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浣溪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9 浣溪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9 浣溪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9 浣溪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9 浣溪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浣溪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9浣溪沙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词句的意思,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色。

3.联系作者生平,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体会诗词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词句的意思,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体会诗词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策略

1.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体会感情。

2.比较阅读,感受相似题材不同诗词的意境与作者的心情。

学前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揭示课题,对话文豪

1.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宋代词人王观,和他一起吟诵了送别友人的词。这节课,我们将走近宋代大文豪苏轼。(课件出示苏轼图片)

2.了解诗人

师:苏轼,同学们对他一定不陌生,谁来介绍作者苏轼?

课件出示: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在文学、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1: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生2:我还知道: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们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生3:我还知道:苏轼好美食,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都与他相关,他走到哪吃到哪,可以说是北宋的美食家。

师:同学们对苏轼的了解可真不少,这也得益于小学阶段我们学过不少苏轼写的诗。老师考考大家,我说上句,同学们接下句,你们敢挑战吗?(师生合作背诵古诗)

课件出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3.引入新课

师:不知不觉,苏轼的诗歌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了痕迹,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学习他的一首词《浣溪沙》,领略他作为词人的风采。(课件出示《浣溪沙》图片)

师:《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后为词牌名。请同学们注意“浣”字的读音,读huàn。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课件圈出拼音,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板块二理解诗词,对话文本

1.初读诗词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浣溪沙》,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是否读准了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2.比较朗读

师:读了这首词,你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吗?《浣溪沙》和前一首《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在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课件出示: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题序、小序)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上阕、下阕)

预设一:

生1:这两首词都可以分为上下两阕,上下阕句子结构相同。

师:你把握了词的一般特点。

预设二:

生2:今天学的《浣溪沙》在开头多了一句话——“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师:你真细心。这句话叫题序或小序,放在词的开头。小序的作用一般是交代写作的目的或写作的经历。那么你从小序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生2:结合注释,我知道这首词是苏轼游览蕲水的清泉寺和兰溪时所写的。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去。

师:你说得很好!“蕲水”在今湖北浠水一带。(课件出示湖北地图)苏轼当时被贬官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去蕲水游玩,写了这首词。“临"就是“靠近”的意思。

3.自主学习词作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由地朗读《浣溪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并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作者生平,理解这首词的大意。(生自读古诗)

4.检查自学成果

师:文中有一个多音字“少",在这里是“年少”的意思,读四声shào。(指名读)你读得很准。下面请大家听录音朗读《浣溪沙》,注意断句。(播放范读音频)

师:同学们还记得理解宋词的方法吗?下面请同学们默读《浣溪沙》,借助注释和下面的插图,自己尝试理解这首词的大致意思吧。(课件出示注释和插图)

预设:

生1:结合课本注释,我知道“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萧萧"是形容雨声,“萧萧暮雨”是指“晚上,雨声萧萧"。上阕可以这样理解:山脚下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松间的沙路干净得一尘不染,日暮雨声萧萧,其中还夹杂着杜鹃鸟的啼叫声。

师:你能结合课本注释,在理解时,还调换了词语顺序,使表述更加通顺,真好!谁来说下阕的意思?

生2:通过注释和插图,我知道下阕的意思是: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轻一次呢?这寺门前的流水尚且能够向西流,不要哀叹白发生、以老去为悲。

师:中国的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所以大多数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淌的,自古就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说法。但清泉寺旁的兰溪是不一样的,题序当中告诉了我们“溪水西流",这潺潺的流水启迪了苏轼,令他发出了振奋人心的感悟。这正是苏轼创作《浣溪沙》的原因。

板块三体悟词境,对话情感

1.品析上阕

师:看来字面意思的理解,难不倒大家。诗词之美,美在意境,更美在情感。现在让我们乘上时间之舟,来到蕲水清泉寺旁,和大文学家苏轼一起同游兰溪吧!

(1)想象画面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上阕,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预设:

生1:我仿佛看到了一座幽静的寺庙,一条清澈的溪水环绕四周。溪中兰草刚刚萌发出嫩嫩的短芽,兰芽虽小,却因浸润在这潺潺的溪水中,充满着勃勃的生机。这里游人罕至,再加上雨水的冲刷,松林间的沙路,干净得仿佛一尘不染似的。

生2:我仿佛看到:傍晚时分,天空中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如丝如发。我们漫步在松树林间,徜徉在溪水旁,叮咚的泉水声不绝于耳。远处杜鹃鸟的声声啼叫,笼罩在蒙蒙细雨中……

师:看到这优美的景色,听到这天籁之音,你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3:陶醉在如此宁静、优美的景色之中,我的心情一定是很愉悦的。

