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声乐艺术探析-以歌剧《白毛女》为例_第1页
王昆声乐艺术探析-以歌剧《白毛女》为例_第2页
王昆声乐艺术探析-以歌剧《白毛女》为例_第3页
王昆声乐艺术探析-以歌剧《白毛女》为例_第4页
王昆声乐艺术探析-以歌剧《白毛女》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王昆是从战争年代里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培养教育出的著名歌唱家,她穷其一生奉献于新中国的歌唱事业。王昆开创了用传统的民族唱法演唱民族新歌剧的先例,可以说,王昆是中国民族歌唱艺术承前启后的人。本文将结合王昆不同类型的作品来分析其演唱艺术特点。本文共选取了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以及舞蹈史诗《秋收起义》中领唱的《农友歌》为例,来具体分析王昆的演唱艺术特点,最后从民族声乐演唱技巧、艺术贡献以及教育贡献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致敬。关键字:民族声乐;王昆;演唱特点AbstractWangKunfromgettingoutofthewar,thecommunistpartyofChinacultureeducationoutofthefamoussinger,shespendtheirlifededicatedtothecareerofnewChina.WangKunstartedwiththetraditionalChinesefolksingingnationalnewprecedent,opera,tosaytheWangKuniscontinuityofChina'snationalsingingart.ThisarticlewillcombineWangKundifferenttypesofworktoanalyzethecharacteristicsofsingingart.Areselectedinthispaper,theopera"white-hairedgirl",yangkoopera"siblinglandclearinganddanceepic"theautumnharvestuprising,"leadsingerofthesongNongYouasanexample,theconcreteanalysistoWangKunsingingartcharacteristic,finallyfromthenationalvocalmusicskillsandartcontributionaswellasthecontributiontotheeducationandsoonthreeaspectshascarriedonthesummaryandsalute.Keywords:nationalvocalmusic;WangKun;Singingcharacteristics目录摘要·······························································ⅠAbstract····························································Ⅱ目录·······························································Ⅲ前言································································1王昆演唱艺术特点分析············································2王昆生平简介················································2王昆演唱艺术特点············································21、自然纯朴、个性突出········································22、民族韵味浓郁,人物形象鲜明································3二、从代表作品看王昆的演唱艺术特点··································5(一)歌剧《白毛女》···············································51、王昆对《白毛女》的表演特点·································52、王昆与后三代《白毛女》扮演者的对比························6(二)秧歌剧《兄妹开荒》···········································71、《兄妹开荒》演唱处理·······································72、《兄妹开荒》的艺术特点·····································7(三)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农友歌》·························81、《农友歌》文化背景·········································82、《农友歌》演唱技巧·········································8三、王昆对民族歌唱艺术的贡献········································9(一)对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贡献····································9(二)对民族歌剧艺术的贡献········································9(三)对民族声乐教育的贡献········································10结语·······························································11参考文献···························································12致谢·······························································13前言中国民族唱法传承了民间传统唱法的精华,前后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直至今日,已经成为一门特别的歌唱艺术,涌现出一大批民族歌唱家、理论家和教育家,而凭借着民族化的语言,民族声乐艺术受到市民的热烈追捧。