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1页
2022-2023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2页
2022-2023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3页
2022-2023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4页
2022-2023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1.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方面

B.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为外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D.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则组织液生成增多

2.如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人体细胞外液,其中I、II、IH分别表示生活在甲、乙、

丙中的细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⑤①.⑦

1vD

⑩的

D

A.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蛋白质含量,无机盐的浓度对其影响不大

B.若乙中有神经递质,则II可表示神经元,淋巴细胞都生活在丙中

C.若II表示肝细胞,则乙中的葡萄糖浓度不一定高于甲中的

D.正常情况下,甲与乙中的物质都能通过①②相互渗透

3.针刺手指,人会快速抬手避开,并有刺疼感,如图①〜⑤表示完成该反射的反射弧五个

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③处神经元可接受和释放神经递质B.刺疼感先于抬手动作发生

C.电激④处会引起抬手并产生疼痛感D.完成此抬手动作需大脑皮层的参与

4.下列关于记忆过程的四个阶段叙述,合理的是()

A.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和第二级记忆相当于短时记忆

B.经过反复重复,将新信息和已有信息的整合,则可能转化为第三级记忆

C.第一级记忆中信息经过反复运用都能转变成第二级记忆

D.感觉性记忆通过增强注意就能转化为第二级记忆

5.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一种由于缺乏甲状腺激素而引起的病症。某甲状腺

正常的小鼠出现甲减,研究人员为了解其病因,给该小鼠静脉注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溶液,并检测注射前后小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运输至垂体,并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B.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小鼠的神经系统兴奋性比正常小鼠高

C.若仅有下丘脑受损,则注射后该小鼠的甲减症状会有一定缓解

D.若仅有垂体受损,则注射后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注射前明显升高

6.夏季儿童溺水会暂时停止呼吸抢救的主要措施是进行人工呼吸,采用较多的方法是口对

口吹气法。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吹气的频率应与人体正常的呼吸频率一致

B.给患者吹入的气体含有部分氧气,氧气可随着体液运到全身各处

C.给患者吹入的气体中含有部分CCh,可刺激下丘脑中的呼吸中枢

D.人工呼吸导致肺重新收缩和舒张,该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7.人体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变化而调整自身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一个人从常温环境进入0℃寒冷环境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进入寒冷环境后会不自觉发生颤抖,该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B.与常温环境相比人在0C寒冷环境中产热量会增加而散热量减少

C.在体温调节中枢形成冷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

D.皮肤冷觉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和散热

8.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B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

C.溶菌酶主要由唾液腺、泪腺分泌,因此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溶酶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

9.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细胞毒性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

胰岛B细胞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临床上可通过注射免疫抑制剂缓解该糖尿病

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同一类免疫失调疾病

B.患者症状缓解的检测指标是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健康人

C.胰岛B细胞死亡的原因是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的抗体与之结合

D.治疗该病的过程不会导致患者免疫能力的改变

10.研究者先让一组海蜗牛接触几次电击,发现这些海蜗牛能学会利用长时间蜷缩的方式保

护自己,而另外一组没有经过电击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的防御行为。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

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而再设置对照组

则发现没有此现象。以下叙述不符合该实验的是()

A.有助于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

B.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

C.本实验对照组的海蜗牛不需要注射RNA

D.说明记忆形成可能和某些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11.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维持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相关物质,I、II、III、W表示相

关系统,甲、乙、丙、丁表示四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四种液体构成了内环境

B.②④分别表示CCh和代谢废物

C.给病人输入0.9%NaCl溶液,目的是维持甲、乙、丙、丁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D.口服药物后,药物分子发挥作用离不开n、w系统的作用

12.在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过程中,某同学以自来水、缓

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代表清水组的是②⑤

B.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C.起对照作用只有②⑤

D.图中的结果表明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最强

13.当你在野外草地上玩耍时,旁边的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于是你非常紧张,心跳加快、

呼吸急促。此时,你可能撒腿就跑,也可能原地不动冷静地应对。当你确认安全之后,心跳、

呼吸等会慢慢恢复。上述反应过程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

B.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是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C.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D.心脏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

14.某成年人从25℃环境来到10℃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C.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D.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15.训练小狗趴下的过程是这样的:先给小狗下命令“趴下”,并用手施力让小狗趴下;当

