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2023/12/26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提要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
用药的心理误区特殊人群某些用药误区不同疾病某些用药误区防止患者用药误区的对策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我们知道影响药品治疗效果的因素比较复杂,包括医生、护士、药师、患者的相互配合和协调。药师是药品使用质量等药学服务方面的最后一道安全卫士,地位十分重要。这种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我们职责、岗位所决定的。药学服务核心是合理用药,保证医生选药合理、护士、患者用药正确。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多数用药是患者自用,消除患者用药误区显得重要。防止有些人随意用药,盲目用药,不仅没治好病,还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是我们药师责任和义务。因此,药师应该主动对患者的用药,进行教育用药使患者走出误区,正确用药,形成有特色咨询是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患者需要的。从用药的心理误区、特殊人群用药误区、不同疾病用药误区三方面说明用药教育与患者用药误区重要性。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
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患者使用药物后,有无效果,疗效多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列举如下:1.文化因素患者的求医行为、选择药物的习惯与偏见、对用药的民间传说、舆论和宣传、患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等因素都能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如:城市居民一般推崇现代医学,喜欢用西药;而农村居民,多首先去找中医或民间医,服用中药或单方草药。一般在治疗无效时,才去找西医。也有一部分人,始终只相信中医或西医。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2.疾病的性质一般来说,凡是感染、代谢、内分泌紊乱和营养不良疾病,应进行抗感染、纠正代谢及内分泌的异常机能活动、补充营养,以使用调整生理功能的药物为主。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或虽为器质性疾病,但其症状中有心理因素色彩明显的心因性症状夹杂其中者,在使用药物时,要充分发挥药物的心理效应。还应注意的一个规律是:应用治疗症状的药物,如止痛药、催眠药、助消化药、镇咳药等,较易产生心理效应。而消除病因的药物,如抗生素、解毒剂,则以产生生理效应为主。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3.个体特征如气质、人格特点、年龄等因素,也会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动物实验证明,强而不可抑制的兴奋型实验动物,其所需药物的剂量要大于弱而抑制型动物的8倍,才能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具有癔患者格特征的患者,由于暗示性强,极易接受药物心理效应。儿童也容易出现心理效应;老人产生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所需剂量仅为成人的1/3。老人出现心理效应的机会较少,但对不少药物的生理反应敏感,在一般剂量下即可引起意识恍惚或谵妄。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4.药物的制备、剂型和包装医务人员应当交流并把患者对药物选择的信息(如剂量、包装、价格等)提供给药厂或商人。成都军区军医学校调查了8所部队医院中1,016名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需求问题,结果发现,对药物颜色的选择,以喜欢白色的最多(41.6%),其它依次为:浅黄色(23.2%)、浅红灯色(17.2%)、浅绿色(11.7%)、棕色(2.3%)、黑色(2.2%)、紫色(1.8%)。看来,患者喜欢色淡鲜明的药片,不喜欢深色者。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对药物的味道,最喜欢甜味(40.9%),其它依次为:无味(34.5%)、香味(12.2%)、酸味(5.6%)、苦味(4.7%)、咸味(1.8%)。对药物剂型的选择,最喜用糖衣片(42.2%),冲剂则锐减为(17.9%),其次依次为:胶囊(15.2%)、普通片剂(13.6%)、丸剂(7.3%)、合剂(2.1%)、散剂(11.3%)。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对包装的选择,喜欢玻璃瓶者仍较多(35%);喜欢压膜药物的患者也较多(31.4%),因携带轻便,又可防潮;对塑料包装满意者仅有14.8%;无所谓者占10.1%;愿用纸包者最少,仅占8.7%。此外,药物的装璜设计、美工造型、图案、商标,也都会产生药物的心理效应。为了适应患者的求异心理,市场上不断有新药推出。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5.