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第4课时 翻译“八字方针”记心间_第1页
第一讲 第4课时 翻译“八字方针”记心间_第2页
第一讲 第4课时 翻译“八字方针”记心间_第3页
第一讲 第4课时 翻译“八字方针”记心间_第4页
第一讲 第4课时 翻译“八字方针”记心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时翻译“八字方针”记心间文言文翻译题欲得高分,关键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有强烈的采分点意识,即翻译准确句中特殊的文言词语,把握句中特殊的文言句式;二是切实掌握并运用好“拆”“留”“删”“换”“套”“调”“补”“转”翻译“八项方针”。

一、剖析高考评分标准——明确采分点明晰高考评分标准能使我们解题方向更明,翻译关键点更清。为此,我们谨以高考典题为例,精析深悟翻译题的评分标准,抓关键,明得失,准确把握翻译采分点。(2019·全国卷Ⅰ)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参考答案]于是说贾谊的坏话:“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感悟评分细则——培养抓关键点意识赋分词语①短(1分):符合“说坏话”的意思即对。如“诋毁、贬低、诽谤、中伤、诬陷、批评、揭短”等都算对。关键词有错别字的(如“诋毁”写作“抵毁”)算错。②擅权(1分):重点是“擅”。“擅”应译为“独揽”,“擅权”译成“专权、操纵权力、擅用权力、擅自用权”均算对,其他意思(如译成“夺权”)不对。考虑到“擅权”一词近年来是常用词,所以不翻译也不扣分。译出大意①重点关注“乃”“专”“纷乱”三个词。“乃”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应译成“于是、就”。“专”译成“一味、一心、专意、专门”都算对,其他意思(如译成“专横”等)不对。“纷乱”是使动用法,应译成“使……纷乱”或“搞乱、扰乱”之类。②“洛阳之人”可以不译,但译成“我(或你)是洛阳人”意思就错了。“年少初学”的“初”译成“开始”不对。以上各处,错误一处扣1分,最多扣3分。续表(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参考答案]贾谊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感悟评分细则——培养抓关键点意识赋分词语①数上疏(1分):重点是“数”(屡次、多次、数次),译成“常常、经常”不对。“上疏”(上奏),不翻译不算错,译作“上书、上表”也对,其他意思(如译成“上谏、上章”)不对。②稍(1分):应译为“逐渐、渐渐、慢慢地”,译成“稍微、稍稍、稍加、略微”都不对。译出大意①重点关注“或”“非”“(削)之”三个词。“或”为代词,应译成“有的、有些”,其他意思(如译成“或者”,表选择关系)不对。“非”应译成“不(符)合”,译成“不是”也算对。第二个“之”应译成“诸侯的封地”或“诸侯的势力”,译成“诸侯”不对。从上下文来看,不翻译也不影响句子连贯性的,不算错。译出大意②“诸侯”应译成“诸侯封地”,不译句子不通。“连”可以不译,如译,应译成“连接、接连、毗连”,其他意思(如译成“控制”等)不对。以上各处,错误一处扣1分,最多扣3分。归纳常见失误——力避八大失误点(1)缺乏赋分点意识,关键点没翻译,非关键点倒翻译。(2)直译意识不强,遗漏了某些词的翻译。(3)不灵活意译,生硬直译造成译句生涩。(4)多义词弄错意思,翻译不能切合语境。(5)搞不清楚特殊句式,翻译不合乎现代语法规则。(6)不明了句子的陈述对象,翻译常遗漏主语。(7)不注重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造成翻译不流畅。(8)忽略补充原句中的省略成分,导致译句不连贯。二、运用翻译“八字方针”——落实采分点(一)

——“拆”解词语,逐词对译考虑到文言文多单音节词,且文言翻译要求字字落实,所以拆分词语是准确翻译语句的最直接方法。1.(2021·全国甲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1)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2)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译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2)曹利用最终以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结成盟约而回。参考译文:冬季十月,派曹利用拜访契丹军。十二月庚辰日,契丹派遣韩杞拿着议和文书和曹利用一起前来,请求合盟。曹利用说契丹想要得到关南的土地。皇帝说:“他们所说的归还土地的事极其没有道理,如果一定要求得到此地,我应当与他们决战!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契丹依然觊觎关南土地,派遣他们的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拿着议和书再次来商议,皇帝不允许而离开。曹利用最终以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结成盟约而回。[关键点拨]1.勿太过细化。不能把要翻译的语句按照语素切分,尽可能地把意思表达完整的词语切分为一块,比如“单于”“玉帛”是一个词语。2.勿误拆双音节词。古代虽以单音节词为主,但也有双音节词,双音节词不能拆开。

