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子女婚恋观的实证研究14000字(论文)】_第1页
【离异家庭子女婚恋观的实证研究14000字(论文)】_第2页
【离异家庭子女婚恋观的实证研究14000字(论文)】_第3页
【离异家庭子女婚恋观的实证研究14000字(论文)】_第4页
【离异家庭子女婚恋观的实证研究14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离异家庭子女婚恋观的实证研究目录TOC\o"1-2"\h\u88861问题提出 181211.1研究背景 1107651.2概念界定 2271731.3研究意义 323851.4文献综述 4280132研究方法 6242742.1研究方法 6191792.2研究工具 7149252.3研究假设 8254983结果与分析 8288253.1A个案——子女婚恋态度与父母感情状况的相关性探讨 8188393.2B个案——子女亲密关系处理模式与父母互动模式的相关性探讨 11119303.3C个案——子女择偶观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探讨 1481354讨论 18233145结论与反思 191问题提出1.1研究背景近年来,在多元文化强烈冲击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离婚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家庭支离破碎。而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子女,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承受了父母婚姻冲突与离异事件的压力,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成年之后仍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随着离婚现象的日益泛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离异家庭中,而与离异相关的研究也开始越来越多。关于离异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其中,美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于离异的起因、过程以及带来的影响三大方面。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国内的离婚率不断上升,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经历家庭破碎,美国一些学者开始把目光聚焦到父母离异对孩子发展的影响研究上。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数千篇研究呈现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关注。而国内的一些研究发现父母离异对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如下影响:自卑感较强,对于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有较高的抑郁倾向和焦虑倾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尤其是面对人际关系问题;对于压力的承受能力不够等等。当这类群体在面临恋爱与婚姻选择时,也会随之而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他们本身缺乏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可能采用极端手段,例如不敢恋爱害怕受伤,或者过度沉溺恋爱失去自我,更有甚者没有习得如何正确面对失恋现象而产生了过激行为等等。因此,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婚恋的相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是很有必要的。1.2概念界定本研究关注的是父母离异事件对子女诸多影响中的一个方面——婚恋观,而父母离异直接产生的后果是离异家庭,因此本研究将对离异家庭与婚恋观两个概念进行如下界定。1.2.1离异家庭的概念离异家庭是由原生家庭中父母双方经由离婚这一法律程序而导致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的家庭形式。离异家庭子女则是父母离异后由一方或其他亲属抚养的长大的子女。1.2.2婚恋观的概念对婚恋观的界定,也是许多学者关注的话题。苏红(2006)将婚恋观定义为:人们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其不但直接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还会影响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杨艳玲(2007)认为婚恋观是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重要体现,是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姻缘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包括人们对爱情的基本观点(恋爱观),人们对爱人的期望,人们对各种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看法(婚姻观),人们对性行为的态度(性观念)等方面的内容。