群众歌咏活动在1930年以来兴起的救亡歌曲热潮中逐步成形,它为今后的民族声乐歌唱艺术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自1950年走进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歌唱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人民对文化水准的提高,民族声乐歌唱艺术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科学、多元化发展。艺术风格不仅涵盖了深厚的民族歌唱特点,还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本文探究王昆,是因为她的艺术之路能够充分代表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道路。王昆1925年4月15日出生在河北省唐县一个在雄伟的太行山东麓、翼北平原西南边沿的小城里。作为中国杰出的老歌唱家,在抗战到建国期间,她凭借歌声在历史中占据一席之位。建国后,除了继续歌唱以外,王昆还担任东方歌舞团艺委会主任、东方歌舞团团长。文革期间王昆被专政了10年,受尽“四人帮”的迫害。改革开放时期王昆深刻感受到艺术也要改革开放一定要坚持走“百花齐放”的道路,她以宽广的胸襟接受外来新事物。2014年12月7日,王昆的学生和朋友聚集在人民大会堂准备举办一场她及朋友们的专场音乐会。音乐会以“把歌声留给未来”为主题,焦点话题放在王昆及她学生和朋友们的歌声上,晚会选取了王昆老师延安时期、新中国解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代表歌曲顺次呈现给观众。不曾想,音乐会还在准备阶段,王昆老师就与世长辞了。本科四年我也听了不少王昆老师的作品,一直也很喜欢她,她在声音的运用上以真声为主,音色清脆、甜美;在共鸣的运用方面,她以口腔共鸣为主,伴有少许的鼻腔共鸣,声音明亮靠前;在咬字方面较为清晰、民间艺术韵味丰富。在王昆老师上,我看到了民族声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主题的深深印记。所以促使我写下这篇论文。一、王昆与其声乐艺术特点(一)王昆生平简介王昆1925年4月15日出生在河北唐县一个位于雄伟的太行山东麓、翼北平原西南边沿的小城,王昆乳名为兰玉。王昆五岁进入唐县女子小学求学。在那里她学到了非常多的动听的歌曲:例如《长亭送别》、《小小画家》等。王昆从小就特别喜爱音乐,为了学到音乐她不惜离开自己的母亲,离开了家乡去外地学习,一出去就是很多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她自己的努力,她学到了很多不同的音乐。王昆一生对音乐的追求,让每个人都感到佩服,而且她的演唱艺术风格影响了一代人。王昆从出生到十一岁一直生活在河北省,所以在这段时期,她一直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如:河北梆子、西河大鼓。同时她也接触到了新音乐文化——学堂乐歌。虽然王昆对这些音乐文化没有进行系统的、专业化的训练,但是,聪明的王昆揣摩出了这些民间音乐与新音乐的演唱特性。通过学堂乐歌王昆学到了很多歌曲,从这些音乐作品中,王昆慢慢地了解并进入了音乐的世界。随着抗日战争的到来,王昆毅然地加入到抗战中,为战友们送上最真挚的歌曲,在这样的坏境中,王昆从来没有放弃对音乐的挚爱,开始了她以歌声抗战的征程。在王昆十二岁时,就进入了解放区,在那里充满了激情,每天都有听不完的歌曲,王昆学歌特别快,只要她听过的歌曲,马上就刻在了脑子里,这也是她的过人之处。王昆为了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她参加了很多的音乐团体和学校,如: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西北战地服务团、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通过这些团体的学习,也造就了王昆对艺术的一生挚爱。(二)王昆演唱艺术特点分析王昆的演唱充分体现了解放前后四五十年代的民族声乐特点,具有独特的个性、民族风韵醇厚、情感真挚、自然质朴,革命精神浓厚,充分运用传统的民间唱法,形成了以真声为主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1、自然纯朴、个性突出王昆从小便受到传统音乐的熏陶,这种民间传统音乐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后来她歌唱风格的形成。从听觉和视觉出发,王昆的歌唱表演艺术自然纯朴、简单生动、个性鲜明,她的演唱热情中略显含蓄,纯朴中又添几分优雅。不断向民间艺人请教和演出的锻炼塑造了王昆的演唱风格,她的演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形式多种多样。