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邓宇峰_第1页
中国山水画邓宇峰_第2页
中国山水画邓宇峰_第3页
中国山水画邓宇峰_第4页
中国山水画邓宇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山水画主讲:邓宇峰中国山水画简介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我们接着学习以下几个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及历史地位。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国古代山水画山水画发展脉络概况山水画特点、绘画技巧及其审美特点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赏析山水画发展脉络概况

魏晋

五代

两宋

南宋四家

明代

返回

魏晋时期萌芽

我国所见到的最早的山水画就是东晋名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人物画发展到东晋已日渐成熟。

返回

顾恺之

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48—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传世的画作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恒玄像》、《列仙图》、《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等。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返回〉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顾恺之《女史箴图》返回《女史箴图》局部隋:独立成画科

“隋唐山水定乾坤”,隋唐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奠定了开继的地位。隋代的山水画比南北朝时期作为背景的山水有很大改变,各种不同景象的形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画面里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返回返回

展子虔

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约550-604)隋代杰出画家,渤海(今山东阳信县温店镇郭家楼村)人。他是现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的画家,与另一画家董伯仁齐名,人称“董展”。直接开启了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山水的先河,因而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一生有名的作品,《游春图》、《童子戏水图》、《落叶图》、《踏雪图》等。

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水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隋:展子虔〈游春图〉隋:展子虔

《游春图》局部图唐朝从成熟走向高峰

初唐山水画,承继六朝遗风。盛唐之世,浑雄正大。中唐画家多专一科,精益求精,为水墨山水画大成时期,澹远之风取代富丽之气,王维破墨山水应时而生。晚唐画家多为独善专项。

李思训和其子李昭道继承了展子虔—系的山水画风。他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的画法,用笔工致严整,着色浓烈沉稳。他的儿子李昭道义继承了他的画风。时称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并首创海景山水。

唐:李思训(南宗:青绿山水)(北宗:水墨山水)唐:王维返回

李思训

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

(651-716,一作648-713)唐代杰出画家。字健。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宗室孝斌之子。曾任过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其作品均散佚。《宣和书谱》记载尚有《山届四皓》、《春山图》、《海天落照图》、《江山渔乐》、《群山茂林》等十七幅,现在仅见《江帆楼阁图》和《九成宫纨扇图》。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江帆楼阁图》绢本,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青绿设色。该图描绘了春天江边坡岸山崖、绿树楼阁、江水浩淼、渔舟轻荡、游人赏春的优美景色,构图疏密有致,树分四枝,叶、干双勾,设色于青绿之上又有泥金,线条劲利遒韧,色彩古雅绚丽。此画用笔工整,设色艳丽。表明山水画到此时已趋成熟。

唐李思训《海天落照图》唐李思训《九成宫纨扇图》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五代

绘画达到了中古绘画的新水平

对绘画自唐发展到北宋,起着桥梁的作用,五代设有画院的有西蜀与南唐。五代的山水画总的来看“并非盛时”但有个别画家的成就是突出的,能代表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最高水平的画家有荆浩、关仝、董源。

董源

(?-962)五代南唐杰出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亦作江南人。原为南唐画院画家,后入宋。南唐时,中主李璟朝(943-961)时任后苑副使,故号“董北苑”。传世作品有《潇湘图》、《夏山图》卷、《夏景山口待渡图》卷、《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二轴

《潇湘图》卷,董源作,绢本,设色,纵50cm,横141.4cm。

董源《潇湘图》

返回

董源《夏山图》宋朝

绘画就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代

五代宋初,山水画才达到高度成熟,并居画坛之首宋。产生了“百代标程”、“照耀千古”的大山水画家,如孙位、荆浩、关仝、李成、范宽、董源、巨然等等,都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大画家。宋朝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辉煌时期。山水画打开了水墨技法的大门,活力倍增,发展势头不可遏制。返回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郭熙

(1023-约1085)〔北宋〕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其作品有《奇石寒林图》《古木遥山图》《烟雨图》《晴峦图》《幽谷图》《平远图》等30件。传世作品有元丰元年(1078)作《窠石平远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幽谷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溪山访友图》轴藏云南省博物馆;《树色平远图》卷藏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早春图》轴、《关山春雪图》轴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著有画论《林泉高致》,为其子郭思纂集,为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早春图》北宋郭熙《雪景寒林图》北宋范宽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盘礴,是郭熙的创造。画中没有萧瑟和悲凉,从构图的气势,用笔的利爽,给人以肃穆、庄重、清神的美感。特别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鲜,不激不怒,且清且浅,与历历的窠石相联系,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这一深秋景色富于神韵,是一般画家难以察觉和表现得出的。