赵多辉(2008)将婚恋观定义为:人们对恋爱、婚姻以及两性观念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廉秀颖(2017)将其定义为:人们对于恋爱与婚姻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看法,是个体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本质、幸福婚姻的基础以及相关婚恋道德问题等的态度、看法和行为倾向,是个体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表现。国内外有关婚恋观的研究聚焦较为广泛,包括对青少年、子女的婚恋观现状研究,也有侧重于对婚恋观在不同年代下的发展趋势进行的研究,部分学者借助量表对婚恋观进行不同维度的研究。本研究将参考苏红(2006)的婚恋观定义,聚焦在离异家庭子女对恋爱与婚姻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看法,借助《家庭教养方式量表》等工具对其进行辅助探索。1.3研究意义1.3.1专业意义原生家庭是是指子女出生到成婚前,与亲生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事实上,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不仅存在于个体在原生家庭中成长的时段,当个体组建新的家庭后,这种影响也会一直延续着。原生家庭中成员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下一代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并且可以预测下一代在未来家庭中的婚姻生活和婚恋行为。目前,国内外对离异家庭子女在婚恋观方面的影响研究大部分还处于量化研究,通过收集量表、数据分析,提炼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然而这种结论难以对个体进行深层次探索,也忽视了个体差异性。因此,本次研究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以深度访谈的方式对离异家庭子女婚恋观问题进行个案研究,较为深入地分析离异家庭子女在婚恋观方面的代际传递性影响。这弥补了现有研究不足的缺陷,扩大了研究空间,补充了父母离异对子女婚恋观影响的实质性研究,为离异家庭子女婚恋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文献参考,并为后续研究的细分和深化打下基础。同时也用深度访谈的方法来验证个案研究方法的可能性和实用性。1.3.2社会意义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理论,18-25岁的个体处于成人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课题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随着身体和心理的成熟,这个阶段的个体会强烈地渴望与异性交流,并开始追求美好的爱情。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婚恋观尚未完全成型,对待恋爱与婚姻的态度与观念还不够成熟,也不够稳定,与异性交往的能力也没有完全获得。这些都是在成年早期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然而,伴随着离婚率的攀升,有越来越多的离异家庭子女在此阶段产生了不良的婚恋观。由于在成长中知觉到父母之间的婚姻冲突,目睹了家庭的解散,因此在建立亲密关系和组建新的家庭时往往会伴随着认知偏差和非理性情绪行为,从而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互动。因此,对离异家庭子女婚恋观进行调查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研究以个案的形式展开,通过对三位离异家庭成年子女的深度访谈,并辅之以量表测评,探讨离异家庭子女的婚恋的相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离异家庭子女的婚恋观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体未来家庭的稳定,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1.4文献综述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学术界有关家庭对子女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多。莫瑞·鲍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了代际传递理论,也叫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着眼于原生家庭,关注原生家庭的互动模式对子女未来家庭交往模式的影响。