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翅的雄鹰-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_第1页
折翅的雄鹰-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_第2页
折翅的雄鹰-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_第3页
折翅的雄鹰-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_第4页
折翅的雄鹰-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折翅的潘帕斯雄鹰——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的原因全文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南北长3694公里,东西宽1423公里。陆上边界线长25728公里,海岸线长4725公里,总面积2780400平方公里(不含马尔维纳斯群岛和阿主张的南极领土。资料来源:阿根廷国家统计和普查局)。16世纪前居住着土著印第安人。16世纪中叶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10年5月25日爆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五月革命”,成立了第一个政府委员会。1812年,民族英雄圣马丁率领人民抗击西班牙殖民军,于1816年7月9日宣布独立。此后阿长期处于动乱和分裂状态。1853年,乌尔基萨将军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建立联邦共和国,乌成为阿制宪后第一任总统。20世纪30年代起出现军、文人交替执政局面。70年代中后期,军政府曾对左翼反对派人士进行残酷镇压。1982年同英国因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争端爆发战争,旋即战败,军政府倒台。1983年激进党的阿方辛民选政府上台,恢复并大力推进民主化进程,民主政体逐渐巩固。正义党领袖梅内姆自1989年起连续执政十年,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阿经济一度有较大发展。梅执政后期,阿经济转入衰退,社会问题日益突出。1999年激进党人德拉鲁阿当选总统后,未能遏止持续三年的经济衰退。2001年12月,阿爆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德被迫辞职。此后阿形势严重动荡,十日之内数易总统。2002年1月1日,正义党人杜阿尔德被国会推举为总统,仍无法扭转政经颓势。2003年5月,正义党人基什内尔就任总统后,阿经济快速复苏,政局稳定,民生改善,国际和地区影响力回升。阿根廷曾是拉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但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却陷入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的状态,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又爆发了全面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这一现象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回首阿根廷独立以后150多年的发展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拉美国家之一,尽管阿根廷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自然历史条件,但在经济现代化进程和发展模式方面,大体上经过了同样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初级产品出口模式-进口替代模式-新自由主义模式-后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发展过程。可以说,与其他拉美国家一样,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几次历史关键时期,阿根廷既抓住了通过融入世界经济推动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却错过了调整或选择正确发展模式的机会。加上自身存在的一些特殊的弱点和问题,如长期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军人干政等,阿根廷经济必然地走过了一条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对于阿根廷经济发展史的阶段划分,经济史学家的著作中有多种分法,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大体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1860年到今,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1860-1930年,为农牧业出口型经济,阿根廷经济学家也把这个阶段称为初级出口经济阶段,是现代经济的前期或准备时期。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至今,为工业化阶段,即经济现代化进程。但是,如果从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从19世纪50-60年代至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农牧业出口型经济模式。第二阶段,20世纪30-70年代,替代进口经济模式。第三阶段,1976-2001年,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后新自由主义或进步主义经济模式。第一阶段:农牧业出口型模式(1860-1916年)阿根廷1812年独立后处于长期内战状态,各省各自为政,相互间战争不断,国家分裂,内战频仍,联邦制名存实亡,中央政府形同虚设。在经济方面,各省各行其是,其经济主要依靠对欧洲出口农牧产品。直到1862年国家实现统一,中央政府开始发挥作用。19世纪60年代,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开始。19世纪60年代,阿根廷出现了几个有利于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一是经过30多年的内战,以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为主导的中央政府建立,国家在政治上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二是1856-1871年出现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大批欧洲移民进入阿根廷,为阿根廷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必要的劳动力。一些经济史学家把1860-1916年界定为农牧业经济发展进程。其模式为出口型农牧业经济模式。这个阶段分为两个时期,即1860-1880和1880-1916年两个时期。第一时期(1860-1880),初级产品出口经济。这个时期为阿根廷后来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第二时期(1880-1916),工业革命。