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三年(2021-202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信息类文本阅读2023年汇编2023年汇编(2023春·广东·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法官与医生刘武俊①披黑袍的法官和穿白褂的医生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职业角色,很难相提并论,不过,倘若别出心裁地将这两类角色做一番比较研究,或许会意外地发现它们其实有着不少的契合点,有助于我们对法官这一职业角色作出更准确的定位和更科学的认识。②法学和医学分别是法官和医生各自的知识背景,而法学和医学这两门学科均属于人类最古老的、与世俗社会息息相关的实用型学科。法学院与医学院在重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实践证明,医学院的病例分析与法学院的案例分析都是对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③表面上讲,法官和医生都是运用知识及经验来工作的,法官运用的是法律知识和审判经验,医生运用的是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官和医生这两类职业对经验的要求更甚于知识,也可以说它们都可归于经验型职业,都是基于实践理性的职业正式执业之前,医生的临床实习和法官的庭审实习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庭审经验乃是成为合格的医生或法官的必备条件④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官和医生这两类角色都是属于注重实践理性的技术型职业,法官的审判和医生的治疗都可以视为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性活动。法官作出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文书,而医生开出的则是对症下药的处方。法官是正义的化身,以惩恶扬善、追求司法公正为天职;医生则是生命的救星和健康的使者,以救死扶伤为使命。法官和医生的执业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法官讲究坐堂问案,通常不主动介入当事人的纠纷;医生则讲究坐堂问诊,一般也不上门接诊。⑤法官虽然居于中立的立场解决纠纷,但裁决的结果在多数情况下势必会有利于一方而有损于另一方,法官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解决纠纷调整利益关系。由于关涉利益关系,法官的审判活动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尤其是相关利益集团的干涉、压力和侵扰。医生提供的则是医疗服务,这种服务是单向度的,服务的结果一般不会受权势集团利益驱动式的影响。⑥法官和医生的执业活动皆具有一定的执业风险,我们不能苛求法官在办案时避免任何失误,正如能苛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避免出现任何差错。司法审判领域允许一定比例的所谓“错案”存在,其实与医疗领域允许一定比例的医疗事故一样是正常的。医生的执业行为可能承担对重大医疗责任事故负责的风险,医疗责任事故的认定往往具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可操作性较强。法官的审判行为也同样需承担一定的风险,一旦“错案”成立,在学界尚有争议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就是一把“杀手锏”。不过,对所谓“错案”的理解或定性却往往莫衷一是,不可能如医疗事故般有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官的职业风险似乎并不逊色于医生,因为法官审理的纠纷都是已经发生的“过去时”的,要恢复和拟制一去不复返的事实显然有着相当的难度,假如当事人不在有限的诉讼期限内积极主张相应的证据,那么并非全知全能之上帝的法官只能对受证据支持的“法律真实”负责,而并不承担发现“客观事实”的义务。在这种情境下,与案件事实真相存在出入的所谓“错案”也就在所难免了。⑦在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现代社会,法官与医生都应当走“专业化”的道路,培养专家型的法官和医生是法院与医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医生的岗位有外科、内科、神经科等科室之分,法官的岗位也有刑庭、民庭、行政庭等庭室之别。长期以来,中国法院过于重视全能型法官的培养,盲目借鉴行政系统公务员的轮岗做法,中国基层法官在不同审判庭的轮岗交流过于频繁,这不利于培养精通某一审判业务的专家型法官。(本文有删改)1.根据文意,下列对法官和医生两类职业契合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都是基于实践理性的职业,相对专业知识而言,都更看重职业经验。B.借鉴行政系统公务员轮岗的做法,可以使法官和医生走上“专业化”的道路。C.法官和医生的执业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风险,都有出错的可能。D.法言作出判决和医生开出处方,都是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执业活动。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提出论点之后,从多个方面进行阐释。B.⑥段以当事人不在有效诉讼期主张证据的假设,推断法官审判难免会有错。C.文章通过法官与医生两个职业的比较,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官的职业角色。D.⑦段照应文章论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全文逻辑严密、论证完整。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关涉利益关系时,法官的审判活动比医生的医疗服务更容易受到影响。B.在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现代社会,法官的培养应由专家型转向全能型。C.如果“法律真实”与“客观事实”不相吻合,就有可能导致“错案”发生。D.法官站在中立立场调整利益关系,其裁决的结果可能有利于其中一方。(2023秋·上海·高三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爱犯错的智能体》序①①本书主角是被称作“智能体”的人(尤其是生物学上的人),暂时称之为人智能体;另一个与之进行比较的智能体是机器智能体,简称程序体。人是万物之灵,却不能避免犯错,那么遇到同样的问题时,程序体会犯同样的错吗?②人智能体犯错,客观上可能是因为面临复杂的环境,主观上则往往可以归结为。为什么会把画中的美女看成老太太?因为不知道一幅画可以从多个角度看。为什么会对隐藏在背景中的目标物视而不见?因为没想到画中还会有画。当然,有了积累的相关经验,有了从经验中提取的理性认识,就会降低犯错的可能。而面对同样的问题,一个具备丰富先验和可靠选择机制的程序体,就不大会犯类似的错误。③当然,程序体也有不及人智能体的地方。程序体编写的模型都是针对有限前提的,即该模型只在为它设定的某一类特定环境有效,而人智能体则以他的全部生活和终身经历为其经验支撑。不过程序体也在一步步赶上来,更深刻的理论和更先进的技术不断诞生。④由此可见,人智能体和程序体对事物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实际上互有短长。⑤虽然本书并没有正面给出智能或人工智能的定义,但是通过很多生动的例子,作者已经透露了对于此类问题的一些观点。读者也会注意到,人智能体会做的事情很多,会犯错误的场合也很多,而许多常见的错误并没有收入书中。为什么?我认为作者想表明,人智能体的智能并不局限于理性思维这样的高级形式。当下程序体常用的智能公式是:数据→信息→知识→智能(或智慧),从作者罗列的大量视觉、听觉、触觉、体觉的实例来看,该公式对生物人智能的概括是否有所遗漏呢?另一方面,本书并不认为大脑是生物智能的唯一产地。⑥在更广的意义上,人脑是一个复杂结构,各部分各司其职。例如脑干要担负起维持所在人生命的多种重要责任,包括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脑干是一种生命现象,与智能无关,而脑干模拟功能是人工生命的一部分,它与人工智能有关。如果要用人工智能技术构造一个人工生命,对脑干功能的模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我们意外地得到了一个推论:人工智能模拟的是否不仅仅是智能,而可能也泛指某种生命现象?但是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它是否管得太宽了?人工智能究竟是应该努力的目标,还是应该遵循的方法学?⑦我在《人工智能》一书的前言中曾提到学界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有愚公、智叟两派。愚公派认为总有一天会把人工智能这座大山完全搬走(到那时机器像人一样聪明),智叟派则认为尽管挖尽之日永不会来,仍要努力挖山不应懈怠。我愿意站在智叟派一边,认为人工智能既是一种(无止境推进的)目标,更是一种(应该持之以恒的)方法学。⑧最后我还想指出,人智能体固然爱犯错,但更能容错。为什么某甲能一眼认出某乙?尽管某乙外表已与当年初见时很不一样。为什么某丙能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尽管他从没遇到过类似情况。为什么不同的程序体被设计来处理不同的智能问题?而人智能体却能处理各种智能问题,尽管他只有一个大脑,其结构还是固定的。所有这些和人智能体的容错能力关系极大。为公平起见,建议作者在本书出版后再写一本《能容错的智能体》,至少和本书一样精彩,或者更精彩。【注】①本文摘编自陆汝铃为张军平著《爱犯错的智能体》一书所作的序,原标题为《智能体和程序体的对话》。4.根据文意,在第②段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5.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程序体能处理不同的问题,在于它们有不同的选择机制。B.当下程序体常用的智能公式尚未包括对与智能无关的生命现象的研究成果。C.智叟派认为程序体永远也达不到人类的智能水平。D.人智能体的容错能力有利于解决一些陌生的、复杂的问题。6.以下程序体犯的错误中,最有可能归因于“模型都是针对有限前提”的一项是(
