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重点整理_第1页
文化人类学重点整理_第2页
文化人类学重点整理_第3页
文化人类学重点整理_第4页
文化人类学重点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人类学重点整理第一章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about泰勒.爱德华.泰勒-英国人类学家(EdwardB.Tylor,1832-1917)-1871年,发表名著《原始文化》•这部书是人类学这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提出残存法和万物有灵论其他人类学家关于文化定义(了解)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这些基本需要大致有三种层次:生物需要、工具需要以及整合需要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不是去求助某种文化规律或法则,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后现代主义: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库拉交易圈人类学学科对象文化的他者和自我about文化的他者和自我我们所讲的“他者”(others)不仅仅指向与自己不同的人群,更多的是指向与自己不同的文化(othercultures)我们所主要关注的不是作为人群的他者,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他者性"(culturalotherness)人类学研究视角研究视角:主位与客位。主位(emic)观点:站在局内人的立场对待所研究的文化。客位(etic)观点: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来看待所研究的文化。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人类学家强调要从被研究者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他们的文化,而且拒绝用我们自己的范畴将被研究的文化切割成零星的碎片。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和语言人类学about四个分支学科的内容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探讨古今人类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研究人类如何获得现今的形态与行为问题包括人的体质特征,特别是人类的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的体质(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考古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通过跨越时空考察文化的连续性来理解人类本身考古史(archaeologicalhistory)涉及建构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陈述区域文化发展史、地域分布特征等,以及对社会文化系统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作出解释考古学由史前考古学(prehistoricarchaeology)、历史考古学(historicarchaeology)组成(1语言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认为:语言既是一种社会工具又是一种文化实践,它是着重考察人类各地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支学科D.文化人类学美国学者霍尔姆斯于1901年在《美国国立博物馆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一术语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指代研究与人的生物特性相区别的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它所关注的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异人类学学科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主题普同性文化相对性主位与客位整体文化整体观about普同性所谓普同性或普同论(universalism)是指地球上全人类的一致性与共同性。各个地理区域的人民,无论肤色是否相同,还是民族是否相同,都属于同一物种,因此人人都是平等的同类about文化相对性文化相对论(CulturalRelativism)是直接涉及文化价值判断的方法和理论,是人类学家的核心。它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用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一种文化的价值。人类学家用文化相对观来反对种族主义、欧洲中心主义、以及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好莱坞大片中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是指人们以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理解其他的文化,以自己文化的价值观念来理解和判断其他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about主位与客位主位研究(emicapproach)和客位研究(eticapproach)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文化的客位研究是研究者要站在被调查对象的局外立场,采用通行的文化概念和术语,对所观察到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并从研究者的角度建构理论体系,也就是所谓“从外部看文化”的研究;在人类学或者民族志的研究中,主位与客位的方法是互补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about文化整体观这是人类学不同同于社会学的又一个特征,社会学家主要集中在社会和社会制度上,而人类学则是把人类的体质和行为(包括体质、社会、文化、甚至心理)的所有方面联系起来研究。这种研究通常称之为“整体论”(holism),并成为人类学的一个基本点。人类学的整体观强调人类社会的不同部分是相互整合的。