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题型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2.(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3.(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4.(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5.(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6.(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7.(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8.(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9.(2023·湖北襄阳·襄阳四中校考三模)河南淅川毛坪楚墓断代在春秋中晚期,出土的陶器仍保有明显的洛阳周代墓葬中同类器的某些特征。在河南固始白狮子地、信阳长台关等战国中期楚墓中,其结构、葬俗和随葬器物组合等都同楚国中心地域江汉地区的楚墓十分接近。与之推论正确的是(
)A.中原文化面向周边传播
B.河南一带封国恪守周礼C.楚国北上影响逐渐增强
D.南方文化效仿周代风格10.(2023秋·河北衡水·高三河北武强中学校考期中)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将包括原夏、商统治区域在内的整个周诸侯分布之地统称为“区夏”。西周初期将京师之地称为“中国”,后该词的指称范围又扩大到整个“诸夏”,常以“中国”称“诸夏”。这些做法(
)A.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
B.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11.(2023·山西晋中·统考三模)公元前597年,楚庄王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宋国子罕曰:“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宋国成为晋楚附庸
B.战争严守礼制规范C.楚国实力相对强大
D.战争助推秩序重建12.(2023秋·四川宜宾·高三校考阶段练习)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己确立C.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
D.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13.(2023·湖南邵阳·统考三模)下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部分会盟摘录据此可知,当时(
)A.新兴地主势力壮大
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C.分封制度趋向完善
D.政治权力下移明显14.(2023·河南新乡·统考三模)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工匠“日至于市,而不为官工”。《左传》记载了王子朝因“百工之丧职秩者”而作乱、卫诸大夫“因三匠”而作乱叛逃的事件。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社会呈现转型的趋势
B.市场交易时间比较宽松C.工商食官政策被废除
D.贵族乐于从事商品买卖15.(2023秋·河北衡水·高三河北武强中学校考期中)距今七八千年前,在今河南境内,裴李岗文化几乎继承了贾湖文化全部的器类组合,具体器形则有一定的改造,贾湖文化无疑是裴李岗文化的直系源头。裴李岗文化的三足钵不见于贾湖文化,应该来源于磁山文化,篦点纹、篦划纹与北方的之字纹筒形罐文化系统有关。上述材料强调的是(
)A.天下共主局面的雏形
B.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C.中原为中心的文化圈
D.中华文明的多元并存16.(2023·河南安阳·统考三模)西周实行摄政制度,即当国君幼小、缺失或不贤、无能之时,贵族集团内部可以虚国君之位,摄政制度(
)A.开创了国家治理新模式
B.维护了宗法制度的稳定C.凸显了分封诸侯的作用
D.冲击了王权的至尊地位17.(2023·重庆沙坪坝·重庆一中校考三模)《史记》载,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山东半岛,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于是,“太公劝其女功(妇女纺织之事),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辏。故齐冠带衣履天下”。上述材料表明,姜太公(
)A.通过工商业开发齐国经济
B.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C.打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D.以工商业吸引人口成就霸业18.(2023·河北·校联考三模)据统计,中国大陆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城址共有150余处,分为八大区域,其中黄河中游17处,黄河下游24处,内蒙古中南部14处,内蒙古东南部至辽宁西部78处,青海高原4处,长江上游7处,长江中游9处,长江下游2处。这反映出(
)A.早期各文化之间交流频繁B.辽河流域文明程度高于中原C.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D.当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19.(2023秋·山东临沂·高三校考阶段练习)西周礼乐制度下,周天子在中央设立“辟雍”"学宫""大池”等教育机构进行军事教育。同时,诸侯国及卿大夫也设置了"泮宫""庠""序""校""塾"等学校,以保证基层军事教育的普遍推行。这说明当时(
)A.官学教育是礼乐制度的根本保障
B.注重通过军事教育提升军队战斗力C.已经实现中央和地方的有效统一
D.礼乐制度渗透于军事教育内容之中20.(2023·安徽滁州·安徽省定远中学校考三模)黄河行经河北平原,每当汛期河道呈现漫流状态,洪水奔流,四溢成泽,一直持续到春秋时期。下图是史前时期(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遗址分布图。据此图可以推知,史前时期(
)A.黄河上游地区重视水利的兴修
B.河北平原腹心地带生产力水平较落后C.各遗存对外来文化呈排斥态度D.黄河流域持续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发展21.(2023·重庆·校联考三模)考古研究发现,进入龙山时代以来,中原地区的文化经历了调整重组并崛起的过程。出现大量来自周边的文化因素,如风土人情、地理特产等,并以各种方式甚至战争手段向其他区域输出中原的制度或社会理念,使其社会文明化进程加快。据此可知龙山时代(
)A.华夏认同观念出现
B.已形成中原文化区C.文化交流特别频繁
D.早期国家雏形产生22.(2023·广东汕头·统考三模)堪称“中华第一城”的良渚古城遗址,最中心为莫角山宫殿区,其外分别为环绕的城墙和外郭,首领的住处与一般社会成员居住区相隔绝,大型墓的随葬品丰富且精致,小型墓小而狭长,多数没有随葬品。这反映了良渚文化时期(
)A.建筑技艺高超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部落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的发达23.(2024·山东·模拟预测)山东莒县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高柄杯一类饮酒器具,达663件之多,这约占整个遗址出土文物总数的45%。由此推断,当时该地(
