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肝炎病毒教学课件_第1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肝炎病毒教学课件_第2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肝炎病毒教学课件_第3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肝炎病毒教学课件_第4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肝炎病毒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肝炎病毒授课人:XXX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课件目录/CONTENTS01甲型肝炎病毒02乙型肝炎病毒03其他肝炎病毒肝炎病毒(hepatitisvirus)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肝炎病毒主要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型肝炎病毒。这些肝炎病毒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病毒科,其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致病性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此外,还有一些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风疹病毒、黄热病毒等)也可引起肝炎,但并非以肝细胞作为侵犯的唯一靶细胞,所以不列入肝炎病毒范畴。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virus,HAV)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甲型肝炎呈世界性分布,常因感染者粪便污染食品或水源引起流行,主要感染儿童和青少年。人类感染HAV后,大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型感染,仅少数人发生急性甲型肝炎。急性甲型肝炎一般可以完全恢复,不转为慢性,长期携带病毒者极为罕见。概述(一)形态与结构HAV属于小RNA病毒科。病毒体呈球形,直径27~32nm,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病毒核酸为单股正链RNA,含7478个核苷酸,于5′末端具有基因组病毒蛋白(genomicviralprotein,VPg)。HAV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一、生物学特性.(二)培养特性近年来,HAV的组织培养有很大进展,HAV可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非洲绿猴肝细胞、人胚肾细胞、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内增殖,生长缓慢,一般不引起细胞病变。黑猩猩和狨猴对HAV易感,经口服或静脉注射HAV可使其发生肝炎,并能在肝细胞质中检出HAV。一、生物学特性HAV在自然界存活能力强,在粪便和污水中可存活数月,HAV比一般肠道病毒更耐热,60℃经1小时不能将其灭活,在25℃干燥条件下可至少存活1个月,-20℃储存数年仍具有感染性,100℃煮沸5分钟可将其灭活。HAV对乙醚、酸及有机溶剂均有抵抗力。紫外线照射1小时可破坏其传染性;在2%过氧乙酸中经4小时、1∶4000甲醛中经72小时等可消除其传染性。(三)抵抗力一、生物学特性(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50天,在潜伏期末、临床症状出现前,即有大量病毒随感染者粪便排出。发病后2周开始,随着肠道中特异性抗体的产生,粪便中不再排出病毒。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HA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性极强。HAV随感染者粪便排出体外后,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食具等传播造成散发流行或暴发流行。1955—1956年,印度新德里因城市主要水源受到污染,引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患者近3万人;1988年,上海市因市民食用被HAV污染的毛蚶引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患者多达30万人,危害十分严重。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二)致病机制与免疫性HAV经口侵入机体,首先在口咽部及唾液腺中增殖,再进入肠黏膜及其局部淋巴结内大量增殖,之后入血引起病毒血症,最终侵犯靶器官肝脏。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肝细胞损伤除了病毒直接作用外,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二)致病机制与免疫性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机体均可产生特异性抗HAV的IgM和IgG抗体。IgM抗体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早期出现;IgG抗体在恢复期后期出现,并可在体内维持多年,可抵抗病毒的再感染。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甲型肝炎检查一般不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免疫学检查主要是应用ELISA、放射免疫测定等检测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HAV-IgM抗体检测是甲型肝炎早期诊断最实用的方法,几乎所有的甲型肝炎患者在出现症状时抗HAV-IgM为阳性,病后3个月明显下降,一般只持续2~4个月。HAV-IgG抗体检测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此外,也可用PCR检测HAVRNA。三、微生物学检查.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便污染饮食或水源,经口传播。