在演唱中,大部分采用真生,偶尔运用假声,音色又甜又脆,用力的位置略靠前,喷口的运用也比较广泛;以口腔共鸣为主,运用少量的头腔共鸣,声音明亮自然;歌唱语言清晰、朴实,表演个性鲜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王昆自然朴实、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充分满足了当时群众的审美需求。王昆在真纯的农村长大,自小就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民族音乐的基础浓厚,再加上她曾在军旅中生活,时常面对战士和父老乡亲演唱,无形中孕育了她朴素的歌唱风格。她的歌声具备真实性、质朴性,但底蕴深厚,民族韵味独特,充分呈现了原汁原味的自然歌唱状态。她很好的将生活的真实融进歌唱的艺术形式,并在歌唱艺术中不断发展完善,她演唱风格的独特性也体现在她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和纯真诚挚的艺术表现中。2、民族韵味浓郁,人物形象鲜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都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等艺术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我国各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丰富多样,王昆就是在立足传统声乐、立足人物形象塑造、立足人民欣赏习惯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上来传承她的民族歌唱艺术。“声乐的民族特点是声乐民族化的表现形式,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在歌唱中所展现的民族个性。民族特性匮乏的民族声乐,往往没有生存的基础,既不利于传承发展、也不利于追根溯源。”王昆歌唱艺术的不同时期,她都以民族韵味浓郁的色彩和人物鲜明的形象来绘制民族精神。她的发声方法以传统声乐艺术为根基,她的演唱感情真实、字词清晰、语法严谨、行腔不造作、韵致深厚。如《白毛女》歌剧中,她就巧妙的融汇了诸如曲艺说唱、地方民歌和传统戏曲等传统歌唱艺术的演唱技巧,赋予“喜儿”形象更广泛的群众和更深厚的民族特性。如《刘胡兰》歌剧片段《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为了凸显“刘胡兰”形象的乐观向上,她就运用了传统戏曲陕西秦腔唱法。同时,她演唱的歌曲《秋收》、《农友歌》、《绣金匾》、《南泥湾》、《兰花花》、《三十里铺》等,都充分考虑了语言及风格的地域性,保持原曲调的同时融入民族语言,从而使歌声质朴、情感纯真、歌唱风格具有深厚民族味道,人物形象自然真实,她的歌唱看起来没有经过精雕细琢,然而却充分展现了她的才华和赤诚。二、从代表作品看王昆的演唱艺术特点(一)歌剧《白毛女》1、王昆对《白毛女》的表演特点歌剧的声乐演方式与音乐创作一样,也是探索的过程,歌剧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民歌演唱不同,也与戏曲演唱的行当要求有很大差异。在歌剧表演方面,较之民歌有强烈的戏剧性,而较少用到戏曲的程式化表演。民族新歌剧《白毛女》的诞生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催生了新的演唱方法。在《白毛女》的排演中,导演舒强为王昆讲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要她从实际生活做起,为“喜儿”写“自传”,而不是“演戏”。王昆开始将自己的生活感受与喜儿的遭遇结合;体验盼爹爹回家过年,开心地系上红头绳,被卖于黄家后惨遭强暴,之后逃往深山,直至被八路军相救,重见天日;逐步寻找真实的“喜儿”。唱法的“改洋从土”是四十年代延安的演唱风尚。王昆见证了这一转变,探索了适于民族新歌剧的演唱方法,同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演唱风格。其音色特点主要表现为:真声为主、假声为辅;音色明亮、甜美;口腔共鸣为主、鼻腔共鸣为辅;着力点靠前,重视戏曲唱法喷口的运用;咬字吐字较为清晰;民间韵味浓厚。在“喜儿”逃离黄家的第三幕第三场《我要活》片段中。王昆采用了戏曲中的导板、散板和滚板的方法。急促的短句采取戏曲的垛句演唱,层层递进,用朗诵式的音调体现喜儿的反抗精神。末了,“我要活”唱段中的义愤难平,把“喜儿”的情绪推到唱段的巅峰。由于河北梆子板式——“哭头”中较大的旋律音程跨度适于表现人物悲坳的情绪。王昆在演唱第一幕第四场,“杨白劳”喝卤水自尽后,“喜儿”悲痛欲绝的演唱《哭爹》唱段时,采用了这种哭代歌,歌当哭,哭唱同时进行的戏曲声乐表演方式。在吸气的同时,声带闭合发声,表现出悲痛的抽泣。王昆没有经过系统的美声唱法训练,也没有长期的戏曲演唱实践。虽然音色明亮,但歌唱共鸣有限,泛音较少,致使声音比较直白;咬字清晰,但气息较浅;音域较窄,高音不结实,还常常出现“喊”的现象。《恨似高山仇似海》唱段中,音区较高的“我我我浑身发了白”一句就表现为喉部紧张,声音发直,气息单薄,音色干瘪。在第三幕,“喜儿”深夜从黄家逃后,来到荒郊野外,却发现了河流横在面前,挡住去路。在道具与舞美的局限中,她以滑步、趋步、磋步、圆场等戏曲表演中表现“喜儿”黑夜逃跑情景。王昆表演的“喜儿”将歌剧表演的“生活真实”与戏曲程式化的表演相结合,使“喜儿”的形象较为真实,又不脱离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符合“民族新歌剧”的要求。尽管她的歌唱技术不完美,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自然质朴的唱法却顺应了时代背景和群众的审美习惯,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富于激情的表演在革命时代激起了人民的斗志,成为当时民族新歌剧的表演符号。