)A.小洁将自己的证件照上传至某识花小程序,识别结果为“向日葵”。B.小洁将一段语音转成文字,程序把其中的“辽阔”转成了“寥廓”。C.校门口的人脸识别机常常分不清长相相似的小洁同学和小明同学。D.小洁收到语音信息,转成文字后多是乱码,发现是对方语速过快。7.根据这篇序言对《爱犯错的智能体》一书的介绍,下列事例中不会作为“人智能体犯的错”收入该书的一项是(
)A.敌方难以发现身着迷彩服隐藏在树丛中的战士。B.小明站在哈哈镜的前面,发现镜中的自己变形了。C.人们会产生“月亮在地平线上比天上大”的感觉。D.大货车司机容易误判其侧方行人的位置、移动速度。8.本篇序言既与该书内容展开对话,也给该书读者以指引。请结合本文的行文思路加以分析。(2023春·云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农事劳动的文学描写古已有之。西方有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农事诗》传世,中国的《诗经》中相当数量的农事劳动描写则开启了这一源头。而当下,它正面临断流的危机,传统的劳作方式不断被取代,被遗弃,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模式正经历分崩离析的痛楚。纵观现当代乡土文学,其中所写的农事劳动可谓范围广泛、种类繁多,农事劳动是前工业时代最重要的符号和标志。而今,随着传统农业的萎缩调敝,大量的农事劳动也渐渐退出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因而在当下重读那些忠实记录、描写了农事劳动的乡土文学已多少带有挽歌的性质,它们不仅仅具有文学意义,还将越来越具有独特的历史文献价值。在农业社会里,农事劳动不仅是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必需的手段和方式,也蕴含着农耕文明特有的价值立场、审美维度、情感方式。在农村,人们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最主要的参照标准不是道德层面而是实用价值,即他们在生产劳动上的表现。确实,农村中的劳动好手、能手,就能受人敬重。乡土作家在写到这类角色时,往往会抑制不住地流露出赞美的情感倾向。崇尚劳动的价值标准不仅渗透进乡土世界的价值观中,也深深影响着农村的审美观念。“美”往往是与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孙犁的《荷花淀》开头写月光下水生嫂坐在院子里编苇席的劳动场景。这种审美观,完全是以实用性、功利性为内在基础的。每一种传统的劳作方式都是经过长期劳动实践的检验而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其中凝聚起了很多无形的东西,诸如家族情感、民风习俗、人际交往、审美维度等等,但时代在用更新更先进的手段取代那些古老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甚至是埋葬着附在其上的文化基因。在传统农事劳动日益式微的同时,附着于其上的宗法制乡村的人事交往、风俗传统也必然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在这里,劳动已不仅仅是为了生产,还在一定层面上承担着人际交往、促进情感联络的特殊功能,这在重血缘、地缘关系的宗法社会中是极为重要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传统的人情习俗实际上也被割裂,金钱至上、人情淡漠、道德异化等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发展的严峻问题。但是不论社会如何转型发展,农事劳动所担负的生产粮食以供养人类的基本职能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现代技术的推进下改变形式继续存在,乡土文学也会持续地予以文学性的观照,这是毋庸置疑的。(摘编自农为平《乡土文学中即将消逝的农事描写》)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农事劳动的文学描写自古就有了,中西方的一些经典作品中是有过记载的。B.随着大量的农事劳动渐渐退出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传统农业走向萎缩凋敝。C.在当下,那些忠实记录、描写农事劳动的乡土文学作品,有多样价值和意义。D.现代农事劳动与传统农事劳动相比,手段已更新,但基本职能并未发生改变。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农事劳动在古代的相关记载入手,进而重点论述它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危机。B.文章用孙犁《荷花淀》的事例,论证了崇尚劳动的价值标准对农村审美观念的影响。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传统农事劳动日益式微带来的问题。D.作者不仅关照传统农事劳动的过去,关注它现今的状况及其影响,更关心它的未来。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村里判断一个人好坏主要看生产劳动的表现,生产劳动表现好才能够受人敬重。B.农事劳动在农业社会里是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手段和方式,有着极丰富的内涵。C.每一种传统劳作方式都是经过长期劳动实践检验而传承下来,附着多种文化基因。D.随着传统农事劳动日渐衰微,与之相关的宗法制乡村的风俗传统等必然发生变化。(2023春·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今,我们的表达中充满了“梗”。“yyds”“绝绝子”“栓Q”玩得不亦乐乎。一句“笑死”终结尴尬,一张“狗头”无声胜有声,一个“害”表示无奈。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审美疲劳,表达上变得焦虑。诚然,梗也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它们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实际,为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活水。比如“网红”“脑洞”“脑补”等网络流行词就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特有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变迁。同时,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彰显了现代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使用起来亲切可感。但更应看到,过度玩梗或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接一个的梗让我们变得笨口拙舌,出现“文字失语症”。网梗用多了,我们会不自觉地被其所搭建的“信息茧房”环绕。满脑子网络流行语、表情包、拼音缩写,在真正需要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时,想说却不知如何说,陷入“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窘境。这实际上就是表达能力的退化。置身不同场景,面对不同对象,如果只有一概而论、大差不差的表达,极易造成词不达意。比如,草莓好吃是“yyds”,东坡肉好吃也是“yyds”,那它们之间的区别就会被掩盖,我们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就会被消弭。某些梗还是语言在“通胀”中“贬值”的表现,看似可以指代一切,其实什么也指代不了。被“梗”住的表达多是网民情感宣泄的出口,代表什么意义其实没那么重要。一旦新鲜感过了,情绪阈值被拉满,更令人亢奋的新词就会诞生。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将导致语言的枯萎。比如,有人戏谑,面对黄昏水波和夕阳西下的美景,满肚子搜罗不出一句能直抵心灵的赞美,最终以“绝绝子”草草收场,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早已被抛诸脑后。通“话”膨胀伴随过度玩梗而出现,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壁垒。比如,emoji的“微笑”表情在父母辈看来代表高兴友善,而年轻人往往用来表示“皮笑肉不笑”“冷笑”,这就会产生信息传输失真和交流障碍。过度玩梗就像在吸食新型大脑“毒品”,使我们逐渐丧失思考力。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大脑将观点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经过讨论交流,进而形成新的思想。习惯使用网梗,一定程度上会侵蚀语言组织能力,消磨遣词造句、深度思考的耐心。脱口而出的语言,省却了大脑编码处理的过程,就会变得空洞粗栃,使我们一步步沦为“失语者”。(节选自之江轩《被“梗”住的表达》)12.下列对文中“梗”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梗”活跃于时下表达中,给人带来表达的乐趣,也给人造成了表达的焦虑。B.“梗”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可以说没有“梗”就没有语言的传承和发展。C.“梗”的使用会让人们出现“文字失语症”,不自觉地被“信息茧房”包围。D.“梗”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彰显了现代年轻人张扬的个性和跳跃的思维。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草莓好吃是“yyds”,东坡肉好吃也是“yyds”,这暴露了表达能力的退化。B.用“绝绝子”来赞美丰富的美景,这正是语言在“通胀”中“贬值”的表现。C.通“话”膨胀会导致过度玩梗的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形成交流的壁垒。D.语言和思维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习惯使用网梗,会影响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2023春·北京·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植物能听见音乐吗有一位印度科学家每天在自家院子演奏小提琴,他发现,在光照、温度和湿度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长在院子里的植物比长在院子外的植物更茂盛。