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学类文本阅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废墟上的菜地晚乌下班到家已过十二点。午饭和往常一样比较简单,喝一口豌豆蛋花汤,忍不住说“真好喝”。豌豆,是母亲自己种的。她从厨房里拿出一个小布袋,一边打开一边美滋滋地说,不太多,但很让人喜欢。我瞥过去,那里面装着的青绿豆荚,颗粒饱满。几年前,为了帮我照顾孩子,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①这种迁移如同一把无形的刀,缓慢地切割着母亲。她不说什么,我也能在日常生活里发现蛛丝马迹。从老家奔赴而来,想到归期遥远,母亲有些无力。白天,她窝在家里,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将她束缚。有时她从卧室踱到客厅,又从客厅挪到阳台,像在寻找什么,默默地。她常看的电视节目是我们省台的玩水冲关,偶尔换到新闻频道,她总是对我说:电视里讲的,听不懂。她简洁的言辞后跟着长长的叹息。有时,她会打开门,随后又将其关闭,她感到就算出门了,她也无地可去。后来,孩子入了幼儿园,母亲多了闲暇,决定拓宽活动区域,去楼下不远处被拆的棚户区那片废墟上种菜。她从碎石渣里清理出厨房大的一块领地,现在便隔三岔五带回一小布袋青绿豆荚,或几棵根部冒着乳白汁液的生菜。围在废墟周围的栅栏被人抠裂,朝外翻卷的绿铁皮被风一吹就发出脆响。那里有一孔洞,是种菜人弯腰进出的门。一同出入的还有水壶、锄头、弯刀、铲子。这些和耕种有关的工具,被母亲隐藏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她把锄头横放在自己的折叠床下,铲子放在鞋架的底层,弯刀立在冰箱与墙之间的缝隙,水壶放在花架上。如果这些工具会表达情感,它们跟母亲一道出门时,一定会像孩子那样开心到尖叫。它们回归土地,不,并不是我在乡下看到的那些松软的黑土,具体点说,那是碎石、断砖及大块混凝土堆叠成的废墟,一把锄头在断壁残垣里爬行,母亲的脸上挂着汗滴。②她浑身湿透,开门出现在客厅,好像刚刚经历过一场搏斗。随后,她迅速清理农具,把它们放回原处,再找来洁净衣服,沐浴。晚间我们回来时,似乎什么都未曾发生。③母亲在城市生活中习得了绝佳的藏匿本领,这些背后,一同隐藏的还有她自己的心事。我曾去过母亲的菜地。母亲的小块石渣地卧在断墙之中,种着大蒜、豌豆、生菜,那些细弱的苗,像是一块土地微弱的呼吸。母亲第一次割生菜回来时曾说,买种子的本钱已经收回。我记得,她使用的是我们家一贯的低调不张扬的口气,平静中还带着终有回报的自豪。母亲的算计,听起来格外世俗。但我并不嫌弃这些,相反,我会给她诸多赞美。在乡下,母亲干农活粗放豪迈,她早出晚归,经常忘记时间,汗流浃背而又不知疲倦。在城里,母亲对这里的生活缺少掌控感,必须在日常事务中学会平衡,精准到每个时刻。因此,种地这样的事情,好像也变得精致起来:她把肥料装进塑料瓶,用废油桶装清水,用旧童车推着去给蔬菜施肥。垦荒的劳苦,随时被毁坏的可能性,她似乎都忽略不计,行动中有我行我素的坚决。我终于明白:在那小块地面前,她几近忘我,泥土,让她忘乎所以。母亲一生未进过学堂,我一直相信,如果有机会读书,她一定会有不同的人生。从前,母亲会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教育我们。母亲故事的主题是:凡事都要做好,争取第一。然而,母亲的人生中鲜有机会展示自我,从而赢得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我不禁想起母亲人生中已过去半个世纪的那个故事。生产队里的男男女女在集体劳作间隙,组织了次插秧比赛,母亲上午赢得很轻松。有人不服气,坚持下午再比一次,结果还是母亲赢。她给我讲完这个故事后,低声又略带兴奋地说:“当年,我上午赢得轻松,基本没使劲。下午又要比,我稍微使出一点力气,还是我赢。”母亲一生未进学堂,鲜有机会展示自我,那一次,她赢得了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声名大噪。④是土地,是劳动,成就了她。现在,和母亲一起种菜的有不少人,元元的奶奶,胡小功的奶奶,丁家枫的外公,他们像蜗居在春日荨麻叶片下的虫子,在蒿草丛生的废墟上自得其乐。他们是废墟上的首批种地人,都来自外地,住在这整体功能颇为完善的小区里,帮着带孙辈。他们此生也许未曾想到自己会住在洁净明亮的高楼里,把心神分给不同的地方,一面记挂着老家的房子、院落、老伴甚至一条狗,一面在城里过着逼仄但又无法摆脱的生活。夜幕将临时,他们常聚集在楼下或站或坐说话。有时,她们还会把自己种的菜拿来跟大家分享,一把豌豆、两棵生菜或几根蒜,这或许能让彼此产生回到乡下的短暂错觉。谈起种地经历,他们有抑制不住的热情,聊着聊着,时间就过去了。黑夜漫长,来自菜地的那点荣光,好像可以帮她们驱散寂寥与不安。偶尔,附近传来挖掘机的轰鸣,她们还会仔细甄别,听那声响是否来自废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废墟”不仅是现实种菜的地方,也指母亲来到城里后一度荒芜的“心田”,具有象征意义。B.“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形象地写出逼仄又无法摆脱的城市生活让母亲备感时光漫长寂寥。C.文中的母亲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亲一样,“偷偷摸摸”的行为中饱含对子女的忧虑。D.母亲种菜时的“我行我素”和“忘乎所以”,隐匿着对泥土的特殊感情,蕴藏着她的精神渴求。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长时间不适应城里生活的钝痛感。B.句子②中的“搏斗”,既是母亲与土地的搏斗,又是她与自己矛盾心理的搏斗。C.句子③中母亲的“藏匿本领”,体现在她藏匿工具和回家换衣沐浴的行为上。D.句子④语意上与上文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使得语气和表达的感情更强烈。8、文章最后两个段落,写出了废墟上首批种地人的复杂情感,请加以梳理概括。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劳动·价值”,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土地”。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黑龙江省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12月月考高三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麦乔叶如果还是小时候的福田庄,如果我还在福田庄,这时节就该能吃上碾馔。青黄不接时它是过渡的应急,饱腹无忧时它便是应季的美味。对我来说它不是词儿,它就是一股气息。把籽粒饱满却还没有变得坚实的青青麦穗割下,揉搓,去掉还没有变得焦脆的麦芒,再去掉还没有变得焦黄的麦壳,那柔嫩得如少女一样的麦粒就裸呈了出来。然后放到石磨上一遍一遍地碾,碾成青绿色的小条条,就成了碾馔。用蒜炒一下就很清香可口,如果奢侈一点儿,再破上个鸡蛋,那清香就变成了浓香。当时吃时也不觉得怎样,如今想起来顿时口舌生津。碾馔吃过没几天,便是秋麦,村里人有时也说麦秋,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和麦用在一起的秋和秋天的秋是两回事。秋麦的秋是动词,意为收获。麦秋的秋是形容词,意为成熟。总之,秋和麦搭配在一起,就是福田庄要割麦子的关键时刻。庄稼庄稼,粮食没有装到仓里,那就都是假的。家家都在田里打仗,人人都在田里打仗,“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两成丢”,怎么能舍得丢呢?一穗也舍不得丢,一粒也舍不得丢,常常是在晚上还要加夜班的。晚上凉快,更重要的是夜露的滋润使得麦穗不会过于焦脆,能有效地减少麦粒掉到地里的损耗。为秋麦加夜班,多值当。奶奶说。这时父亲照例会被奶奶喊回来。后来我才知道,尽管他的户口早已迁到了象城,可不知怎的村里也给他分了地。在福田庄,他还有地。奶奶需得做饭,还需带着我,没办法下地,如果父亲不回来,三个人的地就只能指靠叔叔一个人。奶奶说,这可不中。其实即便是父亲回来,干活儿也不怎么中。一个是书生,一是个瘸子,怎么能比得了其他家的人手?好在他们不偷懒,也好在麦垄总是越割越短,不会越割越长。更好在,干着干着,就会有人来帮忙。通常是在黄昏时分,奶奶一手拉着我,一手提着篮子,篮子里是刚出锅的油饼,由雪白的笼布包着,一层层葱花一层层油,面香冲出薄布。碰到人打招呼,贴晌去呀?奶奶响亮地回答:贴晌去!宽回来了吧?不回来能中?在地里呢。到了地头,远远地便能看到父亲和叔叔在割着麦子,地显得很大,衬得人很小。