2、王昆与后三代《白毛女》扮演者的对比(1)王昆:民间唱法为基础童年的王昆对于音乐的学习只是懵懂期,但是这也是她一生中对音乐的最初阶段的音乐感知,对王昆以后的音乐之路有深远的影响。民间传统音乐对王昆的演唱风格具有很大影响。王昆是我国最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并且她在歌剧《白毛女》中扮演了第一代“喜儿”的角色。王昆的演唱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她多年向民间艺人深入的学习,也离不开她大量为人民群众的演出经历,她的传统民族唱法具有显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她声音的运用上以真声为主,伴有少量的假声,音色清脆、甜美;在共鸣的运用方面,她以口腔共鸣为主,伴有少许的鼻腔共鸣,声音明亮靠前;在咬字方面较为清晰、民间艺术韵味丰富。歌剧《白毛女》的唱段借鉴了民歌曲调的作品创作而成,而王昆对这些地方民歌的曲调又非常熟悉,从而使她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唱中对“喜儿”的角色塑造十分精确到位。歌剧的演唱有别于其它的歌曲演唱,歌剧不仅注重对歌唱技巧的运用,而且还要注重对人物情节的塑造,这些都要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思想,这样才能把剧中人物表现得真实、深刻和完整。王昆在塑造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角色时,她不仅吸收了戏曲的因素,而且又把自己真实的生活基调融入其中,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贴近人民群众。(2)郭兰英:戏曲与民间唱法结合郭兰英是中国二十世纪著名的民族声乐歌唱家之一,她以中国的戏曲唱腔为基础,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润腔”、“吐字咬字”的特点。她的演唱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而且还获得了令人钦佩的艺术成就。郭兰英在歌剧《白毛女》扮演“喜儿”的演唱和表演中,她将戏曲的唱腔和演唱中路梆子的一些声腔特点融入到了喜儿这个角色中,发展成独树一帜的戏歌综合唱法。伴随着歌剧《白毛女》的诞生,诞生了一种全新的演唱风格,影响了一代歌唱家。如果没有歌剧《白毛女》的创作,那么就不会有戏歌唱法的产生,它们两个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关系。戏歌唱法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唱法与戏曲唱腔,形成一种适合中国特色的歌剧演唱形式。这种唱法既不同于民歌的演唱,又不同于戏曲的演唱。它的演唱特点既有戏曲演唱的韵味,又有民间唱法的质朴、自然。通过“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的艺术表现,体现出中国民族歌剧的进步和发展。更体现出人民群众对歌剧艺术的审美要求。戏歌唱法不是简单的把戏曲与民间唱法结合在一起,而是根据歌剧《白毛女》中的不同的唱段来把握的。如果将王昆喻为戏歌唱法的开山鼻祖,那么郭兰英则是戏歌唱法的集大成者,她淋漓尽致的演绎戏歌唱法,打造了别具一格的演唱风格。(3)彭丽媛:民族与美声唱法相结合彭丽媛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族歌剧表演的代表人物,她通过表演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角色的成功塑造,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和信任。这样的成功离不开她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和奋斗,也离不开她惊人的音乐天赋和没日没夜的声乐练习,还有就是她数年的舞台锻炼,使她的演唱和表演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彭丽媛在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运用了西方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最终用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而创造了一种新的演唱方法。它解决了以前的民歌唱法和戏曲唱法的真声多、高音技术难以突破的问题,从而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提高了一个更高的水平。然而该唱法太看重声音,忽略了演唱的个性特征,不过追逐时代的脚步和人民大众日益升华的认识水平,彭丽媛的这种演唱方法获得了更多观众的接受和喜爱。(4)谭晶:民歌与流行唱法相结合谭晶是一个多元化的歌唱演员,在她身上能看到多种演唱风格,她与其他歌唱家的不同在于她是一个集美声、民族、流行唱法的演员,近些年,在中国的民族声乐界,我们在欣赏音乐会时,如果闭上自己的眼睛,用耳朵倾听歌唱时,根本就不能区分是不同的人在演唱,她们的声音技巧和音色是一样的,而正是由于谭晶尝试不同的演唱风格,才彰显出她的与众不同,在众多的歌唱家中被选中出演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角色。