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中三种常见人称用法示例解读与强化训练_第1页
高考阅读中三种常见人称用法示例解读与强化训练_第2页
高考阅读中三种常见人称用法示例解读与强化训练_第3页
高考阅读中三种常见人称用法示例解读与强化训练_第4页
高考阅读中三种常见人称用法示例解读与强化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阅读中三种常见人称用法示例解读与强化训练考点:1.狄更斯《姨奶奶对我的安排做了决定》——“我”在小说中的作用2.王剑冰《绝版的周庄》——人称变化与反复的表达效果3.王开岭《父与子(节选)》与吴散人《〈精神自治(序)〉——阅读的盛宴》——印证4.铁凝《哦,香雪(节选)》——第三人称【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我”在小说中的作用3.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4.第三人称5.人称变化与反复的表达效果【考点示例】一、狄更斯《姨奶奶对我的安排做了决定》——“我”在小说中的作用【考点解读】1.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2.分析人物形象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文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姨奶奶对我的安排做了决定狄更斯早晨我下楼时,发现姨奶奶倚在餐桌上,正在出神,我确信我就是她出神的中心,于是就更急于想知道她对我的处置意向了。“喂!我已经给他写信了!”姨奶奶说道。“给——?”“给你继父,”姨奶奶说,“我已经给他寄了封信,告诉他应该当心,或者说他和我会有番理论!”“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说。“我不知道,”姨奶奶说,“还要看情形呢。”“哦!如果硬要我回到默德斯通先生那里,”我叫道,“我想不出怎么办才好!”“这个我也一点也不知道,”姨奶奶摇摇头说,“说实话,我不能说什么。要看情形呢。”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终于,默德斯通先生的回信来了,姨奶奶告诉我他第二天要亲自来和她谈。姨奶奶比平日更加严厉和容易激怒一些,但我看不出她为接待我那么怕的客人做了什么准备。我们的午餐已被无限期推迟了,终于迟到姨奶奶发令开饭时,我看到默德斯通先生本人。“我要避开吗,姨奶奶?”我发抖着问道。“不要,先生,”姨奶奶说,“当然不要!”我姨奶奶很尖锐地看了他一眼说道,“你就是娶我已故外甥大卫·科伯菲尔遗孀的默德斯通先生吗?”“我是的。”默德斯通先生说。“特洛伍德小姐,一收到你的信,我就感到,为了更合情理地表示我本人,或许也为了更表示对你的尊敬——”“谢谢你,”姨奶奶仍然尖锐地看着他说,“你不必在意我。”“还是亲自面谈比借信交谈要好,”默德斯通先生继续说道,“虽说旅途不便。这个倒霉的孩子,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生后,都给家里引起了许多的纷扰和不安。他有一种阴郁逆反的心理,一种粗暴野蛮的脾气,一种不驯服不听管教的气质。”“太过分了!”姨奶奶说道。“谈到对他施以教养的最佳方法,”默德斯通先生接着说,他的脸随着他和姨奶奶相互打量得越久而变得越来越阴郁,“我曾让这孩子去从事一种受尊重的职业,但他不喜欢那职业;他跑走了,成为一个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衣衫褴褛地到这儿向你特洛伍德小姐求哀告怜。如界你信了他的求哀告怜并要袒护他,我愿就我所知而把这一切的后果明白地告诉你。”“还是先说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姨奶奶说,“如果他是你的孩子,我想,你也会那么把他送去从事吗?”“再假设,如果那可怜的孩子——也就是他的母亲——还活着,他也要去投身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是吗?”姨奶奶说道。“我深信,”默德斯通歪了歪头说,“凡是我认为最好的事,克拉拉都对其没有异议。”“唉!”姨奶奶说,“那可怜的孩子的年金也和她不复存在了吗?”“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默德斯通先生答道。“那么那笔小小的财产——就是那座房子和那花园——也没作出留给她孩子的安排吗?就没人在那时替孩子说一向话吗?”姨奶奶对他摇摇头说,“现在,你还有什么要说呢?”“不过是这回事,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要把大卫带回去——无条件地带回去。我来这里不对任何人做什么承诺,我未这儿把他带走,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如果他不准备走,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而你的门,我自然这么认为,为他开。”