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2.关于启的继位,《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一》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出现上述不同说法,理解错误的是()A.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B.《史记》的记载比《战国策》更可信C.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D.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复杂过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于启的继位《史记》和《战国策》有不同的记载,是历史记载各成一家之言的体现,在没有更多史料证实的情况下,并不能说明哪个记载更可信,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根据材料“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可见当时益是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可见私天下是通过战争建立的,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以看到关于启的继位孰是孰非没有定论,可见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复杂过程,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儒家强调()A.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 B.兼爱非攻的政治理想C.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D.相生相胜的科学认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强调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A项正确;兼爱非攻属于墨家思想,排除B项;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排除C项;相生相胜属于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4.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A.分封制的强化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占据主流 D.华夏认同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认为“自己是蛮夷人,不用中原国家的号谥”,而春秋时期子囊认为“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这是楚国为华夏而战,楚国可以以华夏自居,体现了楚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D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楚国自我认知的前后变化,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春秋时期儒学刚产生,不是主流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5.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突出表现在①从宗法分封到中央集权②铁制农具和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③从世卿制发展到任官制④专制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伴随各国的变法运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①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铁犁牛耕技术的形成,②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世卿制逐渐被军功爵制取代,③正确;专制体制在秦朝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④错误;①②③正确,故选A;专制体制在秦朝统一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④错误,排除B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战国之际,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联系所学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解答。6.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最确切结论是秦朝《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汉书·主父偃传》(秦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柳宗元《封建论》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A.统一天下、疆域辽阔 B.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国家C.以吏为师、刑法严苛 D.通过改革确立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明法度,定律令”、“并吞战国,海内为一”、“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等信息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过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制定法律等措施,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B项正确;从材料中“(秦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可知,秦朝统一天下、疆域辽阔,但分析不全面,A项排除;材料未说明秦朝“刑法严苛”,C项排除;秦朝未进行改革,D项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故选B项。7.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即位不久,出现日食。他趁机下了一道罪己诏,主动承认自己“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公元前177年,又出现了日食,而这一次,文帝则让宰相周勃去封地任职,使他离开长安政治核心圈。汉文帝这两次日食的举措()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意在削弱丞相的势力C.顺应政治统治需要 D.推动儒学地位的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在第一次出现日食时下罪己诏,主动示弱,是基于稳定统治的需要;第二次日食出现时,汉文帝利用契机,打击权臣,是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两次举措都顺应了政治统治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中的举措与巩固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中汉文帝的第二次的举措可以体现出对丞相势力的削弱,但第一次举措体现不出,排除B项。汉文帝的两次举措对儒学地位影响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8.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这些举措()A.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激化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C.实现了中原与西域习俗一致 D.加强政府对东南地区的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及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不同民族之间矛盾激化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实现了中原与西域习俗一致”题干夸大了西域都护府的作用,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汉王朝加强对东南地区统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9.据《晋书》记载,前秦苻坚是一个博学多才艺,有经济大志君主,在汉人王猛的辅助下,苻坚一度统一北方,王猛也官至丞相、尚书令、领司隶校尉等。根据上述材料可以推测出的信息是()A.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统治 B.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C.魏晋时期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D.前秦政权在民族交融中逐渐壮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苻坚一度统一北方,王猛也官至丞相、尚书令、领司隶校尉等”可知,王猛在前秦政权中,担任汉制官职,说明的是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进行统治,A项正确;仅从苻坚个人的行为,是无法说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隔阂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10.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麻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旱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A.麻纸是中国古代最主要书写材料 B.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C.考古成果证明了《后汉书》有误 D.丝绸之路推动技术传播【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考古成果考证西汉已有纸,而《后汉书》记载的是东汉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B项正确;麻纸不是中国古代最主要书写材料,排除A项;考古成果考证西汉已有纸,《后汉书》记载的是纸的改进,两者并不冲突,排除C项;蔡伦改进造纸术与“丝绸之路推动技术传播”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刘宋时领县十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刺激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D.消除了南方的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江苏境内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户口数增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该地区设郡数量增多,有利于加强对该地的治理,人口增多提供了劳动力等,这些都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A项正确;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尚未开始南移,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对外贸易无直接必然的关系,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2.唐朝时期,在首都长安设立“东市”和“西市”(如图),市民购买物品,必须去“东市”或者“西市”,故称“买东西”。“买东西”主要反映了唐朝时期()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B.在对外贸易中实行朝贡贸易C.城市实行严格坊市分区制度 D.货币的流通范围不断地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坊”是居住区,“市”是指商业区,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商业活动有严格的空间限制,居住区和商业区分离,体现了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分区制度,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东市和西市,但没有反映市场中有什么商品,不能反映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都城中市民在都城中的商品交换,不涉及对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商业活动的严格空间限制,没有涉及货币的流通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避免互委,不专责。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由此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A.分工明确,相互合作 B.一官多职,相互牵制C.地方分权,中央集权 D.以小监大,以卑督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可知,反映了三省六部制下,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出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这体现了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一官多职,而且这一说法不符史实,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唐朝的中央官制,属于君主专制范畴,而非地方分权,不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的特点,而且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以小监大,以卑督尊”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4.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能够延续,这项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功用不仅是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材料反映了该工程()A.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B.促进民族交融 C.改善沿线通航条件 D.便于治理水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它的功用不仅是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可知,这反映的是隋唐大运河在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上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大运河在南粮北调和南北经济交流上的作用,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改善交通和治理水患,排除BCD项。