奶奶抱着我,坐在地头等着。暮色渐浓,村庄里炊烟四起。我说饿了,奶奶便撕一小块油饼给我吃。吃饱了,我昏昏欲睡着,听奶奶打着扇子扯闲话。等到这一垄终于割完,奶奶用水壶给父亲和叔叔冲洗一下手,让他们坐下来吃饼。正吃着,便有人喊着父亲和叔叔的名字:壮——宽——七娘会叫秋旺和春旺来,大耳朵全也会带着他的兄弟来,总之是,三三两两的,会来上几个人。这时他们已经忙完了自家的地,也吃过了饭,专意来给我家干。地里突然热闹起来,他们边干着边和父亲寒暄,问他请了几天假,问他的工作,问他的工资,问什么事该怎么办,一垄垄的麦子就在这些话里被割净,变成了麦茬。有时他们也不说什么,只是埋头干着。奶奶看着这情形便会感叹: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还真是这个理儿。往往是一割完麦子父亲就回了象城。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奶奶为什么一定要叫他回来。其实她从来没指望他能干多少活儿,他的回来具备的是典型的象征意义:都看见了吧,这个远在象城的很有本事的儿子多孝顺,多听我的话。你们给他家帮的忙不会白白浪费,他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笔人情债,你们不会亏本。“麦收有五忙,割挑打晒藏。”麦子割完后的重头戏是打场,也总有人帮忙的。开始是用牲口拉着碌碡碾场翻场扬场。我家每次扬场大耳朵全必来,扬得又快又净。后来就有了半自动化的脱粒机,就是一个砖砌的洞,里面安着一个大风叶,俗称“老虎洞”,因它张嘴吞麦的样子很像老虎。脱粒时最出力的活就是把麦穗送进老虎口,这里若是入得快就能省时省钱。这时是连中午都不休息的,因为中午天气最热,麦子最脆,脱粒的效果最好。可此时也最苦,任谁在老虎口站那么一会儿,就会变成一个黑人。脱净的麦粒就能颗粒归仓了?当然不能。还要晒。太阳出来了摊开晒,用木锨子摊得匀匀的,薄薄的,再如犁地一样一遍遍地在上面画线,把麦粒画成一沟一沟,一沟翻压着一沟,就都晒到了。太阳落前就要赶紧把麦粒拢成堆儿。晒玉米要放凉了收,晒麦子要趁热收,若放凉了再收就易生牛,别称铁鼓牛,在福田庄这里被极简称呼成了牛。后来我查了一下,它学名叫谷象,和故乡同音。麦子晒好后,另一个时刻便郑重来临:存新粮。奶奶卧室的角落里,一溜儿放着三口大缸,每一口缸都被一张硬苇席子收成一个圆,扎在缸口,称之为圈,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结构就是囤这个字的本义。要存新粮,得先把陈粮倒出来,我不爱干这活儿。陈粮的陈气我不喜欢闻,新粮的土气也不想忍受。是的,翻晒好的麦子看着虽是很干净,却还是有土。所谓的土气从这新麦身上就能领略得淋漓尽致。当你来到缸边,把麦子往缸里倒时,那一股冲腾而上的气,就是土气。每次被土气呛得让我忍不住对奶奶发牢骚时,她老人家都会说:你是饿得轻。老话说得好,富不盖房,穷不卖粮。家有存粮,心里不慌。恁好的粮,咋还敢嫌弃。(节选自长篇小说《宝水》)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对“碾馔”的回忆开篇,自然引出秋麦的场景,将读者带入福田庄的劳作生活中,为读者展示出辛苦与温情并存的乡村世界。B.文中奶奶没指望父亲能干多少活,却一定要叫父亲回来,体现了奶奶对乡土人伦的重视,同时父亲也是奶奶维系人情往来中的一环。C.“陈粮的陈气我不喜欢闻,新粮的土气也不想忍受”,当“我”发牢骚时,奶奶说“我”是“饿得轻”,表达了对“我”吃不了苦的嫌弃。D.作者将视角聚焦在乡村生活的“极小处”,对农业知识和文化习俗娓娓道来,呈现了鲜活的乡村图景,使小说极具乡土气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囤”“圈”等字的构造来解释记忆中的“存新粮”环节,表现了主人公在乡村生活中作为体验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B.文中多次直接引用奶奶的俗语,是原乡生活智慧的沉淀,勾勒了奶奶善于讲理的形象,是“我”对乡村世界生活根基的重新体认。C.小说所选取的几个秋麦场景都没有曲折的故事和激烈的冲突,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呈现鲜明的散文化特点。D.作者刻意点明“谷象”谐音“故乡”,有一语双关之妙,塑造了富含底蕴的故乡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情感。8.有人说乔叶“以平淡而近自然的文风书写山村四时风物与日常生活”,文本中许多方面体现出这种风格,请加以分析。(6分)9.作者以一种“有情”的眼光,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与缝隙中探照着乡村的历史与现实。请结合文本谈谈都有哪些“情”。(6分)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56年的债务铁凝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给万宝山一件事:1956年,父亲很肯定地回忆说,就是万宝山出生那年,他向老同事李玉泽借过钱。父亲说,好像就是你妈去医院生你,家里钱没凑够,我就找当时住对门的李玉泽借了五块钱。后来,也忘了为什么……就是没有把钱还给人家。今年是2009年吧,五十三年了。六娃,无论如何,你要亲手替我把钱还上。万宝山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人称六娃。父亲见六娃点了头,吃力地撑起身子,从枕头底下抽出一个皱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托在手掌上说,这里装着该还的钱,当然不能是五块。五块钱按定期存款五十三年算利息,咱就按1956年的定期利息算吧,我记得是百分之五,加起来是五十八块左右。万宝山从父亲手里接过信封,发现信封下方有红色仿宋体“市人民医院”字样,不觉在心里感慨:到底是父亲,一辈子精打细算。万宝山将信封塞进衣兜,这时,已经躺上枕头的父亲突然又奋力抬起身子,冲他的六娃张开了两条胳膊。万宝山从小就不喜欢父亲,在他印象中,父亲朋友很少,因为他那出了名的吝啬。父亲的吝啬也不时带给年幼的万宝山一些难堪。现在生命垂危的父亲用这种类似外国人的方式要和万宝山拥抱,他顽强地张着胳膊,白发蓬乱,四肢枯瘦,宛若一只凄风中的大鸟。他微微弯下身子,小心地抱了一下父亲。几天后,父亲去世了。父亲在春天去世,但万宝山执行父亲的遗嘱一直拖到秋天。万宝山出门也要算成本。秋天了,新中国六十年大庆,学校在国庆节之后组织老师和职工去北京参观,这才给了万宝山当面向李玉泽还钱的机会。出门之前,万宝山才认真想到了债主李玉泽。从前李玉泽和万家住对门,两家都住在纺织厂宿舍。关于父亲的借钱不还,万宝山仿佛从记事起就知道。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他和几个孩子围着宿舍楼门口推冰棍车的奶奶买冰棍。他们都知道,这个卖冰棍的奶奶是可以赊账的。万宝山也想先吃冰棍后给钱,旁边一个大点的孩子立即指着他,揭短似的说,“他们家大人借钱不还!”万宝山已经伸出去的手,像被这喊声烫着似的赶紧缩了回来。那时的他还没有能力用“羞愧”来形容自己,却明白地知道,借钱不还会让一个人抬不起头。再大一点,他知道了五块钱在1956年的价值,便愈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956年,在这个离北京三百公里的城市,父亲一个月挣三十六块钱就能养活全家八口人。虽然日子拮据,但总能将就着过去。1956年,五块钱,父亲从对门借的,为什么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拒不还钱呢?长大一点的万宝山鼓足勇气去问父亲,父亲却不似母亲那么激动,他说,那五块钱啊,第一,我没说不还;第二,李玉泽家只一个独子,比咱家条件好不少,他又不急等这五块钱用;第三,人家李玉泽都从来没催过我还钱,你们着什么急呢!还有第四,父亲说,就在他准备好还钱的时候李玉泽调到北京去了,一下子就隔了一个城市啊……在万宝山印象里,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老是觉得饿,他和哥哥姐姐们从来没有放开肚子吃过饭。2009年,一个秋日的早上,万宝山坐在去往北京的城际列车上,衣兜里装着父亲嘱咐他要还的钱。他不吃一口零食,不喝一口需要花钱的水。他只是忽然想到,自己这习性是不是受父亲的影响呢?北京到了。万宝山和同事们一起感叹,到底是首都,到底是开过奥运会的首都,到底是不一样啊……想到在北京打手机太贵,他又谎称自己的手机没电了,借用副校长的手机,按照父亲厂里老同事提供的号码给李玉泽打了电话。电话是李玉泽本人接听,万宝山听出那是一个有点耳背的嗓音洪亮的老人。他大声向老人报出父亲的名字,简单说明是代父亲来看望他老人家的。