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导论-第4章-新精神分析理论与应用_第1页
人格心理学导论-第4章-新精神分析理论与应用_第2页
人格心理学导论-第4章-新精神分析理论与应用_第3页
人格心理学导论-第4章-新精神分析理论与应用_第4页
人格心理学导论-第4章-新精神分析理论与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门人生哲学的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许燕2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衰落:精神分析中性的滥用和新疗法的出现,使得精神分析治疗热度下降。同时,科技的发展、理性的膨胀,使得以往的压抑变成了焦虑、恐惧、孤独、无意义感等新的问题。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强调自我的功能,反对以本我为中心的泛性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影响,反对本能决定论;代表人物有:霍尼、弗洛姆、沙利文、埃里克森等。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到新精神分析学派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大多以西方人群为被试,它们假设人群之间的差异很小,这类样本可以代表任何群体。然而,这些假设真的成立吗?研究发现:不同文化下人们在很多心理变量上存在差异自我构念(self-construal):心理学跨文化研究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西方文化下的人:更偏向独立型自我构念,更倾向于从自身的内在特质来认识自己,鼓励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东亚文化下的人:更偏向互依型自我构念,更多通过社会网络来定位自己。理论思考:文化心理第一节

人性哲学一、社会文化决定论时代背景二十世纪20、30年代大范围经济危机失业和贫穷冲击着人们的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急剧升高。第二次世界大战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社会普遍弥漫着恐惧和不安的气氛。一、社会文化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理论家所不同,新精神分析理论家普遍对人性持积极的态度,认为阻碍人格健康发展的是外界不利的社会因素,而非人性本身。霍尼认为,当时社会文化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当社会文化环境的意义凸显时,生理因素的作用就变为次要;社会文化会决定个体的追求,如权力、财富等,并进而决定人格;虽然特定文化下人所面临的问题具有共性,但并不说明问题是来自于人性,社会文化才是根源;神经症人格是由时代和文化所存在的种种困境所造成的,文化困境应对社会中人们所共有的心理问题负责。

霍尼性格复杂,坚强与脆弱、同情与冷漠、领导与顺从等诸多矛盾特质并存;聪明,勤奋;但自卑、孤僻、抑郁。人物印象霍尼开创了女性心理学研究。反对弗洛伊德提出的“阴茎妒羡”概念女性想得到的并不是男性的器官,而是社会对男性的偏爱。男性与女性固然存在先天的生物学差异,但决定男女人格差异的是后天经历的社会文化因素。提出“子宫妒羡”男性的潜意识中可能也嫉妒某些女性特质,比如生育能力理论思考:女性心理学理论如何体现社会文化观?二、从人际关系的视角看人格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interpersonaltheory):美国精神分析学者沙利文强调人格依托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有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环境中人格才能得以发展。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生命早期与母亲的关系是一生中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早期母婴关系做了详尽的阐述。二、从人际关系的视角看人格客体关系理论强调母子关系,认为母亲的养育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基础。与精神分析理论不同:精神分析理论:将客体定义为人、人的组成部分或者其他满足欲望的物体。客体关系理论:将对本能驱力的关注转为以人际关系为核心,将客体定义为他人,客体关系即个体与真实或想象他人的关系。第二节

人格结构一、自我的结构霍尼: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分为现实自我(actualself)、真实自我(realself)和理想自我(idealself)。三种形态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导致神经症。埃里克森:自我是人格中的一个独立的,并且具有强大的建构功能的部分。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维持同一性。一、自我的结构现实自我个体在此时此地所拥有和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是别人所能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独立于个体的自我概念和知觉之外。暂时的、可变的真实自我可能的自我,个体自我实现的真正中心,个体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只要成长于适宜的环境,真实自我就能发展为健全的人格。理想自我不可能自我、为逃避冲突设想出来的虚假自我过度追求理想自我会导致自我异化,或形成神经症或病态人格,这种状态也被称为“应该的专制”。二、自我的功能同一性(identity)由埃里克森提出,用于描述自我的功能。是一种复杂的内心状态,包括如下内涵:个体感(individuality):感觉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完整感(wholeness):内心完整,能整合为有意义的整体连续性(continuity):能体验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续社会团结感(socialsolidarity):内心理想与价值观与某一群体一致,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肯定二、自我的功能同一性危机(identitycrisis)个体由于缺乏同一性而感到的混乱和失望。同一性对个体人格的成熟与完整至关重要。第三节