)A.制陶技术得到普及B.私有制度已经出现C.阶级对立日益明显D.粮食产量有所增加24.(2023·湖南岳阳·统考三模)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由此推知,良渚文化(
)A.生产力水平进入青铜时代
B.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C.迈入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
D.民俗与宗法观念交织融合25.(2024·湖北·模拟预测)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这一理论反映出中华文明(
)A.起源于旱地农业文化区
B.主体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C.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已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模式26.(2023秋·河南南阳·高三校考阶段练习)西周时期,行人是周王室设置的负责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纵向”联系的“使者”,一般由大夫担任。春秋时期,诸侯国也开始设立这一官制,并且其地位不断提升,由卿兼任,“夫交接邻国,揖让谕志,成为行人之专司”。行人的活动(
)A.加强了王室对诸侯的控制
B.适应了百家争鸣形势的要求C.促进了文化的沟通与交融
D.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27.(2023秋·山东潍坊·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左传》记载,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据此可知(
)A.礼崩乐坏影响政局稳定
B.社会治理秩序亟需重构C.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D.政治经济实力左右礼制28.(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三模)孔子认为:“夫政者,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据此可知,孔子(
)A.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C.宣扬君臣平等的民主思想
D.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深怀忧虑29.(2023·北京海淀·人大附中校考三模)《管子·国蓄》曰:“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B.征收货币地租促进农业发展C.主张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生产
D.黄金刀币是战国流通的主币30.(2023秋·广东广州·高三广州市白云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秦始皇认为“秦既代周(火德),自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上述现象(
)A.确立了五行学说为统治思想
B.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C.推动儒家学说吸收阴阳思想
D.表明汉朝承袭秦朝典章制度31.(2023秋·山西晋中·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如表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对于礼与法关系的论述。这反映出(
)
A.调和思想界的争论
B.寻求合理的治国途径C.糅合儒法两家思想
D.削弱法家的社会地位32.(2023秋·福建福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子夏到后来属于魏国的西河讲学,授徒三百,其中李悝成为法家著名的改革家,吴起是兵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田子方、段干木具有道家思想,禽滑厘是墨家巨子,公羊高、谷梁赤注重研究儒家的《春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
)A.诸子百家思想同源异流
B.士人热衷于创立学派以标新立异C.思想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D.儒学深刻影响统治者的执政理念(二)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2.(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4.(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5.(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6.(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7.(2023·广东东莞·校考三模)公元前206年,刘邦定都栎阳,颁布了一些政令。宣布率一万人或一郡来降者,封万户;开放故秦园囿池苑令民耕种;蜀汉民由于军役负担较重,免除两年租税;关中从军之士兵,免除其家一年负担。上述政令的实施A.表明黄老无为思想受到尊崇
B.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繁荣C.稳定了汉朝初期的统治秩序
D.为楚汉战争胜利积蓄了力量8.(2023秋·黑龙江佳木斯·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始皇帝并吞六国之后,进而废置各国的王室和封建贵族,并由秦国的官僚处理政事,这项激烈的措施使得这些牺牲者感到难以忍受之苦,这些强硬作风使他们因敏锐地感受到失去独立而更加难以忍受。”由此可知,秦二世而亡A.在于凝聚力的缺失
B.统治者的残暴是主因C.源于统治疆域扩大
D.由治理举措过激而致9.(2023秋·福建宁德·高三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杜绝了吏治腐败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抑制了豪强地主10.(2023秋·四川宜宾·高三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曾立石刻:“尊卑贵贱,不逾次行。……端直敦忠,事业有常。”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文书《为吏之道》要求官员“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以忠为干,慎前虑后”。这表明秦朝统治者A.注重构建政治道德秩序
B.在治国实践中突出君主独尊C.传承先秦时期尊卑理念
D.试图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11.(2023·河南濮阳·濮阳一高校考一模)汉代皇帝有6玺,隋以后皇帝的玉玺增加到了8个,明代的皇帝用印不仅从隋、唐宋时期的八玺激增到24个,而且在文书制度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将两半文书合在一起,通过对其印识、字号与内容的比较、勘验,以辨别真伪、防止欺诈)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集权强化
B.行政效率提高
C.政治制度成熟
