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评价卷(二)(教师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评价卷(二)(教师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评价卷(二)(教师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评价卷(二)(教师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评价卷(二)(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综合评价卷(二)(教师版)

期末综合评价卷(二)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知识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诘责(jié)洨河(xiāo)屏息(bǐnɡ)振聋发聩(kuì)

B.要塞(sài)炽热(chì)悄然(qiǎo)眼花缭乱(liáo)

C.踌躇(chú)罅隙(xiá)镌刻(juān)瘦骨嶙峋(lín)

D.濒临(pīn)喝彩(hè)一绺(liǔ)舳舻相接(zhú)

导析:BA项,“洨"应读“xiáo”;C项,“罅"应读“xià”;D项,“濒"应读“bī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蔓延连绵不断杀戮张目结舌

B.题跋重峦迭嶂苔痕正襟危坐

C.彰显无动于衷葺毛举箸提笔

D.顾忌春寒料峭遁形查无消息

导析:AB项,“迭"应为“叠”;C项,“葺"应为“茸”;D项,“查"应为“杳”。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B)

A.招聘会现场,来找工作的人员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B.文艺作品的艺术性越高,对读者潜滋暗长的力量也越大。

C.远处可见黄河的径流在坦荡如砥的高原上勾勒出粗犷的线条。

D.他用口技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真是惟妙惟肖,让人叹服。

导析:B“潜滋暗长"指暗暗地不知不觉生长。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4.下列同学们来稿的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B)

A.那些杰出的劳动者虽然岗位不同,但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令人敬佩的奉献精神。

B.大约数百万左右青年学生参加了“乡村振兴”活动,把汗水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

C.从最后一刻仍顽强拼搏的中国女足姑娘身上,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永不服输的精神。

D.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风采。

导析:B语义重复,“大约"和“左右”删去其中一个。

5.根据下面的材料,用简明的语言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3分)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鱼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在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答案:(示例)①历史悠久;②取材广泛;③剪法多样。

6.学校将举行主题为“身边的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5分)

(1)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来设计一则公益宣传标语。(2分)

答案:(示例)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

(2)学校团委将组织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报告会,拟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爷爷来做报告。时间在下周星期三上午10点,地点在学校礼堂。你作为校团委宣传委员,学校委派你给张爷爷打电话,你将怎样说(3分)

答案:(示例)张爷爷,您好!我是××学校校团委宣传委员×××,学校派我联系您,想邀请您到学校礼堂来做一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报告,时间是下周三上午10点。请问您有时间吗

二、古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①,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②,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③。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④视之,俛出袴下,蒲伏⑤。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⑥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⑦可传檄而定⑧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注】①行(xínɡ):德行,善行。②治生商贾(ɡǔ):倒装句,即以商贾之道治生。商贾,商人的统称。③蓐食:在床席上进餐。蓐,草垫子。④孰:同“熟"。⑤蒲伏:同“匍匐”,在地上爬行。⑥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三条法令。⑦三秦:指章邯、司马欣和董翳所占据的土地。⑧传檄而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B)

A.亭长妻患之生于忧患

B.竟绝去太丘舍去

C.若虽长大虽我之死

D.何闻信亡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导析:BA项,“患”依次解释为“讨厌"“祸患”;B项,“去"都解释为“离去,离开”;C项,“虽"依次解释为“虽然”“即使";D项,“闻”依次解释为“听说"“听见”。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B.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C.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D.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导析:C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所以正确的断句是: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C.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D.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袴下之辱"。

导析:A韩信是因为不给他准备饭食(才)大怒而去,并非“因饭不好”。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译文:整个集市上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译文: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参考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他)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讨厌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床席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整个集市上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梁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却没有名声。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又没有什么名声。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韩信说:“大王进入武关,丝毫不侵犯百姓的利益,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王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所要攻击的目标。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国、黄河以南地区,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1—12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1.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C)

A.母亲疼爱儿子的心没有穷尽,儿子一回家,母亲就高兴得睡不着,直到第二天天明。

B.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和“家信"上。

C.儿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他又承认了错误。

D.尾联中的“风尘”比喻在外漂泊的艰辛劳累。

导析:C诗中没有儿子撒谎的信息。

12.“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这两句中诗人因什么而“愧”(4分)

答案:(示例)“愧"是因为诗人这些年漂泊在外,没有尽到为人子的孝心与责任,反而让母亲牵挂担忧。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朱敦儒《相见欢》)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5)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奇特壮美的沙漠景象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议论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16题。