此次演唱风格多变的谭晶出演喜儿一角,她在中国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加入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的内容,不但使歌剧《白毛女》又一次获得社会大众的赞誉,而且还使人民群众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谭晶。谭晶在民歌中注入流行唱法,不断模糊着声乐艺术领域长期以来形形色色的分界线。她的声音清丽、饱满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既雅致又大气,有机结合了中国传统民歌和时尚流行风格,演变成中国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个性风格,才使得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角色丰富多彩。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喜儿形象,深受大家的喜爱和关注。(二)秧歌剧《兄妹开荒》1、《兄妹开荒》演唱处理1942年5月5日至23日,中共中央文艺座谈会在延安杨家岭举行,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从此拉开了文艺整风运动的序幕。此后,延安掀起了“新秧歌运动”。许多文艺工作者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创造出不计其数的秧歌剧精品。鲁艺的师生们也投身于这火热的、扎根于民间艺术的新的文艺样式之中,不仅尝试自己创作秧歌剧,如最著名的《兄妹开荒》(原名《王小二开荒》),并且相继学习演唱其他文艺工作者的新秧歌剧作品。此外,他们还大力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高原上的民歌和地方戏曲都成了师生们热情追逐的对象。秧歌原是流行于我国农村的一种民间艺术,有故事情节,大多短小精悍。它载歌载舞,富于表现力,受到农民们的欢迎。文艺工作者们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就尝试改造、升华秧歌,使之更符合时代的需求。《兄妹开荒》的成功,大大地鼓舞了文艺工作者们的士气,一部部新秧歌剧接连而出。2、《兄妹开荒》的艺术特点王昆《兄妹开荒》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碗碗腔表现。碗碗腔,又称华剧,亦称时腔,流行于陕西各地,起初盛行于清乾隆年间,以剧作家李芳桂和她的“十大本”作品而闻名。其音乐细滑幽远、雅致清丽;生旦净丑行当齐全。“碗碗腔在演唱时,小生、小旦、青衣真假嗓结合,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秦腔的“梢子音”是在收声之时,从真嗓换成假嗓;而碗碗腔则不同,它在吐字时为真嗓,吐字完成转换到扬声阶段时就改为假嗓。如《兄妹开荒》中的部分唱段。这是《兄妹开荒》中女声妹妹的唱段。在这里,王昆将假嗓演唱时值延长的技法运用在较为密集的小节强拍的延长部分,因此其假嗓演唱的时值并不长。王昆在旋律的强位置上,灵巧地利用假嗓挑高音,进一步地增强音乐的气势,更加形象地描绘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真假嗓的快速替换,让青春焕发的妹妹形象跃然眼前。(三)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农友歌》1.《农友歌》文化背景1964年,新中国建国15周年之际,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诞生了。王昆在这部舞蹈史诗《秋收起义》一场中领唱《农友歌》。2.《农友歌》演唱技巧这首歌基本语言是湖南方言,也融入了湖南花鼓戏的精髓,王昆表演的大方得体,台风的直挚朴实,一鸣惊人的展现了农会会员的磅礴气势。39岁的王昆声音响亮、气宇不凡,将湖南民歌的韵律融入作曲家原有的曲调上,气势磅礴又别具一格地唱出“……往日穷人矮三寸(那),如今是顶天立地的人(那)……粗黑的手哇掌大印(那),过去咱农民,如今咱当家做主人(那),共产旗帜照人心(那)……”,这歌声使刚刚当家作主的广大劳动人民心潮起伏,使人民深刻的意识到“解放了!”,让广大劳动人民扬眉吐气!当时,《东方红》第一次正式演出时,看到王昆演唱的《农友歌》,毛泽东赞许“当年湖南妇女革命气魄犹存”,周恩来总理也给与了“王昆是20年前的‘白毛女’,20年后的‘农友歌’呀!”的评价。当下,接受访谈时,八十多岁的王昆在教唱《农友歌》时,还特别注重凸显湖南地方特色,并亲身演示部分“颤音”的发音技巧,她表示,要想达到自然天成的演唱效果,就要格外注意一字一句的细化处理。三、王昆对民族歌唱艺术的贡献(一)对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贡献王昆在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强调在吸收中创新,在吸收传统民间音乐基础上的创新。用民间音乐的素材演唱新内容。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歌唱成为宣传革命精神,鼓舞人民士气的最有利的艺术形式,因此歌曲成为了当时革命音乐家主要创作的体裁。“当时创作流行选题重大、进行曲和民谣体分节歌等题材根据需要确定形式、演唱技巧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并且具有穿透力。这就给歌唱家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传统的民歌和戏曲唱法,外来的美声唱法还是当时的都市流行唱法都难以很好的适应这一批新作品的演唱要求。