在这个阶段,阿根廷经济作为初级产品经济与制造业生产地区——欧洲建立了联系,从而加强了国际分工。也是在这个阶段里,阿建立了依赖欧洲和美国的模式,导致了国家经济体系周期性的危机。经过19世纪下半叶的早期工业化进程,阿根廷形成了商业社会或商业经济。1900年第三产业就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第一产业占32%,第二产业占23%。丰富的自然资源,农牧业丰收,国际市场对初级产品需求旺盛,出口价格上升带来的巨额收入,使阿根廷成为19世纪末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高于德国、法国和瑞典,仅次于美国和英国。这个阶段阿根廷经济和出口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1918-1920年,阿根廷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8%,1927-1929年为6%。出口年增长率为6.6%。至1929年,阿根廷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它是肉类、玉米、亚麻籽和燕麦最大出口国,小麦和面粉第三大出口国。19世纪中期,占据主流地位的阿根廷学者及当时的执政者提出并实施了经济过渡模式,建立了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这种理论参照美国和欧洲的经验及模式,提出以下建议:1,取消内地各省海关及其过渡权利以统一经济。2,促进国内外投资。3,发展初级产品行业,即牧业和农业。4,保持对外自由贸易,以保障农牧产品开发,包括内河航运自由。5,推动有技能的人口移民(即所谓技术移民),即农业生产者、职业工人和专业人员。6,保障个人自由,以推动经济活动:从事合法的工业、贸易、航运、运输活动,出入领土的自由。7,改善交通,实现运输工具现代化。这个以鼓励农牧业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以向欧洲出口为目的的模式被称为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或初级出口经济模式。它适应了当时的国际条件和环境,有利于阿根廷当时的经济发展。这种经济模式一直保持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前。这种模式的实质是:1,它是一种相对优势理论,主张利用生产专业化的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其结果是使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保持工业中心角色的地位,而使周边国家沦为食品和原料供应国的角色。2,国际资本在农牧业产品需求增长的吸引下寻求在适合食品生产的地区投资,国际资本在阿根廷等周边国家的投资,为这些国家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形成了对这些国家经济的控制。3,工业革命带来了陆路和海上运输的大发展,使阿根廷内地与沿海之间的商品和人员的运输得到了保证。4,欧洲人口的增长和广大中下社会阶层低下的经济社会条件促使欧洲人向拉美移民,满足了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受上述模式和内外因素影响,19世纪70年代后,阿根廷发生了多次经济危机。其中主要有:1873-1876年经济体制危机,1889年危机和1913-1917年危机,此外还发生了几次小的危机,如1885和1907年危机。这些危机的发生使人们对过度依赖外国市场的模式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和争论。当时,阿根廷实际上存在两种经济发展理论或模式的主张。一种主张不要搞工业化。另一种主张工业化。前一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了上风。他们以为通过与欧洲的密切关系和相互补充,用从欧洲进口的产品供应本国市场。这种模式强化了阿根廷与国际分工的一体化:阿根廷出售初级产品给欧洲,换回制成品和资本。至19世纪末,阿根廷农牧业取得很大发展,但受农牧业经济模式的影响,工业没有相应的发展,只出现了一些农牧产品加工业,如肉类加工厂、农牧业生产原料加工厂和食品及服装加工厂等。后来为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阿根廷海关对进口征税25%,但并没有真正实施,现代工业并没有因此而发展起来,相反,随着铁路网的建成,内地交通与沿海连成一片,在进口的欧洲产品的竞争下,阿根廷本地服装业很快就丧失了竞争力。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为阿根廷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个阶段选择的发展模式,即出口型农牧业经济模式,适应了当时阿根廷的主客观条件,即阿根廷当时已经具备一定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在国际市场中拥有相对优势。大力发展以出口为主要目的的农牧业,使阿根廷获得了宝贵的外汇,得以进口生活与生产所必需的工业产品,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资金条件。但是,由于决策者在国际分工问题上的认识失误,忽视了工业的发展,使阿根廷在独立后丧失了欧美工业革命给各国带来的工业化的大好机会。换言之,阿根廷抓住了赚钱的机会,却失去了发展工业的机遇。在这个时期,阿根廷形成了以下两个突出现象,即长期困扰阿根廷经济发展的两个致命的弱点:(1)对少数农牧产品出口、对国外市场和国外资金的过度依赖。(2)赤字财政和借债发展。独立以来,阿根廷中央和地方各级普遍实行赤字财政,滥发货币和过度举借内外债。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2001年危机爆发。从殖民地时期和独立初期起阿根廷经济形成的这两大特点,迄今仍制约着阿根廷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制定,成为制约阿根廷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第二阶段:进口替代模式(1930-1976)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和大萧条,世界经济结构随之发生根本变化。已经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对农牧产品的需求下降,导致出口困难,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农牧业出口国家受到沉重打击,为满足本国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开始了以替代进口量为主要方式的工业化进程,这个时期,阿根廷的农牧业产品加工业取得迅速发展。1.20纪30-50年代初的经济发展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主张工业化的一派占了上风,进口替代模式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为阿根廷的主流经济模式。但是进口替代使阿成为一种几乎完全封闭的经济,导致了物价水平过高,通货膨胀率长期居高不下,货币不稳,危机不断。1930年大危机大萧条期间,由于停止进口,实行进口替代,阿根廷国内工业取得迅速发展。1944年工业已占GDP的22.8%,而农牧业为20.1%。也就是说,工业超过了初级产品的生产。这是阿历史上的首次。1935年阿政府进行的工业产业统计数字表明,20年中工业有了大发展。