“好事”未必“多磨"

国人有一种赞美苦难的意识,比如“好事多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挫折是一种财富”都属此类。

人生的磨难有没有意义当然有。它起码可以唤醒人的意志,使我们产生改变困境的愿望。这一点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已分析得非常透彻,他说:“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所谓“好事多磨”,大约是因为有人看到了某些人不屈服于磨难获取了生命辉煌。

只是,人生来毕竟不是追求苦难的,而是期待幸福、快乐的,苦难不过是一种不得已的承受。当苦难不期而至,我们固然不能逃避;当它似来似不来时,我们则要千方百计地推开。

无数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好事"其实未必“多磨”。

孟子一生以思想取胜,即使未读过多少书的人都可以引用他的几句名言,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等。孟子是古代哲人里受苦最多的人吗非也。他出身于贵族,门徒很多,小日子过得不错。他名满天下,不过是因为其愿意体察民生疾苦,说了许多使人感到温暖的话,做了很多让人快乐的事。这些话、这些事自然而然地流传了下来。换句话说,为“好事"之到来,孟子做的只是价值取向上的准备。

梁实秋是民国时公认的优秀散文家,他的《雅舍小品》不知迷倒了多少读者,但梁实秋的“好事”也未经历过多少磨难。相反,他的成名之路特别顺利。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在大学任教,抗战期间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的《平明》副刊,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等职。工作之余,他对写作也产出了兴趣,因为文学功底深厚,作品一发表,便引起读者关注。

“好事"有时也依赖机遇。华罗庚当年写了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发表在杂志《科学》上,被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数学家熊庆来看到,熊庆来又将他推荐给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叶企孙经过考察之后,将华罗庚聘到清华大学,先让他当学院里的图书管理员,后叫他做助教,最后又送他出国留学。华罗庚早先只是南方一所中学里的勤杂工,如果像某些人一样安于现状,不去“开发”人生的另外一些机遇,他就不可能拥有上面这样的“好事",日后能否成为数学大师还真的难说。

我不特别强调“好事多磨”,不是轻视意志的价值,也并非否定坚持的意义,而是觉得,一个人要想成其“好事",最关键的还是要在平时多付出些努力,积累成功所需的素质,有了这种素质,不管是不是经历磨难,都可能得到“好事”;没有这种素质,磨难再多,你也只会是一块僵硬的石头。

(选自2022年《杂文选刊》,有删改)

1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C)

A.国人赞美苦难,认为它起码可以唤醒人的意志,大约是因为有人看到了某些人不屈服于磨难获取了生命辉煌,虽然司马迁《报任安书》有透彻的分析,但作者认为苦难对一个成功人士来说,不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些名言都体现了孟子“仁、义、善"的思想观点。

C.文中作者叙写梁实秋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大学任教,抗战期间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的《平明》副刊,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等职,都是为了论述他是一个没有经过苦难

的人。

D.文末作者认为磨难会让一个人变得优秀,但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必须不断积累成功所需的素质,才能成就“好事”。

导析:C叙述梁实秋成名之路,是为了证明“真正的‘好事’其实未必‘多磨’"这一观点。

15.品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写出你的理解。(3分)

答案:困难只是成功路上的“磨炼石”,不是目的。我们做事目的是取得成功,也就是获得幸福,实现价值。如果是顺境,我们可以轻松地避开困难,巧妙地取得成功;如果是逆境,我们也不能回避困难,要坦然接受,并调动多方资源想方设法解决,最后取得成功。

16.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4分)

答案:文章先提出本文驳论的论点“好事多磨",并举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实例作为事实论证。然后分析“大约是因为有人看到了某些人不屈服于磨难获取了生命辉煌”,指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好事’其实未必‘多磨’",并从三个不同角度,举例论证分析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最后补充阐述“好事”只有在勤奋努力、积累素质的前提下,才有成功的可能,否则经历再多的磨难也不会成功,使论述更完整、更严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7—19题。

材料一中国青年网南京2014年12月13日电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五台山丛葬地纪念碑、北极阁丛葬地纪念碑等多地,民众自发以各种形式祭奠遇难同胞。自1996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旧金山当地华人华侨都会举办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南京祭"活动,如今已是第19年。

今年的南京祭活动在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举办,作为活动的一部分,文化中心展出了日本侵占南京并且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一幅“五洲同怀民族情,四海共祭家国魂”的挽联在祭奠活动现场显得醒目。可容纳近400人的会场几乎坐满了人。除了众多华人华侨、社团组织的参与,旧金山市议员、州议员,以及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罗林泉都参加了祭奠活动。

