚于东厂。D.谢政,辞官退休。古代有到一定年龄退休的制度,常见称谓还有“致仕”“致事”等。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辂才学很高。他曾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中第一,在整个明朝,能够在三试中均考中第一的只有他一人。B.商辂宽厚大度。有人弹劾不称职大臣,涉及商辂,皇帝要追究弹劾者的责任,商辂对此阻止,并请求皇帝宽容进言者。C.商辂不畏权贵。汪直掌管西厂,多次制造冤案,商辂率领同僚分条列出汪直罪状,在皇帝不高兴的情况下仍慷慨激昂,直言劝谏。D.商辂廉洁自守。万贵妃赞赏商辂父子的为人,赏给他丰厚的金帛,商辂都极力拒绝,称没有皇上的命令不能接受。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2)陛下践祚十年,储副未立,天下引领望久矣。(3)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谏逐客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其。(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2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A韦B贤C之D任E以F为G郎H李I斯J因K此L得M说N秦O王P秦Q王R乃S拜T斯U为V长W史2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楚王不足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度,然后知长短”的“度”字含义不同。B.“会庄襄王卒”与《鸿门宴》中“会其怒,不敢献”的“会”字含义相同。C.“竟并天下“与《谏逐客书》中“并国二十”的“并”字含义相同。D.四夷,是我国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西狄和北戎的合称。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在向荀子学成治国之道后,决定去秦国辅佐秦王,后助秦王完成统一大业,显示出了李斯的远见卓识和杰出才能。B.秦王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暗中派谋士去诸侯各国游说,对各国名士用丰厚的财物进行收买,收买不了的就将其杀掉。C.秦王不分封尺寸的土地,也不立自己的儿子兄弟为王,没有将功臣封为诸侯,其用意就是想使国家今后没有战乱的忧患。D.淳于越向秦始皇进谏要学习古代才能统治长久,并说周青臣等人当面奉承是加重皇帝的过错,秦始皇却让他去和丞相商议。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2)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28.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李斯在哪些事情上为秦王出谋划策?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秦王。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劝谏。秦王遂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迁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文本二: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B.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C.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D.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古代指天子。依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文中的“万乘”指的是拥有万辆车马的周天子。B.书,文体名,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进呈的公文文体,文中指李斯的《谏逐客书》。C.皇帝,我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文中的“皇帝”指的是秦王蠃政。他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比及三年,可使足民”。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早年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西行前去游说秦王,后成为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B.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公贵族以及大臣们请求秦王将这些客卿全部驱逐出境。C.因李斯上书劝谏,秦王于是下令废除了驱逐客卿的诏令,重新恢复了李斯廷尉的官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了天下。D.李斯认为将客卿驱逐出秦国,实际上就是资助敌对国家,损害自己的百姓来让仇人更加强大。这样会削弱自己的实力,与诸侯结怨。