(2)了解创作背景

师:这样美丽的景色,带给苏轼什么感受呢?其实此时的苏轼正面临着人生当中最大的一次打击。(播放“乌台诗案”视频动画)

生:我从“雨声"和“杜鹃的叫声”感受到苏轼的愁绪。苏轼正在贬官期间,遭受打击的他觉得此生无法再实现自己的抱负,他觉得失望、郁结、惆怅,所以当听到雨声夹杂着杜鹃叫声时,这种复杂、忧愁的心绪便从笔端自然而然地流泻出来了。

师:人们常说“文为心声",人到中年的苏轼遭奸臣陷害,两次下狱,贬谪黄州,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上阕的三句词里有盎然的春意,也有淡淡的愁绪。让我们带着理解,试着读出作者复杂的心情吧!

2.品析下阕

(1)理解感悟

师:生活给予苏轼如此多的苦难,他是否就此沉浸于悲伤之中了呢?品读下阕,你读出了苏轼怎样的情怀?

课件出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预设一:

生1:我读出了苏轼的乐观豁达。“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我们都知道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我们虽不能让时光倒流,但可以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可以有着年轻的心态。

师:是啊,不管在什么年龄阶段,人都可以保有一份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旷达乐观的心态,能够让人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生齐读)

预设二:

生2:我读出了苏轼的豪迈。“休将白发唱黄鸡”中“休将"一词读起来十分有气势,劝人不要自怨自艾、哀叹老去,让人感觉昂扬向上。

师:在贬谪生活中,苏轼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让我们通过朗读,读出这一份旷达。(生齐读)

(2)互动朗读

师:时光拿去了我的青春,却改变不了我的心态。时光不可逆,但是我豁达的人生态度可以永不变。

师:当苏轼问:“谁道人生无再少?”大自然回应了他。(生答:门前流水尚能西!)

师:在人生非常灰暗的那段时光里,他有过心灰意冷,但是他仍然告诉自己不要总是感叹时光的流逝,要活在当下。(生答:休将白发唱黄鸡。)

(3)介绍庞安常

师:其实当时苏轼并不是一个人游览清泉寺,还有一位好友庞安常。

课件出示:

庞安时(1042-1099),字安常,蕲水(今湖北浠水一带)县麻桥人,北宋著名医学家。著有《难经辩》《主对集》《伤寒总病论》《本草补遗》《音训》《修治药法》《庞氏家藏秘方》等医书,其《伤寒总病论》被收入《四库全书》,推为中医经典。

游沙湖(节选)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师:苏轼好友庞安常是一名神医,但耳聋。苏轼视庞安常为知音,称其聪明且艺术精湛,称其为“异人”和“奇人"。两个同样失意的人漫步于兰溪和清泉寺,倾心长谈,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浣溪沙》。这首词除了表达词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你还能读出什么呢?

生:我认为这首词还有对友人的安抚和激励。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再来读一读词的下阕。

师:静谧秀美的风光焕发出的生机和活力,感染着苏轼,令他灵感生发,借景取喻,抒发出了这样的人生感悟:在逆境中保持一种旷达超脱的态度,这样写作的方法就是“借景抒情”。

板块四比较迁移,对话心灵

1.课堂总结

师:这首词,上阕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幽静清新,借景抒情;下阕在景中融入哲理,巧用典故,启人心智。词人处于逆境中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2.比较迁移

师:我们读诗品词,是因为诗词之中总能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精神力量。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首诗,感受不同的诗境和诗人的心情,说说自己的体会。

课件出示:

江雪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柳宗元___[唐]刘禹锡

千山鸟飞绝,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万径人踪灭。怀日空吟闻笛赋①,到乡翻似烂柯人②。

孤舟蓑笠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独钓寒江雪。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

①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②翻:副词,反而。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预设一:

生1:读了《江雪》,我仿佛看到了:大雪纷飞,人迹罕至,甚至连一只鸟儿都看不到。远处的江面上漂着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我想,诗人此刻一定是落寞而孤寂的。

师:写《江雪》一诗时,柳宗元被贬永州,他无职无权,只能在寺庙借宿,时逢母亲过世,女儿夭折,他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诗人借“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些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出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寒江独钓虽孤寂,却也表达了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与坚持的态度!

课件出示:

预设二:

生2:通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前两联,我知道:诗人刘禹锡被贬到荒凉的地方有23年之久了,即便回到家乡,也是物是人非。可诗人并未消沉,他借“沉舟"和“病树”,表达自己虽屡遭贬低,但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自己也不能一味地消沉下去,可见他豁达的胸襟,令人佩服!

师: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刘禹锡身经危难时乐观豁达的精神,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与鼓舞。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