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7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7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点清单]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eq\b\lc\{\rc\(\a\vs4\al\co1(背景\b\lc\{\rc\(\a\vs4\al\co1(①十月革命后,列强武装干涉,妄图推翻苏维埃政权.,②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形势。,③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非常措施.)),内容\b\lc\{\rc\(\a\vs4\al\co1(①农业: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③流通:取消商品贸易.,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评价\b\lc\{\rc\(\a\vs4\al\co1(①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②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知识图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2.新经济政策eq\b\lc\{\rc\(\a\vs4\al\co1(背景\b\lc\{\rc\(\a\vs4\al\co1(①国内战争胜利后,必须恢复经济.,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频发暴动。,③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实行: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内容\b\lc\{\rc\(\a\vs4\al\co1(①农业: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余粮由农民自己支配.,②工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私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流通:允许自由贸易。)),作用\b\lc\{\rc\(\a\vs4\al\co1(①是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②加强了工农联盟,发展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史论共识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易混易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新经济政策则首先将着眼点放在了发展生产力上,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整体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斯大林体制eq\b\lc\{\rc\(\a\vs4\al\co1(确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表现\b\lc\{\rc\(\a\vs4\al\co1(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评价\b\lc\{\rc\(\a\vs4\al\co1(①积极: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②消极\b\lc\{\rc\(\a\vs4\al\co1(a.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逐渐僵化,阻碍经济的发展。,b。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该体制。))))))归纳总结关于斯大林模式(1)形成: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1936年宪法的制定.(2)特征: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3)经验教训:国家按计划宏观调控经济,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为筹得工业化资金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史论共识斯大林体制的最大问题在于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完全排斥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利于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不能全盘否定,它在苏联建国初期适应了生产力水平,并被西方国家借鉴,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二、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eq\b\lc\{\rc\(\a\vs4\al\co1(背景\b\lc\{\rc\(\a\vs4\al\co1(①斯大林的弊端日益暴露.,②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内容\b\lc\{\rc\(\a\vs4\al\co1(①农业\b\lc\{\rc\(\a\vs4\al\co1(a。给予农民一定生产资料,开荒增产。,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②工业\b\lc\{\rc\(\a\vs4\al\co1(a。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b.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评价\b\lc\{\rc\(\a\vs4\al\co1(①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②局限\b\lc\{\rc\(\a\vs4\al\co1(a.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局部改革。,b。提出的目标严重脱离实际。))))))2.勃列日涅夫改革eq\b\lc\{\rc\(\a\vs4\al\co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内容\b\lc\{\rc\(\a\vs4\al\co1(①工业\b\lc\{\rc\(\a\vs4\al\co1(a.推行新经济体制。,b.注重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②农业\b\lc\{\rc\(\a\vs4\al\co1(a.扩大农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b。提高农产品价格,降低对个人副业的限制。)))),评价\b\lc\{\rc\(\a\vs4\al\co1(①积极:前期取得一定成效。,②局限\b\lc\{\rc\(\a\vs4\al\co1(a.没有突破旧体制。,b.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c.与美国军备竞赛,最终导致经济全面滑坡。))))))3.戈尔巴乔夫改革eq\b\lc\{\rc\(\a\vs4\al\co1(背景\b\lc\{\rc\(\a\vs4\al\co1(①经济全面滑坡。,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内容\b\lc\{\rc\(\a\vs4\al\co1(①经济\b\lc\{\rc\(\a\vs4\al\co1(a。提出“加速发展战略”,进行根本性变革。,b.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②政治改革。)),评价\b\lc\{\rc\(\a\vs4\al\co1(①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却无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②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易混易错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知识图解三次改革的侧重点基准考点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主题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料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信息解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苏俄领导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主题二新经济政策视角1实施的背景视角2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作用(1)特点①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②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③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重大作用史料1923年,列宁有过这样的描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信息解读]本史料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视角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在当时都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2)不同点:①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②内容方面: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③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主题三“斯大林模式”视角1经济方面的特点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视角2关于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评价史料一经过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战,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信息解读]本史料充分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史料二《大国的崛起》中的一段材料: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信息解读]本史料体现了以下重要信息: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二战后逐渐僵化,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主题四宏观把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基准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主题一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史料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信息解读]本史料说明了赫鲁晓夫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但在理论上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主题二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认识史料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信息解读]本史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经济的发展较快,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主题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史料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信息解读]本史料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恶劣的影响.主题四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三次改革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效,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的小修小补没有根据国情进行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改革的启示①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②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苏联在探索中不断的改革有哪些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在我国的改革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吸取这些经验教训?提示(1)经验:①它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全国性计划管理,实行计划经济;②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借鉴。(2)启示: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要符合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符合生产力水平。(3)经验教训: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国情出发;②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0年代以来苏联经济发展趋势史料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1956~1960年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1~1985年1986~1990年国民收入8.7%6。1%7。7%5。7%3.7%3.2%1。3%工业总产值10。4%8.5%8。4%7。4%4.5%3.7%2。5%——据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和刘克明、金辉主编《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编制[信息解读]图表史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呈连年下降的趋势.其根源在于斯大林经济模式失去活力,日益成为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例1(2012·江苏高考)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和取代,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这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不符,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并不是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项是对新经济政策特点的正确认识。答案D例2(2012·福建高考)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52773607290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表格中粮食产量数据的变化。