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满刑法总则测试——选择题您的姓名:[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我国公民甲在德国旅游时,盗窃了我国公民乙一部价值1万元的照相机。对甲的行为适用我国刑法的依据是()。[单选题]*A.属地原则B.保护原则C.属人原则(正确答案)D.普遍管辖原则答案解析:(2012.2)A项,属地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的刑法只管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本题中,犯罪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德国,不在中国领域内,所以不适用属地原则,故A错误。B、C项,保护原则,保护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的刑法只管侵害本国利益的犯罪。属人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的刑法只管本国公民实施的犯罪。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罪,适用中国刑法。但是,按照中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国领域外犯中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中国刑法。这种依据犯罪人的国籍来确定刑法适用范围(效力)的规范,体现了属人原则。判断选用何种原则时,其先后顺序为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管辖原则。甲为我国公民,在德国犯盗窃罪了我国公民乙的财物,既可以根据属人原则适用我国刑法管辖,又可以根据保护原则适用我国刑法管辖,但判断选用何种原则时,其先后顺序为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管辖原则,所以对甲应以属人原则追究其责任。故B错误,C正确。D项,普遍管辖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的刑法对侵犯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都要行使管辖权。盗窃罪不属于侵犯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故D错误。因此选C。2.下列选项中,属于类推解释的是()。[单选题]*A.将“盗窃燃气”的行为解释为“盗窃财物”B.将“侮辱无名英烈名誉”的行为解释为“侵害英雄烈士名誉”C.将“使用电子干扰手段劫持小型无人机”的行为解释为“劫持航空器”(正确答案)D.将“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解释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答案解析:(2022.2)类推解释,指刑法没有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但因为该行为有危害性、行为人有人身危险性,就将该行为比照刑法分则的相似条文处罚。本质上是将刑法没有规定为犯罪的行为解释为犯罪,是被禁止解释方法。A项,盗窃罪的对象为“公私财物”,刑法上的财物,是指在客观上的交换价值、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其范围包括有体物和无形物,以及财产性利益。“燃气”属于无形物,将盗窃燃气解释为盗窃财物,不属于类推解释,因此A不当选。B项,《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该罪是指侮辱、诽谤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侮辱无名英雄解释为侵害无名英雄名誉”符合刑法规定,不属于类推解释。因此B不当选。注意如果侮辱、诽谤健在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名誉、荣誉,情节严重,可构成侮辱罪。C项,劫持航空器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劫持航空器罪中的航空器包括民用航空器和其他航空器,如供军事、海关、消防、警察等使用的航空器,侵犯的客体是航空运输安全,即正在飞行的航空器及其中的乘员、货物的安全。其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的客体为社会的公共安全。“使用电子干扰手段劫持小型无人机”没有危害社会的公共安全,将该种行为解释为劫持航空器罪的行为,属于类推解释。类推解释得出的结论,明显超出国民的预测可能性,类推解释是对类似事实的类比。因此C当选。D项,依据相关司法解释,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是指:(1)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2)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3)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包括了“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这种情况,因此不属于类推解释。因此D不当选。3.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杀人,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条规定属于故意杀人罪的()。[单选题]*A.修正的犯罪构成B.标准的犯罪构成C.加重的犯罪构成D.减轻的犯罪构成(正确答案)答案解析:(2018.5)A项,修正的犯罪构成,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并对之进行补充、扩展所形成的犯罪构成。修正的构成通常包括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如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08、10单选)等形态,以及共同犯罪形态,如帮助犯、教唆犯等。本题并未涉及预备、未遂或者共同犯罪的形态,故A错误。BCD项,标准的犯罪构成,又称普通的犯罪构成,指刑法条文对具有通常社会危害程度的行为所规定的犯罪构成。因为刑法通常以此为基准设置处罚,所以也作为处罚的基准形态。派生的犯罪构成,指以标准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因为具有较轻或较重的法益侵害程度而从标准的犯罪构成中派生出来的犯罪构成。后者相对于标准犯罪构成的处罚基准形态而言属于处罚减轻或加重的形态,包括减轻的犯罪构成与加重的犯罪构成。本题中,故意杀人“情节较轻的”,是适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较轻法律后果的构成要件,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派生的犯罪构成(减轻的犯罪构成)。