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螟防治技术规程_第1页
楸螟防治技术规程_第2页
楸螟防治技术规程_第3页
楸螟防治技术规程_第4页
楸螟防治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楸螟(OmphisaplagialisWileman)又叫楸蠹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全省均有分布,是危害楸、梓树的重要钻蛀性害虫,以幼虫钻蛀嫩梢、枝条髓部和幼树干部,受害部位主要调查楸螟幼虫危害状,枝条上是否有瘤状突起的虫廮,有排粪孔及2在楸树分布区,以乡镇、林场或种苗繁育基地为单位,选择有代表性的道路道,行走路线相隔500米以上,避免重复。用目测法调查林木是否有楸螟危害状,在已发生区,设立适当数量的标准地进行详查,每块标准地3亩,路渠林带每隔5km~10km设置1块标准地,调查面积按照74株折合1亩。以面积设立标准地比较困难时,应设立每块标准地调查30株,将调查结果记入楸螟标准地调“=“枝梢受害率A2调查总数量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合理营造混交林。选用楸树和杨树、栾树、泡桐3对林分内生长不良、感染病虫害或过密的林木,包括枯立木、濒死木、被在5月和7月成虫羽化期,设置诱虫灯诱杀成虫,直至当代羽化期结束。诱虫灯悬进行。将虫瘿粪孔清理干净后,用注射器将40%氧化乐果或4.5%的高效溴氰菊酯通在7月下旬至10月上旬和3月下旬至4月中旬,用钻孔器在树高30cm处倾斜45度钻孔,孔深3cm~54防治前设置标准地调查,统计虫口密度。防治∙∙∙∙∙∙∙∙∙∙∙∙∙∙∙∙∙∙∙∙∙∙∙∙∙∙∙∙∙∙∙∙∙∙∙∙∙∙∙∙∙∙∙∙∙5体长约15mm,翅展约36mm,体灰白色,有黑褐色锯齿状二重线,内横线黑褐色,中室内及外端各有1个黑褐色斑点,于方形的黑褐色大型斑,近外线处有黑褐色波状纹2条,缘毛白色;后翅有黑褐老熟幼虫体长20mm左右,灰白色,前胸背板黑褐色,分为两块,体节上背板处有两个卵孵化率80%~95%,幼虫孵出后多在嫩梢距顶芽5~10cm处蛀入。蛀入孔为黑色,孔小如尖。初孵幼时转入苗干下部危害。幼虫共5龄。第一代幼虫17~47天。第二代幼虫于9月底进3~4月,老熟幼虫在虫道下端咬一圆形羽化孔,并在其上方吐丝粘结木屑构筑蛹代蛹期6~38天,平均14天:第二代蛹期6 712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