3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2)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33.李斯为何要离楚事秦?请根据文本一概括。参考答案: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窃、矣、诸侯。2.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窃、由、胡、傲。3.DFI4.C5.C6.(1)江河湖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彰显他的德行。(2)让天下的才士都退缩着不敢向西来,止步不进入秦国,这正是所说的“借给敌寇武器,送给盗贼粮食”啊。7.①“四君任用客卿成就帝业”与“不用客卿秦不能富利强大”对比;②取物原则与取人原则形成对比;③五帝三王时“民无异国”而天下无敌,与现在“却客资敌”“天下之士裹足不入秦”形成对比。④四君任用客卿与现在驱逐客卿形成对比。【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像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今逐客以资敌国”,“敌国”作“资”的宾语,其后断开,即D处。“损民以益仇”与“逐客以资敌国”结构对称,故独立成句,F处断开。“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于诸侯”作“外树怨”的后置状语,其后断开,即I处。故在DFI三处断开。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延续;/给、赠送。句意: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将这物留下来作为纪念吧。B.正确。句意: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接纳。/不要放诸侯进来。C.错误。“髀”“股”意思相同,都指大腿。句意:拍髀弹筝。/大腿已经断了,腹部已经裂开。D.正确。适于、适合;/到……去。句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吗。/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意在揭露……本质”错误。原文“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意思是“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该句子说明对“珠玉声色”重视,对“人民士众”忽视,突出用物与用人的差异,暗讽其策略错误,不是“意在揭露秦王……的本质”。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择”,通“释”,舍弃;“却”,拒绝;“明”,彰显;(2)“退”,退缩;“西向”,向西;“藉”,借;“赍”,赠送。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昔缪公求士……孝公用商鞅之法……惠王用张仪之计……昭王得范雎……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可知,“四君任用客卿成就帝业”与“不用客卿秦不能富利强大”对比;由“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可知,取物原则与取人原则形成对比;由“”可知,五帝三王时“民无异国”而天下无敌,与现在“却客资敌”“天下之士裹足不入秦”形成对比。由“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可知,四君任用客卿与现在驱逐客卿形成对比。参考译文: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臣私下认为这样做错了。过去秦穆公求士,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蹇叔,在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可穆公重用他们。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至今还巩固地统治着。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增强巩固王室的权力,堵塞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逐步侵吞诸侯,使秦国成就帝业。这四位国君,都是凭借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现在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呜呜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拋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吗?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像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8.D9.C10.C11.(1)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2)一年四季繁盛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原因。