因此,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搞好食品卫生是主要的预防措施。接种甲型肝炎病毒减毒活疫苗(H2株),效果良好。食入可疑HAV污染的水和食物,或接触过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可及时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做紧急预防。四、防治原则.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乙型肝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其感染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估计全世界乙型肝炎患者及无症状HBV携带者达3.5亿人。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HBV感染率在10%以上。乙型肝炎的危害性比甲型肝炎大,易发展成慢性肝炎,部分可演变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细胞癌。概述(一)形态与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可见到三种形态不同的HBV颗粒,即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及管形颗粒。一、生物学性状.1.大球形颗粒1970年,Dane首先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发现大球形颗粒,故又称Dane颗粒。它是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直径为42nm,具有双层衣壳结构:其外层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与包膜蛋白构成,包膜蛋白包括HBV的表面抗原(HBsAg)、前S1抗原(PreS1)和前S2抗原(PreS2);内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相当于一般病毒的核衣壳。其核心表面的衣壳蛋白为HBV核心抗原(HBcAg),核心内含有双链DNA和RNA多聚酶等。一、生物学性状2.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直径为22nm,是HBV感染者血清中最常见的颗粒。此颗粒成分为HBsAg,不含DNA和DNA多聚酶,无传染性。小球形颗粒是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组装过程中过剩的衣壳成分。一、生物学性状3.管形颗粒管形颗粒直径22nm,长100~500nm不等,成分与小球形颗粒相同,由小球形颗粒聚合而成,具有与HBsAg相同的免疫原性。一、生物学性状(二)基因结构HBV的DNA结构非常特殊,为双股环状DNA,其中有一段为单股。不同病毒体的单股区长短不等,但均不超过全基因组的一半。较长的一股为负链,较短的一股为正链。负链DNA含有四个开放读码框(ORF),分别称为S、C、P和X区。一、生物学性状.(二)基因结构S区含有S基因、前S1和前S2基因,这些基因均含有各自的起始密码子,分别编码HBV的HBsAg、PreS1与PreS2抗原。C区中有前C(PreC)基因及C基因,分别编码HBeAg及HBcAg。P区最长,编码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及反转录酶等。X区编码的蛋白称为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及HBV基因,与肝癌的发生与发展有关。一、生物学性状.(三)抗原组成HBV具有外衣壳抗原和内衣壳抗原,前者包括表面抗原、PreS1抗原、PreS2抗原;后者包括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一、生物学性状.HBsAg的化学成分为糖蛋白,存在于三种颗粒的表面。HBsAg有不同的亚型,各亚型均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a。此外,还有两组互相排斥的抗原决定簇d/y和w/r。按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adw、adr、ayw和ayr四种亚型。HBsAg亚型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并与种族遗传有关。我国汉族以adr多见,少数民族多为ayw;欧美各国以adw为主。因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a,故各亚型疫苗间有交叉保护作用,若根据不同亚型病毒分别制备疫苗,保护作用更好。1.表面抗原(HBsAg)一、生物学性状HBsAg大量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HBsAg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即抗-HBs。抗-HBs为中和抗体,具有防御HBV感染的作用。患者血清中出现抗-HBs,表示既往感染恢复或注射疫苗产生的免疫效应。1.表面抗原(HBsAg)一、生物学性状PreS1和PreS2抗原主要存在于大球形颗粒的表面,也可存在于小球形颗粒及管形颗粒的表面,其免疫原性比HBsAg更强,抗-PreS1和抗-PreS2能通过阻断HBV与肝细胞结合而发挥抗病毒作用。2.PreS1和PreS2抗原一、生物学性状HBcAg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为内衣壳成分,被HBsAg覆盖,在血液循环中不易被检测到。HBcAg免疫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c。血清中查到抗-HBcIgM提示HBV正处于复制状态。抗-HBcIgG可在血清中较长时间存在,但此抗体无保护作用。3.核心抗原(HBcAg)一、生物学性状HBeAg是HBcAg被蛋白酶裂解后形成的可溶性抗原,游离于血清中。HBeAg的消长与Dane颗粒及DNA多聚酶基本一致,故HBeAg阳性可作为HBV复制及血液具有强感染性的指标。HBeAg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即抗-HBe。抗-HBe能与受染肝细胞表面的HBeAg结合,通过补体介导破坏受染的肝细胞,故对HBV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抗-HBe的出现是预后良好的征象。