其中,1913年,工业企业39200家,1935年上升到40600家。1913年有工人383500,1935年达到544000人。一批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出现,大企业拥有全部就业劳力的40%,表明工业集中的进程已经出现。国家通过建立行业管理局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力,行业管理局的功能主要是稳定市场,保护中小生产者。政府通过融资干预生产,确定最低价格,收购过剩产品,调解供求关系,以此调解市场。进口替代模式的实施,导致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逐步扩大,国家对经济特别是金融的控制不断加强。1934年阿根廷成立中央银行,其资金为合资,由国家和私人资本构成。原来由国家银行行使的调解信贷、控制市场的功能,改由央行承担。到1945年结束的这个阶段里,主要出口商品是农牧业产品,而工业陷于停滞,通胀水平与经济能力不相符,金融体系一片混乱,储蓄崩溃,外债危及经济增长和国家信用。为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掌控,1945-1946年庇隆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国家为银行储蓄担保,改革中央银行、国家银行、抵押银行、工业信贷银行组织法,国家掌控工农业的生产,信贷、保险和国际贸易。建立第一家合营的钢铁公司和一系列国有企业,包括工业、航空、海运、铁路、天然气、通信、钢铁和石油等企业,并通过关税、信贷优惠政策推动工业的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成功,1945-1948年GDP增长29%,年均增长7%以上。但此期间有两个问题,一是轻工业发展较快,推动了国内消费,改善了中下阶层生活水平。但基础设施工程很少,基础工业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二是生产成本过高,公私企业都无法承受。1949年繁荣和增长结束,代之而来的是衰退和停滞和通胀上升,1952年通胀接近40%。1949年,国家在战争期间靠出口赚来的钱被耗光,1951年庇隆政府不得不向美国贷款。1952年制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改变了传统经典的经济政策。不再强调工业,而是强调提高农牧业、能源、重工业和矿业的产出,同时改善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道路和水电工程。不过,到1955年,上述目标远未达到,煤炭的90%、石油的60%等仍然依靠进口。农业没有恢复到1940-1941年的水平,轻工业仍处于停滞状态。在这种形势下,庇隆政府吸引外资的做法被国内反对派攻击为卖国,他为此付出了极大政治代价。在罢工和抗议浪潮中,庇隆被军事政变推翻,流亡国外。庇隆计划的失败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首先,他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是建立在两个假设条件之上的,即: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和阿根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仍将是欧洲的食品供应国,因此世界将大量需要阿农牧产品出口。但是,这两条都落空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而美国在欧洲推行的马歇尔计划,却把阿根廷从欧洲排挤了出来,留给阿根廷的出口份额仅为阿根廷应对欧洲出口量的3%。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中有,(1)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低。(2)政府开支过度自由和官员腐败。(3)公共行政管理能力低下。(4)美国对阿根廷经济的封锁。(5)国际贸易价格逐步恶化。2.发展主义模式阿根廷在战后面临诸多不利的国外因素:欧洲等传统市场的变化,欧洲加快农业生产,补贴其生产者,美国也加强对其生产者的补贴和加速出口,日本和其他国家转而加快农业的生产,欧盟加强与美国的关系,开始脱离阿根廷等传统市场,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穷国收入下降,债务上升。美欧等中心国家实施的严格的限制性政策,使阿根廷身受其害,阿根廷被迫在关贸总协定的范围内谈判,而其提出的降低关税垒壁的要求却没有取得任何结果。与此同时,国内也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1)政府开支无法满足正常需要。(2)国际收入形势严重。到期债务无法偿还,已批准的进口无法实现,外贸赤字达7.64亿美元。(3)外债达11亿美元。(4)通货膨胀率逐年成倍增长。(5)工资下降,物价上涨。(6)人均生产率停滞不前。因此,阿根廷弗朗迪西政府推出的几个经济计划都是以实现增长、扩大就业、改善收入分配、降低通胀为优先目标。面对这种形势,阿总统弗朗迪西接受罗赫利奥·弗里赫里奥的建议,采纳了发展主义的理论,提出了“肉类+石油”或者“出口+能源自给=重工业”的口号。并在短期内实现了石油完全自给。从1958年起大规模吸引外资,到1962年,从1958年的1286万美元增加到2590.3万美元。但是,1959年开始出现问题,当年到期债务为2亿美元,而国库仅有1.04亿美元。政府采取了三个办法:发行货币、借债和提高税收(发钞、举债、加税)。但是仍未能取得贸易平衡。财政困难的结果是大量解雇公共部门的人员,单一汇率制度下比索大贬值,价格上升,企业倒闭或困难,政府不得不实行社会稳定计划,最终导致1962年3月的军事政变。政变中止了发展主义的发展模式和政策。3.激进经济1963年上台的伊利亚政府实行“激进经济”。伊利亚政府通过政府法令推动工业增长,政府控制经济,严格控制工资的增长。国会通过了药品和医疗产品自给自足法及价格调整的法律。政府冻结了物价,适度提高了工资,恢复公共工程和增加公共开支,推动国内消费。比索贬值58%,促进了农业出口。节俭和灵活的激进经济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工业恢复增长,经济有所增长。但激进经济遭到企业界的强烈反对。农业协会和工业联盟等企业组织联合起来攻击政府的赤字政策,控制物价政策和汇兑政策,保护石油等国有企业的政策,保持冻结农牧业租赁价格的政策。4.军事经济1965年大选正义党获胜,由于禁止庇隆回国,引发了社会动乱,军人再次发动政变,建立了军政权。从此开始了所谓军事经济时期。1966年以翁加尼亚为首的军人发动政变上台后建立军政权,实行新的经济政策,被后来经济史学家称为“军事经济”。这个时期的军政府取消了与外资石油公司签订的合同。农业得到恢复,出口收入增加,国际收支改善。通胀下降,冻结物价,提高工资,恢复公共工程和公共开支。扩大内需,工业得以恢复和增长。但是70年代初,科尔多瓦事件发生后,比索再度贬值,通货膨胀上扬,经济再次陷入危机。军政府通过实施水电站和铁路网建设工程推动经济增长,在国际市场好转,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经济形势开始好转。5.第二次庇隆主义的失败1973年庇隆政府时期再次实行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分配主义模式,遭到失败。其基础是:关键部门由国有企业控制,支持本国工业,复汇率制,限制外国公司的影响,控制国家银行,对外贸易,增加对农牧业的税收。这个计划有利于收入低的中下阶层。但是这种政策显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无法使国家走出经济危机,因而遭到右派和传统保守势力的反对。