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泊船瓜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6 泊船瓜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6 泊船瓜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6 泊船瓜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6 泊船瓜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泊船瓜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6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能说出古诗的大意,感受“绿"字的妙处。

3.体会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能说出古诗的大意,感受“绿”字的妙处。

教学难点

体会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复习旧知,读准“泊、间、重、还"等多音字。

2.阅读理解

诵读古诗,试着迁移运用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来自主疏通古诗大意,感受“绿”字的妙处。

3.语言运用

结合对王安石的了解和相关注释,理解王安石的诗《游钟山》,促进学生从积累到运用的有效迁移。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自读古诗,自主查阅感兴趣的资料。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词诵读第6首《泊船瓜洲》。上节课,我们一起由唐诗进入到了宋诗,“读一诗,识一人",范仲淹的《江上渔者》,20字处处对比,写出了捕鱼人的艰辛,展现了诗人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思想。宋代除了范仲淹以外,还有一位为国为民积极变法,两度罢相的文人——王安石。王安石的诗风因为他的从政经历而较为鲜明,所以,今天我们先了解王安石,再品读他的诗。(师相机板书)

课件出示:

读一诗,识一人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识一人,再读一诗___王安石:积极变法,两度罢相

2.了解诗人

课件出示:

师:王安石的诗歌在北宋诗坛很有特色,自成一家,被称为“王荆公体”。其诗风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了当。例如,我们所学的《元日》,便是他对变法新政充满希望而作的。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例如,我们所学的《梅花》《书湖阴先生壁》。而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诗,创作于这两个阶段之间,他第二次拜相赴任之时。那时的他已知变法无望,却不得不再次赴任,于是便作下了《泊船瓜洲》。

3.解读诗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首诗,首先一起来读诗题。(板书诗题,生齐读诗题)

课件出示

6泊船瓜洲①

[宋]王安石

京口②瓜洲一水间,

钟山③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同学们,你们从题目中读出了什么信息?

生:通过注释,我知道了:“泊”的意思是“停泊";“瓜洲”是一个地名,在今江苏扬州一带,位于长江北岸。因此,题目讲的是诗人乘船经过瓜洲,停泊于此。

师:你的理解正确,当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路过瓜洲时,停泊于此,有感而发,便写下了这首诗。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通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古诗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朗读古诗)

(2)指导读准字音

师:诗中有几个多音字,你都读准了吗?

生1:“泊船"的“泊”读bó,表示停泊的意思。“泊"还有一个读音pō,组词“湖泊”。

生2:“一水间"的“间”读jiàn,表示不连接,隔开。“一水间"在这里写出了京口与瓜洲距离之近。“间”还有一个读音jiān,组词“房间"。

生3:“数重山”的“数"读shù,表示数量的意思,“重”读chóng,表示重重叠叠的意思。“数"还有一个读音shǔ,组词“数落”。“重"另一个读音为zhòng,组词“重量”。

生4:“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读huán,表示回家的意思。“还"另一个读音为hái,组词“还有”。

师:同学们掌握的多音字可真多啊,一起把多音字送入古诗中读读吧。

(3)指导读出节奏

师:同学们,《泊船瓜洲》是一首七言绝句。听一听老师的朗读,注意把握古诗的节奏。(播放朗读视频)

课件出示:

6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谁能读准这首古诗的节奏?(指名朗读)我们朗读这首古诗的时候要读准节奏,读出它的韵律美。(生齐读古诗)

2.了解诗意

师:王安石泊船于瓜洲,停船驻足遥望,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插图和注释,自由说说诗歌的大意。(课件出示古诗、插图和注释)

生:这首诗的意思是: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长江相对,钟山也只在数重山外。春风吹过,江岸上的春草又变绿了,那日复一日的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返乡呢?

板块三理解古诗,想象诗景

【语文要素】借助注释与地图,展开想象,反复对比,感受古诗蕴含的情感。

1.读第一、二句诗,知距离

(1)看地图,知距离

师:同学们,王安石停船驻足遥望,他看到了什么?在第一、二句诗中找一找吧。

生:王安石看到了京口、瓜洲和钟山这三处地方。

师:这三处地方分别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带三个点的地图及京口、瓜洲、钟山的注释)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地图,蓝色蜿蜒的是长江,地图上的三个红色圆点分别对应这三处地方,你能借助注释在地图中指出这三处地方吗?快动手试一试吧。(指名在地图上找到对应地点)

生1:课文注释告诉我们,“京口"位于长江南岸,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镇江可是历史文化名城。王昌龄的诗,辛弃疾、陆游的词,神话传说“水漫金山寺”,历史故事“甘露寺招亲"都与镇江息息相关。

生2:在理解题目的时候,我们知道“瓜洲”位于长江北岸,“京口"和“瓜洲”有一江之隔,所以,长江两岸相对着的地方,南边便是“京口",北边是“瓜洲”。“钟山"和“京口”之间隔着数重山,所以,“京口"左边相隔着一段距离的地方就是“钟山”。(课件出示标注“京口、瓜洲、钟山"的地图)

师:你们找对了吗?看着标注好的地图,我们再来朗读前两句诗。(生齐读第一、二句诗)

(2)抓字词,想距离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从“钟山”到“瓜洲"远不远?