人格动力一、神经症需要(一)基本焦虑与安全感寻求基本焦虑(basicanxiety)年幼的儿童对无法掌控的外界环境所产生的无助的、孤独的、不安的恐惧感。基本罪恶(basicevil)→基本敌意(basichostility):基本焦虑的产生路径基本罪恶:父母在照料儿童中的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比如专制、过度保护、溺爱、羞辱、残暴、完美主义、反复无常、忽视、冷漠、不公正,等等。父母如果经常表现出这类行为,就可能使儿童产生基本敌意。但儿童为了生存又必须压抑对父母的敌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无能为力、无依无靠的深深的焦虑。基本焦虑:可以指向除父母以外的任何人,它是一种非理性的,并且具有弥漫性的情感体验,是神经症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一、神经症需要(二)神经症需要的特征概念:是个体为了应对基本焦虑而采取极端方式进行自我防御的策略。四个特征:强迫性:带有“必须”的特点,例;如“我必须超越所有人”,强制自己或他人要这样要那样;极端化:充满过分夸张的想法;不合理性:一种难以满足的需要;永不知足:对爱、对金钱、对权力过度索取,不相信自己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或者懒于自给自足,不得不依赖于外部世界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一、神经症需要(三)10种常见的神经症需要对绝对关怀和赞许的神经症需要对主宰生活伴侣的神经症需要对权力的神经症需要对剥削和利用他人的神经症需要对地位和声誉的神经症需要对自我崇拜的神经症需要对成就和野心的神经症需要对限制自己的神经症需要对自给自足和独立自主的神经症需要对完美无缺的神经症需要二、人类的存在需要(一)人类的两难问题(humandilemma)理性使人类从自然中独立,却又孤立无援。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生与死的矛盾自我实现与人生短暂的矛盾独立与孤独的矛盾现代人的两难困境:安稳vs.自由二、人类的存在需要(二)人类的存在需要关联的需要爱:在保持自我的独立与完整的前提下,与自身以外的某人或某物的统一。爱能够满足关联的需要,不成熟的爱会形成不健康的共生联合体(symbioticunion)。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建立联结是一种自恋。寻根的需要渴望有所归属。早期由母亲来满足这一需要,后期要通过与世界创造新的联系,建立新的根基来满足。固着于与母亲的联系可能会导致病态心理或行为。二、人类的存在需要(二)人类的存在需要同一性的需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大多数人的同一性仍依附于国家、宗教、职业或者其他的群体,可能会造成自我独立性的丧失。超越的需要超越被动境地的欲望,试图获得掌控感。一方面可以通过创造来满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破坏或毁灭来获取掌控感。二、人类的存在需要(二)人类的存在需要定向框架和献身目标的需要定向框架:指导人类与世界统合的地图,帮助人们组织和理解各种问题,引导人们的行为。健康的定向框架强调理性、科学与爱,不健康的定向框架导向极端。献身目标为人生提供意义,引导个体走向自我实现。刺激的需要可分为反射性刺激(如性、暴力)和建设性刺激(激发意志)三、人际关系需要(一)基于人际关系的能量系统人格是一个假想的实体,由人际事件组成。人格是一个能量系统,能量以紧张(tension)和能量转化(energytransformation)的形式存在。紧张: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作势能,它可能来源于生理需要,也可能来源于安全感的威胁。能量转化将紧张转化为内隐或外显的行为,以此来满足需要或减轻焦虑。需要:建设性的紧张,有机体内外环境不平衡而引起的紧张状态。暂时性的,只要获得满足就会平息,但也可能反复出现。焦虑:破坏性的紧张,没有明确的来源,很难满足,只能通过人际安全的形式来缓解。三、人际关系需要(二)人际情境中的人格动力动力机制:个体在人际情境中的典型行为模式亲密关系:

两个具有对等地位的人之间的一种有具体指向的密切的人际关系,产生于早期对温柔的需要,促使双方进行爱的行动,从而摆脱孤独,减轻焦虑。自我系统:

人们为了避免焦虑,维持人际安全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由“好我”和“坏我”两种自我意象组成。安全操作:

当人际情境中出现不符合自我系统的事件时,个体所采取的防御措施。可表现为否认、歪曲事实,或选择性忽视。三、人际关系需要(二)人际情境中的人格动力人格化(personification):个体在人际情境中形成关于自我和他人的习惯化意象的过程。好我:婴儿获得奖赏和温柔对待时形成;坏我:受到批评和惩罚时形成;非我:突遭严重的焦虑时拒绝将这些经验纳入自我意象,挤压至无意识层面,可能表现为梦、精神分裂或其他分裂性反应。第四节

