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建新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建新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建新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建新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建新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建新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

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

沈祖炜

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

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对

某些城市来说,相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流逝。有时,根据某种需要,随心所

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也比比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的

人,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年人受到了忽视甚至遭到无情打击。如此这样,难道还

有敬老崇文可言吗?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

往往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

我们说的“敬老”,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

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

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

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

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

放。在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

解放了人的创造力。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

文化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

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世,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

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

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体现的软实力。在此

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

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变成文

明进步的推动力。

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

就是“明理”和“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

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史为鉴;从城市精神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

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

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

解现在和正确地面向未来。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

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来。”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理念,就是要更好

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选自2011年10月13日《文汇报》,有删改。)

6.下列关于敬老崇文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敬老崇文就是要尊重老者和崇尚广义上的人文,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

一种文化。

B.“敬老”主要因为老者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因此它又同尊重历史和

传统联系在一起。

C.“崇文”主要还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产业革命和技

术革命关系不大。

D.民族传统中敬老崇文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

人的创造力。

7.依据文中内容,对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敬老崇文能够使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激发出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变成文明进

步的推动力。

B.中国历史上,由于重视了敬老崇文才使得文化获得大发展,进而出现了所谓

的太平盛世。

C;敬老崇文是一个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更加文明

的标志。

D.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在文明传承中不可替

代的作用。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精神,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

情。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

命的进步。

C.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大众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城市的建设

和发展。

D.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

要内容。

参考答案:

6.B(A.“崇文”仅仅指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缩小了“崇文”的内涵。

C.以偏概全。“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明显错误。D.偷换概念。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该题后面表述的内容,而不是“敬老崇文”。)

7.C(A.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

市的创造力”。B.历史上文化获得大发展的因素很多,并不仅仅是由于“敬老崇

文”一个因素,犯了以偏概全、过于绝对的毛病。D.无中生有。“敬老崇

文”的目的说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原文中没有提到;而且在此选项中

也只是解释了“敬老”,而忽视了“崇文”。)

8.A(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后一句不对。从第三段谈到的近代文明史的几

个事例可以做参照,我们可以推测,二者完全可以避免,而且可以互为因果。现代

科技与人文精神的脱节,更多的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沐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迁太常丞、

同修起居注。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挺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

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

日:“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

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

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

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日:“一切实私井而运解

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

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括言:“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

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

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如是者三十一事,诏皆可之。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

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

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

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

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口:“数里之地不忍,而

轻绝好乎?”括日:“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

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

大将景思谊、曲珍拔夏人磨崖葭芦浮图城,括议筑石堡以临西夏,而给事中徐禧来,

禧欲先城永乐。已而禧败没,括以夏人袭绥德,先往救之。不能援永乐,坐谪均州团练副

使。元佑初,徙秀州,继以光禄少卿分司,居润八年卒,年六十五。

(选自《宋史》,有删节)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大籍民车籍:登记

B.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病:困苦

C.帝遣括往聘聘:聘请

D.坐谪均州团练副使坐:获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括就“籍民车”“蜀盐”二事向宋神宗进言陈述利弊,使两件事都得到了很好的推

进。

B.沈括对国防、军政等有自己的见解,他上疏提出三十一条整改意见,都被神宗肯定采

纳。

C.辽使萧禧到汴京,要求以黄嵬山为宋辽分界线,并说一定要满足他们的请求他才能回

去。

D.永乐城兵败,沈括因西夏进攻绥德而先去援救,没援救永乐,被朝廷贬为均州团练副

使。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2)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

8.沈括是如何使契丹放弃以黄嵬为宋辽分界线的?请分条概括。

参考答案:

5.C6.A

7.(1)市易司担忧蜀地不能禁止私贩井盐,想要把蜀地的私井全部填塞,而用车运送解

州的池盐来供给蜀地。

(2)杨益戒没有办法应对(回答),轻慢地说:“舍不得几里土地,想轻易地断绝(和

我们的)友好关系吗?”