鲍恩将家庭成员看作一个互动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成员之间是同时互相发生影响的,一个成员的行为、认知和情感会引起其他成员的相应变化。比如父母之间的感情状况,会影响到孩子对于感情的态度。国内学者陈妤(2016)证实了这一点。她在研究中提到,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感情状况会对子女的成长及发展造成重要影响。父母的感情状况好,夫妻间亲密恩爱,子女们心中会产生安全感,会在各方面表现出色,对于未来家庭会充满向往;而如果父母感情状况不好,夫妻间经常吵架,战火不断,子女们耳濡目染,会产生心理阴影,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面对未来不敢期望,甚至害怕婚姻,害怕组成家庭。特别是离婚家庭,父母离婚前争吵、打架给子女造成心灵创伤,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不负责任的排斥和抛弃又让子女变得“无家可归”,甚至在他们成年后成家立业时,仍然会受到家庭的影响,他们可能会有不幸福的婚姻,或者由于父母离婚而害怕结婚,这是非常不利于子女成长和良好价值观形成的。除了家庭系统理论,结构功能理论也对研究原生家庭的代际影响有重要启示作用。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结构功能理论。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构成状况、居住方式、成员间关系和互动模式等等,家庭结构不同,对其中的家庭成员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它会塑造出家庭成员不同的个性特点,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婚姻爱情观的形成和变化。从结构功能理论的观点来看,家庭的两个基本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即儿童的出生和构成社会真正成员的初级社会化。另一点是,帮助成年人性格稳定。一旦家庭结构崩溃,例如父母婚姻解体,这将对孩子的亲密关系和婚恋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赵晨晨(2011)的调查结果支持了这一点。父母婚姻关系存续的情况下,子女婚恋观趋于开放,父母关系破裂的子女婚恋观反而比较保守传统。究其原因,可能是父母婚姻关系破裂家庭的子女从小目睹了太多父母之间的冲突,见到婚姻家庭生活的很多消极方面,所以他们对不和谐的婚姻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有着极其深刻的体会。他们比父母婚姻关系正常的子女更加期望一个健全美满的家庭,希望自己的恋爱婚姻能与父母的截然不同,以此来消除儿时对婚姻家庭生活的消极印象。汪洋(2014)也提到,离异家庭的子女从小到大学阶段都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与完整家庭的子女相比,父母对他们的关爱相对较低,因此,他们比较容易形成孤独、无安全感、无信任感等心理问题。他们在父母离异时就承受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很容易在遇到新的心理冲突时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很容易形成一些认知偏差。因此,离异家庭子女产生恋爱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由于离异家庭让他们形成的一些认知上的偏差,并且由这些偏差衍生出一些非理性情绪。与结构功能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20世纪70年代才构建完成的依恋理论。巴塞洛谬提出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是依恋的特殊存在形式。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又被称之为“亲密恐惧症”,指的是个体无法与重要他人交流重要的想法或感受的一种焦虑情绪。具有“亲密恐惧症”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很低。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到批评,所以回避亲密。孩子对父母婚姻冲突的感知可能是孩子回避亲密的重要理由之一。这一点在李思雨(2019)的研究中也有体现。在父母离婚对成年人的长期影响中,对子女建立亲密关系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研究表明,父母离婚会对子女的个人性格特征造成破坏,从而影响到其成人依恋关系的满意度和稳定性。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子女面对爱情和性亲密时会有更多的困难,甚至在建立婚姻关系的过程中也会具有更多不信任感。综上所述,许多学者在研究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时,更多地将关注聚焦在他们的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和压力承受等方面,但是对于他们在婚恋观方面的研究就显得略有不足。