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近年来,金融技术发展迅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稳定性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安全。一方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风险管理系统中应用,建立高质量的综合服务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客户群的下沉、征信系统和模型的限制,对金融技术的开发起到的作用也很小,再加上商业银行的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信用风险。因此,如何利用金融技术来提高我国的信用风险,是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金融科技的研究,从理论上对金融科技和信贷风险进行了理论上的界定,并对其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其次,采用文本挖掘法对中国财经新闻网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利用固定效果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以验证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发展金融技术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呈现出倒“U”形。早期,由于商业银行对数据质量、算法模型、网络、技术企业等的依赖,以及声誉、战略等因素,对客户的信用风险有很大的影响。(2)在拥有自己金融技术分支机构的情况下,金融技术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在我国,设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商业银行,其信用风险呈现“U”形分布,由于未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其信用风险仍在持续上升,因此,运用金融技术技术的外溢效果来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并不显著,同时,设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商业银行也会增加其信用风险。关键词:金融科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信贷模型;ABSTRACT:Inrecentyears,therapiddevelopmentoffinancialtechnologyhashadaprofoundimpactonthedevelopmentofthenationaleconomy.Commercialbanksplayapivotalroleinthenationaleconomy,anditsstabilityisrelatedtothestabilityandsecurityoftheentirenationaleconomy.Ontheonehand,usebigdata,cloudcomputing,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othertechnologiesintheriskmanagementsystemtoestablishahigh-qualityintegratedserviceplatform;Ontheotherhand,duetothesinkingofthecustomerbaseandthelimitationofthecreditreportingsystemandmodel,ithaslittleeffectonthedevelopmentoffinancialtechnology.Inaddition,theimpactofthetechnicalriskandoperationalriskofcommercialbankswillinevitablyaffectthecreditrisk.Therefore,howtousefinancialtechnologytoimproveChina'screditriskisamajorissuefacingthecurrentbankingindustryinChina.Firstofall,throughtheresearchonfinancialtechnologyathomeandabroad,thispapertheoreticallydefinesfinancialtechnologyandcreditrisk,andtheoreticallydiscussestheirmechanisms.Secondly,thetextminingmethodisusedtoconductanempiricalstudyonChinaFinancialNewsNetwork.Finally,thefixedeffectmodelisusedtoconductanempiricalanalysisofthecreditriskofChina'scommercialbankstoverifyitsimpactonthecreditriskofChina'scommercialbanks.Throughempiricalanalysis,thefollowingconclusionsaredrawn:1)TheimpactofthedevelopmentoffinancialtechnologyonthecreditriskofChina'scommercialbankspresentsaninverted"U"shape.Intheearlydays,duetothedependenceofcommercialbanksondataquality,algorithmmodels,networks,technologyenterprises,etc.,aswellasreputation,strategyandotherfactors,thecreditriskofcustomerswasgreatlyaffected.(2)Inthecaseofhavingitsownfinancialtechnologybranch,theimpactoffinancialtechnologyonthecreditriskofcommercialbanksisdifferent.InChina,commercialbanksthathavesetupfinancialtechnologysubsidiarieshavea"U"shapeddistributionofcreditrisk.Sincenofinancialtechnologysubsidiarieshavebeensetup,theircreditriskisstillrising.Therefore,itisnotsignificanttousethespillovereffectoffinancialtechnologytoimprovethebank'screditrisk.Atthesametime,commercialbanksthathavesetupfinancialtechnologysubsidiarieswillalsoincreasetheircreditrisk.Keywords:financialtechnology;Commercialbanks;Creditrisk;Creditmodel;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信贷规模的研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今天,科技与资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生产要素,其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最大价值已成为必然。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数据也随之涌现。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问世,每一位用户都成了信息的主要来源。在产生大量数据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而资讯科技的发展,使得资讯科技能够有效地处理、分析、整合资料,使产品与服务在各方面得到提升。现在,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与升级,使得数据的产生、储存、使用、共享、归档、销毁等全过程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2011年,美国硅谷、英国伦敦正式推出了“Fintech”这个术语,这标志着基于新技术的金融技术时代的来临。尽管金融技术在之后的一段时期里一直默默无闻,但是在2015年前后,金融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投资与发展的热潮,并且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金融技术与工业数字化带来的巨大冲击。根据壹零财经《金融技术发展指数》,从2016年开始,代表着金融技术投资与投资与社会认同的总体指数,在2018年第二、三季度曾一度超过2016年1月(基期)的2.5倍。中国长期积累的数字基础建设和巨大的市场,已经为金融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2018年,中国发生了615起金融技术融资,超过了世界的半数;在世界范围内,筹资规模达到了3256.3亿元,占到了74.7%。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其中明确指出,到2021年,金融科技"四梁八柱"将成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金融科技发展战略确定了金融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到2021年,促进金融科技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金融科技应用先进可控、金融服务能力稳步增强、金融风控水平明显提高、金融监管效能持续提升、金融科技支撑不断完善、金融科技产业繁荣发展。金融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银行的发展造成了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性和破坏性的冲击。在支付结算上,根据中央银行的统计,截止到2019年末,有255家持有支付许可证的公司。第三方支付凭借其数据、技术、附加服务等诸多优点,可以弥补传统商业银行在个性化、多样化等方面的不足,进而蚕食银行的业务。在储蓄和理财领域,随着金融技术的进步,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渠道也越来越多,大量的网络理财产品如余额宝等,客观上对银行的存款和理财产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信用融资上,由于传统的信贷方式受限于融资效率低下、资金渠道相对薄弱,已经不能满足像中小微企业、个体顾客这样的长尾客群。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利用金融技术实现的网上借贷方式可以实现规模更小、更方便、更高效的借贷,这对银行业的深入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其实,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早期,人们就认识到了数字经济对银行发展的冲击,许多银行都面临着"脱媒"的严重问题。由于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把数字技术作为自己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的应用也将日益完善。当然,在冲击效应的同时,金融技术也为商业银行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中国金融业的收入在2013年只有695.1亿元。而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高达9698.8亿元,年均增速接近70%。随着金融技术逐渐脱离网络金融,向后端、全链方向发展,其在传统金融体系中的发展和运用,将会给整个金融行业带来新的变化。