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公路简史_第1页
川藏公路简史_第2页
川藏公路简史_第3页
川藏公路简史_第4页
川藏公路简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川川藏公路简史

公ABriefHistoryof

路Sichuan-TibetHighway

史ABriefHistoryof

Sichuan-TibetHighway

Sichuan-TibetHighwayofABriefHistory

川藏公路是我国内地连接西藏最早的现代公川藏公路简史

路,是“两路”精神的重要载体。研究川藏公路,

对于新中国交通建设史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脉络溯

源来说,均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史志总编室编著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史志总编室

编著

责任编辑:李成

封面设计:汤秀兰定价:98.00元新华出版社

ABriefHistoryof

Sichuan-TibetHighway

川藏公路简史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史志总编室编著

新华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川藏公路简史/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史志总编室编著.—北京:

新华出版社,2022.12

ISBN978-7-5166-6636-4

Ⅰ.①川…Ⅱ.①四…Ⅲ.①公路-道路建设-历史

-西南地区Ⅳ.①U412.3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2)第236646号

川藏公路简史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史志总编室编著

责任编辑:李成

封面设计:远近汤秀兰特约编辑:四川远近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发行:新华出版社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邮编:100040

网址:

经销:新华书店

购书热线国新闻书店购书热线/p>

设计制作:四川远近文化有限公司

印刷:成都市兴雅致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开本:889mm×1194mm1/16

印张:11字数:160千字

版次:2022年12月第一版 印次:2022年12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ISBN978-7-5166-6636-4

定价:98.00元

图书如有印装问题,请与出版社联系调换。

序言

preface

川藏公路是我国内地连接西藏最早的现代公路,是“两路”精神

的重要载体。研究川藏公路,对于新中国交通建设史和共产党人精神

谱系脉络溯源来说,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界以康藏公路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专著有多个版本,无3

论从重构康藏公路修建历史的学术研究来说,还是对方便社会公众全新中国成立前康藏交通第一章

方位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修筑康藏公路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而言,都

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也应该看到,距离全方面揭示川藏公路对新中

国在物理和心理两个层面的重要意义,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首先,既有各种川藏公路的历史著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与历史的

关联。关注康藏公路建设史的学者较少把20世纪50年代康藏公路的

修筑与新中国成立以前康藏交通的发展史相连接。1954年通车的康藏

公路固然是内地与西藏之间最早通车的现代公路之一,但中华民族跨

越地理阻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努力则持续至今。客观上讲,

康藏公路的筑成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夙愿,也是各民族持续努力的

结果。另一方面,贯通内地与西藏交通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成败对比,

更加彰显了新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巨大作用。

其次,普遍忽视公路建设的持续性。内地与西藏的交通建设,并

非一蹴而就。同理,康藏公路通车后亦不是一劳永逸。且不说由于川

藏地区独特的地理、地质特点,公路修通后需要不断地建设,而且在

线路优化、路面提升、桥隧建设等多个方面均存在着不断完善的过

川藏公路

简史

程。这一过程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息息相关,这是新中

国史的一部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川藏交通日新月异,逐步呈

现出复合型交通的发展新格局,如果关注视野局限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的几年内,其后续取得的更大的成绩就会为人忽略。

再次,对“两路”精神凝练成形的忽视。川藏公路对我国国防、

经济等层面的重大战略价值毋庸置疑。不过,在修筑川藏公路过程中

凝结而成的“两路”精神,同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

讨论“两路”精神的专著、文章虽然数量不少,但又缺少对筑路历史

过程的关照,稍显空浮表浅。

最后,既有研究存在知识性错误亟需纠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

4对“康藏公路”与“川藏公路”概念的混淆。一般认为“康藏公路”

与“川藏公路”是一条路,称谓变化只是因为西康撤省,作为“省”