这些研究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有益作用,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离异家庭子女的研究偏向低龄化,较少有对成年人的研究。第二,对婚恋观的研究侧重于量化,较少以质化的方式对个体进行深度发掘。第三,对于父母离异带给子女的影响过分关注消极影响,忽视了个体后天的主观能动性。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次研究将以个案的研究方法开展,对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分别进行深度访谈,并辅以量表测评,探讨父母离异事件对子女成年后在婚恋观方面的影响。2研究方法迄今为止,为了提高心理学的科学性,研究方法多采用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可以定量分析的研究数据,为后人进行重复研究和重复论证提供便利。但是,由于人类心理活动的特殊性,数据分析和定量研究不可能完全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所有规律。特别是在研究复杂的、先进的、社会性的人类心理活动时,由于个人感情和态度评价的模糊性和隐蔽性,以及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多样性,实证研究往往无法顺利进行,有必要进一步采取描述性的研究。所谓描述性研究,是指通过具体的描述性手段,为了阐明或证明对心理现象或心理规律的观点,获取和收集与事实相关的信息的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是在自然环境或日常生活背景下,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言语和行为,记录和分析相关行为从发生、发展到衰退、消失的全过程和结果。也可以与当事人进行访谈,例如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或在线访谈,以了解当某种心理现象发生时个人的内在经历,情绪或观点。2.1研究方法2.1.1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主要方法的一种。个案研究是选择特定的个体、单位、现象或主题的研究。这类研究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对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内外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解、梳理和详细分析。一般来说,是对具体的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详细的调查研究,并根据其结果适当地推定该案例所属于的整体的普遍意义,以形成对相关问题和结论的深入、全面的认识。个案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对案例进行综合观察,以收集案例的各个方面。本次研究将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三位符合条件的当事人,通过三个个案,具体采用调查研究与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通过对个案的研究,分析父母离异事件对成年子女婚恋观的影响,进而探讨原生家庭对个体人格形成的影响,提炼出普遍性的观点与结论。2.2.2调查法所谓调查法,就是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来了解被测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调查过程中,必须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计划,如实记录调查结果,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调查的需要,可以调查被调查者本人或调查对他熟悉的人。它的好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时调查很多人,获得大量有效的资料。其主要缺点是,被测者可能会以各种理由对问题做出虚假或错误的回答。调查法的主要特征是要求被测者以问题的形式对问题进行陈述。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对三位当事人本人进行调查,获得他们的背景资料作为访谈前期资料,为进一步开展深度访谈奠定基础。2.2.3深度访谈访谈法,是通过与来访者面对面交谈,了解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根据提问的性质、目的、对象的不同,访谈的方法也不同。本次研究的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进行,访谈大纲借鉴相关量表的维度进行,并根据调查法获得的前期资料进行编制。在提前拟好访谈提纲的基础上,与三位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访谈过程中运用EMBU对当事人进行测评,以便进一步掌握当事人信息。2.2研究工具访谈大纲:访谈大纲主要包括访谈时的指导语和需要提出的问题。