由此他认为,可能是美妙的小提琴音乐促进了院子里植物的生长。植物听觉方面的科学研究始于生物学家达尔文。达尔文对着含羞草演奏大管,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它的叶子闭合。他在实验记录中说,这真是一个“愚蠢的实验”,植物根本就“听不见”音乐。20世纪60年代,女中音歌唱家雷塔拉克·多罗西的一项研究再一次吸引了公众的关注。为了完成学分,多罗西在音乐学院进修时选修了“生物学概论”这一课程。她坚信优美的古典音乐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而嘈杂的摇滚乐则会抑制植物的生长。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她选取了几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将它们分别置于滚动播放着古典音乐和摇滚乐的环境中。几周之后,“听”摇滚乐的植物生长状态明显变差,而“听”古典音乐的植物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于是她得出结论:“听”古典音乐的植物比“听”摇滚乐的植物长得好。这个实验【甲】过程有对照,【乙】结果与众人的认知相符,【丙】结论一经报道就迅速引起大家的关注。不过,若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这个实验其实存在诸多问题:实验前,没有比较这些植株原本的生长状况;实验使用的植株数量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分析;没有对实验过程中的水分、光照、温度等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无法重复(实验者本人和其他专业科学实验室都无法重复相同实验以得出相同结论)。实际上到目前为止,符合科学规范的相关实验均不能证明植物可以对外界的音乐作出反应。为什么植物不能主动对声音作出反应呢?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对于动物来说,声音是周围环境变化的即时信息,动物可以根据声音判断环境中是否存在危险,从而决定是躲避还是战斗。而植物几乎是不能移动的,对环境信息作出反应也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对植物来说,依赖声音获得的即时信息并没有什么用处,它们自然就不必消耗能量对声音作出反应了。科学研究是严谨的,每一个结论都要有坚实的证据支撑,每一个实验证据都要有严格设计、精确对照、多方面控制变量、多次重复、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来支撑。并不是所有的实验结果都符合我们的预期,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当我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令人或惊讶或惊喜的“科学实验结果”时,首先要想一想这个实验是不是具备科学研究的要素,进而判断实验结果到底真实与否。(取材于房裕东的同名文章)14.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尽管
因而
可是B.尽管
而且
因此C.不仅
因而
可是D.不仅
而且
因此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试图通过对植物演奏音乐来促进植物的变化,但是这项研究并不成功。B.多罗西仔细对比了不同音乐环境下植物的生长状况,这样的研究过程很严谨。C.到目前为止,植物能够对外界的音乐作出相应的反应,并没有得到科学验证。D.植物依赖声音获得的即时信息没有什么用处,不必耗费能量对声音作出反应。16.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列举植物听觉实验——分析相关实验过程——揭示原因——提倡科学精神B.对比植物听觉实验——分析相关实验过程——总结规律——提倡科学精神C.列举植物听觉实验——介绍实验原理——揭示原因——展望研究前景D.对比植物听觉实验——一介绍实验原理——总结规律——展望研究前景(2023·新疆·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材料二:人们尊崇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钦佩其所蕴含的认真细致、精雕细凿、精益求精以及出神入化的技艺。其实,这些精湛非凡的工匠技术,并非仅有天赋便可成就。后天的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才是工匠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与真正底色。自古而今,在工匠精神的光芒下,诞生了无数工匠大师。如在中国古代,就有鲁班、李春、李冰等,他们都以工匠精神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即使到了当代,像故宫钟表修复师,至今仍默默地坚守着这一古老行业,他们因此成了另类“网红”。这其实正是人们对其在时光的静谧中不惧寂寞、无声坚守之工匠精神的推崇。当下时代,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人们的脚步匆匆。其实,在这样的环境与心态下,我们有时更需要静下来、慢一些,让步伐走得更稳些;在十足的耐心中,我们更需要深入思考,让行动来得更为扎实、有力些。在生活中,一些看似“慢”的行为,其实正孕育着快速提升的质变;在看似静无声息的环境里,其实正磨炼和生成着动若脱兔的飞跃;在看似无言而寂寥的坚守中,其实也正昭示着向成功目标一步步迈进……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这种不惮于寂寞、不畏于静默、不躁于坚守中,让技艺超凡脱俗,令手中精品迭出,成就更多传世经典,并让这种技艺与精神代代传承。(摘编自陈怀瑜《“安静与坚守”是工匠精神的底色》)17.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的“匠”是心思巧妙、技艺精湛等的代名词,有别于《说文》中专指“木工”的“匠”。B.工匠精神不仅指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还含有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内涵十分丰富。C.作者认为,因为我们赞叹工匠、推崇工匠精神,所以人人都可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D.工匠精神对个人、企业、国家等至关重要,这充分表明时代品质需以工匠精神来雕琢。18.下列对以上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产品当成艺术……”用引证法突出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能创造一个不凡的世界。B.材料一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展开,重点阐明践行工匠精神的具体做法。C.材料二列举一些工匠大师的事例,论证了刻苦学习、甘于寂寞、坚守如一的重要性。D.材料一侧重论述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材料二强调工匠精神要有“安静与坚守”。19.根据以上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它的市场环境一定是健康的,人文素养也一定是深厚的。B.当下时代,虽社会嬗变,人心浮躁,但工匠精神能使人慢一些,静下来,获得成功。C.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只要能有工匠技术、专业精神并默默坚守,就能拥有工匠精神。D.孔夫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的事例可证明材料二中坚守是工匠精神底色的观点。(2023春·山西·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并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八十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也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流传久远,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以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汇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因此杂剧由开封传来,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合于南人口味。这样柔缓婉转的声调,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融合。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未逸出杂剧的范畴。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此而产生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材料二: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传播渠道、形式、方法不断创新的结果。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每个文化发展高潮的来临,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引导,凭借传播形式、方法和渠道的创新而彰显。以元杂剧创作为例,它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念、唱、做、打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艺术家、演出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给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带来空前声誉,将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兼贸易之城提升为全国文化中心。