小狗完成这一动作时就

要给予狗粮奖励,经过反复训练,小狗就能按照命令完成趴下的动作。下列有关这一训练过

程中小狗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命令引起小狗趴下的过程

B.命令引起小狗趴下和吃狗粮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类型的反射

C.施力让小狗趴下和命令引起小狗趴下的过程中,涉及的效应器不同

D.命令“趴下”引起小狗产生听觉属于条件反射

16.如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

A.a〜c段和①〜③段Na+通道开放,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

B.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增大,甲图中c点将上升

C.静息电位是指图乙AB之间膜内的电位差

D.机体内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

17.丙咪嗪为较常用的抗抑郁药,其药理作用为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

羟色摄取,提高受体部位神经递质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B.缺氧会影响神经递质释放,也会影响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C.抑郁可能与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过高有关

D.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中经自由扩散作用于突触后膜

18.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

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

B.激素③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C.血液中激素③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减少

D.幼年时激素②和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

19.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与躯体运动中枢中都有它的代

表区。下列关于人大

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手指弯曲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大脑皮层中央前回躯体运动中枢

B.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躯体运动中枢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

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躯体感觉中枢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

20.激素是由细胞产生的物质,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激素的种类很多,下列关于不同激素的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切除幼年狗的垂体,其生长发育停滞与体内缺乏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有关

B.在性发育期,女性卵巢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雌性激素增多,激发雌性周期

C.在遭遇突发状况时,肾脏细胞分泌的某种激素增多,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D.狗摄食后,小肠黏膜释放的促胰液素通过导管运输进而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1.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表示促进),对其理解错

误的是()

K-通道

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部分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B.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会抑制胰岛素释放

C.Ca2+内流促进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D.促使K+通道关闭的药物也能促进胰岛素的释放

22.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机体脱水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B.原尿中的水分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会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C.汗液的蒸发是调节水平衡的主要途径

D.从30℃的环境中进入的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23.尿崩症患者的肾脏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出大量低渗尿液,依据病变部位可分

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如图表示正常人和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人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可用曲线I表示,起对照作用

B.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可用曲线II表示,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

c.肾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可用曲线in表示,其体内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正常作用,

但含量与正常人相同

D.尿崩症患者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偏高,尿量偏大

24.如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记忆B细胞

抗原K麟发:甲细胞,B细胞

L乙细袍

]I___;——!

染:紧密结合;.卷一抗原与

偏愣

正常细胞—内细胞一…丁次胞

裂解‘死亡

A.图中实线表示细胞免疫,虚线表示体液免疫

B.图中甲、乙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与记忆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有关

D.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会引起记忆细胞、浆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

25.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一肌肉接头放置于生理盐水中,

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

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

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

A.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B.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C.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D.阻断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

26.正常人空腹时血浆胰岛素浓度为5〜15nU-mLL血浆胰岛素浓度的相对稳定受多种因

素的影响。给空腹的人口服100g葡萄糖,正常人、非糖尿病肥胖者、2型糖尿病肥胖者与1

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胰岛素浓度变化对比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对1型糖尿病患者肌肉注射胰岛素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B.非糖尿病肥胖者和2型糖尿病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C.若检测正常人胰高血糖素浓度,曲线的峰值应出现在胰岛素的峰值之前

D.若45min时测血糖浓度,非糖尿病肥胖者血糖浓度低于2型糖尿病肥胖者

27.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对环境

作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图中甲、乙所示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

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丙、丁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若甲图表示体液调节方式,则参与这类信号分子分泌的细胞器肯定有核糖体、内质网、高

尔基体

B.若乙图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结构看,2属于传出神经,并

且乙图的调节比甲图更准确、更迅速

C.甲乙两图中的信号分子持续发挥作用

D.人体性腺所分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应为丙图所示的作用方式

28.图甲呈现的是神经元间形成的突触,图乙表示分别刺激神经元1、2+1(先刺激神经元2

再刺激神经元1)、神经元3时,在N点测定神经元4的电位变化,其中阈值指的是引起动

作电位产生的最小电位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12+13时间

被刺激的神经元

A.图甲中由神经元1〜4构成的突触有4个

B.刺激神经元2不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

C.刺激神经元3时,神经元4中发生了钠离子内流现象

D.刺激神经元3后,神经元4上的电流计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9.现用体重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三组兔子进行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

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分别注射:①无放射性的

甲状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则A、B,C表

示分别注射的是()

胰岛素浓度"pU•ml.")