进行访谈时,指导语和问题的表达可以按个人口语习惯进行说明,访谈问题虽然原则上需要按固定顺序进行,但在实际访谈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当事人的阐述适当调整,以不打乱当事人的思路为准。本研究所使用的访谈大纲分为婚恋观与原生家庭两个部分,婚恋观部分包括对恋爱的态度、对婚姻的态度、择偶观念等等;原生家庭部分包括家庭成员性格特点、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家庭氛围等等。《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是由瑞典于默奥大学精神医学系的学者共同编制的量表。量表作为一种工具,主要用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目前国内已出现该量表的中文修订版,经国内学者张津萼与其团队验证,《家庭教养方式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测试我国群体的量表使用。各维度重测信度为0.67-0.89,分半信度为0.5-0.91,同质性信度为0.46-0.88。2.3研究假设1、离异家庭子女的婚恋态度与父母感情状况有关。2、离异家庭子女的亲密关系处理模式与父母互动模式有关。3、离异家庭子女的择偶观念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3结果与分析3.1A个案——子女婚恋态度与父母感情状况的相关性探讨3.1.1当事人A的基本资料A,女性,26岁,独生子女,本科学历,已工作五年,单身。A的父亲是一为舞蹈教师,母亲是一位个体商户,A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二人经由相亲介绍认识,感情基础较薄弱。父亲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显得沉默寡言,母亲善妒疑心重,由于职业原因,A的父亲常常与异性有肢体接触,引得母亲十分不满,母亲时常怀疑父亲出轨,二人虽没有直接爆发争吵,但关系十分紧张。A性格好强,但很悲观,不爱与人交流,有什么事都会憋在心里。父母双方因为长期沉浸在互相怀疑中,对A的成长不管不顾。小学毕业时,父母二人因关系紧张选择分居,父亲搬离,A主动提出要去寄宿学校,周末的时候回家与母亲一同生活,与父亲联系较少。初二时,父母双方互相指认对方出轨,婚姻关系正式破裂,母亲去别的城市从商,临走前给A发了短信,言明自己对A非常愧疚,A直言对此感到麻木,并未做出任何回应。此后A与父亲共同生活。直到高中毕业后,母亲的生意小有起色,于是将A接到自己的新家共同生活,A与父亲的联系再次变少。A到目前为止没有谈过一次恋爱,一心扑在工作上,母亲对此感到十分焦虑,常常催促A找男朋友,但是A每次都以工作忙为理由回绝母亲,自己对恋爱婚姻毫无兴趣。以下为谈话过程中的部分摘录,Q为研究者,A为当事人。A1:最近快烦死了,我妈一直催我找男朋友,可我压根就不想谈。Q1:能说说为什么不想谈吗?A2:谈了也不一定结婚啊,有那时间干点啥不好,为什么一定要谈恋爱。Q2:你觉得恋爱与结婚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A3:谈恋爱不为了结婚,那是为了什么。Q3:你不想恋爱,那你有考虑过结婚吗?A4:恋爱都不想谈,更别提婚姻了。我不太想结婚,如果能一个人过一辈子也挺好。我真的不知道谈恋爱为了什么,结婚又是为了什么,我觉得都很没必要。我现在自己挣钱自己花,如果结了婚,钱根本不够生活,现在养个小孩都要砸锅卖铁,那不是自己找罪受嘛?Q4: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你刚才说这些的时候,有一种你想一个人扛下所有的感觉,其实无论是恋爱,结婚还是组建家庭,都是需要两个人彼此共同付出的,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自己的另一半是什么样的?A5:没有思考过。因为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恋爱结婚这些,所以也不会考虑另一半是什么什么的。但是就算有另一半,也未必会很有钱啊,我自己什么条件我清楚,人家有钱人也不可能找我啊,而且说句难听的,另一半就一定会承担家庭支出吗?我不清楚。Q5:也就是说,你不想恋爱、结婚,所有从来没有考虑过择偶这方面。但是你妈妈一直催促你找男朋友,那你有没有和你妈沟通过你的真实想法?A6:没有,我知道她是为我好,我也不想让她太担心。Q6:那你爸爸知道吗?A7:也不知道,我没有跟他们讲过。Q7:能说说原因吗?A8:我不想让他们担心,因为他俩的婚姻已经这样了,所以他们都希望我能够幸福,但是我从小好像就没有考虑过自己以后会恋爱,结婚这些事。而且我也不知道怎么去跟他们说,如果我告诉他们,我完全不想恋爱,不想结婚,而且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我爸妈一定会很自责的。Q8:我能理解,虽然爸爸妈妈都希望你能够幸福,你不想让他们担心你,也不想他们因为你而自责,可你自己也确实很抗拒谈恋爱,所以你心里很煎熬。A9:对,就是这样我才觉得很烦,而且也不知道跟谁去说。Q9:可以感觉到,你父母虽然离婚了,但他们都很爱你,不过刚才你也提到,你担心他们会因为你而自责,是不是可以认为,你也觉得你这种不想恋爱不想结婚的态度其实跟他们有关系?A10:我觉得确实有关系。因为我感觉我爸妈结婚之后感情就会慢慢变淡,然后出现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比如吵架,出轨,冷战等等,所以我对感情这个东西一直都不太相信,而且现在很多人结婚也并不是因为感情吧。