(摘编自傅秋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20.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剧的发展状况在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皆有所记载。B.南曲产生于临安,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合于南人口味。C.杂剧是一种集文学、音乐、歌舞、杂技等艺术为一体,既有历史传承,又融入了多元文化的综合性戏曲形式。D.元杂剧是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的一个典型例子,列举这一例子论证的是文化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21.下列对材料一论述方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时开封的杂剧有浅斟低唱的风气,文中引用柳永《鹤冲天》的词句对此进行了说明。B.文中对杂剧的整体介绍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层次清楚,使读者对杂剧的发展脉络非常明晰。C.文中由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一事,非常武断地推断出它也应该在南京演出过。D.本文的结论是: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及南北的文化交流等都对杂剧的发展有影响。22.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概括元杂剧繁荣兴盛的原因。2022年汇编2022年汇编(2022秋·福建·高三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城市,它记录公交车轨迹,提供实时到站预报;在乡间,它精确引导拖拉机;在高原无人区,它守护藏羚羊迁徙路线;在东南沿海,它像“保护神”一样陪伴渔民驾船出海……北斗系统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各行各业,综合效益不断显现。2020年6月2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五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至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20年44次北斗发射百分百成功,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摘编自王胜等《44次北斗发射百分百成功》,《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4日)材料二:面对复杂未知的地月空间环境,科技人员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从绕月拍摄到飞跃探测,从月背着陆到落月采样,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创造了月球探测的中国奇迹。(摘编自《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人民日报》2021年12月8日)[注]嫦娥,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上去的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袁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恒娥”为“嫦娥”。材料三: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新时代航天精神,既是传统精神的延续,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在新时代不断取得新辉煌的巨大动力。追求梦想,不懈奋斗,是航天精神的动力源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千百年来,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灯塔”卫星导航到北斗全球圆梦,华夏民族不断抒发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努力探索的激情。探月梦、北斗梦连着航天梦、中国梦,勇于追梦、敢于逐梦的航天精神,照亮了几代人的跋涉与跨越。勇于探索,自主创新,是航天精神的关键核心。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无不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生动体现。嫦娥三号落月后,作为备用的嫦娥四号,没有重复嫦娥三号的任务,而是勇闯科学探测无人区,实现了多个世界首次,率先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正是这样的精神,激励着航天事业稳步向前,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作出卓越的中国贡献。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是航天精神的根本支点。探月工程和北斗工程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生动展现。亿万双手,托举“嫦娥”;亿万颗心,牵挂“北斗”,数十万科技人员凝心聚力,合力攻关,共同谱写了“举国上下一盘棋,千军万马大会战”的动人篇章。星空浩瀚,探索永无止境。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中国北斗走向世界;登陆月球、飞向火星,行星探测迈向深空。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足音铿锵,不论走多远,我们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新时代航天精神必将激励我们继续迎难而上、奋勇攀登新的高峰。(摘编自冯华《弘扬探月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余建斌《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等,《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涉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项是(
)A.平潭大桥管理处全天候监测桥梁形变情况。B.厦门交管部门实时监控马拉松比赛期间城市路况。C.青海牧民在羊身上安装定位芯片。D.绍兴市某社区组织居民进行核酸检测。2.复兴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月球探秘”项目组拟安排一些学习活动。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合理的一项是(
)A.邀请嫦娥一号设计师来校做“再入返回”科普讲座。B.检索与“月背着陆”和“中继通信”有关的科普文章。C.观看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展览的视频。D.撰写对嫦娥五号航天器设计师的访谈提纲。3.下列对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B.第三段先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再举例论证,最后揭示意义。C.文中引用了古诗、古文、神话传说等,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D.末段表达对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期待,点明论证目的。4.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新时代“航天精神”的内涵。5.“嫦娥”系列航天器的命名意蕴深远,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分析。(2022·山西·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劳动节假期年年有,但又有多少家长在劳动节上好了“劳动”这一课呢?放学途中,书包在父母长辈的肩上,孩子们却两手空空;午餐时,小学一年级的众多孩子不会剥虾,导致无从下口;更有甚者,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对于劳动,家长们各有说法。家长1:儿子2岁多,开始自己用微波炉热牛奶。4岁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现在6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家长2: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他系得那么费劲,我很着急,干脆把他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扣的。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家长3: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绩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意义不大。