我姨奶奶很专往地听这番话。这时,她坐得直挺挺的,双手叠放在膝盖上,忿忿地盯着那说话的人。“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奶奶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我用“不”字回答。我还请求别让我走,我说默德斯通先生从来就不喜欢我,也没对我好过。我说我相信,凡是知我有多大的人都不能相信我吃过的苦头。我乞求我的姨奶奶,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姨奶奶把我拉到她身边,对默德斯通先生说:“你愿走就可以走了;我要来试试这个孩子。如果他真像你说的那样,至少我还可以像你做的那样去对待他。不过,你说的语我一点也不相信。”“你以为我不知道,”姨奶奶摇着头,极其尖锐地说,“你让妈妈过的什么日子吗?她已经去你不愿马上去的地方了,你又把这孩子弄成这让人恨的样子。”在这当儿,他一直站在门边,面带某种微微笑意打量姨奶奶,不过他的黑眉黑眼重重拧在一起了。我看得出,虽然他仍然挂看微笑,脸色己变了,并像刚跑过那样喘着气。“你好,先生!”姨奶奶说,“再见!”姨奶奶的神色和这些话一样强烈刚硬。就这样,我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的新生活。(选自《大卫・科波菲尔》,有删改)问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我和姨奶奶的对话描写,交代了姨奶奶要对我的安排做决定,通过矛盾冲突暗示了处理这件事的棘手。B.小说中三次写姨奶奶“尖锐”,是因为姨奶奶同情我和我妈妈的遭遇,也是表达对罪魁祸首默德斯通先生的愤怒之情。C.默德斯通先生说他给我安排了“受尊重的职业”,姨奶奶用两个“如果”对他进行追问,正是对他的谎言的无情揭露。D.默德斯通先生在整个对话中虽然言辞谦和、面带微笑,但看到我时的脸部神态变化表现了他对自己的错误后悔不已。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后悔不已”错误。默德斯通先生从始至终也没有认识和承认过他的错误,更谈不上后悔。故选D。问题2请简要分析姨奶奶这一人物形象。答案不明确解答我的疑问,性格外刚内柔;给我的继父写信、交涉、做决定,做事雷厉风行;直接指出继父的恶劣行径,善恶分明;愿意收留我,善良慈祥。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先在文章中找到与表现人物形象相关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特别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段。答题时一般是先概括性格特点,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开头与“我”的对话,“我已经给他寄了封信,告诉他应该当心,或者说他和我会有番理论!”“‘这个我也一点也不知道,’”姨奶奶摇摇头说,‘说实话,我不能说什么。要看情形呢。’”表现姨奶奶性格外刚内柔;姨奶奶对我的安排做了决定这件事,从给继父写信、与继父交涉的过程,到最后“你愿走就可以走了;我要来试试这个孩子”“‘再见!’姨奶奶的神色和这些话一样强烈刚硬”做决定,表现姨奶奶做事雷厉风行;文中有三次写姨奶奶“尖锐”地看着他,揭露他“你让妈妈过的什么日子吗?她已经去你不愿马上去的地方了,你又把这孩子弄成这让人恨的样子”,直接表现出姨奶奶对“我”继父的鄙视与厌弃,表现姨奶奶爱憎分明的态度;“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奶奶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姨奶奶把我拉到她身边”“我要来试试这个孩子”表现姨奶奶的慈爱和善良。问题3小说主要写姨奶奶对我的安排做了决定,“我”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答案“我”是问题的焦点,是情节冲突的缘起;对于“我”的安排引发了姨奶奶和父亲的交锋,推动情节发展;通过“我”的观察和心理活动描写,侧面烘托展示姨奶奶的形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鉴赏人物描写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服务: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气氛等。小说的主人公的姨奶奶,“我”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从情节结构上,小说开篇“我确信我就是她出神的中心,于是就更急于想知道她对我的处置意向了”交代了“我”是故事的缘起,围绕对“我”的处置展开情节,姨奶奶与继父就“我”的去留问题展开讨论、交涉,可见“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推动了情节发展;从人物塑造来看,“早晨我下楼时,发现姨奶奶倚在餐桌上,正在出神,我确信我就是她出神的中心”“姨奶奶比平日更加严厉和容易激怒一些,但我看不出她为接待我那么怕的客人做了什么准备”“我姨奶奶很尖锐地看了他一眼说道”“我姨奶奶很专往地听这番话。