Q10:所以你觉得,你现在不想恋爱不想结婚,是因为对感情不信任,而你之所以对感情不信任,是因为你觉得爸妈之间的感情状况很差,并且在以前的相处过程中给你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直接导致你觉得感情是不可信的,即使两个人有感情最后也会变得糟糕,是这样吗?A11:可以这么说。Q11:那你觉得你理想中的家庭或者父母应该是什么样的?A12:不知道,也不想考虑,我已经这样了。……3.1.2谈话剖析从A1、A2、A3、A4来看,A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恋爱和婚姻的抗拒态度,但同时可以看出A对恋爱的本质是模糊不清的,而且A对恋爱的动机也有一种狭隘的认知,对于婚姻的看法也比较消极。从A4可以看出A认为自己对于恋爱与婚姻抗拒的原因之一是经济压力,但是结合A的家庭条件来看,A并不属于经济受阻才导致不想谈恋爱与结婚。同时,这段话中A对于家庭的考虑只包括到自己与孩子,丝毫没有考虑对另一半的作用,于是笔者运用澄清提出了Q4。从A5很明显能感觉到,A对于另一半的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A没有择偶打算,也不清楚家庭中另一半的作用,同时能感觉到A在谈论择偶时有些自卑。A5呼应A1、A2、A4,再次复现了对于恋爱与婚姻的消极态度。在Q5时笔者将话题引导至父母对于A在婚恋方面的态度。从A5、A6、A7来看A对父母有所隐瞒,A8对隐瞒行为做了进一步解释,原来是不想让父母担心自己,也不想父母自责,笔者在Q8时将这一原因进行了情感反映和释义,A9回馈正确。笔者在Q9将话题引导至原生家庭对A的影响,主诉在这时候做出了思考。从A10看出,A不愿意谈恋爱、结婚,其实是出于对于感情的不信任,而这也恰恰暴露了父母的感情状况。此时可以看出,A4提到的经济压力,只是一直潜在的、浮于表面的因素,并且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A觉得养孩子会砸锅卖铁让自己生活质量下降,觉得结婚不需要基于感情基础,这更加剧了A对于婚姻的抗拒。Q11笔者进行了总结,父母的感情状况差以及不良的相处模式,让A对感情充满危机感,并且最后父母婚姻解体,似乎也在告诉A感情不值得信任。久而久之,A对感情敬而远之,不愿去思考,更不愿去触碰。结合A的家庭背景可知,A的父母常年分居,家庭关系淡漠,且夫妻二人感情基础较弱,加之不良的互动模式,使夫妻感情破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A,不仅对婚姻充满抗拒,而且对未来家庭毫无期待。综上所述,父母的感情状况对子女婚恋观有代际传递性影响。父母感情状况一般、家庭关系淡漠的子女对感情充满危机感,体现在对恋爱与婚姻的抗拒,对未来家庭也很少有期待。3.2B个案——子女亲密关系处理模式与父母互动模式的相关性探讨3.2.1当事人B的基本资料B,女性,22岁,独生子女,职校学历,已工作四年。父亲在事业单位上班,母亲全职在家。家庭条件较好。父亲性格懒散,对家中事务漠不关心,只顾自己享受。母亲性格急躁,承担家中一切事务,对父亲的不管不顾心中颇有怨言,因此二人常有口角发生。B的性格内向温顺,做事胆小谨慎,在家中没有话语权,也从不与人发生争吵。B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较吃力,父母二人不关注B的学习成绩,依然重复着每天吵架的固有互动模式。B中考落榜,母亲托关系将B送进当地一所私立3+2寄宿职校,此后B与家人的接触变少。职校毕业之后,母亲托家人的关系安排B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岗位,B起初非常不满,但与母亲多次沟通无效,B就默默忍了下来。后来慢慢适应了岗位,也就不再抵触。小学毕业时,父母双方由于经常发生争吵,感情变淡,选择离婚,三个月后经双方家人劝说复婚。B初中毕业后,父母再次选择离婚,一年后二人协商复婚。待B满18周岁后,父母最终彻底离婚。B目前与母亲和姥姥在一起生活。工作之后,B先后谈过四任男朋友,皆以分手告终,其中最长谈了半年,最短只谈了三周。对此B十分苦恼,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以下为谈话过程中的部分摘录,Q为研究者,B为当事人。B1:我感觉自己好像不太适合谈恋爱。Q1: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B2:就每次谈恋爱,谈不了几天就分手了,好几次都是这样。Q2:你觉得是什么问题导致的呢?B3:聊不下去,没有话题吧。一开始还能聊聊天,到了后来就是没话说,不知道该聊什么,每天就早上好、晚上好,吃了没、睡了没,或者他发个什么东西给我看,我就回他两句。挺无聊的,而且打电话不知道说什么就更尴尬了,好像每次都是这样,没话题,不知道该聊什么。Q3:这个问题在每段感情中都出现过吗?B4:好像是的。Q4:你有没有思考过造成没话题的原因是什么?B5:我也不知道,可能是两个人不合适吧。Q5:那你通常会选择怎样的男朋友?B6:就感觉条件什么的也合适,可以发展就处上了,要不然我妈天天催。Q6:所以你的男朋友都是你为了应付你母亲而找的吗?不是自己喜欢才相处的吗?B7:也不能说不喜欢吧……但确实不是完全出自于喜欢才相处的,你说的对,我确实想应付我妈,因为她总是威胁我如果我不找就她给我找了,我觉得还是自己找吧。Q7:那你觉得缺少聊天话题这件事与你的原生家庭有关吗?B8:不太清楚这有什么关联。Q8:你回想一下,你父母平时是怎么互动的?B9:他俩?吵架呗,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个没完,我都快烦死了。