一方面,金融技术将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观念、业务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变革,进而提高其业务创新能力。在金融技术的支持下,传统的商业银行能够重构数据生态,进一步整合多种数字渠道,提高数据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数据体验。另一方面,金融技术对商业银行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金融技术可以帮助银行改进传统的信贷评价系统、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单一操作费用、扩大贷款覆盖范围、大幅提升贷款效率等。根据工商银行的统计,中国工商银行的移动银行客户数量为3.49亿,其中6770万的活跃客户,是业内最大的移动客户。招商银行的个人客户有1.3亿,而招商银行的官方APP有一亿,这说明移动银行的客户比例接近90%。二、研究意义第一,理论意义。近些年来,由于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产生了一些影响,银行也开始布局金融科技来应对新产生的冲击,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对信贷风险及其管理的影响。不过之前的文献研究大多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所以本文从金融科技的本质和特征出发,定性分析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对信贷风险影响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定量研究的方式来进行实证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水平的研究做出了补充与拓展。第二,实际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区块链、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技术与金融业也日渐交融,逐渐成为金融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商业银行为增强竞争力、扩大收入来源也开始布局金融科技,与此同时,也给金融业的稳定与监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途径。信贷风险的管理是信贷业务的重中之重,所以有必要探究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对信贷风险有怎样的影响以及传导机制,对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改善信贷风险管理、增强银行稳定性和为监管部门提供新的思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金融科技对拥有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商业银行和没有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来研究是否拥有金融科技子公司对银行信贷风险承担的差异化影响,拓展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承担的分析视角,也为不同种类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科技提供思路与参考。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以往有关网络金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网络金融方面。谢平和邹传伟(2012)首先提出了网络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将会对金融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导致第三种融资方式,即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网络金融发展非常迅速,关于网络金融发展的原因,2016李克穆(2016)通过对网络金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三个主要原因:一是传统的金融服务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并且有一些盲区,急需通过网络金融来提升;第二种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第三个问题是,网络金融对金融体制改革的促进作用。杜杨(2015)从网络金融创新的动态演进对策出发,探讨了网络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上,郭品和沈悦(2019)从理论上分析了网络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作用机理,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恶化存款结构,二是抬高支付成本。网络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杨肃昌(2016)通过对我国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认为网络金融的发展的确会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负担。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金融科技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对于金融技术的涵义,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金融技术。李文红(2017)将金融技术分为四大类:投资管理、支付结算、市场设施、存贷和资金筹措。还有一些学者把金融科技看作是一种科技,并将其应用到了金融行业,包括早期的网络金融。巴曙松、白海峰(2016)认为,金融科技是把科技运用于金融业,以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效益。庄雷(2019)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金融科技是一种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效率的技术工具。随着金融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学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了金融技术的发展上。邱晗(2018)从银行负债的视角对金融技术与银行的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金融技术会使负债端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银行的资产风险更加严重。孟娜娜(2020)认为,金融技术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技术溢出”与“市场挤出”,并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性和行业间的竞争优势。吴朝平(2020)认为,金融技术是促进商业银行向开放银行转型的关键因素。在信用结构上,盛天翔(2020)认为,金融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银行小微企业的信用供应,并且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其与银行的市场结构存在着“倒U”形的关系。孙旭然等(2020)从“金融技术—信用结构变化—银行风险”这一传导途径入手,对金融技术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目前,我国有关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对银行整体风险承担的研究上。但是,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杨文捷(2020)等人认为,随着金融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会对银行的风险造成一定的影响。汪可(2018)相信,Fintech的发展将会使银行间的价格竞争更加激烈,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李向前(2020)对此表示了认同。与上述观点不同,许多学者也相信,金融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姜增明(2019)认为,金融技术能够为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管理问题提供突破性的解决办法,从而对其进行风险管理的升级。李学峰(2021)认为,银行发展金融技术有助于增强银行市场力量,降低银行风险,但随着金融技术的发展,银行间的市场力量分配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金洪飞和李宏基(2020)认为,利用金融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银行的风险,同时也可以提高其风险承受力,但是,这一效应对于中小银行的影响并不明显,同时,大银行在利用金融技术的同时,也会促进其风险的上升。姚婷(2020)认为,商业银行利用金融技术可以减少风险,而利润高的银行,则可以通过增加资金进行风控。谢佳(2020)认为,利用金融技术可以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经营风险敞口,同时也增加了风险管理的难度。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金融技术对银行的作用是有一个过程的,每个过程都会给银行带来不同的冲击,而银行的应对也会因此而异,因此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吴青(2017)等人认为,金融科技发展初期主要是从竞争加剧、降低银行盈利、降低银行经营收益等三个角度来实现。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关注和发展,逐步将金融科技应用到银行的信用服务中,可以减少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从而减少银行的风险。关于信贷风险,唐亦然(2021)从信贷风险、贷款收益、经营规模等角度探讨了金融技术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庞加兰(2021)认为,金融技术在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业务的普惠性、促进产业链金融的健康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智能化程度等方面都会对银行的信用业务产生积极影响。张斯琪(2019)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以从布局规划、产品设计、权责划分、平台构建等四个层面进行,而金融技术的介入,必然会带来技术风险、操作风险、约束等问题。李泉(2020)运用北京大学普惠金融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了金融技术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最初,由于挤压作用逐渐加剧了银行与银行之间的竞争,使得银行不得不提高了风险偏好,将资金借给了风险较高的客户,从而导致了信用风险的增加;此后,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业务中的应用,其风险识别能力不断提高,信用风险逐步下降。