【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疏,均为疏远,远离。句意: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A.举,攻取,攻占。/实行。句意:攻取土地上千里。/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B.择,舍弃。/区别。句意: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C.却,拒绝。/使……退却。句意: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民众。/李牧接连使秦国退却。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错误。原文是把“秦王拒绝一切客卿”的行为比喻为“藉寇兵而赍盗粮”,并不是事实上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下车’,指官吏因犯事被贬”错误。下车,指官吏到任。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从”,通“纵”,合纵;“西面”,面向西;“事”,侍奉;“施”,延续。(2)“四时”,四季;“充”,丰裕,丰盛;“所以”,……的原因;“此……也”,判断句。参考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12.B13.C14.D15.(1)不自我显露,因此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因此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因此能有功;不自我夸耀,因此能得到敬重。(2)(如果他)确实没有背弃道德,那么就没有可以诋毁的道理。如果确实背弃了道德,又何必与他争论呢!16.①不与人争,天下才没有与自己相争的人。②不与人争会使对手屈服而不构成怨恨。③与人相争的道路凶险,会受到伤害。④不与人争反能收到争的效果。【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他能取胜而不(与人)形成竞争,使对手屈服而不构成怨恨。如果是这样,悔恨就不会在声音和脸上显现出来,又怎么会发生公开的竞争呢!“敌服而怨不构”与“战胜而争不形”结构一致,故“战胜而争不形”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AC;“不存于声色”中“于声色”是后置状语,其后断开,“夫”是发语词,前面断开,排除D。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以,都是介词,把。句意:把推辞和谦让作为锋利的武器。/圣人是把治理天下当作事业的人。B.正确。由,蹈行,践履/在于。句意:所以君子认为竞争之路不可行啊。/实践仁德在于自己。C.错误。让,谦让/推辞,拒绝。句意:贤能又能谦让别人。/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D.正确。数,几个/屡次。句意:所有的这几等。/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说明了君子懂得自我贬损能够获得益处的道理”错。原文“夫唯知道通变者,然后能处之。是故孟之反以不伐获圣人之誉,管叔以辞赏受嘉重之赐”,只有知道道理通晓变化的人,才能够处在上等的位置。所以孟之反因为不自夸受到孔子的称赞,管叔因为推辞赏赐受到重重的嘉奖,可看出,孟之反与管叔没有自我贬损,不能说明君子的自我贬损会获得益处。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自见”,自我显露;“伐”,夸耀;“长”,得到敬重。(2)“险德”,背弃道德;“信”,确实;“讼”,争论。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知,不与人争,天下才没有与自己相争的人。②由原文“是以战胜而争不形,敌服而怨不构”可知,不与人争会使对手屈服而不构成怨恨。③由原文“君子诚能啫争途之名险”可知,与人相争的道路凶险,会受到伤害。④由原文“不争者争之也”可知,不与人争反能收到争的效果。参考译文:材料一: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所以圣人守道,以作为天下的法则。不自我显露,因此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因此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因此能有功;不自我夸耀,因此能得到敬重。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古时候所谓“委曲求全”这样的话,难道是假的么?实在应该维护遵守并以此为方向才对!材料二:因此君子追求胜利,把推辞和谦让作为锋利的武器,把自我修养作为敌楼与大盾,安静时则关闭寂然不语的大门,行动时则遵从恭敬顺从的通行之路。所以他能取胜而不(与人)形成竞争,使对手屈服而不构成怨恨。如果是这样,悔恨就不会在声音和脸上显现出来,又怎么会发生公开的竞争呢!那些公开与人竞争的人,一定是自以为是贤人,而别人却认为他是邪恶不正的人。(如果他)确实没有背弃道德,那么就没有可以诋毁的道理。如果确实背弃了道德,又何必与他争论呢!与阴险的人争论,就好像把犀牛关进笼中和迫近被逼到绝路上的老虎一样,这怎么可以呢?如果这样他们就会发怒而害人,这是必然的。《周易》说:“阴险而违背常规的人争论,必然引起众人和他争论。”《老子》说:“只有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才没有谁能与他争。”所以君子认为竞争之路不可行啊。