8.①找到过去的文书证据。②让下吏熟背条文应答如流。③不惧威胁据理力争。④坚持

立场迫使对方退让。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

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

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

来。C项,“聘”,结合文本内容“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

而后反。'”分析,译为探问、访问。句意:皇帝派沈括前往辽国访问。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

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

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

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

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使两件事都得到了很好的推

进”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帝颔之。明日,

二事俱寝”分析可知,这两件事都停止了,没有去实施。故选A。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

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患”,担忧;“蜀

盐之不禁”(宾语前置句);“欲”,想要、打算;“尽”,全、都;“而”,连词,表

并列;“辇”,用辇车(名词作状语);“之”,代词,代指蜀地。(2)“无以",没

有(什么)、没有(谁)、没有(办法);“谩”,轻慢;“数里之地不忍”(宾语前置

句);“而”,连词,表转折;“轻”,轻易;“绝”,断绝。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

括文意作答。沈括是如何使契丹放弃以黄嵬为宋辽分界线的,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文

本内容“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

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

禧议始屈”分析可知,找到过去的文书证据。结合“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

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分析,让下吏熟背条文应答如流。结合“谩曰:'数里之地

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

非我朝之不利也。'”分析,不惧威胁据理力争。结合“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

嵬而以天池请”分析可知,坚持立场迫使对方退让。

【点睛】参考译文:

沈括字存中,因为父亲的官爵而任沐阳主簿。进士及第后,沈括奉命编集校对昭文馆

的书籍,担任馆阁校勘。后迁任太常丞、同修起居注。当时朝廷大规模登记民间车辆,百

姓不明白朝廷的意思,都引以为忧。另外,市易司担忧蜀地不能禁止私贩井盐,想要把蜀

地的私井全部填塞,而用车运送解州的池盐来供给蜀地。谏官谈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像

织布的线一样,都说不明白。沈括侍立在皇帝身边,皇帝回头问他说:“你了解登记车辆

的事吗?”沈括说:“我知道这件事。”皇帝说:“你怎么看?”沈括问:“请问登记车

辆想要有什么用途?”皇帝说:“北方的辽军凭借骑马取胜,不用战车不足以抵挡他

们。”沈括回答:“兵车的好处,在历代都能看到。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用五种

驾车的技术来回奔逐,以灵活快速见长。现在民间的这些有帷盖的车子,又重又大,每天

行驶不了三十里,所以世人称它们为太平车,只能用在太平无事的日子罢了。”皇帝高兴

地说:“别人没有说到这些,我要好好考虑这件事。”于是又向他询问蜀盐的事,沈括回

答说:“把私井一律填塞,转运解州的盐,使盐都由官府出售,确实很好。但是忠州、万

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地区私人的小井特别多,不能一下子全部禁止。这种情势

下,必定要设置哨所加以警戒,我恐怕这样做所得到的不能抵偿所花费的。”皇帝点头同

意他的意见。第二天,这两件事都停止了。

当时朝廷向京城附近的百姓征收马匹来供保卫边境之用,百姓以之为苦。沈括说:

“北方契丹有很多马,而且他们习惯骑马作战,就好比中原擅长强劲的弓。现在舍弃我们

擅长的技艺,勉强去做不擅长的事,凭借什么去取得胜利呢。”另外边境上的人操练军事

时,只用能拉引硬弓来评定最佳,却不一定能射穿铠甲,沈括就此提出应该拿射得远、能

射入坚硬的东西作为射得好的标准。沈括提出的像以上这样的三十一条建议,皇帝下诏都

同意实行。

辽国的萧禧来京城处理黄河以东黄嵬一带划分宋辽边界的问题,他留宿在馆舍不肯辞

别离开,说:“一定要满足请求,然后才能返回。”皇帝派沈括前往辽国访问。沈括到枢

密院查阅过去的档案,找到了当年所议定边界的文书,指定以古长城为边界线,距离现在

所争议的地方大概有三十里远,于是上表论述这件事。皇帝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

括,高兴地说:“大臣们很不注重探究事情的原委,差点耽误了国家大事。”于是命人拿

地图给萧禧看,萧禧这才屈服。皇帝赏赐沈括白银一千两,让他出使辽国。沈括到达契丹

朝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商谈。沈括找到几十份与土地边界争端相关的档案,事先让

官吏背诵下来。杨益戒提出相关问题,沈括就回头让官吏列举有关档案回答。过了一天再

问,又像这样回答。杨益戒没有办法应对,傲慢地说:“舍不得几里土地,想轻易地断绝

(和我们的)友好关系吗?”沈括说:“军队出兵征伐理直就气势强盛,理亏就气势衰

弱。现在北朝抛弃前代君主立下的重大信约,用威势来役使自己的百姓,这不是我朝不利

的局势。”共进行了六次会谈,契丹知道无法改变宋朝的立场,就放弃以黄嵬一带为分界

线的主张,提出以天池为分界线。

大将景思谊、曲珍攻克西夏的磨崖、葭芦、浮图城,沈括提议在石堡筑城来对抗西

夏,给事中徐禧被派来前线,他主张先在永乐筑城。不久徐禧被西夏歼灭,沈括因为西夏

军队袭击绥德,先去救援绥德,没能援救永乐城,获罪被贬均州团练副使。元祐初年,调

任秀州,接着担任光禄少卿分司,在润州居住八年后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3.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

张国宁

“在西部的漫长岁月中,我像一名埋头耕耘的农夫,一名专注登攀的行者,从来

也没有想到在这垂老之年会获得如此殊荣。”

2010年10月20日,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

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设计大师、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

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锦秋作为本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唯一获得者,何梁何利

基金历史上第一位获得“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女性,发表获奖感言。

中学时期的张锦秋,受文学书籍的熏陶,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填报大学志愿时.,父亲分析

张锦秋适合当建筑师。张锦秋的兄长当时在学习造船技术,父亲希望两个孩子一个造海上

的房子,一个造陆地上的房子。“父亲说得很浪漫,让我觉得当建筑师和当作家一样浪

漫,我就应下了。"她的父亲学土木工程出身;母亲曾就读于当时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

大舅父留德学习建筑设计;而姑妈张玉泉更让她直观地感受到学习建筑设计的美妙:张锦

秋至今记得,她姑妈家里放着大幅的图纸板,高高的绘图桌,橱柜中摆放着许多建筑杂

志……在张锦秋幼年的印象里,建筑设计是一个崇高而美好的职业。

1954年,张锦秋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61年,她留校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

研究生,导师是中国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先生。当时他准备全力研究宋代《营造法式》这本

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打算让张锦秋参与。她却选择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梁先

生当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担任张锦秋的论文导师。莫宗江对古典园林研究很深,领

着张锦秋一干学生,对中国园林进行考察活动。张锦秋回忆说:“每到一处,他边走、边

看、边讲,揭示了许多我们看不出或不懂的美景和典故,特别是点评规划设计的成败,言

简意赅,切中要害,入情入理。从他那里得来的关于古建筑的系统知识,让我受用终

生。”

1966年春,张锦秋告别清华园,来到西安西北建筑设计院,开始了她的建筑设计

生涯。

华清池大门是张锦秋设计的第一个作品。古色唐韵的设计风格,让陕西建筑界人士眼前一

亮,也使张锦秋深深地体会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大雁塔附近建设的“三唐”工程是张锦秋另一得意之作。通过查阅资料与反复比

对,她的设计思路渐渐清晰:大雁塔是唐代建筑,新建工程的风格要与古塔相协调,在高

度和色彩上只能起陪衬作用,要具备传统的形式,更要符合现代功能的要求。工程完成

后,雁塔刚健、唐华幽深,刚柔相济、虚实相生,成为西安一景。

上世纪80年代,博物馆建设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项目开始启动,设计任务

交给了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秋被委任为项目负责人。到底要把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

什么样子?任务书上只有一句话: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

象征。最终,张锦秋设计的是一组唐代风格的宫殿,这个方案获得了认可。

张锦秋说:“唐代最具代表的应该是宫殿。传统宫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征概括为:

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这是中国古代宫殿的基本格局,因为它体现

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观,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个宇宙模型的体现。”新的陕西

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成为了西安和陕西的标志性建筑,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