《窠石平远图》画的是北方的深秋。从对比观察中,他体会到“西北之山多浑厚”,“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画中的窠石和远山正体现了这些特点。纵:120.8cm,横:167.7cm

郭熙,《溪山秋霁图》手卷,绢本,墨笔,32.4厘米,横104.8厘米。

此图描绘一河流两岸树色平远的景色。画中之景以河为界可分作前后两部分。前景画河流近岸,平地坡石,其上生古树数丛,枝干盘曲伸张,树上枯藤缠绕,垂蔓点水。整个景物清寒枯硬,其境界清旷平淡。画面以平远布局,构景简洁,开阔而均衡。其树似鹿角蟹爪,山石笔法灵活多变,墨色浓淡变化丰富而微妙,所造之境具体真实,从中可以看出李成画风的影响,同时又体现出郭熙山水画的典型风格。此图无款,卷后有元明诸家诗文题跋。北宋巨然《层崖丛树图》纵轴绢本设色纵144.1厘米横55.4厘米《溪山行旅图》范宽(宋)《寒江独钓图》宋马远

“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和夏圭

“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和夏圭似乎前三位都兼工人物画同时也能作青绿一类细密工致的山水,尤其是刘松年。返回南宋马远《踏歌图》刘松年

《雪山行旅图》

李唐

(1066—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末南宋初画家。字晞古。

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他画的山水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响,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

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清溪渔隐》、《长夏江寺》、《采薇》等图。

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图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阴,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其间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两位主人公画得笔墨劲秀,衣纹简劲爽利,神态生动,殷殷凄凄,若声出绢素。树石笔墨粗简,墨色湿润,已开马远、夏圭法门

南宋李唐《采薇》

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夏圭《雨中舟》《溪山清远图》是夏圭的传世佳作,纸本长卷,墨色,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图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的景色:群峰、0f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山石用秃笔中锋勾廓,凝重而爽利,顺势以侧锋皴以大、小斧劈皴,间以刮铁皴、钉头鼠尾皴等,再加点,笔虽简而变化多端。夏圭《溪山清远图》元代

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现

画家的创作都从自然界的直接感受中,获得了有用的题材。元代的山水画家,对于山水自然的理解更为深刻。画家中有的学道,有的参禅,有的既学道又参禅。山水画家以赵孟烦为代表,中后期出现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并称“元四家”。

返回

倪瓒

(公元1301-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等。无锡(今属江苏人)。家豪富画作有:《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六君子图》、《水竹居图》、《松林亭子图》等。《青卞隐居图》元王蒙元倪瓒《六君子图》倪瓒《江岸望山图》倪瓒《竹树野石图》

明代山水画较为发达

明代山水画的变化大致上可分为三个时期:明初到武宗嘉清时,是浙派山水得势的时期。明代中叶至神宗万历时,这段是吴门派得势的时期明代晚期是文人山水获得最发达时期返回

吴门画派

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沈周融合了前代大师们如董源、巨然、米蒂、吴镇、王蒙等诸家之长,创作出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文徵明是沈周的学生,当然也为同乡。唐寅的绘涵取法李成、范宽和南宋四家。仇英出身画工。具有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返回吴镇《墨竹谱》

唐寅

(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擅山水、人物、花鸟,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返回明唐寅《山路松声图》明唐寅《骑驴思归图》

明沈周《为惟德作山水图》

明沈周《芦山高图》清代文人画可谓盛极一时

文人画几乎在画坛上压倒一切,文人画在发展中,虽然都以传统绘画为基础,但是对待传统的态度不一样。绘画创作上,革新一派强调个性的解放,他们不受古人约束,自辟蹊径,强调“古人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代表画家有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等“四画僧”。金农、郑燮、罗聘等“杨州八怪”。与之对立的有“正统派”的“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珲、王原祁等。

返回

王鉴

王鉴(1598-1677),字玄照,后改字园照,元照,号湘碧,又号香庵主。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江苏太仓人。

代表作有《长松仙馆图》、《仿巨然山水》、《仿王蒙秋山图》等。著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等。传世画迹有《虞山十景图》、《梦境图》等。