的西康辖区大部分并入四川省,“康”作为“省”已不复存在,原“康

藏公路”的起点由雅安改为成都。这种说法流传甚广,揆诸史实则属

于以讹传讹。实际上“康藏公路”是“川藏公路”的一段,后者在完

全包括前者之外还包括从成都到康定的“川康公路”,也就是说“川藏

公路”包括了“川康段”与“康藏段”两条筑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公

路。

综上,我们尝试避免前文提到的几个误区,以川藏之间交通为关

注对象,在尽量多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关照川藏交通建设的历史

过程,尤其注重新中国成立后为贯通内地与西藏交通持续性的努力,

讲述“两路”精神凝结以及不断发扬光大的历程。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康藏交通

第一节古代川藏交通特点及成因...................................................31

CONTENTS目录

一、极富开放性和交融性的区位优势...............................................6

二、复杂的人文环境...........................................................................8

三、悠久的古道开发历史...................................................................9

(一)松茂古道...........................................................................9

(二)川藏古道.........................................................................11

四、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13

五、清末“改土归流”与古道交通整治..........................................15

第二节民国时期川康公路的修筑.................................................19

一、川康公路兴修缘由与线路选择.................................................19

(一)“剿匪”与筑路................................................................19

(二)勘测、选线与路段...........................................................20

二、川康公路修筑过程与迟缓成因.................................................22

(一)修筑过程.........................................................................22

(二)迟缓原因.........................................................................28

川藏公路

简史

三、川康公路后期养护.....................................................................30

(一)公路“粗通”....................................................................30

(二)后期养护.........................................................................31

四、川康公路贪污舞弊详情.............................................................32

(一)蒋介石彻查腐败情形.......................................................32

(二)贪污舞弊案处理结果.......................................................34

五、川康公路作用与价值.................................................................36

(一)巩固西部边防.....................................................................36

(二)运输抗战物资..................................................................37

第二章

2新中国康藏公路的修筑

第一节康藏公路修筑缘起及前期准备........................................41

一、康藏公路修筑前的国内形势及地区情况..................................41

二、康藏公路修筑前的国际形势.....................................................43

三、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44

四、康藏公路建设前西康地区的公路建设概况..............................46

五、康藏公路修筑的前期准备.........................................................48

第二节康藏公路的修筑历程..........................................................49

一、公路的勘测与设计.....................................................................50

二、抢修东段公路.............................................................................54

三、修筑西段公路.............................................................................56

四、防护工程及桥涵的建设.............................................................58

五、公路施工的组织管理.................................................................60

六、工程的运输保障.........................................................................63

七、公路的养护与改善.....................................................................64

第三节康藏公路竣工通车典礼及各界反响...............................66

一、典礼的筹备.................................................................................66

二、典礼过程与各界的反响.............................................................68

第四节康藏公路修筑的基本经验和反思...................................71

一、军工筑路的成功.........................................................................71

二、“工程民主、技术创造”运动的启示........................................74

三、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促进工程技术进步..................................753

四、工程建设中人事工作的经验与反思..........................................80CONTENTS目录

五、筑路工程中政治工作的体会与“老西藏精神”的铸成..........81

第五节康藏公路的历史地位与作用............................................83

一、通车后康藏公路的社会评价.....................................................83

二、康藏公路的历史地位与作用.....................................................87

第三章

川藏公路的提升与维护

第一节公路干线和汽车运输业....................................................95

一、国道公路干线.............................................................................95

(一)国道318线......................................................................95

川藏公路

简史

(二)国道317线......................................................................96

(三)国道213线......................................................................96

二、省道公路干线.............................................................................97

(一)阿坝州境内的省道公路干线............................................97

(二)甘孜州境内的省道公路干线............................................98

三、县道公路干线.............................................................................99

(一)阿坝州境内的县道公路干线............................................99

(二)甘孜州境内的县道公路干线..........................................100

四、专用公路...................................................................................101

五、公路桥梁建设...........................................................................102

4第二节汽车运输业的发展............................................................109

一、发展概况...................................................................................109

二、促进社会发展...........................................................................110

第三节公路交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11

一、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111

(一)促进了经济区划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12

(二)促进了工业发展............................................................113

(三)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发展..............................................115

