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州四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般、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宇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蹼,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固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子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客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3分)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4.材料二在论证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6分)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4小题,16分)文本一:丹柯[苏联]高尔基古时候有一族人,他们生活在宁静的草原上,快乐、强壮、勇敢。在他们周围,三面都是浓密的树林,望不到尽头。有一天,突然来了一群人。这些人霸占了他们的家园,把他们赶到了树林深处。树林昏暗阴沉,桠枝密密层层缠结在一起,遮蔽了天空。太阳光落在泥沼的水面上,升起一股恶臭。瘴疠让一些人接连地死去了。他们习惯了草原的广阔天地,在这里终将灭亡。无数个长夜,人们在树林低沉的喧响下,在泥沼恶浊的瘴气间,思考着他们的出路。他们明白,要想活命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往后退,可是那边有凶狠强大的敌人,以他们的实力根本无法战胜对方;另一条路是朝前走,可是那边有阴森恐怖的树林,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去路,还有无数泥淖和沼泽,张开大口等着吞噬他们。他们坐在那里想来想去。石头一样的大树立在灰暗中,不响也不动。篝火燃起时,密密匝匝的大树更紧地挤过来,好像要压碎他们。风吹过树梢,林子发出低沉的声音,像是在给他们唱着哀歌。篝火的影子在他们面前跳着无声的舞蹈,好像森林和泥沼的魔鬼在庆祝它们的胜利……人们被思想弄得越来越衰弱,恐惧渐生。林子里开始听见一些议论,起初还是胆怯的、小声的,后来却越来越响了——有些人打算到敌人那儿去了——他们没有勇气战胜强大的敌人,于是准备把自由献给敌人了。他们被死吓坏了,不再畏惧奴隶的生活。就在这时候,丹柯站了出来。丹柯是族里一个年轻英俊的男子,他对大家说:“我们不能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为什么我们要把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我们应该到林子里面去,穿过林子,重建家园。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他们望着他,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着力量和烈火。“你领导我们吧!”他们说。于是丹柯领着他们向前走去。这条路很难走。四周是一片黑暗,泥沼张开它那龌龊的、贪吃的大口,似乎要把人吞下去;树木像牢固的墙一样挡住他们的去路,树枝纠缠在一起,树根像蛇一样伸向四面八方。他们走了很久,流了很多汗和血……树林越来越密,气力越来越小。有人开始抱怨起丹柯,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知道会把他们领到什么地方。丹柯仿佛什么都没有听到,坚定地走在前面,快乐而安详。这一天,树林里突然来了大雷雨。闪电在天空飞舞,雷声在头顶轰响,林子更加黑暗。这些渺小的人在巨大的树木中间走着。树木被闪电的寒光照亮,凶恶地低吼着,伸出满是疙瘩的长手,结成密密的网,要把这群人困往。人们疲乏透顶,勇气全失。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软弱,把怨恨都出在前面走着的丹柯身上。他们又倦又气,停下了脚步。在树林肆虐的喧响下,在颤抖着的黑暗中间,他们开始指责丹柯:“你对我们只是个无足轻重的人!是你害了我们!”“你领导我们,把我们弄得精疲力尽……”“……因此你就该死!”“是你们说‘领导我们’,我才领导的!”丹柯挺起胸膛说,“我有领导的勇气!可是你们做了什么?你们做的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你们只是坐在那里想,却不能拿出勇气走更远的路!”这些话使他们更加生气。“你该死!你该死!”他们大声嚷着。树林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吼声,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丹柯望着那些人——那些受够了苦的人,跟野兽一样把他围住。怒火在他心中燃起来,又因为怜悯而熄灭了。他爱他们,他知道如果没有他,这些族人一定会灭亡。他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他的眼睛里再次亮起强烈的火的光芒……可是他们看见他眼睛里的光,以为他发了脾气。他们像一群狼一样把他围得更紧,想捉住他,弄死他。他明白了他们的心思,这种心思让他的心痛起来,心里的火又燃烧起来。树林一直唱着阴郁的歌,雷声隆隆地响,大雨依旧在下……“我还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丹柯心里的声音比雷声更大。忽然他用手抓开胸膛,拿出自己的心,高高地举在头顶。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比太阳还要亮!树林突然安静下来。大树被这个火炬照得透亮,黑暗躲开它的光芒,仓皇逃跑,颤抖着跌进了泥沼龌龊的大口里。人们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我们走吧!”丹柯喊着,高高举起他那燃烧的心,照亮道路,领头向前走去。人们像着了魔似的跟着他向前走。树林又发出了响声,吃惊地、迟疑地摇动着树顶,它的喧响很快被匆促的脚步声盖过了。众人跟着这燃烧的心奔跑起来,跑得越来越有力。前面的树林忽然分开了,现出一片宽阔的原野,人们一下子浸在了被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里。虽然身后还有雷雨,可是在他们前面,太阳发出灿烂的光辉,草原好像呼吸一样时起时伏,草叶上颗颗雨珠闪着钻石一样的光亮……黄昏来了,河面上映着落日的霞光,红得透亮,就像丹柯撕开的胸膛里淌出的热血。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匍匐在面前的广袤草原——望着这自由快乐的土地,倒下来,死去了。那颗燃烧的心裂开来,散成许多星火,在草地上渐渐隐去了。(有删改)文本二:有时,自然环境不仅仅是背景,还作为一个与人匹敌的对手存在。自然越是严酷,给众们出的难题越多,就越显得人类战胜自然的英勇。自然环境和人物一样,也是小说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摘自《外国小说欣赏》)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族人“快乐、强壮、勇敢”是反语,与下文面对困境时表现出的懦弱、自私形成对比,体现作者对他们的鄙视。