1973年阿以战争爆发后,石油价格上涨,阿根廷牛肉出口受阻,出口收入大幅下降,贸易逆差上升,通货膨胀再度上扬,经济陷入新的危机。政府采取休克疗法,未能取得效果。1976年3月军人再次发动政变,推翻了庇隆夫人领导的政府,第二次庇隆政府的经济政策随之而告终。第三阶段: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1976-2001)一、军政权实施的新自由主义改革(1976-1983)1976年军事政变后,马丁内斯·德奥斯任军政府经济部长。他任职期间(1976-1981年),在军政府提出的“国家改组进程”纲领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被经济史学家称为正统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他在任初期采取的主要调整措施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私人银行的支持下,实施稳定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削减财政赤字,平衡国际收支。改变汇率政策,实施货币贬值。削减公共开支,冻结工资,以减少公共部门赤字。争取国外资助(融资和直接投资),以扩大国内投资。在经济危机得到初步控制后,他采取了以下重大经济改革措施:实行经济开放,开放国内市场,降低进口关税,鼓励进口。改革宏观经济结构,中止对工业出口的补贴。国有服务业转由省级经营,取消联邦分税制给各省的补贴。改革金融体制,实行金融市场自由化。为此,实行利率自由化,批准建立新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国家为私营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提供担保。1978年实行新的汇率制度,允许比索逐月贬值。实行高利率,国家保证购买美元的自由。马丁内斯·德奥斯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和发展本国工业,但没有达到这个目的。高利率和自由买卖美元的制度,有利于投机资金的流动,而不利于产业发展。所以外资进入阿根廷后,没有投向生产领域,而是流入金融体系。大量拥入的外国资金,形成的庞大投机资金,给国家金融带来巨大冲击。在金融业暂时兴旺的同时,进口的开放,使本国工业生产部门受到严重冲击,生产下降,就业减少,大批企业倒闭。民族工业陷入严重衰退。冻结工资的政策导致1977年工资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下降30%。国内地区经济持续恶化。逃税严重,财政入不敷出。有专家评论甚至指出,阿根廷又回到了100年前的农牧业出口经济的时代。在通货膨胀压力下,政府不得不推迟汇率改革,导致比索高估。马丁内斯·德奥斯采取举借外债和吸引外国金融投资,以弥补国内投资不足和财政困难的措施,导致公共外债剧增,国家偿债负担迅速加重。1980年阿根廷再次发生经济衰退。地区交换银行等一大批重要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引发全国性金融恐慌,大量美元外逃。政府不得不再次大量举借短期外债高利贷弥补资金流失造成的缺口,并由国家承担破产银行的债务。1981年阿根廷经济濒临崩溃,比索贬值400%,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0%。抵押贷款利率高达100%,大批债务人濒临破产,无法偿还贷款。金融危机导致私营企业无法偿还美元债务。国家再次被迫将这些私人债务国有化,致使公共债务剧增。至此,马丁内斯·德奥斯的经济改革实际上陷入全面破产。1981年,随着军政权主要领导人换人,马丁内斯·德奥斯下台。新上任的经济部长随即改变了他的经济政策。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英国和美国等对阿根廷实行经济封锁。阿根廷经济陷入全面危机,马丁内斯·德奥斯的经济改革也随之寿终正寝。这一年,拉美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包括阿根廷在内的整个拉美地区陷入长达10年的经济和金融危机。马丁内斯·德奥斯虽然标榜学习智利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但在本质上并没有真正实行新自由主义,因此一些经济学家把他的经济改革概括为“正统自由主义模式”,以区别于新自由主义模式。马丁内斯·德奥斯实行的经济自由化政策,企图让市场成为国家经济的主导,但是他的改革存在几个重要的问题:1.在实现了经济稳定之后,他所实施的改革措施,从根本上说,并没有改革或改善宏观经济的结构,相反导致制造业遭到不应有的破坏。2.没有真正有效地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相反在某些领域还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因此国家对经济的影响仍然很大。这个时期,公共投资增加,许多公共项目由私人承包,一些国有企业把部分经营活动私有化。包括石油勘探和开发,首都照明设备的维护。公共开支增加的另一些领域是私有企业国家化和巨额军费开支。3.仍然没有走出举债发展的老路,期间公共债务急剧增长,导致国家最终丧失对外支付能力,陷入债务危机。4.金融体制改革带来严重后果。金融、货币、财政、税务和汇率制度仍无法适应新形势。他在改革中建立的新制度,缺乏必要的基础,多为临时性的应急之举,因此不仅未能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相反导致了金融危机,最终使经济陷入困境。1930-1983年,阿根廷共发生了六次军事政变。其中有六个执政时间不同的军事政权统治时期:1930年(乌里武鲁推翻伊里戈延),1943年(庇隆领导青年军官团策动拉米雷斯将军发动政变,推翻了卡斯蒂略,后庇隆被任命为军政府的副总统,1946年成为总统,1952年当选总统),1955-1958年(阿兰武鲁推翻庇隆),1962年(吉多夺取政权)。1966-1973年(1966年翁加尼亚推翻伊利亚,1971年拉努塞推翻莱文斯顿,继续实行军事统治,并着手还政于民)。1976-1983年(1976年3月魏地拉等推翻庇隆夫人领导的政府,1983年大选激进党阿方辛当选总统,军人交出政权)。一般而言,军事政变的发生,往往是在国家陷入政治或经济危机的时候发生的,军政权上台后在强力压制下采取的政策一般而言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后采取的经济发展政策,成功者几乎没有。总体而言,阿根廷历届军政府几乎都是在经济失败的情况下交出权力的。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1990-2001)1983年军人交出政权后,民主选举产生的阿方辛政府上台执政(1983-1989)。这一年,阿方辛政府在经济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高达688%的通货膨胀。于是,阿方辛政府采取了以控制恶性通货膨胀的中心的经济调整措施,但收效甚微。1988年经济形势迅速恶化,阿方辛政府开始实施“春季计划”,主要是开放经济,有利于进口,谋求减少财政赤字。但是也没达到预期的效果。高利率导致大财团转而从事金融投机。恶性通货膨胀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政治冲击,1989年5月底在一些大城市发生了哄抢超市的社会动乱,阿方辛政府被迫提前下台。梅内姆上台执政。阿方辛政府时期稳定和恢复经济政策失败,因此没有机会进行经济改革,更谈不上对经济模式改革。梅内姆政府上台时面临的形势极为严重。1989年7月通货膨胀月率达到196%,这意味着从1988年8月实施“春季计划”起,零售物价上升3610%,批发价格上升5061%。1989-1990年,消费物价增长了20594%。梅内姆政府上台时也是新自由主义在拉美地区开始盛行的时候。