D.官僚机构僵化12.(2023·北京·二模)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观察图中货币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冶铁铸造技术进步
B.货币流通非常广泛C.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13.(2023春·湖南常德·高三常德市一中校考阶段练习)如图所示的路线应是A.秦始皇历次的巡行路线
B.汉丝绸之路的主要商贸路线C.秦统一六国的进军路线
D.汉平定七国之乱的调兵路线14.(2023秋·湖南·高三专题练习)秦王赢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赢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C.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15.(2023秋·福建福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秦朝通过战争征服的地方,如“河南地”、五岭等,人心不稳,与中原文化差异又大。为此,秦朝通过设置郡县,使国家观念深入这些地区。这说明秦朝在上述地区实行郡县制旨在A.增进华夏认同观念
B.提高行政效率C.强化对边地的控制
D.扩大统治版图16.(2023秋·宁夏银川·高三校考阶段练习)有学者提出:“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使秦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并赢得最终胜利。”这种观点意在说明,秦国A.素有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
B.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C.讲求实用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D.商鞅变法历史意义非凡17.(2023·安徽亳州·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任官赐印制度,无论朝廷大臣还是地方小吏皆是如此。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秦《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官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说明秦朝(
)A.官印成为权力唯一凭证
B.中央权力趋于强化C.官员任免程序十分复杂
D.法律制度比较严苛18.(2023湖南师大附中)《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命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材料反映了秦始皇旨在A.改革前代的历法及服色
B.极力丰富皇帝制度内涵C.炮制一整套的繁文缛节D.赋予秦朝建立的合法性19.(2023重庆巴蜀中学)司马迁评价:“江南地区占有‘地势饶食’的优势,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得到‘饭稻羹鱼’的成就。”同时,他也指出尽管江南“无冻饿之人”,却也没有“千金之家”。对以上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江南地区逐渐成为经济重心
B.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处于原始阶段C.江南地区已经消除贫富差距
D.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2023秋·河北石家庄·高三校考阶段练习)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所反映的秦律中,有一条律令规定:隶臣之妾与其子分家后,谎称其子不是隶臣,那么,这女子将受到“完”刑的处罚。这表明秦朝A.严格维护社会等级
B.强化家国同构观念C.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D.重视规范官员行为附:参考答案和解析(教师版)(一)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今辽宁省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刻有“匽侯”等文字,而“匽侯”封地在蓟,也就是燕国,这反映了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一件青铜器,无法体现青铜器的普遍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祭祀礼仪活动的频率,排除D项。故选B项。2.(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分封制逐渐体现代远情疏的弊端,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均争霸称王,即题目中“同楚国争霸”,D项正确;根据题目“也与无终我等北方诸戎和好”可知,题目仅仅指晋国与其交好而非诸戎全部融入中原华夏,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而非卿大夫的权力,排除B项;根据题目可知,晋国为避免腹背受敌而与诸戎和好,此举是为与楚国争霸做准备,并未体现此时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排除C项。故选D项。3.(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故选D项。4.(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晚期(中国)。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5.(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与东周(中国)。根据材料“‘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可知,“太子”这个词在西周时期几乎没有出现过,但是在春秋时期却频繁出现,说明西周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了破坏,D项正确;社会尊卑有序指的是礼乐制,而非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继承制度宗法制,而非分封制,排除B项;宗法制的破坏与瓦解,与权力平稳过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约6000年新石器时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城市不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表明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7.(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8.(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9.(2023·湖北襄阳·襄阳四中校考三模)河南淅川毛坪楚墓断代在春秋中晚期,出土的陶器仍保有明显的洛阳周代墓葬中同类器的某些特征。在河南固始白狮子地、信阳长台关等战国中期楚墓中,其结构、葬俗和随葬器物组合等都同楚国中心地域江汉地区的楚墓十分接近。与之推论正确的是(
)A.中原文化面向周边传播
B.河南一带封国恪守周礼C.楚国北上影响逐渐增强