因为我妈这个人性子挺急的,而我爸很懒,所以我妈就经常会念叨我爸懒什么的,我爸肯定不乐意,就反驳嘛,两个人就吵起来了。Q9:也就是说,在你印象中,你爸妈意见分歧的时候,总是用吵架来解决问题,是这样吗?B10:好像是的,而且也不止意见分歧的时候,平时也聊不到一块去,聊两三句两个人就都不高兴了。Q10:他们一般会聊什么话题呢?B11:就家长里短,没什么特别的话题。Q11:你印象中他俩有没有在一起愉快聊天,或者聊天很顺畅的时候?B12:(思考1分钟)我想不起来。Q12:你现在可以思考一下,你谈恋爱总是失败、总是没话题聊的原因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你爸妈平时的互动模式本身就有问题,导致你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一段亲密关系,而且他俩平时也没有顺畅聊天的时候,你就更学不到如何与人顺畅的聊天,也不知道正常来说有什么话题可以聊下去。B13:好像确实是这样的。……3.2.2谈话剖析从B1、B2、B3来看,B对于自己当前遇到的恋爱问题十分困惑,并且有些不自信,觉得自己不适合恋爱。最大的困扰就是和对方没话题,并且聊天持续不下去,无法长期顺畅的交流。从Q3、Q4来看,这个问题一直长期伴随着B,并没有得到解决,并且B没有思考过背后原因,只是单纯地把问题归因到两人不合上,说明B对于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模糊不清,同时对这个问题也不是积极解决的态度,有回避倾向。笔者进一步追问B的择偶观念是什么,B的回答仍然模糊不清,既说自己觉得合适,又说为了应付母亲,因此笔者对B6进行了澄清。从B7来看,这个时候B开始进行了思考,并且对母亲用到“威胁”这个词,可见在B心里对母亲是不满的。笔者在Q7将话题引导至原生家庭对B的影响。从Q8、Q9、Q10、Q11来看,笔者引导B去回忆父母平时的互动方式,并且进一步引导B思考这些互动是否对自己有影响。从B9、B10来看,B的父母平时的互动模式是冲突型的,父母并没有给B树立良好的两性互动行为模式,这就有可能导致B现在对亲密关系的处理十分迷茫,而且B用“烦死了”表明她对于父母这样的相处方式感到不满。根据B在B11和B12的反馈,也能看出,父母平时在生活中没有顺畅聊天的示例,导致B在面对聊天时常常不懂如何回应,也不知道正确的聊天话题有哪些。笔者在Q12做了总结。由于父母二人多数时候都给孩子呈现一种争吵不休的姿态,B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没有习得正确的两性互动模式,导致在谈恋爱时经常不知道与对方聊什么。除此之外,B对于父母这种互动模式十分厌烦,再结合B的背景资料可以发现,B的母亲是一个比较专制的人,A从小到大的一切都是母亲一手安排好的,没有转圜的余地,因此A对于母亲的决定是排斥的、不愿接受的,所以B在潜意识里对父母其实是不满的。那么B在恋爱中遇到的问题,表面上是自己的问题,实质上也是在表达对父母的不满。综上所述,父母之间的相处和互动模式也具有代际传递性。下一代会不自觉地模仿和使用父母的相处和互动模式。尤其是父母之间不良的互动模式会给孩子带来长期的消极影响,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会凸显出来。3.3C个案——子女择偶观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探讨3.3.1当事人C的基本资料C,男性,24岁,独生子女,大专学历,已工作三年。C出生在一个普通工薪家庭,家庭条件一般。父亲有点大男子主义,要求母亲以家庭为重,但是母亲是个很有主见的人,而且很有事业心,对于父亲的强势不甘示弱,二人常常在一件事件上互不相让,暗中较劲,心中有怨气但互相不交流不沟通,擅长以冷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C性格开朗乐观,待人谦和有礼,但是比较在意别人的看法,内心敏感,生怕给别人留下差印象。父母对B都采用较为民主的教养方式,从不在C面前发生争吵,也比较尊重C的意见。小学五年级时,父母由于双方观念分歧过大选择离异,双方经协商共同抚养C,C与父母轮流生活。高中毕业后,母亲再婚,C与父亲一起生活,但是与母亲仍有频繁联系。大专毕业后,C选择了独身一人到别的城市工作,目前一个人独居。工作之后,C谈了一个异地女朋友,恋情持续了一年,最后也以失败收场。谈到分手原因,C觉得异地是最大的阻碍,两个人工作都忙,见一面成了奢望,最后女孩无法忍受提出了分手,C为此深受打击,并且决定以后绝不谈异地恋情。目前已走出情伤。以下是C的家庭教养方式量表测评结果,研究者将从中挑选感兴趣的问题对C进行提问。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常模51.5415.8420.929.828.2712.43标准差8.893.983.663.832.403.12得分42182381012表2家庭教养方式父亲六个维度得分表1家庭教养方式母亲五个维度得分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常模55.7111.4736.429.9911.47标准差9.313.266.023.813.21得分56947109通过上表可知,父亲在惩罚、严厉这项上得分偏高;母亲在过分保护、过分干涉这项得分偏高。以下为谈话过程中的部分摘录,Q为研究者,C为当事人。Q1:能说说你喜欢什么样的女生吗?C1:硬要说的话,我喜欢性格温柔的,善解人意的,三观相同的,能一起奋斗的。Q2:没有其他要求吗?比如外形条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收入高低这些。