这时,她坐得直挺挺的,双手叠放在膝盖上,忿忿地盯着那说话的人”“姨奶奶把我拉到她身边”“姨奶奶的神色和这些话一样强烈刚硬”,通过“我”的观察和心理活动描写,侧面烘托展示姨奶奶的形象。二、王剑冰《绝版的周庄》——人称变化与反复的表达效果【考点解读】1.人称变化与反复的表达效果文本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素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你已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穿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像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净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节选自王剑冰《绝版的周庄》)问题第一段用“你”称呼周庄,第二段又反复说“我来晚了”,请分别写出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答案(1)以“你”称周庄,用拟人手法,作者像在与周庄对话,更便于直接抒发对周庄的热爱;(2)反复说“我来晚了”,含相见恨晚的遗憾,以表达对周庄的仰慕。又点出了周庄的景观已有被破坏的地方,表达出“我”见不到它的原始面貌的痛惜。【考题对接】一、王开岭《父与子(节选)》与吴散人《〈精神自治(序)〉——阅读的盛宴》——印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父与子(节选)王开岭①有一条街,父亲总不让儿子挨近,总要找个理由,悄悄绕开。原来,这条街窝藏着全城的狗肉馆,一年到头,街边放满了栅笼,一只只憔悴的狗趴在里面,充当活物招牌。那条街上有股怪味,是恐惧的味道,是动物临终的味道,是血蒸发的味道,是告别身体的鲜毛皮在风里抽泣的味道……②这是个高尚的父亲。③他怕孩子吸入不良空气,他怕孩子的眼睛受伤,他怕幼小的心灵侵入毒素。他最怕的是,孩子在慢慢适应后变得坦然,在一次次惊愕和无能为力后变得麻木,最终,变成那些路人中的一个。④我不知道,这对童话般的父子,在东躲西藏的世间能躲多久,在绕来绕去的路上能走多远。但他们的存在,如金子般贵重。他们改变了人群的成分,重新编辑了我对人间的印象。⑤我想起一个高山上的习俗:一个猎人,在和野兽搏斗后,要用泉水和树叶洗净脸再回家,以免眼里有未散尽的凶煞,附体在婴儿身上。孩子断奶前,猎人不能捕杀哺乳期的动物,不能带沾血腥的兽皮回家,否则,孩子长大会成为歹人。⑥这是个美丽的迷信。大凡迷信,都有这种特点:后果不成立,但禁忌中包含的精神主张却是高贵的。⑦深夜,我欲搭一段美好时光入眠时,常把丰子恺的书搁在枕边。读漫画《趁爸爸不在》《瞻瞻的脚踏车》《爸爸回来了》《妹妹新娘子,弟弟新官人》,总忍不住笑出声,头重脚轻的小人儿,如雀、如花、如蜜饯,芬芳的童音、玻璃球似的吵闹、向日葵般的手臂……被他们簇拥着,几乎忘了那个时代的愁苦与险恶。在丰子恺眼里,婴幼儿才是真的人,童年才是未被篡改的人生。⑧我常想,一个时代的气质和日常生活,若染上一点“丰子恺味道”,该多好,该多好。⑨人生美学和美德,在儿童身上是存量最大的,只有思想成熟并保持一颗童心的人,才是美的成年人。⑩一个国家,若能从孩子对家长的使唤中发现公民的权利,从父母对骨肉的垂怜中认证自己的义务,从他们的彼此互爱中找到国与民的逻辑,从他们的亲热和信赖中反省自己的冷漠与隔膜……若将一个家庭放大无数倍,若天下之人是由一群群“丰子恺”和其“孩子们”连缀而成……那么,一个健美的时代莅临了,“国家”就有了“家国”的基因和属性,该生存共同体的气质和细节变了,道德、风尚也就变了,变得简明、温美、清纯、风和日丽。⑪看一个民族的生活美学,看一个时代的精神雅量,有个重要线索:要看它缔造和收纳了多少童话,看它的世俗文化和游戏规则是否激励、佑护童话人生,是否滋养童话发展,是否欣赏有儿童人格的成年人。表面上,童话是大人备给小儿的礼物,而更深层的真相是:童话乃成人对儿童的审美作业,反映了“大”对“小”的鉴赏力,本质上是“小”对“大”的馈赠。一个社会,若成人的精神系统里没有童话成分,若大众生活提前告别了童话,甚至贬低和嘲笑童话,那这个时代势必极度实用、功利、枯燥,人群也定是险恶、龌龊、粗戾的。⑫儿童稀少,人堆里即缺少氧气和光线。童话衰落,一个国家的黄昏即早早降临。⑬由于新闻职业,我每天要浏览大量媒体和网络信息,有一点是我担忧的:美和干净的事物太少,专心生活和认真说话者太少,能让孩子消费的东西太少,“热爱生活”的依据太少……我知道,这并非全部事实,而是兴趣和注意力所致,我们被自己的对立面绑架了。对于美,不仅生产能力锐减,更可怕的,我们丧失了消费能力、消费愿望和消费传统。