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新教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1.结合魏晋至唐的选官制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2.搜集有关“三省六部制”等的史料,认识魏晋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结合赋税制度的变革,认识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课标导航·明晰目标】【时空坐标·历史脉络】知识归纳|识记理解选官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兴衰内容实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曹魏士族中正官家世2.科举制。形成隋朝建立后,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完善影响废除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进士文化素质【构图解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时期。确立职权隋文帝草拟审核执行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宰相赋税制度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均田令唐初租庸调制内容影响庸生产时间唐中后期两税法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实施杨炎唐中后期两税法内容影响资产夏季财政收入人丁【概念辨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1)区别: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调制则是赋税制度,二者定义不同,适用范围不同,历史沿革不同。(2)联系: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由于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被两税法取代。重难探究|素养初培探究点一科举制的影响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这一制度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人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的异同。(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异: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前者重门第,后者重才能;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前者凭举荐,后者凭考试。同:都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工商业者都不在举荐或选拔之列。材料二在传统社会中,个人只有置于家庭、社会的体系中,以其在血脉延续、功绩建立、角色扮演等方面的成就,才能获得来自外界的认同,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个人价值取决于其对于家庭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则被描述为“孝”。作为维持个人与家庭之间关系的核心价值,科举制为“孝”创造了表达空间。踏入科场的人所追求的绝不仅仅是一己的荣耀,他同时也背负着光耀门楣的重任。——纪莺莺《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以社会流动为视角》[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的价值。(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价值:对个人——提高身份和地位;对家庭——光耀门楣;对社会——促进社会人才流动,为社会注入活力。【要点总结】科举制的影响(1)积极方面。①通过考试选用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②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⑤后来为西方国家形成现代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2)消极方面。①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使儒学成为执政者控制臣民思想的工具。②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③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了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探究点二汉至唐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魏晋南北朝、唐朝三个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答案】演变:汉武帝设中朝以夺相权,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三省,唐朝三省长官已成为正式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材料二如下图。唐朝三省六部工作流程图[问题2]根据材料二,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项大型工程,该事项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基本程序:中书省草拟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计划,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将审核通过的兴建计划下达给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要点总结】汉至唐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特点(1)相权不断被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①汉武帝设立中朝以削弱丞相的权力。②隋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①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汉朝又设立了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②魏晋至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逐步形成并发展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问题1]根据材料一,归纳租庸调制的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特点:以人丁为主征税;以实物税为主(或收取实物地租);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部分人享有免课役的特权。材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刘昫等《旧唐书》[问题2]根据材料二,说明两税法在哪些方面比租庸调制有所进步。(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答案】进步:以资产为主征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对行商者也要征税,扩大了征税对象,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要点总结】对两税法的评价(1)积极性。①简化和固定了征收名目,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做法。②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惟以资产为宗”,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扩大了征税对象,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④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⑤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资产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2)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资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使农民负担更加沉重。课堂小结|史论提升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1.九品中正制下的选官权力基本在地方,而科举制使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2.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分割相权、减少决策失误与提高行政效率,它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3.汉至唐时期,通过变更中央官制,相权不断被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4.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放松。5.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实行中的弊病也很多。

随堂小练|素养达成1.东晋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善于书法,却迷信鬼神;没有政治、军事才能,却因为出身按照惯例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

)A.以门第作为主要标准 B.通过考试来公平录取C.由地方官自下而上推荐 D.以道德、品行作为标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因为出身按照惯例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以门第作为主要标准,故选A项。2.科举制的出现,使社会下层知识分子也能通过刻苦攻读金榜题名,进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便在资源稀缺的封建时代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缓冲带。这表明科举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结束了贵族特权C.促成了读书风尚 D.推动了阶层流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D项。3.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

)A.草拟诏令 B.审核诏令C.执行诏令 D.监察百官【答案】B【解析】材料“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审核诏令,故B项正确。4.唐初,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据此可知,政事堂设立的意图是

(

)A.创新中央决策机构 B.强化中央集权C.提高中枢行政效率 D.分割宰相权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中书省和门下省“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设立政事堂,让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提高行政效率,故选C项。5.唐代均田制下的赋役制度为租庸调制,规定:丁男需要每年服正役二十日,也可每日折三尺纳绢,如额外再加派正役,超过十五日免调,超过三十日租调俱免。这一规定 (

)A.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扩大了政府征税对象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纳绢代役,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纳绢代役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