材料主要说明1925~1937年苏联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故C项正确。A、B两项都是自然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故排除D项。答案C例3(2012·广东高考)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审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依托材料客观评价斯大林体制。材料中的“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符合对斯大林体制的客观评价,承认了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故答案为C项。答案C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1.(立意-—经济建设立足现实,注重国情)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反映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削减农业税C.开展强行推广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D.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开展强行推广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2.(立意—-主干知识: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苏俄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工业企业经营方式有很大不同。根据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我们可以推出,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扩大经营权C.国家政权和国外、国内私人资本合作 D.重要工业企业归国家所有和由国家经营答案C解析选项A是斯大林发展模式;选项B中“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错误表述;选项D是共同点。3.(立意—-核心概念: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精神的是 ()A.1922年,苏维埃某农民把纳税后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B.1923年,苏维埃某农民粮食获得丰收,他雇用两个劳动力帮忙抢收小麦C.1924年,红色资本家哈默取得列宁格勒汽车厂的经营权D.1925年,某资本家获得顿巴斯煤矿的开采权答案D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4.(立意——现代化史观:苏联工业化建设)下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④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选项③体现不出协调发展;选项④中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模式开始后就被抛弃。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5.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新经济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内容是 ()A.废除实物配给制 B.允许自由贸易C.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D.实行工资级别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它的实质是同广大农民的结合。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内容是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题意。6。该图片是美国胡佛研究所档案馆收藏的一张前苏联宣传画,宣传画敦促工人们加入生产突击队,以实现斯大林的五年计划。原画上写着:“我们要打倒懒惰的工人。”该宣传画反映了()A.余粮征集制挫伤了工人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无法调动工作热情C.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展开 D.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弊端初现答案D解析A项是错误的;余粮征集制是列宁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项是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C项应该是工业化不是农业集体化。所以选D。对点训练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太过分了……我们没有保持一定的限度,不知道如何保持这个限度。"其中符合“做得太过分”的是 ()A.政府解除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 B.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C.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分配制 D.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答案C2.1920年底,苏俄把余粮征集制扩大到棉花、麻类、皮革等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国有化由大中企业推广到广大小企业,进一步取缔一切私人贸易活动等等。这表明 ()①远远超出了俄国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②非常措施没有因非常时期结束而收缩③俄共(布)急于超阶段地直接实现社会主义④表明苏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解析到1925年,通过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才基本完成.3.列宁后来在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时曾说:“当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军事任务突然压来,由于共和国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时似乎已经陷于绝境,由于这一些和其他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此处“错误”实际上指 ()A.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B.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C.对农民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D.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企业答案A解析B、C、D三项都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4.张培义撰文指出,由于其实施的不同阶段,因而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这些措施产生于战争环境,使国家能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由于领导人企图借助这些措施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最后造成严重后果,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和生产力下降.此处“其”代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运动 D.斯大林模式答案A解析上述两个方面阐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大影响。5.列宁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情况,并说:“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句中“这次失败表现”的确切含义是 ()A.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带来: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B.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带来:工农联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C.新经济政策使得:人民积极性得不到提高D.新经济政策使得:工农联盟难以加强答案B解析“1921年春天"严重的失败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其带来的直接后果不仅表现在工农业生产的破坏,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石——工农联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考点二斯大林模式6.斯大林在1943年就说过:“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历史的风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斯大林的“坟上”的原因不包括()A.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落后B.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对农民取多予寡C.侧重指导性的经济发展规划与引导D.实行单一公有制和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答案C解析解题关键要注意计划经济的指导性与指令性的不同,斯大林模式实行的是指令性的方式。7.“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答案C解析斯大林体制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考点三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8.有人说,赫鲁晓夫作为改革家最终扮演了“掘墓人”和“守墓人”的双重角色。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掘墓人”-—对僵化的斯大林体制发起第一次猛烈的冲击B.“掘墓人”-—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守墓人”——继勃列日涅夫改革后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D.“守墓人"——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且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答案C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是继赫鲁晓夫改革之后。9.下面关于苏联经济发展状况的表格能够反映的历史问题是 ()时间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1966~1970年7.8%8。5%1971~1975年5。7%7。4%1976~1980年4.3%4.4%A.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运动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B.随着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经济增速下降C.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与美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发展停滞D.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使经济不断滑坡答案C解析表格中的时间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A、D两项首先排除,B项不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情况,正确答案选C。表格实际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究其原因在于为了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深化训练1.斯大林认为:“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它抛开。”这表明 ()A.采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全盘否定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B.采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确立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C.抛开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否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D.抛开新经济政策:斯大林肯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答案C解析A项中“采取"与“全盘否定”和D项中“抛开”与“肯定了"是不相符的概念,B项是列宁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初衷。2.一位俄罗斯专家评论某改革时指出,“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处于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对这次改革正确的认识是 ()A.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D.政府以指导性取代指令性计划指标答案C解析“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指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开创了苏联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政府以指导性计划指标取代指令性计划指标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3.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 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产量 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答案C解析A项中“农业市场化”不符合史实;B项不正确,斯大林时代,已经实现农业集体化,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D项与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相符合。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摘自《苏联史》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摘自《苏联兴亡史》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摘自《列宁全集》请回答:(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结合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