故BC错误,D正确。因此选D。4.下列做法中不违背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的是()。[单选题]*A.重法效力溯及既往B.法律规定不确定的刑罚C.适用行为后的轻法(正确答案)D.适用类推解释答案解析:(2006.2)《刑法》第3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它的基本内容是:(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明文规定。这里的法律,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法令,通常是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对于已废止的法律,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犯罪行为发生之后生效的法律,对其生效前发生的犯罪行为,只有在其处罚轻于犯罪行为发生时生效的法律的场合才能适用于该行为。(2)明确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具体的规定,并用文字表述清楚。根据法定化和明确化的要求,禁止采用习惯法、类推解释、行为后的重法(对被告不利的法律)、不明确的罪状、不确定的刑罚等。(16、06单选;07多选)(3)合理化,即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合理确定犯罪的范围和惩罚的程度,防止滥施刑罚,禁止采用过分的、残酷的刑罚。A项,重法效力溯及既往不符合“从旧兼从轻”原则的规定,故A错误。B项,根据法定化和明确化的要求,禁止采用不确定的刑罚,故B错误。C项,根据法定化和明确化的要求,禁止采用行为后的重法(对被告不利的法律),但不禁止对行为人有利的法,即行为后的轻法,故C正确。D项,根据法定化和明确化的要求,禁止采用类推解释,故D错误。因此选C。5.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单选题]*A.没有可执行财产的单位分支机构不会构成单位犯罪B.我国刑法中有关单位犯罪的规定不适用于外国公司、企业C.两个以上单位以共同故意实施犯罪的可不区分主犯、从犯D.对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不区分主犯、从犯(正确答案)答案解析:(2018.12)A项,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亦归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不能因为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没有可供执行罚金的财产,就不将其认定为单位犯罪,而按照个人犯罪处理,故A项错误。B项,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外国公司、企业能够成为单位犯罪主体,B项错误。C项,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规定,“两个以上单位以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应根据各单位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大小,确定犯罪单位的主、从犯。”故C错误。D项中,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不是当然的主、从犯关系,有的案件,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从关系不明显的,可不分主犯和从犯;如果可以分清主犯和从犯,而且不分清主犯和从犯,在同一法定刑档次、幅度内量刑无法做到罪责刑相适应的,就应当分清主犯和从犯,依法处罚。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不是当然的主、从犯关系,有的案件,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从关系不明显的,可不分主犯和从犯;如果可以分清主犯和从犯,而且不分清主犯和从犯,在同一法定刑档次、幅度内量刑无法做到罪责刑相适应的,就应当分清主犯和从犯,依法处罚,故D项正确。因此选D。6.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杀乙,置乙身边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向乙射击。结果没有击中乙,却打死了丙。对于丙的死亡,甲的罪过形式是()。[单选题]*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正确答案)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答案解析:(2008.8)A项,直接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甲明知自己枪法很差,但为了杀乙,置乙身边的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最终将丙打死,所以甲并不希望丙死亡结果的发生,所以不属于直接故意,故A错误。B、D项,间接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二者对危害结果所持的态度不同。(09单选)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否定态度,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意愿的。因此,行为人为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往往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并且也有避免危害结果的客观根据。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即危害结果发生也罢,不发生也罢,都不在乎,甚至纵容危害结果发生。本题中,甲对于丙的死亡属于放任态度,即发生也罢,不发生也罢,都不在乎,且并没有为了避免丙的死亡而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所以属于间接故意,而非过于自信的过失,故B正确,D错误。C项,疏忽大意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甲已经预见到了危害结果可能发生,所以不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故C错误。因此选B。7.下列关于主犯和首要分子的理解中,正确的是()。[单选题]*A.主犯一定是首要分子B.首要分子一定是主犯C.首要分子只存在于共同犯罪中D.