张锦秋说:“我的建筑创作可以说是在追求一种‘和谐建筑’.在国际化的浪潮

中,一方面勇于吸取来自国际的先进科技手段、现代化的功能需求、全新的审美意识,一

方面善于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突显本土文化特色,努力通过现代与传统相结

合、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

谐建筑。”

中国建筑界泰斗、两院院士吴良铺评价张锦秋的建筑成就说:“她的文化根基来

自传统,但用于实践不拘泥于传统,继续创新,走向未来。重要之点在于走向未来。”

张锦秋说,一个城市的建筑师要对历史承担责任。

1991年,张锦秋接受了改造钟鼓楼广场的任务。建成后的钟鼓楼广场,被西安人

亲切地称为“城市客厅”。在这里,不仅保留了晨钟暮鼓的风格,广场下面还形成了一个

新的高档商业区。同时,由于地下空间的经营,又使得原来拥挤在破旧平房中的西安老字

号焕然一新。对于张锦秋的设计,有人认为太平凡不够震撼,而张锦秋恰恰是把自己的建

筑作为古建筑的背景。她说:“凡是破坏西安风貌的建筑,张锦秋一律不做。”

她设计的大唐芙蓉园是一座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因其整体规划严整、传统风格浓郁而成为

西安新地标之一。有其他城市的领导带着诚意找到张锦秋,希望她在自己的城市也设计一

座这样的公园。张锦秋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你们的城市跟唐朝有什么关系?风马牛不

相及!”

张锦秋的创作成果得到了国际建筑界的普遍认可。张锦秋的多部作品被世界权威

的建筑史专著《弗莱丘世界建筑史》收录,riben、韩国建筑杂志为张锦秋专门出版个人

专辑。她多次出国讲学并参加国际建筑展览。

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著名建筑历史教授彼得罗在其《“体用”中国传统的承续与发

展》一书中指出:“中国建筑师开始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语言在当代表达的可能性,他

们中的代表人物是张锦秋,她是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的领头人”。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在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颁奖大会上,张锦秋真诚地说:

”获奖以后,我将更加努力和年青人在一起,在祖国的沃土上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

建筑开拓、创新、求实、奉献。”

【相关链接】

张锦秋代表作:西安大雁塔景区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群贤庄小区、

西安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群体建筑、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曲江

遗址公园等。陕西历史博物馆与新落成的延安革命纪念馆被选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百项

经典工程。

何梁何利基金:何梁何利基金是由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梁鲸堀博士、何

添博士、利国伟先生之伟伦基金有限公司出于崇尚科学、振兴中华的热忱,各捐资1亿港

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社会公益性慈善基金,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民

间科技奖励基金。其宗旨是通过对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进一步在全

社会倡导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

学技术高峰,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中学时代的张锦秋受到文学书籍的影响和熏陶,立志做一名作家,但是由于父亲的阻

挠,不得不放弃文学梦想,选择当了建筑师。

B.家人和亲人的影响让张锦秋逐渐喜欢上了建筑设计,其中她的姑妈张玉泉更是教导她

说“建筑设计是一个崇高而美好的职业”。

C.在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张锦秋舍《营造法式》而选择了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是她遵

从内心、遵从自己兴趣的选择。

D.她设计的华清池大门是她的第一个作品,古色唐韵的设计风格让人眼前一亮,也让她

体会到中国传统建筑历久弥新的强大魅力。

E.她的设计既具有全新的审美意识,又突显本土文化特色,是一种“和谐建筑”,所以

她的建筑设计作品不能给人震撼的感觉。

(2)张锦秋能成为一代杰出建筑大师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张锦秋设计的众多建筑作品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4)吴良铺评价张锦秋的建筑成就说:“她的文化根基来自传统,但用于实践不拘泥于

传统,继续创新,走向未来。重要之点在于走向未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

解。

参考答案:

(1)CD

(2)客观原因:家庭氛围的影响,名师的指导,当今城市建筑规划的发展提供了机

遇.主观方面:遵从内心和兴趣;善于思考钻研;尊重传统文化,恪守历史责任.

(3)①吸取来自国际的先进科技手段,满足现代化的功能需求及全新的审美需求;②继

承发扬本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谐建筑.