他没在电话里提到还钱,也没告之父亲已经去世。李玉泽很痛快地答应万宝山来家中拜访,又详细告诉万宝山乘车的路线。他挂掉电话,顺利找到了李玉泽的住址,一个名叫绿水庄园的地方。原来这是一片别墅,当万宝山确凿地站在庄园门口,盯着眼前那两扇巨大的、铸有一对鎏金麒麟的黑色铁艺大门。万宝山正犹豫着不知如何进门,一个身穿藏蓝色制服的保安从警卫室里跑出来,问他贵姓,他报了姓名,保安客气地说,刚才A8座的业主已经通知我们,对您放行。保安引万宝山进了大门,热心地指给他去往A8座的路径。万宝山按照保安的指示走上那座弧度并不太大但跨度不小的罗锅桥,他下了桥,走两百米,他看见了一幢屋顶覆盖着铁灰色龟背形油毡瓦的红房子。一大片修剪整齐的毛茸茸的草坪由房脚处伸展开来,院门的浅褐色毛石门柱上,镶嵌有“A8”字样的紫铜门牌。万宝山站在门口,隔着院墙看见一大片落地窗和一个从落地窗探出的白色大阳台,几位老人正闲坐在那里。在他们当中,应该有一位是李玉泽吧。庭院草坪上有铺着雪白台布的长方形餐台,不远处还有一架烧烤炉,两名头戴雪白高帽的厨师站在炉前忙碌。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跺着脚正大叫:我不喝法国的“依云”,我要刚才那种二十六块钱一瓶的“无量藏泉”……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一阵莫名的瑟缩。他忽然不想让草坪上的人们看见他。虽然他早已知道李玉泽父子的富裕生活,但眼前的场景还是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李玉泽和李玉泽的儿子会怎样看待一个老邻居的儿子奉还的这五十八块钱呢?他们难道当真会记得五十三年前被别人借过的五块钱么?万宝山继而对自己有些怨忿起来:他这是干什么,也是五十几岁的人了,不远几百公里,又打电话又问地址,最后煞有介事地向这幢别墅交出一个皱巴巴的轻薄的信封。这简直有点滑稽。一想到滑稽这个词,万宝山决意离开A8座。他沿着来时的路,迅速朝着远远的那座罗锅桥走去。他步履轻快,不一小会儿就行至桥下。他拔腿往桥上走,过了桥,就离这庄园的大门口不远了。就在这时,他的腿出了问题:他的腿忽然迈不开步了,他没有办法上桥。他定定神,换一条腿再迈步,不行,他还是走不动。片刻,他镇静着自己慢慢调转身向着相反的方向——A8试着迈步,两条腿立刻又听他的使唤了。夕阳西下,在桥的两岸开阔的草地上,几个仰着脸放风筝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随着孩子们的目光仰望天空。一个形象忽然在万宝山脑子里复活了:病床上的父亲张开胳膊对他的那个乞望,凄风中的大鸟样的乞望。他仰望着空中的黑鹰,但那一刻他心生畏惧。他脚步均匀地再一次朝着A8座走,那空中的老鹰依然在他头顶的天空翱翔,似是监督,似是护送。万宝山勇敢地把胳膊舒展开来的时候,久已潜藏在身体内的什么东西嘎巴巴地奔涌了出来,他那颗发紧的心也略微感觉到了平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排行老六的万宝山要亲手替他把钱还上,父亲说那是1956年万宝山出生那年他向老同事李玉泽借的钱。B.万宝山从父亲手里接过一个皱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发现信封下方有“市人民医院”字样,顿时在心里鄙视父亲一贯的吝啬。C.“万宝山已经伸出去的手,像被这喊声烫着似的赶紧缩了回来”,这一动作描写体现了万宝山的羞愧,他一生都因此抬不起头。D.长大一点的万宝山曾鼓足勇气问父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没还钱的原因,父亲进行了解释,主要觉得李玉泽家不急等这五块钱用。7.关于文中“万宝山还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宝山一直拖到秋天才执行父亲的遗嘱,万宝山为了节约成本,他借着学校组织去北京参观的机会当面向李玉泽还钱。B.万宝山按照父亲厂里老同事提供的号码给李玉泽打了电话,接电话的老人有点耳背但嗓音洪亮,答应了万宝山的拜访。C.万宝山顺利找到了绿水庄园,他按照保安的指示,最终来到了A8座。万宝山站在庭院的门口,辨认出了李玉泽。D.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忽然不想让草坪上的人们看见他。万宝山觉得李玉泽和他的儿子可能不记得这被借过的五块钱。8.万宝山上北京替父亲还债,他来到李玉泽居住的A8座院门前之后,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说明。(4分)9.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万宝山。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黑龙江省佳木斯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深造白龙涛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①,当成命根子了?”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我认作干儿如何?侬亏不了。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②申请官费留学。”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任蕴清叹息一声,关掉了留声机。“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老爷,明少爷歇了。”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说罢拂袖而去。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听风望雨。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瞰,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走哪条线?”“……”“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切记!”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交与朱友航。”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莫慌,细细说来。”任蕴清将管家搀起。“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什,携老伴儿出城而去。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任老胖,我是朱友航。”“朱猴子?”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朱友航环顾一周,说:“明少爷呢?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任蕴清岔开话说:“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No,no,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朱友航一脸得意。“儿子有出息!”任蕴清挑起大拇指。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物归原主。”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最小是个团长了吧?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留在朝鲜了。”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注]①门槛精:精于算计之人。②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和建国初两个特殊时期,讲述了任、朱两个家庭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故事。B.明少爷一身英国呢料西装,德国爱顿皮鞋的装扮,显现他注重仪表,养尊处优,而下文却写他投身新四军,令人不解,显得很神秘。C.任蕴清和朱友航在楼下下棋,楼上传来茶盏破碎声,这是明少爷在抗议父亲锁门幽禁他;而朱友航骂任蕴清,则是因为任蕴清下棋时心不在焉。D.