人格发展一、婴儿期发展马勒正常自闭期正常共生期个体分离期温尼科特绝对依赖期相对依赖期趋向独立期(一)从共生到独立一、婴儿期发展(二)儿童的精神世界生本能投射到外部世界形成好客体,死本能投射到外部世界形成坏客体。好客体与坏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儿童的精神世界幻想:关于“好”和“坏”的潜意识表象防御机制:破坏性幻想会引发儿童的焦虑,为了应对焦虑婴儿主要采取内摄、投射和投射性认同等防御机制位置:婴儿经验的组织形式,包括偏执-分裂位置和抑郁位置两个基本位置童话故事中常常隐含着“好母亲”和“坏母亲”的形象。白雪公主的亲生母亲和继母。“好母亲”往往早逝:这一设定使得好母亲与坏母亲隔离,保证好母亲不受坏母亲的危害。并且以“坏母亲”为首的邪恶力量终将被打败,善良正义的一方得到幸福和快乐。在童话故事中,好与坏完全分裂,凸显了好与坏之间的斗争,清晰地体现了客体关系理论所说的人类保护好客体,毁灭坏客体的原始欲望。理论思考:童话故事的隐喻二、毕生发展心理社会理论(psychosocialdevelopment):埃里克森提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人格发展的决定作用。将个体的发展分为八个心理社会阶段,每个阶段需要解决一个主要的危机。二、毕生发展

心理社会危机获得能力对应弗洛伊德发展阶段婴儿期信任vs.不信任希望口唇期儿童早期自主vs.羞怯、疑虑意志肛门期游戏期主动vs.内疚目标性器期学龄期勤奋vs.自卑能力潜伏期青年期同一性vs.角色混乱忠诚早期生殖期成年早期亲密vs.孤独爱生殖期成年期繁殖vs.停滞关怀老年期自我整合vs.绝望智慧中年危机:人到中年,如果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事业就很容易陷入中年危机。由于梦想的破灭,以及感知未来时间的缩短,他们感到内疚、痛苦、烦躁不安,无法适应人生的新阶段。然而纵观历史,可以看到许多中年之后才大器晚成的例子。生活视野:中年危机还是大器晚成?《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早年科举屡试不第,年过50才进入官场,但没过几年就因为看不惯官场而辞官。辞官之后,他只能靠卖文度日。就在这样贫困交加的晚年生活中,吴承恩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完成了传世名作《西游记》。第五节

人格适应当自由变成“枷锁”人类在获得了相当的自由的同时,也感受到自由所带来的焦虑、隔绝和无助。面对自由的枷锁,人们只有两种选择:从自由中逃离,回归人与人相互依赖的状态;或者通过创造性的爱和有意义的工作来实现积极的自由。一、逃避自由逃避

概念:应对自由的消极方式,指试图通过放弃自我来消除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隔阂,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为个体带来幸福。三种主要的逃避机制:独裁机制:具体表现为渴望臣服或主宰。追求强大的权力与控制,剥削和支配别人或者将控制权交给更强大者手中,臣服于权威,以克服自身的自卑感,获得力量感。破坏机制:希望消灭别人。趋同机制:放弃自己的个性,让自己变得和其他人一样,以此来试图消除自己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减轻孤独感和疏离感。客体化(objectification):对人性的忽视,意味着剥夺一个人的人格,“将人看作东西,而不是人”。工作客体化:权力的影响:在工作等级关系中,高权力的人会将他们的下属视为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从而忽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类特质。环境的影响:仅仅是处于工作环境或者在非办公室环境中讨论工作,就会发生工作客体化。无论是客体化他人,还是被他人客体化,都会给个体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因此,反思和探索如何减少工作情境中的客体化是很有必要的。心理实验室:工作对人的客体化二、创造性的爱人类存在问题的答案:创造性的爱获得积极的自由需要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自发性的创造使人类得以在将自我与自然相统一的同时保有自我的个性。创造性的爱是人类存在问题的全部答案。爱的定义是主动的参与,而不是盲目的沉迷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爱的要素关心、责任、尊重、了解。第六节

人格类型一、神经症趋向神经症患者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主要有三种避免焦虑的方式,发展正常的人可以灵活地运用这三种方式,而神经症患者往往局限于某一种方式。神经症趋向可分为三种:亲近他人对抗他人回避他人二、神经症人格