用药心理医师和患者都喜欢使用作用强、见效快、安全的药物。成都军区军医学校对5所医院的门诊用药进行了调查,共查处方10,090张,发现滥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的现象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一是患者要求用,二是医生也往往有一定的投其所好的心理。享受公费医疗的患者,喜欢用新药、进口药、名贵药、多用药、联合用药的心理十分普遍,而经济条件差的农村患者则希望用价廉而有效的药物。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6.用药方法和途径就服药次数来说,患者倾向于以少为好。因为既可减少麻烦,又能避免遗忘服药。故出现一日一次、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用药方法。用药次数过频、间隔时间太短,易发生副作用、干扰工作和学习、引起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就用药途径来说,在患者中往往有一种偏见,认为注射比口服好,静脉输液又比肌注好。故而有人伤风感冒也要求注射一针青霉素(只一次)。直肠用药,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患者多因害羞不愿用。吸入法,因对呼吸道粘膜有激惹,也不乐意应用。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7.药物副作用如用药后出现疲乏、头晕、恶心、呕吐、震颤、共济失调等症状,使患者不易耐受,往往就会引起不遵从医嘱、中断治疗、甚至动摇对治愈的信心。假如对药物副作用不预先告诉患者。更会因副作用的产生而多虑,怀疑病情恶化、用药不当,或吃错了药等,因而引起不少心理障碍。为此,医护人员应先向患者介绍一些用药知识,这可以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强化药物的心理效应。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用药的心理误区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常见的用药的心理误区:⒈求贵心理药品价高疗效好:药品价格的高低,主要与它的原材料有关,原材料稀少,采集艰难,或工序复杂,药价便高,反之则便宜。药品价格和疗效不成正比,譬如:硝酸甘油每片不过几分钱,但它时下仍然是公认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救命良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对症下药,不在乎药物价钱的贵贱。举例说明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⒉求新心理盲目迷信新药:一些人认为新药一定比老药好,就迫不及待地使用。其实,人们对新药的功效和毒副作用认识不足,盲目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有些老药虽用了数十年,但由于疗效显著,经久不衰。有的人总是要求医生开些新药,他们认新药才是疗效好的药,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总希望从新药中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般来说,临床上对新药和刚进口药的实际效果和毒副作用的观察时间不长,有一个探索、实践、检验的过程,其中一部分可能经不起考验而淘汰,所以不能盲目迷信新药。举例说明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⒊迷信补药:将普通药当补药:有的顾客认为“有病必虚,体虚必补”,从而一味追求滋补。其实,中医治病讲求辩证施治。实症忌补,虚症也未必一定要用补药。不经辩证论治,乱吃补药,有弊无利。有些人经常购买丙种球蛋白为孩子注射,认为花小钱能增强抵抗力。其实丙球只是对某些病毒性传染病有预防作用,而且只是一种暂时的被动免疫,不是什么病都能预防,盲目多用可能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干扰其他疫苗的效果。有的人还将维生素当补药,其实维生素只能作为维生素缺乏症的治疗,随意多用甚至可以引起中毒。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举例说明维生素中毒维生素A:超量摄入可导致中毒。急性中毒表现为头晕、嗜睡、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慢性中毒则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皮肤瘙痒、疲劳、无力、妇女月经过多等。维生素D:长期超量服用维生素D达到1800毫克后,就会出现生长停滞,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维生素E:如果长期服用每日达400~800毫克,就会引起视力模糊、乳腺肿大、头痛、头晕、恶心、胃痉挛。若长期服用且每日服用量超过800毫克,就会改变内分泌代谢,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生病就服用补药殊不知,补药有适用范围,非包医百病的万灵药,补药只适用于虚症患者,且虚症患者也有不同种类,尚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若不加选择地滥用补药往往会加重病情。如高血压患者,误服人参等补品,会使之血压骤升,甚至会发生脑血管意外的严重后果。