因此要超越世俗登至高处,独自行走在三等之上。什么是三等?没有大功却自我夸耀,是一等;有功却自我夸耀,是二等;立有大功却不自夸,是三等。愚钝却争强好胜,是一等;贤能又能推崇别人,是二等;贤能又能谦让别人,是三等。对自己宽松对别人严格,是一等;对自己和别人都严格,是二等;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宽松,是三等。所有的这几等,都是争和让道理的具体表现,从而使事物结果发生变化。经过三等变化之后而掌握了这个道理,所以没有人能够赶得上。只有知道道理通晓变化的人,才能够处在上等的位置。所以孟之反因为不自夸受到孔子的称赞,管叔因为推辞赏赐受到重重的嘉奖。怎么能说这些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呢?这是纯正的道德在内部自然而发又与争让变化的道理吻合啊。君子知道自我贬损是有益的,所以能做一件事而收到两种好的结果,小人不知道自满会招致损失,所以一个人自我夸耀会失去双倍的东西。由此而论,不自夸却受到夸赞;不争名夺利却收到争的效果;谦让对手却能够战胜他;处在众人之下,最终却在众人之上。君子如果能够看到与人竞争的道路之凶险,独自踏上玄妙的道路,就会光辉四射而获得日新月异的进步,得到的贤德之名能够与古人媲美。17.B18.A19.A【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听说君子服饰美好就更加恭谨,小人服饰美好却更加傲慢。我因此自己戒备,怕有了小人的心思。古书上说:“周公地位越高态度越谦卑,战胜敌人后更加小心谨慎,家室富有就更加节俭。”所以周朝能享国八百多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君子服善则益恭”和“细人服善则益倨”,是“闻”的宾语,句式结构一致,中间要断开,可以排除AD;“传曰”是主谓结构,中间不断开,可以排除C。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错误。“都是君王的庙号”错误。“简”“惠”都是谥号;另外,赵简子是大夫,不是君王。B.正确。“易”:交换。句意:卫国虽然贫穷,难道没有一只绣花鞋用来交换一小块锦绣吗?/“易”:轻易、容易。句意: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结果或许还不容易估量。C.正确。“毋内诸侯”中的“内”是接纳。句意:凿开厅柱将遗书放在里边。/不要让诸侯军队进来。D.正确。句意:等到儿子长大后取出遗书。/他儿子看到父亲不在家,就偷偷打开盆子来看。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他的这番看法得到了君子的认可”错误,从“于是君子闻之曰:‘文公知道乎!其不王者,无佐也。’”可知,他的这番看法并没有得到君子的认可,君子认为文公不了解世间的大道。故选A。参考译文:赵简子乘坐破车瘦马,穿黑公羊皮衣,他的主管家臣劝谏说:“车要新的才安全,马要肥壮的才往来快捷,白狐皮袍温暖轻便。”赵简子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这些)。我听说君子服饰美好就更加恭谨,小人服饰美好却更加傲慢。我因此自己戒备,怕有了小人的心思。古书上说:‘周公地位越高态度越谦卑,战胜敌人后更加小心谨慎,家室富有就更加节俭。’所以周朝能享国八百多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鲁国在郎邑修建园囿,季平子想赶快修成。叔孙昭子说:“怎么能急于求成呢?以此虐害自己的百姓,难道可行吗?没有园囿也可以吧?哪里听说为了嬉戏游乐的事,就使自己治下的百姓疲困呢?”卫国叔孙文子问王孙夏道:“我祖先的祭庙太小,我想改建它,行吗?”(王孙夏)回答说:“古代的君子,把节俭当作礼制;现在的君子,以奢侈来交换它。卫国虽然贫穷,难道没有一只绣花鞋用来换一小块锦绣吗?我是认为改建宗庙不符合礼制。”叔孙文子于是放弃了这个想法。晋文公会合诸侯盟誓说:“我听说国家的昏乱,不是由于声色,就是由于奸私贪利。沉迷于声色,就是淫靡。沉湎在奸利之中,就是迷惑。淫靡迷惑的国家,即使不败亡也要破碎不堪。从此之后,大家都不要听信美妾的谗言而怀疑妻子,不要因为声色之乐妨碍国家大事,不要因为个人的私心危害国家利益,不要用财货来刺激臣民的贪欲。如果有了这种行为,无异于砍伐树根、去追求华丽的枝叶。像这样,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事先有准备有也可以平息战乱。不能按照誓言去做的,盟誓警告他。”这时,君子听说这件事后说:“文公了解世间的大道吗?他之所以不能够称王于天下,是因为没有能人辅佐。”晏子病重,将要死去,凿开厅柱将遗书放在里边。对他的妻子说:“楹柱里的遗言,等儿子长大后给他看。”等到儿子长大后取出遗书,书上的遗言说:“布帛不可穷尽,穷尽了就没有穿的。牛马不可穷尽,穷尽了就没有驱使的。士人不可穷困,穷困了就没有可任用的。要记住这三‘穷’啊!”孔子见了老子,请教说:“太难了,现在推广天道真理实在太难了!我掌握了这样的大道周游各国想普及推行,可是各国国君都不肯接受呀。天道真理在现在实在难以运行呀!”老子说:“是这样,说话的人讲道的人把重点放在辩论了,听话的人闻道的人又过分注意和纠缠于那些言辞了,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真正的道就没办法运行传播了。”子贡问子石:“你不学《诗》吗?”子石说:“我有空闲吗?父母要求我孝顺,弟兄要求我友爱,朋友要求我诚信。我有空闲吗?”子贡说:“让我放下《诗》,来向你学习。”鲁国有个人自身善于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搬到越国去必定遇到困境。”鲁国人问:“为什么?”这个人回答说:“鞋是(人们)用来穿它(来走路的),但是越国人赤脚走路;白绢(做成帽子)是(人们)用来戴它,但是越国人都披散着头发。