(4)①这句话概括了张锦秋的建筑设计的鲜明特点:既立足传统,能够深刻领会和挖掘

建筑的传统文化内涵,还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更着眼于将来,

能高瞻远瞩.②张锦秋的建筑设计植根于传统的沃土中.富有古色唐韵的“华清池大

门”、与古塔协调的“三唐”工程、具有唐代风格的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等,都突显了我

国传统建筑的魅力.③张锦秋又不拘泥于传统,不忘创新,不忘融合现代元素.她勇于吸

取来自国际的先进科技手段、现代化的功能需求、全新的审美意识,她巧妙地将现代与传

统相结合、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

谐建筑.如,她设计建成后的钟鼓楼广场,晨钟暮鼓的风格与高档商业区有机融合,还使

西安老字号焕然一新.④张锦秋认为一个城市的建筑师要对历史承担责任.她的建筑设计

最重要的在于面向未来,创造面向未来的崭新建筑文化.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

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

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

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

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

案.B“建筑设计是一个崇高而美好的职业”不是她姑妈的教导,是她自己的认识;E“她

的建筑设计作品不能给人震撼的感觉”不准确,她的建筑以“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地域

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谐建筑”为最高准则.故选CD.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

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回到文中,找到题干中引文或者概括性信息的

位置,比如本题,“能成为一代杰出建筑大师”“主客观原因”“哪些”,这些信息说明

答题的区域应在她成为杰出建筑大师之前,且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归纳,主观方面是

指她个人的努力和兴趣,客观方面应是环境的影响和他人的帮助.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张锦秋设计的众多建筑

作品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这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题干要求简要说明张锦秋设计的众

多建筑作品有哪些共同的特点,问题有较强的概括性,这就要求考生从原文提炼概括时要

注意全面提炼,不能遗漏一点.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概

括.如张锦秋设计的众多建筑作品凸显本土文化特色以及善于将现代化功能和审美意识与

本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结合的特点需要考生要将语言组织的很准确.

(4)此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

映的能力.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解答此类“为什么”“??称谓”的探究题,要注意从

文本中找到能体现这一称谓的理由,在传记文本中,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

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

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

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

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解

答本题需要学生把握张锦秋的设计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李翊书

韩愈

①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

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

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②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靳胜

于人而取于人邪?将断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薪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

矣!将薪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

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③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

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

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

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

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④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

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

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醉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

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⑤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

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美取焉?虽

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

施诸人,舍则专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⑥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

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靳胜于人而取于人邪薪:希望

B-养其根而俟其实俟:等待

C.其肖于器邪肖:仿效

D.有志乎古者希矣希:稀少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敬辞,可译为“您”,与“陛下”,“殿下”、“阁下”等都是古人谦虚地尊

称对方的称呼。古代下对上或者同辈之间都可以尊称对方为“足下”。

B.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

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C.两汉:即西汉和东汉。两汉都城一在长安一在洛阳,故称“西汉”“东汉”。两汉文

化统一,科技发达,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作出了巨大贡献。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诗经》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三个部

分,《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9.文章第三、四段,韩愈紧扣''道”"文”来叙述自己二十余年的学习经历。请概括其

学为古文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不超过20个字。

参考答案:

6-C7.D

8.(1)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

近了。

(2)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自己的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被

后世效法。

9.第一阶段:读三代两汉之书,存圣人之志。第二阶段:识古书之正伪,去伪存真。第

三阶段:取于心注于手,加深修养,文思泉涌。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

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

到原文中,就会发现,“其肖于器邪”意思是“难道就像器具一样吗”,“肖”的正确意

思应为“像”。故选C项。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

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

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

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诗经》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错,《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是赋、比、兴。故选D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

关键词句有:(1)“所谓”,所说的;“立言”,著书立说;“是”,正确;”者……

也”表判断;“生所谓‘立言'者,是也”,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

“为”,动词,做;“所为”,所做的;“期”,期望;“而”,并且;“几”,接近。

(2)句为被动句,翻译时当注意体现出被动句的特点。其中,“用”,被任用;

“则……则”,表并列,就……就;“施”,推行;“诸”,兼词,之于;“舍”,舍

弃,句中指不被用;“传”,传授;“其”,自己的;“徒”,弟子;“垂”,流传;