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举例说明人参中毒:下放的地方有的朋友的孩子体质太差了,经常不是咳嗽、流鼻涕,就是高热、生肺炎,一年四季常跑医院,吃药、输液成了家常便饭。看电视西洋参片的广告“西洋参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对孩子吃点西洋参或人参来补一补才对。用人参炖老母鸡,人参鸡汤喝了以后不到三个小时,又哭又嚎,在床上只打滚,脸红得像个小关公,烦躁不安,怎么哄也不行,小鼻子还直流血,抱起壮壮赶忙去医院急诊。发现是这是人参中毒!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⒋迷信偏方治大病:一些患慢性病、疑难病的人,由于治病心切,往往盲目崇信偏方或秘方,不管是否对症,便贸然使用。偏方在治某个病时也许会有一事实上效果,但它毕竟只停留于感性认识,而未升华到理性认识,使用者多是知其疗效而不知为何有效,更缺乏对其副作用或毒性的了解。此外,偏方或秘方多是由非正规医生应用,方法不统一,也可因用法不当酿成大祸,更有那江湖游医用此作为招摇撞骗、谋取患者钱财的幌子。因此,切忌盲目崇信偏方、秘方,误己害人。举例说明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⒌求多心理以多为胜:有的患者看病,见医生只开二三种药,便疑心药少治不好病。殊不知,医生处方用药是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的,治病用药唯以药能对症为原则,而非“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临床喜欢开大处方的医生,疗效未必佳。将数种药物联合应用,以为能增强疗效。其实,药物之间存在着配伍禁忌,合用的药物愈多,它们之间在药理或理化性质方面往往会产生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举例说明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⒍迷信抗生素心理:感冒、腹泻,不分青红皂白就用抗生素。其实,对于病毒性感冒或非感染性腹泻,抗生素是无能为力的。有些患者或家长一看到孩子感冒发热不退就要求医生开抗生素,打吊针,把抗生素当成“万能药”。殊不知,伤风感冒是病毒所致,抗生素对它无济无事。乱用抗生素,极易产生抗药性,而且会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危险。滥用抗生素容易造成耐药性及不良后果,损害患者健康。举例说明: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⒎认为中药无副作用心理:一些顾客对中草药情有独钟,认为它们没有副作用,长期大量服用。其实,“是药三分毒”,不管是中草药还是西药,即使正常服用时也有可能引起毒性反应,变态反应,机体产生耐药或药物依赖性。只不过中药大多数作用比较缓和而已,其实中药也有其副毒作用,更何况有许多药性剧烈及有毒的中药呢,服之过多会引起中毒,甚至也会危及生命。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对症用药治疗,才会对健康和生命有益。所以,不要一味迷信中药。举例说明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⒏求洋心理许多顾客很崇拜进口药品,认为进口药的疗效总比国产药好。其实一些进口药并不适合我国患者,存在宗族差异。⒐迷信广告心理许多顾客往往是看药品广告吃药,哪种药品广告在媒体经常播放,就选择哪种药品,而不是对症选药。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⒑求快心理时下一些药品部分广告大肆渲染“药到病除”,从而迷惑了部分缺少医疗常识而治病心切的人,认为用药后便可很快治好病。其实,同一种病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病程,每个患者又存在个体差异,只有选择适合的药物对症治疗,标本兼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药师必须关注患者的这些用药心理,才可能更好地与患者沟通。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特殊人群某些用药误区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一、儿童用药的心理误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用药与成人大不相同,药物的毒副作用较之成人更为敏感,用药不当不仅造成儿童药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已成为儿童药源性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1.预防性用药: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个别家长过于相信广告宣传和药品价格优惠的误导,盲目给孩子服用药物以作预防。2.超剂量用药:多数家长对药学知识了解不多,随便给儿童超剂量用药,从而造成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3.擅自用抗生素: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感冒发烧,便盲目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后果有:①毒性反应:如滥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造成耳聋。