(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116

(五)促进了农牧业及农村经济发展.......................................117

二、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119

(一)交通在城镇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19

(二)公路交通促进了现代城镇的兴起和发展........................121

(三)位于国道318线上的重镇——康定城............................123

(四)位于国道317线上的重镇——马尔康............................125

(五)

位于国道213线上的重镇——松潘(今进安镇)............125

(六)位于省道211线上的新兴小镇——姑咱镇.....................126

(七)

位于国道213线、省道301线交叉点上的新兴小镇

——川主寺................................................................127

三、促进旅游业的发展.....................................................................129

(一)公路交通对阿坝旅游业发展的影响................................129

(二)公路交通对甘孜旅游业发展的影响................................130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川藏交通的新发展5

CONTENTS目录

第一节国道318线升级改造.......................................................135

一、国道318线东海路...................................................................135

(一)折多山隧道...................................................................136

(二)理塘隧道.......................................................................137

(三)剪子弯隧道...................................................................138

(四)高尔寺隧道...................................................................138

二、国道318线康定至东俄洛段...................................................139

三、国道318线雅安至二郎山段灾后恢复重建工程....................140

四、国道318线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处置........................................141

五、国道318线康定市过境段工程...............................................143

第二节国道317线升级改造.......................................................143

一、东俄洛至炉霍连接线...............................................................143

川藏公路

简史

二、俄尔雅塘至岗托段...................................................................145

(一)达曲隧道..........................................................................146

(二)德格隧道.......................................................................146

(三)翁达隧道.......................................................................146

(四)岗托隧道.......................................................................146

(五)老折山隧道...................................................................146

(六)雀儿山隧道...................................................................147

第三节高擎“两路”精神大旗...................................................148

一、精神内涵...................................................................................148

二、现实意义...................................................................................149

6(一)“两路”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149

(二)“两路”精神是助推中国交通发展、书写交通强

的不竭动力......................................................................150

(三)“两路”精神是培育新时代交通精神的不竭源泉............150

(四)“两路”精神对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防安全具

重要意义..........................................................................150

(五)“两路”精神对建设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

重要意义..........................................................................151

(六)“两路”精神助推旅游文化发展.......................................151

结语历史的凿空与西藏的新生...................................................152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康藏交通