对一个人类学家来说,一个特定文化的研究不仅包括了对政治、艺术、宗教、亲属关系、经济的逐项研究,而且要把特定文化的各个方面与更大的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整合形成系统来研究。about文化比较观人类学与社会学在19世纪的主要区别是社会学集中研究西方社会,而人类学则有比较的传统,对整个世界的文化和民族进行比较。比较研究的两种形式一是共时性的比较,即对同一时代广大区域内的(包括许多的民族和文化)资料进行跨文化的人类学比较;二是历时性比较,对同一区域内不同时代的资料进行比较,以揭示变迁的模式;文化比较观的重要性在于,使研究者免去单一狭窄范围的限制,又可以使研究者发现更多、更广的人类行为的可能。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比较研究可以提供一种类似实验的研究方法。文化的特征、文化是共享的文化是一系列为一个群体内人们所共享的观念、价值和行为准则、文化是习得的一个人生长在群体里,并在群体中学习自己群体的文化。文化由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递的过程叫“濡化”。通过濡化,人们学到了满足其生物性需要的适当方式。、文化是基于象征的人类学家怀特认为,所有人类的行为起源于对象征符号的运用。艺术、宗教以及货币都与象征符号的应用有关。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符号是语言一一用字词来代替实际的客观事物。、文化是整合的为了比较的分析的目的,人类学家习惯于任意地将文化分为许多具体的成分,当人类学家观察文化的一个方面时,不可避免地也要涉及文化的其他方面。文化的所有方面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趋向称为整合(integration)第二章人类学研兖发展概述1、 形成期(?一1914):现代人类学学科体系式在19世纪中叶以后逐步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殖民统治和处理殖民者与土著之间矛盾冲突的需要,人类学的应用时间也相应开展起来。有一些人类学家受雇于政府从事土著政策的研究。2、 发轫期(1915—1938):这一时代是所谓殖民的间接统治时代。人们比以往更多注意到殖民的人民权利和福祉问题。开始关注殖民地即将出现的社会文化变迁。私营机构开始雇用人类学家解决实际问题3、 扩展期(1939—1970):卷入与战事有关的应用工作。本迪尼克特《菊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以菊与刀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4、决策期(1971—):应用研究涉及几乎整个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一大批职业应用人类学家。受雇于政府、公司基金会、旅游机构等。三分之一的博士毕业后到了学术机构以外的各种机构中去。出现“新应用人类学”,注重学术圈外不同层次、不同场合的政策研究。<—>About进化论(反单线进化论)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进化论派关心的是全人类文化的总体发展,不关心某一个具体社会、具体文化的内部运作。古典进化论是单线进化论。19世纪进化人类学家都强调人类心理能力的一致性(立论基础)及其对文化进化的决定性作用。在研究方法上,当时的进化论采用“文化残余”和“文化类比”的方法,把不同的文化现象加以逻辑的排比,然后通过分析,将不同的文化排列为高低不同的序列,用以代表全人类文化的进化过程。古典进化论是适应西方文化与社会的“进步性”为前提的,为欧洲中心主义作了论证。贡献:使人们能够第一次摆脱神学教义的束缚,以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特性;更有意义的是,进化论可以正确地区分哪些是人类生物遗传的因素,哪些是通过学习得来的社会特性代表人物-泰勒A.生平泰勒(1832-1917),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号称人类学之父。代表作有《原始文化》。B、理论:1、 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2、 文化是讲化的:第一,文明的普同性。在解释普同性时,泰勒认为: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人的本性的普遍相似性与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是进化的。“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泰勒划分了文化讲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原始未开化或狩猎采集阶段野蛮的以动物驯化和种植植物为特征的阶段,文明开化的,以书写艺术为开端的阶段。万物有灵论:(animism)万物有灵论产生的根源是原始人尝试解释两个生命之谜:第一是什么构成了生和死的肉体之间的差别?第二出现在梦幻中的人的形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包括两大信条,第一条包括着各个生物的灵魂,这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灭之后能够继续存在。第二条包括着各个精灵本身,上升到威力强大的诸神行列。神可以影响和控制物质世界和人的今生来世,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人的行为会引起神灵的高兴或不悦。万物有灵论既构成了蒙昧人的哲学基础,同样也构成了文明民族的哲学基础。万物有灵观是宗教的最初形式,是全部宗教史的基础。宗教的发展,同样坚持了文化发展的进化思想。5、 待基本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在Tylor看来,有三种看待基本的看待世界的方式:科学的、巫术的和宗教的。6、 巫术:巫术是一种类似科学的活动,它以真正的观察为基础,以类比来划分事物,这是人类思想的最初阶段。7、 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比较法遗留物法(Surnival):也称作文化残存法,即滞留于现存文化中的那些旧的文化现象。残存是仪式、习俗、观点等等,它们被习惯势力从它们所属的社会阶段带入到一新的社会阶段,于是成为新文化由之进化而来的较古老文化的证据和实例。统计法:在文化人类学界,泰勒是第一个主张采用统计法来进行研究的人,“统计学调查是人类学的未来所在。”代表人物摩尔根化生平摩尔根(1818-1881),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代表作有《古代社会》。B.