材料二听听来自和平的声音

中国青年网南京2014年12月13日电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活动中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宣读了《和平宣言》。

材料三日媒为何在公祭日安静异常

中新网2014年12月15日电中国举行了国家公祭日仪式。《日本新华侨报》日前刊文称,作为当年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前一天,日本媒体静得出奇。文章摘编如下:

12月12日记者翻遍了当天日本六大主流报纸,关于南京大屠杀和中国国家公祭日,无只字片语。即使在包罗万象的日本互联网上,也只有引自中国媒体的报道,基本看不到本土媒体的评论。

日本左翼媒体对这一事件掌握的资料不多,右翼媒体又故意抹杀,因此就出现了日本媒体对“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中国国家公祭日冷淡处置的奇怪现象。

17.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D)

A.我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旨在不忘历史,呼吁和平。

B.中国对待南京大屠杀的态度:没有仇恨,但要以史为鉴,维护和平,努力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C.材料二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了和平对人类来说很重要,并且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

D.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冷处理态度,表明日本根本不关心我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

导析:D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冷处理,并不是日本不关心我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而是他们妄想淡化甚至抹杀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

18.仔细阅读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各地民众在政府的组织下,以各种形式祭奠遇难同胞。

B.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历史告诉我们,只有让人们铭记历史,记得战争的惨痛教训,世界和平才有希望来临。

C.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历史事实不会因某些人的巧舌抵赖而消失。我们应该反思历史,面向未来。

D.由代表了民族未来的南京青少年们宣读《和平宣言》,旨在教育青少年不忘历史,热爱和平。

导析:A“各地民众在政府的组织下”的说法有误。由材料一可知,各地民众自发以各种形式祭奠遇难同胞。

19.通过认真阅读这些材料,你想对至今还在保持沉默的日本当局者说些什么呢(4分)

答案:(示例)当局者们,如果有谁还要抵赖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惨案,30多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也不会答应。只有坦诚面对,勇于认错,才能得到人们的谅解,才能让和平之花在全球盛开!(意对即可)

(三)文学作品阅读(14分)

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

萤火

宗璞

①灵动的光,在草丛中飘浮。草丛中有各色的野花:黄的野菊,浅紫的二月兰,淡蓝的“毋忘我"。还有一种高茎的白花,每一朵都由许多极小的花朵组成,简直看不清花瓣。它的名字恰和“毋忘我”相反,据说是叫作“不要记得我",或可译作“毋念我”罢。在迷茫的夜中,一切彩色都失去了,有的只是黑黝黝一片。亮光飘忽地穿来穿去,一个亮点儿熄灭了,又有一个飞了过来。

②现在看到童话片中要开始幻景时闪动的光芒,总会想起我儿时居处的那条溪水,那片草丛,那散发着夏夜的芳香,飞翔着萤火虫的一小块地方。

③大概是两三岁时,一天母亲进城去了,天黑了许久,还不回来。我不耐烦,哭个不停。老嬷嬷抱着我在桥头站着,指给我看那桥边的小道。“回来啦,回来啦——"她唱着。其实这不是母亲回来的路。夜未深,天色却黑得浓重,好像蒙着布,让人透不过气,小桥下忽然飞出一盏小灯,把黑夜挑开一道缝。接着又飞出一盏,又飞出一盏。花草亮了,溪水闪了。黑夜活跃起来,多好玩啊!我大声叫了:“灯!飞的灯!”回头看家里,已经到处亮着灯了,而且一片声在叫我。我挣下地来,向灯火通明的家跑去,却又屡次回头,看那使黑夜发光的飞灯。

④照说幼儿时期的事,我不该记得。但那一晚我在桥头的景象,总是反复地、清晰地出现在我眼前,那黑夜,那划破了黑夜的萤火,以及后来的灯光。

⑤长大了,又回到这所房屋时,我在自己的房间里便可以看到起伏明灭的萤火了。我的窗正对着那条小溪。溪水比以前窄了,草丛比以前矮了,只有萤火,那银白色的,有时是浅绿色的光,还是依旧。有时抛书独坐,在黑暗中看那些飞舞的亮点,那么活泼,那么充满了灵气,不禁想到《仲夏夜之梦》里那些吵闹的小仙子,又不禁奇怪这发光的虫怎么没能在《聊斋志异》里占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们引起多么远、多么奇的想象。那一片萤光后的小山那边,像是有什么仙境在等待着我。但是我最多只是走出房来,在溪边徘徊片刻,看看墨色涂染的天、树,看看闪烁的溪水和萤火。仙境嘛,最好是留在想象和期待中的。