设色,纸本,墨笔,略染赭色。纵:162.8、横:68厘米。湖水一泓,清波浩渺,两岸秀峰对峙,近山老树杂木丛生,叉枒错落,一孤亭依山傍水而立。蕉林翠竹中,数间书舍隐现,环境清静幽美。一高士窗前凝思。湖面上,有渔翁荡小舟垂纶。曲桥卧波,连接两岸,画上方作者长题一则,称此图所绘的是一日梦中所见景物,款[丙申夏六月哉生明王鉴识]。

清王鉴《梦境图》清王翚《虞山枫林图》清王鉴《仿巨然山水》山水画特点、绘画技巧及其审美特点山水画的特点山水画绘画技巧山水画审美技巧一:古代山水画的特点奇

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远

具体说就是三点透视第一、奇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多样性即反对平铺直叙,反对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比照。"既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少对比的平原景色,总是喜欢表示地形地貌对照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关山行旅图》关仝,五代宋初长安人。早年师荆浩,后又师唐代名家王维、毕宏等,有出蓝之誉。喜作宏伟山势,求意境。

关仝,又名童或同,长安人,工画山水,师从荆浩,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称“关家山水”。他所作山水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画家在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道之精深。第二、远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

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采用西方那种平视静观构图“所见不周”的表示方法,而是采取了视点活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体现法与古代的走马灯或今天电影表现手法中的"摇"相似。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长的条幅(scroll)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或者说一幅中国山水画中,不论是以高远、深远、平远中的哪一“远”为主,但都结合以其他的二“远”,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光阴和时间的限制。

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着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

郭熙《早春图》

第三:笔法墨法交融运用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要体现出平远、高远、深远,也就是说在一幅画中要体现出远景、中景、近景。除了运用笔、墨和颜料、还需要点法来体现画面的层次、空间、结构和阴阳等等。

第四:形似与神似的统一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册》中说:“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绘画,也别是山水画,如果以为追求描绘对象的具体的、真实的形和色的相似,无疑会压抑画家的创作灵感的焕发和艺术意境的营造。王维《雪溪图》二:山水画绘画技巧山水画技法--山石法

山水画技法--皴法

山水画技法--树叶的画法

山水画技法--树根的画法

第一:山石法画山石分勾、皴、擦、点、染五个步聚。具体画时,可灵活运用,或者连勾带皴擦,或者先皴擦,再勾山石轮廓。

勾,勾山石轮廓注意山石的起伏、转折、主次位置,前后关系。用笔济意提按,做到沉着而痛快。

皴,原指皮肤开裂的纹理。在山水画中表现山、石、树木纹理给人的感觉,各种皴法表现不同的山川地貌,如披麻皴表现江南的土质丘陵,斧劈皴刚表现裸露的岩石。皴时,用笔要“毛”同时要见笔。

擦,擦笔须不见笔,显出“毛”、“松”的感觉。擦笔一般较干,有中锋直下,笔头散开,有横卧笔毛擦下。擦的作用是补勾,皴的不足,使勾与皴浑然一体。但是,不可过头,以免破坏皴笔,使之一片模糊。

染,依着山石的纹理、形状染出阴阳向背,渲染可以浓、淡一次完成,也可以层层添加完成,一般皴擦不足施以重染,皴擦足时可以轻染。

点,称点苔,表现长在山石的草苔,小植物,远处的小树。有提醒画现,使之更精神的作用。点的方法很多,有圆笔点,尖笔点,横点,竖点,破笔点,秃笔点等等。第二:山水画技法---皴法

披麻皴(土质山石)分长、短披麻皴。画长披麻皴,中锋或中锋略带一点铡锋,大胆落笔,连勾带皴,一气呵成。皴笔长短相间,错错落落,或干、或湿、或浓、或淡,上轻下重,上疏下密,皴出阴阳,最忌平头齐尾,毫无变化。短披麻皴,皴笔上松下紧,笔锋按至笔肚,皴持擦并用,下笔不可迟疑。皴笔上紧下、枯、湿、浓、淡作一笔呵成。先皴、擦再勾山石轮廓、皴笔要沉着痛快。

斧劈皴斧劈皴分为大斧劈皴和小斧劈皴两种。其特点是侧锋落笔,头重尾轻。画大斧劈,一般连勾带皴,一气呵成,不可迟疑,用笔要沉着、痛快。小斧劈,一般先勾山石轮廓,再加皴擦,画出阴阳。画大斧劈,用笔大按至毛笔腹部,小斧劈小按用锋。

