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敬告青年_第1页
近代史纲要-敬告青年_第2页
近代史纲要-敬告青年_第3页
近代史纲要-敬告青年_第4页
近代史纲要-敬告青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史纲要-敬告青年近、现代著名的新文化刊物。先为月刊,后为季刊。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为此名。陈独秀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等六项希望,确立了该刊反对封建主义、主张民主主义的正确方向。1916年底陈独秀任北京大学科学长,编辑部迁到北京,该刊遂成为宣传新文化的最主要的思想阵地。它最早举起科学与民主以及文学革命的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最早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1917年1月刊发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2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进一步提出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应该进行一次革命,号召打倒“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封建文学。1918年5月其第四卷第五期发表鲁迅的《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1918年11月第五卷第五期发表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庶民的胜利》,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第六卷第五、六合期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李大钊的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分裂,胡适退出编辑部,编辑部也由北京迁到上海,后迁往广州。自1920年9月第八卷始该刊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为组建中国共产党作舆论宣传和思想准备,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曾以此为阵地同无政府主义、假社会主义思潮展开过论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它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复刊后改为季刊,瞿秋白任主编。1923年12月第二期发表陈独秀的《〈科学与人生观)序》、瞿秋白的《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参加“科学与玄学”论战,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唯物史观。1926年7月停刊。此刊历时十余年,在思想界和广大青年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过程中起了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诗词品读敬告青年(节选)陈独秀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Keepyoungwhilegrowingold.),英美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欤?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於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於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惟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呜呼!吾国之青年,其果能语於此乎?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其始也未常不新鲜活泼,寖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寖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循斯现象,於人身则必死,於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於自觉勇於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於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於脑内——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抉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敬告青年》导读陈独秀写作背景一场革命过后,尤其是不彻底的革命,接踵而至的总有一股反动的逆流。民国初年出现的尊孔复古的思潮正是对辛亥革命的反动。1912年10月由陈焕章、张勋等发起的孔教会成立于上海,不久在全国许多城市设立分会。它的宗旨是“以讲习学问为体,以救济社会为用,总祀孔子以配上帝,育读经传以学圣人。冀以挽救人心,维持国教。”1913年2月,康有为创办《不忍》杂质,为孔教会作序,大肆宣扬尊孔,言道“夫孔子道本于天,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出。”欲存中国,非赖孔教不可。他主张“定孔教为国教”,祭祀孔子必须行跪拜礼,准若是行鞠躬礼,那就是“媚师欧美”,“中国人不敬天,不敬教主,不知留此膝以傲慢何为也”。童年10月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其中第十九条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本”。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发布尊孔祭孔令,说“孔子之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书万世之师表,亘百代而常新”。尊孔复古的思潮为帝制复辟鸣锣开道。袁世凯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加快复辟的步伐,与1915年5月25日语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8月10日,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政客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说中国是“民智低下之国”,实行共和制“断无善果”。23日,以杨度、孙毓筠为正副会长的筹安会成立,公开鼓吹帝制。各省的袁氏爪牙纷纷递交“请愿书”,要求变更国体。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承受帝位,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明年为“洪宪”元年,复辟封建君主制。但在一场革命失败之后,也总会出现一批新的革命志士,他们吸取革命失败的教训,继承先辈的革命精神,把革命引向一个崭新的阶段。陈独秀与日本,妻子高君曼留在上海。据1915年《梦舟日记》,4月25日,高氏“体气不佳,家中寂寞,甚为悲伤,竟至泪下”。5月15日“忽咳血”。18日“咳血之症昨夕又发”。