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正确答案)答案解析:(2021.11)ABD项,主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主犯应包括两种犯罪分子:(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首要分子。(2)在犯罪集团或者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可见,首要分子包括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和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但是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未必都是主犯。据此,主犯和首要分子各自都有两种分类。因此,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故AB错误,D项正确。C项,首要分子有两种,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和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因此不只存在于共同犯罪中,还存在于聚众犯罪中。聚众犯罪与共同犯罪不等同,如果聚众犯罪中的聚众者只有一人,这类聚众型犯罪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共同犯罪,无所谓主犯,因此C项错误。因此本题选D项。8.下列行为中,属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是()。*A.提刀在剧院里寻找他人(正确答案)B.为盗窃财物而进行实地考察(正确答案)C.守候在被害人必经之处意图杀害(正确答案)D.将毒药投入被害人饭碗中答案解析:(2003.28)犯罪预备,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行为人还未着手实行犯罪行为。A项“找人”,B项“实地考察”,C项“蹲守”都没有进入实行阶段,属于犯罪预备,故A、B、C正确。D项,将毒药投放到被害人的碗中,已经对被害人的生命造成了现实紧迫的危险,属于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非预备行为,故D错误。因此选ABC。9.甲为投身恐怖主义活动而参加了某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法院认定甲构成参加恐怖组织罪。甲的行为属于()。[单选题]*A.预备犯B.实行犯(正确答案)C.帮助犯D.未遂犯答案解析:(2004.6)犯罪预备,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实行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直接实行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属于该种犯罪客观要件行为的行为。帮助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以提供建议、供给犯罪工具或者排除障碍等方法帮助实施犯罪,以及通过事前通谋、事后窝藏犯罪分子等方法帮助他人实行犯罪的行为。犯罪未遂,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形态。参加恐怖组织行为往往属于参加恐怖组织之后实施的杀人、放火、绑架等犯罪的预备行为,但由于恐怖组织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极大,因此,我国刑法把参加恐怖组织行为单独加以定罪处罚,所以甲为投身恐怖主义活动而参加了某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构成参加恐怖组织罪,属于参加恐怖组织罪的实行犯,故A、C、D错误,B正确。因此选B。10.下列情形中,属于故意杀人罪实行行为的是()。[单选题]*A.甲为谋杀刘某而持刀潜入刘某家中隐藏、守候B.乙为谋杀孙某购买一支手枪,以便杀孙某时使用C.丙为谋杀赵某而在赵某饮用的茶水中投放毒药(正确答案)D.丁为谋杀李某而花10万元雇佣杀手答案解析:(2007.5)实行行为,指行为人实施的符合分则各本条规定的某一犯罪行为。实行行为与预备行为的实质区别在于:能否直接侵害犯罪客体。A项,甲为谋杀刘某而持刀潜入刘某家中隐藏、守候,甲隐藏、守候在刘某家中的行为并不会直接侵害刘某的生命,所以甲的隐藏、守候行为不属于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故A错误。B项,乙为谋杀孙某而购买手枪,乙购买手枪的行为不会直接侵害孙某的生命,故该行为不属于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故B错误。C项,丙为谋杀赵某而在赵某饮用的茶水中投放毒药,只要行为人开始将毒药投入到被害人可能服用的饮食或饮料中时,就可以认为杀人行为已经着手进行,所以丙的投毒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故C正确,D项,丁为谋杀李某而雇佣杀手,丁雇佣杀手的行为不会直接危及李某的生命安全,所以该行为不属于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故D错误。因此选C。11.甲意图杀死范某,持刀潜伏在范某家门口树林里,久等未见范某归来,因惧怕受到法律惩罚,弃刀回家。甲的行为应认定为()。[单选题]*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正确答案)C.犯罪未遂D.不构成犯罪答案解析:(2019.16)AB项,犯罪预备,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有犯罪预备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的,是预备犯。行为对法益造成现实、紧迫的危险才是着手,本案中甲已经持刀潜伏在范某家门口树林里,属于犯罪的预备阶段,因惧怕受到法律惩罚,弃刀回家,属于因意志内的原因自动放弃了犯罪,成立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而不是犯罪预备,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犯罪未遂,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形态。甲放弃杀范某是因为惧怕法律的惩罚,自动放弃犯罪,属于意志内的原因,非意志外的原因,故C错误。因此选B。12.甲得知单位财务室保险柜里有10万元工资款将于次日发放,随携带工具潜入财务室,因保险柜十分坚固,甲用了三个小时都没有撬开,便离开,甲的行为属于()。[单选题]*A.未实行终了的未遂B.实行终了的中止C.能犯的未遂(正确答案)D.不能犯的未遂答案解析:(2012.13)A项,根据犯罪实行行为是否完成对犯罪未遂进行区分,可以分为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实行终了的未遂,指行为人把实现犯罪意图必要的行为实施完毕的未遂。未实行终了的未遂,指行为人没有把实现犯罪意图必要的行为实施完毕的未遂。