生1:我从地图上看,从“钟山”到“瓜州"似乎不远。

生2:我从“只”字看出从“钟山"到“瓜洲”不远。

师:是的,“只"是“仅仅”的意思。一个“只"字表面上似乎把距离一下缩短了,好像马上就能抵达。实际上,“钟山”到“瓜洲"的距离大概是100千米,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道长江,数重高山,那便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啊。可是在王安石心里,却是“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可见王安石对“钟山"这个地方一定有特殊的情怀。我们一起读一读前两句诗。(教师带读,学生齐读)

(3)看经历,懂距离

师:据《王荆公年谱考略》中记载,虽然“钟山”不是王安石的出生地,但他先后在那里生活了近20个年头,“钟山"有他父母的墓茔,有他青年时代的美好回忆,有他的朋友。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相比江西临州,“钟山"才是王安石一生中最眷恋的地方。

课件出示:

6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正是出于对“钟山”的深切思念,此时此刻,王安石站在“瓜洲",远望“钟山”,在他的心里,“瓜洲"到“钟山”的距离才会与实际距离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我们带着这种眷恋一起朗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两句诗。(教师领读,学生感情朗读)

2.想象理解第三、四句诗,睹物思乡

(1)读诗句

师:诗人回望钟山,尽管觉得近,可毕竟被山水阻隔,于是又看向了两岸。同学们,我们一起朗读第三句诗,想一想,王安石还看到了什么。

(2)想象画面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三句诗,想一想: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春风吹过,江岸上的春草又变绿了的景象。

课件出示:

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看,这美不胜收的江南春景,王安石只用了一个字,便把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谁能说出王安石用了哪个字呢?

生:王安石用了一个“绿”字把江南美景表现了出来。

(3)忆诗句,赏绿意

师:想象一下,读了这句古诗,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岸边有青翠的小草,点缀着朵朵野花;在朝阳、夕阳的照射下,那些花便火红火红的;江水在两岸青山的映衬中宛如碧玉;侧耳倾听,远远地传来了黄莺欢快的啼叫声。

课件出示: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丘迟《与陈伯之书》

师:我们欣赏完这么多写景的古诗,再来读一读第三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生读)

(4)读故事,品绿意

师:同学们,关于这个“绿”字,还有一则流传下来的小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则小故事。

课件出示:

《容斋续笔》卷八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师:南宋洪迈的《容斋续笔》中写到,苏州的一位文人家中收藏着《泊船瓜洲》的底稿,起初写为“又到江南岸",画圈删掉“到”字,批注“不好",改为“过”,又圈掉,改为“入",随后又改为“满”,照这样,前后一共用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课件出示: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春风又过江南岸

春风又入江南岸

春风又满江南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想象着对岸这满眼的春景,请同学们将这些字放入诗中读一读,想一想,王安石为何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生自由朗读关于改字的诗句)读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1:“到、过、入"似乎把春风写得太僵硬了,“满”似乎不留余地。

师:和“到、过、入、满"相比,“绿”字好在哪里呢?

生2:“绿"形容词作动词,不仅写出了春日具有代表性的色彩,更写出了春风吹过草木,送来一片生机的动态变化,甚至令人感到春风都带有了人的情感,极富有表现力。

师:你的理解非常透彻,让我们一边品诗意,一边读出这种动态的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句诗。

师:其实,用“绿”字描写春风,唐朝已有先例。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和丘为的“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两首诗中都用到了“绿"字。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感受诗人们用字的巧妙。

课件出示: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唐\]李白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唐\]丘为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个疑问句,把王安石满心的愁绪都暴露出来了。

师:请同学们读《泊船瓜洲》的最后一句,思考: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是一个疑问句,写出了诗人满心的惆怅。

师:是啊,一个疑问句,把王安石满心的愁绪都暴露出来了。

板块四联系背景,感悟诗情

【语文要素】借助背景资料,多角度品读古诗,感受诗人复杂情感。

1.联系整首诗,感受“绿"的喜与“还”的愁

(1)从个人生活感受情感

师:朗朗明月下,王安石忧心忡忡,深情地回望已经绿意盎然的故乡。假如你是王安石,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1:我会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呢?

师:当时王安石的儿子卧病在床,面对病重的儿子、年迈的夫人,他会怎样告别家人呢?