1

新中国成立前康藏交通第一章

川藏公路

简史

川藏交通跨越的康区,有着相对独特的文化特征,其成因一方面是

自然地理环境限制所致,另一方面在于中古以来多方政教势力在区内及

周边的互动,从而造成该区域在历史上与四周的卫藏、安多、四川、云

南、青海等地一直存在着交流不畅的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

阶段性特征。

唐代到宋代,汉族王朝与吐蕃王朝围绕康区展开的政治经济文化互

动,得出交通道路格局以南北向交通为主,道路从南北两个方向绕过横

断山区主要部分的结论,直接原因则是横断山脉的阻挡。

蒙元时期,中央政府展开了对康藏地区更为深度的经略。打通康区

交通,是将康区整合进中原王朝版图的先决条件。揆诸史实,蒙古控制

康区的主要目的是进入卫藏与云南。因此,蒙元同样没有着力经营东西

2向交通,该区域自北向南为主的交通格局一直延续至元末明初。另外,

康区经济和宗教文化的交通在政治统合的促进下,仍然得以在各条通道

沿途充分发展。

明王朝囿于国力对卫藏的治理力度有限,这一时期联系西藏的通道

多赖汉藏贸易的开展。不过,出于调和贡赐贸易与安多沿边官营贸易矛

盾的目的,明朝大多开放了康区南路的贸易交通。在明后期,蒙古各部

陆续重演元代南下的历史。由于其战略目标仍是卫藏,因此交通道路同

样偏向卫藏,康区自身东西向的交通建设没有明显的进展。

清代前期,为维持与和硕特部关系,对开拓康区交通态度消极。后

来,在准噶尔部的威胁下,清朝才进入卫藏取代和硕特部的统治,出于

安定沿途地区政治的目的,先后选择从青海和康区入藏。由于康区难以

像安多那样被一次扫平,乾隆年间以后,军事活动基本围绕平定康区叛

乱展开。由此形成的交通道路格局逐渐固定在康区南部。

总括而言,在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下,历代政治交通上的不通畅,

是中古以来康区交通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文化经贸的交通相对通畅,

多元政治力量的并立与竞争导致交通格局的不断变化。整体上看,经历

了从阻隔到通畅的过程。康区交通不断发展,政治造成的交通阻隔逐渐

被消解,最终清王朝彻底整合该区域,并由此开启这一区域内连接汉藏

民族的东西向交通。

至民国时期,除了前述川藏大道主干线外,还形成了康青干线,在

两干线的基础上,还派生发展了许多支线,形成较为完善的古道交通网

络。川藏大道整体上分为两段,一是川康段,一是康藏段。川康段路线

走向为:泥头驿(今汉源宜东)翻山越岭入境,过化林坪、沈村、泸定、

烹坝、日地到达康定。1940年后,川康公路粗通,泸定至康定沿公路行

走。这条道民间称之为“茶大道”。从雅安至康定之间还有一条小路,即

从雅安到天全,经紫石关、大仁烟、两河口,越马鞍山至冷竹关与大道

相会。这条道虽近百里,但陡窄难行,民间称之为“茶小道”。康藏段在

甘孜境内,分别为南路和北路,民间习惯称为“南路茶道”和“北路茶

道”。南路自康定,经雅江、理塘,至巴塘竹巴笼渡金沙江,经昌都去拉

萨。康定至竹巴笼段设18站,共计约1170里。北路自康定经道孚、炉

霍、甘孜,至德格岗托,渡金沙江,经昌都至拉萨。康定至岗托段设173

站,共计约1255里。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川藏公路南线和北线基本上新中国成立前康藏交通第一章

沿着上述两道线路的地理走向。从此,川藏大道跨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

期,成为出川进藏的现代交通大动脉。①

第一节

古代川藏交通特点及成因

康藏地区地形总体是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分

为高原、山原、高山峡谷三大类型。高原面海拔均在4000~4700米,

其上分布着蚀余山岭,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其中5000米以上的极高

本章内容的资料与分析论述,主体内容参考了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屈洪斌先生于2006年