D.南方文化效仿周代风格【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河南淅川春秋中晚期的毛坪楚墓出土的陶器与洛阳周代墓葬的有相似之处,战国中期的一系列河南楚墓,在多个方面也都与楚国中心地域江汉地区的墓接近,由此可知,春秋中晚期的毛坪楚墓受洛阳周代墓葬影响,但到了战国时期,则变成江汉地区的湖北楚墓影响河南楚墓,即位置偏南的楚国中心逐渐向北扩展自己的影响力,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江汉地区的楚国中心区域对中原地区的影响,非中原文化影响周边,排除A项;据材料,战国中期的河南楚墓葬俗、随葬器等方面同江汉楚墓接近,不符合”恪守周礼”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文化影响中原地区,并非南方效仿周代风格,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3秋·河北衡水·高三河北武强中学校考期中)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将包括原夏、商统治区域在内的整个周诸侯分布之地统称为“区夏”。西周初期将京师之地称为“中国”,后该词的指称范围又扩大到整个“诸夏”,常以“中国”称“诸夏”。这些做法(
)A.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
B.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称谓变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诸夏”地区民族认同,有利于促进华夏民族的形成,B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称谓变化不能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也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排除C、D项。故选B项。11.(2023·山西晋中·统考三模)公元前597年,楚庄王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宋国子罕曰:“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宋国成为晋楚附庸
B.战争严守礼制规范C.楚国实力相对强大
D.战争助推秩序重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楚庄王认为通过战争可以禁暴、安民,还可以生财,宋国子罕认为,晋楚两国通过战争(以兵)对小国构成威胁,小国对大国产生畏惧,之后国家上下慈和(国家上下和谐稳定),国家安定,小国侍奉大国,小国也因此而生存下来,无论是楚庄王还是宋国的子罕都认为通过战争可以使社会安定下来,使社会秩序重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宋国成为晋楚附庸,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战争可以使社会安定下来,使社会秩序重建,不是战争要严守礼制规范,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比各国实力,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3秋·四川宜宾·高三校考阶段练习)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己确立C.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
D.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可知战国时,封君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一些诸侯派中央官员去管理地方行政和军事,反映了战国时期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A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统一后,排除B项;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是在秦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周王与诸侯关系的信息,不能得出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3.(2023·湖南邵阳·统考三模)下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部分会盟摘录据此可知,当时(
)A.新兴地主势力壮大
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C.分封制度趋向完善
D.政治权力下移明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是在分封制度下,强大的诸侯召集其他诸侯开会并欲称霸的事情,从最初尊王攘夷等以礼仪治理天下的会盟,到后来为了争夺霸主以武力治理天下的会盟,无疑是周朝从兴盛的礼仪之邦,发展到权势旁落的一个傀儡政权的写照,D项正确;材料介绍的是政治上的会盟情况,未体现阶级关系的巨大变动,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周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趋向崩溃,排除C项。故选D项。14.(2023·河南新乡·统考三模)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工匠“日至于市,而不为官工”。《左传》记载了王子朝因“百工之丧职秩者”而作乱、卫诸大夫“因三匠”而作乱叛逃的事件。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社会呈现转型的趋势
B.市场交易时间比较宽松C.工商食官政策被废除
D.贵族乐于从事商品买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这反映”,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春秋战国之前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而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工匠“不为官工”“百工之丧职秩者”即有些工匠不再隶属于官府,体现了经济方面私营工商业的兴起,王子朝做为“庶子”参与了争夺周王位的动乱,体现了宗法制遭到破坏,“卫诸大夫”作乱叛逃体现了分封制遭到破坏,所以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呈现转型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市场交易时间,排除B项;材料可以体现工商食官政策遭破坏,但是何时废除的,材料不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体现贵族乐于从事商品买卖,排除D项。故选A项。15.(2023秋·河北衡水·高三河北武强中学校考期中)距今七八千年前,在今河南境内,裴李岗文化几乎继承了贾湖文化全部的器类组合,具体器形则有一定的改造,贾湖文化无疑是裴李岗文化的直系源头。裴李岗文化的三足钵不见于贾湖文化,应该来源于磁山文化,篦点纹、篦划纹与北方的之字纹筒形罐文化系统有关。上述材料强调的是(
)A.天下共主局面的雏形
B.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C.中原为中心的文化圈