24日,孟邹“至同仁医院视志孟夫人病,其病状,似渐加重。渠自己亦极畏惧,一种凄凉之状,令人心悸。”于是孟邹给陈独秀“写信催返”。1915年6月中旬,陈独秀和易白沙从日本回国到上海。陈独秀输在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一楼一底砖木结构的楼房,和阔别一年的妻子团聚一起。20日,亚东图书馆经理孟邹为陈独秀等设宴洗尘。陈独秀很早就想办个杂志,让亚东图书馆负责印刷和发行。他和孟邹说“只要十年、八年的功夫,一定会有很大的影响”,要他“认真想法”。陈独秀胸有成竹,信心十足。袁氏政府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虽使陈独秀受到很大的刺激,但他认为现在中国进行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是一块招牌而已,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他苦苦沉思、求索,得出结论: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亚东图书馆因生意清淡,经费困难,从5月起有承担了《甲寅杂志》的印行,无力接受陈独秀所提出的任务。于是汪孟邹介绍同业老友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开班的群益书社来承担。7月5日,陈独秀与群益书社商定,每月出一本,编辑和稿费200元。这个即将问世的杂志就是著名的《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陈独秀撰写的《敬告青年》。当时距鸦片战争已有75年。在此期间,各军阀竞相扩充军队,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军阀大量举借外债,并采取强售公债、强迫借款、滥发纸币,甚至增加赋税,对广大农民进行直接掠夺。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混战,矛盾不断产生、升级。人们的落后思想阻碍了中国走向未来,解放青年一代国民的思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任务。于是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对青年一代进行国民改造。内容解读陈独秀先在《敬告青年》中写出了改造青年思想的重要性,要改造青年的思想和修养并对青年提出六点期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去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开篇便写“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他把青年比作新鲜活泼者,把社会比作人身,用新陈代谢来代表摒弃封建落后思想吸收接受新思想。如果没有新陈代谢,人身则死;若社会没有新陈代谢,社会则完。他将希望寄予青年,期望他们找回那份属于他们的那份朝气,那份活力,敢于向命运挑战,敢于冲破时代桎梏,向扭曲的时代挑战。但当时大部分青年都被陈旧思想所腐化——“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正因如此,陈独秀焦灼难安,国人如此,依然难改,但新一代的青年若如此,中国危乎!他希望青年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希望中国新一代的青年破除旧思想,接受新思想。但是怎样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巨之生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至于脑里”呢?陈独秀期望青年可以做到以下六点: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点总的可以概括为:民主、科学、理性、人权、改革和开放。这六点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对于《敬告青年》提出的六点我认为影响比较深远的有民主和科学。陈独秀提倡的民主和科学,在当时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是非常进步的。他呼吁人们崇尚科学,对于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有重要意义。但是值得一说的是,陈独秀提出民主和科学是为了实现在中国“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即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国家这个目标,这说明了他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社会形势。文中强调学习西方,却未提及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片面的。同时,从“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也可以看出他目光的前瞻性,是可敬的。历史贡献1915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领袖之一的陈独秀先生,在其主办的《新青年》首卷创刊号上写下《敬告青年》,对当时青年提出六点殷切希望,至今读来仍令人警醒,而在现如今的生活之下,习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对新一代的青年提出殷殷期盼,如“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希望青年人勇于担当、奋力开拓。”、“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等等。在认真学习完陈独秀先生的文章和习总书记的寄语后,作为处于青年时期、即将承担起社会发展责任的青年人,对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敬告青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末的最后时期,社会发展停滞,人民暮气沉沉,觉醒的有志之士眼见青年人的未老先衰,均忧心忡忡,期望青年成为社会改革和活力的原动力;在《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对社会的死气沉沉痛心疾首,将希望寄托于青年,指出青年应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阐述了符合社会发展的充满活力的青年人的形象,至今仍应为我们青年自省。陈独秀先生提出的六点希望是青年人自我“知”的发展和提高的要求,新时代对于青年人的“行”也提出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当代青年应做到“知”“行”的合一,只有在将自己发展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人才的同时,把握社会的发展潮流,将自己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才能承担起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历史使命。《敬告青年》不仅提出了改造青年的必要性及青年需要达到的要求,也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弱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引进及传播,破除了封建迷信思想的禁锢。陈独秀认为在那时救国便要先改造国民心,而对于老一代来说心已经老了,缺少了“鲜活”与“变化”,只有将期望放在如朝阳冉冉升起的新一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