C2:没有没有,怎么说呢,我对这些都不看重,我只想找一个我喜欢的女孩,前提是人家也能接受我的,毕竟我的家庭……(尴尬的笑,没有说下去)Q3:我懂你的意思。你觉得另一半只要是你喜欢的,她也能接受你的就行,别的条件你觉得无所谓,都可以接受。C3:对,是这样的。Q4:你之前的女朋友是你喜欢的类型吗?C4:是的,她就是那种很温柔的人,而且特别善解人意,每次跟她聊天心情总会变好。Q5:你觉得你喜欢这类型女生的原因与你的原生家庭有没有一些关系?C5:(思考了几分钟)可能有点关系,我原生家庭里我爸妈对我都比较强势,所以我现在就很排斥那种性格太强硬的人,有点反其道而行之,喜欢温柔的人。Q6:你爸平时是怎么对你的?C6:我爸不太管我,平时两个人相处还好。Q7:但是我看你在43题上有写,你父亲经常无缘无故打你?C7:是的,我俩平时相处好的前提是我听他的,如果我不听他的,他就会很烦,甚至会不分青红皂白的打我一顿,挺无语的。Q8:看得出来你爸爸确实有点太专制了,那他有没有尊重你意见的时候?C8:他对我没要求的时候,任凭我想干嘛就干嘛,但是他有要求的时候,我就要听他的。Q9:你刚才说你妈妈性格也很强势,那你妈妈也是这样的吗?C9:恰恰相反,我妈很护着我,但是我妈的强势是那种盲目的,憋着一股子劲硬要做,不做不行,谁都拦不住。Q10:我看你在59题上作答,你觉得你妈妈对你关心有时候是夸大的吗?C10:我妈是那种有点想当然的理想主义,什么都是靠幻想,靠猜,也不怎么结合实际,而且对我有点太紧张了,比如新闻报道有人淹死了,她就不让我走桥,说不安全,我去跟朋友打球她就怕我摔骨折脑震荡,就不让我去。Q11:但你其实不太满意爸妈对你这种教养方式C11:是的,我觉得有什么事可以商量着来,但是我爸太强权了,我妈又说不通,理解不了我。Q12:所以你想找一个性格温顺,能理解你的女孩子。C12:是的。……3.3.2谈话剖析从C1、C2来看,C对于另一半的要求只出自于自身喜好的考虑,比较主观,没有太多考虑对客观条件。笔者在Q3对C的择偶观念进行澄清,得到肯定的回答。笔者进一步追问前女友是否符合C的择偶观念,也得到肯定的回答。说明C的择偶观念是稳定的。笔者在Q5引导C思考自己的择偶观念是否与原生家庭成员性格有关时,C做出了思考。从C5可以了解到,因为C不喜欢父母强势的性格,所以择偶标准偏向了与父母性格相反的一面,C喜欢温柔的人,也说明了父母对C强势的教养方式让C产生了回避的念头。笔者结合家庭教养方式量表的得分对C进行了提问。由于父亲在惩罚、严厉上的得分偏低,笔者询问C与父亲的相处如何时,C回答还好,与量表有出入。笔者在Q7与C进行面质。C做出了解释。从C7和C8来看,C的父亲对C有明显的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特征,要求C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如果违背,可能会换来父亲的惩罚。根据父亲的行为,笔者继续追问母亲的教养方式从C9、C10来看,母亲对C的教养方式也体现出控制的特点,但是与父亲的惩罚不同,母亲的控制是对C的过度关心。C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不满,因此在择偶时倾向于选择具有与父母相反特点的女性。综上所述,C由于对父母教养方式的不满,在择偶时过分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忽视其他客观条件,产生片面而单一的择偶观念4讨论通过上述三个案例,我们可以感觉到,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尤其对子女的认知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塑造作用。而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之一,就是导致子女会产生一些认知偏差。这些认知偏差潜移默化地伴随子女成长,待子女成年后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就会凸显出来。在婚恋观方面,子女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难题,比如对感情产生悲观情绪,面对恋爱问题时无法解决,片面的择偶观念等等。那么如何更全面、完善地发挥原生家庭的积极影响,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家庭内部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家庭环境发生变化,必将引起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父母离异会使家庭结构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而由于家庭结构变化,子女在其中往往会受到影响,产生心理变化。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离异给子女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父母应给予子女更多关爱。首先父母要及时的安抚子女焦虑、紧张、恐慌等情绪,让他们仍然能够感受父母的关爱,多给予他们自我认同感。其次父母可以用朋友的角度与子女进行交流,真诚地解答子女的疑惑,不逃避,不回避,避免子女产生自责、负罪的心理。另外,父母要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合适,尽量避免给子女传达不和谐的语言,或树立不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