甲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撬保险柜,三个小时足以让甲把所有可能撬开保险柜的手段、工具用上,但甲仍然没有撬开保险柜,属于实施终了的未遂,而不是未实施终了的未遂,故A错误。B项,甲深夜入室盗窃,因保险柜坚固而未能得逞,而不是甲主动放弃盗窃,所以其行为属于盗窃未遂,而不是盗窃中止。故B错误。C项,犯罪未遂有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之分。能犯未遂是指有可能达到既遂,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达到既遂而停止下来的情况。本题中,甲的行为可能构成盗窃罪既遂,但由于甲意志以外的原因即保险柜十分坚固而未能成功。故C正确。D项,不能犯未遂是指因事实认识错误而使犯罪行为不可能达到既遂的未遂,包括工具不能犯未遂和对象不能犯未遂。本题中,甲不存在事实认识错误,因而也就不属于不能犯未遂。故D错误。因此选C。13.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继续犯: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持续的存在,如非法持有毒品罪、遗弃罪、绑架罪,拐卖妇女儿童罪B.即成犯:行为、结果、法益、不法状态犯罪完成终结,如抢劫罪(正确答案)C.状态犯:行为、结果、法益犯罪既遂终结,不法状态可独立存在,例如盗窃罪、诈骗罪、故意杀人罪(正确答案)D.继续犯的意义之一是追诉时效的起算时间推后,是从犯罪行为成立之日起计算(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此题说法都是法硕分析原话。14.在下列犯罪形态中,适用“从一重处断”原则予以论处的是()。[单选题]*A.结果加重犯(正确答案)B.继续犯C.想象竞合犯D.牵连犯答案解析:A项,结果加重犯处罚原则:结果加重犯以一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因为该结果已经作为适用较重法定刑的依据。故A错误。B项,继续犯处罚原则:刑法分则对于继续犯设置了专门法条,规定了具体罪名,确定了相应法定刑,对于继续犯应当依据刑法分则的规定论处,不实行数罪并罚。故B错误。C项,想象竞合犯处罚原则:想象竞合犯是实际上的一罪,对其采取“从一重罪处罚”的原则。也就是在犯罪人间时触犯的数个罪名中,选择最重的一罪处罚。故C正确。D项,牵连犯处罚原则:从一重罪处罚。故D错误。因此选CD。(从一重处断的情形:牵连犯、想象竞合犯)15.甲、乙在街头因琐事斗殴,甲感到自己不是乙的对手,转身逃跑,乙紧迫不舍。路人丙见状,跑上前想阻止乙追打甲。甲误认为丙是乙的同伙,挥棍打丙,致其重伤。在本案中,甲打伤丙的行为在刑法中属于()。[单选题]*A.假想防卫(正确答案)B.防卫过当C.防卫不适时D.正当防卫答案解析:(2014.10)(法学)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侵害的人所采取的合理的防卫行为。如果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人误以为存在而对误认的“不法侵害人”实行了防卫的,是假想防卫。甲误以为前来阻止的丙是乙的同伙而打伤丙,但实际上并不存在不法侵害,因此甲属于假想防卫,因此选A。16.甲进入乙家行窃,乙将甲制服并报警。在等待警察到来期间,乙多次击打甲的头部,致其重伤。乙的行为应认定为()。[单选题]*A.正当防卫B.假想防卫C.防卫不适时(正确答案)D.防卫过当答案解析:(2016.4)(法学)A项,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侵害的人所采取的合理的防卫行为。正当防卫要求针对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乙已经将甲制服,乙之后多次击打甲的头部的行为不成立正当防卫,故A错误。B项,假想防卫是指不存在不法侵害而进行防卫的行为,甲进入乙家行窃有不法侵害的发生,故B错误。C项,乙在将甲制服并报警等待警察到来期间内击打甲,属于防卫不适时。D项,防卫过当,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由前文分析可知,乙不构成正当防卫,更不可能构成防卫过当。故D错误。因此选C。17.债权人王某伙同他人将债务人甲关在办公室中长达十几个小时并持续辱骂,甲求救未果后持水果刀将王某刺成重伤,甲的行为应认定为()。[单选题]*A.防卫过当(正确答案)B.假想防卫C.偶然防卫D.正当防卫答案解析:(2019.15)AD项,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侵害的人所采取的合理的防卫行为。防卫过当,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防卫过当具有“防卫”性质,即具备了针对不法侵害事实防卫的基本条件,只是因为欠缺正当防卫的合理适度条件造成过分损害而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关于防卫的限度问题,对于明显没有立即危及人身安全、或者国家和人民重大利益的不法侵害,不允许用重伤、杀害的手段防卫;明显能用较缓和的手段制止不法侵害时,不允许采用激烈手段,更不允许为保护微小利益而采用激烈的防卫手段,因为这些手段显然不是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甲并没有遭到紧迫的人身威胁,所以其重伤王某的行为超过必要的限度,属于防卫过当,故A正确,D错误。(山东辱母案)B项,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本题有不法侵害存在,所以甲不属于假想防卫,故B错误。C项,偶然防卫,是指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法益的行为,符合了正当防卫客观条件的情况。如甲故意枪击乙时,乙刚好正在持枪瞄准丙实施故意杀人行为,但甲对乙的行为一无所知。(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五版)第206页。)因此甲的行为不成立偶然防卫,故C错误。因此选A。18.假想防卫不属于正当防卫,主要是因为欠缺正当防卫成立的()。[单选题]*A.主观条件B.起因条件(正确答案)C.限度条件D.时间条件答案解析:(2020.2)一、成立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起因条件是,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不法侵害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想象推测的。如果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人误以为存在而对误认的“不法侵害人”实行了防卫的,是“假想的防卫”,不能成立正当防卫。(2)时间条件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如果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而实行“防卫”的,是“防卫的不适时”(事先防卫或事后防卫),不能成立正当防卫。(3)对象条件是,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4)主观条件是,防卫必须是基于保护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的目的。