B.丹柯受到族人指责时,心中怒火燃烧却“又因为怜悯而熄灭”,这种矛盾心理真实可信,也使其形象更为饱满。C.小说的主题通过对材料的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来,就有了多种可能。D.小说以“那颗燃烧的心裂开来,散成许多星火,在草地上渐渐隐去了”做结尾,意味深长,更能够感染读者。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沿用了讲故事中最为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口吻,讲述的故事有草原民间传说的神秘感。B.作家歌颂的不是愤世嫉俗的个人主义英雄,而是以自己燃烧着的心为人民照亮前进道路的勇士。C.小说情节发展一波三折,主人公丹柯与族人的对比贯穿始终,最后的结果是正义战胜了邪恶。D.作者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比如对险恶环境描写的夸张和铺饰,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明显。8.丹柯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4分)9.根据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中两处画线句子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6分)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本题共5小题,20分)(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二)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凡有四端A于我者B知C皆扩D而充之矣E若火之始F然G泉之始达。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贼,指伤害,与《兼爱》“故贼人以利其身”的“贼”意义相同。B.恶,指何,怎么,与《兼爱》“恶施不孝”的“恶”意义相同。C.义,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与孔子相比,孟子关于“义”的论述更为细致。D.病,指重病。与《窦娥冤》中“一星星尽诉相思病”的“病”意义相似。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中心,由仁心推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的仁心,因而仁政也应是天经地义的。B.材料一中,孟子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C.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浩然正气”指的是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和人格力量。D.材料二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只围绕着“什么是浩然之气”展开的讨论。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常常出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2)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14.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3分)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共9分)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五、情景默写(共5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3)李商隐《锦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的数目字,引发了后世读者的多种解读。(4)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思考宇宙和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的两句诗是:“,。”(5)《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语意是递进发展的,如,“与子同仇”,侧重表达同仇敌忾的情绪,而“________________”则是行动的开始,“_________________”则指将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六、语言运用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

),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当然,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在这一点上,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18.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干打雷不下雨 B.又吃鱼又嫌腥C.前怕狼后怕虎 D.首尾不能兼顾19.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3分)20.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揠苗助长邯郸学步庖丁解牛七、材料作文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周作人曾说:“人生,有必要的忙,也要有必要的闲。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对于生活,忙而有价,用而有趣,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忙出意义,闲出情义,才能体现人生真正的价值。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2.C3.B4.①引证法,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证法,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5.①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韩愈、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顾炎武等)②“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川江河,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辨析文中相关的内容要点的能力。