D.中华文明的多元并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材料“裴李岗文化几乎继承了贾湖文化全部的器类组合,具体器形则有一定的改造,贾湖文化无疑是裴李岗文化的直系源头”体现了中华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区域文化存在交流融合,B项正确;天下共主局面的雏形的出现是在西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原的核心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并存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B项。16.(2023·河南安阳·统考三模)西周实行摄政制度,即当国君幼小、缺失或不贤、无能之时,贵族集团内部可以虚国君之位,摄政制度(
)A.开创了国家治理新模式
B.维护了宗法制度的稳定C.凸显了分封诸侯的作用
D.冲击了王权的至尊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材料中的摄政制度是在特殊情况下从贵族内部选拔暂时代理人,据所学可知,大部分贵族与周天子之间存有血缘关系,因此摄政制度维护了宗法制度的稳定,B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摄政制度目的是更好的帮助西周统治者稳定西周的政权统治,为了更好的维护宗法制度的稳定,材料中并没有开创国家治理新模式,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分封诸侯的作用,排除C项;在西周时期,周天子尚未实现王权至尊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7.(2023·重庆沙坪坝·重庆一中校考三模)《史记》载,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山东半岛,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于是,“太公劝其女功(妇女纺织之事),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辏。故齐冠带衣履天下”。上述材料表明,姜太公(
)A.通过工商业开发齐国经济
B.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C.打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D.以工商业吸引人口成就霸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据材料“西周初年……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太公劝其女功……故齐冠带衣履天下”可知西周时期姜太公通过发展工商业发展齐国经济,A项正确;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B项;西周时尚未打破工商食官,排除C项;齐国经济发展不能等同于成就了霸业,排除D项。故选A项。18.(2023·河北·校联考三模)据统计,中国大陆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城址共有150余处,分为八大区域,其中黄河中游17处,黄河下游24处,内蒙古中南部14处,内蒙古东南部至辽宁西部78处,青海高原4处,长江上游7处,长江中游9处,长江下游2处。这反映出(
)A.早期各文化之间交流频繁B.辽河流域文明程度高于中原C.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D.当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中国)。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在全国各地多个区域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城址,反映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征,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不同区域文明的相似性和彼此联系,无法得出交流频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不同区域文明的横向比较,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19.(2023秋·山东临沂·高三校考阶段练习)西周礼乐制度下,周天子在中央设立“辟雍”"学宫""大池”等教育机构进行军事教育。同时,诸侯国及卿大夫也设置了"泮宫""庠""序""校""塾"等学校,以保证基层军事教育的普遍推行。这说明当时(
)A.官学教育是礼乐制度的根本保障
B.注重通过军事教育提升军队战斗力C.已经实现中央和地方的有效统一
D.礼乐制度渗透于军事教育内容之中【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期的核心精神是礼乐文化,它渗透于当时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学校军事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材料中“等教育机构进行军事教育”和“保证基层军事教育的普遍推行”就是礼乐制度渗透于军事教育内容之中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礼乐制度下通过学校进行军事教育,没有涉及官学教育与礼乐制度的关系,排除A项;将礼乐制度渗透军事教育与军队战斗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尚未实现中央与地方的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20.(2023·安徽滁州·安徽省定远中学校考三模)黄河行经河北平原,每当汛期河道呈现漫流状态,洪水奔流,四溢成泽,一直持续到春秋时期。下图是史前时期(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遗址分布图。据此图可以推知,史前时期(
)A.黄河上游地区重视水利的兴修
B.河北平原腹心地带生产力水平较落后C.各遗存对外来文化呈排斥态度D.黄河流域持续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史前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史前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遗址分布图,在河北平原的腹心地带是一片空白,结合文字材料可知,这是黄河行经河北平原,注入渤海,每当汛期河道呈现漫流状态的结果,这一水文状况导致此地防洪压力大,影响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相较之下比较落后,出现遗址空白区,B项正确;黄河上游水文情况稳定,不是重视兴修水利带来的结果,而是与其地形地貌、气候等条件相关,排除A项;由图片中仰韶文化、青莲岗、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影响范围可知,各遗存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青莲岗、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说明了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华文明起源,非持续引领中华文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21.(2023·重庆·校联考三模)考古研究发现,进入龙山时代以来,中原地区的文化经历了调整重组并崛起的过程。出现大量来自周边的文化因素,如风土人情、地理特产等,并以各种方式甚至战争手段向其他区域输出中原的制度或社会理念,使其社会文明化进程加快。据此可知龙山时代(
)A.华夏认同观念出现