任蕴清和朱友航虽为好友,却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有很大不同,但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有两次特写明少爷的眼神,“两道寒光”“凌厉的目光”,这目光中有他对父亲不问国事、只顾一己安危的不满。B.“扳指”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它不仅通过“谈扳指、换物资、还扳指”串联了故事情节,而且还象征着任家高贵的身份。C.小说用对话补充交代了诸多人物的结局,使多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更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题。D.小说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如“侬”“小赤佬”等富于地域色彩的日常口语,也有如“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这样典雅整饬的古语。7.小说的标题“深造”内蕴丰富,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三)现代文阅读Ⅲ(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我们这十年她们穿着同样的衣饰,在同样的音乐下同时跳《水月洛神》中甄宓独舞名场面,沈佳艺体态之美,动作之利落,爆发力之强,控制之精准,简直是力与美结合,抑扬顿挫,精美绝伦。而易文艳相形见绌,越跳越不自信,动作越发局促、欠缺。曾导的注意力只在沈佳艺身上,兴奋溢于言表,她跟随沈佳艺的移动在场边游走,目不转睛地凝视沈佳艺,嘴里给沈佳艺打着节拍,不时击掌喝彩,没有向易文艳这边投来一瞥。易文艳的好朋友陈冉也站在场边,手持DV录制女主角排练场面。沈佳艺上步同肩宽,发力蹬地,往上吸腿,手打开,直走立圆,跳出她日后成为经典动作的“点步串翻身连续六个绞腿蹦子”,叹为观止。易文艳就在此处按下停止键,她无法复制沈佳艺的动作,跟上沈佳艺的节奏。曾导甚至没注意到易文艳跳不下去了,她全神贯注于沈佳艺,为她的举手投足屏息。沈佳艺完成连续六个绞腿蹦子直走立圆、伏在地板的瞬间,曾导情不自禁一声大喊:“成了!”鼓掌奔向场中央。“精彩绝伦!难以置信!”易文艳也鼓掌喝彩。但陈冉凝视DV屏幕,从屏幕里发现易文艳眼底的落寞,表情流露出一丝沮丧。陈冉视线离开DV屏幕,投向易文艳,被罔顾的易文艳察觉到陈冉投向自己的目光,回望过去。两人对视,心有戚戚。陈冉关闭DV,走到易文艳身前,小艳仰面躺倒,胸前练功服、水袖领口腋下全被汗湿透,脸和头发水洗过一样。陈冉伸手想拉小艳起身:“站起来,重新来过。”易文艳盯着天花板,失神地说:“让我一人待会儿。”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易文艳在B角和群舞之间来回跳动,除了吃饭睡觉,所有时间都在排练,一天一天咬牙苦撑,撑过那些无论怎样努力依然技不如人的日子。陈冉见证了整个过程。这一天很晚了,易文艳才回到宿舍,睡得迷迷瞪瞪的陈冉被弄醒,翻身入睡。不知过多久,陈冉再翻回身,睁眼醒来,吓一跳,易文艳盘腿坐在她床上,如一尊雕像,一动不动。陈冉睁大眼,望着小艳身影,轻声问:“不睡?”易文艳坐在黑暗中:“睡不着……”陈冉坐起身:“每天那么辛苦……”易文艳声音很轻:“有什么用啊?怎么跳都是个‘鸡头’……”陈冉不知如何安慰。易文艳继续说:“‘鸡头’和‘凤头’的距离,比郑州离北京还远……”陈冉沉吟一下,说:“撵别人,做别人的仿品,不如做好自己。”这是她看着室友这么辛苦训练,模仿,想了很久才想到的一句劝慰,也是一种可能的突破,她已经憋了很久,现在终于忍不住说出。听到这句话,易文艳向陈冉扭过脸儿,双眼在黑暗中熠熠闪光。易文艳的脑海像是暗无天日的房间里突然进了一束光,猛然从床上蹦到地上,光脚冲到门口,一把拉开门又停住,回头问陈冉:“帮我试试?”陈冉问:“现在?”易文艳点头。陈冉笑了:“疯了你。”但是毫不迟疑地下床,趿拉上拖鞋,走向易文艳。易文艳也笑了。两人摸到排练场,重新打开所有的照明灯,亮如白昼。陈冉趿拉拖鞋,绕着易文艳解说:“我观察你好久,你胯比别人开,腰的柔韧和腿的跨度是你的优势;但你个儿不够高,四肢不够长,肌肉也欠缺力量,模仿沈佳艺,等于让你避自己长、扬自己短。她跳《若离》,抑扬顿挫,大开大合,打个比方,她是方的,你就该是圆的,把所有直角磨成圆角,连接像丝一样顺滑、动作像水一样流动。”易文艳双眼绽放光芒,然后开始舞蹈。这一下,易文艳仿佛脱胎换骨,完全变了一个人,她跳的《若离》,完全脱离模仿沈佳艺的痕迹,如陈冉刚才的指导,没有了沈佳艺的顿挫激昂、大开大合,却如水般丝滑、流畅。——她完全心领神会,而且立刻就演绎在她的舞蹈中。——或者,这只是她这段时间艰苦训练,厚积薄发的结果。陈冉不停地大声鼓励:“对,对,这才是你!”跳到沈佳艺“串翻绞腿蹦子”动作时,易文艳完全放弃复制,点翻直走立圆,典雅之美。改天,当曾导再让她和沈佳艺同时跳《若离》时,易文艳勇敢地跳出了早就准备好的,易文艳版的《若离》。排练场的气氛凝住了,除了伴奏音乐,所有的声音都消失,曾导静静地坐在场边,好长时间一动不动,审视易文艳的眼神里,流露几分疑惑。沈佳艺站在场边举着水杯,也在凝视小艳。陈冉举着DV,心里惴惴,不时观察曾导表情。屏幕里易文艳仰躺在地,完成舞段,气喘吁吁起身,面对曾导,等待判决。(2022年10月《我们这十年》,有删改)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佳艺完成“点步串翻身连续六个绞腿蹦子”后,易文艳虽然也鼓掌喝彩,但是落寞的她却不是发自内心的惊叹。B.双眼在黑暗中熠熠闪光这一特写镜头,借眼睛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陈冉的话带给易文艳的启迪,让她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C.在易文艳勇敢地跳出自己版的《若离》后,曾导审视易文艳的眼神里,流露几分疑惑,是因为她不相信易文艳的跳舞水平这么高。D.沈佳艺站在场边举着水杯,也在凝视易文艳,是因为她对易文艳完全放弃复制,跳出易文艳版的《若离》不置可否。9.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强调易文艳和沈佳艺穿着同样的衣饰,在同样的音乐下同时跳《水月洛神》,是为了说明两人舞蹈天分有很大差异。B.小说开头详写沈佳艺精美绝伦的舞姿,结尾却一笔带过易文艳版的《若离》,是为了详略对比,避免重复。C.陈冉作为次要人物,通过她的DV视角,让读者客观公允地看到了易文艳所受的委屈和不公平待遇。D.小说结尾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和易文艳、陈冉一样满怀期盼地等待曾导的判决,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10.作为“奋进新征程、一起向未来”的二十大优秀影视剧的同名小说,《我们这十年》通过“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小切口反映大主题”。节选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黑龙江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木牌儿肖复兴进天鹅岛农场不远,路边立着一块水曲柳的木牌儿。常年风雨的剥噬,牌牌上面的油漆早已斑驳脱落,木质纹也磨平、发白,失去了光泽。上面刻有几行字,要仔细辨认,才可以依稀看清:“天鹅岛上的第一个小公民梁月鹅生于此地。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章理,站在木牌牌前,眯缝起眼睛仔细地望着它。纵横的鱼尾纹,象木牌牌的木纹,紧紧包围着他的眼角。啊!木牌牌还在!还在!二十多年了,它还立在天鹅岛的路口,象个路标,指着进岛的方向。章理的心中注入一股激动的心绪。二十多年前,这块木牌牌,是章理亲手把它立在这里的!那时候,十万转业官兵由王震将军带队,浩浩荡荡开进了北大荒。那时这个岛的四周被几条河环环围住,仿佛象岛,其实,不过是一片荒草甸子,哪里有个名字?队伍刚进岛时,唿啦啦,从草甸子里飞出一群天鹅,拍着洁白的翅膀,遮住了半边蓝天。那景象,煞是壮观!再看草甸子里,一个个晶亮晶亮的天鹅蛋,象一颗颗闪亮的白珍珠,镶嵌在湛绿湛绿的乌拉草、七节草和芦苇之中。“场长!我给咱们这个岛起个名字咋样?”开着一百马力拖拉机的梁立山脱下军装,包起一大包天鹅蛋,笑呵呵地跑到章理跟前说。“好呀!”“就叫天鹅岛怎么样?”天鹅岛,就是这么叫起来的。就在这一年春天,梁立山开荒探路时,连人带拖拉机一起掉进草甸子中的“大酱缸”里,常年积聚在一起的淤泥和烂草毫不留情地吞没了他。他的身后是两排履带刻下的凹凸不平的辙印。这就是通往天鹅岛深处的第一条路。也是这时候,梁立山的妻子拖着怀孕的身子,从家乡湖南来了。