②过敏反应:如青霉素可致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磺胺类引起过敏性皮疹等。③二重感染:其中以鹅口疮及真菌性肠炎最为多见,且较难用药物控制。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4.滥用退烧药:有些退烧药对儿童的呼吸中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于家长缺乏医药常识,且急于减缓患儿病情,儿童发烧时,便随意增加退烧药,引起儿童虚脱、休克。5.乱用止泻药:儿童腹泻发病率较高,治疗应根据脱水、电解质紊乱程度适当给予液体疗法、饮食疗法及控制感染等措施。但有些家长不加选择地乱用止泻药,用后腹泻虽然减轻,但因肠道的吸收而使毒素增加,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状。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6.使用成人药物:有些家长会给患儿吃一些成人用的抗生素药、感冒通之类,虽然剂量减半,但这也是不妥的。因为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药物解毒的酶系统、代谢系统均未发育成熟,许多药于儿童不宜。如,氟哌酸可引起儿童关节病变,影响其生长发育;强力霉素可影响小儿骨骼正常生长,且易沉淀在牙组织中导致牙釉质发育不良;感冒通中的有效成分双氯芬酸对肾有损害,并可引起急性血小板减少。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7.随意改变药物剂型:有的家长常把成人用的胶囊内容物倒出来喂儿童,或把针剂改为口服液,给患儿服用。这样随意改变药物原有的剂型,减弱了药物的作用,增加了药品的毒副作用,有的甚至造成不良后果。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8.滥补营养品:一些家长长期给孩子服用钙剂,造成骨骼的过早钙化,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更甚者给予大量营养滋补品,却不知道这些营养品中有的含有一定量的激素或类激素物质,用之过多会造成内分泌功能紊乱,形成早熟或影响发育。有的家长把维生素视为营养药而不加限制地使用,这样容易导致维生素中毒。维生素当补。维生素是人体不可缺乏的营养素,但长期大量服用则会导致毒性反应。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二、老年人用药误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工作中发现有部分老年人存在着用药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自身疾病的医治,同时也易使老年人产生负面心理和情绪上的不悦。不少老年人患病后由于期望早日做到药到病除,往往容易产生某些错误的用药心态,从而盲目用药,不但没有发挥药物应有的治病作用,反而有可能因为用药不当,而导致病情加重或者诱发其它疾病的发生。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帮助老年人掌握正确的用药常识,学会自我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态,使他们度过幸福、快乐的晚年是我们的责任。老年人用药容易发生的误区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1.自己点名用药:老年人患慢性病者居多,有些老年人凭着自己“久病成医”的老经验,每当慢性病复发时,自己直接去药店买药来吃。即使到医院看病,也是不顾自身所患疾病的具体情况,向医生盲目点名用药,否则,还会责备医生开的药“不管用”。其实,老年人这样随意用药,容易造成嗜药成癖,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由此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2.慕名吃药,跟着广告走:不少老年人如果觉得某一种药对某种病疗效不错时,便对此药“情有独钟”,以后患上了症状类似的疾病时,都用这种药,一直用到药物的毒副作用出现时才去医院咨询,往往导致“亡羊补牢”的悲剧。有些老年人则很迷信医药广告上介绍的新药和“特效药”,有些医药广告的过誉之词往往成了误导老年人用药“赶时髦”的教唆犯。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3.认为用药品种越多,效果越好:老年人患慢性病者居多,而且多数人还同时患有几种疾病,有的老年人为了使病好得快一些,往往要求医生开药时面面俱到,认为用药品种越多,效果就越好。其实用药治病和用兵打仗不同,多种药物不适当地同时应用,不但没有增加治疗效果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因药物之间的互相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有的还会因为违反配伍禁忌而出现副作用,增加药物的毒性,特别是静脉输液用药时,更是如此。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4.相信“贵重药”:有些老年人常把药物的价格和货物的价格相提并论,容易受“一分价格一分货”心态的误导,认为价格贵的药疗效一定比价格低廉的药“力量大”,见效快。实际上,药物治病的效果是不能以价格定“身价的”。药物不论价格高低,对症下药才是好药。一味热衷于“贵重药”,不但浪费了钱财,而且对疾病的治疗和身体本身也无益。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5.