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能办得到呢?”20.B21.B22.D23.(1)我曾经请求宽容进言的人,现在议论到我反而责备他们,对公众舆论又怎么解释呢?(2)陛下在位十年,未立太子,天下盼望已久了。(3)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被驱逐。【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朝廷大臣无论大小,有罪都请下旨逮捕讯问。汪直擅自抄没三品以上京官。各位近侍在皇帝左右,汪直动辄更换。汪直不除去,天下怎能没有危险?“京官”是名词,“诸近侍”是各个近臣,是名词,两个名词不能连用,除非有一个活用,但这里显然没有办法活用,所以“京官”和“诸近侍”要断开,排除CD;“直”是“擅抄没三品以上京官”的主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这里指朝中官员”错误,“中官”,本为古官名,后来一般指皇城内的官,就是宦官。联系原文“帝大喜,欲宣示外廷,遣中官至内阁谕意”(皇帝非常高兴,想向朝廷的人宣告,派遣中官到内阁说明自己的意图),“中官”应该指的是“宦官”。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万贵妃赞赏商辂父子的为人”错误,原文是“万贵妃重辂名”,即万贵妃看重商辂的名望,并没有谈及万贵妃赞赏商辂的儿子。故选D。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优容”指宽容;“言者”指进言的人;“论”,议论;“如……何”,“对……怎么办”。(2)“践祚”,指登基;“储副”,指储君或太子;“引领”,指伸着脖子;“望”指盼望。(3)“然”,这样;“去”,被赶走;“逐”,被驱逐。参考译文:商辂,字弘载,是淳安人。考取乡试第一名。正统十年,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到明代结束,三次考试都得第一名的只有商辂一人罢了。成化三年二月被召至京城,首先陈述勤奋学习、采纳谏议等一共八件事,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所说的采纳谏议的事情中,有请求召回复用元年以后因进言而被贬斥的人的内容。第二年,彗星出现,给事中董曼等人弹劾不称职的大臣,一起涉及商辂。商辂于是请求辞职。皇帝很生气,命令在朝廷查问那些进言的人,想给予严厉谴责。商辂说:“我曾经请求宽容进言的人,现在议论到我反而责备他们,对公众舆论又怎么解释呢?”皇帝很高兴,不久商辂晋升为兵部尚书。商辂为人,宽厚大度,到面临大事时,坚毅没有人能改变。悼恭太子去世,皇帝因继承人的事而忧虑。纪妃生有皇子,六岁了,身边的人畏惧万贵妃,没有人敢进言。很久以后,才报告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想向朝廷的人宣告,派遣中官到内阁说明自己的意图。商辂请求皇帝诏令礼部拟定上报皇子的名字,于是朝廷大臣相互祝贺。过了几日,皇帝又御临文华殿,皇子陪侍,召见商辂及众内阁大臣。商辂叩首说:“陛下在位十年,未立太子,天下盼望已久了。应当立即立为太子,安定朝廷内外的人心。”皇帝点头同意了。中官汪直监管西厂时,多次造成大案。商辂率领同僚分条列出汪直的十一条罪状,说:“陛下把听讼断狱委托给汪直,汪直又把小人当做耳目。自从汪直掌权,士大夫不能安心于他们的职守,商人不能安心于经商,老百姓不能安心于生产,如不立即除去,天下安危就不可知了。”皇帝生气地说:“任用一个太监,怎么竟危及到天下?”商辂严肃地说:“朝廷大臣无论大小,有罪都请下旨逮捕讯问。汪直擅自抄没三品以上京官。各位近侍在皇帝左右,汪直动辄更换。汪直不除去,天下怎能没有危险?”依据大义,慷慨激昂。万贵妃看重商辂的名望,拿出父亲的画像,嘱托他写赞语,赠送的金钱礼物非常丰厚。商辂竭力推辞,使者把贵妃的意思告诉他。商辂说:“不是皇帝的命令,不敢接受。”贵妃不高兴了,商辂最终也不顾及。到辞去官职后,刘吉去探望他,看见他子孙众多,感叹说:“我与您共事多年,不曾见您笔下胡乱杀一人,上天回报您如此丰厚是应该的。”商辂说:“只是不敢让朝廷乱杀一人而已。”过了十年去世,时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毅。24.DHP25.D26.D27.(1)诸侯各国来侍奉秦国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到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大王)把诸侯各国的宾客一律驱逐出境。(2)秦始皇认可了李斯的建议,没收了《诗》《书》等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变得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28.①拆毁了各国郡县的城墙,销毁了各地的武器,表示不再使用。②使秦国的土地一尺也不分封,不立宗室子弟为王,不封功臣为诸侯。③没收了《诗》《书》等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变得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④修明法制,制定律令。⑤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这样就使得李斯有游说秦始皇的机会,秦始皇就任命李斯为长史。“贤”的宾语为“之”,所以应在“之”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任以为”的宾语为“郎”,所以应在“郎”后面断开,即在H处断开;第一个“秦王”“说”的宾语,第二个“秦王”是后文的主语,所以应在P处断开。