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课时跟踪检测(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课时跟踪检测(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课时跟踪检测(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课时跟踪检测(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6页共6页课时跟踪检测(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陵县是指统治者为修建、保护帝陵和祭祀而设的特殊的县。西汉在长安周边设置陵县,并大量移民徙居。徙入陵县者,高祖时为齐、楚大姓,燕、赵、韩、魏之后及豪杰兼并之家;武帝时是郡国豪杰及赀三百万以上的;宣帝时是郡国吏、民赀百万以上和丞相、将军、吏二千石。这一举措旨在()A.强化皇室独尊地位 B.笼络各地豪强势力C.防范地方割据势力 D.保持统治集团稳定解析:选C据题意可知,汉代将地方豪强大族迁入陵县,这削弱了豪强大族在地方的势力和影响力,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故选C项。2.(2021·宁德三模)战国至西汉中期,人们通常以县为单位书写籍贯。但到了西汉后期,郡逐步取代县成为人们书写籍贯的单位。这一变化表明()A.地方行政权力重心上移B.中央政府权威遭到动摇C.国家版图呈现扩大趋势D.人口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代全面实现郡县制,郡是县的上一级单位。在当时籍贯书写中以郡取代县,反映了人们对郡的认可和地方行政权力的重心上移,故选A项。3.(2022·毕节模拟)汉朝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多渠道、多方位的信息系统,相关信息主要来自各级官员的奏疏以及郡国上计吏、刺史州牧、使者及民间上书者。其中,官员、郡国上计吏和州牧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各级吏员、基层乡官部吏。据此可知()A.“大一统”的政治观念得以普及B.汉朝的基层管控制度趋于完善C.地方官吏发挥了重要政治作用D.监察制度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汉朝政府重视对地方吏治的考核,说明地方吏治在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4.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同时,增加“殿试”,把初唐每年4—7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至20人,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相同目的是()A.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B.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C.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D.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解析:选A根据材料大意可知武则天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扩大入谱官员的范围,提高下层地主社会地位;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并让新晋进士进一步推荐人才,从而扩大了下层地主规模。培植新兴地主阶级,改变王朝的权力构成就是为了打击门阀氏族势力,加强皇权,故选A项。5.唐代城市规划中,只有长安城的宫城与皇城位于城内北部正中;其他大部分城市都遵循中原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特点,把宫或地方官衙建在城的西北圈。据此可知唐代城市规划()A.彻底摈弃等级观念 B.较为重视城防安全C.为历代统治者沿用 D.注重城市经济职能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城市规划中,大部分城市都遵循中原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特点,把宫或地方官衙建在城的西北圈,这体现了城市规划重视城防安全,故B项正确。6.下面为唐代官府书吏设置简表。说明当时()称谓隶属部门主要职能及活动“楷书”门下省、中书省担任图书、典籍、文献的抄写。官方组织大规模抄书活动有四次“群书手”门下省、中书省“楷书令史”秘书省(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楷书手”著作局(隶属秘书省)“能书”“书直”门下省A.书法艺术大放异彩 B.统治者重视文化事业C.三省职权分工明确 D.思想呈现出多元特征解析:选B根据表中的内容可知,唐代重要的职能部门都设有书吏,专门从事图书典籍文献的抄写,而且官方组织大规模抄书活动有四次,由此可见,唐代统治者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以B项正确。7.(2021·安庆一模)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这一变化反映出()A.社会阶层的流动 B.中央集权的弱化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市民文化的兴盛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由唐朝到五代,宰相的出身由世家大族为主到日益多元化,特别是进士出身者超过了半数,反映出科举制等因素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所以A项正确。8.(2022·西安模拟)宋代笔记《玉壶清话》记载:一次宋太祖派遣武将党进戍边,依例应出行前向皇帝致辞,但宋太祖念其“本出溪戎,不识一字”,便破例让他“不须如此”。但党进性格刚强,坚决要求致辞,便使人将内容写在“笏”(手板)上,并反复背诵。结果当天由于紧张,党进“不能道一字”,最后只说出一句“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引发哄堂大笑。后来他自己解释说“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这反映出北宋初年()A.程朱理学盛行,引导朝廷政治风向B.重视科举考试,成为唯一晋升途径C.提倡武将读书,文官群体得到推崇D.设置二府三司,枢密院只负责军事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武将党进“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表明文官群体得到推崇,这主要和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关,C项正确。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北宋)金兵内侵,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州郡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作者意在论证()A.唐代藩镇制度的进步作用B.