住在岛外面的家属接待站里。没人敢把这消息告诉给她,只是劝她暂时先不要进岛。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一辆拖拉机拉着一爬犁面粉和青菜进岛时,她悄悄地爬上爬犁。北大荒的春天好漂亮哟!草在迎风摇曳,一层层绿色的波浪,一直滚向遥远的地平线,草尖上升起淡淡的水雾,朦朦胧胧,影影绰绰,象披上一面透明的轻纱。一轮桔黄色的月亮,象一盏辉煌的大灯笼,永远在爬犁前面晃动着,洒下柔媚的清辉,轻轻地抚摸着她和腹中一个劲踢蹬的小家伙。也许是环境太美了吧?也许是她太激动了吧?怀中的孩子急不可耐了。拖拉机刚刚驶进天鹅岛不远,小家伙就在“路”上呱呱坠地了。一听到消息,章理提前散了党委扩大会,带上卫生员,抱着被子、毯子,急忙赶来了。孩子、大人双双平安。是个小女孩,大大的眼睛,还长着一对小酒窝哩。蛮漂亮!这时,天已经亮了,玫瑰色的晨曦飘散在天边。从晨曦中飞来一群洁白的天鹅,绕着拖拉机顶翩翩飞舞着,飞去了。仿佛也在庆贺天鹅岛的第一个小公民的诞生。这真是一个吉祥的征兆。大月亮地生下来的,这是天鹅岛几千名转业官兵中第一个出生在岛上的后代呀!就叫小月鹅吧!章理给起的名字。梁立山的爱人知道了丈夫牺牲的消息后,要求带着小月鹅留在天鹅岛。章理的眼睛里蓄满泪水,点了点头,他说不出一句话。就在小月鹅出生的地方,章理亲手树起了这块木牌牌。“让天鹅岛的后来人看看,这是我们天鹅岛上诞生的第一个小公民!我们要作为永远的纪念!等小月鹅长大后,我们一定让她生活得更幸福!”吉普车开到场部。恢复了副局长工作的章理,第一件事就回老家天鹅岛看看。当章理间起梁月娟时,新场长竟然不知道她是谁。章理心里不是滋味,他的脑子里装的全是那块木牌牌,全是小月鹅。二十多年前,她父亲是个英雄,她是天鹅岛上的一颗明星。眼下呢,人们竟忘却了她。场长很快查到梁月鹅在六队开拖拉机,是个拖拉机手,同她父亲一样。采月鹅和章理一起来到垦区总局,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先被安排到妇联工作。歇了两天,梁月鹅走马上任了。她坐在桌前的一把椅子上,一切,都挺舒适,唯独这椅子不大舒服。木头的,硬硬的,远不如拖拉机驾驶室里的皮座椅软乎..倚着靠背,踩着离合器,扶着操纵杆,望着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原野,那滋味儿……梁月鹅坐在椅子上,真不舒服。她想让审叔叔给自己换换工作。可是,又觉得说不出口,人家章叔叔也是好心。好不容易才把自己调到局里来。天鹅岛上多少小姐妹吐着舌头,咋着牙花子,羡慕不够呢!局里要召开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大会,章理让小月鹅上台发言,讲讲她父亲的牺牲,讲讲她这个天鹅岛第一个小公民的诞生,以激励青年们。梁月鹅犯难了。她在台底下还说不出几句囫囵话呢!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妇联主任是足帮她熬了一个通宵,发言稿终于准备出来了。蜜密麻麻的小字,足有五大页纸。梁月鹧捧着它们,象捧着沉甸甸的石头。二十多年了,她第一次尝到了灭鹅岛上诞生的第一个小公民的滋味。现在,她才觉出了路口那块木牌牌的意义。虽然,木牌牌被风雨冲刷破旧了。但是,一旦人们重新认识了它的价值,它便又重新焕发出光彩。她马上意识到,这份光彩不属于她,仅仅属于父亲,属于天鹅岛,属于北大荒。这一宿,梁月鹅翻来覆去,久久没有睡着,她觉得对不起章叔叔。更觉得这份工作对她太不合适了。第一个小公民,可以是一种荣誉,一种骄傲,却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坐大机关,上台演讲呀!她更愿意开着拖拉机在儿手无边的原野上尽情地奔驰,泥浪在身后翻滚,豆香在身边飘溢。二十来年,她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过来的。一到收获时节,她都会有一种溢满全身的愉快。一想起天鹅岛,她感到充实。她感到激动。她感到有了底气和信心。第二天一清早,刚刚上班,她扣响了章理办公室的房门。“章叔叔,我想回去了!。”“回去?回哪儿?”章理有些莫名其妙。“回天鹅岛。”“为什么?”章理惊异了。为什么?她一时说不清。她只知道木牌儿是可以树起来的,人却不可以。至少她不行。她还是愿意回到那块坚实的土地上去。(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中木牌儿的油漆脱落、失去光彩、字迹辨认不清,与后文人们遗忘了当年的拓荒英雄的遗孤相照应。B.即使陈旧,木牌牌依然挺立,象个路标在道口,暗示了虽时过境迁,但拓荒英雄们的精神力量依然还在指引人们的主题。C.来到局机关的梁月鹅并不满意章理给她安排的工作,她觉得这个工作不能发挥她的才能,她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D.章理让梁月鹅在全局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大会上发言,目的是想用梁立山的事迹激励一下当时的青年人。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通过对木牌牌的描写,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故事发生的时间。标题“木牌儿”是北大荒精神的象征。B.文中将天鹅蛋比喻作了一颗颗闪亮的白珍珠,象征着天鹅的纯洁美好,也象征着北大荒精神的纯洁。C.梁月鹅回忆驾驶拖拉机时,连用了“倚”“踩”“扶”“望”几个动词,写出了其驾驶拖拉机的熟练。D.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却又细腻生动。语言既富有生活气息,地域特点,亲切自然,又运用散文化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景色的优美。8.试分析本文描写的北大荒春天的夜景,与《荷塘月色》里的景色描写有何异同。(6分)9.你是否支持梁月鹅放弃局机关的舒适的工作,回到北大荒继续开拓种地呢?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黑龙江省牡丹江二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12月第四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海魂衫(节选)①老藤“送别晚会结束后,基地宣传干事说有人要见我。接见我的是田梅,她微笑着与我握手,然后就把一件崭新的海魂衫双手递给我。当时国家困难,配发规定严格,我们虽然也发过,但大都穿破了。我道了谢,正要接过来,田梅忽然想起了什么,说等一下,她拧下笔帽,用那支英雄牌钢笔在海魂衫左前胸有白道的地方,工工整整写下了田梅两个字,接着写下了时间。”田梅的思维够前卫,我想,现在明星都喜欢在T恤上签名,殊不知田梅在50多年前就这样签了。“我接过海魂衫,左手托着它,右手敬了个军礼,这件礼物太重要了,我感到手里托的海魂衫像铠甲一样重。”“50多年了,一回也没舍得穿,传家宝一样供着呢。”苏大娘指了指墙边的衣橱说。我随着苏大娘的手势望过去,这是一古铜色的简单的硬木衣橱——也是唯一像样的家具,一侧是立门,另一侧分上下两节,在上层隔断里摆着个军用黄书包。“看见了吧,黄书包里装的就是那件海魂衫。”“海魂衫固然珍贵,可田梅的话更珍贵,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她说,苏少楠同志,你是水兵,到了新疆一定做足水的文章,有了水,就会像歌里唱的那样,戈壁沙漠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这是《我们新疆好地方》中的歌词。”甜甜脱口说道。“田梅又说,新疆多红柳,希望你像红柳一样扎根边疆,和战友们一道让可克达拉彻底改变模样。她知道我们去的四师就在可克达拉,也就是《草原之夜》里唱的那个地方。田梅能专门送我海魂衫,我特别感动,心脏像给足了油的马达加速狂跳。我是去送战友的,完成任务后还要回基地,田梅同志显然不知道这一点。我敬了个军礼,在离开时,田梅忽然又缀了一句:苏少楠同志,无论多么艰苦,都应该牢记水兵身份,保持水兵本色,不能当逃兵。”“就是这句话影响了您?”“是的,军人怎么能当逃兵?”老苏指着老伴儿说,“老伴儿更不希望我当逃兵,第二年就从家乡赶了过来,我们一家人成了霍尔果斯河边一棵老干多枝的红柳。”我感觉老苏并不像老金说的是闷葫芦。我问老苏:“和你一个车皮来的老金,怎么不了解这些有趣的事?”“我是排长他们是兵,好饭好菜可以官兵一致,私事隐情不能分享。”我明白了,老苏的葫芦嘴不是对谁都打开。老苏说:“当然,有时候也可以透露那么一点点,一点点就起作用。比如修第四个水库时,有的战友累趴了,说连长你怎么总领着我们修水库,人家其他连队都没咱这么累。我说其他连队支边前是啥军种?咱们是啥军种?咱们是海军,是水兵,水兵能离开水吗?