(5)限度条件是,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二、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对于假想防卫,应当根据认识错误的原理予以处理,有过失的以过失论,无过失的以意外事件论。三、(1)不法侵害行为的实际不存在,这是假想防卫成立的前提条件(2)行为人主观上存在防卫意图,(3)行为人的“防卫”行为给无辜者造成了损害,这是假想防卫成立的结果条件。因此,B项正确。19.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之处包括()。*A.目的相同(正确答案)B.行为的对象相同C.前提相同(正确答案)D.危害来源相同答案解析:(2001)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相同点:(1)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或其他合法权利。(A项)(2)前提相同:都必须是在合法权益正在受到紧迫危险时才能实施。(C项)(3)责任相同:在合理限度内给某种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都可以不负刑事责任;如果超出法定限度造成损害结果的,都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故A、C正确。B、D项,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1)危害的来源不同(D项)。紧急避险的危害来源非常广泛,既可以是人的不法侵害,也可以是自然灾害,动物侵袭等,而正当防卫的危害来源只能是人的不法侵害。(2)行为所损害的对象不同(B项)。紧急避险损害的对象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损害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3)行为的限制条件不同。紧急避险只能在迫不得已时即在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危险的情况下才能实行,而正当防卫则无此限制。(4)对损害程度的要求不同(限度条件)。紧急避险损害的合法利益必须小于所保护的合法利益,而正当防卫所造成的损害可以大于不法侵害者可能造成的损害。(5)主体的限定不同。正当防卫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而紧急避险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故B、D错误。因此选AC。20.关于正当防卫里的“不法侵害”说法错误的有?()*A.对于不法侵害已经形成现实、紧迫危险的,应当认定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正确答案)B.对于不法侵害虽然暂时中断或者被暂时制止,但不法侵害人仍有继续实施侵害的现实可能性的,应当认定为不法侵害仍在进行;C.在财产犯罪中,不法侵害人虽已取得财物,但通过追赶、阻击等措施能够追回财物的,可以视为不法侵害仍在进行;D.对于不法侵害人确已失去侵害能力且确已放弃侵害的,应当认定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对于不法侵害已经形成现实、紧迫危险的,应当认定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D对于不法侵害人确已失去侵害能力“或”确已放弃侵害的,应当认定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其他司法解释原话。21.根据共同犯罪人的分工情况,可将共同犯罪人分为()。[单选题]*A.主犯、从犯、胁从犯B.首犯、教唆犯、帮助犯C.组织犯、教唆犯、实行犯、帮助犯(正确答案)D.教唆犯、主犯、从犯答案解析:(2003.30)我国刑法以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主要标准,同时兼顾其分工,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四种。根据分工的不同,共同犯罪人可以分为组织犯、教唆犯、实行犯和帮助犯。C项表述最为全面,故A、B、D错误,C正确,因此选C。22.下列行为人中,应认定为主犯的有()。*A.诈骗集团的骨干成员(正确答案)B.教唆13岁少年杀人后抛尸的成年人(正确答案)C.遭暴力胁迫实施抢劫行为的犯罪分子D.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的首要分子答案解析:(2022.41)本题考查的是共同犯罪以及主犯的理解和认定问题。按照我国《刑法》规定,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诈骗集团的骨干成员应认定为主犯。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教唆13岁少年杀人后抛尸的成年人,按照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应认定为主犯。遭暴力胁迫实施抢劫行为的犯罪分子,属于胁从犯,不应认定为主犯。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的首要分子只有一人时,这类聚众型犯罪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共同犯罪,无所谓主犯。如果聚众者为二人以上,则构成共同犯罪,此时要根据行为人的作用大小认定主犯,当聚众者都起主要作用时,则皆为主犯;当聚众者的作用有主次之分时,则起主要作用者为主犯,据此,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的首要分子应认定为主犯的说法是错误的。因此,选项A、B正确,选项C、D错误。23.下列有关禁止令的理解中,正确的是()。[单选题]*A.禁止令由公安机关负责执行B.禁止令属于附加刑的具体种类C.禁止令的期限应与缓刑、管制执行的期限相同D.禁止令的执行期限从缓刑、管制执行之日起计算(正确答案)答案解析:(2021.7)A项,《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9条规定:“禁止令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故A项错误。B项,根据《刑法》第34条第一款规定:“附加刑的种类如下:(一)罚金;(二)剥夺政治权利;(三)没收财产。”第35条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因此我国刑法中附加刑仅有四种,禁止令只是一种非刑罚处罚手段,而非附加刑,故B项错误。C项,《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6条第一、第二款规定:“禁止令的期限,既可以与管制执行、缓刑考验的期限相同,也可以短于管制执行、缓刑考验的期限,但判处管制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三个月,宣告缓刑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二个月。