理论:1、 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充分体现了其进化论思想) :2、 摩尔根的氏族制度研究氏族的定义和性质氏族就是一个由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血缘亲属所组成的团体,它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原始社会的组织结构原始社会的组织结构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对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作了区别3、 对亲属称谓的研究<=>About传播论传播论发展产生于19世纪末的传播论学派竭力反对古典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说”的理论,认为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题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以此来解释文化在全世界的分布现象和发展路线,从而归纳为古典进化论学派的第一个对立面。主要观点人类的创造能力或独立发明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文化之所以有共性,是由于文化传播所致;各项文化特质是从文化中心向四面传播,从而导致文化的接触,引起文化变迁的。全部人类文化的历史归根结底是文化的传播、借用的历史。代表人物拉策尔-人类地理学弗罗贝纽斯-文化圈、世界观格雷布纳-文化圈理论施密特-文化圈理论二、 社会决定论代表人物除涂尔干外,还有莫斯、列维一布留尔、赫尔兹涂尔干生平戴维•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生于法国犹太人家庭,祖上三代都是律师。《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自杀论》(1897)等著作。涂尔干的思想进化论的观点:涂尔干也用社会进化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民族学资料。强调社会整体观,认为这是研究社会的基础;主张社会决定论。1、社会文化与生命形式一样,它只以整体的形式存在。②整体对于个体具有超越性、支配性和强制性。他提出了集体意识的概念坚持认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事实”。将社会事实定义为:“对于个人可施加外在强制的任何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社会中普遍呈现的、能自足存在而不依赖个人的任何行为方式”。判断社会事实的三大标准:其一为社会现象的外在性,其二为强制性。其三为普遍性。依此标准来衡量社会事实,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比较制度化或结晶化的现象,如法律、道德、宗教信仰、习俗、语言等社会现象;第二类是比较不固定、尚未制度化的现象,如流行、舆论、时尚、艺术形式会群众运动中的狂热情绪。莫斯生平莫斯(1872—1950),出生于法国犹太人家庭,著有《礼物》观点莫斯主要以他的关于礼物交换的研究而闻名于学界。小结概括来说,涂尔干等人的社会决定论范式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社会事实自成其类,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而不能化简到心理和生物层次;社会先在、外在、独立于个人并大于个体总和,因而能对个体形成强制;社会的强制力来源于无形而有力的集体意识和集体现象,而以圣/俗分类为基础的宗教则是社会的核心形式。人们对自然界的分类依据社会文化分类,社会文化分类则依据二元对立原理;三、 历史特殊论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古典进化论学派和传播论学派后,西方文化人类学界出现了一个新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博厄斯(波亚士),又被称为博厄斯学派。这个学派中的许多人都受过进化论、传播论的影响。主要观点文化独立论:文化史指各民族的具体历史。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是一种态度,它认为各民族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不可以高低等级划分。文化区域研究:人类学研究的应是某一区域的文化。这个文化由许多文化特质(traits)组成,相互关联形成文化丛(culturalcomplex),并构成文化类型(types)。代表人物博厄斯化生平博厄斯(Franz・Boas,1858〜1942),生于德国,曾获得过基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美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派的创始人B.观点(一)1、 博厄斯全部理论的核心是“历史特殊论”2、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与古典进化论的“比较方法”相对立的“历史方法”。博厄斯的逻辑为:必须研究具体的历史,方能揭示普遍的规律,进而达到对人类历史的重建。(二)反种族主义的社会政治观和提倡文化相对主义:1、文化相对主义: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三)文化区的研究方法:、所谓文化区是博厄斯学派研究文化的单位。是他在整理民族志资料搞陈列品分类是提出了“文化区(culturearea)”的概念2、 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类型、文化带、文化区博厄斯把文化的最小单元称为文化特质(traits)(如一把锄头等某种工具。)服务于同一功能的一系列相关特质就构成一个文化丛(culturalcomplex),如用于畜牧的多种工具。关系紧密的丛又构成一个文化类型(types),(如畜牧型文化。)相同的文化丛和文化类型会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从而形成文化带,如畜牧文化带。相关的文化带又构成文化区,代表人物本尼迪克特生平(1887——1948):出生于纽约。1940年出版了《菊与刀》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日本文化。她以文化模式论著名于世。观点文化模式(酒神日神妄想狂)菊与刀<三>About功能论一切文化都是有功能的背景、时代背景:一战后,殖民统治陷入危机。.学术背景:西方学术界开始流行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继承发展前人的成果,加以发展马林诺夫斯基与文化的功能主义理论(一)“需要”和“功能”的概念是马林诺夫斯基人类学思想的主要点1、人类社会的任何社会现象、文化现象,都是为满足某种现实的需要而存在的。(1) 人是动物,因而人的第一需要是满足自身的生物需要。