(二)

——“留”专有名词和熟语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中宗即位,杨再思拜户部尚书,以官僚封郑国公,赐实封三百户。时武三思将诬杀王同皎,再思与吏部尚书李峤、刑部尚书韦巨源并受制考按其狱,竟不能发明其枉,致(王)同皎至死,众冤之。景龙三年,迁尚书右仆射。其年薨。(节选自《旧唐书·杨再思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中,“再思”“李峤”“韦巨源”“同皎”是人名,“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是官职名,这些词语都不需要翻译,直接保留。其他关键点有:“按”,审理;“枉”,冤枉、冤屈;“冤”,意动用法,认为……有冤。参考答案:杨再思与吏部尚书李峤、刑部尚书韦巨源都奉旨审理此案,竟然不能发现王同皎所受到的冤屈,致使王同皎被处死,众人都认为此案有冤。参考译文:中宗即位,杨再思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以太子属官封郑国公,赐实封三百户。当时武三思将诬杀王同皎,杨再思与吏部尚书李峤、刑部尚书韦巨源一同受命审理此案,竟然不能发现王同皎所受的冤屈,致使王同皎被处死,众人都认为此案有冤。景龙三年,(杨再思)迁任尚书右仆射。就在同一年,杨再思去世。[关键点拨]1.需要“留”而不译的内容包括:①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特殊称谓等专有名词;②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熟语,比如成语或习惯用语。2.避免保留过多。可以把某个词语拆分一下,看拆分后是否可以翻译或者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此判定是否保留这个词语。

(三)

——“删”无意义的成分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1)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2)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夫将,提鼓挥枹①,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节选自《尉缭子》)[注]

①枹:鼓槌。(1)删削词语:夫、也关键词语:利、臣妾、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删削词语:之、焉关键词语:兵、加、武、议、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夫”是发语词,“也”是语气词,皆可不译;“利”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利”,“臣妾”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臣妾”,这两个词均应意译;“盗”解释为“强盗”。(2)“之”是音节助词,“焉”为语气词,均可不译;关键是应把“兵”“加”“武”“议”“亲”解释为“战争”“施加”“用兵”“处罚、惩罚”“亲近、拥护”。参考答案:(1)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2)对于被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机关。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参考译文: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失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对于被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机关。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将帅击鼓指挥军队,使其在危难情况下与敌决战。当两军短兵相接的时候,如果指挥得当,就会建立功名;如果指挥不当,就会身死国亡。由此看来,国家的存亡安危,在于将帅的指挥是否得当,这怎能不使人重视将帅的作用呢?[关键点拨]1.删去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连词“而”、句末语气词“也”“耳”、形容词词尾“然”等。2.注意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同义复词只翻译其中一个即可,翻译偏义复词时应把起陪衬作用的那个词删去,否则译文就会显得啰唆或不合文意。

(四)

——“换”古代说法为现代说法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节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如此,则霸王之业成矣。(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古今异义词“故事”要替换成现代汉语使用的词语,即“旧例”。单音节词“故”“问”要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故”,变故、事故;“问”,责问、追究。(2)“从”“宾”为通假字:“从”同“纵”,合纵;“宾”同“摈”,排斥、摒弃。单音节词“害”“成”换成双音节词,即“侵犯”“成功”。参考答案:(1)我曾见前朝旧例,国家有大变故,那么天子就用朱墨御批诏令责问宰相。(2)六国合纵相亲共同排斥秦国,那么秦国一定不敢从函谷关出兵侵犯崤山以东的六国了。这样,您霸主的事业就成功了。[关键点拨]1.翻译时需要“换”的情况:①将古代汉语词汇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汇;②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代汉语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等等。2.避免遗漏和译错。首先,要注意每个词都应翻译到位,避免文白混杂,不伦不类;其次,要保证替换的词语是正确的。

(五)