4.e抗原(HBeAg)一、生物学性状(四)细胞培养与动物模型至今,HBV尚不能在组织细胞中分离及培养。黑猩猩是对HBV最敏感的动物,但来源困难。近年来,从鸭、土拨鼠、地松鼠中都发现了与HBV基因结构相似的肝炎病毒,可用于研究HBV的致病机制、致癌特点及防治措施等。一、生物学性状.(五)抵抗力HB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有耐受性。高压蒸汽灭菌法、100℃煮沸10分钟或干热160℃经1小时等可将其灭活。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3%漂白粉和环氧乙烷等可灭活HBV,消除传染性。一、生物学性状.(一)传染源HBV的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无症状的HBV携带者。HBV潜伏期为30~90天,潜伏期、急性期及慢性活动期患者的血清都有传染性。无症状HBV携带者的血液中长期含有HBV,但不出现症状,是更危险的传染源。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二)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人对HBV敏感,极少量污染的血液进入人体即可引起感染,输血、手术、注射、拔牙等均可传播,使用公用剃刀、牙刷、皮肤黏膜微小损伤、性行为、吸血昆虫叮咬等也可传播。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二)传播途径2.母婴传播若母亲为乙型肝炎患者或HBV携带者,孕期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分娩时经产道感染新生儿。此外,哺乳也是HBV的传播途径。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致病机制HBV感染的临床表现复杂,可出现无症状HBsAg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等。一般认为,在肝细胞内增殖的HBV对肝细胞无明显损害作用,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是引起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原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与免疫应答的强弱呈正相关。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致病机制1.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HBV侵入肝细胞内增殖,可使感染细胞的细胞膜表面表达HBsAg、HBeAg、HBcAg,激活T细胞攻击带有病毒抗原的肝细胞。T细胞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也可造成肝细胞的损伤。细胞免疫应答的强弱与临床过程的轻重和转归有密切关系。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致病机制1.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当病毒感染波及的肝细胞数量不多、免疫应答处于正常范围时,特异性Tc细胞(CTL)可摧毁病毒感染的细胞,损伤细胞释放的HBV被中和抗体清除,临床表现为急性肝炎,机体可痊愈;若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比较多,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超过正常范围时,会迅速引起大量肝细胞坏死、肝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为重症肝炎;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复制,受到功能低下的CTL的部分杀伤作用,病毒可不断释放,但又无有效的抗体中和病毒,病毒则持续存在并再感染其他肝细胞,造成慢性肝炎,长期慢性肝炎可刺激肝纤维组织增生引起肝硬化。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致病机制2.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乙型肝炎除了有肝细胞损害外,还可有肝外组织器官的损害,如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皮疹、血管炎等,这可能是由于HBsAg、HBeAg与其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血管基底膜或关节滑液囊上,通过Ⅲ型超敏反应机制引起的损伤。免疫复合物大量沉积于肝内,可使肝毛细血管栓塞,并可使TNF增多,导致急性肝细胞坏死发生重症肝炎。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致病机制3.自身免疫反应所引起的病理损害HBV感染肝细胞后,除使细胞膜表面表达病毒特异性抗原外,还会引起细胞表面自身抗原发生改变,暴露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liver-specificprotein,LSP)。LSP可作为自身抗原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肝细胞成分的自身免疫应答,通过CTL的杀伤作用或释放淋巴因子,直接或间接损害肝细胞。二、致病性与免疫性(四)HBV与原发性肝癌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乙型肝炎患者的原发性肝癌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HBsAg携带者较无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高217倍,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细胞核内发现有HBVDNA的整合。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五)免疫性HBV所激发的免疫应答,一方面表现为免疫保护作用,如CTL对病毒的清除作用,抗-HBs、抗-PreS1、抗-PreS2对病毒的中和作用等;另一方面又可造成免疫损伤。免疫损伤和免疫保护作用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五)免疫性一般认为:①免疫功能正常时,表现为隐性感染或急性感染,最终HBV被清除。