解绳索皴如解绳索皴如绳索解开的样子,上紧下松或上松下紧。

折带皴折带皴职腰带折转,结形要方,层层连叠,用笔中锋转成侧锋,左闪右按,力在笔尖上,元代画家倪瓒创此皴法。

卷云皴用笔宜干,运腕宜圆,力贯笔尖。

点子皴钉头皴、豆瓣皴、雨点皴、米点皴。第三:山水画技法--树叶的画法

在一幅山水画作品中,免不了有近树或者远树,以烘托画面的气氛。那么,树叶的画法有两种:一是点叶法,一是夹叶法。所谓点叶法:是用粗线、细线和干湿浓淡的笔线而成。所谓夹叶:是用勾勒线法,没有什么深浅、干湿、浓淡的区分,而是根据其周围的笔法协调而定。总而言之,树叶的种类很多,大概分几类则足矣,不可过细。

树画夹叶,宜在近景,不宜于远景。画组树不宜全用夹叶法,宜于点叶、夹叶参左互用,否则浅薄没有浓郁的感觉。

双勾夹叶法,一般多用在画近景的树上,但杂树不易全画夹叶,否则过于刻板。至于夹叶的填色法,有时填以石青、石绿,有时填以花青、赭石,有时填以褚漂,有时填以胭脂,有时任色不填。如略染淡花青色,给人以夏天的感觉。略染淡朱砂色,给人以春天的感觉或朝霞之感。如前景一个树作夹叶,草木有凋零感而不需要着色,给人以秋天的感觉。尤其要注意画双勾夹叶用笔一定要有力,夹叶和树枝与画面要保持统一。总之,夹叶的填法是“随类敷色”。但在画山水之中,不可能“随类敷色”,要根据全幅的协调敷色,和所画的季节而加以区别。

第四:山水画技法--树根的画法

树根不仅是自然生长现象,也是自然的奇趣。从生理上讲,凡是生长在肥活土地上的,树很少有露根现象,而在石头上生长的树,必多露根。而在画中要给人们一种树的古老年代的感觉,因而树画在石头上多露些根,树画在土地上少露些根。多露根与少露根或不露根,要多考究。

树根多用于近景物,在笔法上多采用浓墨干皴,有时也可用滚笔。因为,画树根多附着在山石上,所以,根与石的衔接要自然,不要悬空,笔道不要多,要简洁明快。如是盘根错节,交错之处要连贯,并要画出立体感。自上而下,墨色可由浓到淡,笔道由粗到细。注意树根应牢牢抓住山石,落笔后使人感觉是浑然一体。三:中山水画的审美特征1、构图形式2、笔墨语言3、意境品味4、题款物和印章1、构图形式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要求做到宾主、呼应、虚实、藏露、繁简、疏密、参差等艺术规律的恰当运用。平面构图中的纵深关系处理是采取独特的“三远法”。

山水画的构图从外观形式上看,追求意境,是有中堂、条幅、条屏、横幅、长卷、册页、扇面等等。画面构图形式有:s形、v形、c形、三叠两段、开合、对称、平衡等等。长卷展子虔《游春图》

扇面任熊,1823年(道光三年)6月生于萧山县城,是晚清著名的画家,海上画派早期的领袖人物之一。青年时期的任熊,游历杭州、宁波、苏州、镇江等地,画技大进。特别是在宁波,得遇名士姚燮,在其家“大梅山馆”看书临画,深得宋人笔法中堂册页2、笔墨语言

山水画中所说的笔,主要是指线条、点、面博物、皴擦,而线是主要的。笔着重在勾划轮廓,“表现对象的形体结博物构。墨,主要指的黑墨,有时也略含色彩之意。山水画以墨色为基本色,墨法包括用墨浓淡的程度和中华墨色黑白深浅的变化。墨分博五色,即指:焦、浓、重、淡、清五种浓淡不同的色度。其实运用的华博时候,实在不止五色。3、意境品味

中国山水画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都是独特的。山水画在表现时间与空间形象方面是用运动物的变化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要形象的方法不是以写生为宗,而以目识心记的方法来创造艺术形象。“遗貌取神”,追求中华意境,是山水画的生命。4、题款物和印章

题款和印章不仅说明作品创造的时间、地点,还可以表现作品的主要内容,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们对作品有个全面的了解。

