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汇总_第1页
2021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汇总_第2页
2021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汇总_第3页
2021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汇总_第4页
2021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汇总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汇总

全国卷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

“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

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

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

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

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

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

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

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

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

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

“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

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

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

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

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

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

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

“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

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

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

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答案】1.C2.A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

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错误;从第三段“‘孝’成为一

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中可见,“社会伦理制度”在家庭伦理规范

之上。

B项,“,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表述有误,“古代社会特有的"不准确。根

据最后一段“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突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

‘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

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

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

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可见,现代社会中,“孝”仍有其家庭伦理意义;

C项,正确,原文第四段有“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

的过程”;

D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孝’的内涵也

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

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

统'孝'的形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

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

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孝经》中有孔

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目的

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

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成为社

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

故选A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

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C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以‘亲

亲'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

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

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而并没有提到“自觉自愿

故选Co

【点睛】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

1.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

章的中心。

2.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这样比较有针对性,

目标明确。

3.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

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

4.找出文章表程度的词语。例如:总共、基本、大致、最等。

5.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

6.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

全国卷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

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

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

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

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

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

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

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

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

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

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宋神

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

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

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

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

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

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

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功能说,它们从宣扬皇权的政治

性作品转化为私家收藏中的纯粹山水画;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

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

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

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状未改

但也是面貌己非。

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

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

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

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

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

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

(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

原物。

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都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

之一。

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化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明确反对美术史领域中将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

赏美术馆藏品的思路,富有启发意义。

B.文章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在历史流传中可能发生的形式、形态、功能、

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藏于台北“故宫博

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D.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

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件艺术品的历史形态并不好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

入的历史研究来加以重构。

B.郭熙的《早春图》很可能是北宋宫廷建筑画中的一幅,观看它时,只留意细

部的笔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创作状态。

C.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

将不可避免地被赚予新的属性和意义。

D.考虑到艺术品普遍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

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

1.B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

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错误,所谓“原物”根据

第二段“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

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

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可见,是指画家在创作画作时的原始状态,而非艺

术品有“真实”与“虚假”的区别;

C项,“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各代

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

已非”,但并没有提到其原初状态“不可考”;

D项,“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于文无据,文章最后一段只说“所有

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

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一一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但并未提

及这种生命比原初状态“更有价值”,而应该是另一种不同的价值。

故选B。

2.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

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

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错

误,应该是为了证明“实物”不能等同于“原物”,根据第二段“任何讨论这幅画的

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笔墨离不开观看,

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可见,“原物”要探究其原始绘画形式、空间,

而故宫博物馆的《早春图》已经不再具备这些,以实例来证明“实物”并非“原物”。

故选C

3.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

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

D项,“美术馆应当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错

误,根据最后一段“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

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

的课题”可见,美术馆的布展方式也有其转化的意义,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

故选D。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

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

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

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

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全国卷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礼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

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

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

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

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

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

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

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

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

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

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

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

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

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

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骄体,再由

骄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

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照时代先

后排列,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

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

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

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

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

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

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

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

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

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

较为适当,并不浩繁。

D.《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

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D.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

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

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

点是不谋而合的。

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

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答案】l.C2.C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

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二

A项,“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其中“都有”

表述错误,文章第二段将《古文观止》与《文选》进行比对,比对的是二者的文选主张,而

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第三段谈到《古文观止》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比较高,但并没有与

《文选》进行比对I所以说二者“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这一说法不成立:

B项,“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

杂”错误,“选文的时代范围窄”“分类复杂”错误,文章在第三段和第五段都涉及对《古文

观止》和真德秀《文章正宗》的比对,第三段说“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

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这展现的是真德秀选文的道

学气息严重,第五段说“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分类

并不复杂。但“选文时代范围窄”错误,第三段说“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

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可见选文的时代范围并不窄;

D项,“《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错误,文章最后一段

说的是“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后人

怀疑《答苏武书》是后人伪托,而《古文观止》的编者却选入这篇文章,只能证明编者的识

别力不高,不能说明编者就是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

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

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错误,“均与”一说错

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一段谈论《古文观止》的缺点,如“编者识力不高”“不免受到

八股文的影响”,都是直接阐述其缺点,并没有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

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

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

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项,“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有误,原文只是说“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

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由“但”可知,《古文观止》无法选文体例和标准的变化。

新高考1(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

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

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

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

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

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

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能知道秦汉以降的强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

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迂,给

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

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

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

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

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

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

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

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

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

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她理虽然早

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

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

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

颉刚等发起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

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ChineseHistoricaI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作

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

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

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

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

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

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

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

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标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

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

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

并显示出今日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

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

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

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

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

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

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

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

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

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

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

的参考书目。

B.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

的学术视野。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

和研究领城的扩大。

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

划提供重要参考。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A2.C3.D

4.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

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

原因和规律。

5.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

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

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认真阅读文本,理解作者观点,

再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

判断。

B项,“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

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

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

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但它并没有独立的

学术空间”表述不准,原文是“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

C项,“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于文无据,原文是“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

D项,“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错误,原文只是用城市的形成和演变作为例

证,并没有说“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

故选A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

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

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C项,“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错误,原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

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

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

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并没有说哪个是主要原因。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

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

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

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由原文“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

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可知,ABC正确,由“前者一般

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

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可知,D项不属于沿革地理。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种差和属差,然后根据被定义对象辨别助词,

突出被定义项的性质和特征,最后按照“……是……”的句式整合作答。

首先筛选出有效信息:“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

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

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

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然后找到主谓宾,即

历史地理学是学科。再将有效信息整合,用“……是……”的句式作答。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

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看段落中是否有分

论点。

第一段,分析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第二段,以《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为例,介绍历史地理学,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

第三、四段,介绍沿革地理产生的原因和发展情况。

第五段,比较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的区别,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

第六段,论述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改革开放后的研究成果。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

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

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

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

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

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

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

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

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

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

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

“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

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

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

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

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

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

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

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媳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

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

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

当下体脸,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

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

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

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7.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颐的一项是()。

A.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

“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一一网”,明

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己然网络化。

C.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

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

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9.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

(1)材料二:(2)材料三:

【答案】7.D8.C

9.(1).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

乘”),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2).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①被动接受,②

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或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

看选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

误,却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本题四

个选项可谓开门见山紧紧扣住题干“文字阅读”而言,可见并非上述问题,接下来就按照提

取文本信息与选项对照的思路进行分析即可。

D项,“文字阅读是单向的”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

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

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可见选项

曲解文意,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文字阅读是双向的”“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

故选D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

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

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项,“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表述有误。原文信息是“我们似乎正在冷落

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

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网络时代,读‘屏'

多于读书”,可见二者并非变得越来越相似。

B项,“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明确告诉我们……”错误。原文表

述为“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一一网。可见“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无

中生有,过度解读,只能说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网络时代的特点;另外寥寥三字具有

言简义丰委婉含蓄的特点,自然不能说“明确告诉二

D项,“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错误。原文

表述是“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

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可见选项遗漏了“似乎”,曲解文意,把推断、揣测说成绝

对、肯定;文化仪式相关的表述也背离文意。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

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

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题干为:概括材料二和

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明确了答题区域为材料二、三,答题要求为“概括”,答

塞要占为"娃占"伟生时力求名理漕晰益占住至

首先通解综合能」说薪:答嘉1)中“初像茴读而漏点”属于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归

纳,答案(2)中“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属于对材料三中心话题的整合理解。

然后分析第(1)点的具体内容:

答案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源自材料二“久而久之,

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

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

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

‘相乘'。"

答案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源自材料二结尾部分“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

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

第(2)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