认为滋补药有益无害:不少老年人,特别是有些退休后享受公费医疗的老年人去医院看病,往往要求医生开营养滋补类药物来吃,以为凡是滋补药都能强身健体,多吃有益无害。其实不少老年人所患的疾病并非全都是“虚证”,如果滥用补药,反而会违背祖国医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用药治病原则,反而会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引起新陈代谢失调。如把维生素当做营养类药长期大量服用,反而导致各种中毒反应。血压偏高及血粘度高的老年人,长期服用人参、鹿茸之类的补品,反而会引起血压升高,甚至流鼻血等,这些无异于火上加油,助纣为虐。因此“是药三分毒,药补不如食补”才是应用滋补药的基本原则。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6.生病后过分依赖吃药:不少老年人认为疾病能够痊愈,全是药物的作用。其实药物只是人体战胜疾病的一种武器,要驱除疾病,全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而药物只是起一个增援部队的作用。因此,老年人不要随便用药,以免产生抗药性,到真正需要的时候,却因为抗药性的产生而失去了应有的消炎杀菌作用。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7.盲目崇尚静脉输液心理有些离退休老干部错误认为:静脉输液见效快,总把静脉输液当作是万能法则,只要身体不适,就要求输液。对不采纳其意见的医务人员不满,误以为医务人员是因为怕麻烦而不为之。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三、妇科病用药误区
妇科炎症已成为困扰现代女性的一大疾病,许多女性习惯上药店买药进行自我治疗,但若走入用药误区就会造成不良后果。⑴大量使用抗生素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妇科药品仍含有甲硝唑、克霉唑类抗生素,过多使用这类药品的直接后果就是使病菌产生耐药性,破坏阴道菌群间的制约关系,导致真菌生长旺盛,治疗周期不断延长,不断增加药品剂量,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⑵长期用碱性肥皂或药物清洗下身阴道炎作为最常见的妇科病,40%以上的患者都是因为清洁方法不当造成的。女性阴道为酸性环境,有自净作用,长期用碱性肥皂或药物清洗下身,会杀死对身体有益的阴道杆菌,使局部抵抗能力下降,加上阴道为黏膜组织,很容易受刺激引起水肿,造成排尿困难,增加感染机会。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⑶长期使用高锰酸钾类溶液洗下身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其杀菌消毒作用已为许多妇女所熟悉,但有些妇女为“讲究卫生”,没病也经常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往往适得其反。正常妇女的前庭大腺分泌的一种黄白色液体,可润滑阴道口。经常用高锰酸钾液体,不仅会刺激和腐蚀外阴皮肤和阴道黏膜,还会吸收该处水分,造成阴部皮肤干燥。另外,健康女性阴道内生存着大量有益的阴道杆菌。它们能将阴道表皮细胞里储存的“糖元”分解成乳酸,杀死侵入阴道的病菌。如果长期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就会杀死大量阴道杆菌,使阴道失去酸性环境。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不同疾病某些用药误区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1.糖尿病的误区⑴一发现糖尿病就使用药物治疗:诊断糖尿病包括确定糖尿病的诊断、确定有无并发症或合并症、判断胰岛β细胞功能状态及评估治疗措施等多个环节。一般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若情况许可,如没有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代谢紊乱不太严重,一般情况较好者,可以先试着进行基础治疗,包括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的体力活动、生活有规律、情绪要稳定、肥胖者减肥,同时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教育等,观察1~2个月左右,如果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血糖控制满意,尽可以坚持非药物治疗,只有经上述处理后血糖控制不满意者,才加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所以一经诊断糖尿病就马上给予降糖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错误的。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⑵合用同一类的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多种,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促胰岛素分泌剂中的磺脲类和瑞格列奈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的靶点各不相同,可以配合使用)。但是临床上还能够看到这种错误用药的例子,如消渴丸(含优降糖)配美吡达、二甲双胍配苯乙双胍等,这其中有些是医生的失误,还用一些是患者自行调整用药的结果,应当予以纠正。