梅内姆政府由所谓中左派转向中右派,全面接受了《华盛顿共识》的主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指导下,从1989年起着手调整和稳定经济,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开始实施以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经济改革。梅内姆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主要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其中最重大的行动有:(1)1989年8月议会通过国家改革法,重新定位公共企业的作用,以立法的方式通过对国有企业全面实施私有化。至1999年石油公司出售给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这一期间的私有化全部完成,除军工、核工业、核电、三家国营媒体等少量企业外,近百分之百的国有企业被出售给私人资本。全面对外开放市场,特别是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开放,取消对进出口的限制等。最大限度地对外资开放市场,跨国公司控制了阿根廷经济的90%以上。进一步实行金融开放和自由化,实行财政、货币、金融和汇兑制度全面改革,完全自由化。央行放松对储蓄信贷的控制。央行不再充当最后一级贷款机构。改革税收体制,统一税收,实行分税制。改革政府财政制度,控制赤字预算。(2)1991年颁布《可兑换法》,1992年实行美元和比索汇价一比一的联系汇率(固定汇率)制度,确立以外汇储备为基础确定货币发行量的货币发行制度,以严格限制货币发行量。一比一的联系汇率制是阿根廷新体制改革的核心。这一制度的建立,为其后稳定汇率,降低通货膨胀奠定了基础。(3)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参照智利的经验,1994年改革旧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了新的养老金和年金基金、医疗保障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等社会保障体制。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商业性社会保险制度,允许包括外资在内的私营企业经营社会保险事业。但受历史等因素影响,社会保障体制的覆盖面仅达到全国人口的一半。但是与就业和劳动保护相关的劳工法等重要的劳动法规的修改未能完成。(4)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调整内阁组成,合并部处,设立首席部长一职;改组最高法院,大法官人数增加至9人;按照华盛顿共识的要求,完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制定一系列新法律;改革选举制度,首都市长一职由总统任命改为直接选举。但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极不彻底,许多限制经济发展、不适应新形势的陈旧法律未得到清理,而法律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5)调整对外政策,奉行亲美政策。对外关系方面,梅内姆政府改变了历届政府奉行不结盟政策转而奉行亲美政策,成为北约联系成员国,派战舰参加海湾战争。同时,与巴西等国组建南方共市场,加强地区一体化合作。9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使阿根廷宏观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第三产业有较大发展,而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却遭受很大破坏,造成了新的结构失衡。国家经济对农牧业和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有所加强。——宏观经济结构发生改变。经过19世纪后半叶的早期工业化进程,阿根廷形成了商业社会或商业经济,早在1900年第三产业就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一百年后的2000年达到68.5%。第一产业从1900年的32%下降到2000年的7.8%。第二产业从1900年占23%,经过二战前后的工业化进程,一度上升到40.3%;90年代后逐年下降,至2000年,降至23.7%。——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90年代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后,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工业总产量、产值、企业的数量、就业人数、工资水平,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全面下降。——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阿没有大力发展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相反,进口发展较快,造成连年贸易逆差,本国工业在外来竞争下纷纷破产。出口产品的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对农牧产品依赖的状况基本上没有改变,只是在初级产品和能源产品出口增加的情况下,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而已。这期间工业产品和劳务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基本上没有变化。——科技教育发展滞后。新自由主义改革中,一个重大失误是忽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导致国家科技和教育发展滞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在阿根廷这样一个3700万(2001年)人口的国家,至少应有7万名科研人员,但实际上只有5000人,与此同时有5万阿根廷科研人员在国外工作。国家用于培养科研人员的教育经费为6亿美元。在梅内姆政府领导下,阿根廷是拉美地区实施新自由主义改革最彻底的国家:其中,私有化的程度最高,几乎所有国有企业被私有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降到最低限度,或者几乎放弃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最听命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受到该组织和世界银行及西方国家的称赞,因此被称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宠儿和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样板。积极成果:这场改革对阿根廷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主要有:(1)稳定了经济,从1991年起经济保持连续增长,90年代是70年代以来的30年中经济增长最快的10年;(2)恶性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下降到一位数;(3)国际储备增加,1999年达到280多亿美元;(4)外资流入大幅上升,仅私有化带来的外资就达390亿美元,私有化期间流入的外资总额达650-1200亿美元;(5)宏观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大型商业等得到较大发展。