故在DHP处断句。2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估量/丈量”;句意: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量一量,这样才能知道是长还是短。B.正确。均为“恰逢”;句意:恰逢庄襄王去世。/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C.正确。均为“吞并”;句意:终于吞并天下。/吞并国家二十多个。D.“西狄和北戎”错误。应是“西戎和北狄”。故选D。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秦始皇却让他去和丞相商议”错误。由原文“始皇下其议丞相”可知,秦始皇把淳于越的意见交给李斯处理。故选D。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事”,侍奉;“大抵”,大都;“游间于秦”,介词结构后置句,到秦国游说离间;“一”,全、一律。(2)“可”,认可;“愚”,使……愚昧;“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非”,非议、批评。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可知,拆毁了各国郡县的城墙,销毁了各地的武器,表示不再使用。由原文“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可知,使秦国的土地一尺也不分封,不立宗室子弟为王,不封功臣为诸侯的原因,是使国家以后再也没有战争的祸患。由原文“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可知,没收了《诗》《书》等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变得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由原文“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可知,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是从秦始皇开始。由原文“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可知,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参考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李斯跟从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到了秦国,恰逢庄襄王去世,李斯就请求充当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这样就使得李斯有游说秦始皇的机会,秦始皇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了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可以用财物使他屈服的知名人士,就馈赠丰厚礼物加以拉拢,不肯接受的,就用锋利的剑把他们刺死。离间诸侯国君臣关系,接着,秦王就派良将随后攻打。秦王任命李斯为客卿。恰逢韩国人郑国来到秦国做间谍,以开凿河渠灌溉田地为名义,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族和大臣们都对秦王说:“诸侯各国来侍奉秦国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到秦国游说离间罢了。请(大王)把诸侯各国的宾客一律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列。李斯呈奉《谏逐客书》。秦王于是废除驱逐客卿的命令,恢复李斯的官职,最终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又拆毁了各国郡县的城墙,销毁了各地的武器,表示不再使用。使秦国的土地一尺也不分封,不立宗室子弟为王,不封功臣为诸侯的原因,是使国家以后再也没有战争的祸患。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设宴,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武威盛德。齐人淳于越劝谏道:“我听说,殷代、周代统治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及功臣做自己的支脉、辅弼。而现在陛下虽统一天下,但宗室子弟却还是平民,(一旦)突然出现了(像篡乱齐国的)田常、(瓜分晋国的)六卿这样夺权篡位的祸患,没有辅佐的大臣,依靠谁救助您呢?做事情不学习古代经验而能维持长久的统治,我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奉承以加重您的过错,他们不是忠臣。”始皇把这个意见交给李斯处理,李斯认为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废弃淳于越的言辞不用,于是上书给皇帝说:“现在陛下统一了天下,辨别了黑白是非,天下共同拥立皇帝一人之尊;可是各个学派却在一起非议朝廷的法令制度,听说朝廷的法令颁布,就各自根据自己学说的观点来议论它,在官府里便心中不满,出门则在街头巷尾纷纷议论,以非议君主来博得名声,认为和朝廷持不同政见便是本领高,并带领下层群众来诽谤。像这种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