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⑶口服降糖药选择不当由于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各种药物的作用特点不清楚,并受一些非临床因素的影响较大,如价格、药源、利润、广告等,导致选择用药不当。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使用口服降糖药,都不是合适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⑷凭感觉服用降糖药:这部分患者惧怕药物的副作用,不按医嘱正规治疗,降糖药物能不吃就不吃,能减量就减量。等到自己感觉不舒服、或进食较多时、或自己用简便血糖仪测血糖发现血糖高时才临时加药,过后又恢复原态,不符合平稳降糖的治疗思想,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大忌!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⑸胰岛素应用不当:惧怕注射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总是试图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而停用胰岛素;或错误地认为2型糖尿病一旦用上胰岛素就不能停用,如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急性糖毒性使胰岛β细胞衰竭,或糖尿病酮症甚至酮症酸中毒而不敢当机立断应用胰岛素治疗,耽误了治疗时机等。还有一部分患者认为胰岛素副作用比口服降糖药小,不管自己的2型糖尿病有没有胰岛素适应症而盲目地应用胰岛素。其实胰岛素应用不当会导致水钠潴留而加重高血压和心功能不全,高胰岛素血症会加重血管内皮的损伤、导致大血管病变等,例如肥胖、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就不宜过早地应用胰岛素治疗。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上述用药不当主要是糖尿病知识缺乏,或对降糖药物认识不足所致。督促患者定期随诊,接受专业指导,并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周围的人进行持续深入的糖尿病知识教育是解决的有效办法。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2.心衰用药的误区利尿剂和正性肌力药物是心衰治疗中的两大类药物,但在患者用药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认识上和做法上的误区。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⑴利尿剂并非越多越好在心衰的治疗中,它是最能改善患者症状的,但利尿剂通常需要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因为利尿剂在排出体内水分的同时,也会将体内的一些电解质即一些离子如钠离子、氯离子、钾离子等排出体外,比如体内钾离子过低时心衰也会加重。而不同的利尿剂所排出的离子也不一样。此外,过度利尿,体内血容量不够时,血压就会下降,出现低血压。血压太低的话,心功能同样也会恶化的。所以,在用利尿剂时也要注意患者体内水和电解质紊乱的问题,不要认为吃利尿剂管用就使劲地吃,觉得排尿越多越好,就不肿了。这种观念和做法是不对的。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⑵患者的情况不同,对制剂的选择也不同。如心衰症状较重时通过静脉用药或用利尿效果较强的药如速尿等;如果病情相对较稳定时,可以用双氢克尿塞、安体舒通这些作用相对缓和的药物。对药物的选择还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反应而定,比如同样剂量的速尿用在不同患者身上反应会有不同,这就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调整剂量。此外,还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患者是否合并有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因为利尿剂对体内糖和血脂的代谢会有些影响。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⑶强心药物并非吃得越多越强心从表面上看,它是治疗心衰最有效的药物,但从临床上看,它虽然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可以改善症状,但它对于患者预后及降低病死率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而在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此制剂在用药过程中会出现很严重的副作用,而且此种药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所以,此药对心衰患者通常的用药量是每天只吃半片或最多一片,这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心脏功能及原来的心脏病情况来定。如缺血性心脏患者对洋地黄的耐药性就很差,用量也应更小。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3.腹泻用药误区腹泻是夏季常见病,然而,不少人却在腹泻用药的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⑴腹泻就用止泻药许多肠道传染病在初期多有不同程度的腹泻,适度的腹泻可将体内的致病菌与毒素及时排出体外,减少对人体的毒害作用。