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C.“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中论证特点的能力。材料二综合运用了很多论证方法,其中“和而不同”“致中和,守静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引用名句证明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材料二的第二段中“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是引用史学大师陈寅恪话作为论据证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种引用名人名言作为文章论据证明文中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材料二的第二段中“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材料二第二段中“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要求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从中各举一例来证明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题目已经明确儒家和道家人生观。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有很多,比如杜甫,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类似的古代知识分子还很,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有很多,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其田园诗充分表现了其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其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又号“谪仙人”。自“酒中仙”,蔑视权贵,天子呼来不上船。曾经奉诏醉中起草诏书,令高力士脱靴。其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类似的古代知识分子还很多,比如“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等。具体作答时,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或知识储备中各选择一名,结合人物的相关经历,简要分析论证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即可。6.A7.C8.①勇于担当,有责任感。在外族入侵、环境险恶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带领族人寻找出路。②自信乐观(坚定勇敢)。在族人绝望时,未曾放弃希望,坚信能找到安居乐业的地方。③有牺牲精神(无私奉献)。面对族人的抱怨与质疑,掏出自己的心,照亮前进的道路。9.① 描写树林的低吼、雷电的恐怖,烘托族人对丹柯的怒气,反衬丹柯的坚定自信。② 描写丹柯的心化作火炬,照亮整个树林,体现丹柯的勇敢无畏、自我牺牲精神。【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体现作者对他们的鄙视”错,族人“快乐、强壮、勇敢”与下文面对困境时表现出的懦弱、自私形成对比,是为了衬托丹柯的自信乐观。坚定勇敢。故选A。7.正义战胜了邪恶有误。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1)根据“突然来了一群人。这些人霸占了他们的家园,把他们赶到了树林深处”“无数个长夜,人们在树林低沉的喧响下,在泥沼恶浊的瘴气间,思考着他们的出路”“人们被思想弄得越来越衰弱,恐惧渐生。……就在这时候,丹柯站了出来。丹柯是族里一个年轻英俊的男子,他对大家说:‘我们不能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为什么我们要把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我们应该到林子里面去,穿过林子,重建家园。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分析,在外族入侵、环境险恶的情况下丹柯挺身而出,他带领族人寻找出路,体现了是丹柯是一个勇于担当,有责任感的人。(2)根据“这条路很难走。四周是一片黑暗……有人开始抱怨起丹柯,说他年轻没有经验,不知道会把他们领到什么地方。丹柯仿佛什么都没有听到,坚定地走在前面,快乐而安详”“丹柯挺起胸膛说,‘我有领导的勇气!可是你们做了什么?你们做的什么是对自己有益的?你们只是坐在那里想,却不能拿出勇气走更远的路’”“丹柯望着那些人——那些受够了苦的人,跟野兽一样把他围住。怒火在他心中燃起来,又因为怜悯而熄灭了。他爱他们,他知道如果没有他,这些族人一定会灭亡。他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他的眼睛里再次亮起强烈的火的光芒……”“他爱他们,他知道如果没有他,这些族人一定会灭亡。他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分析,在族人绝望时,未曾放弃希望,坚信能找到安居乐业的地方。体现了是丹柯是一个自信乐观、坚定勇敢的人。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1)分析第一处的景色描写的作用第一处的景色描写是“树林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吼声,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前行的路上,人们因为极度疲倦,就把怨恨都出在前面走着的丹柯身上,他们抱怨丹柯弄得他们精疲力尽、谩骂丹柯该死,说他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句中“树林不停地发出低沉的吼声”描写了树林的低吼声,“电光把黑暗撕成了碎片”描写了雷电给人的恐怖感,是为了烘托族人对丹柯的怒气;结合下文“柯望着那些人——那些受够了苦的人,跟野兽一样把他围住。怒火在他心中燃起来,又因为怜悯而熄灭了。他爱他们,他知道如果没有他,这些族人一定会灭亡。他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他的眼睛里再次亮起强烈的火的光芒……”分析,此处对树林和电光的描写,也反衬了丹柯的坚定自信。(2)分析第二处的景色描写的作用第二处的景色描写出现在丹柯“忽然他用手抓开胸膛,拿出自己的心,高高地举在头顶。他的心燃烧得跟太阳一样亮,比太阳还要亮”之后。“树林突然安静下来”是因为丹柯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照亮人们前行的路;“大树被这个火炬照得透亮,黑暗躲开它的光芒,仓皇逃跑,颤抖着跌进了泥沼龌龊的大口里”写出了丹柯的心的巨大力量。“这个火炬”比喻丹柯的心,这句话描写出丹柯的心化作火炬,照亮整个树林,着凉了人们寻找家园的路。结合下文“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匍匐在面前的广袤草原——望着这自由快乐的土地,倒下来,死去了。