UI-----------------------------------

11530456090120150180

LI服IOOR前荀糖时间/min

A.②③①B.③②①C.②①③D.③①②

30.B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会发生两次选择:在骨髓中分化时经历第一次选择,凡是不能

识别自身抗原的B淋巴细胞会凋亡,保留下来的B淋巴细胞一般不会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

答;在外周免疫系统中,B淋巴细胞识别特异性外来抗原后发生第二次选择。凡是能表达高

亲和力抗原识别受体的保留下来,其余的几天后死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B淋巴细胞分化前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成分发生了变化

B.B淋巴细胞经过第二次选择后保留下来的是浆细胞

C.自身组织如果因为某些理化因素导致其抗原性改变,则可能罹患自身免疫病

D.B淋巴细胞的凋亡是受环境影响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

31.如图为人体肝脏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

d表示液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其组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

(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按照占体重的百分比,这四种液体的量从

多到少依次是。

(3)a〜d中氧气浓度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o

(4)a、b、c、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d的来源是,b的去向是(填

文字)。

32.小明同学查阅资料时发现,/氨基丁酸(GABA)也是一种神经递质。为探究卜氨基丁

酸(GABA)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还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先将电表两极分别接于B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未受刺激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上

图所示,此时突触后膜处于状态,理由是.

(2)小明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上氨基丁酸,然后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因为观察到电

表指针,于是他认为卜氨基丁酸可引起B神经元抑制。上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一般以

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结构特点。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

立即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或被突触前膜回收,请解释其中的生理意义:。

(3)善于劳逸结合的小明做完实验研究后去和同学踢足球。作为守门员,球来的瞬间他迅捷

地双手抓住足球,完成该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参与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填“脊髓”“大脑皮层”或“脊髓和大脑皮层”)。

33.如图1为人体内部分调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A、B、C、D表示激素;甲、乙、丙表示器官;表示抑制、“+”表示促进。

(1)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下丘脑作用于甲和乙的信息分子是。

(2)抗体1攻击破坏细胞b可导致人体血糖。图中②所示的生理反应除图示外,还

有0

(3)人体内环境中激素D的含量相对稳定,主要与(调节方式)有关。已知激素D

具有促进个体发育的作用,而药物M(只能用于注射)对激素D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某兴

趣小组为了验证药物M的作用,利用大小和生理状态相同的蝌蚪进行相关实验,记录结果如

图2所示。若甲组为空白对照组,则乙组和丙组的处理情况为。

(4)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调节的枢纽。除上图调节过程外,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主要通

过合成(激素名称)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了尿量和尿的成分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34.I.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

呈递抗原的功能。如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表面出现的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外具有作用

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KS2),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具有摄取、处理

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等。

(2)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

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可诱导细胞毒性T细

胞迅速增殖分化,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

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免疫。

H.药物A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临床用于肿瘤的治疗。研究人员利用H细胞对其作用机理

进行了相关研究。

(1)H细胞是一种肝癌细胞,机体对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功能。但由于

各种原因,癌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表达量,无法被免疫细胞识别,从而实现免疫逃逸。

(2)将H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加入D溶剂溶解的不同浓度的药物A溶液,24h后测

定细胞存活率•实验结果如表,由数据可知药物A对H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原因是

浓度/(pmlo.L1)015101520

细胞存活率/%100.098.2197.8597.1296.8796.24

(3)研究人员尝试对药物A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研究。将H细胞与T淋巴细胞按一定比例

混合,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A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癌细胞的凋亡率。对照组

的设置应为(填序号)。

①单独培养的H细胞

②单独培养的T淋巴细胞

③混合培养的H细胞与T淋巴细胞

④加入等量的D溶剂

⑤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且理化性质是在正常

范围内波动的,A正确;

B、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为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不是外环境),主要包括血浆、

组织液和淋巴,B错误;

C、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绝大多数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C正

确;

D、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

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故若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

组织液生成增加,D正确。

故选:Bo

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

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本题考查体液的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体液的组成以及

特点。

2.【答案】C

【解析】解:A、甲的渗透压主要来自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其中90%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A

错误;

B、乙组织液中有神经递质,则II可表示神经元,淋巴细胞可生活在甲血浆和丙组织液中,B错误;

C、若H表示肝细胞,血糖浓度低,肝糖原分解,血糖浓度高,则合成肝糖原,即乙组织液中的

葡萄糖浓度不一定高于甲血浆中,C正确;