完成的硕士论文《20世纪甘阿地区交通演替与社会经济发展》。承蒙屈先生慨允借鉴,

谨表谢忱。

川藏公路

简史

4

川藏交通涉水过河场景

山就有26座。山脉绵延,雄伟陡峻。两山夹峙间则为金沙江、雅砻江、

大渡河等河流,汇集冰川融雪及众多小溪来水,在峡谷沟壑中奔腾而去,

对高原、山原、峡谷再次进行有力冲刷、切割,以致山势愈发破碎、险

恶。不仅使区域与外界交通艰难,而且造成域内互相阻隔,联系松弛。

这个地区气候属高原型季风气候,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显著。受高

海拔地理环境影响,年平均气温7.4摄氏度,年温差小而日差较大。冬季

漫长,夏季短促,无霜期短。较大地区全年无夏、无绝对无霜期。该地

区年平均降雨量647毫米,分配不均,冬干夏雨异常明显。此外,区域

气候垂直分布居于主导地位,全区跨越寒、温、亚热带,下干上温,下

热上凉,这种垂直带分布之完整,在全国亦属少有。河谷地区地形闭塞,

气温又高,蒸发原本旺盛,而干旱河谷恰又是少雨区,以致蒸发量更加

猛增。金沙江乡城、得荣县蒸发量为降雨量的4.8~7.7倍,在大渡河丹

巴县为4.4倍,岷江茂县为2.7倍,康定、泸定县为1.6倍。于此,干旱

河谷生态环境愈加恶化。

区域内土地资源以山地为主,海拔2500米以上的中山、高山占

77.05%,耕地中旱地占84.89%,且多为坡地。阿坝州20度以上坡地占

70%,25度以上占30%。甘孜州高山峡谷区13县129乡统计,25度以

上坡地占47%。耕地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兼之热量不足,水分供应

不均衡,耕地利用受到极大限制,土地生产力甚低。

尤为严峻的是,康区处于以龙门山—康定—木里一线为界的川西构

造带,属于相对活跃的松潘—甘孜地槽系,地壳运动强烈,断裂带、地

震带造成区域自然灾害特别是自然地质灾害甚为严重,破坏性尤为惨烈。

域内有金沙江、甘孜—理塘—麦地龙、鲜水河、龙门山、岷江五个活动

断裂带,并有松潘、鲜水河、理塘、巴塘四个地震带。从公元638年有

地震记载以来,到1982年曾记录到M>7级地震11次,6级~6.9级

22次,5级~5.9级551次。除地震外,因本区有雅砻江支流鲜水河炉霍5

至道孚县、金沙江巴塘至得荣县、雅砻江中漩俄洛至牙衣河、大渡河金新中国成立前康藏交通第一章

川至丹巴、岷江上游两河口至七盘沟、白水双河以上及支流九寨沟6个

强烈发育带,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层出不穷。

总之,康区自然环境严酷,多种灾害交替重复出现,除泥石流、滑

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外,风灾、旱灾、冰雹、雪灾、虫灾等年年均有大

面积发生,对生产活动及居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破坏,对区域社会形

态、历史文化及民族心理素质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区域交通

发展的影响尤不可忽视。无论是古代交通的发展,还是近现代交通的发

展,严酷的气候地理环境,始终是影响和制约区域交通发展的一大自然

因素。①

甘孜州志编纂委员会.《甘孜州志·地理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阿坝州志·地理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编著

《四川农业地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达尔基、李茂著《阿坝通览》,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阿坝藏族自治州概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5年版;四川省计委国土处编《四川省土资源》,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年版;《四川地震资源汇编》(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四川地震

资源汇编》(第二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四川地震资源汇编》(第三

卷),成都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

川藏公路

简史

6

藏彝走廊示意图

一、极富开放性和交融性的区位优势

1980年,费孝通在《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杂志上首次提出了

“藏彝走廊”概念:“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北向南大体划出一条走廊。这

条走廊正处于彝藏之间,沉淀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

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源地。”(详见示意图)在长约1200公里、宽约

750公里的区域内,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六条

大江自北向南并流而过。自古以来,汉和藏、彝、羌、怒、普米、独龙、

珞巴、门巴、哈尼、纳西等数十个少数民族的先民在此世代交流、交往、

交融,为后人保留下了大量古老文化的信息,日积月累,形成一条特殊

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其中相当大一部分至今仍然以原生形态“活”着。①

①石硕,梁枢.《藏彝走廊:思想的源地》[N].光明日报,2003-12-4.