张君淑(2020)发现,在金融科技发展初期,由于竞争加剧,导致了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国外研究现状以往有关网络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金融方面。BergerAN(2009)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银行提高服务品质和多元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对网络金融如何影响银行的风险进行了探讨。Gottschalk和Dean(2009)相信,网络金融将会加剧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加剧其倒闭的危险。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金融科技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巴贝里斯(2014)通过对金融技术的深入分析,认为金融技术是一种覆盖多种金融领域的新金融形态。阿纳(2015)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金融技术涉及到风险管理、货币、借贷和外汇等多个方面。Walport(2015)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即Fintech是一家公司,它使用了有关技术和软件,在金融方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还有一些学者把金融科技看作是一种科技,并将其应用到了金融行业,包括了网络金融的相关模型。Mishkin(1999)在较早的文献中提到,相关的技术进步不但显著地改善了信息的非对称性,还可减少交易费用,进一步推动了金融体系的变革。Alt和Puschmann(2012)认为,由于消费者行为、监管、IT技术发展等因素的改变,使得金融技术开始出现。Yue和Liu(2017)将金融技术视为一组可以对金融领域的投融资、贷款、金融体系和货币运作等方面的技术。金融技术是金融技术的一种新的金融创新,这种创新可以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中产生巨大的作用。随着金融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学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了金融技术的发展上。李(2018)认为,金融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监管者和金融供需都有很大的影响,未来的金融技术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监管机构需要有针对性地、有针对性地监管不同类型的金融技术。Kellner(1998年)认为,利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金融体系的效率,促进金融体系的转型。Syed和Nida(2013)认为,商业银行在运用金融技术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例如拓展客户覆盖面、拓宽渠道、突破时空限制等,可以将金融业务扩展到传统的金融模式所不能满足的客户群体,同时也可以优化业务的多样化,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Dapp和Slomka(2015)认为,在金融技术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将其应用到银行的各项业务中。关于金融监管,目前学术界对“监管沙箱”的研究仍较多,比如Douglas(2016)就指出,金融技术已经导致了一种新的检验手段——“监管沙箱”,从而使传统的监管方式有了新的认识。Bromberg等人(2017)认为,“监管沙箱”能够监控金融创新引起的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法律风险。目前,有关金融技术对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对银行整体风险的承担上。De(2005)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在向小型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可以利用新的商业模式、风险管理系统和技术手段,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沃格纳(2010)提出了“利润边际效应”理论,他认为,当竞争日趋激烈时,银行会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等手段来吸引更多的顾客,从而降低存款利率,从而降低银行的盈利水平。Bomer和Maxin(2018)通过对德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分析,得出了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扩大盈利渠道,二是提高银行产品创新能力。文献述评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发现无论从技术层面到银行信用风险,都取得了大量的有益成果,从而使相关的理论研究更加充实。但是,对于金融技术与银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目前关于金融技术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多集中于金融科技企业,或与银行进行对比。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融资仍然以银行贷款为主。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技术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提供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金融科技、网络银行与信用风险的相关研究,对网络银行的风险进行了概括的研究,很少对互联网银行进行独立的研究;在网络银行信用风险的案例分析中,大多是对某一网络银行进行单独的分析,或者对两家网络银行进行对比,而很少有对网络银行与网络银行进行信用风险异质性的比较。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认为,目前关于金融技术与银行信贷支持的研究很少,大多是从企业、银行等微观层面进行的。第二部分,从金融技术对不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异质性的研究来看,很少有关于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实证分析。第三节研究内容及方法一、研究内容第一章是引言。第二章是对相关研究的回顾。第三章是关于金融技术和商业银行的实务分析。这一部分将从银行角度的金融技术应用和商业银行的数字普惠实践两个部分来阐述和分析我国的投资、布局、应用和效果,为后面的研究做好铺垫。第四章探讨了金融技术在银行中的应用和个人的风险,分析了银行业的市场结构。首先,本文从理论模型出发,阐述了其内在机理,并应用Python网络爬虫技术,建立了一套具体到商业银行个人层次的金融技术应用水平指标,并结合国内银行的实际情况,研究了金融技术应用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个人风险的影响。第五章提出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运用金融技术的一些政策建议。第六章是总结和建议。研究方法文章通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规模的实证研究,运用已有的数据,对不同银行运用财务技术的指标进行了研究。本文以2013—2021年为样本,在剔除3家政策性银行的数据之后,选择了261家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宏观经济数据来自中国经纬数据库。第四节技术路线及创新点一、技术路线全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本论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有关的理论与研究。然后,对金融中介理论、长尾理论、金融创新理论、金融脱媒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对金融技术与金融风险的关系进行了梳理。第三节为我国的发展概况。首先,对金融技术发展的历史和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技术的布局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对金融技术所具有的包容性进行了分析。第四节为实证研究。本文首先选取了261家银行2013—2021年的年度数据,指出随着金融技术的发展,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下降,尤其是在发展了金融技术之后,银行的信用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第五节为启示与参考。本文从银行和监管者的角度出发,从金融技术时代提高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承受力。二、创新点过去金融科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科技的概念、应用和监管等方面,而忽略了金融科技对特定行业的影响。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商业银行,在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金融技术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而对金融技术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对信用风险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的研究。本文以郭品、沈悦等业内公认的网络金融指标为例,运用文本挖掘、因素分析等方法,建立了我国金融技术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上市银行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第一节相关概念一、金融科技金融技术(Fintech)的概念比较新,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金融科技”这个术语最早见于1993年花旗公司的有关报表。金融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已经逐渐渗透到了人民的生活之中。FSB(2016)认为,金融技术是一种技术改革,它可以改变金融业务,创新相关应用,改进流程,丰富金融产品种类。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正式的金融技术概念,但是中国央行在2019年《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金融科技的主要内涵是一种能够为金融业带来创新的新技术。易宪容(2019)认为,金融科技的核心是“去信贷”,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促进“去信贷”。周小川(2019)认为,金融业的本质是扩大信息产业,因此,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是其核心。王阳雯(2018)认为,金融科技的颠覆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皮天雷(2018)提出,高技术产业要有创新的科技成果作为主要技术支持,才能为传统金融产业提供新的金融服务。金融科技的风险与监管叶蜀君(2021)认为,要解决金融科技所引发的新的风险,不仅要从宏观层面制定相关的政策,还要从微观角度,根据自身金融科技应用实际情况自主设法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难题。