那颗燃烧的心裂开来,散成许多星火,在草地上渐渐隐去了”可知,此处的酱色描写体现丹柯的勇敢无畏、自我牺牲精神。10.BEG11.D12.D13(1)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内交所以要誉“于……“状语后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2)这些言辞,如果产生于其内心,就会有害于政令;发布于政令之中,就会有害于事务。(补充主语害发政)14.①要通过不断地积累正义来促其产生;②靠正直去培养;③要时时刻刻使之合乎正义与道德;④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⑤行为要无愧于心。【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凡有四端于我者”作句子主语,其中“者”有停顿作用,其后断开,即B处;“矣”,句末语气助词,其后停顿,即E处;“若火之始然”与“泉之始达”结构一致,单独成句,“泉”前断开,即G处。故在BEG三处断句。11略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D.“是围绕着‘什么是浩然之气’展开的讨论”错。材料二先总后分,分别讨论了“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两个问题,选项分析不全面。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内交“结交,內通“纳”。“所以”,“……的原因”;“要”,通“邀”,邀取、博取;“乡党”,同乡;“要誉于乡党朋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乡党朋友要誉”。(2)补充主语“这些言辞”害“妨害有害”发“发布”政“政令”)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可知,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启发我们靠正直去培养。根据“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可知,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所以提示我们要通过不断地积累正义来促其产生,要时时刻刻使之合乎正义与道德。根据“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可知,(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它,不能停止下来;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妄自助长它,启发我们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妄自助长。根据“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可知,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提示我们行为要无愧于心。参考译文:(一)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二)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15.B16.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17.(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5)与子偕作与子偕行18.C19.示例一: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示例二:寓言里有“刻舟求剑”的故事示例三:“刻舟求剑”的成语19.第一位教师:①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②但未解释字词。第二位教师:①讲清词义和变化,增长知识;②但未讲整体含义及使用。第三位教师:①知识、道理结合较好,②解说全面,简明扼要。20.答案示例“揠苗助长”:①有人忧虑禾苗不长而去拔高禾苗,禾苗却枯死了。②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把事情弄糟。“邯郸学步”:①有人学邯郸人走路,不但没学会,连自己的走法也忘了。②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反而忘了本。“庖丁解牛”:①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准确自如。②后来用以表示技艺高超,运用得心应手。【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A.指只有声势而没有实际行动。B.比喻既想做某事或得某物,又嫌弃它。C.意思是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D.顾头顾不了尾,前后无法照应。语境与“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意思相反,指做事犹豫不决,顾虑太多,应选“前怕狼后怕虎”。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前文内容可知,这里老师在讲“釜”和“舟”的意思,而“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是关于“釜”的例子,此处需要一个古代诗歌或者成语中关于“舟”的例子,按照“釜”的例子的写法,应采用“……的……里有……的句子”的句式表达。可写: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寓言里有“刻舟求剑”的故事)。或者直接写:“刻舟求剑”的成语。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拟写要点的能力。题干要求从所给三个成语中选择一个给学生讲解,要求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只拟写讲解要点,并有字数限制。首先分析第三位教师讲解的内容,“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这是先讲解了与成语有关的故事,解释成语的基本意思;“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这是讲解了成语的引申意义,即现在的含义。仿照这个讲法,如选择“揠苗助长”,应先讲述宋人的故事,要点应有“拔高禾苗,禾苗却枯死了”;再讲成语现在的含义,要点应有“罔顾规律,弄巧成拙。”。如选“邯郸学步”,先讲学邯郸人走路的故事,要点应有“没有学会,忘了自己的走法”;再讲现在的含义,要点应有“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反而忘了本。”。如选“庖丁解牛”,先讲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要点应有“游刃有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