(摘自“校长会”微信公众号)材料二:2019年9月到12月期间,××省在八所中小学对45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省中小学就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调查统计表调查项目统计数据学生对开设劳动课的看法很有必要没有必要,瞎耽误工夫无所谓13%16%71%学校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情况开设了未开设不清楚33%33%34%劳动教育课程是否作为考核科目是否不清楚3%79%18%(选自《追寻教育之源: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审思》)材料三: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劳动教育要在增长青少年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劳动教育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育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撑。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和家务劳动等各环节,整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1日,有删改)材料四:2019年7月9日,国新办就《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举行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表示,劳动教育是当前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因此,必须加强。《意见》在劳动教育上单独列了一条,作为“五育”之一,劳动教育单独表述。加强劳动教育,须加强制度建设。教育部准备制定两个文件,一是制定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进行顶层系统设计。二是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纲要。通过制定劳动教育的指导纲要,明确具体内容和现实要求,确保劳动教育能够落地。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关键的是要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必须明确两点:第一是要把劳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第二是要有专门的劳动教育课时,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和要求,按照规定和要求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看,家长们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各持己见,但多倾向于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劳动并不怎么重要。B.从材料二看,师生对学校是否开设劳动课,分别有三成多的人认为“开设了”和“未开设”,绝大部分人认为“不清楚”。C.从材料三看,社会实践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明白事理。D.从材料四看,劳动教育是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短板,教育部已制定两个文件,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列举学生和家长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旨在引发人们对“劳动教育”的思考。B.材料二以调查统计的方式,通过数字对比,凸显出人们对于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已经形成共识的现状。C.材料三中指出,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加强劳动教育,也是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D.材料四谈了教育部对劳动教育开展的意见,这是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对劳动教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8.请结合材料,谈谈当下如何做好劳动教育。(2022秋·河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语出西汉刘向《说苑·谈丛》,意思是说,要想不陷入困境,就须提前谋划;要想不至于绝境,就须事先预防。究其所本,它所表达的乃是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涵。就历史而言,中华人文精神的觉醒发生在殷周之际,其原动力就是忧患意识。作为中华元典之首的《周易》,开篇乾卦之九三爻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整天刚健奋勉,振作不已,到了夜晚仍心怀忧惧,如同危险就在身边,不敢懈怠,从而得以免遭灾祸。乾卦《象传》又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背后蕴含的也是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思想,直接为孔孟及后世之儒者所继承和发扬。孔子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更是发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切告诫。正是这种发轫于殷周之际、大成于孔孟的忧患意识,激发了中华民族刚健自强的精神气概。从思想上来看,忧患意识产生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当人的意志屈从于天命鬼神的时候,谈不上有何忧患意识。须知,忧患意识是一种理性的主体精神。这种主体精神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一种责任感。人必须在认识到自我对事情的好坏成败负有责任时,才能产生忧患意识。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反映的都是深怀忧患意识的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担当精神。忧患意识在强调主体当下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同时,又引发主体自觉地对未来的可能性进行预判,体现为一种前瞻性思维。《周易·系辞下》云:“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几”就是事物将要变化的前兆,它既可能是好的苗头,也可能是坏的苗头。能适时准确地把握住它,就能将祸患消弭于无形,就能将事业培植广大。忧患意识所具有的前瞻性特点,使人在觉察到危险潜存的同时,也能看到机遇的萌生。在新的时期,增强忧患意识,是基于国家、人民事业的责任和担当而产生的实践智慧。从忧患意识入手把握新发展理念,是提升新发展理念下安全意识、风险意识和战略意识的根本要求。(摘编自张克宾《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9.下列对“忧患意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觉醒的原动力,激发出了刚健自强的精神气概。B.从思想上来看,忧患意识使人的主体意识得以觉醒,是一种理性的主体精神。C.忧患意识体现为一种前瞻性思维,让人既觉察到危险潜存,又看到机遇萌生。D.忧患意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涵,在新的时期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周易》中乾卦的两组语句,阐发自强不息精神在实质上就是一种忧患意识。B.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都是忧患意识在实践中的表现,而担当精神是忧患意识产生的条件。C.如果对事物变化的前兆有了认识,就能将灾祸在未形成时及时消除,将事业发展壮大。D.要提升新发展理念下的安全、风险和战略意识,从忧患意识入手把握该理念极其重要。(2022春·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2022国民专注力洞察报告》出炉,其中提到,当代人的连续专注时长已从2000年的12秒下降到了如今的8秒,引发了关于阅读专注力的关注和讨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们通过公众号、短视频、消息推送等途径获取信息,通过社交软件、办公软件处理工作,通过购物软件、支付软件安顿生活,在不同界面间进行着注意力的转换。面对手机屏幕,我们在不断的浅阅读中消耗着精力,使得注意力日渐碎片化。久而久之,专注思考、自我反思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弱化,持续的专注力俨然变成一种“稀缺品”。诚然,浅阅读作为一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对于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颇有助益,尤其是在获取一般知识、掌握特定技巧、方便日常生活等方面,非常高效、实用。但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将注意力和时间淹没在浩如烟海、令人应接不暇的各类信息中。做时间的主人,就是要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合理分配,多挤出一些时间深入阅读、专注思考、躬身审视。深阅读作为个人行为,较少受外界干扰。在这种投入、忘我的阅读状态下,人们得以从生活的压力中短暂抽离出来,注意力从外在世界向内在世界转移,主动、持续、专注地吸纳养分。在这一过程中,人成为自己的主宰,掌握了自我发展的主动权,在“心与物游”的状态中,丰富自我、愉悦自我、提升自我,借此实现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在笔者看来,深阅读不必过多在乎结果,也不用在乎花了多少时间,读了几部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它更多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川端康成在《雪国》中有一句话:“孤独驱散了哀愁,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在某种程度上,读书是孤独的,能让我们暂且抛开外面世界的精彩,专注于内心的平静;但它又是激越的,总能搅动我们的神经,让我们获得智性顿悟。