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以致管制执行的期限少于三个月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最短期限的限制。”故C项错误。D项,《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第6条第三款规定:“禁止令的执行期限,从管制、缓刑执行之日起计算。”故D项正确。因此本题选D项。24.下列关于罚金的表述,正确的是()。[单选题]*A.对于未成年犯罪不得适用罚金刑B.罚金的最低数额可由法官酌情确定C.一人犯数罪分别判处罚金刑的应合并执行(正确答案)D.一人犯数罪同时并处罚金和没收全部财产的应当合并执行答案解析:(2018.18)A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未成年罪犯判处罚金刑时,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判处,并根据犯罪情节,综合考虑其缴纳罚金的能力,确定罚金数额。但罚金的最低数额不得少于五百元人民币。”可知未成年人同样适用罚金,故A错误。B项,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如违法所得数额、造成损失的大小等,并综合考虑犯罪分子缴纳罚金的能力,依法判处罚金。刑法没有明确规定罚金数额标准的,罚金的最低数额不能少于1000元。故B错误。C项,根据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依法对犯罪分子所犯数罪分别判处罚金的,应当实行并罚,将所判处的罚金数额相加,执行总和数额。”同时,根据刑九规定《刑法》第69条第3款,“罪数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附加刑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故C正确。D项,根据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一人犯数罪依法同时并处罚金和没收财产的,应当合并执行;但并处没收全部财产的,只执行没收财产刑。小满提醒,显然本选项只执行没收财产刑即可,不需要合并执行;但如果选项中没有全部两个字,就应该合并执行,故D错误。因此选C。本题市场上很多解析是错误的25.甲武装掩护走私毒品,法院判决其构成走私毒品罪,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甲的下列哪些财产可纳入适用没收财产刑予以没收的范围?()*A.甲在走私毒品中使用的枪支B.甲被查获的毒品和贩毒资金C.甲在银行账户上的500万元存款(正确答案)D.甲所有的2辆豪华轿车(正确答案)答案解析:(2005.22)《刑法》第59条规定了没收财产刑。《刑法》第64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A项,甲在走私毒品中使用的枪支和被查获的毒品属于用于犯罪的财物,应当根据《刑法》第64条规定予以没收,而不是根据《刑法》第59条规定的财产刑予以没收,故A错误。B项,贩毒资金属于犯罪所得,应予追缴或者责令退赔,所以走私毒品中使用的枪支,被查获的毒品和贩毒资金不属于没收财产刑的范围,故B错误。C、D项中,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合法的个人所有财产的部分或者全部。甲在银行账户上的500万元存款和其所有的2辆豪华轿车属于甲个人所有财产,属于没收财产的范围,故C、D正确,因此选CD。26.下列关于没收财产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单选题]*A.没收财产前犯罪分子所负的任何债务都不能以没收的财产偿还B.对犯罪分子非法取得的财产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C.在判处没收财产刑时不得没收犯罪分子家属应有的财产(正确答案)D.对犯罪分子在犯罪中使用的本人财物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答案解析:(2009.19)A项,《刑法》第60条规定:“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应当偿还。”所以“任何债务”都不偿还表述错误,故A错误。B项,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犯罪分子非法取得的财产应当收缴,而不是没收,故B错误。C项,《刑法》第59条第二款规定:“在判处没收财产的时候,不得没收属于犯罪分子家属所有或者应有的财产。”故C正确。D项,《刑法》第64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所以对犯罪分子在犯罪中使用的本人财物是根据《刑法》第64条予以没收,而不是适用《刑法》第59条规定的没收财产刑,故D错误。因此选C。27.适用没收财产刑时,可以没收()。[单选题]*A.被告人收受的贿赂款B.被告人持有的股票(正确答案)C.被告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D.被告人作案使用的电脑答案解析:(2022.14)本题考查的是没收财产刑的理解和适用问题。按照我国《刑法》规定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没收财产是指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收受的贿赂款属于犯罪所得。持有的股票属于个人所有的财产。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承包农户以从事农业生产为目的,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的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土地进行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不属于个人所有财产。作案使用的电脑属于犯罪工具。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C、D错误。28.下列情形中,符合自动投案的情形是?()[单选题]*A.甲在去投案的过程中被抓获(正确答案)B.乙被亲友捆绑至司法机关C.丙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后主动归案D.丁在有关机关发现其犯罪工具后,如实供述答案解析:(2023.5)A项,98年司法解释,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故A项正确。B项,根据2010年《最高法29.自动投案的罪犯的下列行为中,应认定为属于自首中“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有()。*A.供述时对所知的同案犯未作供述的B.如实供述行为事实但对行为性质加以辩解的(正确答案)C.在司法机关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实之前主动交代的(正确答案)D.