“为”,被;“法”,效法。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可仔细

审题,明确答题区间,然后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本题要求根据文章的三、四两段“概

括其学为古文的三个阶段”,考生先要仔细阅读三、四段,理清层次,找出韩愈“学为古

文”的三个阶段,然后分点概括。从原文来看,第一阶段从,“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

敢观”到“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关键句就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

不敢存”,意思是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

心中,强调的是起步须正,由此可概括出第一阶段的内容。第二阶段由“然后识古书之正

伪”到“乃徐有得也”,这一阶段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而且对那些不正确不完善

的“务去之”,由此可概括出第二阶段的内容。第三阶段为文章的第四段,说的是当把心

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但还要加深自己的修养。据

此可总结出第三阶段的内容。

【点睛】第1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

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

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

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

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参考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言,李生足下: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

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

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

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

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

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

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

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

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

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

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

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

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

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

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

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

别人看时,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像这

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

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

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

《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

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

大小都能浮起来。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

的扬抑就都会适当。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

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人采用的见解,难道就像器具一样吗?

用或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

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自己的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被后世效

法。像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有志于学习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必为今人所弃,我实在为有

志于古的人高兴,也为他悲伤,我一再称赞那些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只是为了勉励他们,

并非敢随意表扬那些可以表扬、批评那些可以批评的人。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

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言。

5.(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大言【明】宋濂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

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秦国有一个叫尊卢沙的人,好说大话,并且处在丽

情况下还对自己深信不疑。秦国人笑他,尊卢沙说:“不要嘲笑我,我将要向嬷

王陈说统治国家的方法。”于是,飘飘然地向南方的楚国走去。

迨至楚境上,关吏萦之。尊卢沙日:“慎毋萦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

大夫置馆之,问日:“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

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

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

罪于王,亟言之。

等他到达楚国的边境,把守边关的官吏拘捕了他.尊卢沙说:“当心!千万不要拘捕我,我是来当楚王的老师的.

边关守吏送他到朝廷上.大夫把他安重在宾馆里,问他说:“先生不轻视我们偏近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来扶目

大我们基国.有幸和您接触的时间还不长,不敢帧吐自己的心里话.其他事不敢多问,雷且想听听您来做楚王老冏

想法如何?”尊卢沙发怒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大夫打听不到更卢汾的真实意图,只是把池送到上卿底那!

■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尊卢沙更加恼怒,作出想告别近去的样子.瑕怕得罪了楚王,急忙三

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

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

盘玉敦,献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

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

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

卿。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面,尊卢沙还没有到达,派去的使者已经去请了三四

趟。等到见了楚王,尊卢沙只是拱手而不跪拜,召唤楚王对他说:“楚国东面有

吴国和越国,西面有秦国,北面有齐国和晋国,这些国家都虎视眈眈地窥伺着楚

国。我最近路经晋国边境,听说晋国要约同其他诸侯国图谋进攻楚国,宰了白

马,陈列着珠盘玉敦,嘴唇上涂着牲血,盟誓说:'不使楚国遭祸,誓不相

见!'并把璧玉投入河中,以祭祀河神,将要渡河。楚王你还能安枕而睡吗?”

楚王站起来询问对策。尊卢沙指着天立誓说:“如果让我尊卢沙为卿,楚国不强

盛的话,有这太阳来作证!”楚王说:“不过冒昧请问,当先做那一件事?”尊

卢沙说:“这是不可以空口白说的。”楚王说:“对。”于是马上任命他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

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

囚之三年,胤而纵之。|过了三个月,没有什么异常情况。不久晋侯率领各国诸侯

的军队到达,楚王非常恐惧,召尊卢沙商量退敌之计。尊卢沙瞪大了眼睛,说不

出话来。逼着他讲,他才说:“晋国的军队锐勇无比,替你楚王着想,最好的办

I法,不如割地和晋国讲和。"楚王大怒,把尊卢沙关了三年,割掉鼻子才放了

E

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g

卢沙对人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说大话是足以招惹祸患的。”从此他终身不同

讲话。想讲,一摸到被割的鼻子就止住了。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爆和逮.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音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孑