在当下快节奏生活中,阻碍我们进行深阅读的一大原因是时间。即使只有碎片化的时间,只要能够坚持深阅读,以日拱一卒的精神形成习惯,就能从文本中感受到情感和思想的共鸣,领悟人生与学问的真谛。实际上,浅阅读与深阅读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希望我们都能抽出那么三两夜晚,或是周末午后,放下手机,翻开书本,当一个自在的阅读者,享受那种“读书不觉已春深”的美好。(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5月25日第7版,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深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深阅读指在持续专注力状态下有自我反思过程的整本书阅读。B.深阅读是个人在较少受外界干扰情况下投入、忘我的阅读状态。C.有了深阅读的体验,人们就能够从生活和工作压力中抽离出来。D.深阅读让我们享受作为阅读者的自在体验,所以过程是孤独的。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代人连续专注时长的下降,直接导致了人们经常处于浅阅读状态。B.作为一种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浅阅读在某些方面非常高效实用。C.在某种程度上,读书能帮助我们专注于内心的平静,并获得智性顿悟。D.浅阅读与深阅读并不是对立的,在浅阅读的同时需要多进行深阅读。(2022春·广西·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数字化引领语言文字生活新形态陈丽湘①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数字化”,也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近日召开的2022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围绕建设数字中国,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以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推动教育和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推进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将引领社会语言文字生活新形态。②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可以理解为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数字技术引入语言文字应用,形成产品、流程或模式,通过各类数字终端提供语言服务。语言文字数字化成果已快速进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和寻常百姓家。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融媒辞书的出现,让文字检索更便捷;“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部分代替人工测评,提高了测试效率;“语言扶贫App”“普通话小镇游戏”寓教于乐,提升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效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平台、全球中文学习平台等的搭建,在教育领域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语言文字数字化成果为语言服务赋能提质,为弥合语言教育数字鸿沟、实现区域语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发挥了支撑保障作用,也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基础。③语言文字数字化以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为基础,是语言文字信息化的新阶段。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了语言学习使用的效率与质量,提升了语言文字承载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为基础依托,例如《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通用规范汉字表》等重要规范标准的发布实施,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体系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等数字化进程奠定了扎实基础。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语言文字数字化也正逐步把语言文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好地助推“数字中国”建设。④数字时代语言需求趋于多样化、多层化,语言文字数字化将有着更大的应用价值和发展空间。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应以需求为驱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满足人们学习、使用语言文字和提升科学文化素质的需求。例如依托数字乡村建设和语言科技赋能,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化。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要把实际应用摆在优先位置,汇聚联通优质资源,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语言学习平台,切实为社会提供通用、好用的数字化服务和资源。语言文字数字化还需要建立与大众需求相适应的数字化语言服务体系,充分运用新型数字技术,构建语言信息无障碍社会;积极助推语言资源开奖机率,为实现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服务支撑;同时也要能服务科学决策,以数字化建设为契机,完善语言生活的监测体系,加强国家语言文字智库建设,助力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6日)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利用前沿数字技术提供语言服务。B.“现代汉语词典”等融媒辞书,让人们更便捷地检索文字。C.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对“数字中国”建设有推动作用。D.我国运用新型数字技术,已全面建成语言信息无障碍社会。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提出观点:推进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将引领社会语言文字生活新形态。B.第②段运用对比论证,论述语言文字数字化成果在社会各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C.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为信息技术发展奠定扎实基础。D.第④段论述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顺应时代需求,将有更大应用价值和发展空间。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语言文字数字化的发展,人们的思维、生活等方式也随之改变。B.使用“语言扶贫App”提升国家通用语学习效能,扶贫不再是难事。C.不把实际应用摆在优先位置,语言文字数字化服务质量将受到影响。D.语言文字数字化,将助推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2春·贵州·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教育,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对社会来讲,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功能;对个人而言,它是个体社会化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或环节。获取知识、培养德性、锻炼身体,是个人接受教育的基本目标,不过,在我国古代,尚未具备如此清晰的“教育意识”。就教育的社会职能而言,虽然有的教育家看到了教育必须以经济力量为基础,但并没有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把教育看做国家政治的基础,而其所推崇的政治,不是暴政、行政,而是德政、仁政、因此,教育是社会政治开展的一个手段,其主要职责与目的在于道德教化,换言之,我国古代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所谓治国治民,教化为先。孟子说:“善教者得民心。”荀子主张礼法之治,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我国最早的教育纲领,“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则是一个道德教育纲领。就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看,儒家认识到通过教育过程,可以使受教育者知识增进,道德完善;但是,在求知与成德的关系上,强调以成德为目的,求知只是手段,这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以儒家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来选择教育内容,编纂教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经典之作一直被当作官方法定教材,根本原因在于历代儒家都认为客观存在是最有道德价值的知识。