B.已形成中原文化区C.文化交流特别频繁
D.早期国家雏形产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龙山时代。根据材料“中原地区的文化经历了调整重组并崛起的过程。……向其他区域输出中原的制度或社会理念,使其社会文明化进程加快。”可知,龙山时代以来,中原文化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化进程,说明此时已经形成了中原文化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华夏认同观念的信息,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无法得出文化交流特别频繁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体现不出早期国家雏形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22.(2023·广东汕头·统考三模)堪称“中华第一城”的良渚古城遗址,最中心为莫角山宫殿区,其外分别为环绕的城墙和外郭,首领的住处与一般社会成员居住区相隔绝,大型墓的随葬品丰富且精致,小型墓小而狭长,多数没有随葬品。这反映了良渚文化时期(
)A.建筑技艺高超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部落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的发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大型墓的随葬品丰富且精致,小型墓小而狭长,多数没有随葬品”可知,当时墓葬大小规格不一,说明当时出现贫富分化差距,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阶级分化,非建筑技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部落战争,排除C项;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并不高,排除D项。故选B项。23.(2024·山东·模拟预测)山东莒县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高柄杯一类饮酒器具,达663件之多,这约占整个遗址出土文物总数的45%。由此推断,当时该地(
)A.制陶技术得到普及B.私有制度已经出现C.阶级对立日益明显D.粮食产量有所增加【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山东莒县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高柄杯一类饮酒器具,达663件之多,这约占整个遗址出土文物总数的45%。”可知,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饮酒器具,占总数的比重较高,说明在当时农业的粮食生产增加,出现剩余,人们已经开始用剩余的粮食进行酿酒,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饮酒器具的数量较多,没有体现制陶技术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信息可以判定粮食出现剩余,但无法判定是否私有制度已经出现以及阶级对立,排除B项和C项。故选D项。24.(2023·湖南岳阳·统考三模)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由此推知,良渚文化(
)A.生产力水平进入青铜时代
B.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C.迈入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
D.民俗与宗法观念交织融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可知,经过对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其大型的建设工程规模宏达,需要众多人员共同劳动完成,据此可以推断,当时有可能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青铜时代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建设工程,没有体现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信息,排除C项;宗法制起源于夏朝,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5.(2024·湖北·模拟预测)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这一理论反映出中华文明(
)A.起源于旱地农业文化区
B.主体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C.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已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早期文明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可知,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所有文化组成一朵花,说明中华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C项正确;旱地农业文化区是诸多文化中的一支,而非所有文化起源于此,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华文明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及长江流域,排除B项;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出现是在铁犁牛耕产生后,时间显然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6.(2023秋·河南南阳·高三校考阶段练习)西周时期,行人是周王室设置的负责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纵向”联系的“使者”,一般由大夫担任。春秋时期,诸侯国也开始设立这一官制,并且其地位不断提升,由卿兼任,“夫交接邻国,揖让谕志,成为行人之专司”。行人的活动(
)A.加强了王室对诸侯的控制
B.适应了百家争鸣形势的要求C.促进了文化的沟通与交融
D.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西周时期,行人是周王室设置的负责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纵向”联系的“使者”,春秋时期,行人是诸侯国设立的负责与邻国沟通交往的官职,可知行人的活动促进文化的沟通与交融,C项正确;西周初期,通过分封制加强王室对诸侯的控制,不能通过行人加强王室对诸侯的控制,排除A项;行人是周王室和诸侯国实行的官制,与百家争鸣没有关系,排除B项;沟通王室与诸侯国、诸侯国与诸侯国的联系,没有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排除D项。故选C项。27.(2023秋·山东潍坊·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左传》记载,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据此可知(
)A.礼崩乐坏影响政局稳定