不过,如果腹泻次数频繁,持续时间过长,并且出现脱水症状,就要在服用抗生素和纠正脱水的前提下,酌情使用止泻剂。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⑵随意使用抗生素肠道传染病多由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引起,故在选用抗生素治疗前,最好先做大便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种类,再选用对细菌最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⑶擅自使用止痛剂由于腹泻时可能会出现腹痛的现象,有些患者则习惯服用止痛剂,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不安全,尤其是患有青光眼的老年人,可使青光眼进一步恶化。轻度腹痛者可热敷腹部;腹痛较剧者,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止痛剂。稍有好转就停药不少肠道传染病患者常以症状的轻重作为服药依据,即腹泻重时就多服,腹泻轻时就少服,稍有好转就停药。这种错误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复发,严重者还会转为慢性腹泻。正确的方法是:待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2~3天。有条件者可做大便细菌培养,待转为阴性后停药。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⑷急于更换药物有些肠道传染病患者用药1~2天不见好转,就急于更换别的药物。其实任何药物治疗都需要一个疗程,至少3~5天,随便换药,反而适得其反。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4.其他:还有许多如这样的事例癫痫:间断治疗,自行停药。忙碌的马经理患有癫痫,癫痫发作就买回一堆药吃上几天,症状轻了,就把药扔在一边。病情发作时急忙找来抗癫痫药,而平时不发作时就什么药都不用,这不利于癫痫治疗。像这种服药吃吃停停的癫痫患者,生活中并不鲜见。有的患者认为症状控制了,就是疾病治愈,可以停药了。实际上,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可以短期根治癫痫,而只能将控制癫痫症状好,癫痫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更不能每次发作后仅短期服药或间断服药,这样都属于无效的治疗。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心律失常:道听途说,盲目用药。李大伯患心律失常,听邻居老何说,用服美托洛尔治疗效果很好,他就自行服用这种药。服药后,心律失常不明显了,可他却出现了乏力、头晕、眼花等症状。到医院一查,脉搏只有45次/分钟左右。原来,老李以往心率就很慢,而该药是一种β受体阻滞剂,有使心率减慢的作用,对他来说并不适用。因此,用药忌生搬硬套,由于个体差异,适合他人的药物不一定适合你。况且,治疗心律失常是一种处方药,应该在明确诊断后,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用药。病人用药误区与用药教育冠心病:过分自信,耽误治疗。老王是一位多年的冠心病患者,由于最初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效果不错,故平时一直服用。近日,他感觉胸闷、气急的症状重了,便自行加大了用量。症状没有减轻,反而发生了心肌梗死,送医院急救。硝酸酯类药物是治疗冠心病的好药,但是,硝酸酯类药物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心脏血管对药物敏感,同时这些血管还有扩张的余地。老王一开始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效果较好就是这种情况。但是,如果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后效果不理想,可能是患者的血管狭窄加重,或血管对硝酸酯类药物不敏感,或对硝酸酯类耐药。此时,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让医生根据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门面租赁合同修复协议书
- 长租公寓租赁合同协议书
- 防护网工程销售合同范本
- 法人替公司还款合同范本
- 消防项目安全施工协议书
- 瑕疵生态板出售合同范本
- 物流人力合作合同协议书
- 销售咨询服务合同协议书
- 用于工作安置的合同协议
- 电梯门框安装合同协议书
- GB/T 29529-2013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 GB/T 1591-201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 D类《职业能力倾向测试》考试试题及答案
- 10000中国普通人名大全
- ISO9001:2015中英文对照版
- 眼部化妆技巧课件
- 置业顾问基础知识培训(最新版)
- TSG-Z7003-2004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高清正版
- 汽车VIN效验码计算器
- 德州寺北35千伏输变电工程节地评价报告
- 用友NC财务信息系统操作手册(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