“笔与诗、书、画、印相结合,是中国画又一独特之处。诗书画的结合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可以抒发情感,阐述和发挥画意,诚如方薰所说:“高情逸思,华中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其二,可以增强山水画的形式美感,它将诗文美妙的内容,用书法艺术的形博式表现到画面中,使诗中、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中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画因诗而生趣,诗因画而更加形象化,诗画互相衬托,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并使章法丰富多姿,出神入华物化。

《游春图》印章及题词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印章及题词《为惟德作山水图》题词及印章画幅中自题一则,述作画经过。此图作於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时倪瓒年四十五岁。画幅中还有元公望、朽木居士、赵觐、钱云等诗。诗塘中有明人董其昌题识,裱边有明人王铎,清人周寿昌、许乃普、陈荣等题跋或观款。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

(一)山水画赏析要领(二)作者简介(三)《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四)欣赏《清明上河图》

(五)《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六)总结

(一)山水画赏析要领

一、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哲学内涵)二、山水画的意境三、山水画的章法四、山水画的笔墨五、山水画的设色六、山水画的诗画、书画、题款及印章

一、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哲学内涵)

山水画就是中国的风景画,但又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山水画的产生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道家思想追求的是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能“官天地,府万物”“能胜物而不伤”。道家思想追求素朴自然,简淡肃静的艺术精神,所以山水画多以水墨表现为主,以色为辅。

二、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就是山水画所创造的境界,主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意造境生,营造“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境界,山水画创造的意境不光是优美的景色、山川的风光,更多的是画家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超脱于烦琐与庸俗社会的心灵居所,山水画的境界给人的是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神游场所,不同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心灵居所。这也是画家与观者的心灵沟通。

三、山水画的章法章法就是画面的布局,即构图法,顾恺之称作置陈布势,谢赫称作经营位置。中国画讲究立意定景,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并巧妙地运用画面的空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山水画的构图法,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形成了“三远法”,即郭熙所谓的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而谓之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山水画的透视法也不同于西洋绘画的定点透视法,而是无焦点的无点透视,但山水画的视点推移的法则正好能满足中国人欣赏山水画的需求四、山水画的笔墨

中国画笔墨是重要的审美要素之一,用笔用墨是自然融注在绘画当中的,一幅好的绘画不光题材、内容、型、构图等要好,用笔用墨的功夫也是极其重要的,笔墨的问题,历来论述较多,用笔讲究点,勾、皴、擦之法和下笔的轻重、疾徐、偏正、曲直,侧笔、圆笔、中锋、偏锋、逆锋等。用墨讲究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以及破墨、飞墨诸法,此外还有“五墨”“六彩”之说。

五、山水画的设色

中国画又叫丹青,可见色彩在中国画中的运用较为广泛,山水画的设色是“随类赋彩”“以色貌色”的,强调对象的固有颜色,但也并不是很客观地描摹自然,主观的赋色的情况也很多,像金碧山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的设色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可见山水画的设色是很慎重的,好的设色能更好地体现画面效果,但更多的还是在墨色上来体现。

六、山水画的诗画、书画、题款及印章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苏轼称王维的画与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张舜民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与画既有表面的结合,又有内在的结合,表面的结合体现在依诗作画与为画题诗上,内在的结合体现在诗画意境上的结合,结合得好,相得益彰。印章也和题跋一样是书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印章能为画面添色不少。

(二)作者简介

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画家。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三)《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

公元十世纪后期(960年),赵匡胤统一中国,建立了北宋皇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政治上实行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在1127年,徽宗成了金兵的俘虏,北宋王朝被灭亡。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期。皇帝宋徽宗赵佶虽昏庸腐朽,却是一个出色的画家在位期间是宋代画院的极盛时期。招录了不少有才华的画师入画院供职。宋徽宗很注重写生,他诏令翰林画院的画师都要写生。

(四)欣赏《清明上河图》

1、主题思想:通过对北宋都城汴梁繁荣的经济生活与民俗风物的描绘,歌颂了创造历史和社会财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作品介绍:全长5278厘米,高248厘米,绢本白描淡色长卷风俗画,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局部

画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清明上河图》卷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市景观的画幅

《清明上河图》局部

全画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场面复杂,结构严谨,为全景式构图。总体上看,可分为田野、汴河、街市三个地方。情节连绵不断,高潮迭起。图中街市,屋宇栉比,货摊沿街,人物众多,神态各异,人喧马嚣,车轿穿梭。正是这番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百货俱陈,百态俱备的情景,呈现了北宋末期工商业发达的社会面貌。从商业、交通、澶运建筑等几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