李赟鹏(2021)提出了我国金融科技监管体制改革的思路:加大科技监管力度、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监管机构协同能力。邹靖(2019)、俞勇(2019)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银行的风险会越来越大,如果研发、测试、应用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很大的风险。廖凡(2019)认为,金融技术是基于海量的数据,在此之前收集了客户的信用、消费和账户信息,随着客户的信息越来越多,暴露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样的风险很有可能会波及到各个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系统。张永亮(2019)指出,当前监管体系对各个领域的金融技术监管还没有进行顶层设计,部分领域存在着监管空白,但也有部分领域出现了重复监管。申嫦娥(2018)认为,虽然金融技术可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但是也会增加金融风险的扩散,增加金融风险的交叉感染。并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处理的经验与对策,为中国的金融业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意见。金融科技的兴起动因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金融技术的出现与发展。首先,经济发展能够促进金融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金融科技的开发、技术研发的投入、人才的培养、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其次,经济发展促进了金融技术的发展。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金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繁多,让一般的外行难以做出抉择,所以人们对信息的综合、集中、便捷、快速的网上操作是非常必要的;此外,银行对贷款的要求向来严格,许多个人或机构的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只能通过网上贷款。金融技术能够为人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所以人们对金融技术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反过来又促进了金融技术的发展。经济基础对金融技术的发展有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作用。金融科技的内涵与特征金融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如下:第一点,就是融合。这种融合性主要表现在:金融科技是金融业务和科技的融合,而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也十分依赖于新兴技术。过去,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对金融机构的作用是显著的,而目前,各技术因素对金融组织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它因素。在人流最多的火车站、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商业银行的ATM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金融机构以往的做法就是利用科技来开发产品和开展业务。随着时代的推移,金融服务和高科技的结合日益显现。从这一点上来说,金融技术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技术,也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第二,融合性表现在:不是单一技术的单一运用,而是综合多种技术。金融技术不仅仅是依靠一项或多项新技术,它还需要多种技术的结合,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金融服务。换句话说,金融技术中的各类新技术并非是相互独立、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另外,金融技术仍然是以“金融”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以科技不断更新、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通讯技术和智能识别技术的融合,将会为金融业提供更多的信息。第二个方面是供应主体多元化。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金融业的分工已经从粗放式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变,整个金融链条、金融生态圈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这对融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升。金融科技的提供对象,既有传统的金融机构,也有以各种最新技术为基础的金融服务升级的金融机构,也有以电商为主要业务的大型网络企业和技术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金融机构在资金账户、支付渠道、基础建设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金融技术提供的主体日趋多元化,金融技术和技术也在不断融合。第三,顾客群是长期存在的。因特网的方便让金融业获益良多,无形地减少了对顾客的约束,大大减少了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费用。金融机构借助不断变化的金融技术,能够更好地为以前被忽略的顾客提供服务,并拓展他们的客户群。但是,某些内在的问题仍然存在,正是由于缺乏理财知识和投资理念的不合理,导致了这些“长尾巴”客户不被接纳、无法享受到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尽管目前可以从金融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更多的好处,但是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使得它们所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给金融机构和监管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第四,多种风险相互交织。金融风险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实现的,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特征,其本质上是无法消除的。现在,人们更多地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更多地利用手机、银行等金融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商业和科技的风险会相互交织,导致风险的传播速度很快,导致相关部门很难控制。另外,随着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在风险发生时,很难对责任方进行明确。综合各种因素,金融技术所造成的风险是复杂多变的。金融科技的发展逻辑知识与科技在工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科技,顾名思义就是金融和技术的结合,对技术的研究和提升,不但促进了金融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技术不断发展,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也不断涌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投融资、网络理财等平台层出不穷,支付宝、手机银行等APP层出不穷。随着金融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业的经营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服务越来越完善,市场的效率也越来越高。总之,在各种技术上的主动革新,加速了金融技术的发展,使金融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了更好的回应。我国政府通过若干政策对金融技术进行了指导和推动。金融技术发展对金融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稳定、支付清算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金融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战略规划和政策指导,以期更好地发挥金融的积极作用,避免或减轻其负面效应。另外,政府也会在有关的行业中持续发布建议,更加全面地关注和引导金融技术,从多个方面推动金融技术的发展。其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制度,促进了金融技术的健康发展。这也为金融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通过细化的管理措施,使相关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经营行为得到规范,淘汰了部分违法的公司,并通过法律手段获得了合法的利益。此外,监管机构通过逐步健全的法律和规章来保护金融科技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以维持相关主体的积极性,让他们始终积极地参与到金融技术的发展中来。技术创新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利用协整理论建立了一个向量误差校正模型,用格兰杰方法对我国技术创新和金融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以广东省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探讨了资本市场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本文认为,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是一种相互依赖、逐步耦合、协同发展的过程;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技术创新对金融创新的促进作用,并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现有的金融资本将会在技术革新上发生革命性的衰弱,从而达到金融与经济的全面复苏。通过对三大经济区技术创新的研究,发现三大经济区科技金融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发现政府科技资金投入与上市公司数量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同,且在三大经济区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具体的区域、具体的创新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了我国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耦合协同调度问题,指出了我国目前的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总体协调协调能力较弱,各区域间的差距也比较明显,并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科技和金融的融合,既要靠政府和相关政策的推动,又要充分发挥金融行业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市场潜力;其次,本文认为,加强和深化资本化是促进金融和科技结合、实现共同发展的关键;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促进科技和金融协调发展的途径。