B.社会治理秩序亟需重构C.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D.政治经济实力左右礼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可知,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诸侯之礼款待,吴王夫差去鲁国,鲁国却以周王之礼招待,体现了当时不同的实力会晤时采用不同的礼仪,D项正确;吴王夫差使用周王之礼体现了礼崩乐坏,但材料未体现政局变化,排除A项;社会治理是一种导致公共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果的治理模式,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招待不同人物的东西都不是特别贵重,并未产生经济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28.(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三模)孔子认为:“夫政者,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据此可知,孔子(
)A.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C.宣扬君臣平等的民主思想
D.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深怀忧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夫政者,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可知,孔子强调如果统治者能够起到表率作用,社会自然就会有序,因此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B项正确;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才得以确立,排除A项;孔子强调君臣有序,并不主张君臣平等,排除C项;材料强调孔子对礼崩乐坏现状提出的方案,而不是深怀忧虑,排除D项。故选B项。29.(2023·北京海淀·人大附中校考三模)《管子·国蓄》曰:“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B.征收货币地租促进农业发展C.主张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生产
D.黄金刀币是战国流通的主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大意是:粮食是人民生命的主宰,货币是人民的交易手段,善于治国的君主,掌握他们的流通手段来控制主宰他们生命的粮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民力了,说明管子主张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生产,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用货币政策调节生产,没有描述关于重农抑商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认为,货币是人们的交易手段,而没有描述货币地租信息,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黄金刀币是否是战国流通的主币,排除D项。故选C项。30.(2023秋·广东广州·高三广州市白云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秦始皇认为“秦既代周(火德),自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上述现象(
)A.确立了五行学说为统治思想
B.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C.推动儒家学说吸收阴阳思想
D.表明汉朝承袭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秦始皇认为周为火德,秦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认为,秦得水德,汉当土德,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B项正确;封建王朝利用五行学说来论证政权的正统性,但五行学说并不包含很多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因此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五行而非阴阳思想,且儒家吸收阴阳家的思想并非自秦汉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将“仁”“义”“礼”“智”“圣”与五行联系起来,排除C项;材料表明秦汉都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而非秦汉都采用某种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31.(2023秋·山西晋中·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如表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对于礼与法关系的论述。这反映出(
)
A.调和思想界的争论
B.寻求合理的治国途径C.糅合儒法两家思想
D.削弱法家的社会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荀子强调只有通过礼法结合才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他实际上是在寻求合理的治国途径,B项正确;荀子是在寻找治国途径,并不是为了调和思想界的争论,排除A项;虽然荀子的思想中兼有儒法两家的内容,但并不是在糅合两家思想,更不是为了削弱法家的社会地位,排除CD项。故选B项。32.(2023秋·福建福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子夏到后来属于魏国的西河讲学,授徒三百,其中李悝成为法家著名的改革家,吴起是兵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田子方、段干木具有道家思想,禽滑厘是墨家巨子,公羊高、谷梁赤注重研究儒家的《春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
)A.诸子百家思想同源异流
B.士人热衷于创立学派以标新立异C.思想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D.儒学深刻影响统治者的执政理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孔子的弟子子夏来到后来属于魏国的西河,其部分弟子后来成为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开创者或重要代表人物,可见当时学派的分立与激辩,C项正确;子夏的弟子后来转投或创立其他学派,不代表诸子百家思想发端相同,排除A项;子复弟子中多数仍为儒学继承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学对统治者执政理念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二)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可知,该学者认为对《史记》的研究,不能只看一些注解,还要看考古学家的注解,由此得出,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3.