它需要有一种新的唱法,既继承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又能与时俱进的展现群众路线、战斗意义和英雄主义气概。”“内容决定形式”,题材的创新就必须寻找适合新内容的形式。王昆学习运用民间传统的艺术形式中的技法技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满足新音乐作品的要求。在王昆声乐表演艺术风格的形成道路中还融合了西洋美声唱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王昆虽然积极了解西洋美声唱法,却也没有忽视民族传统元素,并且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华融进民族风格中,使其原来的特色风格更加饱满圆润,使之更为完善。在王昆看来,保持民族传统风格是基础,但又不能一成不变。“我们务必要继承所有杰出的文学艺术遗产,辩证的吸取所有的精华,运用到我们当下当地民众生活文学艺术原料创作中。学习运用的有无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文化和粗野、粗枝大叶和细腻、高层次和低端、快和慢上。”一名优秀的艺术家,都是在继承与发扬中形成的。没有民族文化的积累,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深厚基础。(二)对民族歌剧艺术的贡献王昆,20世纪40年代中国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淳朴的农村家庭,耳濡目染着民间音乐文化的滋养,所以她的歌声中充满了纯正、自然的乡土气息,是一种完全自然的民族声乐艺术。王昆在西站团时,与当地的人民群众非常亲近,经常在广场或田地里与人民群众一起歌唱,造就了她的声音里有一种朴素的演唱风格。在延安的日子里,王昆经常演唱的是信天游、秦腔等,这就促使她的演唱非常激昂有激情。王昆在扮演喜儿的角色时,她的演唱运用了民歌和河北梆子的混合的“土”嗓子演唱方法,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她的这种演唱风格亲切、质朴、真实,并具有民族民间的韵味,并赋予了艺术亲和力,真真切切地刻画了喜儿的艺术形象,让当时的人民群众一饱眼福,成为那一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声乐演唱者,符合了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王昆打开了用民族唱法演唱民族歌剧的大门。歌剧作为综合艺术形式,汇集了戏剧、音乐、舞蹈、建筑、美术等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于17世纪初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而后逐渐遍及到欧洲的各个地区,这些国家又把这种体裁与本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不同种类的歌剧形式。五四时期之前,我国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不能接受西方的音乐文化。我国最早的歌剧创作开始于20世纪初,作曲家们开始初步探索歌剧这种体裁,为中国新歌剧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直到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上演,才为我国民族歌剧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道路。王昆作为歌剧《白毛女》中第一代“喜儿”的扮演者,无论在任何方面都没有借鉴,只能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和探索,最终她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喜儿形象,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王昆的演唱风格为后来的扮演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她也为戏歌唱法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三)对民族声乐教育的贡献王昆为培养中国民族声乐人才做出了贡献。她在东方歌舞团期间,担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兼独唱演员。而且培养出了许多的声乐人才,她们各自有各自的声音特色和演唱风格,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多样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昆在教学中既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又十分重视艺术和实践,所以为中国民族声乐界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有影响力的声乐人才。王昆具有开放的艺术观念,包容并蓄的接受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不断追逐创新和变化,永葆青年人积极进取的心态。1985年,王昆作为负责人的东方歌舞团策划演出《让世界充满爱》。在此次演出中,她赞同青年崔健登台献唱摇滚歌曲《一无所有》。面对观众的离去和责怪,王昆淡定的表示:“这首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