本文通过对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耦合发展特征、规律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对中国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耦合程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从理论上对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耦合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耦合的协同调度模型,对科技金融与金融的互动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金融机构融资、股票融资、债券融资、风险资本四个层次的结论。第二节相关理论一、金融中介理论这一理论指出,将金融契约转换为证券行为的机构称为传统的金融中介。6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古利(1956)和肖(1960年),学者们认为,在借贷双方之间的信用关系中,金融中间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此后,有学者将交易双方的成本和不对称的信息等因素综合起来,从而形成了现代的金融中介理论。迪蒙德(1984年)和艾伦(1997年)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和归纳。Diamond认为,在借贷双方的交易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交易费用的上升,导致了交易效率的下降。金融中介可以让借贷人获得更多的信息,让他们的信息更加透明。艾伦认为,金融中间商可以将整个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分摊到各个参与者身上,使得每个参与方以较少的费用来达成交易。事物在不断地发展,金融中介理论也不能幸免于Merton(1995)等人把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相关联,从而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他相信,金融中介公司可以进行小规模的个性化理财产品的买卖,因为它们的目标是特定的顾客群体,所以还是有一定的资讯成本。金融市场通常都在进行标准化的、通用的理财产品,而这类产品的价格可以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而中介机构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市场的降低也有利于中介机构,两者都在竞争中向前发展。在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是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但由于其自身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客户的选择和不良贷款的管理还不够完善,导致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出现了严重的信用风险,导致了银行的利润水平下降。而现代科技的发展,让银行能够对客户进行有效的筛选和追踪,有效的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满足了客户的融资需求。长尾理论安德森于2006年首先提出了网络时代的“长尾”理论。有一种说法,长尾巴是指80%以前没有价值的事情。银行更多地注意“头部”,即20%的高净值客户,忽视了正常曲线的尾部,80%的客户是尾巴。而金融技术正是为解决长尾客户的信贷需求提供了一种工具,能够精确地识别和监控客户的信用风险。美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安德森首先提出了长尾理论,其起源与网络时代的消费者有关。这一理论指出,如果产品数量充足,贸易渠道顺畅,那些本来很少需要或很少销售的产品就能在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换句话说,更多的小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与过去的主流市场规模相当的市场。并非只有曾经被公认的热销产品,才能为公司创造销售业绩,而那些经常被忽略的产品,也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从而创造不可低估的销售业绩。“长尾”是帕累托分布的幂律的特点。通常来说,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最多也就是关注一些重要的事情。把一切都用正常的分布曲线来描述,大多数人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曲线的头上,而忽略了尾巴。要观察到尾巴,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在产品销售中,商家过分注重大客户的数量,而忽视了大客户的需求。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银行的业务。长期以来,银行的主要客户均为大型企业,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中小企业、小型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服务和支持。长尾理论指出,企业的尾巴不容忽视,因此,如何重视被忽略的中小客户,是银行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时代,各种金融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关注尾端客户,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过去,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许多顾客无法进入银行的业务领域,而如今,利用金融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过去,银行主要将商品卖给有实力的大客户,而随着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可以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得更多的用户资料,并开发出相应的产品,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升了收入和利润。金融创新理论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一种新的金融创新,它是一种以需求为动力、以各种因素供给为基础的利益驱动的金融现象。在随后的发展阶段,经济学家们把金融创新分成了两个不同的方向:一种是对影响金融创新的因素进行分析,另一种是对影响金融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和发展动力的研究。尽管两个学派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但都认为技术是推动创新的动力,在整个金融创新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金融创新的内涵是:金融服务的创新与技术的创新。通过发展金融技术,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发展先进的金融工具和设备,健全电子系统。该理论为我国商业银行提高技术、提高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推动金融业务创新、增强自身竞争力、降低信贷风险等方面的理论支撑。金融脱媒理论在我国的经济活动中,商业银行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它为资金的需求和供给提供了信息,保证了资金的顺畅流动,从而提高了资本的利用效率。而所谓的“金融脱媒”,就是不需要再借助商业银行的中介,而是直接从需求和供给端进行交易,这种方式既方便又快捷。随着金融科技的兴起,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纷纷借助自己的技术和平台,从用户那里获得了海量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往,只有银行等金融机构才能获取客户的个人信息,但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银行对客户的个人信息进行了彻底的破坏,由此导致了信息非中介化。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要考虑到存款业务所受到的影响,存款本身就是一种债务,但是,当存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银行就会有能力为公司和个人提供贷款,这就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金融脱媒为银行提供了一种非银行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银行的中介作用逐步减弱,存款规模减少,息差收益降低,从而影响到了银行的利润。再从贷款业务的影响来看,一直以来,商业银行都把发放信贷的利息作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随着金融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得到更多的贷款途径,从而影响到了商业银行的信用,从而影响到了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此外,金融技术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和多样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商业银行作为中间商的作用不会消失,但是在金融技术的冲击下,它确实已经被削弱了。第三章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及风险现状第一节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与意义根据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金融科技发展可划分为1.0、2.0和3.0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金融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金融IT阶段,传统的IT技术、硬件、技术、金融等领域都会被运用到金融领域,从而使企业的日常工作和商业运作更加数字化、自动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办公和商业的效率。这个时候,公司已经成立了IT部,负责公司的运营,而不是和其他技术公司进行太多的合作。例如,清算系统、POS机等,都是在此过程中诞生的。在网络金融时代,随着金融与网络的融合,多元化的网上交易平台逐步成型,银行可以获取海量的客户资源,并通过网络技术将企业的前中台与后台进行连接,从而避免了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实现了各种交易。例如,互联网金融,保险等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在金融技术方面,金融技术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新技术使得金融机构拥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和渠道,更多的风险控制系统,更精确的风险控制系统,更智能的投资决策和中介作用逐步减弱。金融与技术的合作日益深入,逐渐融合,使产业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能够为更多的人服务。