这一地区处于“藏彝走廊”的核心地带。区域内长江水系的岷江、

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等河流,流域面积约21.46万平方公里,占区域

面积的93%;黄河水系的白河、黑河、贾曲河等河流,流域面积约1.74

万平方公里,占区域面积的7%。此外,尚有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

上的支流503条,分布既密,水量亦丰,利用价值极高。这些大江大河

多发源于青海或甘川交界区,并与山脉呈川字形,成为南北交通的自然

通道。青海、甘肃乃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发育区,以羌人等为代表的原产

生于西北高原的古代民族,正是沿岷江、大渡河等向南迁徙,散布于中

国西南地区,构成今天西南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特殊的地理区位,使

康区自古以来就成为众多民族南下或北上迁移的必经之道,成为中国西

部具有特殊功能的民族走廊带和最富开放性和交融性的民族地区,是西

北、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融的重要地理带。

川藏交通涵盖的核心区域西连西藏,北接甘、青,南毗滇北,联系7

了中国西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这是甘阿涉藏新中国成立前康藏交通第一章

地区独有的区位优势和特点。因为它处于中国藏族自治区、自治州的中

介区,是藏、汉等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衢,也是进行政治、

军事斗争的战略要地。汉藏间的大量友好往来及纠葛、冲突,通过甘阿

涉藏地区表现出来。如作为川藏道主体的康区,处于西藏、四川间,而

四川又是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西藏的战略基地,与西藏有着极其频繁的政

治、军事、经济、文化交往,均要依靠甘阿涉藏地区这一中介来贯彻、

实现。正是由于四川对西藏的特殊作用,康区作为历代中央政权对西藏

施政中传达政令、物资运输、兵员调动、粮饷补给的战略要道,也是西

藏地方官员、僧俗入朝的主要途径。不仅如此,历史时期,康区在经济

上更是川藏茶马贸易的主要渠道。因之,康区与毗邻地区间联系紧密,

同时发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多重关系,构成为整个汉藏关系的

一个焦点,而且对其他民族地区存在着重大影响。①

李绍明:《论“治藏必先安康”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意义》,《巴蜀民族史论集》,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欧泽高、冉光荣主编:《四川藏区开发之路》,成都:四川

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贾大泉:《川藏道的兴起与川藏关系的发展》,《四川藏学研究》

第4辑,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川藏公路

简史“稳藏必先安康,安康必先通康。”这充分说明了交通在康区的重要

性。而作为极富开放性和交融性的特殊区域,在康区独有的区位优势和

特征中,交通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民族的交融过程中,还

是在区域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过程中,都起着先导性作用。

二、复杂的人文环境

康区历史源远流长。阿坝地区,早在公元前2100多年前,是蜀族活

动的地方,属“禹贡”梁州之域。公元316年,秦统一巴蜀建立蜀郡后,

在州内始建隶属于蜀郡的湔氐县,至汉代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

“西南夷”后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甘孜地区,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原

始人类在这里劳动、居息和繁衍,开创石器时代的文明。到春秋战国时

8期,就有一部分北方羌人部落移徙到这里,与在这块土地上的原始先民

相互融合。到汉武帝时期,甘孜地区与中央政权有了正式联系。隋唐之际,

吐蕃势力扩展到金沙江地区,当时各部落纷纷求庇于内地。唐初,介于中

央政权和吐蕃之间的部落,有许多内附中央,因此设羁縻州。不久,为

吐蕃所吞并。不过,唐宋以来,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

来的友好往来,始终未断,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初统一了全国,因其

旧制,在康区推行土司制,分封当地首领担任官职,受命于朝廷。明代

沿用元制,清袭明制,仍采取分封土司的政策。清后期,实行“改土归

流”政策,废除土司制度,改设道、府、州、厅、县政权组织,由朝廷

派遣流官直接进行统治。旋因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各地土司

纷纷自行恢复。民国以后,康区变乱迭起,处于动荡时期。直至1949年

12月9日,刘文辉通电起义,宣布西康和平解放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康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此揭开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①

①《阿坝州志》,民族出版社,1994

年版;《甘孜州志·文化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达尔基、李茂著:《阿坝通览》,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年8月;任新建:《略

论“汉藏民族走廊”之民族历史文化特点》,载石硕主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三、悠久的古道开发历史