⑭那天,我在微博上说:“中国是个麻团型社会,让人纠结的事太多,‘忧愤’近乎日常表情。但我以为,一个优秀的时代人群里,应同时存在鲁迅和丰子恺这样反差极大的生命类型,对两者的消费应同样旺盛和隆重,甚至,随心灵艺术和生活主题的复位,后者应该居上。”⑮当代中国有种精神危机:由于粗鄙和丑陋对视线的遮挡、对注意力的劫持,我们正逐渐丧失对美的发现和表述。这其实很危险,让生活有荒废的可能。我们从不乏思想的榜样,但鲜有生活的榜样,纯真意义上的生活,摆脱羁绊和干扰的生活,聚精会神、全心全意的生活。我们缺少生活的专业户。⑯如此背景下,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除了绝版的“动物世界”,除了文学史上那些经典童话,我们还有能力讲一个美好的故事吗?我们唇齿间还能挤出温情的语调和口吻吗?⑰想起了埃·奥·卜劳恩,这位德国人虽然身在最黑冷的年代并被其吞噬,却献出了温暖的《父与子》。巧得很,《父与子》最早的中译本,序言作者正是丰子恺。他们的精神相遇了,这是神奇的缘分,这是两个伟大父亲的会师。文本二:就像一份丰盛大餐,它的丰饶和美味,几乎照顾到了我肠胃的每一层褶纹。题材之丰浩、细节之精准、纹理之细密、精神发现之独特、关怀视野之阔大、言说的锐度和思路的延展性……盖超乎我的想象。王开岭的文本显然属于一种手工,属于一种慢活。这使他的笔调又多了一种罕见的诚实和耐性。更要命的是,除了要求理性的精准,他还唯美。如果用形象表达的话,我想说,王开岭的文本散发着一种鲜见的紫檀气质。在王开岭理性精神的背后,我感受强烈的还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浪漫:性情的浪漫,心灵的浪漫,目光的浪漫。这浪漫就像菌种,极大生动了他的体悟和才华。看得出,王开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即使在他最具现实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也影影绰绰闪烁着生命审美。王开岭使你很难重复他,你可以重复其材料,搬运其观点,但你无法模仿其纹理和气质。他不仅贡献了思想,还贡献了思想的最好的形式。(节选自吴散人《〈精神自治(序)〉——阅读的盛宴》)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不让儿子挨近狗肉馆给“我”的心灵带来了震撼,文本一第④段中用“童话般”一词说明了父亲此举的珍贵,“东躲西藏”则暗示了世界的黑暗。B.“我”从这对童话般的父子联想到高山上的习俗,衔接自然,一方面表现了“我”对迷信的批判,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了父爱的深沉和温暖。C.童话与成人精神体系之间是有辩证关系的,童话表面上是成人送给儿童的礼物,本质上却是在用儿童的眼光审视、批判实用、功利的成人世界。D.文本一用丰子恺的漫画谈自己的阅读体会,也用卜劳恩这个榜样父亲激励天下的父亲,要保护孩子童话般的纯真;二者跨越时空界限,丰富了文章内容。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散文,由日常故事引入,阐述了对于呵护儿童、涵养童心重要意义的深刻思考;文章结合现实情景,既意旨明确,又深入浅出。B.文本一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议论、抒情:叙述展现情景,议论阐明观点,抒情增强感染力。叙述简明,褒贬分明,情真意切;笔法多变,意蕴丰富。C.文本一第⑫段将“儿童”比作“氧气”“光线”,比喻新奇。“氧气”给人生命活力,“光线”让人满怀光明、希望,其强调了“儿童”之于人类社会不可取代的价值。D.文本一使用设问,“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我们唇齿间还能挤出温情的语调和口吻吗”,以犀利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质疑与忧思,体现出作者强烈的责任感。3.文本一在写“父与子”的关系时,多次提到丰子恺这一人物形象,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文本二说“王开岭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即使在他最具现实性和批判性的文本中,也影影绰绰闪烁着生命审美”。请结合文本一,对此加以简要分析。一、王开岭《父与子(节选)》与吴散人《〈精神自治(序)〉——阅读的盛宴》【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一方面表现了‘我’对迷信的批判”理解有误。由原文第⑥段可知,“我”认同高山上的习俗是一种迷信,但它却是“美丽的迷信”,并认为其“禁忌中包含的精神主张却是高贵的”,体现了对父爱的深沉和温暖的赞扬,并没有表现“对迷信的批判”。故选B。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文本一使用设问,……‘我们唇齿间还能挤出温情的语调和口吻吗’”错误。