都城的区位选择意义重大C.唐宋的地方治理互有得失D.宋朝强干弱枝的消极影响解析:选D材料把宋代与唐朝进行了对比,得出宋代“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的结论,这主要是受到宋代强干弱枝的影响,导致地方军事力量较弱,故D项正确。10.下表是元朝行省以下地方官员的设置(部分)情况。由此可知该举措()机关与官员执掌与任用地方官路府府达鲁花赤一员(正职)知府或府尹一员掌府事州达鲁花赤一员(正职)州尹一员掌州事县州达鲁花赤一员(正职)知州一员掌州事县达鲁花赤一员(正职)县尹一员掌县事注:达鲁花赤是蒙古语,本义是镇守者、制裁者、掌印者,有如现代之中央特派员,负责监督各级的地方官,且规定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往往是各地的真正掌权者。A.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融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是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D.效仿于辽朝南、北面官制度解析:选B根据表中信息“达鲁花赤……负责监督各级的地方官……往往是各地的真正掌权者”可知,元代朝廷在地方各级设置达鲁花赤,是为了监督各级地方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37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注: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此处,宰相泛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特指某一官职。)——摘自韩非子《韩非子·显学》材料二(注:图中宰相包括秦汉丞相、相国、三公,唐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明清大学士。)——摘编自余意峰《中国历代宰相籍贯分布的时空变迁规律》(1)运用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分析材料一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材料一观点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意义。(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分析战国时期的背景即可。第二小问,根据“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得出人才选拔要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根据“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得出要注重资历和功绩。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从战国实行按功授爵,西汉推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隋至清实行科举制等回答。第二小问,根据示意图可知,秦汉、隋唐,宰相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北宋均匀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成为集中地区。第三小问,根据所学,可从隋唐以前世家大族垄断选举,宰相籍贯集中;科举制使选官范围扩大,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宋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到江浙地区,宰相籍贯在江浙密集等分析总结。答案:(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成为各国统治者可选用的人才。借鉴意义:人才选拔要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要注重资历和功绩。(2)战国:按功授爵。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至清:科举制。特点:秦汉、隋唐,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北宋均匀化,并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南移,自南宋起江浙一带成为集中地区。成因:隋唐以前实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选举,宰相籍贯集中;科举制使选官范围扩大,宋代扩大了科举规模,宰相籍贯分布均匀化;宋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到江浙地区,宰相籍贯在江浙密集。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两宋三百年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序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摘编自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选取你熟悉的一位宋代人物,结合其相关活动,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解析:材料中“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主要论述了宋朝立国的总的时代背景,在论述的时候,我们要对该形势进行简要论述:从内部来说,北宋是建立在唐末到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基础之上,其政权建立之后,必须要努力改变这一局面,如实行二府三司制度来加强中央以及君主的权力,但是却导致“三冗”“二积”局面;从外部来说,辽、西夏、金等周边政权又对宋朝产生一定威胁。面对这种“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题干中要求选取一位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活动,来论述材料所述这一主题思想,以此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选取范仲淹、王安石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来论述材料中的观点。答案:示例:北宋建立在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基础上,且其建国后面临着结束割据局面,防止内患发生的问题,从这种角度来说,北宋“生于忧患”。宋朝建立后,内部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宋代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战事不断。由此可谓宋代长于“忧患之中”。面对着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局势,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