D、正常情况下,甲与乙中的物质选择性能通过①②相互渗透,D错误。

故选:Co

分析题图:题图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人体细胞外液,其中1、II、III分别表示生活在甲、

乙、丙中的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关系。甲表示血浆,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

I表示血细胞,II表示组织细胞,in表示淋巴细胞。

本题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难度不大。

3.【答案】A

【解析】

【分析】

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分析图

中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有神经节,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

解掌握。

【解答】

A、③处神经元是该反射弧的中间神经元,其细胞体的细胞膜构成了突触后膜,能接受神经递质,

同时也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A正确;

B、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其传导路径长于抬手反射的反射弧,故往往是先发生抬手动作,后形

成痛觉,B错误;

C、电激④处,由于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而不能倒过来传递,故不能产生痛觉,

④所支配的肌肉产生兴奋而发生收缩,由于信息未经过神经中枢的处理,故不能产生逃避针刺的

反射,即不能发生规律性应答,C错误;

D、抬手动作的完成是一个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参与即可完成,D错误。

故选:Ao

4.【答案】B

【解析】解:A、记忆过程的四个阶段为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

其中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相当于短时记忆,第二、三级记忆相当于长时记忆,A错误;

B、经过反复重复,将新信息和已有信息的整合,则可能转化为第三级记忆,B正确;

C、第一级记忆中信息经过反复运用后,只有部分能转变成第二级记忆,C错误;

D、感觉性记忆通过增强注意就能转化为第一级记忆,D错误。

故选:B。

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本题主要考查记忆的概念和过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记忆过程的四个阶段,能结合相关信

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5.【答案】C

【解析】解: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全身各处,只是垂体细胞有受体,所以在垂体受

体结合发挥作用,A错误;

B、这只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小鼠,其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低,所以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正常小

鼠低,B错误;

C、若是这只小鼠的下丘脑受损,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可以促进垂体产生更多的促

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产生更多的甲状腺激素,因此其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大于注射前,

C正确;

D、若仅有垂体受损,则注射后甲状腺激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D错误。

故选:Co

1、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或者甲状腺激素含量低等情况下,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

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

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时,会反过来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

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小鼠的甲状腺正常,但是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是下丘脑受损或垂体受

损导致的。给这只小鼠静脉注射适宜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溶液,若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说明是下丘脑受损导致的,若甲状腺激素含量不变,则是垂体受损导致的。

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与甲状腺激素的功能,要求考生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和反馈调节机制,能正确分析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作答。

6.【答案】C

【解析】解:A、吹气的频率应与人体正常的呼吸频率一致,有利于肺启动,A正确;

B、给患者吹入的气体含有部分氧气,氧气可随着体液运到全身各处,B正确;

C、呼吸中枢位于脑干,C错误;

D、CO2通过体液运输到大脑刺激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产生的兴奋传至肺部,肺会重新开始收缩和

舒张,该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C。

1、人工呼吸方法很多,有口对口吹气法、俯卧压背法、仰卧压胸法,但以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

最为方便和有效。

2、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1)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

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2)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3)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4)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

泌活动的总枢纽。

(5)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本题考查脑的高级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

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7.【答案】D

【解析】解:A、当人体从常温环境进入0℃寒冷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并会不自觉发生颤

抖,这是人体与生俱来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与常温环境相比,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产热量会增加,导致散热也增加,从而维持体温的稳

定,B错误;

C、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C错误;

D、环境温度降低的感受器在皮肤,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

平衡,D正确。

故选:D。

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3)寒冷

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

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

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本题为信息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人体维持体温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体温调节的过程做

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和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8.【答案】B

【解析】解:A、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

B、T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B正确;

C、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的非免疫细胞产生,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属于免疫活性

物质,C错误;

D、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不

包括溶酶体,D错误。

故选:Bo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

县配山的'土而工布的磐7T细胞至赞―淋巴器官―$—*•效应T细胞

骨品中的融血干细胞冢搦胞心淋巴器官四整

A效应B细胞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体液免疫

直接

抗原f吞噬细胞一A修成-*胞增殖'分化A4二次免疫4

(处理)(呈递)(识别)I效应B细胞必也》抗体f发挥免疫效应

vA________.________A---------------、------"