⑥日子一天天热闹起来,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发光。毕业前夕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我和几个好友,曾久久地坐在这溪边山坡上,望着星光和萤光。我们看准一棵树,又看准一只萤,看它是否能飞到那棵树,来卜自己的未来。几乎每一只萤都能飞到目的地,因为没有飞到的就不算数。那时,我们的表格里无一不填着“坚决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无论分到哪里,我们都会怀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扑过去的。星空中忽然闪了一下,是一颗流星划过了天空。据说流星闪亮时,心中闪过的希望是会如愿的,但我们谁也没有再想要什么。有了祖国,不就有了一切吗我觉得重任在肩,而且相信任何重任我都担得起。虽然我知道自己很小,小得像萤火虫那样。萤却是会发光的,使得就连黑夜也璀璨美丽,使得就连黑夜也充满了幻想。

⑦前几天,偶得机缘,我和弟弟往清华园走了一遭。行向小河那边时,因为在白天,本不指望看见萤火,但以为草坡上的“毋忘我”和“毋念我"总会显出了颜色。不料看见的,是一条干涸的沟,两岸干黄的土坡。春雨轻轻地飘洒,还没有一点绿意。那明净的、潺潺地不慌不忙流着的溪水,已不知何时流往何处了。

⑧事物总是在变迁,中心总要转移的。我以为,在这条漫长而又短促的道路上,那淡蓝色和纯白的花朵,“毋忘我”和“毋念我",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世间,有许多事应该永远记得,又有许多事是早该忘却了的。

⑨但总要尽力地发光,尤其在困境中。草丛中飘浮的、灵动的、活泼的萤火,常在我心头闪亮。

(有删改)

20.文章讲述了关于萤火虫的几件事情,请完成以下表格。(4分)

时间事件心情

两三岁时①“我”在等母亲回家的时候见到了许多萤火虫兴奋、难忘

长大了“我"在自己的房间里看萤火②期待

毕业前夕③“我”和朋友望着星光和萤光立志报效祖国兴奋、欢喜

前几天“我"和弟弟重返清华园,再也找不到萤火虫④怀念

21.作者宗璞善于借景抒情,她的文字充满着自然的气息,请模仿示例,为以下文字再做两处批注。(4分)

夜未深,天色却黑得浓重,好像蒙着布,让人透不过气,小桥下忽然飞出一盏小灯,把黑夜挑开一道缝。接着又飞出一盏,又飞出一盏。花草亮了,溪水闪了。黑夜活跃起来,多好玩啊!我大声叫了:“灯!飞的灯!”

示例:“接着又飞出一盏,又飞出一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萤火虫一只紧跟着一只从黑夜中飞出的情景,表现了作者的惊喜和兴奋之情。

答案:①“夜未深,天色却黑得浓重,好像蒙着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黑夜的浓重,写出了作者压抑的情绪,与下文萤火虫的出现形成对比。②“小桥下忽然飞出一盏小灯,把黑夜挑开一道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萤火虫比作小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萤火虫的明亮与可爱。

2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毋忘我”和“毋念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案:①首尾呼应;②开头鲜花盛开和结尾毫无绿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事物的沧桑变迁;③告诉人们“毋忘我”和“毋念我"是人世间不可缺少的两种情感态度:记住值得记住的,忘记应该忘却的。

23.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写道:“虽然我知道自己很小,小得像萤火虫那样。萤却是会发光的,使得就连黑夜也璀璨美丽,使得就连黑夜也充满了幻想。”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案:虽然萤火虫很渺小,但是它给黑夜带来了光明。大学毕业后,作者立志像萤火虫一样义无反顾地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正是有许许多多有着萤火虫精神的人肩负起了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的国家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四、名著阅读(6分)

24.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6分)

一直要到十月末,寒气开始袭人时,蟋蟀才开始动手建造自己的巢穴。如果以我们对养在笼子里的蟋蟀的观察来判断,这项工作是很简单的。挖穴并不在裸露的地面上进行,而是常常在莴苣叶——残留下来的食物——掩盖的地点。或者是其他的能代替草叶的东西,似乎为了它的住宅秘密起见,这些掩盖物是不可缺少的。

这位矿工用它的前足扒着土地,并用大腮的钳子,咬去较大的石块。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