例如,这一时期就诞生了智能投顾。第二节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布局目前,多数银行的网点年复一年都没有增加。参加此次调查的银行中,将近一半的银行称,新设立的网点数目有所增长,都是地区银行。全国银行业网点总量在不断减少,但各大银行在具体布局上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分化,各大银行集中在网点布局上进行了优化,而区域性银行凭借区域的优势扩大了规模,同时,各大银行的特色网点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综合来看,网点建设与转型仍是银行经营发展的重点发力方向。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中,网点的转变已成为银行业的共识和重点。各银行网点的数字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别。调查中94%的银行称已经完成了网点的数字化转型,但是总体上,银行网点转型还在起步和加快,占比82%。在转型的具体措施上,58%的被调查银行在网点智能化经营和渠道协同服务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已经全面推行。其中,智慧网点的经营主要是对智能设备的投入,而渠道协同则是通过App/小程序等线上渠道和线下网点的一体化服务。。第三节金融科技的包容效应金融技术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提高交易效率,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提高客户体验,让更多基层群众能够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打破金融排斥,促进金融的包容性发展。使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接触并使更多的人受益,是“金融融合”的重要内容。金融机构在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中,由于金融机构的经营网点设置较高、缺乏专业人才,使得金融资源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被选择性地投入,而在农村、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滞后,金融包容水平较低,致使金融需求不能满足,特别是贫困人口。根据蚂蚁金服的调查,中国城市和乡村的银行从业人数是329:1,这样的差距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一轮金融技术大潮所表现出的“泛在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发生了变化。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到2015年末,中国用户的总用户达到6.88亿,占50.3%,其中有6.20亿的移动用户,28.4%的农村用户,1.95亿的用户。通过智能手机、WiFi、移动支付、支付宝、微信、余额宝、京东等互联网金融平台,金融服务很快就渗透到了千家万户,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在服务覆盖面上,真正做到了“普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付款服务。2016年,银行共受理电子支付1395.61亿件,总额2494.45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461.78亿件,交易金额2084.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96%和3.31%;手机支付交易总额为157.55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5.82%,实现了45.59%的增长。同期,非银行支付机构共支付1639.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9.53%,100.65%。这种付款方式基本是即时到帐,而且更加高效。同时,通过手机+金融市场,无论在农村还是边远地区,只要有了银行账号,就能在家里投资,而且还能赚到比银行存款更多的钱。最低的一元投资,让所有的基层人士都能享受到现代的金融服务。北京大学网络金融研究中心对“数字普惠金融”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普惠金融”在2013年的“数字普惠金融”中排名第一的上海比西藏高1.9分,而在同一年,这两个省份在普惠金融方面的分数分别为2.8倍。因此,与传统的普惠金融相比,普惠金融在地域上的渗透能力更强,金融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区域间的不平衡问题,弥补由于机构在网点、自助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和缺乏专业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从而给普惠金融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实际上,金融技术的发展,对我们国家、农村、偏远地区,都有很大的好处。第四章金融科技应用与银行贷款风险实证研究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假设近几年,金融科技在我国的运用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国家已经多次明确提出,要加快金融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把金融技术与金融技术深度结合起来。《“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利用金融科技和相关技术,加强金融科技的支撑,构建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的大规模应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间接地指出了金融科技在实体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桥梁作用。“互联网+银行”就是利用金融技术,实现了传统的银行与技术的结合,极大地提升了银行的运营效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金融技术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随着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发展金融技术将对我国的信用风险造成何种影响,以及是否设立金融科技公司,对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本文以中国261家上市银行2013-2021年的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一方面,在金融技术发展的早期,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大银行都受到了影响,各大银行都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的就是保持自己的行业地位,追求更高的利润,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的坏账率上升,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不利。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准则,尽管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始终坚持“稳健”的经营理念,但作为一家公司,其利润的追逐不可避免。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够更加富有创意地开展金融活动,扩大了信贷业务的规模和范围,扩大了整个商业领域,扩大了银行的经营规模,降低了不良贷款的风险。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酵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将会引起监管层的注意。在此以前,它的创新很有可能会受到监管的忽略,它会掩盖很多高风险。因此,在金融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尽管表面上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监管的要求,但实际上,其风险程度却有所上升,这就给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技术的发展,银行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生物识别等领域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而减少银行的信用风险。首先,各种技术手段使商业银行信用操作与风险管理数据库得到了极大的扩展。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用户数据的获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致的数据,采用网上爬行、交叉检查等手段,不仅可以增加数据的数量,而且还可以改善数据的质量,使商业银行能够广泛、深入、准确地分析客户数据,使客户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对不同类型客户的信用风险的识别。其次,各种技术手段为商业银行构建了更为敏感、准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与控制体系。当前,国内的商业银行大多采取与外部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合作的方式进行内部研究、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例如,建立了一个更大、更精确的不诚信用户数据库、更智能的防诈骗系统、及时更新的顾客行为分析系统等。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创新,使信用风险管理的精确性得到了提升,进而提升了银行的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最后,金融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贷风险控制的过程更加顺畅。随着各种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日益顺畅,同时也解决了不透明、不对称的问题;同时,也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控制方面,提供了更加实用、高效的金融工具,从而降低了信贷风险,优化了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此外,随着国家对金融技术的日益严格,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不愿踏出底线。因此,在一定时期内,金融技术能够从各个方面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从而有效地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金融技术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由高到低的,也就是说,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进步而导致了信用风险的上升,从而影响了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但是,在银行全面运用各种新兴技术、加强监管的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却有所下降。