有位首长告诉我,你是水兵,到了新疆一定要做足水的文章。他们问这首长是谁,我说是田梅,就是当年在欢送晚会上唱《草原之夜》那个女军官。大家听后就不再议论了。现在,63团9个水库成了我们这批老兵的骄傲。”“9个水库现在成聚宝盆了,63团变成了塞外江南。”苏大娘喜欢插话,而且总是插得恰到好处。老苏起身走到衣橱前,拿起黄书包回到沙发坐下,小心地打开,从中抽出那件叠得整齐的海魂衫。我和甜甜起身仔细看后,发现这件海魂衫依然保持崭新的样子,田梅的钢笔字还清晰可认,名字下面写着1964.3.23.“那为啥被老战友们称为火龙单呢?”甜甜忍不住问道。“这事我来说吧。”苏大娘看了看老苏。“七四年冬天修水库,老苏病倒了,发高烧,在工棚里裹着被子还喊冷。当时没车,有车也没公路,师部在可克达拉,那里才有像样的医院。老苏烧糊涂了,闭着眼睛说胡话,让人去拿火龙单来,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火龙单是何物。有人跑到工地食堂叫我,说连长烧得说胡话,嚷着要拿火龙单。我一听就想到了这件海魂衫,因为老苏在家里对我说过,这件海魂衫是抗冷防热的火龙单,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穿。我就骑了通讯员的自行车急急忙忙回家背起黄书包往工地返。那次是我命大,戈壁滩上有只狼不远不近跟随我,狼很狡猾,应该是把我背的黄书包当成了匣子枪,所以没敢上来。我赶回工地,把海魂衫拿给老苏看。老苏看到海魂衫,一把拽过去覆在胸口,不一会儿就入睡了,睡了一天一夜,烧退了,从那天起这件海魂衫出了名,有了火龙单一说。”(有删节)注:①“我”和同事甜甜为团场史馆建设收集文物,来到苏少楠家里。材料二致敬,英雄的戈壁母亲(节选)①厉彦林新疆干旱少雨,到处是茫茫荒野,戈壁碱滩上摇曳着稀疏的红柳、梭梭、碱蒿子。当时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低下,生活极其艰苦。茫茫戈壁滩,没有路,没有树,没有人烟。一烧荒,狼和野生动物四处乱窜。没有房子住,就在戈壁滩上搭帐篷,或挖窑洞、挖地窝。经常睡到半夜帐篷被大风刮跑,只好四处寻找被刮走的衣被和盆盆罐罐。面对恶劣环境和重重困难,女兵们丝毫没有退却。参加过克拉玛依石油大会战的宋香莲说:“那时候的人都讲荣誉,上进心特别强,不管干什么只想跑在前头,就怕落在别人后头!”开荒造田、拦河筑坝、修渠引水、打坯盖房,女兵们一点也不比男兵逊色。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有座“十八团渠纪念碑”。当年为把孔雀河的水引到吾瓦镇的军垦农场,开挖了这条引水渠。修渠用石量很大,又没有运输工具,全靠战士去5公里以外的天山脚下背,一天要背七八趟。一位叫吴素梅的女战士,绳子磨断了,情急之下,剪下自己心爱的辫子,结好了背石头的绳子。美丽的麻花辫揽起棱角锐利的石头。这是一个美丽得让人落泪的真实故事,流传至今。60多年来,十八团渠奔流不息,浇灌着库尔勒垦区的30多万亩农田,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命脉。(有删节)注:①本文体裁为报告文学。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田梅在欢送晚会上的歌声、赠送的海魂衫、叮嘱的话语,激励鼓舞了苏少楠,对他做出人生选择起了重要作用。B.材料一中战士们听了老苏传达的田梅的话语,不再议论,可见当年田梅歌唱的《草原之夜》对战士们产生了巨大影响。C.材料一采用采访的形式叙述人物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采访中的对话能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使叙述简洁紧凑。D.材料二运用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剪下”“结好”“揽起”等词语,表现女战士吴素梅情急下做出的选择,令读者感动。7.关于材料一“火龙单”故事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少楠看到海魂衫立刻安静下来,说明人最看重的事物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B.苏少楠生病治疗困难,苏大娘戈壁遇狼,反映出兵团建设新疆的条件异常艰苦。C.海魂衫起了“火龙单”的作用,小说用超越现实的笔法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D.“火龙单”的故事与前文田梅送海魂衫的情节相承,前后情节具有内在的逻辑。8.一件水兵的制式服装,被称为“海魂衫”,包含了老兵的多种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9.同样是支援新疆建设的“中国故事”,由于材料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废墟上的菜地晚乌下班到家已过十二点。午饭和往常一样比较简单,喝一口豌豆蛋花汤,忍不住说“真好喝”。豌豆,是母亲自己种的。她从厨房里拿出一个小布袋,一边打开一边美滋滋地说,不太多,但很让人喜欢。我瞥过去,那里面装着的青绿豆荚,颗粒饱满。几年前,为了帮我照顾孩子,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①这种迁移如同一把无形的刀,缓慢地切割着母亲。她不说什么,我也能在日常生活里发现蛛丝马迹。从老家奔赴而来,想到归期遥远,母亲有些无力。白天,她窝在家里,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将她束缚。有时她从卧室踱到客厅,又从客厅挪到阳台,像在寻找什么,默默地。她常看的电视节目是我们省台的玩水冲关,偶尔换到新闻频道,她总是对我说:电视里讲的,听不懂。她简洁的言辞后跟着长长的叹息。有时,她会打开门,随后又将其关闭,她感到就算出门了,她也无地可去。后来,孩子入了幼儿园,母亲多了闲暇,决定拓宽活动区域,去楼下不远处被拆的棚户区那片废墟上种菜。她从碎石渣里清理出厨房大的一块领地,现在便隔三岔五带回一小布袋青绿豆荚,或几棵根部冒着乳白汁液的生菜。围在废墟周围的栅栏被人抠裂,朝外翻卷的绿铁皮被风一吹就发出脆响。那里有一孔洞,是种菜人弯腰进出的门。一同出入的还有水壶、锄头、弯刀、铲子。这些和耕种有关的工具,被母亲隐藏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她把锄头横放在自己的折叠床下,铲子放在鞋架的底层,弯刀立在冰箱与墙之间的缝隙,水壶放在花架上。如果这些工具会表达情感,它们跟母亲一道出门时,一定会像孩子那样开心到尖叫。它们回归土地,不,并不是我在乡下看到的那些松软的黑土,具体点说,那是碎石、断砖及大块混凝土堆叠成的废墟,一把锄头在断壁残垣里爬行,母亲的脸上挂着汗滴。②她浑身湿透,开门出现在客厅,好像刚刚经历过一场搏斗。随后,她迅速清理农具,把它们放回原处,再找来洁净衣服,沐浴。晚间我们回来时,似乎什么都未曾发生。③母亲在城市生活中习得了绝佳的藏匿本领,这些背后,一同隐藏的还有她自己的心事。我曾去过母亲的菜地。母亲的小块石渣地卧在断墙之中,种着大蒜、豌豆、生菜,那些细弱的苗,像是一块土地微弱的呼吸。母亲第一次割生菜回来时曾说,买种子的本钱已经收回。我记得,她使用的是我们家一贯的低调不张扬的口气,平静中还带着终有回报的自豪。母亲的算计,听起来格外世俗。但我并不嫌弃这些,相反,我会给她诸多赞美。在乡下,母亲干农活粗放豪迈,她早出晚归,经常忘记时间,汗流浃背而又不知疲倦。在城里,母亲对这里的生活缺少掌控感,必须在日常事务中学会平衡,精准到每个时刻。因此,种地这样的事情,好像也变得精致起来:她把肥料装进塑料瓶,用废油桶装清水,用旧童车推着去给蔬菜施肥。垦荒的劳苦,随时被毁坏的可能性,她似乎都忽略不计,行动中有我行我素的坚决。我终于明白:在那小块地面前,她几近忘我,泥土,让她忘乎所以。母亲一生未进过学堂,我一直相信,如果有机会读书,她一定会有不同的人生。从前,母亲会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教育我们。母亲故事的主题是:凡事都要做好,争取第一。然而,母亲的人生中鲜有机会展示自我,从而赢得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我不禁想起母亲人生中已过去半个世纪的那个故事。生产队里的男男女女在集体劳作间隙,组织了次插秧比赛,母亲上午赢得很轻松。有人不服气,坚持下午再比一次,结果还是母亲赢。她给我讲完这个故事后,低声又略带兴奋地说:“当年,我上午赢得轻松,基本没使劲。下午又要比,我稍微使出一点力气,还是我赢。”母亲一生未进学堂,鲜有机会展示自我,那一次,她赢得了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声名大噪。