神经症需要人格类型应对策略行为方式基本想法关怀和赞许顺从型自贬亲近他人“如果你爱我,你就不会伤害我”、“如果我放弃自己,我就不会受到伤害”主宰生活伴侣权力剥削和利用他人攻击型扩张对抗他人“如果我拥有权力,那就没有人能够伤害我”地位和声誉自我崇拜成就和野心限制自己自给自足和独立自主退缩型退缩回避他人“如果我向后退缩,就没有什么能够伤害我”完美无缺霍尼在界定神经症时首次使用了心理与文化的双重标准心理标准:认为神经症是一种由恐惧、对抗恐惧的措施、为了缓和内心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办法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文化标准: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时称之为神经症(文化标准)。一方面,心理行为的正常与否取决于所处社会文化的规定;另一方面,共同的文化背景又会给人带来共同的心理问题。理论思考:神经症的双重标准三、社会性格(socialcharacter)性格取向(characterorientation):弗洛姆认为,个体的人格主要由性格取向体现。性格由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习得,是人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性格:指一定文化下大多数人共同具有的性格结构,体现了社会文化对性格形成的影响可分为生产性(productiveorientations)和非生产性两种取向(nonproductiveorientations),又可细分为:接受性格:依赖于外界的给予剥削性格:采用攻击性的方式向外界攫取囤积性格:拒绝与外部世界发生交换和分享市场性格:关注并寻求交换价值生产性格:健康的、发展充分的性格,包括工作、爱和理性第七节

理论特色与发展一、理论特色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一脉相承,但也有着鲜明的差别。

新精神分析经典精神分析人性观积极消极人格动力社会文化生物本能人格结构自我的完整性和功能三我结构人格发展生命全程生命早期二、理论发展依恋(attachment)理论是精神分析在当代发展的集中体现。依恋是人们生活中与某个特定对象之间强烈的情感联系,是在婴儿与照料者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依恋构成了人们许多重要人际关系的基础。二、理论发展(一)童年期依恋儿童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安全与不安全依恋的形成路径儿童在与照料者分离的时候会表现出依恋行为,比如哭泣和寻找等,并且根据照料者的回应调整自己的行为。得到及时且适当的回应的婴儿会与照料者形成安全的依恋。得不到回应,或者照料者回应混乱的婴儿则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二、理论发展(一)童年期依恋依恋行为系统示意图二、理论发展(二)成人依恋早期的母婴关系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内化,形成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workingmodels):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经验可能内化为“没有人需要我”、“别人不值得信任”的工作模式;得到很好的照料的经验则会内化为“我是被爱着的”、“他人也值得被爱”的工作模式。成人的依恋关系呈现层级网络:最高层级为个体的最一般依恋模式,为童年期亲子依恋经验中所抽取的依恋表征。位于较低层级的为特定的依恋关系,随经验的积累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二、理论发展(二)成人依恋成人阶段的依恋主要体现在恋爱关系之中。安全型:对恋爱关系的满意度更高,他们能够感受到爱,并愿意付出爱,恋爱关系有更多的信任。回避型:害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担心与他人距离太近会使自己受到伤害,对恋爱充满怀疑。焦虑型:特别渴望爱情,他们需要被关注,又害怕被抛弃,唯恐失去伴侣,然而矛盾的状态导致他们的恋爱关系往往不能长久。亲密关系经历(ExperienceinCloseRelationship,ECR)由布伦南等编制,共包含36道题目,包括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分量表。前者反映个体对拒绝和抛弃的恐惧程度,后者反映个体对亲密感和依赖他人的不适程度。下面列举其中的10道题目,读者可以尝试回答,选择最贴合自己依恋体验的选项(1~7: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并反思。心理测试:你的依恋属于什么类型?我觉得依赖他/她是件很自在的事情。如果他/她不能像我所希望的那样在我身边时,我就会感到灰心丧气。当他/她开始要跟我亲近时,我会发现自己在退缩。当他/她希望跟我非常亲近时,我会觉得不自在。我有点担心会失去他/她。我需要他/她一再保证他/她是爱我的。如果无法得到他/她的注意和关心,我就会心烦意乱或者生气。我担心一个人独处。我跟他/她什么事情都讲。我会在很多事情上向他/她求助,包括寻求安慰和得到承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乃至冲突不断凸显,同时相互交流和理解也在日渐加深。那么,不同的文化特质是会不断趋同,消除隔阂,还是会不断异化,差异更加凸显呢?一项对1995—1998年、2020—2014年18个典型国家样本的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的研究:样本整体存在向发达的西方个体主义国家的典型文化特质转变的趋向,但不同的文化特质、不同国家的变化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父母对孩子所期待的特质方面:样本整体呈融合态势,对下一代所期待的特质侧面体现出人们所广泛看重的特质的转变。对于同性恋、堕胎、离婚、自杀等有道德争议的行为,样本整体均表现得较为宽容,但不同文化间的异质性有所增加,即呈现异化态势。前沿进展:全球化时代:文化趋同还是异化?

工作中的“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职业枯竭的表现之一“社畜”:来源于日本,是一种对“顺从”的上班族的贬义描述。“打工狗”“加班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