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一句是设问句,其后“我们唇齿间还能挤出温情的语调和口吻吗”一句为反问句。故选D。3.①由题目“父与子”联想到了丰子恺漫画,肯定其信念“童年才是未被篡改的人生”;②由“丰子恺味道”宕开一笔,着眼当下时代的某些病象论说自己对人生美学与美德的看法;③丰子恺是平静仁和一类人的象征,他们将“艺术”融入寻常生活中,情趣丰盈,内蕴温和宁静;④由卜劳恩的漫画《父与子》联想到丰子恺,跨越时空界限,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特点的能力。联系文本一第⑦段“在丰子恺眼里,婴幼儿才是真的人,童年才是未被篡改的人生”可得出第①点答案。由第⑧段“我常想,一个时代的气质和日常生活,若染上一点‘丰子恺味道’,该多好,该多好”可得出第②点答案。第⑭段“但我以为,一个优秀的时代人群里,应同时存在鲁迅和丰子恺这样反差极大的生命类型”,使用了借代的手法,用这两个人物借指两种不同的“生命类型”。而丰子恺先生则是一个能发现社会和人性的美好,善于勾画人情世态,实现诗意生活的人,文中的“丰子恺”就是代指像丰子恺先生一样性情温和、充满童趣的人,据此可得出第③点答案。结尾作者又把丰子恺的漫画、卜劳恩的《父与子》等素材串联起来,盛赞两位伟大的父亲,从而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主题,据此可得出第④点答案。4.现实性和批判性:①王开岭从国家与民族的站位指出,应从“父与子”之“彼此互爱”中寻找“国与民的逻辑”,从童话的存量与发展态势中窥探“民族的生活美学”与“时代的精神雅量”;②作者由自己的担忧谈及当代中国的精神危机,即粗鄙和丑陋的遮蔽,导致了人们对美的发现与表述的丧失,进而提倡纯真意义上的生活。生命审美:文本一以鲜活的事例、灵动的笔法来阐释自己的生活美学——守护童年的纯真,捍卫精神的明亮。思想深刻、情感真挚,为读者点亮一盏童真的精神明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以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现实性和批判性:文本一阐述了对于呵护儿童、涵养童心之重要意义的深刻思考。开头从父亲不让儿子挨近狗肉馆的故事入题,引出对父亲高尚的亲子之爱的赞赏。接着,由这对“童话般的父子”而联想到一个与之类似的高山上的猎人习俗,进一步指出其共性:“禁忌中包含的精神主张却是高贵的”。这种精神主张就是:作为父亲,要努力保护孩子的童真,杜绝俗世凶残暴虐的伤害。然后联想到丰子恺漫画,肯定其信念:“婴幼儿才是真的人,童年才是未被篡改的人生”。再由“丰子恺味道”宕开一笔,着眼当下时代的某些病象论说自己对人生美学与美德的看法。作者从国家与民族的站位高屋建瓴地指出,应从“父与子”之“彼此互爱”中寻找“国与民的逻辑”,从童话的存量与发展态势中窥探“民族的生活美学”与“时代的精神雅量”,强调童话是成人的精神系统与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呼吁人们要呵护儿童,珍惜童话。紧接着,作者在第⑪段“一个社会,若成人的精神系统里没有童话成分,若大众生活提前告别了童话,甚至贬低和嘲笑童话,那这个时代势必极度实用、功利、枯燥,人群也定是险恶、龌龊、粗戾的”,第⑬段“对于美,不仅生产能力锐减,更可怕的,我们丧失了消费能力、消费愿望和消费传统”由自己的担忧谈及当代中国的精神危机,即由于粗鄙和丑陋的遮蔽,导致人们对美的发现与表述的丧失,进而提倡纯真意义上的生活。生命审美:开篇部分在叙述父亲不让儿子挨近狗肉馆之事后,用一组排比、层递句,具体深入地阐释父亲对孩子的大爱,突出其对童真的珍视。又如“……该多好,该多好”这处反复句凸显作者对“丰子恺味道”之于改善时代气质、润泽日常生活之价值的体认。再如,“儿童稀少,人堆里即缺少氧气和光线。童话衰落,一个国家的黄昏即早早降临”,这两句使用比喻手法,将“儿童”比作“氧气”“光线”,将“童话衰落”比作“国家的黄昏早早降临”,造语新奇而恰切,强调“儿童”之于人类社会,“童话”之于国家朝气的不可取代的价值。此外,文中还多用反问句,诸如“我们还有能力讲一个美好的故事吗?”“我们唇齿间还能挤出温情的语调和口吻吗?”等,以犀利的反诘与质疑表达自己的忧思,引人深省。文中所引事例、作者的行文笔法及文本所蕴涵的生活美学则可见生命审美。二、铁凝《哦,香雪(节选)》——第三人称哦,香雪铁凝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鸟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作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作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小木盒呢,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可在这儿,和同来的铅笔盒一比,为什么显得那样笨拙、陈旧?