④是土地,是劳动,成就了她。现在,和母亲一起种菜的有不少人,元元的奶奶,胡小功的奶奶,丁家枫的外公,他们像蜗居在春日荨麻叶片下的虫子,在蒿草丛生的废墟上自得其乐。他们是废墟上的首批种地人,都来自外地,住在这整体功能颇为完善的小区里,帮着带孙辈。他们此生也许未曾想到自己会住在洁净明亮的高楼里,把心神分给不同的地方,一面记挂着老家的房子、院落、老伴甚至一条狗,一面在城里过着逼仄但又无法摆脱的生活。夜幕将临时,他们常聚集在楼下或站或坐说话。有时,她们还会把自己种的菜拿来跟大家分享,一把豌豆、两棵生菜或几根蒜,这或许能让彼此产生回到乡下的短暂错觉。谈起种地经历,他们有抑制不住的热情,聊着聊着,时间就过去了。黑夜漫长,来自菜地的那点荣光,好像可以帮她们驱散寂寥与不安。偶尔,附近传来挖掘机的轰鸣,她们还会仔细甄别,听那声响是否来自废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废墟”不仅是现实种菜的地方,也指母亲来到城里后一度荒芜的“心田”,具有象征意义。B.“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形象地写出逼仄又无法摆脱的城市生活让母亲备感时光漫长寂寥。C.文中的母亲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亲一样,“偷偷摸摸”的行为中饱含对子女的忧虑。D.母亲种菜时的“我行我素”和“忘乎所以”,隐匿着对泥土的特殊感情,蕴藏着她的精神渴求。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长时间不适应城里生活的钝痛感。B.句子②中的“搏斗”,既是母亲与土地的搏斗,又是她与自己矛盾心理的搏斗。C.句子③中母亲的“藏匿本领”,体现在她藏匿工具和回家换衣沐浴的行为上。D.句子④语意上与上文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使得语气和表达的感情更强烈。8、文章最后两个段落,写出了废墟上首批种地人的复杂情感,请加以梳理概括。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劳动·价值”,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土地”。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答案:C解析:C.“文中的母亲……行为中饱含对子女的爱”错误,结合“这些和耕种有关的工具,被母亲隐藏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她把锄头横放在自己的折叠床下,铲子放在鞋架的最底层,弯刀立在冰箱与墙之间的缝隙,水壶放在花架上”可知,表明母亲深爱土地和劳动。故选C。7、答案:B。解析:B.“既是母亲与土地的搏斗,又是她与自己矛盾心理的搏斗”错误,结合“她浑身湿透,开门出现在客厅,好像刚刚经历一场搏斗”可知,只是把母亲的状态比作“经历一场搏斗”。故选B。8、答案:①种地带来快乐,收获带来的自豪;②对家的挂念;③住在城里的寂寥与不安;④菜地被毁的担忧。解析:①结合“现在,和母亲一起种菜的有不少人,元元的奶奶,胡小功的奶奶,丁家枫的外公,他们像蜗居在春日尊麻叶片下的虫子,在蒿草丛生的废墟上自得其乐”可知,种地带来快乐;②结合“夜幕将临时,他们常聚集在楼下,或站或坐,说话。有时,她们还会把自己种的菜拿来跟大家分享,一把豌豆、两棵生菜或几根蒜,这或许能让彼此产生回到乡下的短暂错觉。谈起种地经验,他们有抑制不住的热情,聊着聊着,时间就过去了”可知,收获带来的自豪;③结合“黑夜漫长,来自菜地的那点荣光,好像可以帮她们驱散寂寥与不安”可知,住在城里的寂寥与不安;④结合“他们此生也许未曾想到会住在洁净明亮的高楼里,把心神分给不同的地方,一面记挂着老家的房子、院落、老伴甚至一条狗一面在城里过着逼仄但又无法摆脱的生活”可知,对家的挂念;⑤结合“偶尔,附近传来挖掘机的轰鸣,她们还会仔细甄别,听那声响是否来自废墟……”可知,菜地被毁的担忧。9、答案:甲组①母亲年轻时是插秧能手。农村劳动让母亲得以展示自我、赢得人生的价值感;②母亲来到城里又痴迷种菜,再次彰显了劳动的价值:劳动可以使生活充实快乐,可以带来收获的自豪感,可以抚慰寂寥的内心,可以与他人分享劳动果实从而心生欢喜。③劳动不但可以生产物品从而创造财富,更让人实现自身价值,找到归属感,赢得人生意义。(亦可谈及其他种地人的劳动与价值);乙组①土地是贯穿文章始终的抒情意象;②土地成就了年轻时的母亲,为母亲带来了收获的自豪感,使她赢得人生的价值感;③土地是农民的根,抚慰着生活在城市中的母亲,并承载着对人生意义的深层思考。解析:甲组答案:①结合“我不禁想起母亲人生中已过去半个世纪的那个故事。生产队里的男男女女在集体劳作间隙,组织了次插秧比赛,母亲上午赢得很轻松。有人不服气,坚持下午再比一次,结果还是母亲赢……母亲一生未进学堂,鲜有机会展示自我,那一次,她赢得了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声名大噪”可知,母亲年轻时是插秧能手。劳动让母亲得以展示自我、赢得人生的价值感;②结合“母亲第一次割生菜回来时曾说,买种子的本钱已经收回我记得,她使用的是我们家一贯的低调不张扬的口气,平静中还带着终有回报的自豪”和最后两段可知,母亲来到城里又痴迷种菜,再次彰显了劳动的价值:可以使生活充实快乐,可以带来收获的自豪感,可以抚慰寂寥的内心,可以与他人分享劳动果实,心生欢喜。乙组答案:①结合“她从碎石渣里清理出厨房大的一块领地,现在便隔三岔五带回一小布袋青绿豆英,或几棵根部冒着乳白汁液的生菜”可知,土地是贯穿文章始终的抒情意象;②结合“母亲一生未进学堂,鲜有机会展示自我,那一次,她赢得了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声名大噪”可知,土地成就了年轻时的母亲,使她赢得人生的价值感;③结合“母亲第一次割生菜回来时曾说,买种子的本钱已经收回我记得,她使用的是我们家一贯的低调不张扬的口气,平静中还带着终有回报的自豪”可知,土地为母亲带来了收获的自豪感;④结合最后两段可知,土地抚慰着生活在城市中的母亲。黑龙江省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12月月考高三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麦乔叶如果还是小时候的福田庄,如果我还在福田庄,这时节就该能吃上碾馔。青黄不接时它是过渡的应急,饱腹无忧时它便是应季的美味。对我来说它不是词儿,它就是一股气息。把籽粒饱满却还没有变得坚实的青青麦穗割下,揉搓,去掉还没有变得焦脆的麦芒,再去掉还没有变得焦黄的麦壳,那柔嫩得如少女一样的麦粒就裸呈了出来。然后放到石磨上一遍一遍地碾,碾成青绿色的小条条,就成了碾馔。用蒜炒一下就很清香可口,如果奢侈一点儿,再破上个鸡蛋,那清香就变成了浓香。当时吃时也不觉得怎样,如今想起来顿时口舌生津。碾馔吃过没几天,便是秋麦,村里人有时也说麦秋,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和麦用在一起的秋和秋天的秋是两回事。秋麦的秋是动词,意为收获。麦秋的秋是形容词,意为成熟。总之,秋和麦搭配在一起,就是福田庄要割麦子的关键时刻。庄稼庄稼,粮食没有装到仓里,那就都是假的。家家都在田里打仗,人人都在田里打仗,“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两成丢”,怎么能舍得丢呢?一穗也舍不得丢,一粒也舍不得丢,常常是在晚上还要加夜班的。晚上凉快,更重要的是夜露的滋润使得麦穗不会过于焦脆,能有效地减少麦粒掉到地里的损耗。为秋麦加夜班,多值当。奶奶说。这时父亲照例会被奶奶喊回来。后来我才知道,尽管他的户口早已迁到了象城,可不知怎的村里也给他分了地。在福田庄,他还有地。奶奶需得做饭,还需带着我,没办法下地,如果父亲不回来,三个人的地就只能指靠叔叔一个人。奶奶说,这可不中。其实即便是父亲回来,干活儿也不怎么中。一个是书生,一是个瘸子,怎么能比得了其他家的人手?好在他们不偷懒,也好在麦垄总是越割越短,不会越割越长。更好在,干着干着,就会有人来帮忙。通常是在黄昏时分,奶奶一手拉着我,一手提着篮子,篮子里是刚出锅的油饼,由雪白的笼布包着,一层层葱花一层层油,面香冲出薄布。碰到人打招呼,贴晌去呀?奶奶响亮地回答:贴晌去!宽回来了吧?不回来能中?在地里呢。到了地头,远远地便能看到父亲和叔叔在割着麦子,地显得很大,衬得人很小。奶奶抱着我,坐在地头等着。暮色渐浓,村庄里炊烟四起。我说饿了,奶奶便撕一小块油饼给我吃。吃饱了,我昏昏欲睡着,听奶奶打着扇子扯闲话。等到这一垄终于割完,奶奶用水壶给父亲和叔叔冲洗一下手,让他们坐下来吃饼。正吃着,便有人喊着父亲和叔叔的名字:壮——宽——七娘会叫秋旺和春旺来,大耳朵全也会带着他的兄弟来,总之是,三三两两的,会来上几个人。