因此,本文给出了如下的假定:假定1:由于金融技术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的坏账风险由前到后依次递减,其对信贷风险的影响由前到后。在金融技术出现之初,由于市场秩序混乱、监管不力,导致传统商业银行面临诸多风险。第一,金融技术在实际运用中会产生不适应的风险;第二,银行的网络设备还不够完善,容易被非法黑客入侵;第三,银行用户的身份假冒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网银、手机银行APP的频繁使用,一些不法人员很有可能会以此为诱饵。因此,在金融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导致其破产风险水平的上升,进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金融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在战略上更加理性地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加大了投资力度,加强了与网络公司的合作,增强了对金融技术的支持。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从而降低信贷风险,从而对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金融技术指标的数值越高,就会降低银行的破产风险,也就是降低信用风险,有利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因此,本文还给出了另外一种假定:假定二:金融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银行业的金融技术指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其对信贷风险的影响呈现出由负到后的正向效应。第二节理论模型分析前文的理论分析表明,发展金融技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具有先增后减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其二次项引入了回归方程。采用豪斯曼检验,说明采用面板回归分析法是可行的。基于固定效果,采用了基于个体水平的鲁棒性标准误聚类。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三节理论基础、渠道和机理样本与数据来源本论文以2013年2021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本文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对商业银行的财务技术指标进行了研究;银行方面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东方财富的Choice金融终端,中国银行数据库,Wind数据库,各商业银行的年度报告;宏观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央行网站、中国统计年鉴等。鉴于资料的可用性,本论文以A股上市的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选择261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核心解释变量本文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商业银行的金融技术指标,该指标在经过规范化处理后在0~1之间,随着金融技术的发展,其数值也随之增大。其他变量其中,被解释变量的最大值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本文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为研究对象,以往的文献中,已经有许多关于信用风险的度量指标,如:不良贷款率、逾期违约率、破产风险金融技术指数等。其中,破产风险财务技术指标的数值是用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与资产负债率之和除以资产负债率之和除以资产负债率之和,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大而不倒”、政府的“兜底”等因素,其破产的危险较小,如果用它来衡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则是不现实的。逾期还款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的情况下,可以很好地度量银行的信用风险,但是,由于拖欠率要求银行内部信用等级,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尚处在初级阶段,尚未进入定量化的深度,因而不能建立相应的计量指标。而不良贷款率则是银行不良贷款额与总贷款额之比,是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以不良贷款比率作为衡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一个较为合理的指标,即不良贷款比率愈低,则表示其所受的损失和信用风险愈低。综合来看,以不良贷款比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本文主要是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金融技术对信用风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因为银行信用风险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证研究中,还必须增加一些对银行信用风险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选择了银行和宏观经济两个层次的调控变量。1.偿债能力,以资本充足率(CAR)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负债状况。由于银行拥有较小的自有资金来经营大型的债务,因此,这种经营模式存在着一定的杠杆作用。为使商业银行在面对风险时具有充分的抵御能力,监管机构对其资金需求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信用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而资本充足率越高,则可以有效地抑制其风险资产的过度扩张,从而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由此推测,资本充足率与信用风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2.盈利能力,以总资产净利率(ROA)来衡量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ROA是指公司的净利润和银行的资产。赢利能力是指在特定的时期,通过各种要素和资源的整合,创造利润的能力。当涉及到利润的时候,大多数学者都会将资本净利率(ROA)和资本回报率(ROE)作为研究对象,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特征是债务运营,因此将ROA作为衡量商业银行利润的指标。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将会对其信用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银行的收益水平越高,他们的资产使用效率越高,他们的信用风险就越大。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商业银行通过向具有较高风险的客户贷款来增加其收益,从而增加了他们的信用风险。因此,目前还不能确定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对其信用风险的影响方向。3.流动资金,以信贷比率为指标,对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进行了评估。存贷比率是指银行总贷款和总存款比率,与流动性水平成正相关,是一个逆向指标。这一比率的上升,说明了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贷款规模,而流动性下降,则意味着其所面对的信用风险将随之增加,因此,流动性水平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此推测,流动性与信用风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4.业务规模:以商业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SIZE)来反映其业务规模;由于不同的商业银行规模不同,因此,不同的商业银行在资本的总量、经营对象、风险管理以及监管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当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即:资产规模越大,其风险管理水平和资本实力就越强,这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防范和分散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资产规模大,在金融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份额,在规模效应和“大而不倒”的保护和激励作用下,商业银行在信用业务中会采取一些过激的措施,这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是不利的。由于企业的资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很大的控制变量,因此在进行了资产规模的对数处理之后,才会进行后续的回归。5.短期偿债能力,以流动性比率(LR)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流动性比率是指商业银行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其比率愈大,则说明商业银行拥有较强的资本实力,能够较好地减少信用风险,因此,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与信用风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因此,本文选择了短期偿债能力为主要的控制变量。6.使用广义货币速度(M2)作为货币政策的宏观货币政策。宏观货币政策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运营决策,而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货币政策的收紧,银行将会更加谨慎地借贷,提高贷款利率将会使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上升,从而使银行的信贷供应进一步下降,从而降低信贷风险。由此推测,M2增长速度与银行信用风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本文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调整货币供给,因此,本文选择了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作为调控变量。7.利用GDP增长速度作为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和经营路径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经营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下,一方面,企业和个人对贷款的需求会有所增长,而信贷业务也会随之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良好,有助于银行偿债能力的提高,从而减少信用风险。