传统教育反对单纯的知识教学,主张“知识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对客观真理的认识与探索,而是使人认识到封建人伦道德规范,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掌握修己治人之道,教学的不断深入是对本性(道德)的逼近,而且这种教学过程是与道德修养过程合二为一的”。总之,依据儒家的人文精神,教育是其道德理想主义的实践过程,学校就是开展这种实践活动的场所之一,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都要通过学校教育去实现。(节选自杜时忠《德育十论》)16.下列关于“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功能。B.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或环节。C.教育在古代主要职责与目的是对人进行道德教育。D.教育能提升个体道德,学校是唯一的提升场所。17.下列对选文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的教育家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而忽视其经济功能。B.在国家治理上,只要实行道德教化国家就长治久安。C.教育所推崇的政治,不是暴政,而是德政、仁政。D.治国治民,教化为先,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1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求知与成德的关系上,强调以成德为目的,求知只是手段。B.德智体各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是个人接受教育的基本目标。C.儒家的社会理想以及它的人格理想的实现,有赖于学校教育。D.传统教育不反对单纯的知识教学,主张过程与修养合二为一。19.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深刻地阐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以及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B.选文引用孟子的主张,阐述了道德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C.选文多处运用比喻论证,使“教育”蕴含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D.选文结尾论证了想要实现儒家社会理想,学校教育是必然环节。(2022春·北京·高三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声音会被模仿,声纹还可靠吗声纹是生物识别特征的一种,是在说话人发声时提取出来、作为说话人的表征和标识、与其他人相互区别的语音特征,以及基于这些特征或参数所建立的语音模型的总称。语音信号被形容为“形简意丰”,是因为声音包含内容、身份、情感、年龄及健康状况等丰富的信息。人类语言的产生要在人体语言中枢与发音器官间经历复杂的生理物理过程。理论上说,每个人说话时的短时频谱、声源、时序动态、韵律、语言学特征等都有差异。因此,声纹就像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声纹识别是从说话人发出的声音频谱图中提取身份特征信息和声纹特征,再把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用计算机通过相关算法进行比对识别的技术。与人脸、指纹和虹膜识别相比。声纹识别有着诸多优势。声纹语料收集方式自然,无须进行眨眼、摆动脸部等特定动作,不受光线或隐私等特定场景的约束,人们接受度更高;声纹识别可以随机改变朗读内容,即使曾在网上或其他地方留下语音信息,也不易被复制或盗用;被识别人不需要近距离接触识别设备,声纹可以通过电话、APP等渠道传递语音到后台进行识别,并且可以在用户语音对话过程中自动完成识别,使用成本低而且方便快捷。不过,生活中声音相似的人有很多,有些配音演员还可以模仿他人的声音,用声纹进行身份认证会不会很不安全?对此,声纹专家解释说,总体来说,声纹是稳定的生物特征。除了人一生中的某些年龄段如少年变声期,声纹可能会有所变化,大多数情况下声纹特征是稳定的。每个人在说话时使用的发声器官、如舌头、牙齿、口腔、声带、肺、鼻腔等在尺寸和形态方面有所差异,再加上年龄、性格、语言习惯等多有不同,致使每个人发出的声音必然有着各自的特点,每个人在说话过程中所蕴含的个性特征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说话者最本质的特性。【甲】配音演员模仿其他人的声音,【乙】听觉上相似,【丙】也无法模仿说话者最本质的特性。2014年,公安部发布了《安防声纹确认应用算法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声纹科技产品据此进行数据采集。目前,用户如果按照事先指定的文本读出内容,声纹识别准确率已达99.8%;如不照读事先指定的文本内容而随意发声,声纹识别准确率也能达到99.1%。虽然准确率不低,但还是存在误判的可能。因此,在金融领域,声纹用于金融产品的认证,需要看具体场景。在辅助核实身份、名单识别、防欺诈、声纹锁登录等场景中使用是合适的;但在大额支付类场景中,如果将声纹作为唯一的认证手段,就需要充分评估风险。除了金融领域外,公共安全、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能社区等行业正在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特点对声纹应用进行针对性开发。(取材于李禾的同名文章)20.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
那么
不过B.因为
那么
但C.因为
虽然
不过D.因此
虽然
但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声纹识别是一种新开的生物识别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多种行业。B.语音信号“形简意丰”,是指收集方式独特、方便、快捷,且包含丰富的信息。C.因发音器官、习惯、特点等存在差异,所以每个人声纹的本质特征具有唯一性。D.因准确率更高,在金融领域,声纹识别成为人脸、指纹和虹膜识别的替代产品。22.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声纹的定义——声纹的优势——声纹的安全性——声纹识别的应用B.声纹的定义和特性——声纹识别的优势——声纹识别的安全性声纹识别的应用C.声纹的定义——声纹识别的优势——声纹的安全性——声纹识别的局限D.声纹的定义和特性——声纹的优势——声纹识别的安全性——声纹识别的局限(2022·山西·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是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而地位高至后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妙。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2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红色最符合宝玉个性心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B.《红楼梦》中所涉服饰虽存在汉族元素,审美价值颇高,但却未触犯清廷禁律。C.从宝玉身上的各种安全饰物中,我们可看出贾宝玉在贾府中备受呵护、地位至高。D.服饰描写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24.下列对原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雨村、贾宝玉的服饰比对描写,说明“突显地位”是曹雪芹服饰描写的重要原则。B.作者由表及里,从宝玉的穿着服饰中,探究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层内蕴,见解深刻。C.文中援引徐珂、赵振民两人著作中的言论,说明了“褂子”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D.文章以“服饰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审美艺术等诸多内容。2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B.曹雪芹笔下的服饰受封建社会思想影响,深入品赏时,我们需了解写作时代背景。C.《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体现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艺。D.《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该书是研究清人服饰情况的重要文献。(2022秋·浙江·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水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到明清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画和文化诗篇。山水画的描写对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观、人和物,画作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的生活经历与自然领悟通过传统艺术手法的有效呈现,展示了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点滴笔墨绘就出形神饱满的形象,尺幅空间描绘着意蕴无尽的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正如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中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山水画体系就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与绘画的融合是山水画的核心特征。任何山水画营造的意境美都离不开诗意美,文人骚客不仅擅长诗歌创作,同样热衷于用绘画表情达意。