(一)松茂古道

松茂古道所经的地区在秦汉为少数民族冉駹聚居区。从民族史的观

点来看,一般人都认为蜀族是源于西北的氐羌系统,逐渐向东南迁徙入四

川盆地,故有蜀族来自汶山(岷山)、杜宇徙都郫邑、开明迁都成都之说。

因此,自古便有从成都,经灌县(今都江堰)向正北沿峡谷上溯,过松潘

出黄胜关,至陇西的古道。据《华阳国志》载,战国时今都江堰西白沙街

曾置有白沙邮,说明早在战国时松茂古道已为驿路了。公元前277年,蜀

郡太守李冰考察岷江水情,整治过岷江道。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于冉駹置

汶山郡,岷江上游与成都间已有大道相通。后经历代长时期的开凿、续修、9

整治、改线、重建、补修,到汉代已形成比较固定的道路,至迟到汉建新中国成立前康藏交通第一章

始年间(公元前32—29年)灌县(今都江堰市)与茂县间即已建成官道。

松茂古道到陇西以后,接北方丝绸之路,东可通往中原、西可达中

亚。有学者研究并称其为丝绸之路河南道西蜀分道的岷江支道①这条古道

也是四川盆地经康区通往西藏的一条重要通道。它从松潘出黄胜关通青

海玉树接青藏线入藏。

唐宋时,松茂古道已成为四川盆地与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路线。《新

唐书·韦皋传》称此道为西山道,《新唐书·李德裕传》称其为西道,

《正经》和《岭外录》称其为西路。②宋时松茂大道,已属川、甘、青通

商要道,茶马、绢马、盐马均由此往返。这一时期,今茶关处置蚕崖关,

设立市场,与各少数民族行贸易,号称西山之走集,在当时经济文化交

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宋代,曾着力于松茂古道的整修。淳化年间(990—994年),因“郡

城至导江凡二十里,所秋夏霖潦,泥淖没膝,乃伐石甃涂山下,夹植榆柳,

陈良伟著:《丝绸之路——河南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②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卷20和卷22引《海药本草》。

川藏公路

简史

松茂古道

10

人率谓便”①,接着又组织人力修凿了郡城西通西山的古道。但是后来由

于南宋政权主要将精力放在对付北方辽金政权的威胁,对西北各族采取消

极防御政策,在交通要道上不断置险设危,对松茂古道造成一定的破坏。

宋灭元兴,松、威、茂地域为元亲王镇西武靖王封地。令地方官府

饬整路桥,官道干线通行无阻。松茂大道成为川、甘、青通商要道,茶

马互市、绢马互市、盐马互市皆从松茂大道出。

明代,开始对松茂古道进行恢复整修,并置驿站。明洪武十一

年(1378年),四川都司遣人从灌县修西山路。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曹震派茂州卫指挥同知余胜组织修治松驿铺桥道,“作驿

舍邮亭,架桥立栈,自茂州,一道至松潘”。②据蓝勇先生考证,明

代松茂驿路共设有驿站10个。自成都西门出经永康驿(都江堰城东

南),太平驿(汶川县南80里银杏乡太平驿),寒水驿(今汶川绵

虒镇),安远驿(茂汶县南60里),护林驿(茂汶县治城南),长宁

①光绪《增修灌县志》卷13《艺文志》,引自魏了翁:《永康军评事桥免夫役记》。

②《明史》卷132《曹震传》。

松茂古道

11

新中国成立前康藏交通第一章

驿(茂汶北50里清长铺,回龙乡东黑水河入江处),来源驿(今较场

区南叠溪城东),镇坪驿(在松州南200里,今松潘镇坪乡治),归化

驿(在松州南百里岷江乡治),古松驿(在郡城南,今松潘县治内)。①

清代对驿道进行了大规模调整。至雍正年间(1723—1735年),以成

都为中心的驿道干线有东西南北四条,其西路则以明时成都至松潘卫的

西北路为基础调整,路线为:锦官驿(成都)50里至郫筒驿(郫县左),

70里至灌县驿,80里至映秀驿(汶川西),70里至桃关驿(汶川南),

136里至护林驿(茂州南),371里至河驿(松潘东)。

(二)川藏古道

汉代,居住在今甘孜州巴塘地区的白狼夷已与中央王朝发生了联系,

翻越大雪山、大相岭(邛崃山,史称“零高坂”)遣使朝贡,留下了著名

的《白狼歌》②。

①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1页。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关系史》第二章第二节《白狼歌与两族族源关系》,四川人民