②免疫系统存在某种缺陷时,对HBV产生的CTL和中和抗体在数量上和功能上都不足以完全清除HBV,使肝细胞损害持续存在,成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③机体免疫应答过强时,可迅速引起大量受染肝细胞损伤,临床上表现为暴发型肝炎。④对HBV形成免疫耐受(尤其是婴幼儿),不能诱发免疫应答时,HBV持续存在,表现为无反应状态,感染者成为HBV无症状携带者,大多数终身无肝损害,但是重要的传染源。二、致病性与免疫性HB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是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包括HBV抗原抗体系统和病毒核酸等。三、微生物学检查.目前,主要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俗称“两对半”。HBV抗原、抗体的血清学标志物与临床的关系较为复杂,必须对几项指标综合分析,才有助于临床正确判断。(一)HBV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三、微生物学检查(一)HBV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结果分析+----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俗称“大三阳”)+--++急性感染趋向恢复(俗称“小三阳”)--+++既往感染恢复期--++-既往感染恢复期----+既往感染--+--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三、微生物学检查1.HBsAgHBsAg是HBV感染的特异性标志,也是机体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指标。HBsAg阳性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肝炎恢复后,一般在1~4个月内HBsAg消失,若持续6个月以上则认为已向慢性肝炎转化。HBsAg无症状携带者是指肝功能正常,无临床症状,但肝细胞已有病变,携带者长期为HBsAg阳性。(一)HBV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三、微生物学检查2.HBeAgHBeAg阳性提示HBV在体内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若转为阴性,表示病毒复制停止;若HBeAg长期阳性则提示有发展成为慢性肝炎的可能。(一)HBV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3.抗-HBs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表示曾经感染过HBV,并对HBV具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既往HBV感染者或接种HBV疫苗后产生免疫效应者。患者体内检测抗-HBs阳性,表示预后良好或已恢复。三、微生物学检查4.抗-HBe抗-HBe阳性表示病毒在体内复制减弱,机体已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多见于急性肝炎的恢复期。但由于HBVPreC区突变株的出现,对抗-HBe阳性的患者也应检测血中的病毒DNA,以正确判断预后。(一)HBV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三、微生物学检查5.抗-HBc抗-HBcIgM阳性表示病毒在体内复制,患者血液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抗-HBcIgM于感染早期出现,其下降速度与病情有关,下降快表示预后良好;若1年内不能降至正常水平或高低反复,提示可能已经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抗-HBcIgG出现较晚,但在体内维持时间长,见于慢性乙型肝炎。(一)HBV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三、微生物学检查应用核酸杂交法或PCR技术检测HBVDNA,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检测出极微量的病毒,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及药物疗效的评价。(二)血清HBVDNA检测三、微生物学检查乙型肝炎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靠预防来控制。预防应采取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四、防治原则.(一)一般预防严格筛选献血员,降低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率。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用具、食具及医疗器械等要进行严格灭菌。四、防治原则(二)人工主动免疫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有效的方法。接种对象主要包括:①新生儿: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可与抗-HBs联合应用,以获得被动—主动免疫效应,效果良好。②易感婴幼儿及儿童。③高危人群:包括接触乙肝患者的医务人员及家庭成员。四、防治原则(三)人工被动免疫含高效价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可用于乙肝的紧急预防,应在接触HBV后8天内注射抗-HBs的人血清免疫球蛋白0.08mg/kg,两个月后重复注射一次。被动免疫主要用于医务人员或实验室工作人员偶然被注射针刺伤后HBV感染,HBV阳性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误用HBsAg阳性的血液和血制品者,HBV阳性者的伴侣等。四、防治原则目前,治疗乙型肝炎仍无特效药物。广谱抗病毒药物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药物同时使用,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贺普丁、利巴韦林、干扰素,以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对部分病例有一定疗效。四、防治原则.