▼Y

感应阶段反应阶段苑阶段

抗孱*瞽需fT®胞」增殖匚分编化髓QA厂产生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________________八_______________"If与靶细胞结合,

V---------------------------'-------------------------------------'

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淋巴细胞的起

源和分化过程,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

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9.【答案】A

【解析】解:A、结合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可知,该病为自身免疫病,而系统性红斑狼疮也是一种

自身免疫病,A正确;

B、患者症状缓解的检测指标是血液中胰岛素水平接近健康人,B错误;

C、胰岛。细胞死亡的原因是细胞毒性T细胞与之结合使其死亡,C错误;

D、治疗该病的过程会抑制T细胞的活性,进而导致患者免疫能力下降,D错误。

故选:Ao

根据题意可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由于自身免疫反应而被破坏,导致患者体

内胰岛素缺乏,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该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本题结合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免疫调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将所学免疫系统组成和作用、特异性免

疫过程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是解决问题的要点。

10.【答案】C

【解析】解:A、海蜗牛“学会”了防御,有助于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

牛也“学会”了防御,说明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B正确;

C、本实验对照组的海蜗牛需要注射没有受电刺激得海蜗牛腹部神经元的RNA,C错误;

D、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

防御,RNA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说明记忆形成可能和某些蛋白质的合成有关,D正确。

故选:Co

根据题干信息,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

“学会”了防御,而再设置对照组则发现没有此现象,说明对照组注射了没有受电刺激得海蜗牛

腹部神经元的RNA,但没有蜷缩的方式。

本题考查人脑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解:A、内环境是细胞外液,甲、乙、丙、丁依次是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其中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H是呼吸系统,HI是泌尿系统,②、④分别表示C02和代谢废物,B正确;

C、给病人输入0.9%NaCl溶液,目的是维持乙、丙、丁(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C错误;

D、口服药物后,药物分子要经过I(消化系统)进入血浆中,再经过W(循环系统)运输,作

用靶细胞,D错误。

故选:Bo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

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由图分析可知,甲是细胞内液,乙是血浆,丙是组织液,

丁是淋巴,I是消化系统,H是呼吸系统,III是泌尿系统,IV是循环系统。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

液;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答案】C

【解析】解:A、清水中几乎不含缓冲物质,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后,pH明显改变,故图中代表

清水组的是②⑤,A正确;

B、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缓冲物质能维持酸碱平衡,B正确;

C、本题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②⑤和缓冲液

组①④为对照组,C错误;

D、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分析,图中的结果表明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最强,D正确。

故选:Co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

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及实验设计思路。考查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解:A、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受躯体运动神经

支配,A正确;

B、神经系统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过程,由于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所以人可以

控制自己是否跑开,B正确;

C、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C错误;

D、心脏等内脏器官的活动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D正确。

故选:Co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

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

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

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难度适中。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和识记、理解能力,对于A选项注意体

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难度适中。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T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一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

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一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一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

一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

A.a-b段体温维持正常,a-b段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A错误;

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温度降低,温差增大,B错误;

C.c-d段由于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C错误;

D.d-e段表示机体经调节后,产热散热相对稳定,产热速率大于a-b段,D正确。

故选D。

15.【答案】B

【解析】解:A、题中训练小狗趴下的过程涉及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命令引起小狗趴下属于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用手施力让小狗趴下”和“给予狗粮奖励”的基础之上的,需大脑皮层的

参与,A错误;

B、命令引起小狗趴下属于条件反射;吃狗粮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经过后

天的训练就能发生,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

C、施力让小狗趴下和命令引起小狗趴下的过程中,涉及的效应器相同,均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

支配的与“趴下”相关的肌肉,C错误;

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故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Bo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

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

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条件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技巧判断是否为反射的依据排是否有完整的反射弧。

16.【答案】D

【解析】解:A、a〜c段和①〜③段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部位Na+通道开放,Na+内流进入细胞,

导致神经纤维受刺激部位膜内外Na+浓度差减小,A错误;

B、c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所以若将离体神经纤维膜外Na+浓度增大,则Na+内流量增

多,甲图的c点将上升,但K+浓度影响的是静息电位,增加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不改变动作电

位的峰值,B错误;

C、静息电位是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的外正内负的电位,而不是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的电

位差,C错误;

D、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中是由感受器感受刺激,经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最后传到效

应器,故机体内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D。

(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

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

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

恢复为静息电位。

本题以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了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静息电位和