它在一阵嗒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深秋,山风渐渐凛列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地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ロ,西山ロ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一位旅客。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日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哦,香雪!香雪!(原文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运用大量细节描写,细腻地展现了火车初到台儿沟时以香雪为代表的山里女孩争先恐后去看火车时的神情和动作,表现出台儿沟的封闭和落后。B.“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既形象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季节的转换、天气的寒冷,又为下文香雪必须上车换铅笔盒从而滞留车上做了铺垫。C.小说写台儿沟的姑娘们在车窗下用装有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和旅客和气地做买卖,主要是为了表现她们头脑精明、擅长算计的性格特点。D.“哦,香雪!香雪!”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处,既是台儿沟的姐妹们见到香雪时所发出的惊喜之声,也是对香雪的勇气胆量和执着追求精神的由衷赞叹。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对香雪的美没有作正面描写,而是以买货的旅客的眼光,描写了她“那洁如水晶的眼睛”,从侧面展现出香雪的清纯、美丽。B.小说善于借助激烈的矛盾冲突和细腻的场景来塑造人物,例如对香雪夜归的情景就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展现出她的勇气和执着。C.作者选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以一种对生存状态独特的感知角度,向读者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山村人的精神风貌。D.小说运用诗意的语言,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台儿沟人的生活、山间的自然景物交融糅合,表现出人性、人情之美和诗化的环境之美。3.“铅笔盒”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4.小说中的“一分钟”是一个极具匠心的安排,有着丰厚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二、铁凝《哦,香雪(节选)》【答案】1.C【解析】C.“主要是为了表现她们头脑精明、擅长算计的性格特点”错误,从她们换的东西是挂面、发卡、尼龙袜等内容来看,小说写台儿沟的姑娘们做买卖,主要是为了表现她们对外面新鲜世界的好奇与渴望。2.B【解析】B.“小说善于借助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错误,小说主要是展现台儿沟姑娘们的生活,表现人性之美,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3.①同桌摆弄塑料铅笔盒使得香雪对自己的木铅笔盒感到难为情,表现出台儿沟的贫穷给她带来的自卑感;②香雪对自动铅笔盒的渴望,表现出她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③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表现出她的倔强和自尊;④香雪把盛擦脸油的小盒放入铅笔盒,表现出她愿望实现后的快乐和满足;⑤结尾香雪举起铅笔盒,表现出香雪拿到铅笔盒独自回来的骄傲和见到姐妹们后的激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①文中“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小木盒呢,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可在这儿,和同来的铅笔盒一比,为什么显得那样笨拙、陈旧”写出了同桌摆弄塑料铅笔盒,而自己的显得那样笨拙、陈旧,使得香雪对自己的木铅笔盒感到难为情,表现出台儿沟的贫穷给她带来的自卑感。②文中“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香雪看到自动铅笔盒就不再往前走了,写出了香雪对自动铅笔盒的渴望,其实表面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