虽然投案后没有交代全部犯罪事实,但如实交代的犯罪情节重于未交代的犯罪情节(正确答案)答案解析:(2020.44)A项,因为98年《自首、立功司法解释》规定“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还应当供述所知的同案犯,主犯则应当供述所知其他同案犯的共同犯罪事实,才能认定为自首。”A项错误。B项,如实供述行为事实但对行为性质加以辩解的,不影响自首的认定。辩解行为是主观问题,例如主张自己的正当防卫,主张不是故意,是过失,如实供述行为事实更侧重客观事物的真实陈述,因此不影响。B项正确。C项,2010年《高法自首、立功意见》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时虽然没有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但在司法机关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实之前主动交代的,应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C项正确。D项,2010年《高法自首、立功意见》规定“虽然投案后没有交代全部犯罪事实,但如实交代的犯罪情节重于未交代的犯罪情节,或者如实交代的犯罪数额多于未交代的犯罪数额,一般应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D项正确。因此本题选择BCD项。30.下列关于罚金的表述,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是()。[单选题]*A.对未成年人判处的罚金,不得由其监护人垫付B.是否判处罚金,不应考虑犯罪人的经济条件C.应根据犯罪情节,决定判处罚金的数额(正确答案)D.对累犯应当并处罚金答案解析:(2017.7)A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第3款规定,对被判处罚金刑的未成年罪犯,其监护人或者其他人自愿代为垫付罚金的,人民法院应当允许。故A错误。B项,《刑法》第53条规定:“罚金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者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强制缴纳。对于不能全部缴纳罚金的,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由于遭遇不能抗拒的灾祸等原因缴纳确实有困难的,经人民法院裁定,可以延期缴纳、酌情减少或者免除。”据此,适用罚金刑应考虑犯罪人的经济条件,故B错误。C项,《刑法》第52条规定:“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故C正确。D项,我国刑法并没有规定对累犯应并处罚金,故D错误。因此选C。31.甲因侵占科研经费被捕。在侦查期间,甲主动供述自己曾和同事一起套取另一科研项目经费19万元用于自己房屋装修。甲供述与他人套取科研经费的行为属于()。[单选题]*A.坦白(正确答案)B.立功C.自首D.准自首答案解析:(2015.15)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所谓坦白,是指犯罪分子被动归案之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并接受国家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判的行为。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行为。甲因侵占科研经费被捕后,主动供述的是另一起侵占科研经费的犯罪,非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均为侵占科研经费的行为),所以不成立自首,也不成立特别自首,成立坦白,故C、D错误,A正确。甲并没有立功行为,故B错误。因此选A。32.关于数罪并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犯某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犯另一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对甲只需执行有期徒刑有期拘役,执有期(正确答案)B.乙犯某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犯另一罪被判处管制1年。对乙应在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继续执行管制(有期拘役遇管制,管制仍须执)(正确答案)C.丙犯某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执行4年后发现应被判处拘役的漏罪。数罪并罚后,对丙只需再执行尚未执行的2年有期徒刑(正确答案)D.丁犯某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执行4年后被假释,在假释考验期内犯应被判处1年管制的新罪。对丁再执行2年有期徒刑后,执行1年管制(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根据《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有期徒刑和拘役的,采取吸收原则,即执行有期徒刑,拘役不再执行。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采取并科原则,即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再执行管制。故A、B正确。C选项中,执行过程中发现漏罪,采取“先并后减”的方式并罚。将前罪的6年有期徒刑和漏罪的拘役并罚,执行6年(有期拘役,执有期),再减去已执行的4年,故并罚后对丙只需再执行尚未执行的2年有期徒刑。C正确。D选项中,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应撤销假释,以“先减后并”的方式数罪并罚,即将原罪的剩余刑期2年与后罪的1年管制并罚,因此,先执行2年有期徒刑,再执行1年管制。(有期拘役遇管制,管制仍须执)D正确。33.“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需执行”,这一规定体现的并罚原则是()。[单选题]*A.加重原则(正确答案)B.吸收原则C.并科原则D.限制加重原则答案解析:(2021.8)并科原则,亦称相加原则,是指将一人所犯数罪分别宣告的各罪刑罚绝对相加、合并执行的合并处罚规则。并科原则的适用情形:(1)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2)罪数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因此本题选择C项。