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上升。(6)对外贸易有一定发展。严重的消极后果:(1)国家经济跨国公司化或外国化,90%以上的经济活动被外国公司控制。国家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安全受到威胁,经济主权受损,不得不受制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2)结构改革缺乏全盘规划和引导,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失衡。没有注意引导和保护企业改造和转型,导致大批企业破产,一些产业消失,制造业严重遭到严重破坏,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也不合理,特别是水电气交通等服务业投资不足,能源投入不足(引发能源危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甚至破损落后。第一产业农牧业走向所谓专业化,即过度依赖少数出口品种(主要是大豆和小麦等)的现象加剧。汇率制度僵化,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固定联系汇率,最终引发比索大贬值,资金外流,金融危机爆发。(3)对外依赖加剧。(4)结构性改革导致结构性失业加剧,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不彻底不完善,覆盖面仅达总人口的一半,因此贫困化急剧恶化,直接威胁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出现经济与贫困化同步上升的现象。2001年底金融危机爆发,标志着梅内姆实施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彻底失败。第四阶段:后新自由主义或进步主义经济模式(2002~)从阿根廷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史观察,二战后,阿根廷的国民经济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通货膨胀的阴影下运行的,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年份甚多。20世纪70年代以来,,阿根廷已经发生8次货币危机。其经济政策也一直是在寻找应对通货膨胀对策。2001年上半年,随着阿根廷的1320亿美元的外债归还期限的临近,市场表现出了对阿根廷政府的忧虑和担心,金融市场开始出现不稳定。2001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阿根廷政府的求援下,以“零财政赤字”为条件,答应向阿根廷提供80亿美元的贷款,缓解了金融危机的压力。但是,到11月,政府税收连续3个月下降,庞大的财政赤字转化为“零赤字”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此,投资者急于抛出手中的股票,金融市场出现动荡。11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拒绝提前支付12.6亿美元的贷款。12月初,阿根廷政府宣布限制居民银行提款和限制资金外流等金融管制措施后,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和投资者对货币贬值的恐慌,终于爆发了的银行挤兑潮。自2001年年初以来,银行存款悄然流失150亿美元左右。在2001年11月26日至12月3日间,外汇储备由175亿美元下降到145亿美元,由此引发了金融危机。在面对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秉承了其传统策略,不顾受援国国内的实际经济情况和受援国面临的现实国际经济环境,仍将紧缩财政政策作为贷款的限制条件的。第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出的不切合实际的“零赤字”紧缩财政政策直接诱发了阿根廷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和社会危机。在墨西哥金融危机、巴西货币危机后,美元汇率上升,阿根廷仍维持着高估了本国货币币值的汇率不变,影响了本国产品的出口。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衰退的传递作用同样加剧了阿根廷的经济衰退。这种恶化的外部经济环境使阿根廷削减财政赤字为零的目标基本成为不可能,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却不顾一切地要求阿根廷做到,最后的结果不但使阿根廷爆发了金融危机,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第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的消极态度在金融危机中成为至关重要的负面因素。阿根廷陷人财政和金融困境后,在多次登门求援中,美国除表示同情和政治支持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表示和举措。在梅内姆政府时期,阿根廷在没有实现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协议指标的情况下,通常仍能获得新贷款。但是2001年7月阿根廷金融形势开始恶化后,阿根廷被迫实行严厉的紧缩措施——“零财政赤字计划”。11月底,在阿根廷无法完成该目标的情况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断然拒绝提供计划中的贷款。由此,阿根廷也无法获得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西班牙政府等预定提供的贷款(贷款额总计50亿美元),从而把阿根廷逼到财政和债务破产的边缘。第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危机国国内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了解与预测不够准确。这种片面的了解和不准确的预测导致了不切实际的政策援助,最终使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别无选择的走上了一条歧路。阿根廷为了执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过高要求,铤而走险地采取了违背民意的紧缩财政措施,大力压缩公共开支,包括削减国家公职人员工资和退休金。其结果是刺激需求措施未见成效,生产和商业指数不断下滑。这使得阿根廷政府从一开始采取反危机措施起,就与民众处于激烈的对抗中,随着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纵深发展,危机逐步演化为政治和社会危机。为化解危机,阿根廷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五项措施。一是应IMF的要求,政府制定了在2004年以前将发行货币的增幅控制在30%以内、通胀率的增幅控制在5%以内的政策目标,并明确规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实行按通胀预期确定的浮动汇率制。二是恢复民众对银行的信心。危机爆发时,全国银行由90多家减少到50多家,银行职工收入减少一半,冻结存款和强制比索化等措施损害了储户的利益(比索存款贬值2/3以上),人们不愿也不敢向银行存款。