(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行政文书后,要求对方收到后作书回复,未回复的要督促,结合所学,当时受交通条件等的限制,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政令传达、沟通联络还不能完全确保通畅,因此要求收到文书后回复,以确保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反映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A项正确;材料体现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非官员管理,排除B项;汉代交通条件相比秦朝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秦汉的治国思想是相近的,排除D项。故选A项。4.(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因为牛车稳而宽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东汉后期是否是戒奢尚俭,排除B项;天子至士喜乘牛车是为了享受,而不是重视农耕和农业,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体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7.(2023·广东东莞·校考三模)公元前206年,刘邦定都栎阳,颁布了一些政令。宣布率一万人或一郡来降者,封万户;开放故秦园囿池苑令民耕种;蜀汉民由于军役负担较重,免除两年租税;关中从军之士兵,免除其家一年负担。上述政令的实施A.表明黄老无为思想受到尊崇
B.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繁荣C.稳定了汉朝初期的统治秩序
D.为楚汉战争胜利积蓄了力量【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和刘邦的措施来看,此时处于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采取上述措施巩固了其所辖地方的政治统治,为楚汉相争的胜利积蓄了力量,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刘邦积极有为的思想,排除A项;当时社会经济凋敝,排除B项;此时汉朝尚未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8.(2023秋·黑龙江佳木斯·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始皇帝并吞六国之后,进而废置各国的王室和封建贵族,并由秦国的官僚处理政事,这项激烈的措施使得这些牺牲者感到难以忍受之苦,这些强硬作风使他们因敏锐地感受到失去独立而更加难以忍受。”由此可知,秦二世而亡A.在于凝聚力的缺失
B.统治者的残暴是主因C.源于统治疆域扩大
D.由治理举措过激而致【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借助材料中“废置各国的王室和封建贵族”“感到难以忍受之苦”,可知秦灭六国后的措施并没有使原六国贵族对新王朝产生认同感,因而学者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凝聚力的缺失有关,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主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统治者的残暴,材料也不能体现统治者的残暴是秦朝二世而亡的主因,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推知秦朝二世而亡是因为统治疆域扩大,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秦二世而亡是因为治理举措过激而致,材料主要体现了秦二世而亡是因为凝聚力的缺失,排除D项。故选A项。9.(2023秋·福建宁德·高三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杜绝了吏治腐败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抑制了豪强地主【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可知涉及的方面基本都和农业相关,A项正确;“杜绝”表述错误,排除B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3秋·四川宜宾·高三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曾立石刻:“尊卑贵贱,不逾次行。……端直敦忠,事业有常。”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文书《为吏之道》要求官员“宽俗(容)忠信,和平毋怨”“以忠为干,慎前虑后”。这表明秦朝统治者A.注重构建政治道德秩序
B.在治国实践中突出君主独尊C.传承先秦时期尊卑理念
D.试图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答案】A【详解】材料信息表明,秦始皇强调“不逾次行”,意思是不能僭越等级:(为吏之道)要求官吏“忠信”“以忠为干”等,都是要求他们忠于君主.服从君主权威,结合时代背景可知,秦朝统治者往重政治道德秩序的构建,A项正确;君主独尊强调皇帝独特性,排除B项;尊卑观念与题无关,排除C项;当时已经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3·河南濮阳·濮阳一高校考一模)汉代皇帝有6玺,隋以后皇帝的玉玺增加到了8个,明代的皇帝用印不仅从隋、唐宋时期的八玺激增到24个,而且在文书制度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将两半文书合在一起,通过对其印识、字号与内容的比较、勘验,以辨别真伪、防止欺诈)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集权强化
B.行政效率提高
C.政治制度成熟
D.官僚机构僵化【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玺"是权力的体现,玺的数量增加说明皇帝的权力不断强化,A项正确;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印玺数量不是政治制度是否成熟的标志,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官僚机构是否僵化,排除D项。故选A项。12.(2023·北京·二模)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观察图中货币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冶铁铸造技术进步
B.货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 2025年体育教师工作计划范本
- 新学期九年级班主任全新工作计划
- 人教版2025年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 中班幼儿文明礼仪培养计划
- 热德育工作计划
- 2025学年新学期艺术教育工作计划内容
- 《夏天预防中暑》课件
- 土地承包合同单方解除的法律条文
- 工地干活合同模板
- 《中国丧葬礼仪》课件
- 2024时事政治考试题库(100题)
- 【新教材】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件129张
- C++课程设计设计一个排课程序
- DB45∕T 396-2022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程
- 基于汽车发动机飞轮的设计与制造
- 上海市安全生产管理读本试习题(考试专用)
- 实验仪器、器材配备情况统计表
- 课题组内研讨活动及会议记录
- 小学科学实验室仪器名称汇总
- 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