吸收原则的适用情形:(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一个死刑,而不得决定执行两个以上的死刑或其他主刑;(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而不得决定执行两个以上的无期徒刑,或者将两个以上的无期徒刑合并升格执行死刑,或者决定执行其他主刑;(3)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限制加重原则适用情形: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3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1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不能超过20年,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25年。34.按照刑法的规定,下列犯罪人中,不可能被减刑的对象是()。[单选题]*A.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B.被单处罚金的犯罪分子(正确答案)C.作为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D.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答案解析:(2006.11)AB项,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其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除了死刑外的主刑都适用减刑,附加刑中罚金属于附加刑,肯定不会减刑),莫要把减刑的这种刑罚执行制度当成了减轻处罚的这种法定量刑情节。C项,累犯,适用对象是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与减刑适用对象有重合,有可能。D项,缓刑,适用对象是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人,与减刑适用对象有重合,有可能适用减刑。同时,2017年《减刑、假释司法解释》第18条,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的罪犯,一般不适用减刑。(2019年单选)前款规定的罪犯在缓刑考验期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予以减刑,同时应当依法缩减其缓刑考验期。(06单选)(法考2013年也有考察)故A、C、D正确,B错误。本题为选非题,因此选B。听课的童鞋应该有印象,解题过程和思路小满绝对原创。35.如果我国刑法规定,犯甲罪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对犯甲罪的被告人适用减刑时()。[单选题]*A.可以判处拘役B.可以判处无期徒刑C.可以判处8年有期徒刑(正确答案)D.可以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答案解析:(2022.15)本题考查的是减刑的理解和适用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其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减刑的限度为: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3年;【对于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罪犯,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5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0年。】(此处是死缓的变更,不是减刑,因为减刑的对象是不包括死刑的)小满补充解析:A项,犯甲罪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这三种情况,由于减刑的限度,任何一个都不能减为拘役,无期可减有期,但有期不能减为拘役,故A项错误。B项,根据题目,一种情况是,假如犯甲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13年,即无期减刑,减刑后不能还是无期徒刑,应该减为不能少于13年的有期徒刑。另外一种情况是,假如犯甲罪,被判处死刑,且是死刑缓期2年执行。死刑减为无期徒刑,但是此处是死缓的变更,不是减刑,因为减刑的对象是不包括死刑的。故B项错误。C项,假如犯甲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题目里是,即原判刑罚可以是10-15年,原判假如10年,按照司法解释规定限度条件,确有悔改表现并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一次减刑不超过2年有期徒刑,则确实可以判处8年有期徒刑。当然也可以多次减刑。故C项正确。D项,假如犯甲罪,被判处死刑,因为减刑的对象是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故死刑不能减刑,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2年执行。故D项错误。故选项C正确。36.甲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在刑罚执行3年后,又发现他在判决宣告前还犯有放火罪,应判处有期徒刑7年。经数罪并罚决定执行10年有期徒刑。对甲还需要继续执行的刑期是()。[单选题]*A.12年B.10年C.9年D.7年(正确答案)答案解析:(2011.9)刑罚执行期间发现漏罪,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根据“先并后减”的规则,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先并即5+7=12年(总和刑期),即在7—12年中决定执行的刑罚,法院据此决定执行10年有期徒刑,后减即减去已经执行的3年,故10-3=7,所以还需执行7年。因此选D。37.在走私普通货物犯罪过程中,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应当()。[单选题]*A.以妨害公务罪定罪处罚B.以武装掩护走私罪定罪处罚C.以走私普通货物罪定罪处罚D.以走私普通货物罪与妨害公务罪数罪并罚(正确答案)答案解析:(2006.19)《刑法》第157条第2款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以走私罪和本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的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罪,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所以,在走私普通货物犯罪过程中,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应以走私普通货物罪与妨害公务罪数罪并罚,故A、B、C错误,D正确。因此选D。38.下列选项中,应以一罪定罪处罚的是()。[单选题]*A.运送他人偷越国境,并杀害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