出版社2004年版。

川藏公路

简史至唐朝以前,康区与内地的通道主要有西山路(灌县—汶川—松潘)、

灵关路(雅安—芦山—宝兴—小金)、飞越岭路(雅安—荥经—汉源—泸

定)①。唐朝时期,与吐蕃长期处于时战时和状态,交往关系频繁。为服

务于军事、政治之需要,康区成为吐蕃王朝与中原交往的重要通道,区

域交通得到了相当规模的开发,有数条道路可以互通。不仅新增干线和

川—夔松路(雅安—天全—泸定—康定)及其支线始阳路(雅安—荥经—

泸定)、罗岩路(天全—泸定),灵关路也新增支线夏阳路(宝兴—康定),

飞越岭路新增支线廓清—会野路(汉源—石棉—泸定—康定)②。

宋代以后,尤其是到了明代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途经康区的川藏

道作为主要商道、贡道,在川藏交通中占有重要的经济、政治意义,作

用巨大,运输十分繁忙,过往旅客充盈。明初以前,川藏交通主干线从

天全两河口到泸定岚安走的是昂州河一线,明洪武、永乐年间开通了自

12两河口经柘木、任场、杂道到岚安的新道,但总的走向未变,仍经由岚

安,从亢州村—瓦斯沟间渡大渡河。③明正统时期(1436—1449年),川

藏道开始作为官道,成化年间正式作为驿道。具体路线走向为:成都—

雅安—康定—理塘—巴塘—贡觉—察雅—昌都—恩达—工布江达—拉萨。

明朝时,川藏道全长约4700华里,设驿站56个,渡河51次,过铁桥10

次,越山78座。沿途虽然艰险,但往返人数亦多,尤在在化之后,势头

更盛。西藏使团一次竟有4200余人,阐化王一次遣贡使460人。嘉靖

十五年(1536年)西藏及甘孜地区遣使一次达4170余人。

清朝时,清政府多次对西藏大举用兵,驿站制度趋于完善,台站、

程站之设置、划分初具体系。就康区而言,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

军西进,设置台站于康定、巴塘一线,此为甘阿地区台站之始。平定西

炉之乱后,为加强对康区的控制,在岚安新道南边修建了泸定桥,川藏

大道始不经比较陡峻的天全、岚安一线,而改经比较平坦的荥经、清溪、

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第七章《川康、川藏交通路线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1989年版。

②郭声波:《唐宋集群羁縻州之典型——雅属羁縻州》,《中国史研究》2002年3期。

③郭声波:《贵琼人的来源与迁徙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3期。

化林、冷碛、泸定桥、冷竹关一线,行旅大大免去爬山跋山涉水。雍正

五年(1723年)又于康定、道孚北路增置。整个川藏道康定至拉萨共安

置有台站84处、安汛13处,均有士兵驻守。为方便行旅,康定至拉萨

之程站及沿途人家户数、道路、柴草等状况都有说明,可据实际情况安

排行旅。如成都经康定至西藏拉萨,共有5645华里,设有100站。其中,

康定—昌都间设有39站,共1775华里。清后期,为“治边固藏”,对川

边交通大力整治,特别是旅店等的设置,川藏线成为中国省民族地区附

属设施最为完备的畅通大道之一。甘孜、阿坝地区由单一军事重地转为

经济要地,军官、商、旅往来频繁,道路为官绅关注,拨银整治培修。

四、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

康区是中国西部具有特殊功能的民族走廊带,也是最富开放性和交13

融性的民族地区。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区位与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康藏交通第一章

等方面的原因,该区历史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区域主体

民族——藏族形成途径特殊。康区的藏族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时期,

并广泛地融合了原有的土著居民、部分羌族以及进入该地区的蒙古、汉、

回、纳西等族后最终形成的。①二是地方政治制度以土司制度为突出表现。

土司制度不仅长期保持,而且土司个人也表现得较为活跃,在中国民族

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具有进取意识

的土司,在面临种种压力下,主动推行一些新兴措施,促进经济交流,

加强藏族与其他民族的友好团结,表现了颇为开明、开放的态度。其中,

阿坝地区雪山、草地两大部分的统治者索观瀛、华尔功臣烈两位土司推

行的经济措施,可说是今阿坝州开发的最初尝试。虽然作用有限,但其

石硕:《论康藏族的形成及其特点》,载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编《四川藏学论文集》,北

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李绍明:《四川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载《巴蜀民族史

论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藏族简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达尔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