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识记神经纤维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而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

传导方向相反。

17.【答案】B

【解析】解:A、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以后发

挥作用,不进入突触后膜内,A错误;

B、神经递质释放和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均消耗能量,缺氧会使细胞产生的能量减少,

所以缺氧会影响神经递质释放和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提高受体部位递质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可以推测,抑郁与神经递

质的含量过低有关,C错误;

D、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简单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

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D错误;

故选:Bo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

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

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兴奋在突触处产

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本题考查了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解题关键是能读懂图形,区分出a、b、c代表的内

分泌腺以及①、②、③代表的激素。

【解答】

A.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分析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

是下丘脑,A正确;

B.由图中可知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多种器官,B正确;

C.激素③水平降低,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C

错误;

D.幼年时,②促甲状腺激素,③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导致呆小症,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D正确。

19.【答案】A

【解析】解:A、手指弯曲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大脑皮层中央前回躯体运动中枢,A正确;

B、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B错误;

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错误;

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D错误。

故选:Ao

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能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

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神经中枢(背外侧面)

本题要求学生理解人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代表区功能图,理解大脑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

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对肢体运动的调节具有交叉支配的特征。

20.【答案】A

【解析】解:A、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可以促进幼年个体的生长发育,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能够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所以切除幼年狗的垂体,其生长

发育停滞与体内缺乏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有关,A正确;

B、雌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

C、在遭遇突发状况时,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多,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而肾脏细胞不能

分泌激素,C错误;

D、促胰液素是动物激素,激素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不需要通过导管运输,D错误;

故选:Ao

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输而发挥调节

作用。

本题考查了内分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1.【答案】B

【解析】解:A、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贮存

在ATP中,A正确;

B、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会促进胰岛素释放,降低血糖,B错误;

C、根据图示,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C正确;

D、K+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可以导致Ca2+通道打开,Ca2+内流,促使胰岛素的释放,故促使

K+通道关闭的药物也能促进胰岛素的释放,D正确。

故选:Bo

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

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D

【解析】解:A、机体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A

错误;

B、原尿中的水分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水通道蛋白通透性增强,水分通过协助扩散进入肾小

管上皮细胞,B错误;

C、排尿是人体排出水的主要途径,C错误;

D、从30℃的环境中进入的环境中,外界温度降低,汗液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细胞外液

渗透压降低,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减少,D正确。

故选:D。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一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受到刺激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一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一尿量减少。同时大

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T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T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T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减少一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一尿量增加.

本题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

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3.【答案】C

【解析】解:A、正常人禁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集

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液渗透压升高,因此图中曲线I表示正常人的尿液渗透压,其对照

作用,A正确;

B、中枢性尿崩症注射抗利尿激素仍然能够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液渗透

压升高,因此曲线n可以表示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B正确;

C、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因此肾性尿崩症患者体内的抗利尿激素的含

量较正常人的偏高,C错误;

D、由于尿崩症患者排出的是低渗尿液,因此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偏高,尿量偏大,D正确。

故选:Co

1、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

收。

2、分析曲线可知图中曲线I代表正常人,因尿液渗透压较高;曲线n和ni代表患者,尿液渗透压

较低,曲线H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说明是由于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的,故为中枢

性尿崩症;曲线ni为肾性尿崩症,因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并未改变,与正常人相比抗利

尿激素反而偏高。

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要能识记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能够根据题

干信息和曲线的走势判断正常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24.【答案】c

【解析】解:A、图中物质戍可与抗原结合,应该为抗体,故实线表示体液免疫;虚线代表的免

疫结果为丙细胞裂解死亡,故虚线表示细胞免疫,A错误;

B、图中甲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抗原;乙细胞为浆细胞,浆细胞不

能识别抗原,B错误;

C、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与记忆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即蛋白质有关,C正确;

D、浆细胞不具有增殖分化的能力,不具有细胞周期,D错误;

故选:Co

体液免疫过程为: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

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

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

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

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

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

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本题结合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解,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

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

识准确答题。

25.【答案】C

【解析】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将离体的神经一肌肉接头放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

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说明阿托品阻止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滴加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抑制乙酰胆碱的水解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说明阿托品没

有破坏突触的结构,也没有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阻断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可能是因

为阿托品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和受体结合,进而影响了突触处的

兴奋的传递。

故选:Co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电信号会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