当山水画发展至唐宋较为成熟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宋代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浮于冷清的江水之上,渔翁独坐小舟之中,表现出空旷萧条的意境之美,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角度看,山水画与诗词很难分开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营造的意境美会带给观赏者亦诗亦画的审美体验。除了诗意美,空灵美同样是山水画意境美的突出表现,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道家文化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和生命。画家用笔墨描绘山水,对空白自然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山水画一旦缺乏空灵之美,将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无力感,难成经典。空灵之美通常采用“虚实交融”的描绘手法来表现,如将云雾、天空、水汽、河流以空白形式呈现,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成为艺术化留白,科学有效地营造出富有空灵美的艺术观感,为山水画意境美的传达打下扎实的基础。古代山水画家都是受到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其作品的意境美还体现出一种人文之美,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之道、道家文化中的清静无为等,使山水画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东晋画家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是江浙一带生活风貌的真实写照,体现出“向往山林”的隐逸情怀,而此种情怀又与儒家“山水比德”的思想相契合。宋代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场面壮观,却营造出出奇静谧的意境,天地间的皑皑白雪相互映射出虚幻的冷光,沉醉于这种虚静恬淡的意境会自然领悟到何为“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形神兼备亦为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西方绘画不同,我国传统绘画侧重于情感与表现,而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物的再现描绘。齐白石认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果盲目追求形态真实,忽视了神韵营造,就会使创作落入俗套。中国山水画常采用变形的描绘手法,力求达到“神似传情”的艺术效果,画者赋予作品个性和灵魂,将情感和观念融入对自然的艺术化处理中,从而实现意境美深化表达的目的。(摘编自席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2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山水画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从而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B.题画诗为实现画者、观者的情感沟通而作,并非为增加画作的文化韵致而生。C.抛开诗词孤立地欣赏山水画,是无法体会画家寓于画中的丰富情致和韵味的。D.作者认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绘画侧重于“表现”,西方绘画侧重于“再现”。2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段开篇明义,以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内涵分析为基点,展开全文论证。B.本文采用“总分”结构,从四个角度纵向深入探究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不同体现。C.本文论证方法多样,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并用,增强了论证的力度。D.本文论据翔实可靠,列举戴逵和范宽的画作,说明了儒道文化对山水画的影响。(2022秋·浙江·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国际体系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诞生于何处,受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根本性制约,它所能统辖的地理范围都是相当有限的,散布于世界各地的人们必然先后建立起为数众多的国家。由众多“分而治之”的国家为最高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国际体系,本质上是一个无政府体系,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是国家无能为力建立世界政府的相应后果。置身无政府国际体系的国家将始终面临多重结构性力量的作用:(1)同一国家疆域内人们基于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而相互认同,产生对自群体(本国人)的偏爱和对他群体(外国人)的疏离;(2)各个国家优先为疆域内社会的繁荣与福利而行动;(3)没有中央权威阻止拥有组织化暴力的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对他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4)国家可以通过自己的积极作为增强自己的力量,从而改变与他国的力量对比关系,而国家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也不得不增强自己的力量。这诸方面的合力决定国家间充满着不依单方意志为转移的竞争。国家间的竞争推动着上述诸方面的变化,他们的变化又赋予国家间竞争以新的内涵。只要没有国家能将世界上“分而治之”的众多国家统合为一个国家,国家间相互竞争,尤其是大国间相互竞争的严峻局面就将持续下去。直接地看,国家间的竞争是彼此实力的比拼,无实力即无竞争力。而国家的实力在国家间的竞争中总是要被消耗的,一个国家,无论眼前的实力多么强大,都不足以保证在国家间的竞争中能长时间处于优势地位。长远地看,国家作为能动性主体,其实力的大小依存于能力的强弱,实力随着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国家间的竞争,如果我们关注的不是一时的成效,就需要从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实力考察上升到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考察。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拥有超大社会规模的中国国力呈现相对他国更快的上升势头,中国在日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地带的同时,也置身于越来越激烈的国家间竞争,并面临现有大国特别是居于世界舞台中心的首强大国一环紧扣一环的围堵与遏制。从根本上讲,中国在国家间竞争中严峻乃至凶险的处境,不是自身可以避让的。如果不愿由他国主宰命运,中国的选择便不在于是否应对他国的竞争,而在于如何应对他国的竞争。加强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建设,破解他国设置的困扰中国发展的迷局。(摘编自黄清吉《论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2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目前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国家间的竞争也就看不到将要停息的迹象。B.国家间的竞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合作也是一种竞争。C.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过程,是国家彼此实力与能力强弱的比拼的过程。D.国家间的竞争以单方面的意志为转移,国家间的竞争也推动多方面的变化。2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2025年度体育公园场地合作经营协议
- 2025年单位员工年度体检与医院全方位健康管理合同
- 2025年度园林景观工程保险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卫生院聘用合同书-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劳动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专科医院医师派遣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吊车租赁及设备维护保养合同
- 2025年度商品房团购优惠条款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度智能合同管理软件定制开发与培训服务合同
- 2024物业监控系统设备采购及系统集成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医院与医疗信息化系统集成服务合同
- 完整版:美制螺纹尺寸对照表(牙数、牙高、螺距、小径、中径外径、钻孔)
- TCI 373-2024 中老年人免散瞳眼底疾病筛查规范
- 2024四川太阳能辐射量数据
- 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考核试卷
- 法人变更股权转让协议书(2024版)
- 研究生中期考核汇报模板幻灯片
- AQ/T 2061-2018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防治水安全技术规范(正式版)
- 培训机构与学校合作协议书范本
- 留置导尿法操作评分标准
- 2024年高考数学经典解答题-立体几何专项复习17题(附答案)
- 麻醉管理-血气分析在手术中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