第三节其他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肝炎相关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是引起丙型肝炎的病原体,归属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HCV体外培养困难,黑猩猩是HCV的敏感动物。HCV呈球形,直径40~60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线性RNA。HCV对有机溶剂敏感,推测其可能含有脂类包膜。一、丙型肝炎病毒根据HCV毒株基因序列的差异,可将HCV分为Ⅰ、Ⅱ、Ⅲ、Ⅳ、Ⅴ、Ⅵ型。Ⅰ型多在欧美各国流行;亚洲地区以Ⅱ型为主,Ⅲ型为辅;中东埃及以Ⅳ型为主;Ⅴ、Ⅵ型主要在东南亚流行。我国以Ⅱ型居多,目前认为Ⅱ型病毒复制量大,较难治疗。一、丙型肝炎病毒.HCV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100℃经5分钟或60℃经30分钟均可使HCV丧失感染性,甲醛及紫外线可将其灭活,氯仿、乙醚等脂溶剂对HCV也有较强的灭活作用。一、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主要经血液传播。多数丙型肝炎患者可不出现症状,发病时已呈慢性过程。慢性肝炎的表现亦轻重不等,约20%可发展为肝硬化。HCV感染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一、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机体可产生IgM和IgG型抗体,但这些抗体无中和作用,不能清除病毒。机体亦可产生细胞免疫,但主要作用可能是参与肝细胞损伤,不能发挥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用PCR技术可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CVRNA。用ELISA法检测感染者血清中的抗-HCV可诊断丙型肝炎,亦可快速筛选献血员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一、丙型肝炎病毒因HCV主要经血液传播,故加强对血液及血制品的检测是预防丙型肝炎的主要措施。我国已将检测抗-HCV作为筛选献血员的规定项目。HCV免疫原性不强且容易变异,研制有效的疫苗有一定的难度。对丙型肝炎的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IFN-α常用作抗HCV制剂。一、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是1977年意大利学者Rizzetto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核内发现的一种新的肝炎病毒,当时称之为δ因子,现已正式命名为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Dvirus,HDV)。HDV为缺陷病毒,不能独立复制,必须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HDV呈球形,直径35~37nm,核心为单股负链环状RNA,长度仅为1.7kb,是已知动物病毒中最小的基因组。病毒核心上有HDV抗原,核心结构外包以HBsAg,HBsAg的基因由HBV提供。二、丁型肝炎病毒HDV主要通过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或母婴垂直传播。由于HDV是一种缺陷病毒,需在HBV或其他嗜肝病毒的辅助下才可复制,因此,HDV的感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协同感染,即从未感染过HBV的正常人同时感染HBV和HDV;另一种是重叠感染,即已受HBV感染的乙型肝炎患者或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再发生HDV感染。HDV和HBV的协同感染和重叠感染都可使感染症状加重,病情恶化,且病死率高,故在发现重症肝炎时,应注意是否有HDV和HBV协同感染或重叠感染。二、丁型肝炎病毒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丁型肝炎的方法。由于HDV传播途径与HBV相同,且需在HBV等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故其防治原则与乙型肝炎基本相同。二、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是引起戊型肝炎的病原体。1955年,戊型肝炎首次在印度暴发流行,以后在世界各地引起多次流行,主要见于亚洲、非洲及美洲的发展中国家。1986年,我国新疆南部地区发生戊型肝炎流行,约12万人发病,死亡700多人,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流行。三、戊型肝炎病毒HEV为RNA病毒,呈球形,直径27~34nm,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核酸为单股正链RNA。HEV在碱性环境中稳定,有镁、锰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完整性,对高盐、氯化铯、氯仿等敏感,100℃经5分钟、紫外线照射或20%次氯酸可使其感染性消失,在液氮中可稳定保存。三、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患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为2~11周,平均6周。临床表现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症状与甲型肝炎类似,青壮年多见。多数患者于4~6周内恢复,不转为慢性;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重症肝炎,甚至死亡。孕妇感染HEV后发病率高、病情重,尤其以怀孕6~9个月最为严重,常发生流产或死胎,孕妇病死率可达10%~20%。三、戊型肝炎病毒.可用ELIS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抗-HEVIgM,或用免疫电镜技术检测患者粪便中的HEV颗粒,也可用PCR法检测患者粪便中的HEVRNA。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是预防HEV感染的有效措施。HEV特异性疫苗尚在研制中。三、戊型肝炎病毒(一)己型肝炎病毒己型肝炎病毒(hepa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