故选A项。15.唐朝后期,政府经常征调藩镇军队平叛战乱。事实上,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反映出,唐朝后期的藩镇()A.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B.遏制了大规模农民起义C.保证了国家的政令统一 D.重建和巩固了西北边防【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后期,藩镇经常被用于平叛战乱,大部分藩镇不割据,且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这在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A项正确;藩镇虽然延续了唐朝统治,但无法阻止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就是例证,排除B项;C项中“保证”说法夸大,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16.新罗仿唐设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以上材料说明()A.东亚各国文化独立发展 B.唐朝文化辐射周边国家C.唐朝吸收周边国家文化 D.唐朝文学已发展到顶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新罗仿唐设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罗仿唐设医学博士、算学博士,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这些信息表现的都是唐朝文化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没有描述东亚各国文化独立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唐文化对周边的影响,而非唐吸收周边国家文化,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唐朝文学是否已发展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17.在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一项是()A. B.C. D.【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宋辽夏金时期(中国)。南宋时期,东北地区的金和西北部的地区西夏的对峙,西北部并非是辽,D项错误,符合题意,选择D项;北宋时期,在东北地区的辽和西北地区的西夏对峙,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北宋时期,金灭辽后与北宋接壤,与金接壤的西北地区是西夏,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南宋时期,东北地区的金和西北部的地区西夏的对峙,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8.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中朝”B.宋代设置转运使,分割宰相的财权C.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D.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立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分割了宰相的财权;而宋代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财权,B项符合题意;为削弱丞相职权,汉武帝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了“中朝”,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唐代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排除C项;为加强中央和皇帝的权力,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排除D项。故选B项。19.两宋时期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士人多着宽薄的衣衫,颜色也多为清白淡黄;服饰图案造型以写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夸张,其结构严谨,这一现象()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表明纺织业空前发达 D.社会风尚根本性变革【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质朴洁净”“清白淡黄”“没有过多的渲染”“结构严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思想形成传播,理学主张个人修养、礼仪规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其影响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即服饰朴素简单,结构严谨,注重内涵气韵等,A项正确;宋代服饰的这一特点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当时的纺织技术如何,排除B项;仅据该材料不能表明当时社会风尚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20.如图材料是史书记载的时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C.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 D.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二三年间,开阖动摇,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推进迅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起了强烈的不满,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并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北宋的灭亡不是王安石变法导致的,故D项错误。故选C。21.“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A.契丹汉化 B.民族分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代(中国)。从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中可知,契丹设置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务,设置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说明其统治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因俗而治,D项正确;契丹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不是完全汉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不是实行民族分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而军民合一属于军事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22.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信息革命、军事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文学革命等,与此观点相应的史实说明正确的是①信息革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②军事革命战场开始使用火炮等火药武器③商业革命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出现繁华商业街④能源革命煤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日益普遍⑤文学革命苏轼用白描的笔法不避俚俗,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②④⑤【答案】B【解析】唐末战场开始使用火药武器,不符合宋代,故②错误;柳永用白描的笔法不避俚俗,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⑤错误;①③④符合宋朝的史实,故选B。23.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A.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答案】C【解析】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故C项正确;行省制是秦朝推广的郡县制的重大发展而非笼统继承,排除A。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并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能彻底解决,排除B;秦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D。24.明代内阁调帖之权,即章奏由内阁拟定意见,粘附于章奏上送批。不经过内阁调帖,司礼监无擅自批红的权力,否则即使司礼监擅权而为,也会遭到内阁的封驳。这说明明代()A.中枢体制运作的理性化 B.内阁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C.内阁掌握了政务决策权 D.内阁控制了司礼监的运作【答案】A【解析】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可以替皇帝批红,先票拟,再批红,这是行政程序运作过程,材料表明这一过程得到遵循,体现了中枢体制运作的理性化,A项正确;内阁是为皇权服务的,排除B项;内阁掌握政务决策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内阁控制了司礼监”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25.下列历史人物与其采取的措施及历史贡献搭配正确的是()A.汉武帝设西域都护府,今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B.唐太宗开创科举制,为唐朝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C.唐玄宗把文成公主嫁入西藏,对加强唐蕃友好起到重要作用D.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有利于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有利于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D项正确;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排除A项;隋炀帝开创科举制,排除B项;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入西藏,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再写出秦朝建立后巩固统治的其他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及结果,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和思想措施。【答案】(1)措施: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郡县制。影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奠定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有利于促进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答出三点即可)其他措施: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答出三点)(2)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措施:颁布推恩令;设中朝;设刺史;任用酷吏治理地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出4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代中国。措施:据材料一“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郡县制。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郡县制使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进而促进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考核、调动,不得世袭,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郡县制奠定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被后世王朝所沿用。其他措施:结合所学,在中央政治制度方面,嬴政创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在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度量衡;交通方面,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等;思想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另外还有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等;【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制度:据材料二“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可得出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结果:结合所学可得出,封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逐渐形成了王国问题,引发七国之乱。措施:结合所学可得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解诸侯势力;在中央设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十三部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材料二唐代中后期,一方面户籍制度的荒废,另一方面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瓦解,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又爆发了安史之乱,各种因素相互叠加,加剧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租庸调制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一种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应运而生。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摘编自《资治通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