生2:王安石会这样告别家人:我对不起你们,在你们需要我的时候,我却要赶赴外地。照顾好自己,有什么需要可以请人带信给我。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牵挂与担忧一起朗读整首诗。

师:王安石第一次辞去宰相职务,在钟山寄情于山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钟山即事》,想一想: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读,指名反馈)

课件出示:

钟山即事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

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鸣山更幽。

师:多么美的家乡,多么惬意的生活,怎能不让人留恋?请同学们再读《泊船瓜洲》,读出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指名感情朗读,齐读)

课件出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王安石赋闲的这段日子,与一位志趣高雅的朋友相谈甚欢。他就是杨德逢先生,别号湖阴先生。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一起背诵《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吧。

课件出示: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两位挚友,每天都在做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两位挚友在劳作、赏景、品茶、写诗,他们的生活多么闲适呀!

师:此时,明天即将远行的王安石怎会不想起这段难忘的情谊呢?于是,他站在瓜洲,深情地吟诵《泊船瓜洲》。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教师带读,学生感情朗读)

(2)从政治经历品悟诗句

师:既然王安石有这么多的依恋,而且前途未卜,为何不向皇帝请辞回乡呢?请同学们默读下面的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

背景资料:

王安石看到积弱积贫的宋朝,立下了让宋朝有朝一日成为“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的强国的志向,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为目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变革。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

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王安石在积极推进社会改革时,是多么意气风发、豪情万丈。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大门,一起背诵《元日》这首诗。“总把新桃换旧符”体现了他变法的主张,他希望能辞旧迎新,希望国家富强。所以,王安石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赴任的坎坷之途。他多么希望,等到他“还"的时候,他的变法能够顺利推行,那将是一种“春风得意”的“还"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把这种美好的憧憬放进诗句中,读出他的美好愿望吧!(生读古诗)

课件出示: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可转念又想,此去赴任,他仍然会受到保守派的打击,所以他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变法再次失败。想到这里,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的情绪又将是多么低落呀!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

课件出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事实上,王安石的第二次变法也很快失败了,等他回到家乡时,儿子也病故了,面对这种打击,此时的王安石又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大门,一起背诵《梅花》这首诗。(指名反馈)

课件出示: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师:推行新法的王安石,是孤独的,没有人理解他。同时,他又是坚强的,一生为理想而奋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是带着这种“慷慨"的心态赴任的。同学们,让我们再读古诗《泊船瓜洲》,感受他的心境吧!

2.总结写法

师:王安石将这种复杂的思归愁绪化作了《泊船瓜洲》这首诗,前两句诗通过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极大反差将思乡之情体现出来,后两句则借景抒情,春天的绿本该带来喜悦,可王安石却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这前后的对比中,思归的愁绪逐渐加深。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一同感受王安石不知归期的离愁别绪。(相机板书:对比借景抒情)

3.背诵古诗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同一种情感融入不同的景色当中,读起来也会有不同的味道。在《泊船瓜洲》这首诗里,王安石将愁绪融入满目的春景当中。同学们,你们能背诵这首诗吗?借助笔记,试一试吧。(生自由背诵古诗)

板块五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1.总结学法

师:了解了创作背景,我们再读古诗,感受也会不同。同学们平时在品读诗词时,也可以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与经历,留意诗中之景,留意藏在诗景之中的别样情感。我们可以读一诗,识一人;也可以识一人,再读一诗!

课件出示:

学法总结

读一诗,识一人;

识一人,再读一诗!

了解创作背景留意诗中之景

留意景中之情

2.结合背景,拓展阅读

师:王安石第二次当了宰相,仅仅过了一年,便如愿辞官,回到了心心念念的钟山。他安居于钟山后,心境与之前大不同,眼里的景也不同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游钟山》这首诗,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课件出示:

游钟山(其一)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

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常在,

山水空流山自闲。

[注释]

钟山:位于南京东北郊。山、水、城、楼、林浑然一体,景色优美,气势磅礴,为金陵名胜之一。王安石罢相后,隐居于此。

师:《游钟山》这首诗是王安石《游钟山》四首七言绝句之一,短短二十八字之内,便重复出现了八个“山”字,如此回环反复,读之朗朗上口,匠心独运,这样的诗作在古典诗词中是极少见的。谁能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生:这首诗的意思是:整天看钟山,“我"却不满足,将山买下,在山里终老此生。在漫长的终老过程中,只见山花开山花落,只有山一年四季都在,没有变化。又见山水空流出山去,而山依旧是悠闲自在。

师:你的理解透彻,回答准确。这首诗从游山入手,表面写游山的过程,实际暗含诗人的心路历程,从锐意改革,到改革失败后,与钟山为伴,没有以前的锐气,也没有以前的浮躁。

板块六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1.梳理全诗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王安石的生平资料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感悟品读了古诗《泊船瓜洲》。诗人通过心理距离与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