——“套”固定句式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明帝立,悰称疾不陪位。帝使尚书令王晏赍废立事示悰,以悰旧人,引参佐命。悰谓晏曰:“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不敢闻命。”朝议欲纠之,仆射徐孝嗣曰:“此亦古之遗直。”众议乃止。(节选自《南齐书·虞悰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画横线句子中的“宁……乎”一般翻译为“难道……吗”。其他关键点有:“戮力”,并力、合力;“假”,借助,凭借;“匡赞”,匡正辅佐。参考答案:主上圣明,公卿合力,难道还要借助我这个老人来匡正辅佐新政吗?参考译文:明帝(萧鸾)被立为皇帝,虞悰谎称患病不愿在皇帝身边工作。皇帝派尚书令王晏拿着有关废立的文书给虞悰看,因为虞悰是先朝旧臣,想拉拢他来参与辅佐创业。虞悰对王晏说:“主上圣明,公卿合力,难道还要借助我这个老人来匡正辅佐新政吗?不敢接受命令。”朝中议政时要处罚他,仆射徐孝嗣说:“这也是古人的遗风。”众人的责难才停止。[关键点拨]“套”,即套用固定句式的翻译。比如“此……之谓也”一般翻译为“这说的就是……”,“无乃……乎”一般翻译为“恐怕……吧”等,遇到语句中有这种固定句式的,就按照一般的翻译内容套用。

(六)

——“调”倒装句为现代语序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速哥)复见帝曰:“此六人者,名著西域,徒以小罪尽诛之,恐非所以怀远人也。愿以赐臣,臣得困辱之,使自悔悟迁善,为他日用,杀之无益也。”(节选自《元史·速哥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名著西域”,状语后置句,即“在西域很出名”。其他关键点有:“徒”,只、仅仅;“以”,因为;“所以”,……的方法;“怀”,归顺、依附,此处是使动用法,使……归顺。参考答案:这六个人,在西域很出名,只因为小的罪过就把他们全都杀死,恐怕这不是使远方之人归顺的办法。参考译文:(速哥)又拜见皇帝说:“这六个人,在西域很出名,只因为小的罪过就把他们全都杀死,恐怕这不是使远方之人归顺的办法。希望把他们赐给我,我能困辱他们,使他们自己悔悟变善,为他日所用,杀掉他们没有益处。”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既无粮储,难以守固,若轻骑往建州,以图后举,策之上者也。(节选自《梁书·寻阳王萧大心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策之上者也”,定语后置句、判断句,“策之上”即“上之策”。其他关键点有:“粮储”,粮食储备;“若”,如果;“图”,做……打算;“策”,计谋、谋略。参考答案:既没有粮食储备,又没有天险可以固守,如果(我们)轻装骑马前往建州,来做以后的打算,这才是上策。[关键点拨]“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直译的基础上,将古文倒装句的语序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使译文通顺。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状语后置,翻译时要将状语移到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翻译时要将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定的中心语之前;③主谓倒装,翻译时要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④宾语前置,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的“弗之罪也”,翻译时应将宾语“之”移到动词“罪”之后。

(七)

——“补”齐省略成分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潞①去楚远,莫若征之有司,转输潞府。(节选自《明史·郭惟贤传》)[注]

①“潞”为“皇弟潞王”,这里代指潞王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奏撤民庐以广之。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节选自《宋史·柴成务传》)[注]

“汾阴”“河中”指地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莫若征之有司”,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有司”前省略了介词“向”。其他关键点有:“去”,距、距离;“莫若”,不如。(2)“祀汾阴”,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祀”后省略了介词“于”。其他关键点有:“撤”,拆除、拆毁;“以”,连词,表目的,来;“衢”,大路、道路。参考答案:(1)而且潞王府离楚地很远,不如向有关部门征收赋税(或:不如让有关部门代为征收赋税),(然后)转送给潞王府。(2)就上奏拆除民房来拓宽道路。后来(皇帝)在汾阴祭祀,果然驻留河中,街道宽敞,都认为十分方便。[关键点拨]1.在翻译时需要增加或补充成分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等;②补充文言文中省略的内容,如介词、关联词等;③数词后面补充量词;④词类活用中的省略部分应补全,比如使动用法就要加“使”“让”等词,意动用法就要加“感到”“认为”等词。如果句子成分的省略影响句意的表达,翻译时要加上省略的内容,并加上括号。词类活用必须按活用后的意思翻译,不得加括号。2.要解决翻译时遗漏省略成分的问题,应做到以下两点:①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翻译时不要仅仅“就词译词”,而要联系上下文,做到“瞻前顾后”;②翻译完要重读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有无遗漏的成分。

(八)——“转”字面意义为比喻义和借代义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旧制,节度使领军职者居上,(高)琼以(潘)美旧臣,表请居其下,从之。戍兵有以廪食陈腐哗言者,琼知之,一日,出巡诸营,士卒方聚食,因取其饭自啖之,谓众曰:“今边鄙无警,尔等坐饱甘丰,宜知幸也。”众言遂息。(节选自《宋史·高琼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