(2) 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才创造了第二性的环境,即文化,(3) 文化在满足了需要的同时,又产生了衍生的需要或所谓的“文化驱力”,正是它直接导致了制度的产生。也就是说人类要为维护文化的延绵及再殖而努力。2、文化是人的需要的体现。人本身的现实需要被看成是文化存在的基础。同时,他更强调文化最终应满足个体的需要。在方法论方面,马氏主张全面地、科学地考察文化,反对讲化论者和传播论者那种历史观,反对为构造历史而忘却现实。1、 整体性的田野工作法2、 反对片面的社会调查。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的文化人类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1、 他认为,历时性的研究存在缺陷2、 共时性研究不考虑文化的历史和起源,而是将文化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3、 布朗并不绝对反对历时性研究,但他认为,共时性研究要先于历时性研究。建立结构功能主义理论:1、功能是整体内的部分活动对于整体活动所做的贡献。2一切文化现象都具有特定的功能。3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社会中的某个社区都是一个功能统一体,构成统一体的各部分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四>About新功能论1.代表人物埃文斯一普理查德格拉克曼:《非洲的习俗与冲突》利奇:《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第三章<五>About新进化论代表人物怀特化生平莱斯利•阿尔文•怀特(LeslieAlvinWhite,1900—1975),美国人类学家,新进化论的最主要代表人物。B.主张普遍进化论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符号1、怀特认为整个世界有三个领域组成,即无生命的现象构成的物理世界,有机体现象构成的生物领域,由符号使用构成的思想、信念、语言、器皿、习俗、情感、制度等事件组成的文化领域。2、使用符号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表现在两方面:某些动物也具有识别标记的能力,而人却同时具有识别标记和使用符号的能力或者讲能创造含义和对某个事物赋予价值的能力。某些动物也具有使用工具的能力,如猿猴。但是,由于它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所以不能积累,因此其能力被局限在感觉经验的世界中。文化进化的标志是人类获取能量的增长怀特与摩尔根进化论的比较1、相同点:二者都同意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全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这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一致性和单纯性构成二者之所以被称为进化论的基础。2、不同点:怀特不像古典进化论者如摩尔根那样,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而是用能源的获取来作为进化标志。同时他特别强调了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或超有机体性,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新进化论。后来为将他的理论与其他新进化理论相区别,又称之为普遍进化论。代表人物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六>About结构人类学代表人物列维一斯特劳斯结构主义思想来源对社会现象结构化进行讨论现代语言学中的结构思想现代文化人类学中的结构思想现代心理学中的结构思想社会结构四种模式有意识模式和无意识模式有意识模式是指当地人根据自己对当地社会的认识向人类学家提供的情况,或称“家乡式”。无意识模式是没有被人们直接地或有意识地觉察到的模式,它是人类学家不能直接观察到、当地人也没有意识到的社会的真正结构。机械模式与统计模式机械模式指某一社会法则所规定的人们的行为。统计模式指对那些违反社会法规的行为的统计。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及核心特点(了解)结构主义方法认为,一切关系最终都可以还原为两项对立的关系,每个关系中的每个元素都可以根据自己在对立关系中的位置,被赋予其本身的社会价值。结构主义方法最显著的持点是它对整体、对总体的强调,它的基本信条是:研究联结和结合诸元素的关系网络,而不研究一个整体内部的诸元素。戈尔茨与民族志A.民族志是什么对人类学家而言,理论的建构主要来自田野作业和文化比较。▲田野作业不仅是人类学者的研究方法,更主要的是人类学家认识外在生活世界的凭藉。田野工作的成果就是民族志B.浅描与深描民族志有两种类型:“浅描”与“深描”。在浅描的民族志中,如照像机拍的照片一样,我们区别谁在无意识地眨眼,谁在使眼色的眨眼,谁在排练似的眨眼。而深描式的民族志则感知、阐释这几种行为之间的文化层次,建构一个分层化等的意义结构。从而使民族志成为一种具有深度的描写。深描可以使民族志成为“一种具有厚度的记述”。第四章研究范式(了解)所谓范式:为了操作,即计划、执行和评估其研究,所有的科学家都受过特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训练。理论和方法是任何一门科学学科的核心和基础,也可以称之为科学的范式。什么是田野工作所谓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直接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田野工作的类别选择(重要)问题研究既可以是人类学传统的和常见的论题,如宗族、信仰、道德、权力、关系;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酗酒、吸毒、艾滋病传染途径等社会问题。过程研究是人类学对社会文化变迁这一学科主题有远见的参与观察设计与实践,是指从人类学研究方法上思考和把握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研究;对原初调查点的重访、回访研究(repeatedvisits,returnvisits),以及对一个或一组田野调查点及其周边地区的长时段研究(longitudinalresearch)等。田野工作方法观察法访谈法抽样法谱系法个人生活史about观察法定义观察者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直接感知与记录正在发生的一切同观察对象与观察目标有关的社会事物或现象的状况及其变化,从而直接收集资料的一种社会研究方法分类根据观察程序的不同划分,可将观察法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