危机爆发后,政府重建信心的措施渐有成效,储蓄很快回升。三是鼓励银行向私营部门增加贷款,根本改变危机前要求银行过多向公共部门增加贷款的做法,促进经济恢复。四是严格限制美元汇出和商品进口,鼓励农产品出口,吸引国外游客来阿根廷旅游,以增加经常账户盈余。五是在改革税制、加强征管的同时,努力控制财政支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或盈余。通过实施上述措施,加上国际环境改善,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市场对初级产品需求的不断提高,阿根廷农牧业、原材料和能源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出口。2004年阿根廷开始全面摆脱危机。2005年,阿根廷经济增长率达9.2%,超过了1998年的最高水平;投资率达到21.2%,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出现“双盈余”,外汇储备增加了88.57亿美元,公开失业率降至11.6%,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财政继续保持盈余,物价维持在合理水平上。阿根廷走向衰落的原因为什么阿根廷会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从一个世界富国蜕变为一个多次陷入“三重危机”的“失败国家?为什么在这个“世界的粮仓和肉库”,居然有许多人饿死?如果我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上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以下几点是导致阿根廷衰落的主要原因:1.不能保持持久的政治稳定阿根廷早在1816年就取得了民族独立。19世纪60年代初,阿根廷结束了独立后的长期内战,政局趋于稳定。这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经济起飞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然而1930年的发生的一次政变为近70年的政治稳定画上了一个句号。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内,阿根廷经常发生军事政变,政府更迭多达25次,具有左翼、中翼、右翼倾向的军人政府和文人政府都曾登台亮过相。由于阿根廷不能保持持久的政治稳定,政府更迭频繁,因此经济政策很难具有连贯性,有时甚至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例如,这一届政府大幅度提高税率,而下一届政府却实施了减税政策;这一届政府将银行收归国有,下一届政府则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这一届政府为了减少财政赤字而实施紧缩政策,下一届政府却推行具有民众主义色彩的高福利政策。这些前后矛盾的经济政策不仅影响了政府、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行为,而且还打击了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2.未能正确处理发挥比较优势和提升产业结构的关系阿根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因此其比较优势在于生产和出口农产品。19世纪80年代以前,畜牧业成为阿根廷的经济支柱,牛皮和牛肉是主要出口产品,形成了所谓“牛皮文明”。此后,阿根廷吸收了大量外国移民,对潘帕斯草原进行开发,使种植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可见,无论是畜牧业还是种植业,都使阿根廷在历史上成功地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大力出口农产品来获得外汇收人。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以后,阿根廷也开始重视工业化建设。至40年代初,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已超过农业。但是,在50年代以前,阿根廷的工业基本上是以食品加工业和简单的装配业为主。50年代以后,政府才开始重视重工业、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无怪乎许多人认为,阿根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失去了一次工业化机会,二战期间又失去了一次工业化机会。还有许多分析人士指出,农牧业在20世纪初以前使阿根廷成为富国,但同时也使它在工业化道路上慢了一步。阿根廷的发展道路充分说明,任何一个国家不仅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且也应该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来提升产业结构。3.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增加了国民经济的脆弱性导致阿根廷的资本积累能力弱和储蓄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与儒家文化不同的是,阿根廷的文化传统似乎鼓励人们消费。第二,长期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打击了储蓄的积极性。第三,收入分配不公导致大多数人丧失了扩大储蓄的必要条件。第四,金融市场不完善,缺乏鼓励人们储蓄的机制。为了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阿根廷不得不引进大量外资。当然,在全球化时代,利用外资是一个明智之举。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国家都因引进外资而取得了经济起飞。问题的关键是,对外资的依赖必须有一个度。反之,外资的作用就会从经济增长的“引擎”变为阻碍发展的“桎梏”。在历史上,阿根廷曾遇到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债务危机。第一次是在19世纪末,第二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两次危机都给阿根廷经济带来巨大的创伤。遗憾的是,阿根廷没有从过去的危机中吸取教训,而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实现经济复苏后再次举借了大量外债。由于相当多的一部分外债不是投人生产部门,而是被用于非生产性的公共部门,因此偿债能力得不到提高。进人新世纪后,沉重的债务负担与僵硬的汇率制度、庞大的财政赤字以及疲软的经济增长结合在一起,终于使这个南美洲国家再次爆发债务危机。4.长期的保护削弱了本国的竞争力阿根廷在发展工业时采用了进口替代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高筑贸易壁垒,使本国“幼稚工业”面临一个基本上没有外来竞争的环境。然而,保护的成本是很高的。例如,由于企业的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幼稚工业”不必为参与国际竞争而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结果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缓慢。开放与保护并不矛盾。适当的保护有利于维护民族经济权益,但是保护民族工业不应该成为保护落后的借口。