未久辄败,亦不幸矣战!历考往事,矫虑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副,非不幸也,宜也.闫才德的人彳

成国的时候,读书人太多好说大话,不着边际,大湖往往是想借助大话来设法寻求富贵.尊卢沙也就是其中的一3

如果音国军队丕马上多策;或许可以稍嫌施展他的欺岳而他没有多久就遭失败,这也是不幸的了.一言察过会

事情,凡是弄虑作假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这样法来,尊卢沙的割掉黑子,并非是不幸,而是应当的.1

(选自《四库全书》本《宋文宪集》)

10.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慎毋繁我,我来为楚王师师:军队

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趣:催促

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贾:招惹

或可少售其妄售:施展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且投璧祭河,欲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

C.为王上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王怒,囚之三年,副而纵之吾尝终日而思矣

12.下列各句均能说明尊卢沙“善夸谈”的一组是

①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②慎毋紫我,我来为楚王师

③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④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

⑤是不可空言白也⑥晋师锐甚,为王上

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A.①②⑥B.①②④C.③④⑤D.①②⑤

(28分)

13.翻译下列句子。(12分)

⑴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

⑵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

去。

⑶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

参考答案:

io[【答案】卜

师:老师

口[【答案】|B|【解析】|A商二个“以”介词,用、拿;后一个“因为”同两个都I

是“并且、而且”表递进Ic|前一个“为”介词“替”,后一个动词“出”~>闹二|

个“而”表顺承,后一个表修饰

说【答案】|BI【解析】③是说楚王;⑤是说明其说大话的目的;⑥是说明他囱完

计可施

13⑴|答案:先生不轻视我们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来扶助壮大我们楚国。

(“鄙夷”“敝邑”“远”“康”各一分)

⑵答案:大夫打听不到尊卢沙的真实意图,只是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瑕以宾客

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尊卢沙更加恼怒,作出想告别离去的样

子。("7:得其情”“进”“客”“如”各一分)

(3)|答案:考察过去的事情,凡是弄虚作假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

(“历”“矫虚”“诳”“未有令后者也”各一分)

【解析】略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

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

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口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

为能,曰:“其言与我多合。”

又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汆,知海陵监。三岁,用监最迁大理

寺丞,赐绯衣银鱼。迁太常丞、知鼎州。州杂蛮蟹、喜以攻劫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

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恶之,莫敢指。君至而叹曰:“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

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迁国子博士,奉使

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坏堰,顾

其属曰:“卿候②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

吾岂宜惮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

懈。堰成,岁谷大丰。

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

君日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

廷。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会有司言荆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员外郎、知府事。荆

南铃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口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明年,选司封员外郎,赐金紫,徙知扬州。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口南,与其死而

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

法,至或破亡其家。君捕其甚者笞之,曰:“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子弟羞愧

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风俗大化。

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时。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其材能称于其官,是

皆可书以传。(本文有删节)

注:①蛮蛰dan:南方少数民族名。②部CU6侯:汉萧何的爵号。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可:认可

B.监永城和汆汆:卖粮食

C.君行坏堰坏:损坏的、破坏的

D.稍就学问为善人稍:稍微

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⑴瓮满辄出口焚之,未尝有所肯可

⑵至君特选口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⑶世之仕宦口南,与其死而无归者

A.以因之B.之为于

C.而以于D.而囚之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

以蛮事闻朝廷。

B.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

不以蛮事闻朝廷

C.君日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

以蛮/事闻朝廷。

D.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亦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

不以蛮事闻朝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为相时,独对许逖赞赏有加,因为他们的见解都不谋而合。

B.许逖在海陵监任上运用的监管最厉害,被升迁为大理寺丞。

C.真宗打破旧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许逖担任荆南知府。

D.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君捕其甚者笞之,曰:“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4分)

译文:»

②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3分)

译文:。

(2)文章评价许逖“材能称于其官”,请用文中两个事例对其“材能”加以说明(3分)

参考答案:

5.答案:C

解析:A可是符合、适合的意思。B汆是买进粮食的意思,D.稍,此处应该是逐渐的意

思。

6.答案:C

解析:“出而焚之”的“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