这时他们已经忙完了自家的地,也吃过了饭,专意来给我家干。地里突然热闹起来,他们边干着边和父亲寒暄,问他请了几天假,问他的工作,问他的工资,问什么事该怎么办,一垄垄的麦子就在这些话里被割净,变成了麦茬。有时他们也不说什么,只是埋头干着。奶奶看着这情形便会感叹: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还真是这个理儿。往往是一割完麦子父亲就回了象城。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奶奶为什么一定要叫他回来。其实她从来没指望他能干多少活儿,他的回来具备的是典型的象征意义:都看见了吧,这个远在象城的很有本事的儿子多孝顺,多听我的话。你们给他家帮的忙不会白白浪费,他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笔人情债,你们不会亏本。“麦收有五忙,割挑打晒藏。”麦子割完后的重头戏是打场,也总有人帮忙的。开始是用牲口拉着碌碡碾场翻场扬场。我家每次扬场大耳朵全必来,扬得又快又净。后来就有了半自动化的脱粒机,就是一个砖砌的洞,里面安着一个大风叶,俗称“老虎洞”,因它张嘴吞麦的样子很像老虎。脱粒时最出力的活就是把麦穗送进老虎口,这里若是入得快就能省时省钱。这时是连中午都不休息的,因为中午天气最热,麦子最脆,脱粒的效果最好。可此时也最苦,任谁在老虎口站那么一会儿,就会变成一个黑人。脱净的麦粒就能颗粒归仓了?当然不能。还要晒。太阳出来了摊开晒,用木锨子摊得匀匀的,薄薄的,再如犁地一样一遍遍地在上面画线,把麦粒画成一沟一沟,一沟翻压着一沟,就都晒到了。太阳落前就要赶紧把麦粒拢成堆儿。晒玉米要放凉了收,晒麦子要趁热收,若放凉了再收就易生牛,别称铁鼓牛,在福田庄这里被极简称呼成了牛。后来我查了一下,它学名叫谷象,和故乡同音。麦子晒好后,另一个时刻便郑重来临:存新粮。奶奶卧室的角落里,一溜儿放着三口大缸,每一口缸都被一张硬苇席子收成一个圆,扎在缸口,称之为圈,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结构就是囤这个字的本义。要存新粮,得先把陈粮倒出来,我不爱干这活儿。陈粮的陈气我不喜欢闻,新粮的土气也不想忍受。是的,翻晒好的麦子看着虽是很干净,却还是有土。所谓的土气从这新麦身上就能领略得淋漓尽致。当你来到缸边,把麦子往缸里倒时,那一股冲腾而上的气,就是土气。每次被土气呛得让我忍不住对奶奶发牢骚时,她老人家都会说:你是饿得轻。老话说得好,富不盖房,穷不卖粮。家有存粮,心里不慌。恁好的粮,咋还敢嫌弃。(节选自长篇小说《宝水》)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对“碾馔”的回忆开篇,自然引出秋麦的场景,将读者带入福田庄的劳作生活中,为读者展示出辛苦与温情并存的乡村世界。B.文中奶奶没指望父亲能干多少活,却一定要叫父亲回来,体现了奶奶对乡土人伦的重视,同时父亲也是奶奶维系人情往来中的一环。C.“陈粮的陈气我不喜欢闻,新粮的土气也不想忍受”,当“我”发牢骚时,奶奶说“我”是“饿得轻”,表达了对“我”吃不了苦的嫌弃。D.作者将视角聚焦在乡村生活的“极小处”,对农业知识和文化习俗娓娓道来,呈现了鲜活的乡村图景,使小说极具乡土气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囤”“圈”等字的构造来解释记忆中的“存新粮”环节,表现了主人公在乡村生活中作为体验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B.文中多次直接引用奶奶的俗语,是原乡生活智慧的沉淀,勾勒了奶奶善于讲理的形象,是“我”对乡村世界生活根基的重新体认。C.小说所选取的几个秋麦场景都没有曲折的故事和激烈的冲突,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呈现鲜明的散文化特点。D.作者刻意点明“谷象”谐音“故乡”,有一语双关之妙,塑造了富含底蕴的故乡形象,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情感。8.有人说乔叶“以平淡而近自然的文风书写山村四时风物与日常生活”,文本中许多方面体现出这种风格,请加以分析。(6分)9.作者以一种“有情”的眼光,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与缝隙中探照着乡村的历史与现实。请结合文本谈谈都有哪些“情”。(6分)【6题详解】C.“表达了对‘我’吃不了苦的嫌弃”错。根据语境奶奶对我没有嫌弃,是对我们这代人体会不到上辈人对粮食的情感的嗔怪。故选C。【7题详解】B.“文中多次直接引用奶奶的俗语”“勾勒了奶奶善于讲理的形象”错。文中的俗语并非都是奶奶说的,如“麦收有五忙,割挑打晒藏”“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两成丢”等;塑造奶奶“说理”的形象不准确,文中是为了体现奶奶的话语对生活的认识和对自己的启示。故选B。8.(每点2分,共6分)①语言上,奶奶“这可不中”“贴晌去”等人物语言具有口语化特点,“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两成丢”的俗语体现语言的平淡而近自然;②环境上,对福田庄的四时风物、乡村风光、田间割麦等场景的描写都体现了环境平淡自然的特色;③叙事上,几个秋麦场景都没有曲折的故事和激烈的冲突,体现了平淡自然的文风;④思想感情上,福田庄上“人人在田里打仗”表现了对简单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体现平淡而近自然的文风。9.(每点2分,共6分)①对秋收的喜悦之情:忙碌的秋收之景透露着乡民丰收的喜悦;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回忆童年时幸福的乡村生活表露出“我”对故乡的眷恋;③邻里乡亲的淳朴之情:邻里协助割麦的行为蕴含了乡村社会的淳朴人情;④对粮食的珍惜之情:在收粮、晒粮、存粮等细节中展露了农民对粮食的爱惜;⑤母子、手足的亲情:秋收时父亲回乡和家人一起收麦饱含着血浓于水的亲情。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56年的债务铁凝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给万宝山一件事:1956年,父亲很肯定地回忆说,就是万宝山出生那年,他向老同事李玉泽借过钱。父亲说,好像就是你妈去医院生你,家里钱没凑够,我就找当时住对门的李玉泽借了五块钱。后来,也忘了为什么……就是没有把钱还给人家。今年是2009年吧,五十三年了。六娃,无论如何,你要亲手替我把钱还上。万宝山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人称六娃。父亲见六娃点了头,吃力地撑起身子,从枕头底下抽出一个皱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托在手掌上说,这里装着该还的钱,当然不能是五块。五块钱按定期存款五十三年算利息,咱就按1956年的定期利息算吧,我记得是百分之五,加起来是五十八块左右。万宝山从父亲手里接过信封,发现信封下方有红色仿宋体“市人民医院”字样,不觉在心里感慨:到底是父亲,一辈子精打细算。万宝山将信封塞进衣兜,这时,已经躺上枕头的父亲突然又奋力抬起身子,冲他的六娃张开了两条胳膊。万宝山从小就不喜欢父亲,在他印象中,父亲朋友很少,因为他那出了名的吝啬。父亲的吝啬也不时带给年幼的万宝山一些难堪。现在生命垂危的父亲用这种类似外国人的方式要和万宝山拥抱,他顽强地张着胳膊,白发蓬乱,四肢枯瘦,宛若一只凄风中的大鸟。他微微弯下身子,小心地抱了一下父亲。几天后,父亲去世了。父亲在春天去世,但万宝山执行父亲的遗嘱一直拖到秋天。万宝山出门也要算成本。秋天了,新中国六十年大庆,学校在国庆节之后组织老师和职工去北京参观,这才给了万宝山当面向李玉泽还钱的机会。出门之前,万宝山才认真想到了债主李玉泽。从前李玉泽和万家住对门,两家都住在纺织厂宿舍。关于父亲的借钱不还,万宝山仿佛从记事起就知道。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他和几个孩子围着宿舍楼门口推冰棍车的奶奶买冰棍。他们都知道,这个卖冰棍的奶奶是可以赊账的。万宝山也想先吃冰棍后给钱,旁边一个大点的孩子立即指着他,揭短似的说,“他们家大人借钱不还!”万宝山已经伸出去的手,像被这喊声烫着似的赶紧缩了回来。那时的他还没有能力用“羞愧”来形容自己,却明白地知道,借钱不还会让一个人抬不起头。再大一点,他知道了五块钱在1956年的价值,便愈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956年,在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