当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不同的部门,必须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而且,这种保护不应该是无限制的绝对保护,而应该是在面临外来竞争的压力之下实施的一种适度的相对保护。换言之,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决策者来说,保护民族工业的最佳方法不是拒外来竞争于门外,而是想方设法地提高自身竞争力。否则,在过度而无限期的保护下,“幼稚工业”根本就不可能成长。进入90年代后,梅内姆政府实施了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经济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就是通过降低贸易壁垒等手段来开放经济。然而,由于阿根廷企业长期在高度的保护之下生存,它们在面对外来竞争时陷人了困境,大批企业倒闭。5.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失当长期以来,阿根廷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存在着以下几个弊端:(1)通货膨胀率长期居高不下(有时达三位数或四位数),从而使国内外投资者无法得到正确的市场“信号”。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之所以长期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第一,政府用增加货币发行量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从而出现货币主义论者所说的“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这样一种不良状况。第二,国民经济中的一些结构性“瓶颈”导致某些商品的需求大大超出了供给。第三,在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超常干预的情况下,价格机制中的缺陷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为了对付通货膨胀问题,90年代以前阿根廷历届政府实施了多个反通货膨胀计划,但收效甚微。1989年梅内姆当政后,实施了以货币局汇率制度为基础的“兑换计划”。这一反通货膨胀计划虽然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但也产生了比索的汇率高估等一系列新问题。(2)不同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间缺乏有机的协调。一般说来,宏观调控手段主要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各种手段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它们是不能相互取代的。换言之,只有使各种手段得到有机的协调,它们才能获得互补性和有效性,其功能才能相得益彰。阿根廷历届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常常大量使用行政干预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相对而言则比较软弱。此外,财政手段与金融手段之间的搭配也时常出现矛盾。因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非常普遍。(3)财政赤字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从而降低了国家的财政稳健度。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第一,公务员队伍庞大。阿根廷的总人口为3700万(2000年),而公务员人数则多达200万。这一比率不仅在拉美,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比较高的。第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复杂的财政关系制约了财政收人的增长,也不利于地方政府压缩财政开支。第三,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以及司空见惯的偷税漏税使财政收入得不到增长。第四,沉重的债务负担(包括外债和内债)增加了财政开支。(4)难以正确处理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的“三难选择”。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实施反通货膨胀计划时无法很好地协调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例如,在90年代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汇率频繁地波动,而且波动幅度很大。这一状况损害了历届政府制定的反通货膨胀计划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入90年代后,随着货币局汇率制度和“兑换计划”的实施,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但僵硬的汇率制度却极大地打击了阿根廷的国际竞争力。(5)经济发展缺乏计划性。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由于政府更迭频繁,阿根廷的经济发展常常缺乏明确的计划性。尽管有时也制定一些发展规划,但它们仅仅反映了决策者或计划制订者个人的愿望或政治意图,因而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此外,这一届政府确定的发展计划常因政权更替或因受到某一利益集团的反对而不了了之。6.社会凝聚力持续减弱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具有振奋民族精神以及整合不同利益集团的功能。尤其在一个国家遇到各种危机时,社会凝聚力的这一功能更为重要,因为它能鼓励民众团结在政府周围,奋发图强,努力工作。阿根廷是一个移民国家。历史上,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为了建设自己的家园而团结一致,辛勤劳动,共同创造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经济繁荣。然而,进入20世纪后,尤其在20世纪下半叶,阿根廷的社会凝聚力却呈现出不断衰弱的趋势。尤其在国家遇到危机时,这一趋势尤为明显。例如,80年代债务危机爆发后,许多人将大量资金转移到国外,形成了持续时间长、规模庞大的资本外逃。据估计,80年代期间外逃的资本可能接近阿根廷整个国家的外债总额。2001年底爆发“三重危机”后,有钱人不断地将其资金转移到国外,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则竞相移居国外。而留在国内的却经常上街游行示威,阻断公路,破坏公共基础设施,使正常的生产活动无法进行。7.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正公平的收入分配能扩大穷人的绝对收入。其收入的扩大不仅有利于增加储蓄,而且还能增加在教育、营养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消费。这一切都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也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