第四节结果分析描述性分析本研究以35家上市银行为例,对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中国央行的不良贷款率最高为2.75%,最低为0.2%,显示了其存在较大的差距,平均水平为1.23%,符合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资产净利率、存贷比、资产规模等银行层面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均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资产规模的标准差为1.82%,明显高于其他指标。2010年到2020年,GDP增速和广义货币供给增速M2增长速度都是正的,标准差为2.3%,8.1%,说明2010-2020年两个时期,名义GDP和广义货币供给都有一定的上升趋势,并且每年的涨幅也有很大的差异。表1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表项目MeanObsStdDev.MinMax不良贷款率1.2302840.4520.11.74拨备充足率4.4052831.2781.28015.914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指数0.0782840.12401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指数20.0212840.07301存贷比0.7022840.1270.2780.15流动性比例0.5132840.14200.096总资产规模8.0622840.8164.99111.716盈利能力0.0372840.2780.3351.843资本充足率0.1322840.0210.0860.402宏观经济运行情况6.1922840.9961.39.63货币供应情况11.0442842.2337.018.6相关性分析金融技术指标与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5,故本文所选取的各变量间并无显著相关性。表2主要变量相关性分析表不良贷款率拨备充足率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指数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总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货币供应情况不良贷款率1.000拨备充足率-0.5001.000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指数0.176-0.3321.000存贷比0.200-0.1600.1961.000流动性比例0.109-0.051-0.1280.1131.000总资产规模0.152-0.2690.7450.340-0.1351.000盈利能力-0.3750.2770.030-0.249-0.273-0.1021.000资本充足率0.0470.1110.061-0.0010.295-0.1120.0281.000宏观经济运行情况-0.3930.080-0.163-0.417-0.387-0.2210.449-0.1281.000货币供应情况-0.4500.121-0.175-0.365-0.357-0.2260.446-0.1210.6771.000(三)平稳性检验通常,当建立一个用于分析有关经济问题的数学模型时,需要选取一个平滑的样本,以确保其可靠性。如果不能保证数据的稳定性,那么回归分析就没有任何意义了。非稳定时间序列数据表面上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但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关联,若采用非稳定的时序资料,则会产生“伪回归”现象,从而产生误差。因此,对经验资料的稳定性进行验证是必要的。必须判定样品资料是不是均衡的。从表格1中的测试结果可知,本研究的样本资料为2013-2021年的均衡面板资料。PanclvariableId(stronglybalanced)TimevariableYears,2013to2021Delta:1unit最后,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单元根检验。原始的单元根假定是:在面板资料中,所有的时间序列资料都是不稳定的,而备用假定则是至少有一段时间序列是平滑的。从前面的资料可以看出,本文所使用的是平衡板的资料,因此使用了Hadr,LLC,IPS。从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我们使用的所有变量都在一个显著的1%的水平上否定了原有的假定,所以我们采纳了一个备用的假定,并且该模型的数据是稳定的,可以参加以后的回归分析。表2数据平稳性检验变量Hadr检验LLC检验IPS检验统计量(p值)统计量(p值)统计量(p值)不良贷款率4.4338-6.6445-8.1544(0.0000)(0.0000)(0.0000)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指数5.4598-6.7189-1.500(0.0000)(0.0000)(0.0000)货币供应情况7.8159-5.9820-18.8449(0.0000)(0.0000)(0.0000)资本充足率6.0518-7.0624-4.8657(0.0000)(0.0000)(0.0000)存贷比5.5751-8.1509-10.7121(0.0000)(0.0000)(0.0000)流动性比例5.4686-12.8081-32.9966(0.0000)(0.0000)(0.0000)总资产规模6.2806-8.1887-8.5140(0.0000)(0.0000)(0.0000)盈利能力5.3376-9.3265-58.0031(0.0000)(0.0000)(0.0000)第五节稳健性检验为确保模型的建立和回归结果的鲁棒性,必须对试验数据进行稳健检验。本文主要使用替代解释变量和替代模型进行鲁棒性测试。替代性解释变量是用可解释性的坏帐比率(NPL)代替,并用回归模型进行回归。本文采用了SYS-GMM(SYS-GMM)代替了以前的固定效果模型,并将其代入到回归中,从而消除了内生因子对最后的经验结论的影响。表3是一组回归的回归结果,其中一组是替代被解释的变量,另一组是系统的广义矩估算。表3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拨备充足率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0.823***(32.70)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指数-11.89***1.653***(-3.90)(6.43)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指数29.14***-0.074***(2.52)(-4.86)存贷比-3.603*-0.260***(-1.01)(-1.75)流动性比例-0.9190.0424(-0.82)(0.03)总资产规模-0.288**-0.0150**(-1.39)(-1.11)盈利能力1.210**-0.657***(1.31)(-10.09)资本充足率13.93***-0.178***(2.11)(-1.60)货币供应情况-0.146***0.0507***(-3.68)(10.29)宏观经济运行情况-0.356***0.00803*(-3.80)(0.81)N261249R20.239AR(2)0.7466Sargan检验0.2160从表3的稳健检验得到的回归结果来看,上述金融技术发展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呈现出倒U形的趋势。第六节本章小结第五章针对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相关对策建议第一节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相关对策建议一、坚持金融科技的战略地位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发展金融技术的重大意义,为其平稳发展制订具体的规划,以确保其发展方向不偏离、发展力度适当,并通过多种途径推动其发展,从而确保其在业内具有战略地位。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商业银行必须始终保持危机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对待金融技术,取长补短,充分利用金融技术的优势,避免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商业银行在制定和实施金融技术发展战略计划、建立独特的业务模式、灵活的风险管理系统等方面,为客户提供不同的理财产品,提高客户的体验。努力借助金融技术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上风。加强金融科技成果的研发因此,必须探索新的金融技术发展理念,开发新的金融技术手段,大力推广相关研究成果,加速其应用,提高经营效率,提高经营规模,提高经营质量,降低经营风险。在我国,对公金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尤其要重视对公智能预警、行业知识目录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企业风险识别、客户信用评级、反欺诈、风险传染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建立完整的金融服务生态圈随着金融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对其进行了改造和新建,以期从单一的平台向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国外对金融技术的关注和重视较早,在金融技术方面的运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充分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金融技术,把过去的单一业务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系统,让客户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为银行创造更大的利益。如此一来,银行就可以更好的渗透到客户的生活中,维持原有的客户,吸引更多的客户。建立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人才库银行要制定专业人才需求表,制定有效的激励激励人才的政策,增加专业人才的比例,强化金融技术队伍的建设。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工资体系,以吸引专业人才,并持续改进提升机制,以激励和留住人才。选拔贤能,拓宽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购买设备合同范文
- 跨部门协作:班组长绩效管理实践
- 2024年风险投资股权激励合同
- 竞争情报提案管理办法
- 药品电子商务法律规范
- 造纸行业假期管理指南
- 轮胎跨界合作供货协议
- 广立电梯合同范本
- 家庭护理师聘用合同
- 培训机构校长谈合作协议
- (八省联考)云南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适应性测试 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8地RJ期末】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 2024年中国干粉涂料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副班主任工作总结(3篇)
- 课题申报书:古滇青铜文化基因图谱构建及活态深化研究
- GB/T 44979-2024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紧凑型城市智慧交通
- 统编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含答案)
-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 2024年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总结范例(3篇)
- 房地产法律风险防范手册
- 理论力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浙江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